煤田地质学B重点复习
煤矿地质复习资料
![煤矿地质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2c747e14afe04a1b071de9c.png)
煤矿地质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6-8*?)1、地震分界面: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长波速度的变化,发现的两处极为明显的分界面。
2、增温梯度:增温带中,温度随深度变化,即增加一定深度,温度身高的度数(℃/100m)3、内力地质作用:发生在地球内部,由地球本身的能量—地球旋转能、重力能、地球本身的热能以及化学能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及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在地壳表面,由太阳辐射的热能有暖气大自然化学和物理变化的各种地质作用,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5、风化作用:由各种化学反应及生物活动等因素使矿物、岩石在原地收到的破坏6、剥蚀作用:各种外力对地表岩石风化后的产物从原地剥离开来的作用。
7、磨圆作用: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颗粒间的相互摩擦以及颗粒与河床地面、地面的摩擦作用,使碎屑的菱角被磨蚀,形态逐渐趋于圆球形。
8、机械分选作用:由于风、水的搬运营力按规律逐渐减小,碎屑颗粒按大小、密度不同分别逐渐沉积下来。
9、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的压力增大、温度升高或溶液的影响下,发生压缩、胶结、交代、再结晶作用,而形成坚硬的沉积岩的过程。
10、岩石: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矿物的集合体。
11、矿物:由一种元素或两者以上元素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然单质或者化合物。
12、光泽:矿物表面对光的反射能力13、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14、断口:矿物受力后不沿一定方向裂开,而破裂成凹凸不平的面。
15、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指甲:2.5,小刀:5)16、岩浆:地下深处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性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
17、岩浆岩:岩浆侵入到地壳不同深处或喷出表面逐渐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18、变质岩:地壳上先已经形成的岩石,由于高温、高压和外来物质的参入,而引起其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的改变,形成新的岩石19、沉积岩:母岩经过风化、剥蚀、搬运后,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沉积、固结成岩而形成的一种层状岩石。
煤田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煤田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d11b849f46527d3250ce03f.png)
第一章成煤作用第一节成煤原始物质与有机组成1、三个主要成煤期1)第一大成煤期:石炭-二叠纪,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聚煤时期,地势比较平坦,植物繁盛,聚煤作用强,为第一大聚煤时期;石炭-二叠纪是我国最早和最重要的聚煤时期,形成了分布广泛的聚煤盆地和含煤地层。
2)第二大成煤期:侏罗-白垩纪,为世界第二大重要的聚煤期,在我国侏罗纪是最为重要的聚煤期,自晚二叠世晚期至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最为繁盛的时代。
3) 第三大成煤期:第三纪世界上第三个重要聚煤时期,但是,这个时期构造活动更加强烈,气候分带也更加明显。
2、植物的有机组成1)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等.2)木质素-由苯基丙烷单元构成的三维空间芳香族高分子聚合物.3)蛋白质-由多种氨基酸单元构成的含氮化合物,结构复杂,高度有序,但具有强烈的亲水性,极易水解.4)脂类化合物-通常不溶于水,而溶于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的有机化合物,包括脂肪,蜡质和树脂,角质,木栓质等.3、煤的概念煤是死亡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堆积并被埋藏在地下后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及地球化学过程而形成的可燃有机岩石。
4、植物成煤作用的两个阶段5、植物的成煤条件1)成煤植物——物质来源2)气候条件——温暖潮湿的气候,植物大量生长,同时避免氧化分解,得以保存成煤。
即温度和湿度。
3)地理条件-沼泽环境更有利于植物繁殖、遗体埋藏、储存。
4)构造条件-地壳抬升、下降;植物沉积与地壳下沉速度均衡,及小型升降或间歇性沉降。
第二节泥炭的形成和堆积环境1.泥炭、泥炭沼泽概念沼泽: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泥炭沼泽:如果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则称为泥炭沼泽。
2、泥炭沼泽发育的主要环境1)应有缓慢沉降的低洼地带——这种洼地有利于水的汇聚而不利于水的排泄,由于基底的缓慢沉降,使地下水位能保持缓慢速度持续抬升;2)泥炭沼泽发育地区大多是与活动能量大的水体(如海、湖、河)间以一定形式的保护屏障被相对隔离的地带,如沙坝或沙嘴或沙滩为阻隔,而且是相对分离于开阔海域以外的海湾泻湖地带、天然堤与活动河道分离的河后沼泽及废弃河道等;3)泥炭沼泽发育的地带,大多为地表地形高差变化不大且地表宽缓低平能量低的地带;3、内陆有利发育泥炭沼泽的地区内陆有利发育泥炭沼泽地区,一般多属于河流作用、冰川作用有关的河湖地带;主要区带:河漫滩洼地、废弃河道洼地、在近湖区。
煤田地质学重点整理
![煤田地质学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e5dcbe255270722182ef74b.png)
老师画的重点:聚煤作用〔聚煤条件〕煤化作用〔煤变质作用〕煤的孔隙系统煤岩组分煤层气、煤成气和瓦斯的关系煤成油理论等温吸附曲线煤的分类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成煤的前提条件〔泥炭的形成条件/聚煤盆地形成条件〕:1、大地构造条件〔地壳运动〕:提供成煤作用缓慢而均匀的沉降运动和成煤构造凹陷。
2、古气候条件:植物生长所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古地理条件:提供成煤场所〔成煤环境〕。
4、古植物条件:成煤的物质来源。
沼泽: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泥炭沼泽:常年积水的洼地,其中有大量植物生长和堆积,植物死亡后遗体背沼泽水覆盖,与氧呈半隔绝状态,使植物遗体不被完全氧化分解,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即可转变为泥炭。
泥炭沼泽形成条件:1、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2、植物遗体不被完全氧化分解,能保存转化为泥炭。
泥炭堆积条件:1、温暖的气候;2、常润湿多水;3、氧供应受限;4、下沉〔植物生长毕旭思均衡的〕;5、有限的沉积流入;6、埋藏充足的深度;7、时间〔10000年以上〕泥炭〔煤〕形成的主要因素:1、成煤植物群落;2、成煤气候;3、泥炭聚集环境;4、古构造条件。
聚煤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1、均匀的温度和潮湿的气候:适宜于地上植物的繁殖生长;2、大面积的沼泽地带:有利于植物的群落发展;3、地壳的下降运动与植物遗体的堆积速度相适应:有利于植物遗体的保存并沉积形成煤层。
泥炭〔腐泥〕化作用:由植物残体转化为泥炭的作用。
煤化作用:由泥炭转化为煤的作用。
泥炭〔腐泥〕化作用:从植物在泥炭沼泽、湖泊或浅海中不断繁殖,其遗体在微生物参加下不断分解、化合、聚集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低等植物经过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形成泥炭。
泥炭化作用包括:1、生物化学分解作用2、生物化学合成作用3、凝胶化作用4、丝炭化作凝胶化作用——成煤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在积水较深、气流闭塞的沼泽环境下,受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发生细胞结构的吸水、膨胀、变形、破裂以至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体的无结构的胶质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煤田地质学考试复习题
![煤田地质学考试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1bc2fe1a453610661fd9f410.png)
1煤田地质学是研究煤层以及含煤岩系成因,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煤炭地质勘查的的理论基础。
2由植装物死亡,堆积到转变为煤,经过了一系列演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种作用的总称为成煤作用。
3煤的变质作用是指年青褐煤在较高的温度,压力及较长地质时间等因素作用下,进一步受到物理化学变化而变成老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的过程。
4煤的变质作用类型:1深成变质作用<煤成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和静压力作用。
2岩浆变质作用<由于岩浆热,挥发分气体和压力的影响分为区域岩浆热力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3动力变质作用:地壳构造变动等直接原因而造成的煤变质作用5煤的物理性质:颜色,光泽,反射率,折射率,吸收率,硬度,脆度,压缩性,断口,相对密度和体积,表面积,孔隙率,导电性,磁性,导热性成煤作用阶段:泥炭化阶段和煤化作用(泥炭化、成岩作用、变质作用)煤的变质作用类型:深成变质作用、岩浆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含煤岩系的沉积体系类型:冲积扇沉积体系、湖泊()、三角洲、滨岸带三个分类轴分别为:①地质轴,分为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等4级;②可行性轴,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等3级;③经济意义,分为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等4级,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资源/储量分类: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面积的测定方法:几何计算法、方格纸法、求积仪测定法我国聚煤作用基本特征1)成煤期多,聚煤作用的时空不均匀性2)聚煤作用和煤炭资源赋存受地壳运动和构造格局的3)聚煤模式与聚煤古地理演变4)煤层煤质特征由于含煤岩系形成以后的强烈沉降、岩浆活动显著等原因,煤变质作用类型多、变质程度较高、空间差异显著开采技术条件系指影响煤矿建设、生产与安全的各种地质因素;也包括:煤层的厚度、结构、煤的物理性质、煤层的产状及其变化,煤层顶底板及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瓦斯、煤尘、煤的自燃性和地温等。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57c0aa165ce05087632131e.png)
一、基本概念1.泥炭沼泽:沼泽是湿润的土壤内,长期或季节性的积水,并生长着喜湿性植物的低洼地段。
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成为泥炭沼泽。
2.成煤作用:煤是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
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成为煤是经过一系列的演化过程的,这个过程称为成煤作用。
3.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4.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5.丝炭化作用:植物物质应受的氧化分解、脱水、脱氢及增碳化过程称为丝炭化作用。
6.残植化作用:当泥炭化过程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
7.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8.煤的成岩作用:由泥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年青褐煤的过程,称为煤的成岩作用。
9.煤的变质作用:年青褐煤,在较高的温度、压力及较长地质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变成老褐煤(亮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的过程。
10.煤化作用: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称为煤化作用阶段。
11.希尔特定律:德国学者希尔特(Hilt,1873)曾针对西欧若干煤田变质规律提出: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条件下,每百米煤的挥发分降低约2.3%,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
称为希尔特定律。
12.深成变质作用:深成变质作用是指煤层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上覆岩系静压力作用下煤所发生的变质作用。
13.岩浆变质作用:由于岩浆热、挥发分气体和压力的影响,使煤发生的变质作用14.动力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是指煤系形成后由于地壳构造变动的直接原因而造成煤发生变质的作用。
煤地质学复习题 地质工程 采矿工程 煤矿 矿院
![煤地质学复习题 地质工程 采矿工程 煤矿 矿院](https://img.taocdn.com/s3/m/62d7ca3787c24028915fc35a.png)
❀----- 腐植煤:主要是由高等植我物中的稳定组分富集而成,在典型的残植煤中稳定组分含量一般都在50%-60%以上。
常呈薄层或透镜体夹在腐植煤中,或与其逐渐过渡,但有时也可能单独构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煤层。
❀----- 腐泥煤:主要是湖泊、泻湖中的藻类等浮游生物在还原环境下经过腐解形成的。
大多呈透镜体或薄层夹在腐植煤中,有时候也可能形成单独的可采煤层。
如胶泥煤、藻煤。
❀----- 腐植腐泥煤:是在水盆地中离岸较远的地方形成的,成煤的主要物质是藻类,仅少量腐植煤带入。
❀----- 成煤作用:从植物死亡、堆积一直到转变为煤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化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种作用的总称。
❀----- 煤化作用:原始成煤物质最终转化成煤的全部作用,包括泥炭化作用阶段和煤化作用阶段。
❀----- 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以后,变成泥炭的生物化学作用过程。
❀----- 腐泥化作用:在还原环境下,由低等植物转变为腐泥的作用。
❀----- 成岩作用:泥炭形成后,由于盆地的沉降,在上覆沉积物的覆盖下被埋藏于地下,经压实、脱水、增碳、游离纤维素消失,出现了凝胶化组分,逐渐固结并具有了微弱的反射力,经过这种物理化学变化转变成年轻褐煤。
这一转变所经历的作用。
❀----- 变质作用:是指年轻的褐煤,在较高的温度、压力及较长地质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受到物理化学变化,变成老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的过程。
❀2、成煤阶段如何划分?-----成煤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泥炭化作用阶段和煤化作用阶段①主要是植物死亡后的遗体在各种微生物的参与下,不断地分解、化合、聚集,主要是在表生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使低等植物变成腐泥,高等植物变成泥炭 | ②已形成的泥炭和腐泥,由于地壳沉降等原因被沉积物覆盖掩埋于地下深处,主要发生的是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
泥炭转变为褐煤、烟煤等。
❀3、植物残体不同分解方式的条件与特征是什么?------全败作用: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植物残骸被完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煤地质学复习整理
![煤地质学复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a5d790bb52acfc789ebc9a3.png)
第一章1成煤原始物质的特点答:1.低等植物(菌、藻类)腐泥煤(又称石煤,南方多,成于€纪)2.高等植物(裸蕨、蕨类、裸子、被子)腐殖煤。
(裸蕨,根叶不分化,泥盆纪登陆。
蕨类根生。
)2成煤环境形成条件答:必备的两个条件:一,大量的植物持续的繁殖和发展,这是成煤的物质基础;二,植物遗体堆积起来后应及时与空气隔绝,使其不被分解。
主要的形成条件是沼泽。
第二章1泥炭化作用与腐泥化作用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经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分解及合成,逐渐转变成泥炭的作用。
腐泥化作用:在湖泊、沼泽水深地带、海湾、浅海等水体中,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还原环境中厌氧微生物的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
2泥炭物质的组成与影响因素答:一,植物,植物是形成煤的原始物质,因此植物群落不同就会影响泥炭的性质;二,营养供应,分为三类,富营养,中营养,低营养滋育类型;三,介质得酸度,沼泽中的酸度直接影响到细菌的生存和活动,因此对泥炭化有重要影响。
四,介质的氧化还原条件,沼泽中的氧的供应,决定了介质的氧化还原条件,从而对细菌产生重要的影响。
五,古地理环境,(1)聚集环境与硫含量,近海型煤田硫含量高(2)聚煤环境与煤的还原程度。
3泥炭化三个作用(凝胶作用、丝碳化作用、残质化作用).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的过程。
丝炭化作用:(黑)经强氧化或弱氧化作用形成的以炭为主的物质,残质化作用:由水流等作用将先期形成的不稳定物质氧化、溶解、冲蚀后,留下稳定成分的过程。
第三章1煤化作用划分为几个阶段,各具有什么特点1、煤化作用的两个阶段:①煤的成岩作用:泥炭形成后,由于盆地沉降,在上覆沉积物的覆盖下埋藏于地下,经压实、脱水、增碳作用,逐渐固结,经过物理化学作用转变成年轻的褐煤,称为煤的成岩作用。
②煤的变质作用:年轻的褐煤在较高的温度、压力和较长的时间作用下,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变成老褐煤、烟煤、无烟煤和变无烟煤的过程。
煤矿地质学复习提纲及选择题题库
![煤矿地质学复习提纲及选择题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617694fb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1.png)
煤矿地质学复习提纲及选择题题库煤矿地质学复习提纲及选择题题库1 煤矿地质学的基本任务P2062 地温梯度和地温级P93 地球的内、外圈层各包括哪些内容(只记标题)P10-144矿物和结晶质矿物的概念P395总结岩浆岩和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内容: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成分、影响颜色的因素、结构和构造)P50-51;P55-566地质作用的概念P177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包括的内容(只记标题)P18-37 8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的定义P29-309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P1810说明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各自的特征、形成过程及说明的问题P9411标准化石P9312 标准剖面P9313 古生代包括哪几个纪及其代号P9114中生代包括哪几个纪及其代号P9115水平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P23216 倾斜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的定义P6617如何应用三点法求岩层的产状要素(见课堂笔记-)18 褶曲要素的内容及概念P70-7119褶曲的分类(横剖面)P7120断层要素的内容及概念78-7921断层的分类P8122张节理的特征P7523 剪节理的特征P7524成煤的必要条件(成煤控制因素)25 煤层总厚度和有益厚度的概念26 煤层的定义(见课堂笔记)27 含煤岩系的定义28 影响煤层厚度变化的因素(原生变化、后生变化)有那些P118-11929近海型煤系的主要特征P15030 内陆型煤系的主要特征P15031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及其沉积物的分布特征P3532煤田地质勘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提交哪些成果及其与煤矿基本建设的对应关系P183或课堂笔记33岩石的空隙性有哪些P16134潜水的定义P16635承压水的定义P16636矿井充水水源有哪些P17037矿井充水通道有哪些P17039复习潜水完整井、承压水完整井、承压水转无压水完整井、矿井(巷道、采面)涌水量计算公式及涌水量计算例题P300-30240 三量的定义P33041瓦斯含量的概念P13542相对瓦斯涌出量的概念P13643绝对瓦斯涌出量的概念P13644能利用储量的概念P31745 重力的定义P746 地磁三要素P8选择1.月球是地球的(B)。
煤地质学复习重点
![煤地质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2dd90e77e21af45b207a82f.png)
煤地质学1.1植物残骸堆积的学说(或理论)及其依据?植物残骸的堆积方式两种观点1)原地生成说原理:造煤植物残骸堆积于植物生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转变成为泥炭。
证据:现在很多煤层底板存在大量根土岩或煤层至上的直立树干。
2)异地生成说原理:泥炭层形成的地方不是成煤植物生长地方,残体经长距离搬运后,在浅水盆地、泻湖等地堆积。
证据:现代三角洲地带存在上游漂木,煤中可见树根朝上以及大量矿物质。
3)微异地生成说(或称“亚原地生成说”)泥炭沼泽内部植物残体、部分泥炭受冲刷搬运并重新堆积的现象比较常见。
2.1什么是泥炭化作用、腐泥化作用?1)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2)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2.2什么是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残值化作用?1)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2)丝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在微生物参与下不断被分解、化合、聚积,发生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泥炭的过程3)残值化作用: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2.3比较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与残值化作用发生的条件?1)凝胶化作用:①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下,②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在厌氧细菌的参与.2)丝炭化作用:①沼泽覆水程度发生变化;②沼泽表面变得比较干燥,氧的供应较为充分;③氧化过程中有机物在微生物参与下由于失去被氧化的原子团而脱氢、脱水,碳含量相对地增加3)残植化作用:①水介质具有流动特性—敞流沼泽②长期有新鲜氧供应,发生氧化作用③稳定组分聚集3.1煤化作用的阶段划分与基本特点1.泥炭化作用阶段:从成煤原始物质的堆积,经生物化学作用直到泥炭的形成2.煤化作用阶段: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特点:①煤在连续地系列演化过程中,可明显地显现出增碳化(相对)趋势;②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单一化趋势;③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结构表现为致密化和定向排列的趋势;④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显微组分性质呈现为均一性趋势;⑤煤化作用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⑥煤化作用的发展是非线性的,表现为煤化作用的跃变,简称煤化跃变3.2煤化作用的演化主要是受温度的高低、经历的时间长短及压力的大小所决定的。
《煤矿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煤矿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2adf33bb90d6c85ec3ac6c2.png)
煤矿地质学复习资料概论:1、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煤矿建设、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地址问题)2、煤矿地质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第一章:地球1、地球的圈层构造(内圈层:莫霍面、古登堡面。
底壳,地幔,地核外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重力异常:实际测得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值,称重力异常。
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正异常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负异常3、地磁的三要素: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第二章:矿物1、矿物:天然产出的自然元素(单质)和化合物,是岩石的基本单位。
2、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结构中本应由某种质点(原子、离子、络阴离子或分子)所占的晶位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而晶体结构不发生质变的现象。
3、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4、晶体习性:在相同良好的生长条件下,同种矿物晶体往往具有常见的形态,称为晶体习性。
5、晶质体,就是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
6、非晶质体,凡内部质点呈不规则排列的物体都是非晶质体,如天然沥青、火山玻璃等。
7、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第三章:岩石1、岩石的概念: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2、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相差悬殊,较大的颗粒称为斑晶,斑晶与斑晶之间的物质称为基质。
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
似斑状结构:基质为显晶质。
3、岩浆岩的分类:根据岩石中的化学成分(SiO2 )含量将岩浆分为: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45—52%)、中性岩(52—65%)和酸性岩(>65%)四大类。
煤矿地质学复习要点
![煤矿地质学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a08375c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d.png)
煤矿地质学复习要点煤矿地质学复习要点⼭科⼤采矿⼯程第⼀部分矿物与岩⽯⼀、矿物1.矿物的概念矿物是在地质作⽤下,有⼀种元素或两种以上元素组合在⼀起,具有⼀定的外部形态、物理性质和⽐较固定的化学成分的⾃然物质。
它是成地壳岩⽯的基础。
通常,⾃然物质多以固态存在于地壳中,少数呈液态(如⽯油、⽔银)和⽓态(如天然⽓)。
⾃然界中,有⼀种元素组成的单质矿物,如⾃然⾦Au,铜Cu、⽯墨C等,也有两种以上的元素化合⽽形成的矿物,如⽯英SIO2,⽅解⽯caco3等。
2.矿物的⾁眼鉴定⽅法通常,对矿物⾁眼鉴定的主要依据是矿物的形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
(1)矿物的形态矿物的形态是指矿物的单体及集合体的形态。
1)矿物单体的形态结晶习性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往往⽣成某⼀习见形态的趋势。
根据矿物晶体在三维空间发育成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向延伸:呈柱状、针状。
如六⽅柱状的⽯英。
②⼆向延伸:呈板状、⽚状、鳞⽚状。
如⽚状云母、板状⽯膏等。
③三向等长:呈粒状。
如⽴⽅体的黄铁矿。
晶⾯特征主要指晶⾯条纹。
如⽴⽅体的黄铁矿晶⾯上条纹互相垂直,⽔晶的柱⾯上有平⾏的横纹。
2)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取决于个体形态和集合⽅式。
常见的集合体的形态有针状、柱状、纤维状、板状等。
(2)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物理性取决于矿物的内部构造和化学成分。
1)颜⾊颜⾊是矿物对光线中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波长的光波吸收的结果。
由于矿物对各种波长的光波吸收不同,则呈现的颜⾊也就不同。
取不吸收的可呈现⿊⾊,基本不吸收的呈现⽩⾊,质吸收其中某些⾊光则呈现混合⾊。
根据成因不同,颜⾊可分为以下三种:①⾃⾊指矿物本⾝固有的颜⾊。
它是由矿物化学成分中含有的⾊素离⼦所引起的。
⾃⾊⽐较固定,具有重要的鉴定意义。
产⽣⾃⾊的另⼀个原因,使矿物晶体的结构构造引起的。
②他⾊是指混⼊矿物中的带⾊杂质或⽓泡等所引起的颜⾊,它与矿物本⾝的内部构造和成分⽆关。
他⾊随杂质成分的不同⽽发⽣变化。
煤地质学复习资料
![煤地质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e7f35d3b9f3f90f76c61b80.png)
基本概念类:1、含煤地层:地质历史的某个时期内形成的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也叫煤系。
中国的含煤地层年代主要有石炭、二叠纪、侏罗纪、古近纪和新近纪。
2、均衡补偿:沼泽水面上升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加厚速度大体一致时,称均衡补偿。
在均衡补偿条件下,泥炭层不断增厚,相对均衡状态的长期持续,便形成厚煤层。
3、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
4、凝胶化作用:植物的木质素与纤维素在物理化学性质上都属于凝胶体,有很强的吸水能力,在还原环境下逐渐分解,细胞壁不断吸水膨胀,胞腔缩小,以致完全丧失细胞结构,形成无结构胶体,或进而分解成溶胶,这个转化过程总称为凝胶化作用。
5、丝炭化作用:植物物质遭受的氧化分解、脱水、脱氢及增碳化过程称为丝炭化作用。
6、根土岩:煤层底板以泥岩、粘土岩最为常见,通常呈团块状,富含植物根茎化石和不规则滑面,俗称根土岩。
根土岩常含有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和其它粘土矿物,尤以高岭石最富集,可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耐火粘土矿层。
7、沉积相:是沉积环境以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的综合8、沃尔索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
9、腐植煤:腐植煤主要由高等植物的茎、根、叶形成。
其中主要由高等植物中不易菌解的类脂物质(如孢子、角质层、木栓层、树脂等)形成的煤,称为残植煤;10、腐泥煤:腐泥煤是由低等植物藻类形成;腐植腐泥煤则由高等和低等植物混合堆积形成11、镜质组:镜质组是煤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显微组分。
它是由植物的根、茎、叶在覆水的还原条件下,经过凝胶化作用而形成。
12、表色:在普通白光照射下,煤表面反射光线所显示的颜色称为表色。
13、体色:把煤磨成薄片(厚约0.03毫米),用显微镜在普通透射光下观察,煤薄片显示出的颜色为透光色,又称体色。
透光色是煤对不同波长可见光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煤炭地质学考试重点
![煤炭地质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253132d67ec102de2bd8922.png)
第一章地球概况与地质作用1.地球的圈层构造:(1)内圈层①地壳:33km莫霍面②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2898km)之间③地核:(2)地球外圈层:从地球表面至行星际空间(根据物理性质和状态差异划分)①大气圈②水圈③生物圈2.地球的物理性质:①密度:平均密度5.518g/cm3②地压:静压力、构造应。
力指在不同深度处单位面积上的静岩压力,其大小与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及该处的重力有关,且深度每增加100m,压力增大约2.7MPa。
(地壳平均密度为2.7g/cm3)③重力:④磁性⑤放射性⑥内部温度⑦弹性3.地质作用:所有由地球的自然动力使地壳、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
3.1内力地质作用(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构造运动(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两种地壳运动不可能截然分开,水平较多);地震作用(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地质灾害)岩浆作用(侵入运动、喷出运动。
形成岩浆)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3.2外力地质作用(地球外部能量引起的):风化作用(物理、化学风化)剥蚀作用(机械、化学剥蚀)搬运作用(机械、化学搬运)原岩破坏,削山变形沉积作用(发生在沉积场所)填平泥沙矿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第二章矿物与岩石1.矿物:地壳中的一种或多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2.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节理、断口、硬度、比重、磁性3.岩浆:形成与地壳深部或上地幔,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炙热粘稠、富含挥发性物质的熔融体。
分类:Sio2<45% 超基性岩;45%-52%基性岩;52%-65%中性岩;>65%酸性岩4.岩浆与岩浆岩:侵入作用于喷发作用常见的8种造岩矿物: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霞石、白榴石5.岩浆岩的结构:组成岩石矿物等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按结晶程度分为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和玻璃质结构。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33a8f6b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0c.png)
煤田地质学复习资料煤田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煤层形成的地质过程、煤的组成和结构、煤地质的应用等内容。
掌握煤田地质学知识对煤田地质勘探、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从煤的形成、煤矿地质条件、煤的分类与性质、煤层的赋存形式等角度进行复习总结,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煤田地质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煤的形成煤是由古代植物在地质历史长期的生物化学和地理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属于一种主要的火山岩,并具有燃烧性的有机矿物。
煤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植物残体的堆积、压实和化学变质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残体经过不同的变质程度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煤。
二、煤矿地质条件煤矿地质条件是指对于煤的形成、富集和保存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系列地质条件。
了解和掌握煤矿地质条件对于进行煤田勘探和煤矿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地质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煤层的赋存条件:煤层的赋存与沉积环境、煤层生热物质的供给及含气量密切相关。
2. 煤的成岩作用:成岩作用会导致煤中含水率的减少、挥发分和碳含量的增加。
3. 地质构造:构造对于煤层的分布、赋存等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4. 地下水条件:地下水在煤矿地质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煤层的赋存和开采都有一定影响。
三、煤的分类与性质煤的分类是根据煤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特性进行的,主要包括无烟煤、炼焦煤、褐煤和泥炭等几类。
煤的性质则是指煤在各类实验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和热学特性。
煤的性质决定了其在煤矿开发、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四、煤层的赋存形式煤层的赋存形式是指煤在地质中的分布情况,包括煤层的厚度、煤层接触关系、煤层的分桩、岩性和破碎状态等。
了解煤层的赋存形式对于煤矿勘探和煤层的开采有着重要意义。
煤层的赋存形式也是煤田地质学中常用的一个分类方法。
总结:煤田地质学是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
本文从煤的形成、煤矿地质条件、煤的分类与性质、煤层的赋存形式等角度进行了复习总结。
煤地质学复习题
![煤地质学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9d45c30079563c1ec4da710d.png)
1.《煤地质学》含义?煤地质学是研究煤炭地质的基础科学。
煤田地质学除了偏重于研究煤的成因,性质,煤层变化等问题外,还涉及煤的自然演化,煤层堆积条件,煤变质作用中的希尔特定律等。
随着煤炭利用的演化,初步建立了煤的工业分析,化学分类,煤的岩石分类和成因分类,围绕含煤岩系的旋回结构层序,初步深化了煤系沉积学的研究。
2.煤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煤的物理组成和性质的研究,2)成煤作用的研究,3)煤层及煤系地质学研究4)聚煤盆地的研究,5)煤聚积与分布规律的研究。
6)煤层气3.成煤原始物质? 低等植物主要是菌类和藻类,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4.成煤作用及其阶段的划分?煤是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地球化学变化转变而来的,由植物死亡,堆积一直到转变为煤经过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种作用总称为成煤作用。
成煤作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主要发生于地表的泥炭沼泽,湖泊,以及浅海滨岸地带,植物死亡后的遗体在各种微生物的参与下,不断的分解,化合,聚积,在这一阶段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表生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结果使低等植物转变为腐泥,高等植物则形成泥炭;第二阶段煤化作用阶段,已形成的泥炭或腐泥,由于地壳沉降等原因被沉积物覆盖掩埋于地下深处,成煤作用进入第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使煤在温度,压力条件下进一步转化的物理化学作用,即煤的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
泥炭转变为年轻褐煤所经受的作用称为成岩作用,从年轻褐煤再转变为老褐煤,烟煤,无烟煤所经受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菌藻类植物时代:早泥盆世以前低等植物发育时代,不可能有大规模的聚煤作用发生。
低等植物经一系列变化形成的煤,灰分很高,有一定的发热量,称为石煤。
裸蕨植物时代:晚志留世至早中泥盆世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陆生植物时代,裸蕨类植物是地质历史上最早的陆生植物。
蕨类,种子蕨类竹屋时代:晚泥盆世至晚二叠世早期,以孢子植物蕨类和裸子植物的种子蕨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植物遗体堆积在泥炭沼泽中经历生物化学及地球化学过程而形成的可燃有机岩石。
植物有机组成:碳水化合物、木质素、蛋白质、脂类化合物植物成煤条件:成煤植物、气候条件(温暖潮湿)、地理条件(沼泽环境)、构造条件(地壳运动)泥炭沼泽: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
如果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则称为泥炭沼泽。
泥炭沼泽既不属于水域,又不是真正的陆地,而是地表水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形态。
成煤作用: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成为煤是经过的一系列演化过程。
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植物在泥炭沼泽、湖泊或浅海中不断繁殖,其遗体在微生物参与下不断被分解、化合、聚积。
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低等植物经过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形成泥炭。
第二阶段(煤化作用阶段):已经形成的泥炭和腐泥,由于地壳的下沉等原因而被上覆沉积物所掩埋,在以温度和压力为主的作用下变化为煤的过程。
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条件: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厌氧细菌的参与、煤的成因分类:煤化作用的过程(论述)煤化作用的阶段和特征:泥炭化作用阶段:从成煤原始物质的堆积,经生物化学作用直到泥炭的形成。
主要通过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和残植化作用,泥炭化作用的产物由高等植物残体和腐植酸组成煤化作用阶段:煤的成岩作用:由泥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年青褐煤的过程。
成岩作用机制:泥炭形成后,由于盆地的沉降,在上覆沉积物的覆盖下被埋藏于地下:经过:压实脱水增碳;游离纤维素消失;凝胶化组分固结;具有了微弱的反射力煤的变质作用:年青褐煤,在较高的温度、压力及较长地质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变成亮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的过程。
煤化作用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
煤化作用只有由浅而深、或者被终止,不可能发生由深变质的煤转变为浅变质的煤,呈现不可逆转性。
煤化作用不是简单的化学反应,煤化作用能否形成连续的演化过程,还决定于具体的地质条件。
例:含煤盆地由沉降转变为抬升,这就会导致煤化作用的终止;如果后来由于岩浆作用的加剧,或盆地再度沉降,那么煤化作用还可能再次进行下去。
煤化跃变:第一次煤化跃变:发生沥青化作用,生成沥青质。
第二次煤化跃变:特征:1、大量甲烷逸出,释放大量的氢;2、煤的比重下降到最小;3、煤的显微孔隙度逐渐缩小,水分减少。
腐植凝胶达到最低;4、发热量升高到最大值5、在焦煤阶段,由于化学结构的变化,水分含量有所回升6、煤的物理、工艺性质发生转折,称为煤化作用转折。
7、跃变结果:形成煤化台阶(壳质组从Vdaf=29%~22%这一阶段的明显变化)壳质组与镜质组在颜色、反射率等的差异更小。
8、本阶段与油气形成的深成阶段后期相当,对应于石油的“死亡线”。
第三次煤化跃变:第四次煤化跃变:煤化作用的因素:1、温度(煤化作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沉降深度的变化,温度的增加使得煤化作用程度提高,因此煤化作用的演化决定于煤的受热史。
煤化程度增高的速度,决定于地区的地热条件,即地热梯度变化。
大地热流值高→地热梯度高→煤化梯度高→煤的变质程度高。
2、时间在煤化作用中,煤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经历时间的长短、地质上的时间延续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时间因素在较高的温度下往往更加明显,时间因素还受到受热速率的影响。
3、压力(双重影响)静压力对化学煤化作用(煤化作用中起决定作用)起着抑制作用。
压力因素虽阻碍化学反应,但却引起煤的物理结构发生变化。
1、动压力能使芳香族单元层排列更有序2、静压力使煤的孔隙率和水分降低、比重增加,促使芳香族稠环平行于层面作有规则的排列。
3、动压力影响到反射率值及镜质组的各向异性。
煤化程度指标:水分、发热量、氢含量、碳含量、挥发分、镜质体反射率、壳质组荧光性煤的变质作用类型(热源和增热的方式及变质特征)深成变质作用:煤层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上覆岩系静压力作用下煤所发生的变质作用。
岩浆变质作用(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煤变质的分带性:水平分带、垂直分带垂直分带—原始分带在煤的深成变质过程中,由于煤系下部煤层或煤组受到大于上部的温度及压力,煤质随沉降深度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即煤变质的垂直分带。
水平分带—垂直分带的表现煤变质的水平分带是垂直分带性的一种表现,是倾斜煤层的煤质垂直分带在平面上的反映。
由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反映在平面上就构成煤质的水平带状分布特征。
煤的有机显微组分镜质组(最常见最重要)由植物的根、茎、叶等在覆水的还原条件下,经过凝胶化作用而形成镜质组透光色从橙红(长焰煤)到红棕色(肥煤、焦煤)到不透明(焦煤后);反光色从深灰(长焰煤)到浅灰(焦煤)到白色(无烟煤);镜质组(凝胶化作用的深浅)结构镜质体、无结构镜质体、碎屑镜质体。
壳质组(稳定组、类脂组)由富氢的植物物质及部分有机物分解产物组成。
含有大量的脂肪族成分,壳质组组分的氢含量高,粘结性差。
壳质组包括孢子体、角质体、树脂体、叶绿素体等惰质组(丝质组)由植物的根、茎、叶等在干燥的氧化条件下,经过丝炭化作用后在泥炭沼泽中沉积形成;还可以由镜质组和壳质组经煤化作用形成。
惰性组透射光下为黑色不透明;反射光下为亮白色至黄白色;碳含量最高、氢含量最低、氧含量中等;硬度高、挥发分低、无粘结性丝质体、半丝质体、粗粒体、菌类体、碎屑惰性体、微粒体煤的无机显微组分(矿物质)按来源分为:原生矿物:成煤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的溶于水中的一些矿物质,促进新陈代谢。
以钙、钾、磷、氮等为主。
燃烧后产生的灰分,一般称作内在灰分。
同生矿物:同生矿物是煤中灰分的主要来源。
在泥炭堆积时期,由风和流水带到泥炭沼泽中和植物一起堆积下来的碎屑物质。
主要是石英、粘土矿物、各种岩屑等。
多为细粒,与煤紧密共生,分布稳定,可用于鉴别和对比煤层。
后生矿物:煤层形成固结后,由于地下水的活动,溶解于地下水中矿物质,因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而沉淀于煤的裂隙和细胞腔内,这些矿物称为后生矿物。
主要有方解石、石膏、黄铁矿、高岭石、石英等。
多数是薄膜状、脉状等,往往切穿层理。
煤的反射率:煤岩组分的反射率是在垂直照明条件下,煤岩组分磨光面的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
随着煤化程度的增高,煤的反射率不断的增强。
宏观煤岩成分:用肉眼可以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
包括镜煤、亮煤、暗煤、丝炭宏观煤岩类型(宏观煤岩成分的组合及其反映出来的平均光泽强度)可划分为:光亮型煤、半亮型煤、半暗型煤、暗淡型煤。
煤化作用指标:水分、灰分、挥发分、镜质体反射率挥发分:煤样在一定条件下,隔绝空气加热,并进行水分校正后的挥发物质产率。
中国煤的分类:根据煤的煤化度: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三大类根据煤化度和工业利用的特点:褐煤分(一号、二号),无烟煤分(一号、二号、三号)烟煤按挥发分可以分为(气、肥、焦、瘦、贫)特征:无烟煤:煤化程度最高,固定碳含量高,挥发分低,含碳量最高,光泽强,硬度高,密度大,燃点高,无粘结性,燃烧时无烟。
贫煤:烟煤中煤化程度最高、挥发分最低。
燃烧时火焰短,但热值较高,无粘结性,加热后不产生胶质体,不结焦,多为动力煤、民用。
瘦煤:烟煤中煤化程度较高、挥发分较低,受热后产生一定量胶质体;可作为炼焦配煤的原料,也可作民用和动力燃料。
焦煤:烟煤中煤化程度中等或偏高,受热后产生热稳定性较好的胶质体,具有中等的粘结性;优质的炼焦用煤。
肥煤:是煤化程度中等的烟煤,受热能产生较多的胶质体,较强的粘结性,炼焦配煤中的重要组分,不宜单独使用。
气煤:煤化程度较低、挥发分较高的烟煤,受热能生成胶质体,粘结性从弱到中等,多做配煤炼焦使用,生产干馏煤气的原料。
长焰煤:高挥发低煤级烟煤,无至弱粘结性,含少量腐殖酸。
燃烧火焰高。
褐煤:老褐煤和年轻褐煤。
水分多、密度小、不粘结,含腐殖酸。
氧含量高。
含煤岩系:一套在成因上有共生关系并含有煤层(煤线)的沉积岩系。
简称“煤系”含煤沉积旋回:是煤系的重要特征,反映了煤系沉积层序中有共生关系的岩性、岩相等特征在垂向上有规律的重复交替现象。
旋回的类型岩石粒度有规律的粗细变化划分的旋回结构,称粒度旋回根据岩相有规律变化划分的,叫岩相旋回。
沉积相旋回:综合运用多种岩层特征确定出沉积相反映出的旋回煤系旋回结构形成的原因(沉积成因、构造成因、气候变化成因)沉积作用因素是指在一种沉积体系内部,其沉积、搬运能量所发生的周期性变化。
如:河道的曲流迁移作用所引致的周期变化;潮汐沉积中,由于涨落潮所引起的周期性变化;三角洲沉积中,在进积、退积中三角洲朵叶的迁移、摆动等周期性变化等。
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所形成的旋回结构也是多样的。
如:冰川作用和冰川消融作用的交替,影响大区域或全球的海面升降变化,因而造成滨岸沉积的旋回层序。
地壳运动因素引起的旋回结构往往分布范围较广,规模较大。
与造陆运动的不同周期升降有关。
水平方向的地壳构造运动也可引起沉积作用的周期性变化。
植物遗体堆积速度和沼泽水面上升速度之间的3种补偿方式过渡补偿:沼泽水面上升速度<植物遗体堆积加厚速度过渡补偿状态持续发展,植物遗体或泥炭层将遭受氧化分解和风化剥蚀,难以保存而形成较厚的煤层。
不足补偿:>欠补偿条件下,植物遗体供应不足,沼泽不断充水,不利于高等植物的生长。
泥炭堆积过程逐渐终止,形成煤层顶板和夹石。
均衡补偿:≈均衡补偿条件下,泥炭层不断增厚,相对均衡状态的长期持续,便形成厚煤层煤层与顶板的接触关系明显接触:界限分明,界面平整。
说明沉积环境变化较快!过渡接触:夹有薄层炭质泥岩或炭质泥岩与煤薄层的互层形成伪顶,反映了泥炭沼泽向覆水盆地的逐渐演变。
冲蚀接触:冲积相砂砾岩对下伏煤层的冲蚀。
说明煤层与顶板沉积环境是剧变的。
煤层厚度:指煤层顶、底板岩层之间的垂直距离。
(煤层结构)分为总厚度、有益厚度、可采厚度有益厚度:指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层分层厚度的总和煤层厚度分级:极薄煤层:0.3~0.5m;薄煤层:煤厚0.5~1.3m;中厚煤层:煤厚1.3~3.5m;厚煤层:煤厚3.6~8.0m;巨厚煤层:大于8m者为。
引起煤层厚度变化的因素(原生因素、后生因素)泥炭沼泽基底不平成因:当泥炭沼泽发育在古侵蚀基准面上时,首先在低洼处生长和堆积了植物质形成的泥炭层,且相互隔离;随着区域性沉降或地下水位抬升,隔离的泥炭沼泽逐渐连成一体,泥炭层才在盆地范围内堆积。
识别标志:1、煤层底板不规则起伏,顶板平整。
2、煤层厚度变化急剧而不规则。
3、基底古地形低洼处煤层增厚,向凸起部位变薄或尖灭。
沉积控制引起的煤层分岔与尖灭由于楔形碎屑沉积体的插入,有机质的堆积暂时被碎屑沉积所代替,碎屑注入一旦停止植被重新繁殖,泥炭再次沉积,煤层由单一煤层分岔为两个或以上煤分层或独立的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