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睑下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合集下载

临床路径实施标准流程图

临床路径实施标准流程图

临床途径实行流程图
临床途径实行流程
一、实行流程
1、经治医师完毕患者旳检诊工作,与上级医师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途径旳准入评估。

2、符合准入原则旳,按照临床途径拟定旳诊断流程实行诊断,根据医师版临床途径表开具诊断项目,向患者简介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诊断服务旳筹划,并将评估成果和实行方案告知有关护理组;
3、有关护理组在为患者及家属作入院简介时,向她们具体简介其住院期间旳诊断筹划以及需要予以配合旳内容;
4、经治医师根据当天诊断服务完毕状况及病情旳变化,对当天旳变异状况进行分析、解决,并做好记录;
5、医师版临床途径中旳服务项目完毕后,执行(负责)人应在相应旳签名栏签名。

◆进入临床途径旳患者应满足如下条件:诊断明确、没有严重旳合并症、可以按临床途径设计流程和估计时间完毕诊断项目旳患者。

◆浮现如下状况时,患者应当退出临床途径:
(1)在实行临床途径旳过程中,患者浮现了严重旳并发症,。

眼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

眼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

眼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眼科五种病种临床路径之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适用对象:本临床路径适用于首次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并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12.64)的患者。

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___编著,___),《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___编著,___),《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诊断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应具备以下症状和体征: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___编著,___),《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___编著,___),《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选择以下方案: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标准住院日:标准住院日为5-7天。

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40.203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术前准备(术前评估):在手术前1-2天进行必需的检查项目,包括: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

此外,还需进行眼部常规检查,包括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神经内科动眼神经麻痹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神经内科动眼神经麻痹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神经内科动眼神经麻痹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动眼神经麻痹(AD)(ICD 10:H49)
(二)诊断依据。

根据《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治疗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眼外肌麻痹表现上睑下垂、外斜视、眼球向上、向内及向下运动受限;眼内肌麻痹如瞳孔散大。

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

2.病因主要有糖尿病、非特异性炎症、痛性眼肌麻痹,还可因颅内肿瘤、动脉瘤、海绵窦疾病。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治疗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病因治疗。

2. 营养神经治疗。

3. 加强眼外肌功能锻炼。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 10:H49动眼神经麻痹疾病编码;。

角膜裂伤临床路径

角膜裂伤临床路径

精选文库角膜裂伤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 年版)一、角膜裂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角膜全层裂伤(ICD-10:H05.302 )。

行角膜裂伤缝合术(ICD-9-CM-3 : 11.51 )。

(二)诊断依照。

依据《临床诊断指南- 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 年版)。

1.眼部外伤史。

2.症状:眼部刺激症状。

3.体征:角膜全层裂伤伴前房形成不良。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依据《临床诊断指南 - 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 年版)。

行角膜裂伤缝合术(ICD-9-CM-3 : 11.51 )。

(四)标准住院日为5– 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切合 ICD-10:H05.302 角膜全层裂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拥有其余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时期不需要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行时,能够进入路径。

(六)住院时期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惯例、尿惯例。

2.依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眼眶 X 片或 CT;( 2)必需时加查胸片、心电图;( 3)必需时加查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七)手术日为住院第 1 天。

1.手术前准备:肌注破伤风抗毒素,洁净结膜囊。

2.行角膜裂伤缝合术。

(八)术后用药。

1.建议浑身使用抗菌药物:依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 2004〕 285 号)履行。

可考虑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明确感染患者,可依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介绍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1)成人: 0.5g-1g/ 次,一日 2-3 次;(2)少儿:一日量为 20-30mg/Kg 体重,分 3-4 次给药;(3)对本药或其余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4)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眼部局部使用药物:( 1)抗菌药物眼药水: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眼药水;( 2)必需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药水;(3)非甾体药物滴眼液:双氯芬酸钠眼药水;(4) 1%阿托品眼膏。

眼科诊疗指南

眼科诊疗指南

眼科诊疗指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临床路径流程图

临床路径流程图

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
1.入院患者主管医生判断是否符合进入路径条件,根据入院诊断系统来进行提示,如老年
性白内障,系统要根据入院诊断自动弹出提示是否符合进入路径管理,如不符合请填写不进入原因,并记录不进入路径管理的原因。

2.进入路径患者由系统短信通知病人进入路径并告知预期的住院天数和费用及每天的诊
疗计划。

3.病人可以通过自助查询机查询自己的治疗计划及执行情况。

4.进入路径患者严格按照路径执行医嘱,如路径医嘱不能满足其治疗需要,则单独调用his
医嘱进行医嘱开立,并详细记录开立非路径医嘱原因。

5.护士严格按照路径护理计划严格执行。

如发生变异,则告知医生修改医嘱,并由医生记
录变异原因。

6.如当天医生护士未执行路径医嘱及护理项目,短信提示该病人的主治医生及护士长。

7.医生在结束路径时,提示卫生部标准该病种要达到预期治疗结果来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结
果。

8.如需退出路径,则要要求严格填写退出原因,并详细记录。

9.医务处要实时了解每个病区的路径病人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报表,分析变异及退出原因,
调整路径表单。

10.按照卫生厅、卫生部的要求及时计算相应的上报报表。

倒睫手术临床路径(2016年版)

倒睫手术临床路径(2016年版)

倒睫手术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倒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倒睫(ICD-10: H02.002)。

行眼睑倒睫矫正术(无编码)。

(二)诊断依据根据《实用眼科学》(刘家琦,李凤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

2.体征。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实用眼科学》(刘家琦,李凤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符合手术适应症。

2.能够耐受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倒睫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入院前)术前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凝血功能;3.可以行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X线胸片,心电图。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抗菌素眼药水。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手术方式:眼睑倒睫矫正术。

3.术中用药:麻醉用药,抗菌药物等。

4.输血:必要时。

(九)术后住院恢复≤1天1.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可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

2.术后根据情况用药:(1)术后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建议使用抗菌素眼药水。

(2)止痛药物。

(十)出院标准1.一般情况良好。

2.伤口无异常。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需导致退出日间手术路径1.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术后原伴随疾病控制不佳,需请相关科室会诊,进一步诊治。

3.住院后出现其他内、外科疾病需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倒睫矫正术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倒睫行眼睑倒睫矫正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天。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住院流程是在临床诊疗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该医院服务质量的窗口。

一般来说,住院流程是指每个患者从诊断及入院检查开始,到住院诊断治疗、结算出院的一整套规章制度的总称。

只有每一个流程都顺利,住院才会顺利进行。

住院病人标准流程:
1、患者入院
患者应遵循医院住院相关规定,应准备相关检查资料,按照要求向入院科室报到,做好入院登记、住院登记。

2、入馆检查及签署协议
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后,要登记入住,进行入住检查,提供及注册资料,与护士商议病情及治疗内容,并签署病情诊断及治疗协议。

3、治疗过程
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及时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接受医院安排的诊治,应配合诊治。

4、出院
在经过病情合理控制后,如患者情况好转,可当病情稳定后,由护士根据规定填写通知出院表格,并交予护士站,实行出院手续。

5、结算
完成出院手续后,费用科应与患者沟通,了解费用明细及支付方式,确定费用明细后,结算费用,完成结算程序,出院病人应领取结算单据并离开。

综上所述,住院标准流程包括入院、入馆检查及签署协议、治疗过程、出院、结算等内容,是一整套相互衔接、一定程序一定步骤的工作程序,必须统一标准,严格执行和管理,保证病人治疗质量及安全,以便确保病人在正常住院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服务。

临床路径工作流程

临床路径工作流程

XX人民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流程一、严格按照卫生部发布的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控制的通知要求,对公布的我院10个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控制指标开展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监控。

二、医院成立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业务副院长担任,成员由医务管理、护理管理、药事管理、信息统计、临床医技、病案管理等人员组成。

主要负责定期检查全院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控制的实施情况,并进行效果评价和考评奖惩。

三、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工作在医院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指导下,由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实施小组具体实施,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实施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任组长,组员包括科内医疗人员、护理人员、临床药师和其他相关责任人。

四、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实施小组要组织科室相关人员学习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相关知识,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上。

五、临床科室的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实施小组每月对本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控制指标进行评价,医院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每季度进行评估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各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实施小组,督促整改落实,保证质量持续改进。

六、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控制指标:(一)诊断质量指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二)治疗质量指标: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病死率;(三)效率指标: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四)经济指标:平均住院费用、手术费用、药品费用、耗材费用。

七、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的科室建立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登记本,详细记录患者单病种管理的相关信息。

八、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实施小组对每个纳入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每季度汇总分析,上报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单病种临床路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每季度对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的相关卫生工作人员进行满意度调查,结合实施小组上报的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综合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科室落实。

眼科4个病种临床路径4上睑下垂090823

眼科4个病种临床路径4上睑下垂090823

上睑下垂临床路径(征求意见稿)一、上睑下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上睑下垂(ICD-10: H02.401)行上睑下垂矫正术(二)诊断依据:根据《眼部整形美容手术图谱》正常人双眼平视,上睑位于角膜缘下1-2mm,各种原因致上睑位置低于此界限者即为上睑下垂。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眼部整形美容手术图谱》1.提上睑肌折叠术;2.提上睑肌缩短+前徙术;3.额肌腱膜瓣悬吊术;4.阔筋膜悬吊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H02.401 上睑下垂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4 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凝血功能;(3)肝肾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1)胸片(全麻患者),超声心动图(45岁以上或有既往心脏病史);(2)内科会诊(45岁以上或有全身疾病病史);(3)儿科会诊(儿童需全麻者)。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2.选用喹诺酮类或妥布霉素(儿童)类眼水,预防性用药时间为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全麻(儿童);2.手术内固定物:无;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九)术后住院恢复7天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无;2.术后用药:抗生素用头孢或喹诺酮类,用药时间为3 天。

(十)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1.伤口愈合好:缝线拆除,伤口无感染;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二、上睑下垂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上睑下垂(ICD-10:H02.401)行上睑下垂矫正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12天时间住院第1天住院第2天住院第3-5天(手术日)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完成病历书写□开化验单□上级医师查房与术前评估□初步确定手术方式和日期□上级医师查房□完成术前准备与术前评估□根据体检行术前讨论,确定手术方案□完成必要的相关科室会诊□住院医师完成术前小结、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书写□签手术知情同意书□向患者及家属交待围手术期注意事项□手术□术者完成手术记录□住院医师完成术后病程□上级医师查房□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及术后注意事项重点医嘱长期医嘱:□眼科三级护理□饮食□抗生素目水点术眼临时医嘱:□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需全麻者查胸片、心电图□45岁以上患者查超声心动长期医嘱:□患者既往基础用药临时医嘱:□术前医嘱:□常规准备明日在◎局麻◎全麻下行◎提上睑肌折叠术◎提上睑肌缩短+前徙术◎额肌腱膜瓣悬吊术◎阔筋膜悬吊术□术前禁食水(全麻患者)□术前洗术眼长期医嘱:□眼科术后二级护理□饮食□抗生素目水点术眼□抗生素眼膏涂术眼□抗生素口服临时医嘱:□今日在◎局麻◎全麻下行◎提上睑肌折叠术◎提上睑肌缩短+前徙术◎额肌腱膜瓣悬吊术◎阔筋膜悬吊术主要护理工作□病区环境介绍□入院护理评估、介绍主管医护人员□医院相关制度介绍□执行长短期医嘱□饮食宣教、生命体征监测□介绍相关治疗、检查、用药等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完成护理记录单书写□指导患者尽快适应病区环境□介绍有关疾病的护理知识□介绍相关治疗、检查、用药等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术前心理与生活护理□健康宣教:术前术中注意事项□执行手术前长短期医嘱□完成术前护理记录单书写□健康宣教: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执行术后长短期医嘱□完成手术当日护理记录单书写□观察动态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执行医嘱□介绍相关治疗、检查、用药等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护士签名白班小夜班大夜班白班小夜班大夜班白班小夜班大夜班医师签名时间住院4-6天(术后第1天)住院5-7天(术后第2天)住院6-8天(术后第3天)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注意病情变化□住院医师完成常规病历书写□注意眼睑肿胀程度,眼睑睑缘位置,睑裂闭合不全程度,有无结膜脱垂,角膜是否清亮,角膜上皮是否有脱失。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上睑下垂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上睑下垂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上睑下垂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上睑下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上睑下垂(ICD-10: H02.4,Q10.10)。

行上睑下垂矫正术(ICD-9-CM-3:08.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出生后数月、数年双眼上睑下垂遮盖瞳孔2mm以上,上睑部分或全部不能提起,伴有耸眉、下颌上抬、仰头视物等特殊面容;单眼上睑下垂遮盖瞳孔,存在弱视的可能性。

2.提上睑肌肌力试验小于或等于4mm、额肌功能良好、Bell征阳性、眼位及眼球运动无异常。

3.鉴别诊断:(1)因神经系统疾病、其他眼部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获得性上睑下垂;(2)Marcus-Gunn综合症。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和《眼科手术学—理论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

1.先天性上睑下垂以手术治疗为主。

如果遮盖瞳孔,为避免弱视应尽早手术,特别是单眼患儿。

2.因神经系统疾病、其他眼部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获得性上睑下垂应先进行病因治疗或药物治疗,如无效时再考虑手术治疗。

3.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应先施行斜视矫正术,术后眼位正位、Bell征阳性者再行上睑下垂手术。

4.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手术方式:包括提上睑肌缩短术、额肌瓣悬吊术、阔筋膜或硅胶悬吊术、Müller肌缩短术和提上睑肌腱膜修补术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H02.4,Q10.10上睑下垂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全麻患儿)。

2.眼部专科检查:(1)视力和矫正视力;(2)提上睑肌肌力和上睑下垂量;(3)上直肌和下斜肌等眼外肌功能;(4)有无Bell’s现象和上睑迟滞现象;(5)有无Macus Gunn现象,必要时进行新斯的明试验。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在医院住院治疗是许多患者都会经历的过程,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则是医院为了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医疗服务质量而制定的一种管理方法。

临床路径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治疗的规范,确定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的医疗行为和相关服务的一种规范化管理模式。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的相关内容。

首先,患者入院后需要进行病情评估和初步诊断。

医护人员会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确定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在这个阶段,医生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意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接下来是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执行。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诊断结果,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包括用药、手术、护理等内容。

在执行治疗方案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除了治疗方案的执行,患者在住院期间还需要得到全面的护理和关怀。

医院会为患者提供24小时的护理服务,包括生活护理、心理护理、营养护理等方面。

同时,医院还会为患者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疾病和治疗过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在住院期间,医院还会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合理的治疗。

最后,患者出院后,医院会对患者进行随访和复诊。

医护人员会与患者保持联系,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出院后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患者得到持续的治疗和关怀。

总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是医院为了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医疗服务质量而制定的一种管理方法,通过规范化的管理,确保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全面的治疗和护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上睑下垂患者入院流程

上睑下垂患者入院流程

上睑下垂临一、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协助患者完成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全套、传染病四项。

(2)心电图,X线胸片。

(3)眼部常规检查:视力和矫正视力;提上睑肌肌力和上睑下垂量;上直肌和下斜肌等眼外肌功能;有无Bells现象和上睑迟滞现象;有无Macus Gunn现象,必要时进行新斯的明试验。

2、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1)安慰患者,解除恐惧、紧张的心理,使其身心达到最佳状态,积极配合手术。

(2)吸烟者劝其戒烟。

二、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

1、术前一日予术前宣教及术前准备。

(1)予麻醉知识宣教。

(2)术前剪睫毛,冲洗泪道、结膜囊。

2、术后护理(1)嘱患者多休息,避免头部用力,避免碰撞术眼。

(2)术后无特殊者,可进普通饮食,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烟酒,避免用力咀嚼。

(3)避免揉抓眼睛,保持眼部卫生。

三、术后住院恢复1天,1、遵医嘱用药。

2、加强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及用药指导,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3、按时巡视,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出院1、指导患者正确点眼药的方法:点眼药水前后清洁双手,点药后轻闭眼睛3—5分钟,以利药物吸收,预防感染,同时应用2种以上眼药水,必须间隔5~10min,不能自行减药或停药。

2、予术后注意事项宣教(1)术后一周内避免脏水入眼。

(2)术后一周内尽量闭眼休息,避免眼睛过度疲劳,以利于下移的额肌与睑板的愈合。

避免剧烈活动头部及用力咳嗽或大声说笑。

(3)一般术后5-7天可拆线。

(4)术后3个月内避免过度活动和重体力劳动。

(5)注意保持眼部卫生,勿揉眼。

3、定期复查,病情有变化及时就诊。

4、指导完成出院结算。

上睑下垂临。

眼睑肿物手术临床路径

眼睑肿物手术临床路径

眼睑肿物手术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眼睑肿物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眼睑肿物(ICD-10: H02.902)。

行眼睑肿物切除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眼科学》(刘家琦,李凤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

2.体征。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实用眼科学》(刘家琦,李凤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符合手术适应症。

2.能够耐受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眼睑肿物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入院前)。

术前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X线胸片,心电图。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0-3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手术方式:眼睑肿物切除术,必要时加成形术。

3.术中用药:麻醉用药,抗菌药物等。

4.输血:必要时。

(九)术后住院恢复1-3天。

1.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可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

2.术后根据情况用药:(1)术后抗菌药物:一般局部抗生素眼药膏或水,必要时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2)止痛药物。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伤口无异常。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需导致退出日间手术路径。

1.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术后原伴随疾病控制不佳,需请相关科室会诊,进一步诊治。

3.住院后出现其他内、外科疾病需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眼睑良性肿物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眼睑良性肿物(ICD-10: H02.902)行眼睑肿物切除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术后按医嘱复查随访。

上睑下垂矫正术临床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上睑下垂矫正术临床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上睑下垂矫正术临床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一、提上睑肌缩短术【适应证】提上睑肌肌力妻4mm的先天性、老年性、外伤性或其他类型的上睑下垂患者。

【禁忌证】提上睑肌肌力在3mm以下的上睑下垂患者。

眼部急、慢性炎症患者。

【术前准备】1.明确上睑下垂的类型,如先天性、老年性、外伤性或其他类型。

2.检查视力及最好矫正视力。

3.检测提上睑肌的肌力、上睑下垂的下垂量,计算术中提上睑肌缩短量。

4.检查上直肌及下斜肌等眼外肌功能。

5.检查有无Bell现象、上睑迟滞现象。

6.新斯的明试验除外重症肌无力。

【麻醉】I.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另加额神经阻滞麻醉。

2.不能配合手术的儿童应全身麻醉。

【操作方法及程序】1.用亚甲蓝或龙胆紫距术眼上睑缘5-6mm处画出上睑皱装线。

如对侧眼有上睑皱装,则设讨一的术眼上睑皱9线的弧度、距睑缘距离应与其一致。

2.翻转上睑,做上穹隆结膜下麻醉,内、外侧弯隆部结膜做一长4- 5mm的纵行切口,从外侧切口插入剪刀,在睑结膜和与Miller肌之间潜行分离,至内侧伤口为止,将一细橡皮条置于其内作为标记线;眼睑复位。

3.切开眼睑皮肤,分离皮下及眼轮匝肌暴露睑板前面的提上睑肌腿膜附着处。

4.用拉钩将伤口牵开,可见腿膜前间隙与健膜之间出现沟状凹陷,用剪刀沿此沟向上分离,将腿膜与眶隔分开或打开眶隔直到暴露节制韧带。

5.于睑板上方剪开外侧腿膜,暴露橡皮条,用肌肉镊夹住提上睑肌向下牵拉分离,并剪断其内角外角,松解肌肉。

6.分离出提上睑肌,测量切除部分长度,在应切除处中、内、外做三针褥式缝线,缝线穿过肌腿睑板(位于睑板中上1/3交界处,深度为1/2睑板厚度,针距2-3mm),再穿至肌键表面,调节位置,直至满意后结扎缝线,剪除缩短部分肌肉。

7.用5-0丝线缝合皮肤伤口5-7针,术眼涂抗菌药物眼膏后遮盖。

【术后处理】1.次日换药。

2.滴抗菌药物滴眼液,每日3-4次,持续1周。

3.术后5-7d拆线。

【注意事项】1.术前应了解患者的要求,仔细检查眼部,并对患者充分解释预后。

临床路径在上睑下垂矫正术患者中的应用

临床路径在上睑下垂矫正术患者中的应用

对两组患者住 院天数 、住院费用 、满 意度进行 比较 , 见
表2 。
表 2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 、住院费用 、满意度进行 比较 ( ± s , %)
3 讨 论
术 患者中应 用 , 它能让 患者享受 到物美价廉 的优质 服务 。
3 . 1 结果显示 , 临床路径用流程 图的形式 明确规定工作的流 3 . 2 结 果显 示 , 临床路径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 医务人员在 程, 提高 了工作效率。两组患者对 比 , 结果实验组缩短了平 均 对 患者 满意度 的调查 中发 现 , 患者对 实施 临床路径普遍满意 , 住 院天数 , 降低 了住院费用 ; 对照组在治疗中住 院时间长 , 花 尤 其是本科农村 患者 比较多 , 临床路径 在上睑下垂矫 正术 中 费 贵。同样 的疾病 , 进入临床路径 的患者 明显 的降低 了医疗 采 用优 质护理 服务 , 减少 了医疗 费用 , 融洽 了医患 关系 , 提
( 6 6 1 7 . 1 ±5 5 0 . 4 ) 元下 降到 ( 4 0 3 0 . 9 - 4 - 4 7 8 . 6 ) 元, 两组 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c P < 0 . 0 5 ) 。实验组满意度优于对
照组 , 差 异有 统计学意义 ( P < 0 . 0 5 ) 。结论
提高了护理质量 , 降低了医疗费用 ,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使临床路径在临床上得到更好的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临床路径 ; 优质护理 ; 上 睑下垂矫正术
疾病 做为眼科 的常见病 , 被列 为了临床路径 的病种 , 临床路
径在上 睑下垂矫正术 中的应用效果理想 , 现报告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2 方法
对照组 和采用传统 的治疗方法和常规护理 , 实验

眼科门诊住院流程

眼科门诊住院流程

眼科门诊住院流程
眼科门诊住院流程是指患者在经过眼科专家诊断后,由医生决定
需要住院治疗的流程。

下面是具体流程:
1.患者首先去眼科门诊进行诊断,医生进行常规检查和眼部检查。

2.医生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住院治疗。

3.如果需要住院,医生会向患者解释住院治疗的必要性,并详细
介绍医院住院规定和注意事项。

4.患者签署住院治疗协议,并向医院交纳住院押金等费用。

5.患者进入住院部,进行住院手续,包括住院登记、安排病房和
体检等。

同时,医生会制定治疗方案并进行手术和药物治疗等。

6.在住院期间,患者需要服从医生的医嘱,接受治疗,注意饮食
和生活习惯等。

7.病情好转后,医生会进行病情评估,确定出院时间并向患者详
细说明注意事项和后续治疗方案等。

8.患者付清医药费用,领取出院证明,完成出院手续。

总之,眼科门诊住院流程需要仔细的治疗方案、严格的管理措施
和细心的护理服务。

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
以期早日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睑下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上睑下垂(ICD-10: H02.4,Q10.10)
行上睑下垂矫正术(ICD-9-CM-3:08.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
1.出生后数月、数年双眼上睑下垂遮盖瞳孔2mm以上,上睑部分或全部不能提起,伴有耸眉、下颌上抬、仰头视物等特殊面容;单眼上睑下垂遮盖瞳孔,存在弱视的可能性。

2.提上睑肌肌力试验小于或等于4mm、额肌功能良好、Bell征阳性、眼位及眼球运动无异常。

3.鉴别诊断:
(1)因神经系统疾病、其他眼部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获得性上睑下垂;
(2)Marcus-Gunn综合症。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和《眼科手术学—理论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
1.先天性上睑下垂以手术治疗为主。

如果遮盖瞳孔,为避免弱视应尽早手术,特别是单眼患儿。

2.因神经系统疾病、其他眼部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获得性上睑下垂应先进行病因治疗或药物治疗,如无效时再考虑手术治疗。

3.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应先施行斜视矫正术,术后眼位正位、Bell 征阳性者再行上睑下垂手术。

4.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手术方式:包括提上睑肌缩短术、额肌瓣悬吊术、阔筋膜或硅胶悬吊术、Müller肌缩短术和提上睑肌腱膜修补术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H0
2.4,Q10.10上睑下垂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全麻患儿)。

2.眼部专科检查:
(1)检查视力和矫正视力;
(2)检查提上睑肌肌力和上睑下垂量;
(3)检查上直肌和下斜肌等眼外肌功能;
(4)检查有无Bell’s现象和上睑迟滞现象;
(5)检查有无Macus Gunn现象,必要时进行新斯的明试验。

3.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喹诺酮类或妥布霉素(儿童)类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为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全麻(儿童)。

2.手术内固定物:无。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九)术后住院恢复3-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角膜上皮、上睑、结膜情况;
(2)缝线位置、切口对合情况;
(3)眼球运动情况和Bell’s现象。

2.术后用药:一般不需用药,抵抗力较差患者可酌情使用头孢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用药时间为1-2天。

(十)出院标准。

1.伤口愈合好,无活动性出血及感染征象。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前化验检查异常,需要复查相关检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如矫正不足、矫正过度、上睑内翻倒睫、暴露性角膜炎、结膜脱垂和眉额区血肿等,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