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合集下载

课件4: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课件4: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质疑: 1)各种生物膜功能不同,应该结构也不同 2)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现象不好解释
新的发现:
随着新技术的运用,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 铺在脂质的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 层中的。
有什么证据说明细胞膜不是静止的呢?
[资料六]
时间:1970年(探究细胞膜的结构特性)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表面的蛋白分别用不同的荧光标记后, 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 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 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 分子层。(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生物膜的特点
❖ 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 功能特点: 具有选择透过性
课堂总结
主要 成分
结构
结构

模型


磷脂、蛋白质 (还有糖蛋白架:磷脂双分子层
例题
使用下列哪种物质处理会使细胞失去识别能力( C )
A . 核酸酶 C. 糖水解酶
B .龙胆紫 D .淀粉酶
5、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体现 了膜的流动性(结构特点)
(1)磷脂分子的运动性 (2)膜蛋白的运动性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膜的组成成分: 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的糖类。 2、膜的基本支架: 磷脂双分子层。 3、蛋白质分子的位置:
空气
空气


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成连续的两层
P66思考与讨论 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 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 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亲水头部
疏水尾部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共47张PPT)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共47张PPT)

荧光标记 膜蛋白
诱导 融合
40分钟 后
370C
鼠细胞 结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 生物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2. 蛋白质的位置:镶、嵌、贯穿磷脂双分子层 3.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 糖被(糖蛋白)的功能:保护、润滑、识别等
温故知新
1. P4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 2. P64: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3. P49:生物膜: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的统称
学习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 能相适应的观点。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一 19世纪末,膜透性实验 二 20世纪初,膜成分实验 三 1925年,膜面积实验 四 1959年,膜结构实验 五 1970年,膜融合实验
时光机之一:19世纪末,欧文顿实验
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 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问题:细胞 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
● ●● ●● ● ● ●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 ● 溶于脂质的物质
细胞膜
假说: 膜是由脂质(磷脂)组成的
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 时间:1895年
人物:欧文顿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 实验,发现脂质、脂溶性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 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大多数人接受)
蛋白质分子
磷脂双分子层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科学家关于蛋白质 在细胞膜上存在的 三种方式的概括: 1 在膜表面 2 嵌在膜中 3 穿透膜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a
a
b c A
a
b B a
b D
c
b C
c
c
自我评价:
3.上图示处于不同生理状态的三个洋葱鳞片叶表 皮细胞,请回答: 图A细胞处于何种生理状态? 质壁分离 。 如上图是同一细胞处于不同浓度的溶液中,则A、 B细胞所处外界溶液浓度是 A > B 。 如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观察到 的图,先后观察到的图示顺序为 B → A → C 。 图中标号①指的物质是 外界溶液 。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4、在细胞膜的外表, 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 糖蛋白的作用: 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 1、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2、还与细胞表面的识别 白,叫做糖被。有些糖类 有密切关系。 与脂质分子结合形成糖脂。 这些结构只存在与细胞膜 的外表面,也体现了膜结 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5、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 白质是可以运动的,体现 了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 定的流动性
1970年,费雷和埃迪登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免疫荧光技术
人 细 胞
鼠 细 胞
红色荧 光染料 标记的 膜蛋白 诱导
融合 绿色荧光 染料标记 的膜蛋白
杂交细胞 37℃
40分钟后
结论:膜上的蛋白质分子能够运动 同时证明磷脂分子也可以运动
细胞膜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1972年桑格 (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种模型被大多数人 所接受。
静态“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 构这个观点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质疑, “三明治”结构模型有什么不足?
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结构,无法 解释比如变形虫的变形运动,植物质壁分离 以及复原、细胞生长和分裂等过程中膜的变 化这些现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 19世纪末 膜透性实验 二 20世纪初 膜成分实验 三 1925年 膜面积实验 四 1959年 膜结构实验 五 20世冰纪冻6浊0年刻代电子膜显蚀微刻实实验验 六 1970年 膜融合实验 七 1972年 流动镶嵌模型
实验二 膜成分实验
时间:20世纪初 实验: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 1925年
人物: 荷兰科学家
Gorter和Grendel
实验:
磷脂
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
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实验三 膜面积实验
磷脂分子
亲水头部
疏水尾部
磷脂是单一层种由磷甘脂油分,子脂在肪空酸气和—磷酸水所界组面成上的是分子 如何排布的呢?
实验三 膜面积实验 单层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是如何
实验六 膜融合实验
时间:1970年 实验:
红色荧光染料标记 人细胞表面蛋白质
细胞融合
37℃ 40min
绿色荧光染料标记
鼠细胞表面蛋白质
结论: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一 19世纪末 膜透性实验 二 20世纪初 膜成分实验 三 1925年 膜面积实验 四 1959年 膜结构实验 五 20世冰纪冻6浊0年刻代电子膜显蚀微刻实实验验 六 1970年 膜融合实验 七 1972年 流动镶嵌模型
糖蛋白 在细胞膜的外表,糖类与蛋白质结合
而成糖蛋白,叫做糖被
糖脂 作用:润滑、保护和识别 膜的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膜的功能特性: 选择透过性
课堂反馈
C 1.下列最能正确表示细胞膜结构的是( )
A
B
C
D
2、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
C 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 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 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具有 流动性 。
2、蛋白质分子有的 镶在 磷脂双分层表面, 有的 部分或全部嵌入 磷脂双分子层中,有 的 贯穿 整个磷脂分子层。 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 运动的 。
概念图
生物膜 结构特点 功能特点
③ 流动性
④选择透过性 决定
① 磷脂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分子
结构组成
结构探究历程
课堂反馈
1.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 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 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B.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 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D. 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 2.变形虫可吞噬整个细菌,该事实说明( ) 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C.大分子可以透过细胞膜 D.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第四章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白细胞吞噬病毒的过程)
探究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0年 人—鼠 细胞融合实验
人细胞
40分钟后 37℃
荧光 标记
诱导 融合
刚融合时一 半红一半绿
两种颜色 荧光均匀
鼠细胞
得出结论: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
磷脂分子的运动
①侧向扩散运动;②旋转运动;③摆动运动 ④伸缩震荡运动;⑤翻转运动;⑥旋转异构 化运动。
3、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蛋白质—脂质— 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的最大的不同是( ) A、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认 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具有选择性 D、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认 为细胞膜具有透过性 4.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 和血型决定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 A. 磷脂 B. 糖蛋白 C. 脂肪 D. 核酸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上的排列情况
资料四
时间:1959年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 结构 提出假说: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蛋白质
资料五 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用红、绿色荧光的染料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 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两种细胞融合,融合的细胞一半发 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oc下经过40min,两 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5.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 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过程的完成都依赖于 细胞膜的( ) A 保护作用
C 主动运输
B 一定的流动性
D 选择透过性
6、对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是(

A、水
C、蛋白质
B、糖类
D、磷脂 )
7、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这种结构特点是指 (
A、整个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功能特点
③ 流动性
④选择透过性 决定
① 磷脂双分子层
② 蛋白质分子
结构组成
结构探究历程
课堂练习
1.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
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A 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B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 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D 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 2.下列哪一种膜结构能通过生物大分子( )
4、膜的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膜
磷脂分子的运动方式
侧向扩散运动
旋转运动
摆动运动
伸缩震荡运动
翻转运动
旋转异构化运动
B、细胞膜上磷脂是静止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背景知识:
蛋白质分子是水溶性的,蛋白质分子在整体 上表现为亲水性,而有些蛋白质有疏水性部位。
磷脂分子有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而且排 列为双分子层,那么蛋白质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是如何排列的呢?
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 的三层结构。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 质—蛋白质 ”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这种结构又称 为三明治结构模型。
4.生物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1)选择透过性的含义:水分子自由通过, 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 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2)原因:
5、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 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
1.在水溶液中,磷脂分子不能单层存在的,会 自发形成双分子层(在其他溶液中可能成单层存 在)。 2.磷脂双分子层有屏障作用,使膜两侧的水溶 性物质不能自由通过,这对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 能的保持是十分重要的。 3.和磷脂双分子层结合在一起的蛋白质是细胞 膜功能的主要执行者。 4.细胞对大分子物质摄入或排出时所进行的胞 吞与胞吐方式须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方可完成。 胞吞与胞吐过程中,不曾跨越生物膜。(跨膜 层数为0层)
生命系统的边界
塑料袋
控制物质的进出
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普通布
功更用 能适哪 于种 体材 现料 细作 胞细 膜胞 的膜
弹力布
结 构
功能
生命系统的 控制物质的 具有一定的 边界 进 具有

具有 具有


具有
弹力布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资料1. 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 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了上万次的通透性 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959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用超薄切片技 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电镜下的照片,显示暗-明-暗 三层结构,即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结构,提出所谓 “单位膜”模型。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单位膜模型
思考讨论二:
单位膜模型可以解释以上现象 吗?这种结构与它的功能相适 应吗?细胞膜是不是静止不动 的呢?细胞膜的流动性从微观 上如何体现的呢?
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三层结构; 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
细胞膜具有 流动性 ;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 流动镶嵌模型 。
思考:从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的历程,你能得到 什么启示?
课内反馈
1.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三层结构模型的最大的不同是
人细胞
杂交细胞
荧光标记 蛋白质
细胞 融合
40分钟后
370C
鼠细胞
资料:七
冰冻蚀刻(冰冻断裂)。标本用干冰等冰 冻。后用冷刀断开,升温后暴露断裂面。
思考讨论三:
细胞是失水还是吸水?
H2O
思考讨论四:
问题1:请你谈谈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 内容是什么?
问题2:生物膜结构内外是否对称?
思考讨论五:
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 了呢?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组分的探索
资料一: 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 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会被蛋白酶(能专 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分解。
问题:你能推测细胞膜的成分中含有 蛋白质?
资料二
时间: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膜是静止的 蛋白质均匀分布 蛋白质分布 在磷脂双分子层两侧
实验或事实证明
膜是运动的 蛋白质不均匀分布
蛋白质镶在、嵌入、 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
单位膜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膜的结构和功能
流动镶嵌模型
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 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欧文顿
1925
戈特和格 伦德尔
1959
罗伯特森
1970
弗雷和埃 迪登 桑格和尼 克森
1972
小结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课后延伸
有兴趣的同学
课后可以合作利用废品旧物制作 一个生物膜的物理模型。
查阅相关资料,尝试能否提出一 个更加合理的生物膜模型。
人鼠细胞的融合
1970年,科学家弗雷(Frye)和埃迪登(Edidin)用发绿色荧光 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 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
实验证明:欧文顿的假说是正确的
膜中还含有蛋白质
磷脂的分布
亲水性头部
疏水性尾部
易溶于水,可与水分子或其它 亲水分子聚集。 不溶于水,远离水分子或亲水 性分子。
磷脂的分布
亲水性头部
思考:将很多磷脂分子在空气—
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磷脂分 子的头尾将如何排布?
疏水性尾部
磷脂的分布
亲水性头部
疏水性尾部
流动镶嵌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 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蛋白质分子 镶在、贯穿、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可运动。
多糖: 只分布细胞膜外表面,有些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 白,称作糖被。与细胞的识别等有关。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课件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课件

小结: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

主要成分:磷脂、蛋白质
成分
结构
少量成分:糖类
生 物
模型
流动 磷脂双分子层:基本骨架
镶嵌 模型
镶 蛋白质分布: 嵌
贯穿

糖被:细胞膜外侧
结构特性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功能特性 具有选择透过性
巩固练习:
1.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 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 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B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
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D 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 ( )
①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②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的三层结构
③静止的
④流动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 异体细胞间的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 用,这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是( )
A.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B.细胞膜的外表面有糖被 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
4.下列生理过程不能体现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的是 () A.唾液腺细胞分泌消化酶 B.精子与卵细胞的融合 C.白细胞吞噬细菌 D.甲状腺细胞摄入碘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猜谜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 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 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打一细胞结构)
磷脂分子结构
亲水头部
疏水尾部
亲水头 疏水尾
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细胞膜的结构
“暗—亮—暗” 三层静态结构

简述生物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

简述生物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

简述生物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物膜结构及其流动镶嵌模型一直是物理学和生物学领域的一大挑战性课题。

该概念源于发现膜的材料构成的方式是由大量的非晶态蛋白质和其他化合物组成的具有流变性质的复杂多孔结构。

因此,大量的生物流体成分,如溶质和蛋白质,可以通过这种复杂的结构进行流体交换。

基于生物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FPMM)是一种物理模拟方法,旨在研究在特定条件下重要生物膜结构的物理属性及其行为。

FPMM常用于模拟生物膜组织中材料流动,研究介质的水平渗透,以及模拟其有效渗透特性。

该模型使用经典力学技术,如拉普拉斯定律、电磁力学、流变学和热力学,来研究膜的环境响应、耐受性和可控特性,研究吸收、排出和拥挤等等。

目前,FPMM主要在制药产品开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帮助开发出新型制药、改善现有制药和改善传统护理方法。

它可用于预测普通细胞内/外环境介质的流动情况,模拟不同密度、尺寸和表面性质的蛋白质的交互作用及其演变,研究在有效吸收和低效率药物排放等方面的细胞/活性物质行为。

生物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FPMM)有可能改变现有膜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和药物能力研究新视角,有助于改善制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增加人类的健康。

该模型为流动膜的定向工程提供了参考,有望在新药或护理方面取得成功。

试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试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试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是一种描述生物膜中蛋白质、脂类和其他生物分子在膜中流动的模型。

该模型认为膜中的生物分子分为三类:固定分子、扩散分子和流动分子。

其中,固定分子在膜中静止不动,扩散分子由于热力学作用而在膜中随机扩散,而流动分子则沿着膜表面流动。

该模型还提出了膜中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包括膜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和脂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脂类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机制不仅影响了生物分子在膜中的流动,还影响了生物分子在膜中的分布和功能。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膜结构的基本组成、生物分子在膜中的运动规律、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这些相互作用机制对生物分子在膜中的运动、分布和功能的影响。

该模型对于研究生物膜中的生物分子运动、分布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生物物理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

- 1 -。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件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件

选择透过性是生物 膜进行物质交换、 能量转换和信息传 递的基础
对称性和不对称性
对称性:生物膜具有对称性即膜两侧的组成和结构相同 不对称性:生物膜具有不对称性即膜两侧的组成和结构不同 原因:生物膜的不对称性是由于膜上的蛋白质和脂质分布不均匀 功能:生物膜的不对称性对于膜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如信号传递、物质运输等
研究生物膜与细 胞分化的关系为 再生医学提供新 方法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流动镶嵌模型的意义和价值
验证了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镶嵌性 揭示了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推动了生物膜研究的发展 对生物医学、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对生物膜研究的未来展望
深入研究生物膜 的流动镶嵌模型 揭示其结构和功 能
探索生物膜与细 胞信号传导的关 系为疾病治疗提 供新思路
研究生物膜与细 胞代谢的关系为 药物研发提供新 方向
糖类分子在生物膜中起到结构 支撑和信息传递的作用
糖类分子与蛋白质和脂质共同 构成生物膜
03
生物膜的结构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结构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结构具有流动性 蛋白质分子: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具有多样性和功能特异性 糖分子:分布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参与细胞识别和信号传导 膜骨架:维持生物膜的形状和稳定性与细胞运动和信号传导有关
信息传递
生物膜是细胞与 外界环境进行物 质交换和信息传 递的重要结构
生物膜上的受体 和通道蛋白可以 识别和传递信号 分子
生物膜上的受体 和通道蛋白可以 调节细胞的生理 活动
生物膜上的受体 和通道蛋白可以 参与细胞的信号 转导和基因表达
能量转换
生物膜是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
生物膜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 用等过程进行能量转换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生物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双层结构,通过这一结构可以将细胞内外环境分隔开来,并且起到维持细胞内稳态、调控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等重要功能。

下面是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几个主要特点:1.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生物膜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双分子层中的疏水磷脂分子互相靠近,而疏水头基则暴露在水相中。

这种双分子层结构使得生物膜对水和溶质具有选择性通透性。

2.脂质双分子层的流动性:生物膜双分子层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磷脂分子可以自由地在平面内扩散、旋转和翻转。

这种流动性使得生物膜能够快速恢复其形状,并且使得膜上的蛋白质能够在膜上自由扩散和交互作用。

3.蛋白质的镶嵌:蛋白质是生物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不同方式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

有些蛋白质只在膜的一侧存在,而另一些则横跨整个膜。

这种镶嵌方式使得蛋白质能够在膜上进行特定的功能活动,如运输物质、感受外界刺激和媒介信号传递等。

4.膜蛋白的多样性和功能性:生物膜上的蛋白质非常多样,它们具有很多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有些蛋白质是通道蛋白,用于调节物质的跨膜运输;还有一些蛋白质是受体蛋白,能够与外界的信号分子结合并传递信号。

这种多样性和功能性使得膜上的蛋白质能够满足细胞的不同需求。

5.糖基化的膜蛋白和糖脂:除了磷脂和蛋白质外,生物膜上还存在着糖基化的膜蛋白和糖脂。

这些糖基化物质能够参与细胞识别和黏附、免疫应答等重要过程。

总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描述了生物膜的双层结构和组成,以及膜上的蛋白质在其中的功能。

它强调了生物膜的流动性、蛋白质的镶嵌方式和多样性,以及糖基化的膜成分的重要性。

这个模型为我们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并且在生物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1.膜的组成成分:
脂质:溶解脂质物质能溶解细胞膜。

蛋白质:蛋白酶分解。

2.膜的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分子铺在空气界面,发现面积是膜面积2倍。

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

3.蛋白质的位置:
蛋白质镶在、嵌入、横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适当升高温度,流动性增强。

二、流动镶嵌模型(有流动性、不对称性、镶嵌型)
1.基本内容: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

②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贯穿整个磷脂双分
子层。

③大多数蛋白质分子,磷脂也是可以运动的。

④糖蛋白在细胞膜上,是由糖类和蛋白质形成。

2.成分功能分析:①磷脂分子:构成了磷脂双分子层支架。

作用:脂溶性物质易透过。

②蛋白质:决定膜功能。

种类:结构蛋白:构成细胞膜成分。

载体蛋白:运输物质。

糖蛋白:保护、润滑、识别作用。

受体:信息交流。

抗原:免疫。

③糖类:糖蛋白、糖脂。

3.生物膜结构特性:膜具有流动性。

①结构基础:磷脂分子,蛋白质可运动。

②生理意义:细胞生长分裂,细胞融合。

分泌蛋白分泌。

③实例:白细胞吞噬细菌。

4.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①结构基础:膜上载体蛋白。

②生理意义:控制物质进出。

③实例:水分子进出,无机盐的吸收。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连 续 两 层 排 列
20世纪50年代, ຫໍສະໝຸດ 子显微镜诞生,科 学家用它来观察细胞 膜。1959年,罗伯特 森用超薄切片技术获 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电 镜照片,看到了暗- 亮-暗的三层结构。 解释:蛋白质电子密度 高显黑色发暗,磷脂 分子的电子密度低发 亮。
1959年,罗伯特森利用电镜,获得了清 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的三层结 构。
蛋白质电子密度高显黑色发暗,磷脂分子的 电子密度低发亮。
提出静止模型的观点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
要点:①所有膜结构都相同 ②静态的统一的结构
人细胞
荧光标记 蛋白质
诱导 融合
鼠细胞
实验结论: 质膜上的 蛋白质 和 脂质 具 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 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 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时间:20世纪初 实验:科学家对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进行了化学 分析
成果:确定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的确是脂质和蛋白质。
红细胞的细胞膜
亲水头部
疏水尾部
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 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 是疏水的。
磷脂分子可以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 展开为一层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 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 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 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 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 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 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 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有 些多糖与磷脂分子结合形成糖脂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原生质层是指 、 和两模之间的细胞质组成。
活的动物细胞的膜和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都相当

,而且都具有
的功能。当外界溶液
浓度大于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会 ,动物细胞
会 ,植物细胞会出现 现象;当外界溶液浓
度小于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会 ,动物细胞
会 ,植物细胞会出现 现象。探究实验步骤:
1、提出问题,2、 3、 4、进行实验,5、
膜 6 层,穿过的磷脂分子 12 层, 穿过的磷脂双分子层 6 层。
课堂练习
2、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 递和血型决定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A) A 糖蛋白 B 磷脂 C 脂肪 D 核酸
3、变形虫能伸出伪足,白细胞能吞噬病菌, 这些生理过程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 B)
A 保护作用
B 一定的流动性
请依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小组讨论并自 已动手绘图:
探究一: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的界面上将如何 排布?
推测:膜中磷脂分子排列为连续两层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资料三: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膜暗—亮—暗 的三层结构
提出假说:膜构由 构蛋 成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
特点:①蛋白质分子都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两侧; ②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都是
静止不动的; 不足: ①难以解释变形四: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人细胞
荧光 标记 的蛋 白质
杂交细胞
37℃
细胞融合
40min
结论: 蛋白质可以运动,表明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小鼠细胞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 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

流动镶嵌模型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流动镶嵌模型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流动镶嵌模型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流动镶嵌模型 (Flowing Shell Model) 是一种描述生物膜结构的模型,它认为生物膜是由磷脂分子以疏水作用形成的双分子层为骨架,蛋白质分子镶嵌于双分子层的骨架中,并在膜上自由移动。

这个模型得名于它的流动性质,因为它类似于流体在固体表面上的扩散过程。

在流动镶嵌模型中,磷脂分子以疏水端头碰头的方式排列成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则镶嵌在这个双分子层的骨架中。

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疏水端都暴露在膜的外表面,而亲水端则指向膜的内部。

流动镶嵌模型是生物化学领域的重要模型之一,它对于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这个模型,生物膜中的蛋白质分子起到了交通枢纽的作用,它们能够在膜上进行自由移动,并将内外的物质进行交换和运输。

同时,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也起到了骨架的作用,它们使得生物膜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

流动镶嵌模型是一个简明易懂的模型,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并为研究生物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什么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膜指的是生物细胞中的膜状结构,包括细胞质膜、细胞核膜、细胞器膜等等。

这些膜之间以一种连续或不连续的方式连接起来,称为内膜系统。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一种生物膜结构的模型,它认为生物膜是磷脂以疏水作用形成的双分子层为骨架,磷脂分子是流动性的,可以发生侧移、翻转等。

蛋白质分子镶嵌于双分子层的骨架中,可能全部埋藏或者部分埋藏,埋藏的部分是疏水的,同样,蛋白质分子也可以在膜上自由移动。

因此称为流动镶嵌模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发现史(1)欧文顿(E.overton)的物质通透性实验,用500多中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通透性试验(1895年),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这里我们可以猜想到细胞膜由脂质物质构成。

(2)1917年,Langmuir的磷脂分子实验。

将磷脂溶于苯和水中,待苯挥发完后,发现磷脂分子分布凌乱,经推挤发现磷脂排列成单层,而且磷脂分子一头浸在水里,一头浮在水面。

再探究发现磷脂分子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头部由一分子胆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甘油组成,尾部由2个脂肪酸分子构成。

头部由极性分子组成形成亲水端,尾部由非极性分子组成形成疏水端。

所以磷脂在水中排列时,亲水端浸人水中,疏水端浮在水面。

(3)1925年,E.Corter和F.Grendel用有机溶剂抽取人的红细胞质膜的膜质成分,测定膜质单层分子在水中的展开面积,发现它是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这现象说明质膜是双层脂分子构成的。

之后Davson 和Danielli提出了“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文治式的质膜结构模型,持续影响20年。

(4)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脂质的物质溶解,还会被蛋白酶分离。

由此可以猜到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同时还有疑问,蛋白质处于细胞膜的哪个位置,又有多少?(5)罗伯特森的电镜实验(1959年)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明显的暗-明-暗3层结构,厚约7.5nm,由厚约3.5nm的较亮层和内外表面约2nm的较暗层组成的。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917年 1925年 1959年
20世纪 60年代
1970年 1972年
新技术带来新技术
流动镶嵌模型的诞生 在新的观察和实验基础上,桑格(S.J.Singer) 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了新的生物膜模 型——流动镶嵌模型
有保护和润滑作用,还与细 胞膜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糖脂
探究历程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增大而厚度变小,其决定因素是细胞膜的( A )。
4、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 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C ) A 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B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 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D 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
5、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
CH2 CH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CH 2CH2
CH2 CH2
磷酸 头部 甘油 (亲水)
尾部 脂肪酸 (疏水)
磷脂分子
Year
1895年 20世纪初
蛋白质
结构组成
决定
结构探究历程
课后延伸
搜集生物膜在医药环 境等领域的应用
课堂练习:
1.下列哪项叙述不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A )
2.人体某些白细胞能进行变形运动、穿出小血管壁,吞噬侵入人
体内的病菌,这个过程的完成依靠细胞膜的( C )。
3.一位细胞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面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微孔塑胶、猪或其他动物的膀胱
解析:有条件的话,使用微孔塑胶或利用激光给气球 打上微孔都可以作为模型的细胞膜。使用透析袋也 可以。如果制作临时使用的模型,利用猪或其他动 物的膀胱做细胞膜是更加理想的材料。
一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欧文顿的实验: 现象:凡是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化学分析:
解析: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 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 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 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 气一面。科学家因测得单分 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 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 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 结论。
4.罗伯特森实验:
电镜观察: 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推断:
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三层结构构成。
静态的统一结构
科学家质疑:
静态模型的细胞膜的结构和功 细胞膜结构 能不能一致,无法解释变形虫 的电镜照片 的变形运动和细胞的生长
5.荧光染料标记实验:
现象:绿色荧光标记表面蛋白质分子的小 鼠细胞和红色荧光标记表面蛋白质分子 的人细胞融合后,荧光均匀分布。
结论: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思考与讨论
1.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温故知新:
1.什么叫生物膜?
细胞中的膜 (含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
2.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脂质 约50% 蛋白质 约40%
主要成分讨
1.弹力布
解析:三种材料比较,弹力布更能体现细胞膜的柔变 性和一定的通透性,相对好一些。当然,这几种材 料的特点与真实的细胞膜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
表明: 膜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
现象: 从细胞膜中提取的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
结论: 其表面积是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细胞膜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思考与讨论
1.对现象的推理分析 2.有必要
解析:仅靠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准确,还应通 过科学实验进行检验和修正。
3.磷脂单分子层的面积恰 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还有,不同膜的厚度也不完全一样。由此促进
学者们重新研究脂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问题。 一些学者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运用红外光 谱等技术证明,膜蛋白主要为球形结构。冰冻 蚀刻电镜技术又证明,脂双层中分布有蛋白质 颗粒,这样又发展了生物膜模型。生物膜中存 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在生物膜中 的不同分布情况,恰能较好地解释不同结构的 生物膜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1972年在新的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桑 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二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
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
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 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 多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
解析: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 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如电子显微镜 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 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 内外两侧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 胞的融合实验又证明了膜的流动性等。没有这 些技术的支持,人类的认识便不能发展。
2.解析: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 相适应的观点始终引导人们不断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使人类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 真相。例如,不同生物膜的功能是有差异的。在 生命系统中,一般来说,功能的不同常伴随着结 构的差异,而早期的生物膜模型假定所有的生物 膜都是相同的,这显然与不同部位的生物膜功能 不完全相同是矛盾的。
糖被 :
❖ 在细胞膜的外表
❖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 糖蛋白
❖ 重要作用:保护、润滑;细胞识别
糖脂:
细胞表面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
生物膜的特点
❖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功能特点: 具有选择透过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