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背景下的“导学”策略

台头山乡高杖子明德小学郭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强调自主学习,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只有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才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关键词:新课标导学策略

(一)对新课标背景下“学导”关系的认识。

从总体上看,当前的小语课堂一方面“讲风”依旧很盛,教师仍存在一定的“霸语权”。教师的“导”依然显得强势,有些课没有让孩子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不同程度的存在用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学习的现象。另一方面,自主学习也存在一些误区。有些课表面上看似乎很重视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质上只是“形式”上的自主,比如,以细小的问题引导讨论,全场似乎很热闹,但从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来看,几乎没有什么收获。再如,有的老师开始时问学生,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部分?当学生一一说出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后,老师又回到预设的环节,按课文的顺序进行分析讲读。这样的“自主”又有何意义呢?应该看到,由于小学生在基础知识、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其“自主学习”与成年人的“自主学习”相比,有一定的区别。准确地说,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它的本质意义不在于能够自主学习多少东西,而是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应立足于“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在倡导“自主学习”时,要摒弃形式上的“自主”,真正地尊重学生自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组织讨论交流时,在准确把握文本价值的前提下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要过于强调答案的一致性;在教学的步骤上,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要过于追求教学环节的完美性。应加强必要的指导。通过老师的“导”,促进学生的“学”,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不断累积自主学习的信心,并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在落实新课标精神,更加强调以生为本、高度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今天,倡导“学导课堂”,加强对导与学关系及导学策略的研究,有着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所言,实现学导课堂是合理的选择,只有“学导”的语文课堂形态,才有望解决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老大难问题。

(二)落实“以学定教”,必须正确理解与对待“先学后导”。

学导课堂倡导以学定教,先学后导。学与教关系密切,学是内因,也是本质因素,“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一内因,才能发生质的变化。可以这么

说,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必须靠学生的内动力和内化力来实现。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严格地说没有谁可以教会任何东西,所有的教会,从本质上说都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因而,“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是助学,是导学。只有突出生本意识,坚持以生为本,语文教学之路才不会迷茫。

1.预学策略重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正确判断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成功的“导”的先决条件。在预习中引导学生质疑,可以有效发现学生认识上的缺陷与不足,发现学生的疑惑所在。在这样基础上的“导”,容易做到方向明确;源于学生质疑而架构出的教学思路,是真正源于孩子们需要,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学堂”。当然除了预习时质疑,在课中、课后进行质疑,也别有一番意义。总而言之,针对存在的疑惑展开教学,“导”的针对性明确,课堂实效性更强。但不能为质疑而质疑,不能将质疑与课堂教学截然分开。尤其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根据学生的“疑”,及时调整预设,因疑而学,据疑导学。

2.“先学后导”重自主。

笔者以为,不能机械地把“先学后导”看作是一种教学的模式,简单地认为,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学生学在先,教师导在后。“先学后导”应是一种思想,一种教育、教学的原则,强调的是“以生为本,以学为主”这一教学理念,表明“教”的出发点与归属点都在于“学”。必须以“学”为基点,让学于生,还学于生,助学于生。也就是说,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独立学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由表达,进而提升语文能力。具体上说,导与学的顺序可以是多样的、丰富的。

有时可以导在先,学在后。比如,在课的起始环节,老师作一些必要知识、背景、学习策略、要求等的介绍,然后让学生进入学习环节。像虞大明老师教学《珍珠鸟》,一开篇,就是展示学习策略:凭借快速浏览,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初步的学习。这就体现了教师的“导”,我们难道能说,这不符合“先学后导”的要求吗?

当然,多数环节,应是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予以指导。比如:一位老师教学《我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先后抛出三个极富思考性的话题:1.假如我们都是怀特老师的学生,面对这零分试卷,在老师公布他的意图之前,你对他的评价在“好老师”和“坏老师”之间选一个,你会选择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2.既然这老师如此打击学生,让学生惊讶、气愤,作者却说他是“我最好的老师”,他真的是最好的老师吗?3.老师的观点,这是一篇二流的写人文章。作者想写一个好老师,却花了那么多笔墨,写一个老师如何蛮不讲理,打击学生,这简直是浪费笔墨!你认同老师的观点吗?理由是什么?张老师用三个话题贯之全课,引导学生读书思考,画出相关句子,寻找足够多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茶馆式的闲聊,在学生的回答中随时点评、引导,这样,边学边导,既解决了文章写什么——“怀特森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揭示“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敢于怀疑”这一主旨,也解决了课文怎么写——“一波三折,似贬实褒”。这样的导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把学生引向文本,自主读书思考。

(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