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中心论

合集下载

西方中心论

西方中心论

西方是积极的行动者,东方则是消极的回应者。

西方是东方人所有行为的目击者和裁判者东方只能借助西方来界定自身,/东方不再是欧洲的对话者,而是沉默的他者。

0[2]8东方人之好坏与否应由西方人判定。

按照东方主义的西方中心主论逻辑,东方是落后、野蛮、愚昧、守旧和懒惰的象征,是与处于中心位置的西方相对立的一种边缘性的存在,东方主东方主义对东西方关系的塑造,不是为了寻求一种知识和真理,而是为了实现西方对东方的统治和霸权,因此,东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霸权主义。

东方主义所关注的不是知识的问题,而是权力的问题,它以知识的形式支持西方对东方的扩张、侵略和殖民,因此是/-知识的帝国主义.0[2]74,东方主义视阈中的东西方关系是一种霸权等级关系。

赛义德在5东方学6一书中强调:/西方与东方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关系,支配关系,霸权关系0[1]8,在这种霸权关系中,东方被东方化了,它可以被制作成或被驯化为/东方的0,这种驯化和制作从属于西方对东方的统治关系。

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西方为了实现对东方的霸权而刻意构建的一种理论和实践体系,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可能理解欧洲文化庞大的规章制度,欧洲正是借助它而对东方施加管理甚至生产的。

东方主义具有强烈的西方中心论倾向,是一种十足的文化帝国主义,它宣称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不仅是西方的,而且是全人类的,它所具有的普世性使它成为人类文化的典范,因为它带给人类的是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的福音。

近代西方具有非常坚定的西方中心信念,黑格尔哲学就是明显的例证。

黑格尔将历史视为人类自由意识的进步,这种进步是从希腊开始的,因为希腊人的精神是以普遍性作为对象的,而东方精神则没有从特殊.二、/西方中心论0/西方中心论0(West-centered Theory)又称/欧洲中心论0,就是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较早实现工业化归之于欧洲文化的特殊性和优越性,认为欧洲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所有方面发展的中心,而欧洲以外的地区则是受其影响才得以发展的。

构建西方中心论读后感

构建西方中心论读后感

构建西方中心论读后感(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西方中心论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2.西方中心论的表现及其影响3.西方中心论的挑战及其解决方案4.打破西方中心论的必要性及其意义篇1正文一、西方中心论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西方中心论是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观点,认为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先进的文化,其他文化则相对落后或低级。

这种观点源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历史进程,尤其是在现代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在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使得西方中心论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流传。

二、西方中心论的表现及其影响西方中心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例如,在学术领域,西方国家的学者和思想家往往被视为权威;在媒体报道中,西方国家经常被视为先进和成功的代表;在国际关系中,西方国家往往被赋予优越地位,其他国家则处于被动地位。

这些表现都会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导致一些国家的文化被边缘化甚至歧视。

三、西方中心论的挑战及其解决方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多元文化的兴起,西方中心论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逐渐摆脱了西方的优越地位;另一方面,许多西方国家也开始反思自己的霸权主义和优越感,承认其他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

这些变化为打破西方中心论提供了契机。

为了应对西方中心论的挑战,我们需要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性思考,摆脱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和模仿。

四、打破西方中心论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打破西方中心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推动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其次,它有助于消除对他国文化的歧视和偏见。

最后,它有助于建立平等和公正的国际关系。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加强对其他国家和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篇2 目录1.西方中心论的概念及其形成背景2.西方中心论的优缺点及其影响3.如何看待西方中心论及其未来发展篇2正文一、西方中心论的概念及其形成背景西方中心论是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理论,认为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先进的文化,其他文化则相对落后或低劣。

西方中心论的陷落

西方中心论的陷落

西方中心论的陷落西方中心论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文化态度。

在某种程度上,认为西方文化优于、高于非西方文化,或者认为人类文化围绕西方文化而展开,或者认为西方文化形态、理想与价值方式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从而代表着非西方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些都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

黑格尔是西方中心论的典型代表。

在黑格尔看来,世界历史是“世界精神”发展和实现的过程,而由于世界精神的“本性”是自由的,因此,世界历史也便是自由被意识的进步过程。

按他的说法:东方各国从古到今只知道一个人是自由的,希腊和罗马世界只知道一部分人是自由的,而对于近代西方世界(日耳曼世界)的人们来说,一切人都绝对是自由的。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宣称,世界历史虽然开始于亚洲,但是“旧世界的中央和终极”却是欧洲。

而欧洲的“中心”,“主要的各国是法兰西、德意志和英格兰”。

他把中国和印度说成是没有生气而停滞和缺乏内在动力的国家,中国有“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

中国和印度可以说还在世界历史的局外,而只是预期着、等待着若干因素的结合,然后才能够得到活泼生动的进步。

”在现代世界,事关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民主制度、市场经济、现代化、合理性等等具有普世意义的概念,似乎只有在西方才得到充分的实现。

而非西方,长久以来被专制、巫术、非理性与蒙昧主义所笼罩的世界,其历史与文化的实际意义,其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形成的对于世界的未来具有一般性意义的东西,只有在一种全新的视角与诠释之下,才拥有全新的意义与价值实现的观念基础。

一种奠基于道德主义和更高的一元主义道德纯粹与坚定性基础之上的发展与价值观,标志着陷于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有限的技术倾向和社会道德的沦落与妥协性不能自拔的西方文化与价值中心论的陷落。

作为当今世界几具有普世价值的民主制度、市场经济、现代化、多元主义等等观念与制度形态性质的东西,其在捍卫人类道德的坚定性与一贯性上,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充分完善化奠定一个观念性质的基础的意义上,所能起到的作用是令人遗憾的。

西方中心论对世界史发展的影响

西方中心论对世界史发展的影响

西方中心论对世界史发展的影响
1 西方中心论的由来
西方中心论是以西方为中心创建的历史观,一般追溯到18世纪末
欧洲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背景,而这一历史观一直流传至今,已构成
时代变迁中政治文化观念间的主要框架。

2 西方中心论对史学的影响
今天,西方中心论仍是批判实践和史学研究的主要参照,尤其是
20世纪伟大的历史变革期间,它也更加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流行
术语。

然而,西方中心论也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例如其缺乏将地理因
素并入整体历史框架中处理的谨慎。

也有研究者持有反西方中心论的
观点,强调东方文明史的重要性。

3 西方中心论与世界发展
从发展角度,西方中心论也促进了世界发展,伴随历史观的扩散,科学技术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在全球的设计和实现的活动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

例如甚至今天,国家和政权统治模式的宣传来源往往是以
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要素。

因此,西方中心论的更深层影响可以定义
为将西方模式作为一种全球范围的发展模式。

4 西方中心论的现实意义
西方中心论也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全球经济文化活动中,西方流行文化、新闻报纸、电视节目、教育系统、法律体系乃至一般
穿衣风格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中心论的影响,甚至有助于将现代化西方思想发挥到社会实践中去。

5 结论
总之,跨文化交流和发展对世界发展变革至关重要,但是西方中心论的透视也不可忽视,其仍是史学实践的重要参照框架,以及影响现代全球活动的重要因素。

2021西方比较文学界中的西方中心论及其反思范文1

2021西方比较文学界中的西方中心论及其反思范文1

2021西方比较文学界中的西方中心论及其反思范文 二十世纪末期,帝国主义大战、瓜分势力、冷战等都已不是那么明显的冲突。

对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一篇相当具有争议性的文章《文明的冲突?》中是这样描述的,他毫不隐讳地指出:“在这个新世界中,冲突的主要缘由并非是意识形态和经济上的,人类文明的巨大差异以及冲突的主要来源将是文化上的。

民族国家在世界事务中将依然是最有力量的因素,但是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的民族间和不同文明的群体之间。

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的政治。

”在这篇文章中亨廷顿大胆地做出了这样的预言: 他认为在西方与非西方之间,将会产生大规模的激烈的文化冲突,而且这种激烈的文化冲突将会引发一场世界大战。

对于他的预言是否正确,我们暂时先不做评价,但是他却把文化冲突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他还认为文化冲突的影响和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而且这个文化冲突问题确确实实是未来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那么文化冲突是怎样产生的?文化冲突是起源于以某种文化为中心的理论和一种文化对其他种文化的压制。

亨廷顿为什么会提出如此可怕的预言,这是因为亨廷顿就是从西方中心论出发进行思考的,而且他感受到了过去那种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建制正在逐渐衰落。

的确,由于殖民制度的逐渐衰弱和崩溃,各民族的文化都逐步复兴起来,都在重新发现自己的本真,都在彰显自己的文化特色。

实际上,保存并发扬文化的多样性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没有差异就不会有发展。

比如: 非洲音乐对当代通俗摇滚音乐的影响,中国建筑对欧洲建筑的影响等,都说明文化的差异会带来发展。

然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并没有从此就走上坦途,它正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威胁,其中最大的也是最为明显的威胁就是一直存在于西方社会里的各种顽固的文化中心论。

在比较文学领域内,就曾经产生过错误的导向和严重的危机,这是由于研究者们把比较文学要研究的“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对峙了起来,这样就产生了文化中心主义。

12西方中心论语境下的近代中国妇女形象_兼及形象学理论运用的反思_王霞

12西方中心论语境下的近代中国妇女形象_兼及形象学理论运用的反思_王霞

2012.04LAN ZHOU XUE KAN西方中心论语境下的近代中国妇女形象———兼及形象学理论运用的反思王霞(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在西方中心论居于主导地位的时代氛围中,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妇女形象往往是负面的。

晚清时期,美国驻中国公使夫人萨拉·康格对慈禧等近代中国妇女形象的正面描写,格外引人瞩目。

究其原委,主要在于当政者慈禧太后及上层贵族女性对康格夫人的热情、亲善态度;基督徒的仁爱、宽容精神以及她对西方文明中固存的对异域文明的傲慢与偏见的反思而试图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努力。

尽管如此,受西方的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影响,康格夫人无意识层面中仍然流淌着隐性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暗流。

在运用形象学理论来分析某一具体的文本时应该更多考虑该理论的运用所呈现的多元、复数的特质,充分考虑到注视者与他者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西方中心主义;萨拉·康格;中国妇女;形象学[中图分类号]I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2)04-0111-05[收稿日期]2012-02-14[作者简介]王霞,女,江苏连云港人,博士,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学与文艺理论。

引言中国形象始终是西方长期关注的一种文化现象。

从马可波罗的美化到启蒙时代的向往,西方的中国形象主要是正面、积极的。

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全面的海外殖民扩张,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对中国的负面、否定性形象成为主流。

在西方文明处于强势地位的时代,西方作者对中国这个他者形象的贬低、否定甚至歪曲,根本意图在于凸显西方文明的优越,从而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论的色彩。

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西方的中国形象关键不在于中国这个被言说的他者和被注视者,而在于作为注视者和言说者的西方。

对此,法国当代学者达尼埃尔·亨利·巴柔明确指出:“在个人(一个作家)、集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半集体(一种思想流派、一种‘舆论’)的层面上,他者形象不可避免地要表现出对他者的否定,对自身、对我自己所处空间的补充和外延。

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与发展

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与发展

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与发展Ⅰ西方中心主义及其出现的历史背景西方中心主义,有人认为在16世纪法国人波丹那里已经出现,波丹在四大帝国的历史择指数分期之外又提出了新的历史分期观点,其中不无西方中心论的印痕;“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家格林布拉特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也看出了“一种欧洲文化优越感”。

更有甚者认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提出的“亚细亚人比欧罗巴人更具奴隶性,他们忍受专制统治而无怨愤”,已经有了西方中心与优越的萌芽。

还有人认为,18世纪的中国与印度在欧洲人的心目中还是富足与先进的代表,只是到了下一个世纪,欧洲中心主义才表现为西方具有普遍性的意识。

可以看出,西方中心主义始于何时,人们的意见并不是一致的。

是不是西方人对于别的民族存有偏见或持批评态度都是西方中心论的呢?在我看来,人们总是从其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角度出发,审视别的民族、别的文化的,这是历史以民族社会为主体的时代的必然现象。

我们不能把西方人对于东方文化的批评全都看成是西方中心论。

当从自己的文化价值出发,又以普遍的名义说出时,这就具有了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了。

进一步说,西方中心主义是一个定义问题,即什么样的认识理路才可以说是西方中心论的,对此,人们似乎并没有进行认真的界定,虽然有着各式各样的说法和众多心照不宣的认识。

我认为把以下几个方面看作是西方中心思路的基本特征是有益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的 :⑴把西方或欧洲各个不同时期的思想观念与历史发展看作是正常的演变,即具有普遍性的历史进程。

“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这句话最能体现这一点,用阿布戴尔一马里克的话说,就是西方“把自己各个不同时期的主导意识形态作为所有可能存在的社会的意识形态。

”⑵西方中心主义是通过对于世界与东方的认识与评价中体现出来的,其中存在着明显的欧洲优越的价值取向,把西方的价值观念看成是世界共同的观念,西方的取向即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前进方向。

Ⅱ18世纪西欧中心论的初步形成西方中心主义在18世纪中后期西欧思想家那里,已经以欧洲的文明、进步与东方的落后、停滞、没有发展而表现出来。

如何理解和反驳西方中心论小作文

如何理解和反驳西方中心论小作文

如何理解和反驳西方中心论小作文
西方中心论是一种观点,认为西方文化、价值观和制度是全球发展的主导力量。

理解和反驳西方中心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理解西方中心论需要明确认识到,这是一种主观的观点,它源于西方国家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全球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的崛起。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其他地区的国家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作为全球发展的唯一标准是片面的。

其次,反驳西方中心论可以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

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价值。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凭借自身的优越性主导全球发展。

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实现文化的多元共存。

此外,经济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反驳角度。

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表明,全球经济的中心正在向东方转移,西方国家不再是唯一的经济主导力量。

最后,要理解和反驳西方中心论,我们还应思考全球治理的问题。

全球治理需要各国共同参与和合作,不能只由西方国家主导。

在全球治理中,应该给予所有国家平等的发言权和参与权,实现多边主义和公正性。

理解和反驳西方中心论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包括多元文化、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等方面。

通过客观的分析和对话,可以促进全球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从“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

从“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

延边大学课程期中作业(小文章)课程名称:世界现代史文章题目:从“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学号: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2010级指导教师:金光熙教授2012-4-29从“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读《全球通史》有感(姓名:伏义军学号:210405359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

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

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

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一.西方中心论西方中心论,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不自觉的前提,从古至今。

从某种程度上说,认为西方文化优于、高于非西方文化;或者认为人类的历史围绕西方文化展开;或者认为西方文化特征、价值或理想带有某种普遍性,从而代表非西方未来发展方向,所有这些,都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

它的最极端、粗劣也令人反感的形式是种族优越论。

它的最温和的、使人觉察不到的,也“科学化”、概念化的形式是现代化理论,认为西方文化在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发展出来的特殊的社会现象、制度装置、价值观念、生活取向,具有普遍意义。

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它的成功,更强化着这种普通性的意识。

因此,西方中心论是一种西方人与生俱来的有色眼镜,它本质上是西方的“看法”——只要处于这种文化中,便不自觉地拥有这种“看法”。

正像人类学家告诉我们的,文化都是自我中心的,在文化接触的初期,每一种文化都认为自己高于对方;只是在持久的文化冲突中,得势的一方的这种观念才能保持下来。

西方中心的由来及弊病

西方中心的由来及弊病

西⽅中⼼的由来及弊病零、摘要当前,第三世界关于进步可能性的讨论主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种观点认为,为了“进步”,第三世界必须⼀揽⼦接受西⽅现有的制度和思想;另⼀种则认为,第三世界特殊的⽂化和制度之传统必须保持原样,对地⽅传统的任何外在的批评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需要的。

前者是西⽅中⼼论,后者则属⽂化相对论。

本⽂主要讲前者,从其由来讲起,分析其弊病。

⼀、产⽣背景西⽅中⼼论,是西⽅随中华⽂明近代落伍通过殖民化全球后逐步形成的优等⼼理,是对⽂明⽂化和历史的误解,是西⽅⽂化的⼀个不⾃觉的前提。

认为西⽅⽂化优于、⾼于⾮西⽅⽂化;或者认为⼈类的历史围绕西⽅⽂化展开;或者认为西⽅⽂化特征、价值或理想带有某种普遍性,从⽽代表⾮西⽅未来发展⽅向,所有这些,都带有西⽅中⼼论的⾊彩。

“西⽅中⼼”论是随着中华⽂明近代的落伍、西⽅⽂艺复兴后产⽣⼯业⾰命殖民全球的产物。

“正当中国的⼤清皇帝们还沉浸在‘中国’、世界‘中央之国’的历史陶醉之中时,西欧通过‘⽂艺复兴’、‘⼯业⾰命’、‘宗教改⾰’、‘农民起义’等⼀系列的变⾰,彻底砸碎了近千年来农奴式的封建割据统治和近乎窒息的宗教桎梏,向着近代⽂明的曙光迅跑。

经过⼆百来年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洲成了贩卖与屠戮⿊⼈的屠宰场;美洲⽂明的创造者被屠⾄殆尽;印度与东南亚被掠夺得千疮百孔;最后,中央之国也成为了‘东亚病夫’。

这样,西⽅成了⼈类⽂明的‘主宰’,西⽅⼈成了‘上帝的骄⼦’,全球的‘西化’之风从此地弥漫开来。

⼆、西⽅中⼼论的兴衰a)西⽅中⼼论在战乱之中历史地看,⼗九世纪是西⽅中⼼主义的第⼀个⾼潮,即现代国际关系的欧洲阶段。

作为惟⼀产⽣了先进现代⼯商业⽂明的地区,欧洲在⼗九世纪末以前的数百年⾥曾是世界最有活⼒的权势中⼼。

欧洲列强总合起来左右了世界政治的基本格局――以及规范各种国际相互作⽤⽅式的国际法体制――⽽那些历史作⽤异常巨⼤的更⼴泛的国际关系价值观念和思想也是如此。

其结果是,欧洲对⾮欧国家和地区的全⾯⼊侵和⽀配,美洲、澳洲成为欧洲⽂明的外部延伸,亚洲、⾮洲的⼤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或附庸国,诸如奥斯曼、中国等古⽼帝国也未能幸免被半殖民化的命运。

对西方中心论的看法

对西方中心论的看法

对西方中心论的看法
咱们得说说这西方中心论了。

有时候吧,我就纳闷,为啥总觉得西方的月亮比较圆呢?不是说西方的月亮真的有啥特别的,而是这种“西方最好”的想法,真的很让人头疼。

你说,咱东方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多少精彩的故事和传承,咋就比不上那西方的了?是不是因为咱们的故事没写成书,或者没翻译成英文,人家就不承认了?这真的公平吗?
再说说现实里的事吧。

有时候跟外国朋友聊天,他们一提起自己国家的文化,眼里都闪着光。

但咱们一提到自己的文化,他们可能连听都没听过。

为啥?不就是因为西方中心论让很多人觉得,只有西方的才是值得关注的吗?
说实话,我觉得这种论调挺没道理的。

你说,科技发达了,为啥还要让老一套的观念束缚咱们呢?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为啥非得用一种标准来衡量呢?这样真的对吗?
所以啊,我觉得咱们得摆脱这种西方中心论的想法。

多了解、多尊重其他文化,这样咱们的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你说对吧?。

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评析

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评析

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评析导读:本文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评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分析了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给中国图书馆学的研究和发展造成的影响和产生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认为图书馆学的产生、发展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中国的图书馆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和优良的传统。

最后通过对20世纪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的反思,得出启示:立足本国、面向世界、超越传统、创新领先,是21世纪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方向。

【摘要题】理论……【正文】20世纪刚刚过去,对于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间背景。

它使得对20世纪各学科自身发展进行冷静检讨和全面反思的历史需求兀然凸现出来。

自然,我国的图书馆学也面临着这样的任务和机遇。

对此,虽然我国图书馆学界也引起一定的关注,一些研究者对20世纪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史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像黄宗忠的《图书馆学导论》,倪波、荀昌荣的《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宓浩主编的《图书馆学原理》都用一定的篇幅论述了有关图书馆学史的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图书馆学史受到图书馆界的进一步关注,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选丛(1949——1989)》共10集,从各个方面总结40年来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所取得的主要成绩;有的研究者像霍国庆、王子舟、刘亦平等对我国图书馆学历史又积极进行撰文。

然而,纵观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的反思和研究,我们发现存在着一个非常值得注意但又恰恰未能引起注意的问题:在过去的20世纪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西方中心论”倾向。

笔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给中国图书馆学的研究和发展造成的影响1.1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对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的全貌缺乏应有的了解和认识,影响了人们对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进行整体而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内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对自身的反思),使人们很难从中探寻出真正值得当前中国图书馆学发展所借鉴的东西,最终影响了中国图书馆学的建设和发展。

西方中心的由来及弊病

西方中心的由来及弊病

零、摘要当前,第三世界关于进步可能性的讨论主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为了“进步”,第三世界必须一揽子接受西方现有的制度和思想;另一种则认为,第三世界特殊的文化和制度之传统必须保持原样,对地方传统的任何外在的批评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需要的。

前者是西方中心论,后者则属文化相对论。

本文主要讲前者,从其由来讲起,分析其弊病。

一、产生背景西方中心论,是西方随中华文明近代落伍通过殖民化全球后逐步形成的优等心理,是对文明文化和历史的误解,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不自觉的前提。

认为西方文化优于、高于非西方文化;或者认为人类的历史围绕西方文化展开;或者认为西方文化特征、价值或理想带有某种普遍性,从而代表非西方未来发展方向,所有这些,都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

“西方中心”论是随着中华文明近代的落伍、西方文艺复兴后产生工业革命殖民全球的产物。

“正当中国的大清皇帝们还沉浸在‘中国’、世界‘中央之国’的历史陶醉之中时,西欧通过‘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宗教改革’、‘农民起义’等一系列的变革,彻底砸碎了近千年来农奴式的封建割据统治和近乎窒息的宗教桎梏,向着近代文明的曙光迅跑。

经过二百来年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非洲成了贩卖与屠戮黑人的屠宰场;美洲文明的创造者被屠至殆尽;印度与东南亚被掠夺得千疮百孔;最后,中央之国也成为了‘东亚病夫’。

这样,西方成了人类文明的‘主宰’,西方人成了‘上帝的骄子’,全球的‘西化’之风从此地弥漫开来。

二、西方中心论的兴衰a)西方中心论在战乱之中历史地看,十九世纪是西方中心主义的第一个高潮,即现代国际关系的欧洲阶段。

作为惟一产生了先进现代工商业文明的地区,欧洲在十九世纪末以前的数百年里曾是世界最有活力的权势中心。

欧洲列强总合起来左右了世界政治的基本格局――以及规范各种国际相互作用方式的国际法体制――而那些历史作用异常巨大的更广泛的国际关系价值观念和思想也是如此。

其结果是,欧洲对非欧国家和地区的全面入侵和支配,美洲、澳洲成为欧洲文明的外部延伸,亚洲、非洲的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或附庸国,诸如奥斯曼、中国等古老帝国也未能幸免被半殖民化的命运。

读《全球通史》全球史观与西方中心论

读《全球通史》全球史观与西方中心论

全球史观与西方中心论——对《全球通史》的思考【内容提要】《全球通史》通过独特的“全球史观”论述了自人类起源至上世纪70年代的世界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代表性地改变了世界史研究中"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打破世界各地历史的割裂格局,确立了体现当代意识的全球性观念,成为史学著作以俯瞰的眼光完整而连贯地看待历史进程的典范。

【关键字】历史西方中心论全球史观一、《全球通史》简介英国当代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对《全球通史》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近年来,在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作的尝试中,最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单独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最为著名。

”《全球通史》分为上册——《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下册——《1500年以后的世界》。

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采用跨时代意义的“全球史观”,从全球的角度俯瞰——而不是孤立的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进而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

作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意图指出历史的不可分割性。

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极具代表性。

正如书中提到的“孤立的文明因为缺乏和其他部分的联系而必然发展滞后、而与其他文明各种形式的联系广泛的文明必然最终脱颖而出”一样,本书从人类的起源开始,将涉及到的历史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重点探讨了一些对于关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键问题。

书中注重描绘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变迁更迭的具体细节,比如人类的生产方式变革、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有一些观念的更新,例如对妇女地位重视程度的改变。

比较特别的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每章的结束都撰写了“历史对今天的启示”,探讨回溯历史能够给予我们的启发——今天我们如何以史为鉴。

二、“西方中心论”与“全球史观”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全球通史》的两位作序者,刘德斌教授和高毅教授在中文序言的结尾部分,不约而同的都提到了书中似乎残存的一丝“西方中心论”。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西方中心论的破除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西方中心论的破除

Dec.2019Vol.20 No.62019年12月 第20卷第6期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Yun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 of CPC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西方中心论的破除熊声波张丽(云南大学滇池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云南昆明650228)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及迅速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于是,东、西 方国家之间和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孰优孰劣再次引发人们的争论。

西方国家以其悠久的历史起源和现代文明的建空而展现出无比“优越感”,并以此为中心制定标准,将之推及其它国家, 并作为判断该国家是否先进的依据。

"西方中心论”实质是强行将非西方国家西化,是一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策。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突破中心主义,既弥合地理概念带来的差距,又平等对待所有国 家的文明与制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西方中心论;修昔底德陷阱;中国方案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欧洲中心论”或称“西方中心论”是近代西方 提出的一个概念,它强调欧洲国家在现代文明、政 治制度、经济模式、科学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 成就,以及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西方国家凭借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表现出盲目乐观主义心态,更是断言资本主 义制度是人类历史的终结。

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民主的政汛,人口的红利.这些都将是中 国超越西方国家的有力支撑。

英国学者马丁 •雅克 曾预测.“中国的国家模式注定要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世界发挥强大的影响力.由此也将改变未 来经济发展的理念。

”⑴“中国的崛起将对国际体系的本质产生深远的影响……将日益成为世界发展的 主导力量。

”"现在西方国家不得不正视中国崛起 对世界的影响。

所以.“欧洲中心论”或“西方中心论”表面上強调不同民族与地区在地缘、制度、经 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差别,实质是故意夸大不 同社会制度下的人民生活状态.突显西方生活的优越条件,贬低东方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 济、政治、社会状况,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意 识形态的攻击,是新形势下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制文章编号:1671 -2994( 2019 )06-0158-07度新的和平演变方式。

西方中心论对世界史发展的影响

西方中心论对世界史发展的影响

西方中心论对世界史发展的影响西方中心论是一种主张,认为西方文化、政治和经济在世界史发展中,扮演了一个最重要的角色,而且操纵着世界历史发展的脉络。

西方中心论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此后,这一思想不断被提出、发扬广大。

西方中心论已经成为主流,它不仅深深影响了西方诸多学科的发展,也对世界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西方中心论改变了历史学者们对历史发展的认识。

他们以此为依据,将原先被普遍忽视的西方文化、政治和经济融入历史发展体系,并以此来解释世界史的发展趋势。

因此,西方中心论的出现,使历史学者们的认识由单一视角转变为综合化视角,让历史学家更加客观准确地阐释世界史发展。

其次,西方中心论使得西方文明成为世界文明发展及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西方文明早于其他文明出现,而且影响面更为广泛。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方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将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也将促进各地文明的更进一步的交融。

因此,西方中心论的出现,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此外,西方中心论也给世界政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由西方国家组成的联合国成为世界无可替代的政治核心,西方国家直接介入了各国的政治事务,这是西方中心论的直接体现。

西方国家在维护国际和平的同时,也为西方国家的利益考虑,这也是扩大了西方的影响力。

最后,西方中心论也深深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当今,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也不可避免地是西方中心论的结果。

如,美联储控制着大部分国际金融机构,如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等,这使得西方国家对国际金融环境及市场拥有垄断性的影响力,也使得西方国家在贸易规则的制定上占据主导地位。

可见,西方中心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西方中心论对世界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历史学者们对历史发展的认识,还令西方文明成为世界文明发展及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并使得西方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发挥主导作用。

“西方中心论”的“非”与“是”

“西方中心论”的“非”与“是”

“西方中心论”的“非”与“是”作者:仲伟民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09期【摘要】“西方中心论”是伴随近代化与全球化进程出现的一个概念,因其与殖民侵略等相关联,以及对后发国家各种各样的不平等和种族主义歧视等,而经常遭至后发国家的批评。

但是,如果回归历史现场,则不难发现在大航海时代之后的几个世纪中,“西方中心”实际是一个客观历史事实,即欧洲许多国家及后来的美国等先后实现了现代化,他们就是这一时期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如仅就此而言,则“西方中心论”有其合理之处。

随着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不仅“西方中心论”再次遇到挑战,而且不少学者甚至提出了“中国中心论”的命题,这既背离了历史实际,也与现实世界不相符合,需要我们特别警惕。

【关键词】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论种族主义现代化理论前现代【中图分类号】D091/D80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2.09.009“西方中心论”是一个让人生厌的概念,在欧美以外的地方更是经常被声讨和批判。

在中国,“西方中心论”同样难有立足之地,因为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不仅一直是东亚文明的主角,而且受地理概念认知的局限,历史上国人长期自认为中国就是宇宙的中心,“中国即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

这种认知直到19世纪中期以后才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即前人感叹的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鸦片战争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国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战争,虽然艰难探索,但始终没有走上繁荣富强的现代化道路。

直到20世纪后期改革开放,中国才终于开始了经济腾飞,并初步实现了现代化。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打破“西方中心论”自然成为重要议题。

然而,“西方中心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喊出口号不难,但真正推翻却不易,取而代之则更难。

尤为重要的是,“西方中心论”有没有合理成分?批判“西方中心论”是为了构建“中国中心论”的命题么?众所周知,自卑和自大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兄弟,如果我们没有清醒的认识,将会影响我们对历史和世界的判断。

西方中心论对史学编撰的影响

西方中心论对史学编撰的影响

西方中心论对史学编撰的影响引言西方中心论是一种思想体系,认为西方文化、历史和价值观是全球最重要和最优越的,并将其他文化和历史置于次要的地位。

这一思想体系对史学编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西方中心论对史学编撰的影响,包括对历史解读的框架、史料选择和研究方法的影响。

西方中心论对历史解读框架的影响在史学编撰过程中,研究者会通过制定一定的框架来解读历史事件和现象。

然而,由于西方中心论的存在,一些非西方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被较少关注或者被忽视。

这导致了一种偏见,即将西方历史和文化视为标准和范本,对其他文化的研究和解读存在歧视性。

因此,西方中心论对于历史解读框架的影响不可忽视。

西方中心论还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历史的复杂性被简化了。

由于西方中心论的观点,研究者容易将历史事件和现象归因于西方的因素和动机。

这种简化的观点忽略了其他文化、地区和民族的影响,削弱了对历史的全面性和客观性的追求。

西方中心论对史料选择的影响西方中心论对史学编撰中的史料选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西方中心论的存在,研究者往往更偏向于选择西方的史料来支持他们的研究和发现。

这种偏向性导致了非西方的史料被较少使用,而这些史料可能包含了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更全面的解释。

另外,一些非西方的历史史料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特点,这给研究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由于西方中心论的存在,研究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他们熟悉和易于解读的文献,而对于其他文化和语言特点的史料选择可能缺乏足够的重视。

这限制了对于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的历史史料的研究。

西方中心论对研究方法的影响西方中心论对史学编撰的影响还表现在研究方法上。

由于西方中心论的存在,一些研究者倾向于采用西方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进行研究。

这种做法限制了对于其他文化和历史现象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解读,使得研究结果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此外,由于西方中心论的存在,一些非西方的历史研究可能会被误解或忽视。

研究者可能无意识地将西方的概念和理论运用于非西方的历史研究中,导致解读的不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是积极的行动者,东方则是消极的回应者。

西方是东方人所有行为的目击者和裁判者东方只能借助西方来界定自身,/东方不再是欧洲的对话者,而是沉默的他者。

0[2]8东方人之好坏与否应由西方人判定。

按照东方主义的西方中心主论逻辑,东方是落后、野蛮、愚昧、守旧和懒惰的象征,是与处于中心位置的西方相对立的一种边缘性的存在,东方主东方主义对东西方关系的塑造,不是为了寻求一种知识和真理,而是为了实现西方对东方的统治和霸权,因此,东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霸权主义。

东方主义所关注的不是知识的问题,而是权力的问题,它以知识的形式支持西方对东方的扩张、侵略和殖民,因此是/-知识的帝国主义.0[2]74,东方主义视阈中的东西方关系是一种霸权等级关系。

赛义德在5东方学6一书中强调:/西方与东方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关系,支配关系,霸权关系0[1]8,在这种霸权关系中,东方被东方化了,它可以被制作成或被驯化为/东方的0,这种驯化和制作从属于西方对东方的统治关系。

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西方为了实现对东方的霸权而刻意构建的一种理论和实践体系,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可能理解欧洲文化庞大的规章制度,欧洲正是借助它而对东方施加管理甚至生产的。

东方主义具有强烈的西方中心论倾向,是一种十足的文化帝国主义,它宣称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不仅是西方的,而且是全人类的,它所具有的普世性使它成为人类文化的典范,因为它带给人类的是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的福音。

近代西方具有非常坚定的西方中心信念,黑格尔哲学就是明显的例证。

黑格尔将历史视为人类自由意识的进步,这种进步是从希腊开始的,因为希腊人的精神是以普遍性作为对象的,而东方精神则没有从特殊.二、/西方中心论0/西方中心论0(West-centered Theory)又称/欧洲中心论0,就是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较早实现工业化归之于欧洲文化的特殊性和优越性,认为欧洲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所有方面发展的中心,而欧洲以外的地区则是受其影响才得以发展的。

/西方中心论0具体有三种模式。

明清时期的中国是处在停滞落后状态,在19世纪中国历史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或主要线索是西方入侵,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发生的一些变化是由西方文明的冲击引起的。

第一个层面主要关注世界通史的内容比例,认为以往编纂的世界通史著作中西方所占比例过重,世界史成了以欧洲史为主轴的历史。

周谷城指出: “我写世界通史之前,曾翻阅了许多著作,发现其中有一共通之点,都是从埃及开始,接着便是希腊、罗马,谓之古典世界。

古典世界之后,便是基督教。

这样的作法便是欧洲中心论。

”[6]( p.3) 这种现象在世界近现代史编撰中更为明显。

有学者曾做过认真统计,并以吴齐本《世界史》“近代史编”为例,指出“该编上下两卷6 章24 节共910 页中,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历史合在一起大约只占21% 的篇幅,其余79% 基本上都是有关欧洲和北美的内容”。

其中“58% 的篇幅给了欧洲,只有4% 涉及中国”。

因此认为,这反映该著作仍然受到“欧洲中心论”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我们的世界史研究经常围绕“西方有什么而东方没有什么的问题兜圈子,不遗余力地挖掘‘欧洲文化的优秀传统’,为其贴上理性、科学、民主、进取精神、宗教伦理等等光彩的标签,直至将欧洲树立为全球的榜样”[9]( p.Ⅷ) ,非西方地区的历史往往被表述为对西方历史和发展道路的模仿和赶超。

第三个层面的反思则从世界史研究中一些概念工具入手,认为我们现在用以表述世界史的一些核心概念和范畴都源于西方经验,而不是源于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因此用这些概念和范畴来叙述非西方的历史,也是“欧洲中心论”影响的体现。

有学者认为这些概念都根植于西方历史经验的普遍论、进步论之上,反映西方对世界历史的元叙述。

不仅西方学者用诸如“工业革命、现代性、资本主义以及个人自由”等这些“基于欧洲特定经验所产生的概念来阐释欧洲对现代世界的支配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8]( p.43) ,而且这些理论和概念也被非西方世界广泛接受,我们的历史研究同样无法摆脱。

马克垚先生评价道: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历史学,可是我们的现代历史学,还是从梁启超学习西方史学开始的。

直到现在,我们既缺乏从本土资源出发、从自己的历史出发建立的历史理论,也缺乏从本身出发看世界而建立的世界史理论,世界史发展模式。

”“我们历史科学使用的概念、范畴、模式、理论、规律,都可以说是出自西欧的。

”[10]( p.21)马世力先生认为世界近现代史的中心确实曾经在西欧或欧洲,这是不容否定的;“西方中心论”的语调曾经充斥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每一个角落,即使是革命史观仍然没有逃脱它的阴影。

他在书中对费正清和柯文的两种解释中国近代史的模式都进行了批判,认为冲击回应模式“不仅有抹杀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在中国的存在倾向,而且(与马克思同样地)认为西方对中国的侵略产生了积极和必要的正面作用:它唤醒了沉睡着的亚洲社会,推动它们摆脱了停滞不变的过去”,柯文在其《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已经明确说明,所谓的中国中心观,不是一种模式,它只是一种取向或者是一组取向,他认为:“中国本土社会并不是一个惰性十足的物体,只接受转变乾坤的西方冲击,而是自身不断变化的实体,具有自己的运动能力和强有力的内在方向感”。

也就是说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更多的应该从中国内部去探索整个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各种线索。

这种争论本应不断取得共识,但越争论门派越多,歧见越大。

西周到东晋1300年,每一种可能的分歧法都被人们用上了,讨论走人死胡同。

究其原因应该归结为历史观念的偏差。

中国古史分期研究,实际上是在削中国历史之“足”,强适欧洲历史之“履”,不敢怀疑中国奴隶社会存在;只了解奴隶制曾在古希腊、罗马得到过充分发展,欧洲有奴隶社会,就认定中国历史也必有这种制度存在过,按欧洲历史之“图”,索中国历史之“骥”,先认定中国有奴隶社会,再搜寻资料加以证明。

这正是“西方中心论”在作怪。

中国古史分期的理论依据是所谓马克思主义“五种生产方式说”。

五种生产方式在本质上也同样暴露了“欧洲中心论”的观点。

这种观点导致许多人认为,中国历史本身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要进入西方历史后中国历史的价值才能得以有效说明。

而这一切是把中国历史等同于欧洲的某些阶段,把中国历史的某一时期等同于欧洲历史的某些片断。

这样写出来的历史,使中国人失去了和过去的联系,成了欧洲的附庸,西方中心主义的摒弃也并不意味着可代之以其他中心主义,我们要避免任何一种“中心观”。

因为任何只持“西方中心”或只持“中国中心”的观念,都是片面的。

推进当代历史研究不仅在于集中批判“欧洲中心论”,而且“还必须在其他方面付出同样巨大的努力去克服民族和种族的局限性”,“抛弃中心和边缘的观念,不论这个中心是位于欧洲还是位于中国”⋯]。

我们必须培养一种“非中心的意识”,而且也只有在普遍问题的研究上培养起多元化的观点,才能对历史上诸多可能性的问题提出新见解。

n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西方主流史学和非西方史学的关系,才能克服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克服狭隘的民族、种族主义的历史局限,从而实现对历史的客观的、全面性的研究。

还值得注意的是,不是借用了西方话语就是西方中心论,而是用西方模式来套用非西方历史才是根本。

因此,中国历史研究应摒除“西方中心论”这也并不是要盲目否定西方的各种理论范畴,而是要与这些范畴建立一种新的和独立自主的关系。

在当下,和传统之间隔着一个现代西方,无论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还是从学术意义来说,西方曾经设定或正在设定的框架已经成为我们所处世界的~部分,我们不可能彻底摆脱它,只能应对挑战,更为积极地寻求解决之道。

当然,此中固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为西方的范畴、概念,即话语系统,毕竟是从西方的历史场景中概括出来的,将之移植到中国,确实难免简单化和方榫圆凿,易于造成在某些学术部门或领域中出现对传统文化的误解误读。

事实上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

但是,它毕竟是局部的问题,不能以偏概全。

而且,中西文化融合本身也是与时俱进的,发现不足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存在的问题只能靠进一步发展去解决。

发展也是传统与现代的统一,传统资源总是要通过现代的转换,才能得到传承与发展。

我们需要意识到前者所代表的普遍价值的种种局限与不足,看到它的问题与危机以及西方在应对这些危机时所采用的办法。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保存西方理论中的精华,同时克服其消极影响,不再重蹈覆辙。

中国的历史要想得到合理地、真实地描述的确需要创造出和历史的本来面目相符合的一套话语制度。

但是,中国史重返中国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结果还不令人满意,在各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比如,以中国中心观为出发点写出来的史学究竟是什么样的面目?具体目标应怎样定位?如果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用所谓自己的话语来书写原汁原味的历史,那么会不会导致史学的巴尔干化,导致国际交流困难,反而影响史学的进步?这些都还是未知数,也值得思考与商榷。

另外,这里也存在着~个悖论,中国史在西方的状态是由西方导致的,但是中国史重返中国也是由西方、由美国的汉学家们和他们的东方弟子们发起的,于是这就不能保证一定不会重现中国史在西方的状态。

我们必须承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话语的确越来越多地影响和渗透着中国历史研究。

显然,我们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从根本上摆脱西方话语的影响。

在中国史学宝库里有着丰富的内容和许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华,我们也不应该把这些精华跟国外的、西方的史学之中的很多精华对立起来,而是应该把它们融会贯通,形成特色。

在西方的经验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取得平衡,从而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建立起与西方主流史学平等的地位,使得中国史学界能与国际史学界进行有效和平等的对话。

在和谐社会的旗号下实现史学的和谐、全面、健康发展,加强与世界的交流,提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借鉴吸收的能力。

史学家也不能只是面对过去,而是要立足现实,更要把握未来。

这样才是中国史学应有的前景。

可以看出, 西方中心主义始于何时, 人们的意见并不是一致的。

是不是西方人对于别的民族存有偏见或持批评态度都是西方中心论的呢? 在我看来, 人们总是从其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角度出发, 审视别的民族、别的文化的, 这是历史以民族社会为主体的时代的必然现象。

我们不能把西方人对于东方文化的批评全都看成是西方中心论。

当从自己的文化价值出发, 又以普遍的名义说出时, 这就具有了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