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河口河道治理历程及治理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黄河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

黄河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

黄河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黄河,中国母亲河之一,自古以来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经济和文化角色。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黄河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讨论黄河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一些可能的治理措施。

一、水土流失问题黄河流域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是困扰黄河流域的主要问题之一。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过度的农业开垦和不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导致了大量的土壤被侵蚀和冲走,进而影响了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治理措施:1. 实施生态修复计划:加强对流域内的森林资源保护,尤其是黄土高原的合理植被恢复和植树造林工作,以减缓水土流失速度。

2. 推广可持续耕作方式:引导农民采用轮作、休耕和有机耕作等措施,提高土壤质量和保持水分。

二、水资源短缺问题尽管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江河之一,但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黄河的水资源正在逐渐减少。

据统计,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量在过去几十年里减少了近50%。

治理措施:1. 提高用水效率:加强节水措施,推广高效灌溉技术,减少农业和工业用水的浪费。

2. 引调水工程建设:通过引水、调水工程将其他水源输送到黄河流域,保持流域水资源的稳定供应。

三、河道淤积问题长期以来,黄河河道淤积问题一直困扰着河道交通和防洪能力。

大量的泥沙不仅使得河道逐渐变浅,还导致了河道的弯曲和移位,给沿岸居民和农田带来了严重的灾害风险。

治理措施:1. 河道清淤和疏浚工程: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和疏浚,保持河道的畅通。

2. 增加水库枢纽和泄洪渠道:建设水库,合理调节水流,减少泥沙淤积和河道移位的风险。

四、洪水灾害问题黄河流域是中国最容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之一。

每年夏季的暴雨和降水过多引发的洪水经常给沿岸居民和农田带来巨大的破坏。

治理措施:1. 增加洪水预警系统:加强洪水监测和预警能力,提前警示沿岸人民,降低洪水灾害的损失。

2. 健全防洪体系:加强防洪工程的建设,改善河道和堤坝的抗洪能力。

五、环境污染问题黄河流域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城市化产生的废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黄河水质造成了破坏。

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

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

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1. 引言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和自然力量的影响,黄河流域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河道淤积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利用黄河资源,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本文将从黄河上、中、下游三个主要段的治理措施进行介绍。

2. 黄河上游段治理措施黄河上游段的治理主要涉及青海、甘肃和宁夏等省份。

针对该段的治理需求和特点,制定了以下措施:•生态修复:加强草地保护和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草种改良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修建梯田、沟坎以及防风带,采用保持土壤水分的措施,减少土壤侵蚀。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调配,改善上游地区的水资源供给状况,保证河水的持续供应。

•防洪措施:在上游建设大型水库和堤防,提高防洪能力,降低洪水灾害的风险。

3. 黄河中游段治理措施黄河中游段涉及河南、陕西和山西等地区。

根据该段的治理需求,制定了以下措施:•河道整治:清理淤泥,加深河床,拓宽河道,提高黄河的输沙能力,减少河道淤积问题。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管理,推行河道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洪灾防治:在河道两岸修建高强度堤防,增加抗洪能力,减少洪灾造成的损失。

•水生态修复:改善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 黄河下游段治理措施黄河下游段主要涉及山东和河北等地区。

为了解决该段的治理难题,采取了以下措施:•河道整治:加强河道清理和疏浚工作,提高河流的通航能力,保证水质和水流的畅通。

•生态修复:开展湿地保护和湿地恢复工作,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水资源管理:控制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水资源供应和需求的平衡,合理分配水量。

•防潮措施:加强防潮堤和防潮闸的修建工作,提高对潮汐和海洋入侵的防御能力。

5. 结论通过对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的介绍,可以看出,政府和相关部门正积极采取行动,保护和利用黄河资源。

黄河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黄河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黄河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孙远扩山东黄河河务局[摘要]本文在分析黄河河口治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黄河河口物理模型试验基地建设资金尚未到位、管理体制不顺、投资渠道不畅、河道节点工程不完善、防洪形势严峻、海岸线蚀退等问题,提出了保质保量完成河口物理模型建设、理顺河口治理管理体制、加强综合治理相对稳定入海流路、建设数字河口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黄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建议黄河河口是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治黄以来,特别是随着河口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胜利油田的深入开发,国家高度重视河口治理,相继采取人工改道、加修堤防、整治河道、疏浚河槽等措施,初步建成了河口防洪工程体系。

在新的形势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和山东黄河哑铃战略的提出,对治理河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沙条件的急剧变化使得黄河河口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河口的一些治理措施认识还不一致等,关系河口地区安全、发展的重大问题亦亟待研究解决。

1 黄河清水沟流路治理现状现行清水沟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形成的,原计划行水12~14年。

但由于加大了治理力度,先后实施了河口疏浚治理试验、河口治理一期、人工出汊、挖河固堤等工程,加之受黄河流域降雨偏少和引用水量增加等因素的影响,黄河入海水沙量大幅度减少,尾闾河道淤积延伸速率大大减慢。

因此,清水沟流路得以行河达30多年。

1.1 疏浚治理试验为延长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经黄委同意,1988年4月,东营市、胜利油田和黄河部门联合在河口进行了疏浚治理试验,采取“截支堵汊、强化主干,束水导流、定向入海,清障拖淤、疏浚河门,巧用潮汐、以潮输沙,护滩保槽,稳定河势,宽河固堤、确保安全”等措施,进行河口疏浚治理,尾闾河道众流归一,河口河段的防洪形势好转。

1.2 入海流路治理一期随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石油开发,要求黄河入海流路相对稳定,1989年黄委会同胜利油田等单位编制了《黄河入海流路规划报告》,国家计委于1992年批复,山东河务局又依据批复意见,编报了《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 1996年国家计委对此批复,总投资为3.64亿元。

黄河河道格局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治黄思路的启示

黄河河道格局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治黄思路的启示

摘要:在学习、整理有关黄河形成发育过程和黄河下游大改道变迁分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黄河治理中的重大问题,对黄河决溢、改道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归类.按照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成因。

影响及其与相邻河系的关系等,将黄河发育进化分成9个历史阶段.把黄河改道纳入黄淮海平原发育的整体格局的演变中综合全面研究,以弥补只视改道为各个孤立、偶发事件的研究方法局限.由此认为,20世纪后期是黄河和黄淮海平原完全发育成熟的阶段,而21世纪开始了黄河的新纪元.在此转折点时期提出供考虑研究的若干治河意见方案.关键词:黄河水利史治黄河道演变入海流路河道冲刷1 概述常称“善淤、善决、善徙”为黄河的特点,对“淤”、“决”、“徙”的记载和研究充满了史册和各种文献.一般说法是: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加上中游孟津以下的河段)决口泛滥约1593次,较大的改道26次,常被提到的重大改道有六七次,泛滥、冲积变迁于25万km2的黄淮海平原上,不断改变着水系的面貌。

20世纪末,我国学术界特别是地质、地理、历史学者,对黄河改道过程的分期和原因展开了又一轮的关注和探讨.这是进一步治理黄河的需要,已取得了新的成果和业绩.在大量勘查考证、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学习、运用一切有价值的历史事实和地理现象来努力提高对现代治黄思路的研究水平,是水利工作者的任务。

任务的关键在于掌握恰当的研究尺度和层次,区分和结合不同的尺度在不同层次进行研究.对待黄河治理决策,在水利工程的科技基础上,必须增强不太熟悉的两端:一是在认知方面,扩大空间上大范围的环境整体和时间上远古的和未来的过程演变;一是运用最现代的最高新技术手段和思想方法.但同时必须生根落脚在必要与可能的现实的时间空间尺度上,数千米到数百千米,数年到一百年的范围之内的一切运动变化规律和人为对策措施.黄河的淤、决、徙的变化活动,主要发生在各种汛期,决溢改道的活动大多发生在伏秋大汛,漫溢总由于洪量增大,决口则主要发生在大溜和险工段,而改道则必须顺其“水性就下”,而相对稳定、相对集中的改道只能流经低洼地带,如是较稳定较长期的改道又必须能较长期地直接下注入海.淤、决、徙几乎是黄河常年累月不断进行的活动,而足以称之为改道且有历史意义的也只有二三十次,至于大改道,《禹贡维指》提出“五大徙”,近半个世纪提出5次、6次、7次或更多次数的阐说都有,在划分原则上和事实依据上也都信而有征,有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凡所列举,难以简单取舍.对黄河河道的重大演变,本文只对现有被认为是大改道的资料成果进行分析,并不完全都以改道的规模变幅大小为判据,而从河道发育演进的总体格局及其特性功能的变化出发,将其分为若干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是一个独特的发育演化阶段.河道迁徙是一重大、主要的演化特征,但作为河道的总格局还应包括更广的内容,如入海情况,全线贯通情况,黄河干流和支流的变动情况,黄河开发和功能作用的变化情况,黄河水流与其它水文情势变化的关系,黄河河道和相邻大江大河水系之间的互相影响,黄河河道与其它人工水道以及流域内其它水体如湖泊沼泽的相互消长联系情况等,都是需考虑分析的因素.对影响微小的、偶发的、个别局部的只能忽略,而重大的、常发的、累积的、涉及整体特性的必须重视.本文所列黄河河道改变主要是指黄河下游(包括中游末段孟津以下),但着眼于总体格局就不能不牵涉到全河的问题了.2 黄河河道格局发育进化的9个时期本文将黄河发育进化分为9个时期(或阶段).a.初始格局.黄河河道的初始形成时期.经过地质构造运动形成黄河河道并贯通成一体.在新生代第四纪的中更新世,约从公元前2.5×106年到公元前2.1×104年之间直至传说中的禹河故道即公元前21世纪.b.禹河故道.最早的、最北边的、人类社会开始管理而又自然流动的、无地上河出现的、较稳定的河道,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c.周秦时期.初次决口改道,开始建设堤防系统,又开始出现地上河的过渡阶段,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d.秦汉时期.黄河已出现悬河,进入决溢频繁的时期,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黄河下游已开始与淮河流域有联通.e.王景治河以后,公元1~6世纪.f.隋唐阶段.公元7~12世纪,黄河中下游大兴南北水道建设,向海河、淮河甚至长江伸展,黄淮海打破界限,水系联通交叉时期.g.黄河夺淮,长期南徙时期,公元12~19世纪.h.黄河离淮北迁时期,公元19~20世纪.i.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合理控制治理时期.2.1 初始格局经过地质构造运动形成黄河河道并贯通成一线.在新生代第四纪的中更新世(约2.5×106年前至公元前2.1×104年前之间).有人说:“黄河发育史是我国第四纪地质研究中的一个难题”.从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粗略概括:在新生代以前燕山运动的地壳褶皱已造就了黄河形成发育一切活动的北部边界屏障.由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挤压,我国境内广大范围都属于新构造运动的活跃地区,是形成我国现代地貌轮廓的主要动力.西部高原、山地强烈隆起,东部冀辽平原不断沉降,自西向东地势高差愈益扩大而出现阶梯性地形,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位于第三梯阶低地区域.这一整体地貌与全球大气环流运动相结合,逐渐出现我国的大江大河,东流入海,形成了这样雄丽的山川,这样巨大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在早更新世,黄河、长江都未形成贯通的水系,黄河还分为4段:①由源头经古札陵湖、古鄂陵湖向东流入古若尔盖湖,受阻于积石山,未曾通向北方水道.②由拉加寺峡谷向北进入古青海共和地盆.③从刘家峡以下经兰州盆地流入古银川湖.④由河曲向南,穿过一系列小湖泊进入汾渭湖盆,受阻于中条山地.到中更新世,积石、三门以及贵德—兰州之间的一连串峡谷先后形成,才完成全河的连接,东流入海.长江的贯通入海要到晚更新世晚期.在这漫长的年代中,不知经过多少地质运动变化,断裂坳陷,升隆起伏,接触整合,滑动迁移,冲刷堆积.但宏观纵览,在现代格局形成后黄河的峡谷河床的深层构造还是比较稳定的.初始格局以后的四千余年间,即使是河相冲积变化唯一的邙山滑坡迁移,也不属于深层构造性运动.黄河决溢漫流游荡,祸延百代,灾害南北,但黄河活动的范围是被严格地规范着的:孟津以下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南有大别山,东有泰山和山东半岛的丘陵高地和其自身挟带堆积的若干障碍,更不必说近代人造的堤坝体系.但宏观类比,多次河线流路的改动也都可归纳于同一范畴,仅是相似模式的重复变形组合而已.因此若干万年的变化而形成的黄河,初始格局总体上迄今还是稳定的,在今后相当长的年代里,如不出现特别重大的天变地异的朕兆也将继续保持这总体的稳定.第四纪也同时被认为是与现代人类有亲缘的人类祖先开始出现的时代,可追溯到三四百万年前,而“古代社会”、“古代东方”、“古代文明”等最远也只指四千年以前,因此这个初始格局时代虽十分久长,而黄河的一切发育进化,都只能被认为是人类活动未起影响作用的纯自然演变.因此这个初始格局确定是黄河研究的基础和本底.2.2 禹河时期最早人类社会开始干预管理,下游流路本出现地上河的最北边的河道,河道区比较稳定的阶段,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这是传说中大禹治水以后留下的业绩,因此只能以禹王年代纪年,1996年5月我国“夏商周工程”启动后,就20世纪末21世纪初所正式公布的成果,把我国历史纪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订夏商分界为公元前1600年,而夏初计为公元前2070年.这一点与原来常用的“夏世纪表”一致,都是公元前21世纪.由于古史研究中曾对禹这个人的存在有怀疑,也由于以往历史治黄争论中,常有人对引“禹河故道”为经典而讥刺为“经义治河”,因此一直还常认为禹河是个非现实的假设.但史前时代黄河曾有大洪水,又曾经过统一有组织的治理而总体稳定很长时期,这是肯定的;禹河故道又经过近现代的地质勘查发掘证明确切存在,也是肯定的.至于“经义治河”,也不必完全看成是迂腐,一是立论者未必盲目相信,可能是为了需要包装和打出旗帜而已,并且树立一个理想规范性河道作为讨论的准则,也是正常的.现代既有事实依据、又是黄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保留列入是有意义的.对“禹河故道”的简述是:“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磔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禹贡·导水》.关于下游就是:向东经过洛河转变处,达到浚县附近的大伾山,向北进入华北平原,通过漳河(“降水”),又向北分若干条支流,都由潮汐河口入海.这大体描述了当时的线路,虽然遗漏了当时大量湖泊、湿地情况及其重要作用,对海域的进退也无记载.现代许多文献所提“禹河故道”实际上所指的还是“初始格局”时期的地质运动的继续.我们以黄河形成并贯通为初始格局,实际上经过长期地壳运动作为补充调整而过渡到相对稳定.这段过渡时期当以数万年计,仍归入“初始格局”时期,由于北段地势下沉,比降较大,而大量湖泊湿地足以容纳挟带下泄的堆积物,因此河线流路不致大变.进入流路稳定的过程和大湖泊消亡的过程,大洪水泛滥加多增大的过程也大体同步进行.从“初始格局”到“禹河故道”的转变过渡也就是由“华北湖盆”到“华北平原”的转变过渡.为了分界,“禹河”只能由夏禹开始,而“禹河故道”的演进实际向古远插伸进数万年.这就是禹河时期的特点,虽然洪水泛滥而地上河的现象还不会出现.这个时期不但海河水系没有形成,海河流域平原也正在发育之中.所谓“北播为九河”可能由此时开始形成后世海河的干流支流的一部分,现传下的河水名称如清河、滱水、巨马河、滹伦河、潞河、沽河、徒骇河等都是当时黄河的支河.在当时也主要由天津入海.至于淮河流域,当时和黄河还是互不相干的.有些学者根据河流记载的经典出处而称“禹河”时期为“禹贡河”,而称禹河故道以前的河为“山经河”,后者本文纳入“初始格局”,因为“禹贡”和“山经”的区别主要在黄河下游,下游两者的区别在“山经”时华北主要是湖盆型地貌而缺少较独立成型的河槽断面.按现代地质学者的勘探分析,全新世中后期后的尧舜时期和大禹治水后: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的“禹河故道”基本上全线都位居大地构造的上升与下降区的过渡地带,凸起与凹陷的地带,从这类构造过渡部位的地质营力考虑,水流应是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并有地壳差异运动参与的侧向侵蚀、冲蚀作用.孟津以下,有部山大伾山等一系列残丘高阜控制了禹河的基本流向,东进后有泰山及山东半岛的丘陵高地作为正面的屏障而分流,然后只能东北折向华北的湖盆地带.按4133年的记载,黄河下游流经东北方向的时间约占80%,而东西向和东南方向的时间一共约占20%.但3000多年的东北向时间都在隋唐以前[1].从今河南地区禹河故道地下覆盖的厚度看,主要是河流堆积层,这充分证明了禹河的存在.2.3 周秦时期东周先秦时期,或“宿胥口(今浚县附近,淇河、卫河合流处)改道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这时期的黄河演化特点是:①开始建造堤防系统,人类活动干预加剧.②下游河道逐步向“地上河”转变.③河流由分散的放任漫流演变到较集中的溃决改道.④河道开始明显南移,由天津入海改为由章武(现沧县东北,或黄骅)入渤海.宿胥口决口是黄河第一次文字记载的决口改道.现所见涉及黄河史的几乎都说是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但也有学者认为“周定王五年河徙”根据不足,并无其事.也有学者认为此事发生在东周“贞定王”,不是公元前602年,而是公元前463年.这些可由专家进一步考证[2,3].但从禹河故道到秦汉之间的黄河存在着一个过渡阶段:从无堤防到有堤防,从地下河到出现地上河,从无堤可决到频繁溢决进而有第一次较重大改道,从方位最北的河道开始南移,这是个必经的阶段.在先秦时期,禹河经过1500年,燕山南麓的洪积、冲积扇也淤了1500年,湖荡湿地也被填塞了1500年,造平原、变地貌1500年后,大规模堤防体系虽未形成,但局部堤防已有必要,在大河向东流又往北转折的弯道上决口不仅可能,甚至是必然的.在古籍记载上“洛绝”、“淇绝于旧卫”、“偿绝于梁”、“河绝于扈”等多次,在宿胥口决溢的记载也不止一次,因此宿胥口改道事件也许不坐实于公元前602年,但在该地点的附近,该时间的前后有较重大的决口改道发生是不必怀疑或否定的.这是黄河河道发育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从此以后黄河再也没有回到过更北的地区,而是让给海河去酝酿营造另一个新的水系了.在这一阶段,还必须提到的是开始出现多次以决口为“灌敌”手段,进行战争.原因大概一是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征伐很多;二是黄河已出现堤防甚至地上河;三是已有较高的生产力和技术足以扒决控制了.“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自为利”,这是贾让治河三策中的阐述,近人认为他距战国时代很近,说法可靠.其实春秋以前肯定已有相当规模的堤防.否则哪有“无曲防”的规定,没有河堤哪有那么多的决口,“川壅而溃”,不壅河溃?贾让的话也对,“近起战国”,如“远”起就该上溯到春秋以前了.2.4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黄河下游进入“地上河”,决溢频繁阶段.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是国家(特别是黄河流域)统一时期,既是大规模水利建设时期,也是黄河大决口增多时期,也是治黄研究大进步时期.这三者其实是一致的.没有国家的统一,也就没有政权的重视和充裕的人力财力,也就没有高大坚实的堤防;而对多沙河道最集中最长期保护之处往往就是肇祸的根源.自公元前168年(汉文帝12年)河决酸枣以后,连年决口,公元前138年平原漫溢、顿丘改道,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元光3年)濮阳瓠子决口改道,至公元前109年才恢复又决于馆陶,以后经过6次大决口,到公元11年王莽新朝又在魏郡大决口.以前决溢虽多,但多是局部分散的,淹没泛滥也相应地是比较局部分散的.水势之大,影响之广,灾害之重,重视程度之高,拖延时间之久,动员力量之强,看来在西汉极盛时代的部子决口改道大概是传说中大禹治河以后所空前的了.“史记”中在叙述瓠子堵复后说:“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这几十年中连续决口改道使黄河的威力。

治理黄河的措施

治理黄河的措施

治理黄河的措施引言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素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称。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治理问题。

为了保护和恢复黄河的生态环境,保障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这些措施,并分析其效果和遇到的挑战。

治理措施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为了有效控制黄河的水资源,降低其泛滥造成的灾害,我国在黄河主干的中下游地区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枢纽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大中型水库、堤防加固、抗洪闸门等。

1. 大中型水库的建设大中型水库在黄河流域的主干道上修建,主要起到蓄水、调节水量和排洪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成了一系列的大型水库,如三门峡水库、银川水库、中牟水库等。

这些水库在洪水来临时,可以蓄积大量的水量,减轻下游的洪水压力;在旱季时,可以释放水库水量向下游供应水源。

2. 堤防加固黄河的堤防加固工程也是治理黄河的重要措施之一。

堤防加固的目的是提高黄河堤防的抵御洪水的能力,减少堤防失修、决口的可能性。

通过设置防洪墙、加固堤体等措施,成功地减少了堤防决口的次数和洪水灾害的影响范围。

3. 抗洪闸门的建设为了控制黄河的水流量,减轻洪水的影响,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修建了抗洪闸门。

这些闸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开启或关闭,通过控制水流量来减轻洪水的冲击。

抗洪闸门可以根据水位的升降进行自动或手动操作,确保洪水不会对下游地区造成过大的灾害。

黄河流域生态恢复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生态恢复。

1. 植被的恢复和保护黄河流域的植被对于保持土壤和水源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恢复植被,相关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

同时,通过实施禁牧、禁砍、封山育林等政策,保护并扩大了植被的范围。

2. 水土保持工程为了减少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相应的水土保持工程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

水土保持工程包括梯田建设、河岸修复、水土保持林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河道淤积的发生率。

黄河治理保护调研报告范文

黄河治理保护调研报告范文

黄河治理保护调研报告范文黄河治理保护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黄河是我国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和生态环境基础。

然而,多年来,黄河流域面临着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水资源过度开发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亟需进行治理和保护。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全面了解黄河治理保护的现状和问题,为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打下基础。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黄河治理保护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2. 实地调研:选择黄河流域的几个典型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包括河源地区、河道地区和河口地区。

3. 访谈调研:与黄河流域的相关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当地农民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了解他们对黄河治理保护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 河源地区:河源地区是黄河的源头,也是水源涵养区。

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乱砍滥伐,导致河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源枯竭和水土流失问题突出。

2. 河道地区:河道地区是黄河的主要流经区域,也是治理重点区域。

调研发现,河道地区存在河道淤积、河水污染、堤防塌陷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黄河的水运能力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3. 河口地区:河口地区是黄河的入海口,也是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长期的河口填海和围海造田活动,导致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河流入海口的流量减少,海洋生态系统收到了严重威胁。

四、问题分析1. 河源地区问题分析:河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过度开发和乱砍滥伐导致的。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对河源地区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当地农民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 河道地区问题分析:河道地区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河道淤积、河水污染等问题导致的。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行河道疏浚和水质治理工作,加强对河道的管护和巡查,加强对沿河城市的环境监管。

3. 河口地区问题分析:河口地区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河口填海和围海造田活动导致的。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制定严格的河口管理规划,限制河口填海和围海造田的活动,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

2024(完整版)黄河的治理

2024(完整版)黄河的治理

(完整版)黄河的治理目录•黄河基本情况介绍•黄河治理历程与成就回顾•上游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措施•中游地区河道整治与水沙调控技术应用•下游地区防洪减灾与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跨区域协调机制构建与政策支持体系完善•未来展望与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黄河基本情况介绍01黄河位于中国北方地区,流经多个省份和自治区。

黄河流域范围广泛,包括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重要地理单元。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地理位置及流域范围黄河水资源总量相对有限,且时空分布不均。

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但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黄河水质状况总体较差,受到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威胁。

黄河水资源现状及特点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断流频发水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黄河生态环境问题与挑战01020304黄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导致河道淤积和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黄河断流现象时有发生。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导致黄河水质不断恶化。

黄河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下降。

黄河治理历程与成就回顾02古代黄河治理思想与实践古代黄河治理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重视堤防建设和水患预防。

古代黄河治理实践历代政府均重视黄河治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堤防修筑、河道疏浚等工作,如汉武帝时期的瓠子堵口、明代的潘季驯治河等。

近现代黄河治理策略及效果评估近现代黄河治理策略从单纯的工程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注重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效果评估近现代黄河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了生态环境等。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加剧等。

当代黄河保护与发展战略部署黄河保护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黄河生态安全屏障。

黄河发展战略依托黄河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推进沿黄城市群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和整治措施

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和整治措施

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和整治措施黄河是中国五大河流之一,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源和农业基地。

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黄河流域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从水污染、水资源利用、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防洪措施等方面来分析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

一、水污染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黄河流域的水污染不断加剧。

水污染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整治措施:(1)加强污染源控制,提高排放标准和处罚力度,推广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

(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减少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采用优良的物种和种植技术,减轻农业对水体的污染。

(3)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民意识,共同保护好黄河。

二、水资源利用黄河是北方地区的重要稳定供水源,但在长时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难题。

整治措施:(1)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规划,调整黄河上下游水利枢纽的建设,使流域水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

(2)增加节水型灌溉技术的使用率,改变农业传统的灌溉方式,节约水资源。

(3)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监管力度,严禁乱占乱用水资源的现象。

三、生态破坏黄河流域的草原、林地等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紊乱。

整治措施:(1)加强土地治理,保护和修复黄河流域的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

(2)推广耕地轮换制和种植结构调整,逐步实现耕地保护。

(3)推广农业和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

四、土地沙漠化黄河流域是国家主要的沙漠化区之一,土地沙漠化问题极为严重,这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整治措施:(1)推广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工程,逐步改变黄河沿岸的天然荒漠化趋势。

(2)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激励农民和牧民发展生态农业和畜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3)制定土地沙漠化治理法规,加强土地管理和监测。

黄河刁口河入海备用流路管理研究与措施

黄河刁口河入海备用流路管理研究与措施

黄河刁口河入海备用流路管理研究与措施【关键词】黄河入海河道;管理;问题;措施1.黄河入海河口河道基本情况1.1黄河入海河口河道变迁情况自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黄河入海口河道,经历过三次人为改道,1947年3月至1953年7月,是由甜水沟、神仙沟、宋春荣沟三条河流同时分注渤海,1953年7月从现在的垦利县西宋乡小口子村附近,开挖引河开始由神仙沟独流入海,行水10年;1964年1月1日在罗家屋子爆破民坝分泄凌洪,最终改道刁口河入海,行水12年;1976年5月在罗家屋子进行人工截流,爆破西河口挡水坝,改走清水沟入海,至今行水已经37年。

随着清水沟河道使用时间的增长,现河道长度较改道前已向前推进38km,河道总长度达到了65km,1996年河口改叉后缩之55km。

1.2现行清水沟入海河道运行情况现行黄河清水沟流路,是由1976年经刁口河流路进行人工截流改道而成向东入海。

自1980年~1985年河道开始收槽成单一状态,滩唇与主槽底部高差不断加大;1985年~1987年河道开始淤积,入海口拦门沙明显,河水入海不畅;1988年开始实施人工干预调整入海口门,对稳定流路、畅通河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自1972年黄河出现第一次断流以来,截止1999年就有21年断流。

自1999年下半年由于实行了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和2002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始运行以来,在来水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确保了利津站至今不断流。

根据2002年至2012年连续11年调水调沙内部观察资料显示,西河口以下黄河入海口河段,目前主河槽过水能力平槽流量,由调水调沙以前的2000m3/s提高到了4000m3/s。

1.3黄河刁口河入海流路概况刁口河流路(黄河故道)自1964年1月至1976年5月行水的12年里,累计造陆面积507km2,平均每年造陆40.8km2,30km海岸线平均每年外延1.4km,至1976年5月改道前,河道长度由改道初期的26km延长到64km,目前主河槽长度约55km。

黄河的治理措施

黄河的治理措施

黄河的治理措施引言黄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然而,由于多年来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黄河出现了水土流失、水位下降以及洪水灾害等严重问题。

为了保护和治理黄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从河道治理、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阐述黄河的治理措施,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黄河治理的重要性和采取的措施。

河道治理为了改善黄河的水位、洪水灾害和水质问题,中国政府通过河道治理来保护黄河的生态系统和水资源。

河道治理的主要措施包括:1.清淤和疏浚:由于河道堆积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河道的容积减小,导致水位下降和洪水灾害的发生。

因此,清淤和疏浚工作成为河道治理的重要一环。

2.建设堤坝:为了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中国政府在黄河上修建了一系列的堤坝。

这些堤坝可以控制洪水的流量,保护附近居民和农田的安全。

3.河道修复:由于多年地下水开采等因素,黄河流域出现了地面下陷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河道修复的措施,包括加固河床和进行河道再造等。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保护黄河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关键。

中国政府通过多项措施来实施水土保持工作,包括:1.植树造林: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问题,中国政府在黄河流域推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计划。

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固定土壤,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精细耕作:中国政府提倡农民采取科学耕作方式,如定植深耕、保种、轮作等,减少农田的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3.建设防护林带:在黄河流域的脆弱地区,中国政府建设了一系列的防护林带,用于减弱风速,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发生。

水资源管理黄河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水资源供应源,因此,合理管理和利用黄河水资源对于保证供水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1.水资源调度:中国政府制定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调度方案,合理分配水资源,解决不同地区的供水问题。

这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黄河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

黄河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

黄河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黄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然而,多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黄河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黄河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一、水量减少及水质恶化1. 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引发了水量减少的问题。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降雨不稳定性增加并导致冰川融化加快,在无法形成足够蓄水的情况下造成干旱。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来改善生态系统,并保护森林、湿地等关键区域;- 加大对节约用水和提高灌溉效率技术研究与推广力度;- 极端天气事件预警体系建设及旱涝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建设。

2. 工业废料、城市垃圾以及农田养殖排放导致了黄河水质恶化的问题。

大量的污染物进入黄河,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改善水质,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加大环保力度,强化废水处理工作,并对企业进行严格监管;- 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加强家庭垃圾分类与处理;- 推动农田养殖绿色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减少使用有机肥料和农药。

二、河道改道及泥沙淤积问题1. 黄河治理工程中的规划错误导致了河道频繁改道。

这种现象不仅增加了洪灾风险,还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和社会经济损失。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通过科学规划和控制人类活动开发扩张范围来避免不必要的干预;- 强化防御能力以减轻洪灾风险,并提高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2. 黄河携带的泥沙在流经下游地区时容易淤积,影响水域通行能力及下游农田的灌溉。

为解决泥沙淤积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加大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减少泥沙的生成;- 使用适当的水利工程来调整河道,在必要时进行疏浚;- 进行科学管理,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以减少泥沙流失。

三、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1. 大规模水资源开发项目对黄河下游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这将导致湿地退化、物种丧失及生态平衡被打破。

为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可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政策,在开发项目中充分考虑湿地保护;-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湿地修复与自然恢复过程,以增强其服务功能。

黄河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黄河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黄河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河流之一。

黄河流经九个省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带和粮食生产带。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黄河的生态环境严重受损,河流淤积频繁,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黄河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一、黄河存在的问题1.水资源不足黄河年平均径流量为557.9亿立方米,但是在荒旱年份,尤其是上游道路未开挖时,黄河的水资源不足。

同时,河流的泥沙沉积严重,河道狭窄,河道流速降低,导致黄河经常泛滥。

2.水污染严重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黄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一些城市的工业污水排入黄河,造成河流严重污染。

同时,农业、养殖业等也是黄河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3.沼气排放量大黄河上游是一个典型的耕牧交错区。

在这里,农民们利用沼气作为燃料,但是大量的沼气排放,给黄河水质带来严重影响。

4.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黄河流域面对的长期严重问题。

河床淤积严重,河道不够宽,河水在挤压和冲刷河岸的过程中便会被磨去土壤,导致水土流失。

二、治理措施1.加强水资源保护在保护黄河上游水源的同时,建立水资源调控与保护机制。

加强水资源管理、约束和监管,有效控制不合理水资源利用,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黄河的自然水位和防洪能力。

2.加强水污染治理加大对黄河流域水污染的治理,特别是针对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加强治理措施,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使黄河的水质得到改善。

3.农业发展模式的改变在黄河流域,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通过推行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可持续发展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农业用品的使用,从而有利于减少土地污染和水土流失。

4.加强沼气处理对于河流流域面临的沼气排放问题,需要加强沼气处理和利用,发展沼气能源和生态农业,从而减少污染对黄河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黄河存在着许多困扰在治理工作中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针对黄河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和改善,推动河流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为广大人民谋求更好的生活。

黄河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技巧及对策探讨(一)

黄河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技巧及对策探讨(一)

黄河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技巧及对策探讨(一)【论文关键词】河道整治施工技巧探讨【论文摘要】黄河河道整治工程是黄河防洪建设的重要项目,特别是伴随着小浪底水库蓄水的运用,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浅论黄河河道整治的技巧及对策。

一、河道整治工程险情概述黄河河道整治工程是黄河防洪建设的重要项目,它对控制河道的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何种类型的坝、垛、护岸等,归根到底都要满足稳定河势、疏导水流、利于防洪的需要。

据统计,自2002年至2007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以来,山东黄河河道整治工程共有191处险工、控导工程1491段坝垛出险2813次,抢险累计用石49.85万m3,耗资6212万元。

工程布局及工程防守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更加有效地规划治理流路,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显得尤为重要。

二、出险原因分析导致河道整治工程出险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沙条件发生新的变化,中常洪水持续时间加长,工程遭受洪水侵蚀的时间增多,工程失稳,这是工程频繁出险的主要根源;二是河势靠溜发生相应变化,上提下挫,左右摆动,造成工程和滩岸坍塌生险;三是坝岸基础薄弱,多数河道整治工程存在根石深度浅、坡度陡、断面不足等问题,达不到根石坡度1:1.5的标准要求,尽管每年都进行根石加固,但每年又有根石走失现象,导致险情不断发生;四是新修坝岸未经洪水考验,达不到稳定要求。

“98”长江大水后,国家加大了大江大河防洪工程建设的投入,但由于新修坝岸筑坝时根槽开挖浅,冲刷坑深度不足等因素,洪水期间坝岸基础被水流迅速冲失,导致一坝或多坝连续多次出大险。

三、施工方法(一)水上作业的施工方法水上作业也就是旱工作业,就是在黄河河道滩地上施工,传统意义上的旱工作业除了工程主体的土方填筑之外,考虑到工程的稳定,往往要在滩面上用机械开挖一个坑槽并对坑槽进行处理且沉埋防冲体或裹护体。

多选用散石沉排、铅丝笼沉排、柳石枕沉排等。

黄河口防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河口防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河口防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根据工程现状分析了河口河段防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今后河口治理及防汛作为参考。

关键词:防汛:黄河口:河道:堤防:控导1前言黄河口自1976年改道清水沟流路以来,经淤滩成槽和溯源冲刷后,又经1986-1995年的来水来沙连续偏枯,河口河段发生了严重淤积。

至1995年汛前,利津、一号坝、西河口3000m³/s水位比1984年分别抬高了1.96m、1.7m、1.84m。

河口河段河槽逐渐萎缩,过水断面逐渐减小。

清水沟流路已演变成只要过2000m³/s就漫滩的河槽。

严重的淤积,不但加重了本河段的防洪负担,而且对利津以上河段的防洪也带来不利影响。

1996年汛前实施了清八改汊,使西河口以下河长缩短了16km,河道比降加大,加之当年汛期水沙条件较好,利津站3000m³/s洪水持续时间较长,引起河口段河道的溯源冲刷。

特别是自2002年黄河调水调沙以来,河槽平滩流量增加到3500m³/s-3800m³/s左右,但河口河段仍处于淤积,改道循环中。

本文结合工程实际,研究分析河口防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建议,为今后防汛工作提供参考。

2存在的主要问题2.1堤防工程标准不足2.1.1左岸堤防左岸堤防全长49.731km.在设计洪水位条件下,左岸堤防共有26.8km堤顶高程达不到设计标准,占左岸堤防总长的54%。

堤顶宽度不足。

左岸一级堤防的设计堤顶宽度为10m,现状左岸堤防的顶宽为7m,全部达不到设计标准。

2.1.2右岸堤防右岸南防洪堤全长27.8km.目前南防洪堤级别为二级,标准偏低。

右岸堤防保护的不仅仅是黄河农场,小型工矿和一些乡镇企业,而且是保护着东营市东城、永安机场及油田采油厂等重要工业设施及城区人口。

确定南防洪堤级别为二级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2.2河道整治工程布设稀少渔洼至入海口河段长约65km,有堤段两侧堤距5km-14km,河道平面变化大,河槽很不稳定。

黄河的治理与措施

黄河的治理与措施

黄河的治理与措施概述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也是中国的母亲河之一。

然而,由于多年来的不合理开发和管理,黄河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洪水灾害以及水资源的枯竭等诸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与措施。

治理措施1. 水土保持工程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程是治理黄河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修建河堤、河床整治、截流堤和水道疏浚等工程,有效减少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

2. 水库调控为了解决黄河洪水问题,中国政府在黄河上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库,例如龙羊峡水库、三峡水库等。

这些水库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控,减少洪峰流量,保护下游地区的安全。

3. 生态补偿机制为了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

该机制通过给予流域内的农民和居民生态补偿来鼓励他们保护水源地、植树造林、节约用水等,推动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4. 河道治理为了提高黄河的水运能力,中国政府进行了长期的河道治理。

这包括拓宽河道、清除淤泥、加强河床护岸等工程措施,使黄河能够顺利通航,提高经济效益。

5. 节约用水水资源的枯竭是黄河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节约用水政策,例如改善农业灌溉技术、推广水资源回收利用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和开发。

治理成效通过多年的治理与措施,黄河的环境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的问题。

水库调控和河道治理改善了黄河的洪水灾害情况,保护了下游地区的安全。

生态补偿机制激励了流域内农民和居民的参与,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黄河水资源的枯竭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节约用水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同时,治理成本较高,需要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结论黄河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农民、居民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与努力。

水土保持工程、水库调控、生态补偿机制、河道治理和节约用水等措施的实施为黄河的治理提供了重要借鉴和经验。

黄河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河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河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发布时间:2023-02-28T03:31:44.358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10月第19期作者:刘周亮梅滨[导读] 在城市化建设日益推进的大背景下,河道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刘周亮梅滨郑州黄河河务局中牟黄河河务局河南郑州 451450摘要:在城市化建设日益推进的大背景下,河道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

在水利工程河道治理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加大河道治理力度、完善污水配套设施,从而整治河道污染问题,并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有效地解决河道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进一步优化水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

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问题,总结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以期推动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黄河水利;水利工程;河道整治;生态水力工程引言:河道流域在生态水体环境调节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在河道治理中引入治污物种,可以很大程度上进行改善水体的环境,使得河道流域的抵抗污染的处理能力和恢复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从而发挥更好的生态价值,从而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1黄河水利工程的主要分类针对于黄河水利工程而言,主要由多个部分组成,通常的情况下,包含堤防工程、河道工程、水闸工程、水库工程。

1.1堤防工程其中,主要包含河水支流的堤防、分别治理洪区的堤防、临河的堤防与其他的堤防工程,如今,针对于黄河水利的堤防工程而言,分级分段的管理是主要的管理形式。

对堤防整体的完整性做出保障是当前黄河水利堤防工程的关键人物,能够对人员及时组织,并且填补水沟浪窝,同时,能够有效保护堤防上的测量河道的标志、料物、通讯线路、林木以及其他的堤防设施。

1.2河道工程对整体黄河水利工程的完整性做出保护,是黄河水利工程中河道工程的主要任务,能够实现黄河水利工程安全的有效维护,实现其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

1.3水闸工程在黄河水利工程中,水闸工程主要是对河道内的河水量进行调解,进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对黄河水利工程的安全做出有效维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