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复习(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合集下载

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1. 什么是学前游戏?学前游戏是指针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的以游戏为主要方式的教育活动。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中积极探索和体验,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 学前游戏的特点有哪些?学前游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自发性和自主性:儿童在游戏中自发地表达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并自主选择游戏的方式和内容。

(2) 活动性和体验性:游戏通过身体和感官的活动来进行,让儿童积极参与并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

(3) 综合性和整体性:游戏能够综合地促进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语言、社交、情感等各个方面。

(4) 轻松和愉快:学前游戏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让儿童享受到快乐的学习过程。

3. 学前游戏的教育意义是什么?学前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1) 促进认知发展:通过游戏,儿童能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提高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发展语言能力:游戏中的交流和角色扮演有助于儿童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升。

(3) 培养社交技能:学前游戏能够让儿童与他人进行合作、沟通和分享,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塑造情感态度:游戏中的角色和情境可以让儿童体验各种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5) 促进身体发展:学前游戏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儿童的大肌肉运动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敏性。

二、综合题1. 描述一个你参与的学前游戏活动,并谈谈你觉得它的教育意义。

我参与过一个名为“探险乐园”的学前游戏活动。

这个活动是在室外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探索和发现自然的乐趣来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被组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导师引导和指导他们。

我们先是到了一片小树林,导师给我们讲解了一些树木的基本知识,然后我们就开始了探索之旅。

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树木上的昆虫和蚂蚁,用收集袋收集了一些落叶和小动物的样本,还有一些儿童专用的工具,如小铲子、放大镜等。

《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q名词解释(4小题*4分=16分)1.纽曼的“三内说”P1-25 :纽曼提出,用控制(control)、真实性(reality)和动机(motivation)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2.角色扮演P1-32: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3.需要P1-35:是推动人去活动是内在力量。

4.内部动机P1-35:游戏不受外部规则或社会性要求的制约,游戏者是为游戏而游戏,玩即目的。

5.游戏性体验P1-36: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如积极或不积极)和评价(喜欢或不喜欢),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

6.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P2-43: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7.合作游戏策略P2-45: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8.表演游戏P2-48:是指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9.角色游戏P2-48/7-191:是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10.体育游戏P2-48:是以发展基本动作(走、跑、跳、投掷、攀登等)为主的游戏。

11.音乐游戏P2-48: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所进行的游戏。

12.情景转变P2-56: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13.以物代物P2-57: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14.角色行为P2-59: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学前游戏论复习资料

学前游戏论复习资料

学前游戏论的复习资料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开展及现状1、心理学的儿童游戏研究开展的阶段有哪些?答:把儿童游戏作为真正科学工作者研究〔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对象,始于19世纪下半叶。

一百多年来,心理学的儿童游戏研究经历了三个历史开展阶段。

〔1〕儿童游戏研究的初步兴起阶段。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这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步兴起阶段。

〔2〕儿童游戏研究的缓慢开展阶段。

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儿童游戏研究进入相对而言缓慢的开展时期。

在这一阶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儿童游戏的研究领域中占据总揽地位。

〔3〕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开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今,游戏研究领域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儿童游戏研究呈飞跃开展的态势。

2、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演进的开展趋势有哪些?答:纵观一百多年儿童游戏的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演进,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个开展趋势:〔1〔2〔3〔4技巧: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演进的开展趋势成实验。

3、简述教育家对学前游戏的论述及其运用?答:〔1〔2〔3底,所以应该加以奖励。

他甚至提出这样的期望,对儿童来说应该通过游戏来学习。

〔4而作为我们就应和他们共同游戏〞。

“应为他们找些玩具以替代真的工具……这些东西可援助他们自寻其乐,并可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生动和肢体的敏捷。

〞〔5解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6儿童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虽然他没有特意研究儿童游戏,但较早地开始了游戏在学前公共教育中的实施。

〔7尔在幼儿园里所创立的游戏体系及“恩物〞和作业,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首创。

〔819选择题类型:教育家对学前游戏的论述及其运用可通过关键词串联记忆:4、恩物和作业的概念分别是什么?〔名词解释〕答:〔1〕“恩物〞意为神赐予的东西。

〔2〕福禄培尔在幼儿园所创立的游戏体系及其“恩物〞和作业体系,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首创。

5、我国学前游戏理论实践研究的开展阶段有哪些?答:以托幼机构教育实践为根底的我国学前教育的研究轫于20~30年代。

00399《学前游戏论》复习资料

00399《学前游戏论》复习资料

00399《学前游戏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A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B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C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D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1、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0243学前游戏论

0243学前游戏论

[0243]《学前游戏论》第一次作业[论述题]请同学们将试卷所有题目做答完毕再提交,否则零分处理!一、名词解释1、角色游戏2、"剩余精力”说3、游戏主题4、自我导向二、简答题1、简述弗洛伊德游戏思想的唯乐原则。

2、简述学前儿童游戏规则发展的一般规律。

3、简述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

三、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同伴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四、操作题请根据中班幼儿特点,设计一个体育游戏活动方案。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其中扮演的是儿童熟悉、了解的角色;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成人、伙伴等;角色游戏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2、"剩余精力”说:是最早出现的游戏理论之一。

认为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

3、游戏主题:是指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表现为是游戏的题目4、自我向导:意即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要怎么做的结果,自我向导意味着儿童本人决定自己的活动,并且计划并实现他自己的活动。

二、简答题1、答:弗洛伊德游戏思想中的唯乐原则是儿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

游戏中由于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

他认为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真实的东西。

游戏使儿童从紧张状态和事实的约束力中解脱出来,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

因此,他认为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儿童游戏的主题,这是另一种唯乐原则的体现,使自己由现实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游戏中主动的执行者。

2、游戏的规则是指游戏中必须遵守的某种规定。

儿童在游戏中对规则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其游戏行为对规则的遵守程度也是逐步提高的。

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的规则呈逐渐明朗化的趋势。

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规则的这种由隐性状态向显性状态的改变,一方面反映出游戏重心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遵守游戏规则对儿童不断提高的要求和儿童在规则遵守上的不断自觉化。

学前儿童游戏论

学前儿童游戏论

期末作业考核《学前儿童游戏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象征性游戏答:又称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它是学前儿童通过模仿和想象来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象征过程,从而反映儿童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2.恩物答:福禄倍尔为儿童设计的游戏玩具,他认为恩物是神赐给儿童的东西,是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恩物能够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

3.复演说答: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它认为,游戏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重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人类遗传活动的表现。

4.游戏的觉醒理论答:又称内驱力理论,代表人物是伯莱因,它认为,觉醒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当机体缺乏刺激时,机体采取游戏的方式来增强刺激,提高觉醒水平,使机体感到舒适。

5.学前儿童游戏的评价答:是指对学前儿童游戏的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的评价,包括对游戏环境创设、游戏组织实施和游戏现场指导的评价,二是对学前儿童游戏发展水平的评价。

二、辨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感觉运动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

答: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或练习性游戏,主要是2岁前儿童进行的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构成,使学前儿童的感觉或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的一种游戏形式。

2.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是指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和内部体验。

答:(1)内部控制(2)内部真实(3)内部动机。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研究有哪些发展趋势?答:(1)学前儿童游戏研究领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2)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3)游戏理论逐渐突破了认知理论的框架,出现了一些初具规模的新的理论模式,包括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

学前儿童游戏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游戏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游戏:是一种在固定时间和地点限制内的自愿活动或消遣,遵循自由接受但绝对应该遵守的规则;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目标,同时伴随着紧张、喜悦的感觉和“不同于平常生活”的意识。

2、游戏规则:是游戏者在游戏中的行为顺序和被允许或者被禁止的各种行为的固定。

3、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表现其生活体验的一种游戏。

4、机能性角色:幼儿通过模仿对象的典型动作来进行扮演的角色。

5、互补性角色:是指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依角色关系中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

6、表演游戏:也称戏剧游戏,是指幼儿根据故事或童话等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节,通过扮演角色,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

7、桌面游戏:指在桌面上以小玩具替代作品中的角色,幼儿以口头独白、对白和操纵玩具角色的动作,来再现作品的内容。

8、结构游戏:称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金属片、泥沙、雪等)构造物体形象,反应现实活动的一种游戏。

9、局部改变创造法:改变某一物体的局部就是创造。

10、列项改变创造法:列出可以改变的项目,为幼儿提供创造的思路。

11、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设计的,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

12、智力: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我们每个人多少都具有的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等,我们称之为类智力因素。

另一部分是人类具有的,二我们某个人可能有且差异很大的智力因素,包括数学能力等,我们称之为个性智力因素。

解答与论述一、游戏的本质特征(P6-9) 1、游戏是内在需要的自愿活动 2、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 3、游戏富有选设性的自足乐趣 4、游戏是有规则的活动二、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P13) 1、依据认知发展的游戏阶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①、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②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③规则性游戏阶段(7---12岁)2、依据社会性发展划分的游戏阶段(美国心理学家帕登)①、独自游戏阶段(学步期)②、平行游戏阶段(3岁左右)③、联合游戏阶段(4岁左右)④、合作游戏阶段(5岁以后)三、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 1、发展幼儿的智力 2、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3、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 4、培养幼儿的情感和性格 5、促进幼儿身体和语言的发展四、小班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要点(P44)特点:1、目的性不强 2、同伴间交往较少 3、角色意识不强指导要点:1、为幼儿提供种类少、数量多、而且形状相似的成型玩具2、教师多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 3、帮助他们明确主题。

学前游戏论简答题答案

学前游戏论简答题答案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形成性考核册简答题、论述题答案1.幼儿园玩具使用的常规有哪些?答:根据个人或集体游戏的需要,有计划地拿取玩具,教育幼儿不要多占或独自占有玩具,需要其他小朋友手中的玩具时,应在取得对方同意后再使用,教育幼儿不争不抢;大家都喜欢的玩具应轮流使用,要爱惜每一件玩具,做到轻拿轻放,并主动地拣起掉在地上的玩具,不丢不乱扔玩具;不把玩具放入口中,游戏后需要洗手;发现玩具损坏及时向教师报告;游戏结束后,应把全部玩具收拾得井然有序;要定期对玩具消毒、清洗、修补等。

根据玩具的功能及教育意义具体可以把玩具分为哪些类型?答:社会性玩具,认知性玩具、活动性玩具、科学性玩具、语言表演玩具、音乐玩具、娱乐玩具、结构游戏玩具。

3.创设户外游戏场地的要求是什么?答:第一,地质地貌多样化;第二,设备、材料多样,注重搭配;第三,合理的区域分布;第四,保持环境的自然性。

4.如何进行规则游戏的指导?答:(1)做好游戏的准备工作1.选编适合幼儿的规则游戏;2.熟悉游戏的玩法及规则;3.准备游戏场地和所需材料。

(2)游戏过程中的指导1.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2.帮助幼儿了解游戏的玩法、规则;3.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4.做好游戏的结束工作。

5、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原则答:(1)游戏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处理好规则游戏的游戏性与教育性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与教育性的关系)(2)灵活性原则(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变换游戏玩法、规则;逐步提高游戏的难度)6.影响儿童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哪些?1.家庭,包括亲子关系、育儿态度、家庭结构,2.同伴,3.电视,4.课程方案7、学前儿童积木游戏指导要点是什么:丰富和加深幼儿对建筑物的印象;让幼儿学会积木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积极开展游戏,加强游戏的教育作用。

1.游戏的特征有哪些?答:(1)游戏具有主动性,是一种自发行为。

(2)游戏具有虚构性,是一种假装行为。

(3)游戏具有愉悦性,是一种娱乐行为。

东北师大——学前儿童游戏论

东北师大——学前儿童游戏论

离线作业考核《学前儿童游戏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感觉运动游戏答: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

2.游戏期现象答:游戏期现象是指人与动物都游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游戏,只有动物演化到高级阶段,才出现“游戏期”这种特殊的现象。

动物游戏的数量与复杂性随动物演化阶段阶梯的上升而提高。

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就越依赖于学习而不是依赖于与生俱来的本能,动物的游戏期就越长。

3.前练习说答:前练习说又称前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格鲁斯,他认为在童年时期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的最好的预备。

4.游戏的个体因素:答:游戏的个体因素是指影响儿童游戏主体因素,包括儿童的性别,年龄,兴趣,能力等因素,它是儿童的游戏具有个性特征。

5.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答: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是指为学前儿童的游戏创设物质环境和人际交往氛围,环境创设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将教育目的体现在环境中的过程,以发挥环境的潜在影响作用,以间接方式引导儿童的游戏活动。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20世纪7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错误: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20世纪40至60年代的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作用。

2.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以人代人和情景转变。

错误: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对物品的假想即以物代物、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想即情景转变和内部规则。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松弛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答:A.儿童难以适应复杂的外部世界容易产生疲劳B.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消除疲劳和恢复精力C.儿童的剩余精力必须找到消耗的出路D.儿童的疲劳需要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E.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2. 学前儿童规则游戏的结构是什么?答:A.游戏的任务B.游戏的构思C.游戏的规则D.游戏的情景3. 如何指导学前儿童的角色游戏?答:角色游戏虽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活动,它的发展也必须在成人正确指导下才能实现。

XXX——学前儿童游戏论

XXX——学前儿童游戏论

XXX——学前儿童游戏论离线作业考核《学前儿童游戏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感觉运动游戏答:亦称练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

2.游戏期现象答:游戏期现象是指人与动物都游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游戏,只有动物演化到高级阶段,才出现“游戏期”这种特殊的现象。

动物游戏的数量与复杂性随动物演化阶段阶梯的上升而提高。

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就越依赖于研究而不是依赖于与生俱来的本能,动物的游戏期就越长。

3.前练说答:前练说又称前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XXX,他认为在童年时期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的最好的预备。

4.游戏的个体因素:答:游戏的个体因素是指影响儿童游戏主体因素,包括儿童的性别,年龄,兴趣,能力等因素,它是儿童的游戏具有个性特征。

5.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答: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是指为学前儿童的游戏创设物质环境和人际交往氛围,环境创设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将教育目的体现在环境中的过程,以发挥环境的潜在影响作用,以间接方式引导儿童的游戏活动。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20世纪7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错误: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20世纪40至60年代的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作用。

2.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以人代人和情景转变。

错误: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对物品的假想即以物代物、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想即情景转变和内部规则。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松弛说的首要观点有哪些?答:A.儿童难以适应复杂的内部天下容易产生疲劳B.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消除疲劳和恢复精力C.儿童的残剩精神必须找到消耗的出路D.儿童的疲劳需要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E.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2.学前儿童规则游戏的结构是什么?答:A.游戏的任务B.游戏的构思C.游戏的划定规矩D.游戏的情景3.如何指导学前儿童的角色游戏?答:角色游戏虽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活动,它的发展也必须在成人正确指导下才能实现。

学前游戏论大题

学前游戏论大题

全国名词解释:恩物感觉运动游戏游戏的教育化表演游戏亲子游戏游戏主题结构游戏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互补性角色以物代物目的性游戏领导游戏策略简答:1、简述弗洛伊德游戏理论的两个主要观点。

2、游戏常规的一般内容是什么?3、简述贯彻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教育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4、简述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

5、简述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

6、简述游戏的假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7、创设室内游戏活动区的基本要求是什么?8、简述结构游戏的指导要点。

9、我国教育领域中的游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致经历了那几个发展阶段?10、皮亚杰认为练习性游戏的发展趋向有哪些?11、简述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意义。

12、简述对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现场指导进行评价的主要内容。

13、在对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过程中应做好哪些环境与条件的准备论述题1、试述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学前教育实践的启示。

2、如何运用间接的言语方式影响儿童的游戏?3、为什么现代学前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请结合幼儿园教育实际,从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的角度加以论述。

4、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谈谈教师对学前游戏的现场指导为何以间接指导为宜?间接指导的方式表现为哪几种?5、论述把游戏本质概括为儿童主体性活动具有的重要价值。

案例题1、幼儿园里,一群家长围在“中一班一周活动安排表”前,议论纷纷。

“怎么一天就上这么两节课?”“一天有这么多的时间做游戏,玩要这么长的时间?”“怎么这么多的游戏?玩?我花这么多的钱送我的女儿上幼儿园就是来玩的?”“我们去找老师问问看”。

请你运用有关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的理论,替中一班的老师向家长作具体解说,以解除家长们的疑惑。

2、某老师在语言活动“小乌龟开店”的基础上,组织一次表演游戏。

教师一一出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

介绍完道具,配班老师带领全班幼儿“开火车”离开活动室去“剧场”看表演,主班老师忙着在活动室里布置场景:一家花店、一家书店、一家气球店。

学前游戏论作业

学前游戏论作业

幼儿游戏概论一、名词解释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

是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

游戏精神:是超越自己,不断挑战,能欣赏游戏,能从游戏中得到快乐于满足感。

象征性游戏:这是儿童游戏最典型的形式,占的时间也最长,从幼儿阶段一直延伸到小学,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并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

本体性游戏:是指儿童不是按照成人意愿游戏或者受外界强加因素的影响而好游戏,而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发、自愿、主动地进行的活动。

工具性游戏:是指可以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

教师把教育的目标、内容融于游戏中,使儿童在玩中学习,以更好地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角色游戏: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借助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的反映其生活环境、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的游戏。

表演游戏:幼儿根据各种故事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用对话。

独白、动作、表情等进行表演。

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建筑游戏,是幼儿使用各种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沙石、泥、雪、金属材料等,通过想象构造物体形象的游戏。

规则游戏: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有组织、有计划的创编的、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

生活预备说:德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卡尔、格罗斯认为,在幼儿时代就要游戏,而游戏是未来生活中最好的预备。

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

顺应: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玩具:简单说,用于“玩”的器具,就叫玩具。

著名教育家、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说:“对玩具应作广义理解,它不是只限于街上卖的供儿童玩的东西,凡是儿童可以玩的、看的、听的和触摸的东西,都可以叫玩具。

”玩具不光适合儿童,还适合青年和中老年人,适合从0岁到100岁的所有的人群。

它是打开智慧天窗的工具,它让人们机智聪明。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游戏环境:幼儿游戏活动提供的各种条件。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游戏名解学前游戏概论1.游戏发展规律:指游戏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2.恩物:福禄贝尔为幼儿园设计的做游戏和进行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意为神赐予儿童的礼物。

3.摄取:指重视国外儿童游戏研究的资料,摄取其中的营养成分,用以发展自己。

4.选择:批判的吸收。

5.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要求在搜集资料、分析和解释结果时,不允许带有价值偏见。

6.发展性原则:把学前儿童的游戏看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

7.教育性原则:研究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宗旨,选择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要使研究活动与教育活动达到统一,有益幼儿身心发展,促进游戏发展。

8.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游戏行为,并分析学前儿童游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9.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前儿童游戏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10.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儿童游戏特征、水平与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11.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研究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研究游戏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12.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借助于一定的仪器严格的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

13.教育现场试验(自然实验):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境中进行的、对实验条件加以适当控制的实验。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14.前意识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

15.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16.本我(伊特)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原是本能冲动组成的,它们不懂什么逻辑、道德,只受唯乐原则支配,盲目追求满足。

17.超我代表我们意识的要求,反映着人你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受理想原则支配18.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下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19.图式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具有概括性特点,可从一种情景中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去20.顺应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是自身发生变化21.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素纳入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中去。

学前儿童游戏论参考答案.doc

学前儿童游戏论参考答案.doc

《学前儿童游戏论》练习题一答案一、名词解释(20%)1.答案:恩物是福禄倍尔为儿童设计的游戏玩具,他认为恩物是神赐给儿童的东西,是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恩物能够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

2.答案:娃娃游戏是一种典型的游戏疗法,它有各种不同的做法,一般是给学前儿童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例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然后让儿童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

3.答案:19世纪末德国学者格鲁斯根据生物学研究成果,最早明确提出了游戏期现象,它是指游戏是高等动物和人类不成熟期特有的现象,不成熟期越长, 游戏期也就越长。

4.答案: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是19世纪末经典游戏理论提出的主张,它认为游戏是儿童的一种本能活动。

它是对游戏本质的自觉、理性的探索和尝试,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同时它也忽视了游戏的社会性和主体性。

5.答案:游戏的特征是虚构或想象的,对游戏者来说它却是真实的,称为内部真实,但同时,游戏的想象都是来源于或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内部真实并非完全是虚构的,也存在真实的因素。

6.答案:游戏的象征动作是指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象征性动作包括以一物假装代替另一物来使用,也包括以言语、动作来代替或标志另一事物和动作的意义。

7.答案: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在大部分情况下,控制不可能是全外控或全内控,内控和外控的区分只是程度不同,当游戏者单独进行游戏时,游戏者控制游戏的过程、方式与时间,当有他人参与游戏时,内部与外部控制是相互的, 同时游戏者也受游戏规则的控制。

8.答案:游戏性体验是指学前儿童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它是游戏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份,影响儿童对游戏的兴趣和态度。

9.答案:情景转变是指儿童的行为脱离原rr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它是儿童象征性游戏发生的标志。

学前游戏论复习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学前游戏论复习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1.情景转变: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

(摘自PPT)2.非专门化玩具:指游戏功能相对不确定,结构性程度相对较低,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使用它们的玩具。

例如建构性玩具。

(摘自《学前游戏论》)3.专门化玩具:指功能确定,而且玩具本身包含一定的玩法或游戏规则,结构性程度较高的玩具。

例如表征性玩具、教育性玩具、运动性玩具等。

(摘自《学前游戏论》)4.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

(摘自网络)5.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

6.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各种游戏形式。

(摘自《学前游戏论》)7.结构游戏:也成建构游戏,指儿童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8.感觉运动游戏: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

(摘自《学前游戏论》)9.规则游戏: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进行的、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

(摘自《学前游戏论》)10.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明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地初步训练。

1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 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部分。

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的具体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关系。

12.学前游戏评价: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对教育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效果以及游戏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2.3.4.5.6.7.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8.9.10.1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 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部分。

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体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关系。

12.戏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

13.14.向。

15.游戏常规: 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16.亲子游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3、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1.2.3.4.5.游戏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的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

3.1.2.3.4.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4.1.游戏提2.3.4.5.5.1.2.3.4.5.保证幼儿游戏的活动性6.7.还应做到“全面”。

6.1.2.3.工作4.定为辅。

7.1、儿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可能?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3、活动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4、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8.简述学前儿童游戏常规的主要内容。

1.2.3.4.5.9.简述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个体环1. A.B.C.在角色扮演和游戏主题上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D.2 .3.4. 健康和情绪等其他个体偶然因素的影响。

10.玩具及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提供应符11.简述游戏性体验的主要成分。

1.2.3.4.5.12.简述创设游戏场地的基本要求。

满足和鼓各样的适合婴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材料玩具和其他设备并注意在一定时期里进行变更是儿13.简述游戏教育实施计划制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1.2.3.4. 对计划与目标的实施情况做出反馈。

14.简述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内容。

1. 2.3. 学前游戏的教育实施计划的制定。

15.简述教师对学前游戏过程进行现场指导的功能及教师的身份。

1.2.3. 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功能。

16.简述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

(课件)1.2. 对物品的假象即以物代物3.4. 内部规则。

17.1.2. 对游戏主题——3.4. 对最后建构物功能的假象与实现。

18.1.2.3.4.5.19.1.和编制适合的有规则游戏。

2.20.1.选择适合幼儿表演的作品——有表演性2.3.始终关心和支持幼儿的游戏——动、有感情的表演。

三、论述题1.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游戏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影响。

1、活动在儿童发展心理中起主导作用2本能论3决定性作用。

把游戏的理论研究与教育的实际联系起来注意把理论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这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研究的特色与长处。

2.3.:一、家庭因素(1)1.间的非社会性关系的建立。

2. 母亲对儿童游戏的影响还表现在她为孩子探索和游戏提供了安全感及其强化的作用。

(2)家庭结构和气氛戏发展的根本保障。

(3) 1.2.二、儿童伙伴1.2.的影响。

三、大众媒体(1)(2)四、课程对学前游戏的影响的倾向。

4.5.1.2.3.4.“教”的速度6.7.一、指导以观察为依据游戏指导是在游戏中对儿童施加的影响,1、2二、确定指导的方式方法教师在通过细致观察儿童的游戏并确定了指导的必要性之后,就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1、以自身为媒介2、以材料为媒介3、以儿童伙伴为媒介三、确定指导的时机除了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适宜性以外,教师还要注意指导的时机。

儿童游戏活动开始时的兴趣四、把握好指导的对象范围1. 教师在班级中对儿童游戏的过程指导往往是以个别教育方式来进行,但必须立足于对全体儿童的游戏活动全面掌握和关注的基础之上,做到对个别儿童游戏的个别指导和对全体儿童2. 教师是在照顾全体儿童的同时,注重对儿童个体的影响。

教师应注意避免单一性集体指导和整齐划一的要求(特别是在集体形式的教学游戏开展中)同时又需注意指导范围不能局限于某几个儿童身上,特别是在儿童的自由自选的游戏开展中,做到对指导对象范围的科学、合理的把握。

五、把握好互动的节奏1. 节奏是有关速度的问题。

在教师与学前儿童的互动过程中也存在着节奏问题。

2. 要把握好与儿童互动的节奏,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儿童可能的兴趣与需要,不要仅仅从“我想怎么教”来设计活动,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敏感地觉察到儿童真正的兴趣、需要是什么,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以及步骤。

8.试述在我国家庭内倡导和开展亲子游戏的策略。

1.2.3.4.养儿四、案例分析题 1.张老师在带领幼儿参观火车站时,介绍了火车、火车站、售票厅等事物,回去以后马上组织幼儿玩“火车站”的游戏,结果发现幼儿很没兴趣,游戏情节也很单调,只是进去摇动几下“车厢”,按了几下喇叭。

第二次组织“火车站”游戏前,老师引导幼儿讨论了火车站上人们的活动及活动的意义,并亲自担任“火车站站长”,在游戏过程中以“站长”身份引导孩子们发展游戏情节,解决游戏中产生的矛盾。

结果大家玩得非常投入,而且玩了很长时间。

试述角色游戏的指导,运用角色游戏指导的原理分析第二次“火车站”游戏成功的原因。

2.某幼儿园中班建构区,一个男孩,甲,在用软塑料块搭“大高楼”,另一个男孩,乙,在他旁边玩老师发现乙的行为并没有引起甲的不悦,每当“大高楼”被撞倒后,甲就迅速地又搭起一座“高楼”,似乎在等待着乙的“飞机”的又一次到来。

由此,王老师判断两个男孩正在非常默契地玩一种合作游戏,所以不但没有去干预,而是坐到甲的身旁,也拿,“高楼”越搭越结实,大家玩得津津有味。

结合教师在学前儿童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策略的原理分析王老师指导本次游戏的合理之处。

3.在“航海”游戏分配角色时,大多数幼儿都想当“船长”,这时王老师让幼儿回想自己曾看,除了船长之外,船上还有很多有趣的职业,如船长助理、船员、无线电话报务员、领航员等,他们肩负不同的任务。

讨论后,大家觉得不同角色有不同的吸引力,在协商中完成了角色分配。

游戏过程中,王老师发现“船长”主意多,会支配别人做事,但态度生硬,就以航海督察的身份提醒他说,“这个船长真能干,要是说话和气些,大家干活就更有劲了。

”游戏结束时,教师进行了简短的评价,指出了游戏的不足之处,表扬了游戏中的高水平的表现。

请结合角色游戏活动过程中的现场指导的理论,分析王老师在这个活动组织与实施中的合理之处。

答: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教会儿童分配和扮演游戏的角色,老师直接参加了游戏,扮演了角色,,对“船长”进行个别教育。

在幼儿角色游戏的活动过程中,,帮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愿望组织和开展游戏,以尊重幼儿游戏的主体性为前提进行科学指导。

(1),角色游戏的主题一般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生活的认识,主题应由儿童自己提出,不要由教师硬性规定。

(2),儿童玩角色游戏最关心的是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并以扮演角色、模仿角色的活动为满足。

但在刚开始玩角色游戏时,儿童只是热衷于模仿某一角色的动作或活动,并不明确自己所担任的角色,需要教师给予启发,帮助儿童明确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身份,从而更好地模仿这一角色。

(3),进行个别教育,观察儿童的游戏活动,了解儿童游戏的意图、能力及行为表现等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了解情况给儿童以帮助或指导。

(4),扮演角色,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是教师指导角色游戏的任务之一。

教师可直接参加儿童的游戏,扮演其中的角色,即以游戏者身份或角色身份进行指导,这种方法在第六章有详细阐述,从而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运用这种指导方法需注意针对不同年龄班幼儿特点和水平灵活把握。

(5),并保持幼儿再做游戏的愿望,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是教师组织指导角色游戏的重要环节。

因此教师要掌握结束游戏的恰当时机,即在儿童的游戏兴趣尚未低落时结束游戏。

4.幼儿园大班“娃娃家”区,一个男孩(爸爸)独自在“家”非常专注地用橡皮泥搓长条条,娃娃放在一边的小床上,门关着。

陈老师认为“爸爸”没有积极的语言交流就是无所事事或“不务正业”,想把儿童引入其它活动。

指导言行如下:教师:(敲门)有人在家吗?爸爸:什么人?(未放下手中活)教师:我是你们家客人,快开门。

(没有具体身份)爸爸:我很忙,你等会再来。

教师:你这个爸爸怎么没有礼貌,客人来了不招待吗?爸爸:(无奈,放下手中橡皮泥,过来开门)请进,你自己喝茶。

教师:主人要给客人倒茶呀!爸爸:(想去搓橡皮泥,又不得已来倒茶,刚想过去)教师:妈妈不在家,娃娃也没人管。

爸爸:我忙呢!娃娃让他睡会儿。

教师:你一点也不像一个好爸爸。

请结合有关游戏的现场指导理论中,关于教师如何把握好师幼互动节奏的原理,指出陈老师指导中的不足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