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选修课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范围
《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教育学:一·教育够成的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学习者、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三·教育相关的名著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1632年,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学论》、1776年康德《康德论教育》、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部系统的的教育学专注,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教育学之父”。
三、名词解释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基础教育:是向每一个人提供的并为一切人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力和批判精神,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概念,但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范围。
基础教育是指:初等教育或小学教育,而在有些国家,“基础教育“还包括初中教育。
)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经过选择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的总和。
它包括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内容。
教学:广义:教学就是指教的人的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的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教学限定为学校中的课堂教学活动,即指“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以教材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在教师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中,通过沟通、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自我发展的活动。
“教学过程,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即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知道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里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各种组织体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心理机能不断提升,日趋完善,直至退化的全过程。
教育目的:广义:是指人们对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期待,即它是人们对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了何种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里。
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通常以赫尔巴特及他的《普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物和作品。
5.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
6.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是按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学校教育的目的①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②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③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的)8.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
两点基本精神:第一,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与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第二,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
9.现代教育学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即遗传、环境与教育,在这三因素中,遗传素质是个体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教育虽然也是一种环境,但它有特别的意义,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0.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一个层次是做人,第二个层次是成才。
11.全面发展教育并不是均衡教育,更不是削弱个性的教育。
12.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
《教育学》考试复习大纲绪论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记》: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它是礼记中的一篇,战国末年出现。
作者:儒家思孟学派。
郭沫若考证,乐正克内容:1229字。
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作用等问题都作了系统的论述。
评价: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反映了我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所达到的水平,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教学原则: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学记》未达到科学的水平,其理论性、系统性不强,思维方式也都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
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1632年,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提出自己的教育信念1)教育公平2)教育功能3)教育目的,论述按照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学校类型、课程内容,并提出一系列教育原则。
提出班级授课制卢梭和《爱弥儿》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假设以爱弥儿为教育对象,按个体成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最大贡献是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哲学和心理学提出五段教学法,赫尔巴特学派杨贤江和《新教育大纲》1930年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书中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揭露了旧教育的反动本质,起到了教育理论上的启蒙作用。
实验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采用定量的手段研究教育学问题,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实用主义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在批判脱离儿童的生活,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提出来了。
大学选修课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内容PPT文档共44页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大学选修课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量自己知道。——苏联
大学教育学期末重点
学校德育原则:1、说理疏导为主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2、严格要求与尊重、热爱学生相结合的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4、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5、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6、知行统一的原则7、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学校德育的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自省教育法、时间锻炼法、品德评价法、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法。
学校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各科教学(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和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以及家庭教育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德育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皮亚杰和柯尔伯格)、体谅模式(麦克费尔)、社会学习模式(班杜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了解学生、组织培养班集体、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教育工作、组织主体班会和团队会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2、理论联系实际3、直观性4、巩固性5、启发诱导6、循序渐进7、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1、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2、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3、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4、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征。
教学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3、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统称“泰勒原理”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1949年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回答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教育学期末重点2
h1.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3. 实践教育学:是指导受教育者运用教育理论解决具体教育问题,从而增强受教育者的教育问题意识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科。
4. 学校教育的正功能: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1.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校:(见教材)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
1.遗传素质:也称遗传素质,是指人从父母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1.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3.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4. 素质教育:指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5.个人本位论:指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6.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1.教师:教师在学校中以教育教学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
1.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广义上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某一门学科。
2.学科课程:是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大学教育学期末重点
学校德育原则:1、说理疏导为主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2、严格要求与尊重、热爱学生相结合的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4、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5、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6、知行统一的原则7、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学校德育的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自省教育法、时间锻炼法、品德评价法、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法。
学校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各科教学(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和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以及家庭教育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德育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皮亚杰和柯尔伯格)、体谅模式(麦克费尔)、社会学习模式(班杜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了解学生、组织培养班集体、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教育工作、组织主体班会和团队会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2、理论联系实际3、直观性4、巩固性5、启发诱导6、循序渐进7、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1、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2、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3、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4、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征。
教学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3、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统称“泰勒原理”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1949年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回答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1、教育学:研究培养人、开发人的潜能的学问,是研究教育活动、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
2、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社会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基本途径,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地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4、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性。
5、“课程开发”的概念。
课程开发是指课程开发主体基于不同的课程观自主自觉地进行调研审视与研制课程方案的过程6、“教学”的概念。
是以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系列教学交往活动,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7、教学原则: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它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
8、教育政策:是政党或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策略和行动准则9、教育法规:是教育方面的法律、法令、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是国家管理教育的基本依据。
10、启发性原则:指教师的教要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配合,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从而有效地发展智力11、什么叫儿童的主体性?主体性在人的发展中有何作用?儿童的主体性就是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意志和发展要求支配自己和行为,具有主动、积极的心态以及探索未知和创新的内在需求。
作用:1、发挥儿童主体性,使儿童积极参与生活和教育活动,可以促进身体的发展和心智的成熟。
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及试题
期末考试复习范围一、名词解释(5*4’=20’):1、教育学:●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人的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的发展。
儿童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成人的过程。
4、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5、教育目的:●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之前预先设想和确定的关于教育活动最终期望达成的结果。
具体说来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7、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8、课程:●指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教育存在9、学科课程:●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独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10、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
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11、三维目标:●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
12、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
13、直观性原则:●指再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以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其感性知识,为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理性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条件。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2篇)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2篇)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篇)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不仅关注教育实践,还探讨教育理论,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2.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思想:从中国古代的孔子、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这些思想家对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近代教育学的形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
洛克、卢梭等人的教育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教育学的内容。
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等,都对现代教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思辨法:通过逻辑推理和哲学思考来探讨教育问题。
实证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历史法:通过研究教育历史,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本质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传递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个体性:教育是个体社会化和发展个性的过程,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2. 教育的功能社会功能: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个体功能:教育通过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观塑造,促进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发展。
3. 教育的类型正规教育:指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和规范性。
非正规教育:指学校教育以外的各种教育形式,如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
非正式教育:指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教育,如家庭教育、社会交往等。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总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培养对象的具体要求。
2. 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社会需求:教育目的必须符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个体发展:教育目的必须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求。
3.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定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活动的组织体系和管理规范。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现象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按教育规律的层次性,可分为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在人类历史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中国的《学记》。
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雄辩术原理》。
1632年,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因之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他提出了班级上课制1693年,英国的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
林克将他讲演的内容整理、编辑并于1803年发表《康德论教育》1806年,德国的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被世人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及“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尔巴特强调了教育学的两个基础:哲学和心理学。
从哲学基础出发,他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从心理学基础出发,他提出了教学的四个阶段: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传统教育学派的“三中心”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现代教育学派的“三中心”是:以活动教学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
我国杨贤江出版《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原因:⑴经济原因:有了大量的剩余产品⑵政治原因:统治阶级的需要。
⑶文化原因:产生了文字。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大学教育学期末重点复习
大学教育学期末重点复习
概述
本文档旨在提供大学教育学科在学期末考试中的重点复内容。
以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教育理论
- 了解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 熟悉教育思想史及其代表人物
- 掌握不同教育理论的特点和应用
教育心理学
- 了解研究的定义和过程
- 掌握主要研究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
- 理解研究者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教育法律法规
- 熟悉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 掌握学校管理、师生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法律要求
- 了解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执行过程
教育方法与技能
- 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 掌握教学方法与技能,如授课、讲解、辅导等
- 了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教育评估与质量管理
- 理解教育评估的目的和方法
- 掌握学校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 分析教育评估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育研究方法
- 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 掌握教育研究方法,如调查、实验、案例研究等
- 分析和解读教育研究结果
以上是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的重点复习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取得好成绩。
祝您考试顺利!。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1.最先提出教育学概念的是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被称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它初步勾勒了教育科学的研究范围和知识框架,开启了教育学作为专门的学科研究先河,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的开始。
3.完整的教育学体系创立者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此书主张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的科学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完美德性”,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他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等四个阶段,后被他的学生发展成“五段教学法”。
历史上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5.以美国的为杜威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以儿童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以活动课程代替分科教学,批判传统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顾学生兴趣和需要等问题,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成为“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6.赞科夫,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自1957年起,他进行了长期的教学改革实验,思想主要反应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了“发展教学论”。
赞科夫依据维果茨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及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用整体性观点安排教学结构、组织教学过程时必须遵守的五条教学论原则。
7.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17开始投身教育事业。
撰写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名篇。
8.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大题):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制定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⑤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9.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生产力包括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三要素,其中劳动力是主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选修课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范围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萌芽阶段《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已初步具备了“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辑于《礼记》之中,作者不祥,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
《学记》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期,全篇1229字,篇幅虽短,内容却涉及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许多方面,是对先秦时期教育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苏格拉底及其后继者们的教育活动,都孕育了较为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古罗马着名演说家、教育理论家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约35—95)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教育理论家。
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也成为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着作。
二、独立形态时期三、发展多样化阶段四、理论深化阶段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价值、优化教育艺术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把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作为自己专门的研究领域。
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教学现象和教育问题。
二、什么是教育广义: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即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中西教育可以从词源上看到两者区别:中国的“教育”有“外铄”的渊源西方的“教育”有“内发”的传统教育在形态上的发展教师的含义广义: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
狭义: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是在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的专职人员。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一)教师的专业地位(二)教师的经济地位(三)教师的政治地位(四)教师的职业声望(二)学生1。
学生的本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2。
学生的特点主动性;未完成性;开放性;独特性;创造性3.两种不同的学生观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儿童中心论——杜威4.学生的社会地位(一)青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二)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三)学生应履行的基本义务学生的义务是指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责任,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
依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和就读学校的不同类别,学生的具体义务各有差别。
1)学生有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学生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4)学生有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的义务。
五、学生的发展与教育1.学生发展的内涵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其身体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和质的变化。
○2.学生发展的特点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最佳发展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发展的不平衡性⑴生理和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
(2)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教育:抓住关键期,适时而教2、发展的顺序性(1)身体发展(2)心理发展教育: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3、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分段进行4、个体差异性个体学生的发展速度、水平、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教育:因材施教、有的放矢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教育:对差生树立信心、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3.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一、家庭1.亲子关系:依恋关系理论2.家庭自然结构:残缺家庭、不和谐家庭、留守儿童3.家庭经济条件:经济条件的两面性4.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育观、价值观、对孩子期望、教养方式。
二、学校1.教师的影响2.校园文化3.校规校纪期望效应并不是只有好的一面,它应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向上的,又被称为“盖拉蒂效应”模式。
还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称为“戈莱姆效应”模式。
三、同辈群体同辈群体的特征1.平等性:年龄、知识、能力等方面相近,地位平等;2.趋同性: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大体相同;3.开放性:成员之间的交流在语言、方式、话题等方面不需要限定形式;4.互动性:同辈群体提供了个体间交流各种社会信息、看法的平台。
同辈群体的影响保护和发展功能:(1)满足情感交流的需求(2)促进青少年学习和兴趣爱好发展(3)是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4)对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的影响(5)培养社会角色,学习行为规范(6)环境适应能力和合作竞争的本领消极影响(1)与社会主流文化存在着相悖(2)一定的自卫性和排斥性(3)行为规范非正式性(4)单一的感情纽带(5)易导致盲目性(三)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含义:是经过课程设置和编制而具体化了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是教师和学生作用的对象和客体,是教师活动、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是学生活动所作用的全部对象。
表现形式的变化:1.生产经验和群居生活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
2.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3.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材料特点:1.是一种特定的,具有教育性的人类文化成果。
2.是人类文化再生产的结果。
3.具有简洁性和高度概括性等特征。
4.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客体。
教育方法1.含义: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师行为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组织。
A.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B.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合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教育技术1。
含义:教学活动中所应用的教学媒体的硬件和软件。
2。
类别:物化形态、智能形态3。
发展阶段:通过口授或演示后向后代传递;通过文字和系统的教育传递文化;通过高科技途径传递和保存文化(四)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
教师、学生与知识的关系2。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1.社会关系2.教学关系3.心理关系4.政治关系5.组织关系6.管理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基本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师生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三、师生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师生关系类型:有人根据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不同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种类型:专制型这一类型是以命令、权威、服从、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
放任型这一类是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民主型这种类型是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的。
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1.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2.正确对待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第2章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二)生物起源说(三)心理模仿起源说(四)劳动起源说(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起源说第2章教育的历史发展一、原始社会教育原始社会特征: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巫术性质的原始舞蹈和严格的仪式性的知识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1)教育形态教育水平低。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古代教育(一)古代中国教育1。
国家办学三古: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西周:官学体系,分国学、乡学,以六艺为内容。
2。
私学兴盛:春秋战国学派纷立,百家争鸣。
3。
以吏为师4。
选取取士、九品中正制、科举选士中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二)古希腊罗马教育1。
斯巴达军事体育教育2。
雅典公民教育3。
古罗马教育系统西方:“七艺”——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三)欧洲中世纪教育:教会学校/宫廷学校/骑士学校/中世纪大学(四)古代教育的特征:等级性/工具性/专制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近代教育(14世纪至二战前)(一)近代教育的社会背景1。
文艺复兴运动推进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2。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改变着教育,教育成为大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
(二)近代教育的特征1。
教育事务在国家事务中具有重要地位,公共教育事业受到政府的重视。
2。
国家实施初等教育3。
中等职业教育获得发展4。
新型大学纷纷建立,高等教育职能发生变化。
5。
学校教育朝着制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三、现代教育(一)现代教育的社会背景1。
科学技术发展与现代化发展同步2。
教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石。
社会发展趋势对教育产生影响、导致了众多新教育现象: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二)现代教育特征1。
教育形态发生重大变化2。
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结合,职业教育多层次发展。
4。
精英化高等教育和大众化高等教育同时推进。
(15%-50%)5。
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
6。
终身教育体系在逐步构建。
当代教育发展和改革趋势一、教育的民主化要求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能协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积极合作的特点”1.教育机会均等2.教育管理民主化3.教学民主化二、教育终身化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一切形式教育的总合。
1.教育的终身化:从胎儿到坟墓的全程教育2.教育的全民性:没有限制对象的全民教。
3.教育的开放性: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
4.教育的自主性:自我导向学习的教育。
5.教育的实用性:完善自我的教育。
三、教育的国际化1.教育目标国家2.课程内容国际化3.教育渠道国际化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次人才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7种素质:1.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2.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3.熟悉掌握国际惯例;4.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5.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6.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7.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四、教育的个性化1.教育的人道化、人性化。
2.考虑个人的心理、生理特点,考虑个人的天赋、兴趣、社会志向、职业选择等。
3.学校的个性特点。
五、教育的信息化1.需要教育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
2.教育要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运用到教学和科研中。
(1)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
(2)让学生学会收集、选择、处理信息;进而学会创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