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群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群体与群体行为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
一、群体的定义
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 群体 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 同的奋斗目标。 人们加入群体是要完成某项任务或 [课堂思考] 为什么人们要加入群体? 是要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具体说 即群体可满足人们的什么需要? 来,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需 要和满足。 ①安全需要。 ②地位需要。 ③ 归属需要。 ④权力需要 。⑤完成 特定目标的需要
• 所谓群体思维是指人们在群体决策时,人 们倾向于寻求一致意见,不愿对群体的决 策进行质疑或者考虑其他方案。 • 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 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 评价。群体思维是伤害许多群体的一种疾 病,它会严重损害群体绩效。
三、群体决策技术
• • • • • 互动群体法 头脑风暴法 名义群体法 德尔菲法 电子会议法
• 三、 从众行为
1)什么是从众行为 2)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 3)从众的类型 4)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专栏6 3 专栏6—3
从众行为的经典实验研究从众行为的一个经典实验是美国 心理学家阿什所做的线段实验。他将七八个被试编成一组,这里 只有一个真正的不知情的被试,其他人都是虚假被试,虚假被试 会按照主试事先的安排做出行为表现。被试的任务是判断一张卡 片上的一条线段与另一张卡片上三条线段中的哪一条一样长。在 正常情况下,人们都很容易判断出来。如下图,X=B。但是当虚 假被试故意做出一致的错误判断时,真实被试中有37%的人放弃 37% 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顺从群体的错误判断。
• 第三节 群体中的个体行为特点
二、社会懈怠 1)什么是社会惰化作用 2)产生社会惰化作用的原因 3)避免社会惰化的策略 使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贡献可识别化。 (1)使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贡献可识别化。 使工作任务变得更加重要和有意义。 (2)使工作任务变得更加重要和有意义。 不但奖励群体的贡献, (3)不但奖励群体的贡献,也奖励个体 的贡献。 的贡献。 使用惩罚威胁措施。 (4)使用惩罚威胁措施。
图6—2 平衡—间断模型
• 第二节 群体结构
一、群体角色 群体角色 (1)角色 (2)角色期待 (3)角色认知 (4)角色认同 (5)角色冲突
第二节 群体结构
二、群体规范 (1)群体规范的功能 (2)群体规范的形成
6.1.5
群体结构变量
• 专栏6—1
经典发现: 经典发现:梅奥的霍桑实验与群体规范
给 标准 分配 权重
识别 问题
确定 决策 标准
拟订 方案
分析 方案
选择 方案
实施 方案
评价 决策 效果
群体决策的利与弊
利 获得更为完整的信息 增强决策的可接受性 产生更多的备选方案 互补的成员技能可以提高 决策质量 弊 耗费时间 容易出现从众现象 少数人控制 存在社会抑制和懈怠 责任不清
二、群体思维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
•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 1.正式群体 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责和任务 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 2.非正式群体的特点:自发而成,成员以心理上的 认同感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凝聚力和 行为的一致性,有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有一套有 效的不成文的规范;成员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 传递渠道,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
• 6.1.5 群体结构变量
图6—3 群体规模与单位生产力的关系
第三节 群体中的个体行为特点
一、社会促进
1)什么是社会助长作用 2)社会助长作用的机制
• 6.2.1 社会助长作用
专栏6 专栏6-2
社会助长作用的经典实验
最早用科学方法揭示社会助长作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特里 普利特(Triplett)。他在1897年的研究中发现,别人在场或 在群体中活动会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况下 骑车完成25英里的路程:第一种情况,单独骑行;第二种情 况,让一个人跑步伴同;第三种情况,与其他人竞赛。结果发 现,单独骑行平均时速为24英里,有人伴跑时速为31英里, 竞争情境时速32.5英里。
名义群体法
• 这是一个结构化的方法,也是用于决策的制订阶 段。要点: 所有群体成员独立思考,并写下他对问题的看法; 所有成员将想法提交给群体并被公开记录; 开始讨论,鼓励作出评价; 每一个群体成员独立地对各种想法排出次序,综 合排序最高的想法就是决策方案。
德尔菲法
• 利用专家进行判断和预测。 • 为不可能见面的团队所设计。 • 避免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心理暗示和从众行 为)。 • 不需要成员聚集到一起,成本较低。 • 决策时间长 • 缺点:难以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启迪获得丰富的、 具有创造力的设想和方案。
wk.baidu.com
间断—平衡模型是对有明确截止日期的临时性 群体的行为的描述。 这种群体行为分为两个阶段: 1、群体的第一次会议确立了行为规范,之后 进入第一个阶段,在此阶段内群体按照惯性活 动,不可能产生太多创意; 2、在生命周期的中间位置,会爆发一场变革, 抛弃旧观点,采纳新观点,调整方向,进入第 二个高水平运转阶段。经过又一段水平的惯性 运动后,最后一次会议,加速了运转,提高了 进度,跑步冲向终点。
互动群体法
• 互动群体法 • 是指通过召开会议的形式,让成员面对 面地相互启发,从而获得决策意见和观 点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
• 为了克服阻碍产生创造性方案的、遵从压 力的一种相对简单的决策方法。使用于决 策过程中产生想法的阶段。 • 在头脑风暴法中,群体集中在一起提出可 选方案。 • 为了避免自我审查,不对任何想法进行评 价。
电子会议法
名义群体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成员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其他 成员方案的评价,不会遭到群体压力。 不必担心打断别人的思想和发言,环境是 宽松的。 快速地进行汇总和统计,有较高的效率。
阶梯法
• 先由两个成员讨论提出观点,得到方案; 再增加一个新成员,让其独立的发表观点、 参加讨论,形成新的方案-----以此类推
第二节 群体结构
三、地位
(1)地位与地位符号 (2)地位有关的群体行为
• 6.1.5 群体结构变量
4)群体凝聚力 (1)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2)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5)群体规模 (1)小群体完成任务的速度更快一些。 小群体完成任务的速度更快一些。 (2)一般认为,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群体的生产力是应该上 一般认为,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 升的。 升的。 (3)关于群体中人数的奇偶数问题,人们也有不同的见解。 关于群体中人数的奇偶数问题,人们也有不同的见解。 (4)再有,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小规模的群体凝聚力更强,群 再有,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小规模的群体凝聚力更强, 体成员有更多机会沟通和参与 群体成员也更能得到关注, 体成员有更多机会沟通和参与,群体成员也更能得到关注,满意 感更强。 感更强。 6)群体构成
• 群体的类型
群体
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命令型群体
任务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
友谊型群体
图6—1 群体的基本类型
• 二 群体的发展阶段
1)五阶段模型 2)间断—平衡模型
1)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 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 第一阶段:形成阶段,它以群体在目的,结构,领导方 面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为特点。当群体成员把自己视为群 体的一分子思考问题时,这一阶段就结束了。 第二阶段: 群体成员虽然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却抵制 着群体对个体所施加的控制,进一步,存在由谁控制群体的 问题上发生冲突。这一阶段结束时, 群体内部出现了比较明 朗的领导层级,群体成员在发展方向上也达成了共识。 第三阶段: 规范阶段。群体进一步发展了密切的群内关 系, 同时也表现除了内聚力。当群体结构比较稳定, 群体 成员也对那些正确的成员行为达成共识时, 这阶段就结束了。 第四阶段: 执行阶段, 此时群体的结构发挥着最大作 用,并得到广泛认同, 群体的主要精力从互相了解认识进入 到了完成当前的工作任务上。 第五阶段: 存在于临时群体,解散阶段,人们不在关心 工作业绩而是善后适宜。
X
A
B
C
图6—4
阿什从众实验卡片
• 四、去个性化
1)什么是去个性化 2)产生去个性化的原因
专栏6 专栏6-4
去个性化的经典实验
去个性化的概念最初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2年提出的。社会心理学 家津巴多(P.Zimbardo)对去个性化进行了实验研究。他在1969年做了一个经典 的实验,表明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攻击行为明显增强。津巴多选用纽约大学的女 大学生作为被试,每4人分为一组。实验条件有两种:一种是让被试用大围巾将自 己从头到腿围住,小组成员互相之间不知道姓名,在黑暗中进行实验;另一种情况 是小组成员被介绍相互认识,并且每个人胸前都有一个大的姓名卡片。前者称为是 去个性化组,后者为对照组。被试的实验任务是对一个实验对象进行电击。实验对 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令人喜欢的实验对象(例如一个温柔的有献身精神的妇女); 另一种是令人讨厌的实验对象(例如令人讨厌的自私自利的妇女)。电击共有20次, 分两个阶段进行。当电击进行到第10次时,实验对象异常痛苦,以致挣脱了电极带。 然后继续进行后10次电击。被试可以自己控制按键决定给予电击的时间长短。实验 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前10次电击还是后10次电击,无论是对令人讨厌的实 验对象还是对令人喜欢的实验对象,去个性化组的电击次数都达到将近对照组次数 的两倍。 津巴多认为,去个性化状态使人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意识,也降低了对社会 评价的关注,对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承诺等行为的控制程度都降低了,压抑 的负面行为容易表露出来,像攻击、侵犯等行为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就增强了。
第四节 群体决策
• 一、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 • 决策是针对某一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 案并从中挑选出最佳方案的过程。 • 这是按照决策者的人数所进行的决策分类。 个体决策是指由个人(决策者)所进行的 决策,个人承担决策的责任。群体决策是 由一个团体所进行的决策。群体决策是组 织中的普遍现象。
决策过程
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在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实验,其中 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在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实验, 世纪30年代 有一个“电线安装工作组”的实验, 有一个“电线安装工作组”的实验,发现工作条件的改变对工作效率不起 任何作用。 任何作用。 经过调查发现,这14个人组成的工作组已经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群体, 经过调查发现, 14个人组成的工作组已经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群体, 个人组成的工作组已经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群体 他们建立起了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这就是: 他们建立起了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这就是: 1.群体成员不应该完成太多的工作; 1.群体成员不应该完成太多的工作; 群体成员不应该完成太多的工作 2.群体成员也不应该完成太少的工作; 2.群体成员也不应该完成太少的工作; 群体成员也不应该完成太少的工作 3.群体成员不应向任何主管汇报任何可能使自己同时陷入麻烦的事情; 3.群体成员不应向任何主管汇报任何可能使自己同时陷入麻烦的事情; 群体成员不应向任何主管汇报任何可能使自己同时陷入麻烦的事情 4.群体成员不应保持社会距离,或者试图在行动上对其他成员发号施令。 4.群体成员不应保持社会距离,或者试图在行动上对其他成员发号施令。 群体成员不应保持社会距离 这四项群体规范使群体保持了稳定的生产率。 这四项群体规范使群体保持了稳定的生产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