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门阀社会及其解体共68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1张PPT)
这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混战、黑暗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数十万以至上百万人颠沛流离的惨状屡见不鲜; 这一时期,长安、洛阳、建康、江陵等名城都曾茂草丛生; 这一时期大片文明被毁,许多发达的地区竟变成洪荒的原野; 这一时期人口大面积锐减,录得数字还不到汉代盛世的三分之 一……
同学们,这是历史上哪个时期呢?
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
4世纪后期, 鲜卑族拓跋 部建立北魏, 公元439年, 拓跋焘统一 黄河流域, 结束了十六 国以来分裂 割据的局面。
孝文帝即位后的16年中,就发生 了29次农民起义……北魏前期,吏治 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 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 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就是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 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 问题。
【课堂练习】
1、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
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
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答案:C
【课堂练习】
2、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 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历史 史料 解实 释证
促进洛阳的繁荣 推动北魏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民族交融 缓解了民族矛盾
为隋唐的统一和 强盛奠定了基础
三、十六国与北朝
4.北朝及其结束
⑴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 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⑵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 势,灭掉北齐。 ⑶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 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的衰落
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的衰落南北朝后期是门阀制度的衰落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自南北朝后期起,门阀制度走向衰落。
最主要标志便是:士族在官吏选拔与任用上所享有的特权逐渐削弱,寒人或庶人比重在各级政权之品官中进一步增加。
其结果首先是官吏铨选上的士庶界限难以坚持,长期存在的清浊之分逐渐淡化以至消失。
随后,门品失去了意义,至隋,九品中正制亦被废除。
最后,在唐代,由原来士族演变而成的郡望、氏族,特别是一些旧有的高门,社会地位虽高,选官特权和免役特权则已丧失,剩下在婚姻上的高自标置,与人际关系上对非旧有高门、士族的歧视,因为已失去经济和政治基础,成为无本之未,延续至唐末,终于在社会上基本消失。
门阀制度也就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下面对以上观点略加申述。
南朝后期在南朝后期,如前所述,梁武帝在位期间信用一批原来的低级士族进入秘书咨询机构,以至宰相机构。
梁武帝的主要着眼点在于这批低级士族儒学修养、文化素质和统治经验已经或正在超过原来的高级士族,必须越来越多地依靠他们巩固统治。
因此,他虽然没有象宋、齐君主那样信用寒人掌机要,但其政策精神从一开始可以说就在鼓励寒微士人和寒人提高儒学修养、文化素质,并把达到标准的吸收入各级政权。
试看下例。
《隋书·百官志上》:天监四年,梁武帝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开馆招生。
"旧国子学生,限以贵贱,帝欲招来后进,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
《梁书·武帝纪》天监八年诏:凡五馆生,"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
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主要当指招纳寒微士人子弟。
按西晋国子学生只收官品五品以上子弟。
至南齐,已经下降到官品六、七品的子弟。
据《南齐书·礼志上》,齐高帝时规定入国子学的资格,自"王公已下",最低包括太子舍人、领军与护军诸府的司马和咨议参军等官(均七品)子弟。
北大中国通史课件 之——门阀社会及其解体
门阀政治
东晋门阀政治的代表家族:
琅琊王氏
陈郡谢氏
颍川庾氏
太原王氏
谯国桓氏
“王与马,共天下”。
《世说新语 ·宠礼第二十二》 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元帝) 引之弥苦。王公曰:“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 瞻仰?”
门阀政治
床、小床、胡床 跪坐、垂脚坐
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某种平衡,也是适逢其会得 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 东晋门阀政治,是中国古代皇权政治在特定条件下的变态, 已如前论。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 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 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样一个外部条件, 如果以上这三个条件缺少一个,都不会有江左百年门阀政治 局面。反之,这三个条件中任何一个条件变化,都会导致江 左门阀政治的相应变化。 东晋一朝,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出力,门阀政治才能 维持。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晋书》卷四六《李重传》
风气——制度
门阀制度
初步形成时期:曹魏、西晋
“二品系资”
品:中正品,人品。中正品分为九品,衡量标 准为德、才,二品以上是高品。 资:本来指个人的功劳和资历,后来也包括父 祖的功劳和资历,于是又有门资、世资等。 如果资不够,即便德才合格,一般也不能取得 人品二品。
门阀制度
《宋书》卷九四《恩幸传序》: “凡厥衣冠,莫非二品(指人品),自此以还,遂 成卑庶”。 《南齐书》卷二三史臣曰 “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
பைடு நூலகம்
《晋书》卷七五《王述传》: “年三十,尚未知名,人或谓之痴。司徒王导以门 地辟为中兵属”。
人之清浊与官之清浊
第八讲东晋南朝.ppt
557—589
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东晋的立国
•东晋开国皇帝元帝司马睿(276~322) 。司马懿曾孙,司马觐之子。 在位六年,十五岁嗣琅邪王位。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 越,越以其为平东将军,留守下邳。汉主刘渊举兵后,中原局势 恶化,司马睿用王导之谋,请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朝廷遂于 永嘉元年(307)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他在王导、 王敦辅助下,优礼当地士族,压平叛乱,惨淡经营,始得在江南 立足。建兴四年(316)汉刘曜陷长安,俘愍帝,西晋亡。次年三月, 司马睿即晋王位,始建国。他广辟掾属以为辅佐,有“百六掾” 之称。司马睿于318年即皇帝位,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 江流域地区,史称东晋。
第八讲 东晋南朝
一、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二、门阀政治 三、门阀制度 四、门阀对社会之影响 五、南朝的政治制度
一、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东晋
南强北弱——北强南弱
317—420 宋
东晋门阀政治——南朝皇权政治
420—479 齐
皇帝:高级士族——低级士族——寒人 479—502
梁
朝廷:士族当权——寒人兴起
502—557 陈
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王导,琅邪临沂人,早与琅邪王司马睿(即后来的晋 元帝)交好。永嘉元年(307),司马睿移镇建业,旋 又督扬、江、湘、交、广五州军事,实为江南的最高 军政长官。王导为其谋主,每事咨询。江南的顾、陆、 朱、张等地方士族,轻视避难南下的“伧父”。王导 劝司马睿优礼江南士族以维系人心。乘三月初三上巳 节休禊的机会,司马睿乘肩舆盛具威仪出游,而王导、 王敦等北方南下的士族名流都骑马随从。同时,竭力 笼络江东士族,使司马睿站稳了脚跟。被司马睿视为 萧何,朝野号为“仲父”。318年,司马睿正式称帝时, 命王导与他共升御座,接受百官朝贺,他再三推辞。 由于在东晋政权的建立过程中,琅邪王氏的翼戴之功 居多,因此,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被陈 寅恪先生称之为“民族之功臣”。
中国通史 8
東晉南朝政治大勢
《廿二史劄記》卷一二《齊制典簽之權太重》 “齊制,諸王出鎮,其年小者,則臵行事及典簽以佐之。一 州政事,以及諸王之起居飲食,皆聽命焉,而典簽尤為切 近”。
卷一一《宋子孫屠戮之慘》 “宋武九子,四十余孫,六七十曾孫,死於非命者十之七八, 且無一有後於世者”。 卷一二《齊明帝殺高武子孫》 “宋子孫多不得其死,猶是文帝、孝武、廢帝、明帝數君之 所為,至齊高、武子孫,則皆明帝一人所殺,其慘毒自古 所未有也”。
門閥政治
六朝貴族的自律世界 與財產、權勢的世俗欲望相 對,是士大夫的自我抑制精 神實現了家族、宗族、鄉 黨,……六朝貴族的階級地 位,正是以這種鄉論為基礎 而形成的,而正是這種鄉論 才是他們得以超越王朝權力 而獲得自立的社會地位的根 基。……六朝貴族就是這樣 成為道德共同體的領袖的。 ——穀川道雄
——《南史》卷三六《江斆傳》
門閥制度
衰落時期 :南北朝後期
王子猷作桓車騎騎兵參軍,桓問曰:“卿何署?” 答曰:“不知何署,時見牽馬來,似是馬曹。”桓 又問:“官有幾馬?”答曰:“不問馬,何由知其 數。”又問:“馬比死多少?”答曰:“未知生焉 知死?” 注:《中興書》曰:桓沖引徽之為參軍,蓬首散帶, 不綜知其府事。 —— 《世說新語 ·簡傲第二十四》
四、門閥對社會之影響
唐代的貞觀《氏族志》與顯慶《姓氏錄》
是時,朝議以山東人士好自矜誇,雖複累葉陵遲,猶恃其舊 地,女適他族,必多求聘財。太宗惡之,以為甚傷教義,乃 詔„高‟士廉……等刊正姓氏。……撰為《氏族志》。士廉 乃類其等第以進。太宗曰:“我與山東崔、盧、李、鄭,舊 既無嫌,為其世代衰微,全無冠蓋,猶自雲士大夫,婚姻之 間,則多邀錢幣。才識凡下,而偃仰自高,販鬻松檟,依託 富貴。我不解人間何為重之?……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重 今朝冠冕,何因崔幹猶為第一等?昔漢高祖止是山東一匹夫, 以其平定天下,主尊臣貴。卿等讀書,見其行跡,至今以為 美談,心懷敬重。卿等不貴我官爵耶?不須論數世以前,止 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遂以崔幹為第三等。及書成,凡 一百卷,詔頒於天下。 ——《舊唐書》卷六五《高士廉傳》
两晋南北朝的氏族门阀制度
两晋南北朝的氏族门阀制度正文编辑氏族门阀制度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从历史上看,士族制度有一个萌芽、形成、充分发展(又称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我们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把士族制度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评价。
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士族制度的产生、发展、衰落消亡的过程和科举制度产生的必然性门阀的概念编辑我国古代仕宦显贵人家的大门外矗立着两根柱子,“在左曰阀,在右曰阅”(《玉篇·门部》)。
主人用它来自序本户的功状,阀阅就成了达官贵人之家的一种标志。
因此,在中国古代那些世代为官的人家,又常被人们称为门阀、阀阅、门阀士族、阀阅世家等。
这里所说的门阀、阀阅泛指豪门著姓的门第家世。
宋朝文人秦观《王俭论》:“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
”两晋南朝,门阀世家垄断政权。
士族制度形成编辑西晋政权以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作为其统治基础,士族制度与士族政治得以巩固和发展。
政治上,九品中正制保证了士族的政治特权。
中正只重门第,当时有人写了专门记载士族的族姓家谱,中正就以此为依据评定人物品级,完全不看才德。
这样,西晋政权完全被士族垄断,出现“公门有公,卿门有卿”,高门士族把持政权的局面;经济上,品官占田荫客制保证了士族的经济特权。
士族制度的加速形成和士族门阀政治盛行,也是西晋政治腐朽黑暗的重要方面。
形成原因编辑(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士族制度发展编辑(1)萌芽(东汉)政治: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东晋南朝门阀社会及其解体共68页文档
江南经济的开发
北方流民南迁 西晋末年, 大规模移民总数为30万户左 右,占全国总户数377万户的 十二分之一强,占迁出地区 总户数约60万户的半数。永 嘉以来,北方平均8人之中即 有1人系北来移民。
农业得到显著发展 中原精耕 细作的技术已经传到南方。 水利兴修与农业技术的改进 使农作物品种、产量增加。 交广地区因地气暑热,已有 一岁三数之田。
382年东晋十六国全图
高车
前秦
东晋
北方士族与江东士族的合流
◎相同的社会阶级
◎共同的胡族敌人
勤苦以学中国之书,尚可不须也,况于乃有 转易其声音,以效北语,既不能便,良似可耻可 笑。所谓不得邯郸之步,而有匍匐之嗤者。此犹 其小者耳,乃有遭丧而学中国哭者,令忽然无复 念之情。……曰:此京洛之法也。不亦惜哉!”
1、东晋统治阶级内部,皇
室与士族,南、北各士族之间 、中央与地方等存在着错综复 杂的矛盾。
2、高门垄断高官与寒门产
★琅琊王氏 ★颍川庾氏 ★谯国桓氏 ★陈郡谢氏 ★太原王氏
生严重矛盾。
3、豪强地主与农民的阶级
吕
矛盾日趋尖锐。
思 勉
著
侨置与土断
【侨置】东晋政权优 遇南来的北人,在他 们聚居的地方设立所 谓侨州、侨郡、侨县。 侨州郡县沿用北方原 籍的旧名。
陈 557—589
东晋南朝政治大势——东晋
北方大族的南迁与司马睿建立东晋
307年(永嘉元年)九月 ,司马睿以安东将军、都督扬 州江南诸军事的身份移镇建业 (江苏南京),得到琅玡(山 东临沂)大族等北方大族的支 持,才投靠了司马睿。
318年司马睿称帝,是为晋 元帝,都建康,史称东晋。
晋元帝司马睿
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孙恩、卢循起义
东晋五大家族兴衰始末
东晋五大家族兴衰始末东晋摘要一门阀政治的开始与终结东汉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进行和文化资源的垄断,出现了累世为官的世家大族,拥有了较强的政治影响力。
魏晋时期,世家大族随着入仕途径的固定化,逐渐转变为士族,在政坛的力量进一步扩大,但仍不足以超越皇权。
东晋的皇权因其政权的建立过程而积弱,几家顶级士族的力量足以凌驾于皇权之上,政由己出,专擅军权,故被称为门阀士族,东晋一朝的政治,亦被视为门阀政治。
南朝刘宋开始,北来次等士族的代表陆续成为新的皇权。
他们的皇权通常通过武力得来,因而得以重树皇权政治。
东晋时遗留下的顶级士族们,依然具有很强的社会和文化影响,但他们的政治力量因外界的限制和自身的原因不断衰落,最终在梁末的战乱中彻底覆灭。
二东晋的外部矛盾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势力的对抗是最大的矛盾,对于东晋,强大的北方胡族国家是最大的外部威胁。
因而当北方势力压境,会暂时压住东晋的内部矛盾,使东晋内部的各个阶级和集团暂时合作,一致抗胡,如淝水之战前,面临强秦南下而彼此克制的桓、谢两族。
三东晋的内部矛盾(一)阶级与集团东晋内部的势力,阶级上分为三类,皇帝及其依附(宗室,近臣等),门阀士族(顶级士族),流民帅(北来次等士族,通常有大量武装流民作为其私兵)。
后两个阶级内部,通常又以宗族和地望为单位,分为数个集团。
1. 门阀士族与皇权之关系东晋一朝,皇权自始至终都致力于抑制门阀。
皇权试图重夺权柄的努力有过以下几次:元帝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人,立法征发门阀之僮客者,引起王敦之乱;明帝之末试图托后事于宗室近臣司马宗、司馬羕、虞胤等,为庾亮排闼所破;穆帝朝,会稽王司马昱辅政抑制桓温,江左大权终于为桓温所尽握;孝武帝用琅琊王司马道子及太原王氏压制谢氏,但最终招致桓玄反叛,几乎倾颓晋鼎。
2. 门阀士族间之关系门阀士族之间的对抗,一是争据朝廷要职,目的是控制皇权,借以发号施令,压倒对手;二是竞据形胜方镇,目的是以外制内,凌驾建康。
如果某一门阀在这两种角逐中都占优势,就会破坏平衡,引起其他门阀的合作,以维持平衡,延续门阀政治。
中国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 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 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 的变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 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 归于皇权政治。……严格意 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 的东晋时期,……门阀士族 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 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 阀政治时期。
——田余庆
——《晋书》卷一一五《符丕载记》
(383年)
南北政治大势
南北政治大势 北魏(386-534)的统一
1980年,在内 蒙古呼伦贝尔 盟鄂伦春自治 旗嘎仙洞内之 石壁上发现了 北魏太武帝祭 祖时镌刻的祝 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423-452),先后灭匈奴 族夏赫连氏(431年)、北燕冯氏(436年)、卢水胡 北凉沮渠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与刘宋对峙, 形成了南北朝的局面。 450年,瓜步(今江苏六合县东南)之战后,刘宋之 防线渐撤至淮南,北方的实力已经压倒南方。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宫崎市定 著
川胜义雄 著
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六朝贵族的自律世界 与财产、权势的世俗欲望相 对,是士大夫的自我抑制精 神实现了家族、宗族、乡 党,……六朝贵族的阶级地 位,正是以这种乡论为基础 而形成的,而正是这种乡论 才是他们得以超越王朝权力 而获得自立的社会地位的根 基。……六朝贵族就是这样 成为道德共同体的领袖的。
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东晋一代政治史,大部分时间是表现为几个执政 家族兴衰交替的历史。
东晋门阀政治的代表家族: 琅邪王氏 陈郡谢氏 颍川庾氏 太原王氏 谯国桓氏
东 晋 陶 女 俑
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王与马,共天下:开启东晋门阀政治格局
琅邪王氏诸兄弟 琅邪王司马睿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王〕 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 共天下。”
第七讲 门阀社会及其解体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Page 1of 7 教 案 封 面教研室: 教学管理部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课程负责人:任课教师:于宝航教学年度: 2010 —— 2011学年第1学期2010年7月12日Page 2of 7教 案 正 文Page 3of 7教 案 正 文第七讲 门阀社会及其解体司马睿是晋皇室疏属,袭爵琅邪王,永嘉元年(307)出镇建业(今江苏南京)。
当时,北方日乱,随从司马睿过江的有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士族100家。
他们见西晋大势已去,便准备扶持司马睿上台。
江南大族在吴亡之后,仍然拥有自己的部曲家兵,“僮仆成军,闭门成市”,实力很强。
但他们却被北方士族视为“亡国之余”①,在西晋朝中没有地位,因而,他们对司马睿和北方士族的南下持观望态度。
在王导的斡旋下,南、北士族达成妥协,共同支持司马睿。
建兴四年(316),晋愍帝出降刘汉,西晋灭亡。
翌年,司马睿称晋王,又过一年才登帝位,建立东晋。
司马睿即位时,邀请王导同登御座,受百官朝拜,虽王导固辞,而“王与马,共天下”之谚已经不胫而走了②。
东晋主弱臣强,元帝司马睿企图加强皇权,削弱王氏的势力。
王导从兄、荆州牧王敦立即从荆州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在王导和另外一些士族的支持下攻入建康(由建业改名),逼死元帝。
此后,这种主弱臣强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东晋末年。
琅邪王氏之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门阀士族相继执政,形成了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之局。
这种门阀士族势力得以平行甚至超越于皇权的政治就是门阀政治③。
Page 4of 7在门阀政治中,门阀士族对皇权加以限制,门阀之间也互相制约,共同维持皇权于不坠,从而形成具有门阀政治特色的政治制度。
中央的中枢机关建立制衡机制,门下省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书,可驳回要求重拟;门下省发出的诏书,还要经尚书省审查。
尚书省呈报的奏议,先经门下省审查,再经中书省裁定。
地方大州重镇分别由各门阀家族担任都督、刺史,这时全国普遍设置都督区,都督兼任刺史成为通例,“盖有不治军之刺史,而无不治民之都督”①,都督区变成州之上的一级政区,都督变成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8门阀社会及其解体(备份)
门阀制度
萌芽时期:东汉
仲长统《昌言》:“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 论族姓、阀阅,一俗;交游趋富贵之门,二 俗;畏服不接于贵尊,三俗”。
——马 总《意林》卷五引
门阀制度
初步形成时期:曹魏、西晋
惠帝元康(291-299)年间,尚书吏部郎李 重上奏:“如〔癸酉〕诏书之旨,以二品系 资,或失廉退之士,故开寒素以明尚德之 举。”
特点:官品决定人品和门第高下
门阀制度
鼎盛时期 :东晋、南北朝前期
特点:门品决定官品
魏晋时期按官位高低形成的门阀制度,东晋以后 逐渐转化成按血统高贵与否区别的门阀制度,出 现了“膏腴之族”、“华族”、“次门”、“役 门”等长期内一般不因官位有无、高低而发生变 动的社会等级。
——谷川道雄
三、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的特点是按照门户等级区别士庶在经济、 政治、文化上所处的不同地位。
——唐长孺《门阀的形成及其衰落》
中古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 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 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 由前者逐渐派生的。
——祝总斌《门阀制度》 《中国通史》第七卷
——田余庆
门阀政治
东晋门阀政治的代表家族: 琅琊王氏 颍川庾氏 谯国桓氏 陈郡谢氏 太原王氏
“王与马,共天下”。
《世说新语 ·宠礼第二十二》 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元帝) 引之弥苦。王公曰:“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 瞻仰?”
门阀政治
床、小床、胡床 跪坐、垂脚坐
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某种平衡,也是适逢其会得 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
《晋书》卷三六《卫瓘传》:九品之制开始“犹有乡 论余风(指根据德才评定)。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 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
中国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
淝水之战后,姚苌回关陇, 淝水之战后,姚苌回关陇,羌族反 慕容垂擅兵河北, 秦。“慕容垂擅兵河北,泓、冲寇 逼京师,丁零杂虏,跋扈关、 逼京师,丁零杂虏,跋扈关、洛, 州郡奸豪,所在风扇,王纲弛绝, 州郡奸豪,所在风扇,王纲弛绝, 人怀利己” 人怀利己”。
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二品系资” 二品系资” 品:中正品,人品。中正品分为九品,衡量标 中正品,人品。中正品分为九品, 准为德、 二品以上是高品。 准为德、才,二品以上是高品。 资:又称阀阅,本来指个人的功劳和资历,后 又称阀阅,本来指个人的功劳和资历, 来也包括父祖的功劳和资历,于是又有门资、 来也包括父祖的功劳和资历,于是又有门资、 世资等。 世资等。 如果资不够,即便德才合格, 如果资不够,即便德才合格,一般也不能取得 人品二品。 人品二品。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王〕 敦与从弟〔 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 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 王与马, 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 共天下。 共天下。”
——《晋书》卷九八《王敦传》 ——《晋书》卷九八《王敦传》
元帝(司马睿)正会,引王丞相(王导)登御床,王公 元帝(司马睿)正会,引王丞相(王导)登御床, 固辞,中宗(元帝)引之弥苦。王公曰: 固辞,中宗(元帝)引之弥苦。王公曰:“使太阳与万 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 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
二、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门阀政治
仕宦之家门前记述功状的柱子,左边的叫“阀”, 仕宦之家门前记述功状的柱子,左边的叫“ 右边的称“ 右边的称“阅”。
阀阅,先秦以来,阅仅指个人仕途中的功劳。 阀阅,先秦以来,阅仅指个人仕途中的功劳。东汉 以后因世家大族兴起,一个家族中往往多人出仕, 以后因世家大族兴起,一个家族中往往多人出仕, 于是出仕者的阀阅便又成为家族荣誉、声望的标志。 于是出仕者的阀阅便又成为家族荣誉、声望的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相当于门第 。
中国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
元帝(司马睿)正会,引王丞相(王导)登御床,王公 固辞,中宗(元帝)引之弥苦。王公曰:“使太阳与万 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
——《世说新语 ·宠礼第二十二》
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王导:侍中、司空、录尚书事、领中书监 王敦: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
江荆二州牧
„王敦‟既素有重名,又立大功于江左,专任阃外,手控 强兵,群从贵显,威权莫贰,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 „元‟帝畏而恶之。 既入石头,拥兵不朝,放肆兵士劫掠内外。官省奔散,惟 有侍中二人侍帝。„元‟帝脱戎衣,著朝服,顾而言曰: “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
——《南史》卷三六《江斆传》
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衰落时期 :南北朝后期
士族在官吏选拔与任用上所享有的特权逐渐削弱,寒人 或庶人在官员中比重增加。结果士庶界线难以坚持,清 浊之分逐渐淡化以至消失。随后门品失去了意义。至隋, 九品中正制亦被废除。 《南史》卷七一《沈峻传》: “家世农夫,至„沈‟峻好学,……为兼国子助 教,……兼五经博士”。 陈霸先以寒人夺得帝位,更开了南朝从未有过的先例。
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南朝的衰糜之气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魏正始及晋之中朝,时俗 尚于玄虚,贵为放诞,尚书丞郎以上,簿领文 案,不复经怀,皆成于令史。逮乎江左,此道 弥扇,……望白署空,是称清贵;恪勤匪懈, 终滞鄙俗。是使朝经废于上,职事隳于下。小 人道长,抑此之由。
——《梁书》卷三七《何敬容传》
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匈奴
羯
鲜卑
氐
羌 賨
汉
汉 北 夏 后 前 后 南 南 西 前 后 后 成 前 北 西 · 凉 赵 燕 燕 燕 凉 秦 秦 凉 秦 汉 凉 燕 凉 前 赵
人教统编2024年版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课件】.ppt
导入新课
☞ 这是南京六朝博物馆大厅悬挂
的条幅,展示了建都于此的六个
王朝。博物馆里展出的青瓷、陶
2
俑、建筑构件、大型排水设施遗
迹,以及石刻、书画等文物,反
映了这个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和文
化的巨大变化。
1.东晋的兴亡
东晋的建立
思考:与西晋相比,东晋国土面积如何?
317年
东 晋
司马睿
晋元帝司马睿
建康(今江苏南京)
)
①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工具
②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③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
④南方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膨胀,把持政权,寒门子弟靠读书入仕困难重重,因此,
重武轻文观念甚嚣尘上,有人认为“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而不是“端坐读
②孙吴建国后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③西晋末年
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
④东晋后期
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
3.江南地区的开发 结合材料,概括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江南地区古代森林、沼泽广泛分布,具备 了农业发展的良好条件。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材料二:(南朝宋)……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 ②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社会比较安定。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①要保护环境, 坚持可持续发展
②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③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 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 力和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④南方统治者的政策支持
①要保持社会安定
②要重视人才和 科技的发展
④统治者要做出正确 决策,重视经济发展
东晋五大门阀的兴衰更替
东晋五大门阀的兴衰更替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即位,是为即晋元帝,史称东晋。
东晋虽然还是司马氏当皇帝,可是皇权很弱,大权都掌握在士族大家手里,士族间为了争权夺利经常是大大出手,动不动就有人提兵攻入建康,司马家的皇帝一再沦为俘虏。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东晋的五大门阀: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龙亢桓氏、颍川庾氏、太原王氏。
江南士族琅琊王氏东晋初年第一望族,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琅琊王氏的兴旺离不开王衍。
王衍也来自琅琊王氏,是王敦、王导的族兄,著名的清谈之士。
西晋“八王之乱”王衍不但没被清洗掉,而且到了八王中最后一王司马越掌权的时候,王衍已经官至司徒。
并且和司马越组成了政治组合。
然而在国家危难之际王衍身为国家重臣,他首选考虑的不是国家而是家族利益,他日夜思索家族保全之计。
他向司马越建议选派心腹去南方重镇镇守,以备日后作为退路或者将来支援中原。
于是司马越任命王衍的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
司马越跟王衍的组合或多或少也促成了司马睿跟王导的组合。
江南陈敏之乱后,为填补江左的空缺,司马越上表让司马睿渡江。
实际上渡江是王氏兄弟事先已规划好的,司马睿只是接受而已。
王与马、共天下永嘉南渡后,王导在建康主政、王敦在外主军。
两人实际把控了东晋政权。
但是作为外来政权和本地士族的矛盾必不可少。
政治文化上王导主持妥协和南方士族间的矛盾,当时吴地主要的政治文化领袖是顾陆朱张这四姓;军事上王敦采取分化打压的办法,联合吴兴沈氏消灭义兴周氏。
周氏曾经三平江南是当地第一大军事豪族。
作为一个成年皇帝司马睿自然不愿意看到王家一家独大,他开始有意压制王家,重用刘隗、刁协等人。
王敦非常不满,在武昌起兵,不久就打进了建康控制了东晋朝廷。
但是王敦并没有实力取代司马氏自己当皇帝,连废太子都遭到其他大臣极力反对而没有成功。
同年司马睿忧愤而死,太子司马绍继位。
王敦继续谋求篡位,但是已经重病缠身,没来得及出征就病死了,养子王应起兵兵败。
4.18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影响: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 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祖邀(266-321),范阳遒县人。西晋 末年,祖邀流亡江南。为恢复中原,他自 行招募军队,渡江北伐。船到中流,他慷 慨激昂地击楫说:“我如不扫清中原,誓 不复返!”跟随的人都被他的豪情壮志感 动。由于东晋统治者腐朽软弱,偏安东南, 北伐不利,祖逊忧愤而死。
——《史记》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物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宋书》
《史记》中的江南地广人稀,生产落后,较为贫穷; 《宋书》中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经济发达。
1.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
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
江南经济发展分布图
据谭其骧统计, 晋室南迁的人口 多达九十万,占当 时南方人口的六 分之一。
北民南迁与江南地区开发有怎样的关系?
(南方)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
——[梁]沈约《宋书》
时海内大乱,独江东稍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江南社会比较安定
——《资治通鉴》
时间
南朝统治者重视
内容
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 “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熯地,投秋下种。”
宋元嘉二十一年(444年) “南徐、兖、豫及扬州、浙江西属郡,自今悉督种麦。”
——谭其骧 《晋永嘉丧乱后
之民族迁徙》
《齐民要术》记载,当时中原农业生产工具不下30种,随着北方人民的大量南徙, 可以断言,必然会把生产工具携带而来。适合南方的,可能有所推广;不适合的,则 会不断地改进……火耕已非唯一的杀虫施肥的方法,粪肥被广泛使用,绿肥也日益普 及…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六主朝要经原济因史)》
东晋门阀制度
东晋门阀制度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东晋门阀制度》以时间为线,氏族为章,讲了影响东晋政局的六个门阀士族,在最后又谈及了门阀制度的终结。
整本书的脉络可以说是根据时间顺序,也可以说是根据东晋门阀士族“上位”的家族顺序来写。
与通常皇权至上的时期不同,东晋一朝出现了皇权与士族共天下的特殊政治局面。
最开始是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即士族琅邪王氏与皇帝司马氏共治天下。
由于士族并非一家,彼此间势力强弱有变化,所以王与马之后,还会有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等等的变化。
同样,由于士族并非一家,彼此之间存在着制约的关系,所以任何一家也并不能轻易地取代皇权,由此,共天下的局面得以维持。
读过以后让我觉得东晋真是一个最好的年代,这么多士族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上位,体会一下掌权的感觉,东晋又是个最坏的年代,哪个士族也没能顺利的一直掌权下去。
你方唱罢我登场,就是这个时代门阀政治的最佳诠释了。
以下为对应门阀士族表:在整本书中我重点阅读是的是:桓温的先世和桓温北伐问题,它分为:一、桓温先世的推测二、桓彝事迹杂考三、永和政局与永和人物四、桓温北伐与东晋政争五、简文帝遗诏问题五个部分,首先作者在开篇依旧是先考证桓温其人的身世。
作者由桓温篡位之后执意只置一庙,庙祭及于父而不及于祖这一点和孙吴的庙制相类比,说明桓温的家族很可能是“孤微发迹”。
并且根据比较可靠的《世说人名谱》中桓氏第六世中名讳缺失作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推测出第六世可能就是受刑被诛的桓范。
并且从桓范的身份,才学,嘉平之狱事件以及桓范的名讳序次多方面考证,更加确定了其推断的合理性。
同时又单写一节关于桓范郡望的问题,充分说明了桓范既出谯沛,又被曹爽所敬,所以被嘉平之变牵连也是必然的。
然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桓温的问题,而是从其宗族开始写起,一是考证了桓温的身世,二是也有助理解后来桓氏在门阀政治中的表现。
先写桓彝身世,通过其在《名士录》、《群辅录》中没有记载说明了桓彝在西晋并没有令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元帝司马睿
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382年东晋十六国全图
高车
前秦
东晋
北方士族与江东士族的合流
◎相同的社会阶级
◎共同的胡族敌人
勤苦以学中国之书,尚可不须也,况于乃有 转易其声音,以效北语,既不能便,良似可耻可 笑。所谓不得邯郸之步,而有匍匐之嗤者。此犹 其小者耳,乃有遭丧而学中国哭者,令忽然无复 念之情。……曰:此京洛之法也。不亦惜哉!”
影响:
1、起义席卷东晋大部分地区,东晋王朝业已名存 实亡。
2、起义沉重打击了门阀世族势力。
特别是谢琰被杀后,北府兵为寒人掌握,士 族从此失去军权。南方的门阀世族从此失去了政 治上的垄断地位,开始走向衰落,寒门庶族地位 得以逐步上升。使原来已经极度紧张的阶级矛盾 有了一定的缓和,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 有利条件。
孙恩、卢循起义
孙恩起义:399~402年 卢循起义:410~411年 性质:
孙恩、卢循领导的反晋斗争主 流是农民起义性质。
这一斗争虽带有宗教色彩,但 斗争双方并非按宗教划分,笃 信五斗米道的王凝之等人被杀, 就是证明。孙、卢是北来失势 士族,起义初期也确有不少地 主分子参加,但义军的基本成 员无疑为会稽三吴地区的贫苦 农民和奴客。
一、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南强北弱→北强南弱 东晋门阀政治→南朝皇权政治 皇帝:高级士族→低级士族→寒人 朝廷:士族当权→寒人兴起
东晋 317—420
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东晋南朝政治大势——东晋
北方大族的南迁与司马睿建立东晋
307年(永嘉元年)九月 ,司马睿以安东将军、都督扬 州江南诸军事的身份移镇建业 (江苏南京),得到琅玡(山 东临沂)大族等北方大族的支 持,才投靠了司马睿。
在东晋的建立与稳定上,最有功绩的人物是王导, 他的功绩就在于笼络吴人,协调南北各阶级特别 是南北士族的利益,以坚定地支持东晋对付北方 胡族统治者的进攻,进而克服神州。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 北人两种势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 化因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 也。
1、东晋统治阶级中央与地方等存在着错综复杂 的矛盾。
2、高门垄断高官与寒门产
★琅琊王氏 ★颍川庾氏 ★谯国桓氏 ★陈郡谢氏 ★太原王氏
生严重矛盾。
3、豪强地主与农民的阶级
吕
矛盾日趋尖锐。
思 勉
著
侨置与土断
【侨置】东晋政权优 遇南来的北人,在他 们聚居的地方设立所 谓侨州、侨郡、侨县。 侨州郡县沿用北方原 籍的旧名。
——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
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 善。……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 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 会(王)敦来朝,导谓之曰:
“ 琅邪王雄德虽厚,而名论犹轻, 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 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 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 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 率拜于道左。……自此之后,渐 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 — 《晋书·王导传》
丝履 铁剪
东晋南朝政治大势——南朝
宋:420—479,刘裕
齐:479—502,萧道 成
梁:502—557,萧衍
陈:557—589,陈霸 先
王氏助元帝
王导
王与马,共天下
《世说新语· 宠礼》载:“元帝正 会,引王丞相登御床,王丞相固辞, 元帝引之弥苦。王公曰‘ 使太阳与 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
——这反映了门阀士族力量强
大,可以与皇权并行。侨姓士族地
主是东晋政权的统治核心。后来有
谢安
庾、桓、谢相继与马共天下。
东晋的社会矛盾
东晋门阀家族:
【土断】即撤销侨州 郡县和侨籍,让侨户 和土著居民一起在当 地著籍,并且同样负 担国家的赋役。
东晋北伐
祖 逖 北 伐 : 313 年 祖 逖 率 部 曲 百 家渡江,发誓收复中原,后因东 晋内部争斗而失败, 庾亮北伐:334年,庾亮趁石勒 之丧北伐,乃遣兵出沔中,却被 石虎所败,无功而返。 殷 浩 北 伐 : 353 年 自 寿 春 率 大 军 北伐前秦,后为前秦大败。 桓 温 北 伐 : 354 、 356 、 369 三 次 北伐,曾收复洛阳,后因朝廷不 愿北还而丧失。 刘 裕 北 伐 : 409 年 开 始 北 伐 , 收 复洛阳、长安和黄河流域大片旧 土,成果仍是五次北伐中最为显 著者。
王仲荦论侨寄
只要注籍在侨州郡户口簿上, 就可以获得优复(免调役)等等 的优待。……对于吸引中原地区 人民像怒潮似地涌向江南,也起 过一定的作用。同时,当时北来 的世家大族互相标榜门阀,…… 倘使琅邪王氏、陈郡谢氏为了流 寓江南而变成了丹阳王氏、会稽 谢氏,那就等于取消了他们的高 贵标帜。
《魏晋南北朝史》
江南经济的开发
北方流民南迁 西晋末年, 大规模移民总数为30万户左 右,占全国总户数377万户 的十二分之一强,占迁出地 区总户数约60万户的半数。 永嘉以来,北方平均8人之中 即有1人系北来移民。
农业得到显著发展 中原精耕 细作的技术已经传到南方。 水利兴修与农业技术的改进 使农作物品种、产量增加。 交广地区因地气暑热,已有 一岁三数之田。
始建于东晋的光相桥(浙江绍兴)
手工业
▲扬州成为冶铸中心。官营 冶坊有“百炼钢”经反复多 次的锤炼而成。
▲纺织业中麻葛织品品种增 加,制作精巧。刘裕曾在建 康置锦署,为金陵丝织业打 下基础。
▲江南青瓷的发展十分突出。 在胎质、釉色、纹饰和烧制 技术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造纸业发达,有著名的 “滕皮纸”、“黄纸”。
——《抱扑子·外篇·讥惑》
元帝始过江,谓顾骠骑曰:“寄人国土,心常怀 惭。”荣跪对曰:“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是以 耿、亳无定处,九鼎迁洛邑。愿陛下勿以迁都为 念。”
顾荣的答语,实际上是一种默契,即允许北人寄 居江左,并与之合作。双方协议既成,南人与北 人戮为同心,共御外侮,赤县神州免于全部陆沉, 东晋南朝三百年的世局因此决定。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 书社,1987年,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