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21课 望天门山

合集下载

望天门山的教案8篇

望天门山的教案8篇

望天门山的教案8篇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我们需要在教案中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望天门山的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望天门山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难点:体会诗句含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山。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指名读,全班齐读。

◎出示作者介绍。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明确:中断,从中间割断;出:耸出来;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明确: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天门山的雄伟、有气势;青青的水、绿绿的水;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荡荡悠悠。

◎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明确:(1)“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气势,令人向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诗、五⾔诗和七⾔诗等。

四⾔是四个字⼀句,五⾔是五个字⼀句,七⾔是七个字⼀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七⾔两类。

以下是整理的(⼈教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21课《古诗两⾸》原⽂、译⽂及作者介绍),希望帮助到您。

【望天门⼭】 原⽂: 望天门⼭ 【作者】李⽩ 【朝代】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东流⾄此回。

两岸青⼭相对出,孤帆⼀⽚⽇边来。

译⽂: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对峙美景难分⾼下,遇见⼀叶孤⾈悠悠来⾃天边。

作者介绍: 李⽩(701年-762年),字太⽩,号青莲居⼠,⼜号“谪仙⼈”,是唐代伟⼤的浪漫主义诗⼈,被后⼈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李商隐与杜牧即“⼩李杜”区别,杜甫与李⽩⼜合称“⼤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爽朗⼤⽅,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深受黄⽼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瀑布》《⾏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帝城》等多⾸。

李⽩所作词赋,宋⼈已有传记(如⽂莹《湘⼭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李⽩词”享有极为崇⾼的地位。

【饮湖上初晴后⾬⼆⾸·其⼆】 原⽂: 饮湖上初晴后⾬⼆⾸·其⼆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光潋滟晴⽅好,⼭⾊空蒙⾬亦奇。

欲把西湖⽐西⼦,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 晴天,西湖⽔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时,远处的⼭笼罩在烟⾬之中,时隐时现,眼前⼀⽚迷茫,这朦胧的景⾊也是⾮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作美⼈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丽质和迷⼈神韵。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8⽇-1101年8⽉24⽇),字⼦瞻、和仲,号铁冠道⼈、东坡居⼠,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四川省眉⼭市)⼈,祖籍河北栾城,北宋⽂学家、书法家、画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21望天门山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21望天门山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32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8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9
10
11
12
13
14
查一查:
1、望---2、开---3、至---4、此---5、回---6、孤---7、帆---15
1、望----看,往远处看。 2、开----断开。 3、至----到。 4、此----这里。 5、回----回旋。 6、孤----单独。 7、帆----船。
16
进 入 诗 句 赏 析
17
感悟诗境 • 首句以天门山与长江的关系, 反衬天门山气势的雄峻险要。 诗人采用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 渲染长江洪流的湍急与威力, 进而反衬出天门山的壮丽奇观。 次句暗示了天门山雄视一切、 镇慑洪流的威力
18
词语注释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 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 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行同门户。
21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22
1、聪明的你找找看诗中写了哪些景 物?
碧水 青山 白帆 红日 2.从这些景物中,你能看出李
白大概是在什么时候“望”天 门山的呀?
是在早上或者是傍晚。“红日”
23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 的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 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 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上的“一片 24 孤帆”。

人教版2018三年级语文上册21_古诗两首_望天门山ppt课件

人教版2018三年级语文上册21_古诗两首_望天门山ppt课件

[唐]
李白
学习要求
自学感悟:自由读古诗,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 诗意 (也可以选择诗中的一句理解),用笔写下自己的收 获和疑问。
合作交流:小组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互相质疑,解 疑。(提示:想想每句诗中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妆 亦 断 孤帆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朗读这首诗时,一定要有感情地 表现出:气势雄壮,充满阳刚之气。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 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 撞开了“天门”,使它中 断开, 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四川绵州昌隆人,唐代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至今尚存900 多首,内容丰富多彩,被后人誉为—— “诗仙”。 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前 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沿 着长江顺流而下,看到了长江两岸的风景, 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 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碧水东流至此回。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 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 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 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 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 涛汹涌的奇观。 北流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青山相对立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的天门两山的雄姿,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 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 驶来。 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上的“一片孤帆”。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天门山》PPT教学电子课件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天门山》PPT教学电子课件
17.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多讴

歌祖国壮丽的山河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想

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被称作——诗仙。
天门山
从远处看
想一想,李白可能会站在哪个地方望呢?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 岸 青 山 相 立”而说“两 岸青山相对出”?
本句诗写远望天门山所 见的雄姿,这里的“出”字 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 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 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 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诗的三、四两句有什么联系?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 体,上句写远望天门山所见的雄 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 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描绘出了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 靠近天门山的情景。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读准字音。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 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天门中中断断楚楚江江开,
从中间断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状元成才路
雄伟的天门山 状元成才路 被长江拦腰劈开,
结构梳理
天门中断 楚江开
长孤
望 天 碧水东流
山水相映 江 帆
至此回
灵乘
秀风

浩破
山 青山
相对出 状元成才路 以动写静
荡浪
孤帆
日边来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三年级古诗《望天门山》

三年级古诗《望天门山》

三年级古诗《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望(wànɡ)天(tiān)门(mén)山(shān)——朝代:唐(tánɡ)代(dài)作者:李(lǐ)白(bái)天(tiān)门(mén)中(zhōnɡ)断(duàn)楚(chǔ)江(jiānɡ)开(kāi),.碧(bì)水(shuǐ)东(dōnɡ)流(liú)至(zhì)此(cǐ)回(huí)。

两(liǎnɡ)岸(àn)青(qīnɡ)山(shān)相(xiānɡ)对(duì)出(ch ū),孤(ɡū)帆(fān)一(yì)片(piàn)日(rì)边(biān)来(lái)。

译文: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2024年《望天门山》说课稿7篇

2024年《望天门山》说课稿7篇

2024年《望天门山》说课稿7篇《望天门山》说课稿1(约3030字)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

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

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

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创新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创新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创新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创新教案第【1】篇〗一、教材简介本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李白的《望天门山》,我略去其中的写字和识字环节,和大家探讨的是如何更好地学习古诗。

我确定本首诗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感情,热爱祖国河山2、能正确朗读、会背诵3、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法如下:二、层层深入,图文结合(教法)我把学习由浅入深,板画与古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真正领略古诗的风采。

学生该如何有效学习呢,可以概括为三、读中感悟,感悟促读(学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边读边感悟,感受到的内容用读来表达。

具体该如何操作呢?下面我简介教学流程(一) 导入(背景导入)我觉得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诗的内容。

我这样给学生介绍,李白25岁时,离开四川去洞庭湖游览,接着他乘船顺江向东,在经过安徽省涂县的东西梁山时,看到滚滚的长江时,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李白当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这首《望天门山》此时板书课题(二)层层深入展开教学(1)读熟扫除障碍首先,让学生把诗读正确、流利,扫除生字障碍。

师:我们用两分钟的时间把这首诗读熟,放手让学生自由读,在读熟时,我接着引导学生读懂(2)读懂理解诗句意思在理解诗句意思时,学生读一句,教师板画一处,诗图结合,诗句的意思全在图中,一目了然。

这时再引导学生读诗,这次学生的感受一定和第一次不一样。

师:同学们看这首诗的四行两句,谁能读出不同语气,在学生的朗读中就会体验到第一句中长江的雄浑、辽阔、汹涌。

也体验到了第二句中那撒满夕阳的辽阔的长江中,那孤帆一点的绮丽、洒脱。

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

(3)品读感受语言的奇妙这是教学的难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高的要求,我觉得这么好的语文素材,这么优秀的文化瑰宝,如果不利用好,太可惜了,但又不能强加给学生。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让学生在不同的字下点上重音,然后朗读体会,谈自己的感受。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望天门山】原文:望天门山【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人教版三年级上21望天门山

人教版三年级上21望天门山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早发白帝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故人西辞黄鹤楼, 千里江陵一日还。 烟花三月下扬州。 两岸猿声啼不住, 孤帆远影碧空尽, 轻舟已过万重山。 唯见长江天际流。
天门:即天门山。安徽省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 博望 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和称。两山对峙,象一 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名。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中断:从中间断裂开来。 开:撞开。
问题: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开”有什么联系 分析: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 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 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 而成为两座山(东梁山和西梁山)。这句衬托出 楚江水的汹涌。
碧 水 东 流 至 此 回

2、板画江水回旋、 向北流。老师画的是 什么?(水)怎样的 水?(碧水)碧水还 可以说什么水?(清 清的水、绿绿的水、 干净的水……)这样 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 候,由于山势的阻挡 ,产生回旋,转向北 流了
回:回旋。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东流的碧绿的江水,经过两山之间狭 窄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 的奇观。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山 碧水东流至此回。
楚江:长江
天 门 中 断 楚 江 开
想象,领悟诗意
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 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 说吗? (高、俊秀、险……)

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望天门山

三年级语文上册21课望天门山
天门山
李白 (701~762年),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他医生写了 大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诗篇, 他的诗色彩瑰丽,想象大胆, 被称为“诗仙”。
望天门山[唐] 李白 Nhomakorabea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1、望----看,往远处看。 2、开----断开。 3、至----到。 4、此----这里。 5、回----回旋。 6、孤----单独。 7、帆----船。
小资料袋:
1、2句的诗意:天门山被长江从 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向东奔腾而去, 到这儿突然回旋澎湃, 3、4句的诗意:两岸的青山相互 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 悠悠驶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断 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这句话看似写山,实际上是借山 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 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断 楚 孤 帆
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
碧水东流至此回
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 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 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 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 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 一句是借水势衬托出山的危险。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望天门山》PPT课件 (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演示课件

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望天门山》PPT课件 (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演示课件
用自己的话写《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起的地方飘荡而来。 碧水东流至此回。
聪明的你找找看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两岸/青山/相对/出, 问题:既然楚江波涛汹涌,能冲断天门,为什么它不是直向前奔腾而去,却说“至此回”呢?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从这些景物中,你能看出李白大概是在什么时候“望”天门山的呀? 两岸/青山/相对/出, 注意:这句连起来读,感受楚江的波涛汹涌和天门山的奇险。
问题:诗题“望”的立脚点是哪里,即诗人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从这些景物中,你能看出李白大概是在什么时候“望”天门山的呀?
是在哪里远望的? 注意:这句连起来读,感受楚江的波涛汹涌和天门山的奇险。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至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被后人誉为——诗仙。
查一查
望---- 看,往远处看。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 从这些景物中,你能看出李白大概是在什么时候“望”天门山的呀?
开---- 断开。 分析: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
那么现在假设你坐在船上穿过天门山, 沿着楚江顺流而下,你看到沿江的风景, 你会说……
聪明的你找找看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碧水 青山 白帆 红日 从这些景物中,你能看出李白大概 是在什么时候“望”天门山的呀?
“红日”说明了是在早上或者是傍晚。
出:突出。
相对出:相对着突出来。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 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 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 门侯客 。这是哪种修辞手法呢?)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件(共20张PPT)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件(共20张PPT)

突出,出现。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孤
单独、一个。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孤舟乘风破浪 ,从水天相接的天边驶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 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 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 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 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 “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诗意小结: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引奔腾的长江水从 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 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雄奇秀丽的天门山夹 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 帆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轻捷而来。
聪明的你找找看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碧水 青山 白帆 红日
从这些景物中,你能看出李白大 概是在什么时候“望”天门山的 呀?
是在早上或者是傍晚。“红日”
诗人在描画这幅画时,是以什么景物为主 体的?其他景物起什么作用?这些景物衬托 了天门山怎样的景象?
诗人以天门山为主体,其他景物起衬托 作用,这些景物衬托了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 象。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 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 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 来。风景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地展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清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朗读这首诗时,一定要感 情地读出“磅礴,雄浑,充满 阳刚之气。”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 令人回味无穷。
望----看,往远处看。 开----断开。 至----到。 此----这里。 回----回旋。 孤----单独。 帆----船。

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学反思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1古诗教学向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很多老师在做公开课时避之不及。

古诗语言凝练,情感强烈,意境优美。

学习古诗,不仅可以积累汉语精华,还能陶冶情操,所以学习古诗非常重要。

《望天门山》是李白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也体现了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

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也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我在选做这节课时,只是觉得越早挑战最高难度的领域越可以让我更好的体会语文教学的深度。

这节课也吸引来了很多老师来听课,不过让老师们失望了,或者说是各位老师和领导高看了我一眼。

当然,这节课不够成功的原因都是来自我个人的问题。

通过华校、董校以及同组教师的评课,我认识到这节课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的设计意图也是循着“读诗句,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的古诗教学思路进行的。

读诗句、知作者这两个环节都做的不错,尤其是读诗句贯穿了整节课。

但是,在理解诗意这一难点上没能实现突破,这也是这一节课不成功的关键所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国古代学习古诗文大都是直接的背诵。

而现在的学科教学讲究效率,所以立足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

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我本来想突破去逐字句去理解诗意的方法,而是通过读和把握关键词让学生自己说说诗句描绘的场景。

这一环节由于紧张被我落下了。

但是,即使有这一个环节,我也不敢保证这一环节的设计会达到目的。

所以,为了更有把握,还是应该采用逐字句的方式去理解诗意,先扫除理解上的障碍,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效果可能会更好,也不容易落掉这一个关键的环节。

在悟诗情这一环节上,设计还不够充分,这里应该让孩子联系单元导读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引导。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1.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知识点篇一原文:望洞庭【作者】刘禹锡【朝代】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知识点篇二译文: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3.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知识点篇三注释: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4.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知识点篇四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5.小学三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案篇五教学目标:1、了解望天门山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2、了解望天门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望天门山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2、让学生了解望天门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让学生对望天门山的文化特色有深刻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单介绍望天门山的历史和地理背景,激发学生对望天门山的兴趣。

2、让学生观看望天门山的图片和视频,感受望天门山的自然风光。

二、讲解1、让学生了解望天门山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如望天门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文化特色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 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 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 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 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 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 勃地乘船顺江东下, 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 的东、西梁山时。 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 吸引住了, 吸引住了, 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两岸青பைடு நூலகம்相对出,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孤帆一片日边来。
那么现在假设 你坐在船上穿过天 门山, 门山,沿着楚江顺 流而下, 流而下,你看到沿 江的风景, 江的风景,你会 说…… 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碧)水: (青)山: (白)帆: (红)日: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李白
李白:(701 762),唐代诗人,字太白, ),唐代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 :(701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人,李白诗歌散失不少, 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人,李白诗歌散失不少, 至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900多首 至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被后人誉 诗仙。 为——诗仙。 诗仙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中断:从中间断开。 中断:从中间断开。 • 回:
红色的字是 什么意思呢?
回(回旋)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 回旋)由于两山夹峙, 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 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 奇观。 奇观。
天门\中断 楚江开 天门 中断\楚江开, 中断 楚江开, 碧水\东流 至此回。 东流\至此回 碧水 东流 至此回。
这么壮美的景色, 诗人是在什么地 方看到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