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全册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 8.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3

高中物理 8.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3

8.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初步理解“理想气体〞的概念。

〔2〕掌握运用玻意耳定律和查理定律推导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过程,熟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数学表达式,并能正确运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解答有关简单问题。

〔3〕熟记盖·吕萨克定律及数学表达式,并能正确用它来解答气体等压变化的有关问题。

2.通过推导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导盖·吕萨克定律的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用实验验证盖·吕萨克定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用实验来验证成正比关系的物理定律的一种方法,并对学生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1.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它不仅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还是中学阶段解答气体问题所遵循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

2.对“理想气体〞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为这一概念对中学生来讲十分抽象,而且在本节只能从宏观现象对“理想气体〞给出初步概念定义,只有到后两节从微观的气体分子动理论方面才能对“理想气体〞给予进一步的论述。

另外在推导气体状态方程的过程中用状态参量来表示气体状态的变化也很抽象,学生理解上也有一定难度。

三、教具1.气体定律实验器、烧杯、温度计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的玻意耳定律是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与体积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而查理定律是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压强与温度变化时所遵循的规律,即这两个定律都是一定质量的气体的体积、压强、温度三个状态参量中都有一个参量不变,而另外两个参量变化所遵循的规律,假设三个状态参量都发生变化时,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1.关于“理想气体〞概念的教学设问:〔1〕玻意耳定律和查理定律是如何得出的?即它们是物理理论推导出来的还是由实验总结归纳得出来的?答案是:由实验总结归纳得出的。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全册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全册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选修3-3全册精品教案第七章分子动理论27.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第一节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37.2分子的热运动5第二节分子的热运动67.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8第三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87.4物体的内能11第四节物体的内能12第八章气体148.1气体的等温变化玻意耳定律14第一节气体的等温变化玻意耳定律148.2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16第二节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168.3气体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18第三节气体•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198.4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21第四节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22第九章物体和物态变化259.1固体25第一节固体259.2液体26第二节液体2610.1、2功和内能热和内能29第一节功和内能热和内能3010.3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30第三节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3110.4热力学第二定律32第四节热力学第二定律3310.5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35第五节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35第七章分子动理论7.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般分子直径和质量的数量级;(2)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记住这个常数的数值和单位;(3)知道用单分子油膜方法估算分子的直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单分子油膜法估算测量分子大小,让学生体会到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形成正确的唯物主义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和学会用单分子油膜法估算分子大小(直径)的方法;(2)运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微观量(分子的体积、直径、分子数等)的方法。

教学教具(1)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水面上单分子油膜的示意图;离子显微镜下看到钨原子分布的图样;(2)演示实验:演示单分子油膜:油酸酒精溶液(1:20O),滴管,直径约20cm圆形水槽,烧杯,画有方格线的透明塑料板。

教学过程:第一节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一)热学内容简介(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设计2:9.2液体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设计2:9.2液体教案

2 液体教材分析与整合:教科书从分子动理论出发,分析构成气体、固体、液体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差异,引出液体微观结构的特点。

随后围绕液体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毛细现象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在讨论这三个问题时教科书从生活现象,实验演示切入,再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研究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到浸润与不浸润以及毛细现象,这都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

本节课教科书中也涉及到了液晶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第2课时中讲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没有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掌握液体的微观结构。

(2)知道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会分析表面层分子的微观结构,理解液体表面张力,会对相关现象做出解释。

(3)知道浸润和不浸润现象,会从分子微观结构对浸润与不浸润想象进行解释。

(4)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会进行原因分析。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对液体的相关特殊现象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由潜入深用分子的微观结构来分析物质的宏观特性和主动、积极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猛然发觉看似简单的液体竟会蕴含如此多的相关想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分子动理论不但能在微观意义上研究气体、固体,而且能研究液体。

教学重点:液体的表面张力、浸润与不浸润、毛细现象。

教学难点:对浸润与不浸润的微观解释。

实验器材:表面张力演示器、肥皂水、儿童吹泡泡液一分钱硬币、培养皿毛细现象演示脱脂棉与普通棉花新课引入:复习分子动理论:【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1、分子动理论:(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2)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热运动(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画出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的关系图)3、固体的微观结构:分子间距较小r o,分子在某一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振动。

4、固体的宏观性质:具有固定的外形,不易被压缩,扩散速度慢。

高中物理选修3-3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3-3教案

第七章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知道一般分子直径和质量的数量级;(2)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记住这个常数的数值和单位;(3)知道用单分子油膜方法估算分子的直径。

二、重点、难点分析1.使学生理解和学会用单分子油膜法估算分子大小(直径)的方法;2.运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微观量(分子的体积、直径、分子数等)的方法。

三、教具1.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水面上单分子油膜的示意图;离子显微镜下看到钨原子分布的图样。

2.演示实验:演示单分子油膜:油酸酒精溶液(1:20O ),滴管,直径约20cm 圆形水槽,烧杯,画有方格线的透明塑料板。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热学内容简介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如热胀冷缩、摩擦生热、水结冰、湿衣服晾干等都是热现象。

2.热学的主要内容: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等。

3.热学的基本理论:由于热现象的本质是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因此研究热学的基本理论是分子动理论、量守恒规律。

(二)新课教学过程1.分子的大小。

分子是看不见的,怎样能知道分子的大小呢(1)单分子油膜法是最粗略地说明分子大小的一种方法。

介绍并定性地演示:如果油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散开,可认为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可以通过幻灯观察到,并且利用已制好的方格透明胶片盖在水面上,用于测定油膜面积。

如图1所示。

提问:已知一滴油的体积V 和水面上油膜面积S ,那么这种油分子的直径是多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还要指出:如果分子直径为d ,油滴体积是V ,油膜面积为S ,则d=V /S ,根据估算得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

(2)利用离子显微镜测定分子的直径。

看物理课本上彩色插图,钨针的尖端原子分布的图样:插图的中心部分亮点直接反映钨原子排列情况。

经过计算得出钨原子之间的距离是2×10-10m 。

如果设想钨原子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话,那么钨原子之间的距离L 就等于钨原子的直径d ,如图2所示。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8章气体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3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8章气体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3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在下节课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解答疑问、推荐阅读材料等。
3.拓展活动: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思考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吹气球、烧水等,尝试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讨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航空航天、制冷技术等,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我将采取更加直观的教学方式,如通过图示或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及其推导过程。
2.对于学生在问题解决策略上的不足,我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我将更多地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1.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物理中的基本概念,如压强、体积、温度等,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
2.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化学中的物质的量概念,对n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3.学生已经学习了数学中的代数知识,能够进行方程的求解和分析。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请学生阅读以上拓展阅读材料,进一步加深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理解和应用。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请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实例,如航空航天、制冷技术等,并在下节课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可以在家中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物理选修3-3人教新课标同步教案

物理选修3-3人教新课标同步教案

定义特点说明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分子热运动)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间隙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直接证明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不是固体微粒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布朗运动示意图路线不是固体微粒运动的轨迹布朗运动间接证明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不是分子运动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r增加而减小,斥力变化更快,分子力本质为电磁力分子间距离f引与f斥对外表现分子力分子势能r=r0f引 = f斥F=0 Ep最小r<r0 f引 < f斥F为斥力Ep随减小而增大r>r0 f引 > f斥F为引力Ep随增大而减小r>10 r0 f引f斥十分微弱F可以认为是零Ep可以认识是零项目定义决定微观量值分子的动能物体内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具有的动能与温度有关,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永远不等于零,无法测量分子的势能物体内分子存在相互作用力,由它们的相对位置所决定与物体体积有关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可能等于零, 无法测量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与势能之总和与分子数,温度,体积有关分子永远运动和分子存在作用力永远不等于零,无法测量机械能物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和跟物体运动状态,参考系和零势能点选择有关宏观物体的运动可以为零,可测量改变内能方法条件内能改变本质做功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外界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其它形式的能与内能之间的转换热传递温度差对外界放热.内能减少;物体从外界吸热,内能增加热量从温度高的物体转移到温度低的物体内容物体内能的增加ΔU等于外界对物体做的功W和从外界吸收热量Q之和ΔU=W+Q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正 >0 负 <0功W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对外界做功热量Q 物体吸热物体放热内能ΔU 内能增加内能减少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另一种表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原因是第一类永动机违反能量守恒定律)体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高中物理教案3一3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3一3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3一3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体内能和熵的概念,掌握热容和热传导的相关知识,同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内能和熵的概念、热容和热传导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内能和熵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物理教科书、黑板、教学PPT、实验器材。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介绍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解内能和熵(15分钟)
1. 内能和熵的概念
2. 内能和熵的计算方法
3. 内能和熵的应用举例
三、讲解热容和热传导(20分钟)
1. 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热传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热容和热传导的区别和联系
四、实验演示(15分钟)
进行一个与热容和热传导相关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和解题过程,引导他们互相讨论,澄清疑惑。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紧扣教学内容,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热力学
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布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八章《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八章《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精品教案

教学过态参量p c或p′c均可得到:这就是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它说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压强、体积的乘积与热力例题1 一水银气压计中混进了空气,因而在27℃,外界大气压为758毫米汞柱时,这个水银气压计的读数为738毫米汞柱,此时管中水银面距管顶80毫米,当温度降至-3℃时,这个气压计的读数为743毫米汞柱,求此时的实际大气压值为多少毫米汞柱?教师引导学生按以下步骤解答此题:(1)该题研究对象是什么?(2)画出该题两个状态的示意图:(3)分别写出两个状态的状态参量:p1=758-738=20mmHg V1=80Smm3(S是管的横截面积)。

T1=273+27=300 Kp2=p-743mmHg V2=(738+80)S-743S=75Smm3T2=273+(-3)=270K解得p=762.2 mmHg完成例题1,并总结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5分钟)学习札记:课堂达标练习1、对于理想气体下列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A、理想气体是严格遵守气体实验定律的气体模型B、理想气体的分子间没有分子力C、理想气体是一种理想模型,没有实际意义D、实际气体在温度不太低,压强不太大的情况下,可当成理想气体2、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P1、V1、T1变化到状态P2、V2、T2。

下述过程不可能的是()A、P2>P1,V2>V1,T2>T1B、P2>P1,V2>V1,T2<T1C、P2>P1,V2<V1,T2>T1D、P2>P1,V2<V1,T2<T13、如图8—24所示,表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沿从a到b到c到d再到a的方向发生状态变化的过程,则该气体压强变化情况是()ArrayA、从状态c到状态d,压强减小,内能减小B、从状态d到状态a,压强增大,内能减小C、从状态a到状态b,压强增大,内能增大D、从状态b到状态c,压强不变,内能增大4、密封的体积为2L的理想气体,压强为2atm,温度为270C。

加热后,压强和体积各增加20%,则它的最后温度是5、用活塞气筒向一个容积为V的容器内打气,每次能把体积为V0、压强为P0的空气打入容器内。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全套精品教案(46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全套精品教案(46页)

第七章分子动理论7.1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般分子直径和质量的数量级;(2)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记住这个常数的数值和单位;(3)知道用单分子油膜方法估算分子的直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单分子油膜法估算测量分子大小,让学生体会到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形成正确的唯物主义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和学会用单分子油膜法估算分子大小(直径)的方法;(2)运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微观量(分子的体积、直径、分子数等)的方法。

教学教具(1)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水面上单分子油膜的示意图;离子显微镜下看到钨原子分布的图样;(2)演示实验:演示单分子油膜:油酸酒精溶液(1:20O),滴管,直径约20cm圆形水槽,烧杯,画有方格线的透明塑料板。

教学过程:第一节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一)热学内容简介(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如热胀冷缩、摩擦生热、水结冰、湿衣服晾干等都是热现象。

(2)热学的主要内容: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等。

(3)热学的基本理论:由于热现象的本质是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因此研究热学的基本理论是分子动理论、量守恒规律。

(二)新课教学1、分子的大小:分子是看不见的,怎样能知道分子的大小呢?(1)单分子油膜法是最粗略地说明分子大小的一种方法。

演示:如果油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散开,可认为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可以通过幻灯观察到,并且利用已制好的方格透明胶片盖在水面上,用于测定油膜面积。

如图1所示。

提问:已知一滴油的体积V和水面上油膜面积S,那么这种油分子的直径是多少?(如果分子直径为d,油滴体积是V,油膜面积为S,则d=V/S,根据估算得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2)利用离子显微镜测定分子的直径。

看物理课本上彩色插图,钨针的尖端原子分布的图样:插图的中心部分亮点直接反映钨原子排列情况。

经过计算得出钨原子之间的距离是2×10-10m。

高中物理 8.1《气体的等温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3-3

高中物理 8.1《气体的等温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3-3

《气体的等温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中感知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而没有从对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进行逐一描述,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一个具体实施过程。

教材试图给学生留下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包括心理空间、思维空间〕,并让学生利用这些“空白〞式的自主活动,自己建构、探索知识,逼近真实的探究结论。

但是给出实验的基本思路,以使学生体会探究的基本要素。

对于数据的处理也有提示,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但又不撒手不管,这是提高学生实验和探究能力较好的途径。

[教学设计思路]一、为学生创造更大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探究能力这样学生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X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思考活动,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

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1.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平等的交流与学习,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探究学习,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绽放。

2.是问题的创设,问题设置的越是具体表面上看来学生越是容易回答,但是学生总是在狭窄的思维胡同中去观察和思考,如井底之蛙。

而过分的散乱会使学生很盲从,因此力争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3、实验条件的创设实验条件创设的越是理想,实验结果越是理想。

但是学生感受不到物理学家的探究历程。

感受不到模型与实际的差距。

不利于误差的分析和物理在实际应用中模型的建立。

二、允许接受学生的错误物理定律的建立过程往往经过漫长的过程,无数次的失败。

让学生清楚一个定律的发现不可能通过几次简单的测量就得出的,我们只不过是通过实验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有所体验。

因此接纳学生失败,共同分析失败和产生误差的原因。

有时没有失败的收获是不牢固的。

三、重视过程和方法知识的东西一生中任何时候均可获得,但方法性的东西获得一生中却有关键时期。

实验的结果重要,但过程的方法更重要。

探究的要素,实验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物理量转换,团结协作的精神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确定气体的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最新人教版选修3-3高中物理第一节固体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选修3-3高中物理第一节固体教学设计

第一节固体教目标:1、知道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和物理性质上的区别3、知道晶体有单晶体和多晶体4、知道一种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并不是绝对的教重点: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性质并能区别它们教难点:对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的理解教方法:讲述法、实验法、讨论法教用具:硫酸铜、食盐、松香、橡胶和明矾教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习,我们知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分子聚集在一起,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又使它们分散开,我们看到自然界中物质的三种状态:液态、气态和固态,便是由于分子的这两种作用而产生的三种不同的聚集状态。

为了更好的研究微观分子的排布对物质宏观性质的影响,我们分别研究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液体和气体;首先,我们研究固体。

(二)新课教1、固体材料的发展教师出示图片: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的演变——固态材料的发展;(图片的展示顺序:远古石器——商代的青铜器——春秋时期的铁制刀剑——到今天的人造固体材料:合金;低温超导材料;生产火箭、人造卫星的特殊材料;高强度、低密度、耐高温的钛合金等等)教师讲解:人类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利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人们对固体材料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从对金属固体材料的提炼到今天可以运用技术制造出多种人造材料。

各种材料的性质也是千差万别的,所有的这些固体材料性质的不同,都是与它们的分子组成和分子排列有关的。

2、固体的分类实验1:请同们观察下面的几种固体颗粒:硫酸铜、食盐、松香、橡胶和明矾;问题:同一种固体的颗粒形状是一样的么?教师可以通过大屏幕显示各个固体颗粒的图片;或者让生进行分组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生观察到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硫酸铜、食盐、明矾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而松香、橡胶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教师讲解:自然界中的固态物质可以分为两种:晶体和非晶体。

高中物理选修3-3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3-3教案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知道一般分子直径和质量的数量级;(2)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记住这个常数的数值和单位;(3)知道用单分子油膜方法估算分子的直径。

二、重点、难点分析1.使学生理解和学会用单分子油膜法估算分子大小(直径)的方法;2.运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微观量(分子的体积、直径、分子数等)的方法。

三、教具1.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水面上单分子油膜的示意图;离子显微镜下看到钨原子分布的图样。

2.演示实验:演示单分子油膜:油酸酒精溶液(1:20O ),滴管,直径约20cm 圆形水槽,烧杯,画有方格线的透明塑料板。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热学内容简介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如热胀冷缩、摩擦生热、水结冰、湿衣服晾干等都是热现象。

2.热学的主要内容: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等。

3.热学的基本理论:由于热现象的本质是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因此研究热学的基本理论是分子动理论、量守恒规律。

(二)新课教学过程1.分子的大小。

分子是看不见的,怎样能知道分子的大小呢?(1)单分子油膜法是最粗略地说明分子大小的一种方法。

介绍并定性地演示:如果油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散开,可认为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可以通过幻灯观察到,并且利用已制好的方格透明胶片盖在水面上,用于测定油膜面积。

如图1所示。

提问:已知一滴油的体积V 和水面上油膜面积S ,那么这种油分子的直径是多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还要指出:如果分子直径为d ,油滴体积是V ,油膜面积为S ,则d=V /S ,根据估算得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

(2)利用离子显微镜测定分子的直径。

看物理课本上彩色插图,钨针的尖端原子分布的图样:插图的中心部分亮点直接反映钨原子排列情况。

经过计算得出钨原子之间的距离是2×10-10m 。

如果设想钨原子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话,那么钨原子之间的距离L 就等于钨原子的直径d ,如图2所示。

人教版高中物理10.4《热力学第二定律》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3)(2篇)

人教版高中物理10.4《热力学第二定律》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3)(2篇)

10.4 热力学第二定律【教学目的】1、了解某些热学过程的方向性2、了解什么是第二类永动机,为什么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3、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物理实质4、知道什么是能量耗散5、知道什么是热力学第三定律【教学重点】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定律的两种不同表述2、知道什么是第二类永动机,以及它不能制成的原因【教学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物理实质【教具】扩散装置【教学过程】○、引入学生答问: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形式若何,符号法则怎样?2、什么是第一类永动机?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具有相同的实质,表征的是能量转移或转化过程中总量不变。

既然能量只是在不停地转移或转化,而不会消失,我们为什么还在面临能源危机,还在不停地呼吁节约能源呢?我们今天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一、某些热学过程的方向性人们认识问题,总是先有素材,再有思索,然后才有理论的总结与上升。

我们先看这样的事实:根据初中学过的物理常识,我们知道热传导会在两个有温差的物体间产生,会自发的从高温物体传至低温物体,那么,热传导会不会从低温物体传至高温物体呢?不会。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热传导的方向性在看另一个事实:表述教材P85图11-12的物理情形…(人们也做过理论上的预测:扩散既然是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那么,原来A容器中的气体分子恰好全部回到A容器是可能的,只是这种几率非常非常小,以至于在现实中还从来没有发生过)这说明——扩散现象有方向性事实三:有初速度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总要停下来,因为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成了内能;但是,由于内能的增量一部分转移到物体和地面,另一部分转移到了空中(通常称之为耗散),我们要把这部分内能收集起来,然后通过某种机器或装置让它转化成物体重新运动的机械能,这可能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甚至人们还尝试过,即便能够把这部分内能完全收集(不散失),要使它完全转化成机械能,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说,涉及到热现象的——能量转化有方向性怎样表征这种热学过程的方向性呢?——二、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介绍热力学第二定律之前,先介绍相关概念——热机: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装置。

【高中物理】9.1《固体》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3)

【高中物理】9.1《固体》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3)

课题9.1 固体课型新授教学目标与知识点(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2 .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与物理性质上的差别。

3.知道晶体可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通常说的晶体及性质是指单晶体,多晶体的性质与非晶体类似。

4.能用晶体的空间点阵说明其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加强学生对晶体和非晶体的性质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扩展学生的眼界,引起对研究固体性质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学重点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与物理性质上的差别。

教学难点能用晶体的空间点阵说明其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

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实验、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有两组常见的物质:一组是玻璃、蜂蜡、硬塑料等;另一组是盐粒、砂糖、石英。

两类固体物质的外表各有什么特征?(二)进行新课1.晶体和非晶体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例如各种金属、食盐、明矾、云母、硫酸铜、雪花、方解石、石英等都是晶体;玻璃、松香、沥青、蜂蜡、橡胶、塑料等都是非晶体。

一、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晶体具有天然的规则的几何形状,而非晶体无此特点。

例如:食盐粒都是正方体,硫酸铜也是正方体,雪花都是六角形的、明矾外形的八面体,水晶石为六面棱柱。

(2)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不同,而非晶体各方向上物理性质相同。

例如,将石蜡均匀涂在云母片上和玻璃板上,用烧红的钢针接触没有涂蜡的另一面。

会看到云母上的石蜡熔化后的部分为椭圆形,玻璃板的导热性各方向相同,参看课本P33上的图9.1-5。

又如,硫酸铜具有单向导电性,方解石发生双折射现象,也表明它们分别在电学性质、光学性质上各方向不同。

又如,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是缓慢变为液体的过程,无熔点。

有无一定的熔点是宏观上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依据,当不能从外形及各向异性来鉴别是否是晶体时,只有根据有无一定熔点才能作出准确判断。

注意:并不是每种晶体在各种物理性质上都会表现出各向异性二、晶体又可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上述的两条晶体的特点一般说是单晶体的特点,多晶体中小晶粒的排列无规则、杂乱无章,各向异性的物理性质无从显示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选修3-3全册精品教案第七章分子动理论 27.1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第一节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37.2 分子的热运动 5第二节分子的热运动 67.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8第三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87.4 物体的内能11第四节物体的内能12第八章气体148.1 气体的等温变化玻意耳定律14第一节气体的等温变化玻意耳定律 148.2 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16第二节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168.3 气体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18第三节气体•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198.4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21第四节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22第九章物体和物态变化259.1 固体25第一节固体259.2 液体26第二节液体2610.1、2 功和内能热和内能29第一节功和内能热和内能3010.3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30第三节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3110.4 热力学第二定律 32第四节热力学第二定律3310.5 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35第五节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35第七章分子动理论7.1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般分子直径和质量的数量级;(2)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记住这个常数的数值和单位;(3)知道用单分子油膜方法估算分子的直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单分子油膜法估算测量分子大小,让学生体会到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形成正确的唯物主义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和学会用单分子油膜法估算分子大小(直径)的方法;(2)运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微观量(分子的体积、直径、分子数等)的方法。

教学教具(1)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水面上单分子油膜的示意图;离子显微镜下看到钨原子分布的图样;(2)演示实验:演示单分子油膜:油酸酒精溶液(1:20O),滴管,直径约20cm圆形水槽,烧杯,画有方格线的透明塑料板。

教学过程:第一节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一)热学内容简介(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如热胀冷缩、摩擦生热、水结冰、湿衣服晾干等都是热现象。

(2)热学的主要内容: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等。

(3)热学的基本理论:由于热现象的本质是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因此研究热学的基本理论是分子动理论、量守恒规律。

(二)新课教学1、分子的大小:分子是看不见的,怎样能知道分子的大小呢?(1)单分子油膜法是最粗略地说明分子大小的一种方法。

演示:如果油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散开,可认为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可以通过幻灯观察到,并且利用已制好的方格透明胶片盖在水面上,用于测定油膜面积。

如图1所示。

提问:已知一滴油的体积V和水面上油膜面积S,那么这种油分子的直径是多少?(如果分子直径为d,油滴体积是V,油膜面积为S,则d=V/S,根据估算得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2)利用离子显微镜测定分子的直径。

看物理课本上彩色插图,钨针的尖端原子分布的图样:插图的中心部分亮点直接反映钨原子排列情况。

经过计算得出钨原子之间的距离是2×10-10m。

如果设想钨原子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话,那么钨原子之间的距离L就等于钨原子的直径d,如图2所示。

(3)用不同方法测量出分子的大小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数量级是相同的。

测量结果表明,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

例如水分子直径是4×10-10m,氢分子直径是2.3×10-10m。

(4)分子是小球形是一种近似模型,是简化地处理问题,实际分子结构很复杂,但通过估算分子大小的数量级,对分子的大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2、阿伏伽德罗常数提问:在化学课上学过的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什么意义?数值是多少?明确1mol物质中含有的微粒数(包括原子数、分子数、离子数……)都相同。

此数叫阿伏伽德罗常数,可用符号NA表示此常数, NA=6.02×1023个/mol,粗略计算可用NA=6×1023个/mol。

(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一个基本常数,科学工作者不断用各种方法测量它,以期得到它精确的数值。

)提问: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的意义?如果已经知道分子的大小,不难粗略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

例如,1mol水的质量是0.018kg,体积是1.8×10-5m3。

每个水分子的直径是4×10-10m,它的体积是(4×10-10)m3=3×10-29m3。

如果设想水分子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

如何算出1mol水中所含的水分子数?3、微观物理量的估算若已知阿伏伽德罗常数,可对液体、固体的分子大小进行估算。

事先我们假定近似地认为液体和固体的分子是一个挨一个排列的(气体不能这样假设)。

提问:1mol水的质量是M=18g,那么每个水分子质量如何求?提问:若已知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铁的密度是7.8×103kg/m3,试求质量是1g的铁块中铁原子的数目(取1位有效数字)。

又问:是否可以计算出铁原子的直径是多少来?总结:以上计算分子的数量、分子的直径,都需要借助于阿伏伽德罗常数。

因此可以说,阿伏伽德罗常数是联系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

它把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等这些宏观量与分子质量、分子体积(直径)等这些微观量联系起来。

课堂练习:(1)体积是10-4cm3的油滴滴于水中,若展开成一单分子油膜,则油膜面积的数量级是(B)A.102cm2 B.104cm2 C.106cm2 D. 108cm2(2)已知铜的密度是8.9×103kg/m3,铜的摩尔质量是63.5×10-3kg/mol。

体积是4.5cm3的铜块中,含有多少原子?并估算铜分子的大小。

(3.8×1023, 3×10-10m)课堂小结(1)物体是由体积很小的分子组成的。

这一结论有坚实的实验基础。

单分子油膜实验等实验是上述结论的有力依据。

分子直径大约有10-10m的数量级。

(2)阿伏伽德罗常数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它的意义和常数数值应该记住。

(3)学会计算微观世界的物理量(如分子数目、分子质量、分子直径等)的一般方法。

由于微观量是不能直接测量的,人们可以测定宏观物理量,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作为桥梁,间接计算出微观量来。

如分子质量m,可通过物质摩尔质量M和阿伏伽德罗常数NA,得到m=M/NA。

通过物质摩尔质量 M、密度ρ、阿伏伽德罗常数NA,计算出分子直径:7.2 分子的热运动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分析概括出布朗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

从对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的原因分析,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用概率统计的观点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平衡性产生的。

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

这是课堂上的难点。

这个难点要从开始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逐渐分散解疑。

教学教具:气体和液体的扩散实验:分别装有二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mL 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

教学过程:第二节分子的热运动(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来。

提问:上述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总结: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

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而且扩散现象的快慢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

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习过了。

(二)新课教学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后来把颗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

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质如藤黄、墨汁中的炭粒,这些小微粒悬浮在水中都有布朗运动存在。

看教科书上图,图上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指出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s观察到的位置的一些连线。

实际上在这短短的30s内微粒运动也极不规则,绝不是直线运动。

2、介绍布朗运动的几个特点(1)连续观察布朗运动,发现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干涸,就看不到这种运动停下来。

这种布朗运动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悬浮液不冰冻),永远在运动着。

所以说,这种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

(2)换不同种类悬浮颗粒,如花粉、藤黄、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运动,说明布朗运动不取决于颗粒本身。

更换不同种类液体,都不存在布朗运动。

(3)悬浮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颗粒大了,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运动。

(4)布朗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3、分析、解释布朗运动的原因(1)布朗运动不是由外界因素影响产生的,所谓外界因素的影响,是指存在温度差、压强差、液体振动等等。

提问:若液体两端有温度差,液体是怎样传递热量的?液体中的悬浮颗粒将做定向移动,还是无规则运动?温度差这样的外界因素能产生布朗运动吗?总结:液体存在着温度差时,液体依靠对流传递热量,这样悬浮颗粒将随液体有定向移动。

但布朗运动对不同颗粒运动情况不相同,因此液体的温度差不可能产生布朗运动。

又如液体的压强差或振动等都只能使液体具有定向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定向移动不是布朗运动。

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响不是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只能是液体内部造成的。

(2)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受到液体各个方向液体分子撞击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固体的微小悬浮颗粒,液体分子是看不到的,因为液体分子太小。

但液体中许许多多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不断地撞击微小悬浮颗粒,当微小颗粒足够小时,它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

如教科书上的插图所示。

在某一瞬间,微小颗粒在某个方向受到撞击作用强,它就沿着这个方向运动。

在下一瞬间,微小颗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强,它又向着另一个方向运动。

任一时刻微小颗粒所受的撞击在某一方向上占优势只能是偶然的,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越小,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数越少。

布朗运动微粒大小在10-6m数量级,液体分子大小在10-10m数量级,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明显,因此,布朗运动越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