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制度与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社会福利思想和制度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能熟悉社会福利的缘起和形态变迁,能对西方和中国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概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就社会福利学科的交叉性以及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概念辨析
课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社会福利思想、社会福利制度属于福利社会学研究范畴,此外,还包括福利政策、福利对象、福利供给、福利实现方式、福利组织等问题。
福利:welfare,由英文的well好和fare生活组合而成,意思是好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快乐的生活等。那么何谓健康快乐的生活呢?一方面,它与人的需求的满足与否有关;另一方面,它与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人的主观感受有关。也即福利为doing well and felling well.
这样看来,社会福利与满足人的需要密切相关。
第一节社会福利的缘起和发展
一、社会福利产生的缘由
社会福利行为发端于农业社会,但制度化、系统化的现代社会福利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何以产生?有两种观点:一社会福利源自对人需要的满足;二社会福利直接源自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
1.资源稀缺与社会福利
人类社会,每一个时代得以满足人类需求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总是有限的;或者说,相对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一定时代的资源总是稀缺和不足的,按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说法,这种需求与分配的矛盾正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动因。
从经济学的角度,市场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最有效手段。从个体追求富裕生活的角度看,劳动或经营是市场竞争中获得财富与幸福生活的基本途径。其中,一部分人的需求得以满足,而另一部分人需求未能得到满足。而且需求得以满足的一部分群体也有向下流动的风险。由此可见,福利问题和经济问题一样,其发生的根源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需求的矛盾。或者说资源稀缺性条件下的社会风险是社会福利产生的基础。
2.社会公平与社会福利
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但市场只关注资源配置的结果——利润,并不在意也不保证每个人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这样做的结果是出现了贫富差距。贫困会滋生一些社会问题,人们对贫困现象进行研究,认为贫困源自个人责任,懒惰、恶习、无能、坏习惯等。同时也有人认为贫困是由于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因此社会不公平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是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的原因。近代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过程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冲突和阶级斗争。为维护社会秩序,通过再分配的手段想部分财富向贫困阶级转移。无论是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还是1883年德国俾斯麦《疾病保险法》或是1874年日本明治政府颁布的《恤救规则》都是阶级冲突的产物。
这种帮助包括富人利他主义的自愿帮助和通过国家干预强制手段对穷人和有需要的人的帮助,就是一种资源的再分配,以此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平等。所以公平和平等是社会福利的本质,其价值取向是社会福利产生的动因,也是社会福利实践的根本目标。
不过,通过国家干预实行的再分配有可能影响到经济增长效率,即公平和效率的二元悖论。二者的协调是社会结构均衡的机制。社会福利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各国社会福利制度的设计一般也是以其为基本原则的,如何在不影响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公平呢?这是一个社会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福利实现方式的问
题。目前状况是,传统的再分配与社会投资相结合的可持续增长的社会福利发展模式。
总之,面对资源的稀缺性,为促进资源和财富的增长,用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和资源分配是最合理的方式。但这出现了一部分人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的问题,出现了社会矛盾和冲突,这是社会福利问题产生的根源。通过国家干预,对资源进行再分配,缓解社会矛盾,但也影响了经济增长。在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需要突破传统的、注重结果的再分配方式,通过社会投资的方式,以提高弱势群体的资源和财富的获得水平,以努力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二、社会福利形态变迁
古代,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可谓社会福利的原初形态,前工业化时期,中央政府的局部性救灾机制和民间的慈善救助机制算是社会福利的中间形态。工业化以来,社会福利制度建构和发展。
1.慈善济贫阶段
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孤儿、残疾人、穷人、病患者等的帮助,由家庭、教会、邻里帮助完成,这是最初的慈善形式。基督教强调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类生命的价值与善待需要帮助的人(对灾难感同身受,不问良莠,救治民间疾苦)其慈善形象相当突出。社会福利的历史表明,慈善源于特定的宗教信仰和人文关怀。
16世纪以后,英国圈地运动爆发,社会问题丛生,传统慈善救济无力应付,1601年《伊利莎白济贫法》是国家力量介入的产物。该法案用征税的办法向圈地运动镇南关流离失所的贫民实施救,主要依托教会实施,如由每个教区负责向居民和房屋拥有者征收济贫税,用以救助无力谋生的人,并负责组织失业者劳动,安排孤儿当学徒等。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个人开展的社会服务逐渐兴起,而教会为主的慈善机构也越来越多。1869年世界上第一个慈善组织协会在伦敦成立,随后欧洲国家和美国也纷纷建立了慈善机构,这些机构不仅从事福利实践也进行福利的学术研究,如纽约市的慈善组织与哥伦比亚大学通过1890年到1897年的个案进行研究,发现,贫困家庭之所以贫困的原因主要是家庭成员没有工作;其次是意外事件和疾病,而传统上的懒惰、酗酒而贫困的家庭不超过个案的10%,这种研究影响了人们对贫困的认知,也影响了相应的福利改革。
2.福利国家形成与发展阶段
国家力量进行干预并伴以法律的形式,是社会福利制度化的最明显标志。1601年《伊利莎白济贫法》、1874年日本明治政府颁布的《恤救规则》和1883年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的《疾病保险法》可被视为是社会福利制度的最初形态。此后,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发展、变迁,经历了重要的过程即福利国家阶段。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的社会福利是建立在自由主义、个人责任和私人善行基础上的行动,其特征是为少数人提供服务,基本上还属于慈善事业和济贫服务。
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问题丛生,各地的慈善组织和红十字会已经无法募集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人们的需要。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国家干预的政策(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印第安人的崇拜的神鸟蓝鹰blue eagle为标志,发动了蓝鹰运动,大约有25万雇主与政府签订了法规,将自己的产品加以蓝鹰标记。这推动了经济的恢复),1935年颁布了《社会保障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和社会有保障公民福利权利和提供必要福利的责任,从而奠定了当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
进入40年代后,贝弗里奇对英国工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地位做了调查、分析,发现工人在快速增长的物质福利中所获得的份额并没有增加,此后,《贝弗里奇报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福利国家的思想和建立福利国家的政策建议,提出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蓝图。它推动英国先后颁布了6项有关社会保障的立法,从而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1948年英国宣布成为福利国家。到50、6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建立了福利国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