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 名词解释 问答(详细)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组织病理学
第四军医大学1999年口腔组织病理学(硕士)一、名词解释1、朗格罕细胞2、髓周牙本质3、釉珠4、凋亡5、albright综合征6、黏液囊肿二、填空1、白塞氏病除口腔溃疡外,还表现有——和——的病变。
2、舌部毛状白斑的发生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3、牙内陷包括——,——和——三种类型。
4、肌上皮瘤在组织学上可以分为——和——两型。
5、发育中,形成腭部的突起为——和——。
三、问答题1、菌斑的形成、结构及致龋过程。
2、试比较牙本质、牙釉质、固有牙槽骨在发育形成中的异同3、试述上皮异常增生、原位癌与鳞癌的特点及相关关系。
4、从形成、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3方面比较根尖囊肿与牙源性角化囊肿。
第四军医大学2000年口腔组织病理学(硕士)一、名词解释1、网状变性2、肌上皮细胞3、菌斑4、(髁突)增殖带5、未分化间充质细胞二、填空1、牙龈固有层中的胶原纤维束可分为:环行组、牙骨膜组与——、——和——。
2、举出三种类型的牙源型囊肿:——、——和——。
3、举出三种可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肉芽肿型病变——、——和——。
4、多形性腺瘤的病理组织像具有——特征。
5、除四环素牙外,牙齿结构异常还可见于——、——、——和——等疾病。
6、牙髓变性可表现为——、——和——等情况。
7、牙本质龋在镜下可分为五层,无细菌侵入的为——、——和——。
三、试比较牙髓和牙周膜中神经结构与功能的异同。
四、试述釉质的表面结构及其在龋病发生中的意义。
五、试述上皮与间充质间的相互作用在牙齿发生、发育中的表现与意义。
六、比较成釉细胞瘤与成釉细胞纤维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其发生学基础。
七、结合病理学与临床表现,试述牙周炎的发展过程。
(六、七任选一题)。
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口腔组织病理学(硕士)一、名词解释1、棘层松解2、carcinoma in situ3、缩余釉上皮4、牙本质桥5、牙本质发育不全症6、联合突7、透明牙本质二、试述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生物学行为。
口腔组织病理学(1—4章)
口组期中复习题(1—4章)一、名词解释1.釉板:是垂直于牙面的薄层板状结构,起自釉质表面向釉牙本质界延伸,部分可达牙本质,在磨片中观察呈深褐色裂隙状结构。
2.釉丛:呈褐色,形似草丛状或马尾状,起自釉牙本质界,向釉质内散开,其高度约为釉质厚度的1/4—1/3,在釉质内分布均匀。
3.釉梭:为黑色纺锥状突起,从釉牙本质界突入釉质内20—200μm不等,在牙尖及切缘部位较多见。
4.釉牙本质界:是釉质和牙本质的交界面。
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许多小弧线相连而成,弧形线凸面突向牙本质,而凹面向着釉质。
(助理医师)5.原发性牙本质:是指牙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牙本质。
6.继发性牙本质:牙根发育完成后,一生中不断形成的牙本质称为继发性牙本质。
7.修复性牙本质:当牙齿受到生理或病理刺激时,牙髓内未分化细胞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在其对应的髓腔壁上,形成新的牙本质,以保护牙髓,这种新形成的牙本质称为修复性牙本质。
8.龈沟:牙龈与牙面之间有一狭窄的楔形间隙,称为龈沟。
9.结合上皮:指龈沟上皮延续后附着于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
10.牙周膜:是一种致密的结缔组织,它环绕牙根,位于牙根和固有牙槽骨之间。
(名解、选择)二、填空1.牙体组织包括: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三种硬组织和一种软组织牙髓。
2.牙釉质中无机物的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晶体。
3.牙本质主要由牙本质小管、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细胞间质所组成。
4.牙本质的细胞间质的矿化程度包括:管周牙本质、管间牙本质、球间牙本质、生长线、托姆斯颗粒层、前期牙本质。
5.牙骨质分为无细胞牙骨质和细胞牙骨质。
6.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固有牙槽骨。
7.牙龈可分为游离龈、附着龈和牙间乳头三部分。
8.牙龈上皮层的分类:牙龈上皮、龈沟上皮和结合上皮。
9.牙槽骨按其解剖部位可分为固有牙槽骨、密质骨和松质骨。
10.口腔黏膜的分类:咀嚼粘膜、被覆粘膜和特殊黏膜。
11.咀嚼粘膜注意分布于:牙龈和硬腭。
口腔组织的病理学名词解释
口腔组织的病理学名词解释口腔组织的病理学是研究口腔疾病的病变过程和组织学表现的学科。
在病理学中,有许多专业术语用于描述不同的病理变化和疾病类型。
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见的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以增加对口腔疾病的理解。
一、上皮组织上皮组织是口腔黏膜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口腔黏膜是衬覆口腔的柔软薄层组织,包括牙龈、颊粘膜、舌背上皮等。
在病理学中,当上皮组织发生非正常变化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疾病。
1. 上皮增生:上皮组织增生是指上皮细胞的数量和密度增加,形成上皮增生性病变。
常见的上皮增生性疾病有口腔扁平苔藓、角化上皮病等。
2. 上皮变性:上皮细胞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非正常改变。
上皮变性病变包括松解变性、发育不全等。
3. 上皮增生与变性的结合:有时,上皮增生和变性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病变中,例如上皮样疣、鳞状细胞乳头状增生等。
二、结缔组织结缔组织是口腔黏膜下的一种重要组织,包括黏膜下层、真皮和基底膜等。
它在支持和维持口腔组织结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 纤维化:口腔组织中的结缔组织纤维增生。
纤维化可以是炎症的结果,也可以是某些慢性病变的表现,如牙龈纤维化。
2. 炎性细胞浸润:炎症过程引起的免疫细胞在病理学中称为炎性细胞。
不同类型的炎性细胞在特定疾病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3. 血管扩张:与炎症相关的血管扩张,使得血管及其内壁产生扩张和充血。
血管扩张是炎症过程中病变组织常见的表现之一。
三、肿瘤口腔肿瘤是指在口腔组织中发生的异常细胞生长和组织增殖。
它们可以是良性的(非癌性)或恶性的(癌症)。
这些肿瘤根据其来源和组织学特点进行分类。
1. 白斑:口腔黏膜上的表浅白色病变。
白斑有潜在发展为癌症的可能性。
2. 扁平苔藓:一种良性上皮增生性病变。
它通常表现为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块。
3. 纤维性肿瘤:一类由结缔组织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
口腔中的一种常见纤维性肿瘤是牙源性囊肿。
4. 癌症:口腔组织中最严重的肿瘤类型之一。
口腔组织病理学 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口腔组织病理学分章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一.牙体组织1.名词解释(1)釉板(2)绞釉(3)釉小皮(4)死区(5)继发性牙本质(6)透明牙本质(7)髓周牙本质(8)罩牙本质(9)修复性牙本质(10)托姆斯颗粒层(11)球间牙本质(12)横纹2.简述死区、透明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的形成机制及联系。
3.釉质生长线与牙本质生长线有何异同?4.简述釉板、釉丛、釉梭、施雷格氏板、釉质生长线、球间牙本质、牙本质生长线、死区等结构的形成原因。
5.掌握釉质、釉牙本质界、牙本质、牙骨质、釉牙骨质界、牙髓等的组织学特征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6.简要叙述牙本质痛觉的感觉传递机制(三种学说)。
二.牙周组织、口腔粘膜及涎腺组织1.名词解释(1)龈谷(2)Malassez上皮剩余(3)Oxytalan纤维(4)穿通纤维(5)牙骨质小体2.牙龈与牙体是怎样结合的,龈牙结合部的防御机制有哪些临床意义?3.简述牙周膜各组主纤维束的位置,走行方向及各自的功能。
4.牙周膜内存在的上皮剩余有何临床意义?5.简述牙槽骨和牙骨质的生物学意义,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6.口腔粘膜与皮肤在组织结构上有何异同?7.口腔粘膜分为几大类,组织学上有什么异同。
8.简述唇、腭及舌粘膜组织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9.简述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的位置、组织学特点和临床意义。
10.牙龈上皮、龈沟上皮、结合上皮和龈谷上皮在组织结构上的异同点。
三.口腔颌面部及牙齿发育1.名词解释(1)拉特克囊(Rathke pouch)(2)上皮隔(3)面突的联合(4)Serre’s上皮剩余(5)缩余釉上皮2.简述牙板的发生、发展、结局及临床意义。
3.成釉器、牙乳头及牙囊各形成牙体-牙周组织的哪些部分?4.简述牙体硬组织的发生经过。
5.牙源性上皮残余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6.简述口腔颌面部畸形与其发育的关系。
7.简述牙萌出移动的机制。
8.以下颌乳中切牙为例叙述它发育的全过程。
四.龋病、牙髓病1.名词解释(1)牙髓网状萎缩(2)成牙本质细胞空泡性变2.阐述釉质平滑面早期龋中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及表层的形成机理。
口腔组织病理学问答题
第一章一、口腔颌面部发育1.颌面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2.腭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3.舌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4.口腔颌面部发育的调控机制。
5.口腔颌面部还有哪些发育畸形?第二章牙的发育1.以乳中切牙为例,试述牙齿发育的全过程。
2.牙胚包括哪几部分,各形成哪种牙体组织?3.钟状期成釉器的中间层细胞有哪些功能?高的磷碱性酸酶活性,与釉质形成有关。
4.牙胚发育异常可导致哪些牙齿形态和数目的异常?双生牙、融合牙、结合牙、畸形中央尖、畸形舌侧尖、巨牙、小牙; 少牙或无牙、多生牙5.牙硬组织基质形成及矿化特点。
6.总结牙发育各阶段的基因调控特点第三章牙体组织1.釉柱的形态、走行方向及其意义。
2.釉质的超微结构特点。
3.釉质中有机物含量较多的区域有哪些,各有何形态特点?釉牙本质线、釉板、釉丛、釉梭、生长线4.釉质中的有机物的种类及意义。
3.解释下列名词:球间牙本质、前期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管间牙本质、管周牙本质、罩牙本质、透明牙本质、(牙本质)透明层、托姆斯粒层、死区。
4.牙髓神经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Raschkow层/神经壁层,靠近多细胞层5.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
6.牙本质的超微结构特点。
第四章四、牙周组织1.牙龈、牙周膜各有哪几组主纤维束?名称及功能如何?牙龈:胶原纤维(龈牙组,牵引牙龈和牙紧密结合)牙周膜:胶原纤维、弹力纤维(邻近牙骨质最多,承受力大)2.结合上皮的形态特点及其与牙结合的方式?临床意义如何?半桥粒3.牙梢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4.牙周膜中的细胞种类及其功能。
成纤维细胞一一最多,合成、分解胶原蛋白牙周膜干细胞一一牙周组织的再生成牙骨质细胞上皮剩余一一颌骨囊肿、牙源性肿瘤的来源成骨细胞5.龈谷的所在部位及其病理意义。
细菌、菌斑聚集地,容易牙龈炎第五章五、口腔粘膜1.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种类及部位分布、排列特点2.口腔粘膜的功能。
口腔组织病理学 名词解释 问答(详细)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一、名词解释1.外胚间叶:头面部的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它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
2.鳃弓: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3.咽囊: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鳃沟,与之相对应的鳃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相对应的浅沟,称咽囊。
4.口凹: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的凹陷,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
5.口咽膜:口凹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二者之间有一薄膜即口咽膜相隔,此膜来自于胚胎早期的索前板,由内外两胚层构成。
在胚胎第4周,口咽膜破裂。
6.融合: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此谓面突的融合。
7.联合:面部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此过程称为面突联合。
8.原腭:嗅窝下方,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及上颌突联合过程中,不断向口腔侧增生,形成的突起称前腭突。
前腭突将形成前颌骨和上颌切牙。
9.奇结节:胚胎第4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
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
奇结节以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10.Meckel 软骨:也称第1鳃弓软骨或下颌软骨。
分别为左右第1鳃弓中的条形软骨棒。
在发育中,下颌软骨的后端膨大形成锤软骨;下颌软骨耳前区部分还形成锤前韧带和碟下颌韧带,其余部分消失。
二、问答(思考)题1.颌面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答案要点:唇裂和面裂。
唇裂的形成背景:在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两侧球状突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在中线处未联合则形成下唇裂。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研究口腔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的学科,对于口腔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名词解释,涵盖了口腔黏膜、牙周组织、唾液腺、牙髓、牙龈炎、牙周炎和口腔癌等方面。
1. 口腔黏膜:口腔黏膜是覆盖在口腔表面的组织结构,包括唇、颊、舌、腭、口底等部位的黏膜。
口腔黏膜具有保护口腔、感受刺激、分泌唾液等功能。
2. 牙周组织:牙周组织是围绕牙齿的支持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
牙周组织对于维持牙齿的稳固和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3. 唾液腺:唾液腺是分泌唾液的腺体,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等。
唾液具有消化、抗菌、保护口腔黏膜等作用。
4. 牙髓:牙髓是牙齿内部的软组织,主要功能是营养和支持牙齿,并感受牙齿的冷、热、酸、甜等刺激。
5. 牙龈炎:牙龈炎是牙龈组织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牙龈红肿、出血、口臭等。
牙龈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牙周炎。
6. 牙周炎:牙周炎是牙周组织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
牙龈红肿、疼痛、溢脓等。
牙周炎会导致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严重时可导致牙齿脱落。
7. 口腔癌: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黏膜或颌骨上的恶性肿瘤,包括唇癌、舌癌、口底癌等。
口腔癌的病因包括长期吸烟、饮酒、紫外线照射等。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题精选全文完整版
精选全文完整版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题一.牙体组织1.名词解释(1)釉板:起自釉质表面是垂直于牙面的薄层板状结构(2)绞釉:釉柱自釉牙本质界至表面的行程并不完全呈直线,近表面1/3较直,而内2/3较弯,在牙切缘及牙尖处绞绕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
(3)釉小皮: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
(4)死区:是牙因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所致。
在透射光显微镜下观察时,这部分牙本质呈黑色,称为死区。
(5)继发性牙本质:牙根发育完成,根尖孔形成,牙和对牙建立了咬合关系之后形成的牙本质为继发性牙本质。
(6)透明牙本质:又称硬化性牙本质,当牙本质在受到磨损和较缓慢发展的龋刺激后,出了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外,还可以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变形后有矿物盐沉着而矿化封闭小管,这样可阻止外界的刺激传入牙髓,同时,其管周的胶原纤维也可发生变性。
由于其小管和周围间质的折光率没有明显差异,故在磨片上呈透明状而称之为透明牙本质。
(7)髓周牙本质:在罩牙本质和透明层内侧的牙本质又称为髓周牙本质。
(8)罩牙本质:(9)修复性牙本质:当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等而遭受破坏时,使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程度不等的刺激,并发生变性。
牙髓深层的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变性细胞而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形成修复性牙本质。
(10)托姆斯颗粒层:在牙纵磨片中见根部牙本质透明层内侧有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称托姆斯颗粒层。
(11)球间牙本质:牙本质主要是球形钙化,由很多钙化小球融合而成。
在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一些未被钙化的间质,称为球间牙本质。
(12)横纹:是釉柱上与釉柱的长轴相垂直的细线,透光性低。
2.简述死区、透明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的形成机制及联系。
口腔组织病理学2004
北京大学医学部2004年口腔组织病理学(硕士)
一、名词解释:
transparent dentin Ulcer 白斑
二、问答题:
1、与牙釉质生长发育有关的结构并加以论述;
2、早期龋的病理变化釉质平滑面龋(由深层――浅层);
3、颌骨病变中,有多核巨细胞的病变举出五种,并选其中一种加以描述其病理变化;
4、扁平苔藓的病理特点,与白斑、红斑狼疮的鉴别要点;
5、发育性的牙源性囊肿,举出5种,并说明牙源性角化囊肿其生物学行为有什么不同;
6、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其生物学行为;
7、牙源性癌的种类并叙述其特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 名词解释 问答(详细)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
1.胎生牙(natal tooth)-- 在出生时或出生后2-3个月即萌出的乳牙。
多见于下颌乳切牙。
2.额外牙(多生牙)(supernumerary teeth)-- 正常牙数之外多生的牙。
3.先天性缺额牙(无牙症)(congenital anodontia)-- 指根本未曾发生的牙。
可个别或数个牙缺额或全部无牙。
4.巨牙(macrodontia)-- 牙体积超过正常范围与牙列中其他牙明显不对称,叫做巨牙。
5.融合牙(fuse teeth)-- 多系牙发育期间两牙胚融合在一起发育而成,其融合部位的牙本质是相连的。
6.双生牙(geminated teeth)-- 系由一个内向的凹陷将一个牙胚不完全分开而形成,通常为完全或不完全分开的牙冠,有一个共同的牙根和根管。
7.结合牙(concrescence of teeth)-- 指两个发育完成之后的牙借增生的牙骨质结合在一起。
其牙骨质结合在一起,但牙本质是分开的。
8.牙内陷(dens invaginatus)-- 系呀发育期间成釉器过度卷叠或局部过度增殖,深入到牙乳头中,牙发育后呈囊状深陷畸形。
9.畸形舌侧窝(lingual fossa deformity)-- 为牙内陷的一种较轻的发育畸形,表现为牙舌侧窝呈囊状深陷。
10.畸形舌侧尖(lingual cups deformity)-- 为牙内陷的一种发育畸形。
此畸形除舌侧窝内陷外,舌隆突呈圆锥状突起形成一牙尖,易磨损引起牙髓及根尖周病。
11.畸形中央尖(central cups deformity)-- 指牙牙合面中央窝伸出一个额外的牙尖。
12.釉珠(enamel pearl)-- 为局限性釉质增生过长的小球形团块。
常发生在磨牙根分叉处的牙骨质表面,接近釉牙骨质界。
13.牙本质发育不全症(dentonogensis imperfecta)-- 又称遗传性乳光牙本质(hereditary opalescent dentine)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牙本质发育异常。
口腔组织病理学
一、名词解释1、修复性牙本质(11):牙齿受到生理或病理刺激,如釉质表面磨损、酸蚀、龋病时,其深部牙本质小管会暴露,邻近的成牙本质细胞受刺激后发生变性,牙髓中的未分化细胞取代变性细胞而分化成为牙本质细胞,在其相对的髓腔壁上形成新的牙本质以保护牙髓,此种新形成的牙本质称为修复性牙本质。
修复性牙本质中牙本质小管的数目少而弯曲,有些区域仅有少数小管或不含小管。
2、鳃弓(50):胚胎第四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细胞迅速增生,形成6对柱状隆起,左右对称,背腹走向,称鳃弓3、口凹(51):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一个凹陷称口凹或原口4、管间牙本质(9):分布于牙本质小管与小管之间的大部分区域,他构成了牙本质的主体,其矿化程度较管周牙本质低5、骨内袋(121):其牙槽骨发生垂直向吸收,牙根周围的固有牙槽骨形成垂直或斜行破坏,导致牙周袋位于牙槽嵴顶的根方,牙根面与牙槽骨之间6、游离龈(18):牙龈围绕在牙颈周围,不与牙面附着的边缘部分7、菌斑(89):一种薄而致密的膜状物,主要由细菌和菌斑基质组成8、龋(88):一种牙体硬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由于细菌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牙体硬组织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分解崩溃,晚期形成缺损9、含牙囊肿(163):又称滤泡囊肿,是指囊肿包含一个未萌出牙齿的牙冠且囊壁附着于该牙牙颈部的囊肿10、过度角化(125):又称角化亢进,是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表现为乳白色或灰白色11、釉柱(2):釉质的基本结构,釉柱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呈放射状贯穿釉质全层甚至牙表面12、结合上皮(19):龈沟上皮延续后附着于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13、白斑(128):发生在黏膜表面不能被擦掉的白色斑块14、骨上袋(121):由于牙槽嵴呈水平方向吸收,其高度明显降低,导致牙周袋底在牙槽嵴的冠方15、错角化(126):又称角化不良,为上皮的异常角化,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二、问答题1、简述牙本质龋的分层(94)。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整理(第十七至十八章)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整理(第十七至十八章)第十七章口腔颌面部囊肿1.口腔囊肿的一般组织学特征。
答案要点:病理性囊腔和结缔组织囊壁构成。
囊腔内含各种表现的液体、半固体物质;囊壁的囊腔面多有上皮衬里(上皮的种类多为复层鳞状上皮,也可为其它类型上皮);结缔组织囊壁多有明显的胶原纤维,其中可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浸润,有的出现腺体组织。
2.叙述含牙囊肿的组织学特征。
答案要点:肉眼见囊壁较薄,囊腔内有牙颈部附着于囊壁的牙冠,囊液多呈黄色;镜下见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内衬较薄的复层鳞状上皮,仅由2~5列扁平细胞或矮立方细胞构成,无角化,无上皮钉突,类似于缩余釉上皮;纤维囊壁内炎症不明显。
囊肿继发感染时,上皮增生,上皮钉突明显,囊壁组织内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约40%囊肿的衬里上皮可发生黏液细胞化生,少数情况还可见皮脂腺细胞;某些病例的衬里上皮还可发生区域性角化,一般为正角化;纤维囊壁中有时可见牙源性上皮岛。
3.叙述腺牙源性囊肿的组织学特征。
答案要点:衬里上皮部分为复层鳞状上皮,部分为无明显特征的上皮,但在相当区域内,复层上皮的表层细胞呈嗜酸性立方或柱状,常形成不规则的乳头状突起,含不同数量的纤毛细胞和产黏液细胞;在衬里上皮内常可形成隐窝或囊性小腔隙,内含黏液,形成黏液池,内衬这些小腔隙的细胞为类似于表层的嗜酸性立方细胞;衬里上皮可发生局灶性增厚,形成类似于发育性根侧囊肿和成人龈囊肿中所见的上皮斑。
4.叙述根尖囊肿的组织学特征。
答案要点:囊肿大小和囊壁厚薄不一,可附着于患牙根尖。
多数情况下,送检物为散碎囊壁样组织。
镜下见囊壁的囊腔面内衬无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厚薄不一,上皮钉突因炎性刺激发生不规则增生、伸长,相互融合呈网状,上皮表现明显的细胞间水肿和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上皮内炎症细胞浸润,炎性浸润致密区常导致上皮的连续性中断。
纤维组织囊壁内炎症明显,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也混杂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及泡沫状吞噬细胞。
囊壁内可见含铁血黄素和胆固醇晶体沉积。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
口腔组织病理学(组织部分)一一、名词解释1.外胚间叶:头面部的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它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
2.鳃弓: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3.咽囊: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鳃沟,与之相对应的鳃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相对应的浅沟,称咽囊。
4.口凹: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的凹陷,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
5.口咽膜:口凹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二者之间有一薄膜即口咽膜相隔,此膜来自于胚胎早期的索前板,由内外两胚层构成。
在胚胎第4周,口咽膜破裂。
6.融合: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此谓面突的融合。
7.联合:面部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此过程称为面突联合。
8.原腭:嗅窝下方,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及上颌突联合过程中,不断向口腔侧增生,形成的突起称前腭突。
前腭突将形成前颌骨和上颌切牙。
9.奇结节:胚胎第4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
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
奇结节以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10.Meckel: 软骨也称第1鳃弓软骨或下颌软骨。
分别为左右第1鳃弓中的条形软骨棒。
在发育中,下颌软骨的后端膨大形成锤软骨;下颌软骨耳前区部分还形成锤前韧带和碟下颌韧带,其余部分消失。
11.神经嵴:神经褶的顶端与外胚层交界处为神经嵴。
12.神经嵴细胞: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
位于神经管和表面外胚层之间,形成沿头尾走向的细胞带。
又称外胚间叶细胞,神经嵴细胞是特殊的多能干细胞13. 甲状舌管:奇结节和联合突之间中线处的表面内胚层上皮,沿中线向深部增生至甲状软骨处,形成上皮条索称之。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107个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鳃弓:胚胎第4周,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
2、鳃沟:相邻鳃弓之间、在体表侧的浅沟。
3、咽囊:鳃弓的内侧、与鳃沟相对应的是原始咽部,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
4、颈窦:第2腮弓生长速度快,朝向胚胎的尾端,并覆盖了2、3、4腮沟和3、4、5腮弓,与颈部组织融合。
被覆盖的腮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的腔称为颈窦。
颈窦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
5、面突融合: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
6、面突联合:面部突起之间的沟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
7、侧鼻突:嗅窝两侧的2个突起称侧鼻突。
8、球状突:胚胎第5周,中鼻突生长迅速,其末端出现两个球形突起称球状突。
9、唇裂: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多见于上唇。
10、面裂:上颌突、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导致横面裂;上颌突、侧鼻突未联合导致斜面裂。
12、联合突:在第二、三、四腮弓的口咽侧,奇结节的后方,间充质增生形成一个突起称联合突,由第三腮弓形成。
13、奇结节:胚胎第4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
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
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
14、菱形舌:舌盲孔前方的菱形或椭圆形红色区。
15、釉结:在牙胚中央、内釉上皮局部的增厚,可能是细胞分化、牙形态发生的调节信号中心。
16、牙板:胚胎第7周,原发性上皮带向深层生长,分裂为两个向颊(唇)方向生长的上皮板称前庭板,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
牙板将分化为牙胚。
17、牙胚:由成釉器、牙乳头、牙囊组成,牙板上皮、外胚间叶相互作用,最末端细胞增生发育为牙胚,最后发育为牙体、牙周组织。
18、成釉器:经过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将来形成牙釉质。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解
1.外胚间叶/外间充质/外胚间充质(ectomesenchyme):头面部的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它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2.鳃弓(branchial arch):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3.咽囊(pharyngeal pouch):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鳃沟,与之相对应的鳃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相对应的浅沟,称咽囊。
4.颈窦(cervical sinus):第二鳃弓生长速度较快,向尾端生长覆盖了第二、三、四鳃沟和三、四、五对鳃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
被覆盖的鳃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腔称颈窦。
颈窦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如残留可形成颈部囊肿、鳃瘘、先天性耳前窦道。
5.拉特克囊(Rathke pouch):胚胎第三周末,口咽膜前方口凹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凹陷,称拉特克囊。
囊中的外胚层细胞分化成垂体前叶细胞。
拉特克囊与原口上皮间有上皮性柄相连,最后拉特克囊和上皮性柄退化消失,此囊的残余称颅咽管,可发生囊肿、肿瘤,如颅咽管瘤。
6.融合(fuse):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此谓面突的融合。
7.联合(merge):面部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此过程称为面突联合。
8.唇裂(cleft lip):多见于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单、双侧均可发生,单侧较多。
依病变程度分为完全性、不完全性,前者从唇红至前鼻孔底部完全裂开,后者只在唇红缘有一个小切迹。
少见情况下可发生上唇正中裂、下唇裂。
9.腭裂(cleft palate):口腔常见畸形,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果,单、双侧均可发生,常伴唇裂、颌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一、名词解释1.外胚间叶:头面部的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它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
2.鳃弓: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3.咽囊: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鳃沟,与之相对应的鳃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相对应的浅沟,称咽囊。
4.口凹: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的凹陷,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
5.口咽膜:口凹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二者之间有一薄膜即口咽膜相隔,此膜来自于胚胎早期的索前板,由内外两胚层构成。
在胚胎第4周,口咽膜破裂。
6.融合: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此谓面突的融合。
7.联合:面部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此过程称为面突联合。
8.原腭:嗅窝下方,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及上颌突联合过程中,不断向口腔侧增生,形成的突起称前腭突。
前腭突将形成前颌骨和上颌切牙。
9.奇结节:胚胎第4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
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
奇结节以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10.Meckel 软骨:也称第1鳃弓软骨或下颌软骨。
分别为左右第1鳃弓中的条形软骨棒。
在发育中,下颌软骨的后端膨大形成锤软骨;下颌软骨耳前区部分还形成锤前韧带和碟下颌韧带,其余部分消失。
二、问答(思考)题1.颌面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答案要点:唇裂和面裂。
唇裂的形成背景:在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两侧球状突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在中线处未联合则形成下唇裂。
面裂的形成背景: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将发生横面裂,裂隙可自口角至耳屏前,较轻微者可为大口畸形;如联合过多则形成小口畸形。
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将形成斜面裂,裂隙自上唇沿着鼻翼基部至眼睑下缘。
还有一种极少见的情况,因侧鼻突与中鼻突之间发育不全,在鼻部形成纵行的侧鼻裂。
2.腭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答案要点:颌裂和腭裂。
颌裂的形成背景:上颌裂为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能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常伴有唇裂或腭裂;下颌裂为两侧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的结果。
腭裂的形成背景:为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果,单、双侧均可发生。
在腭突的融合缝隙中,有时有上皮残留,可发生发育性囊肿,如鼻腭囊肿、正中囊肿。
3.舌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答案要点:(1)侧舌隆突未联合或联合不全,可形成分叉舌(bifid tongue)或舌裂,罕见。
(2)舌盲孔前方有时可见小块菱形或椭圆形红色区,此区的舌乳头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称为正中菱形舌。
以前认为是奇结节未消失形成的残留。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正中菱形舌与局限性慢性真菌感染,特别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关。
(3)甲状腺早期发生过程中,在甲状腺始基形成的甲状舌管至甲状软骨的下降过程中如发生停滞,则形成异位甲状腺。
如在下降过程中只有部分甲状腺始基滞留,则形成异位甲状腺组织。
(4)胚胎第4周,结节和联合突之间中线处的表面内胚层上皮沿中线向深部增生,形成管状上皮条索,称甲状舌管。
第7周时甲状舌管增生至颈部甲状软骨处,迅速发育成甲状腺。
直至甲状舌管到达甲状腺的位置v1.0 可编辑可修改时,甲状舌管仍保持与口底区上皮的联系。
此管以后变成实性上皮细胞条索并逐渐解体退化,与舌表面失去联系。
如甲状舌管未退化,其残留部分可形成甲状舌管囊肿。
第二章牙的发育一、名词解释1.原发性上皮带:胚胎的第5周,在未来的牙槽突区,深层的外胚间叶组织诱导上皮增生,开始仅在上下颌弓的特定点上,上皮局部增生,很快增厚的上皮互相连接,依照颌骨的外形形成一马蹄形上皮带,称为原发性上皮带。
2.牙板:在胚胎的第7周,原发性上皮带继续向深层生长,并分裂为两个:向颊(唇)方向生长的上皮板称前庭板,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
3.上皮隔:上皮根鞘持续生长,离开牙冠向牙髓方向呈约450角弯曲,形成一盘状结构。
弯曲的这一部分上皮称上皮隔。
上皮隔围成一个向牙髓开放的孔,是未来的根尖孔。
4.上皮根鞘:牙根开始发生时,内釉和外釉上皮细胞在颈环处增生,向未来的根尖孔方向生长,而星网状层和中间层细胞并不出现在上述增生的上皮中。
这些增生的上皮成双层,称为上皮根鞘。
5.颈环:内釉上皮与外釉上皮相连处称颈环,在上皮根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6.釉结:在牙胚中央,内釉上皮局部的增厚,釉结在牙形态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可能是调节细胞分化和牙形态发生的信号中心。
7.缩余釉上皮: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为缩余釉上皮(reduced dental epithelium)。
当牙萌出到口腔中,缩余釉上皮在牙颈部形成牙龈的结合上皮。
8.引导管:牙胚向合面方向萌出时,包绕牙胚的牙囊组织通过结缔组织条索与口腔粘膜固有层相连,这一结构称为引导索。
在干燥的幼儿颅骨上乳牙的舌侧可见含有结缔组织条索的孔,称为引导管。
当恒牙萌出时,骨吸收使引导管很快增宽,成为牙萌出的骨通道。
二、问答(思考)题1.以乳中切牙为例,试述牙齿发育的全过程。
答案要点:(1)原发性上皮板及牙板的发生;(2)成釉器的发育过程包括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及其形态特点;(3)牙体组织形成。
包括冠部牙本质、釉质的形成;牙根的形成,包括上皮隔、上皮根鞘的发生,牙骨质的发生;(4)牙的萌出。
包括萌出的组织学变化、结合上皮的形成等。
2.牙胚包括哪几部分,各形成哪种牙体组织答案要点:牙胚包括成釉器、牙乳头、牙囊,其中成釉器形成牙釉质,牙乳头形成牙本质和牙髓,牙囊形成牙骨质及其它牙周组织。
3.何谓成釉器的中间层有哪些功能答案要点:钟状期成釉器的内釉上皮与星网状层之间有2~3层扁平细胞,细胞核卵圆或扁平状,称为中间层。
在钟状期早期,细胞核居中,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其它细胞器数量不多。
到晚期,细胞间隙增大充满微绒毛,上述细胞器增多,酸性黏多糖及糖原沉积。
该层细胞具有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釉质的形成有关。
4.牙胚发育异常可导致哪些牙齿形态和数目的异常答案要点:牙形态的异常常由牙胚的形态因各种原因发生的改变所致,如临床常见的畸形中央尖、牙内陷、牙根弯曲;牙的数目异常可能主要涉及各种原因造成的牙蕾形成的数目的异常所致。
5.牙硬组织基质形成及矿化特点。
答案要点:釉质的基质由成釉细胞分泌,主要的有机成分未釉原蛋白和非釉原蛋白;釉基质很快矿化。
小的磷灰石晶体,其直径和长度迅速增加。
新形成的釉质中,磷灰石晶体短,细小如针形,而且稀少。
在成熟的釉质中,晶体的体积增大,呈板条状,数量增多。
釉质的矿化方式是,一方面矿物质沉积到基质中,同时水和蛋白质从釉质中被吸收,如此反复交替,使釉质最后达到96%的矿化程度。
在釉质形成到应有的厚度,釉质进一步矿化。
牙本质基质由成牙本质细胞形成主要为胶原纤维和非胶原蛋白;牙本质的矿化由成牙本质细胞控制,其中罩牙本质由成牙本质细胞分泌基质小泡到大的胶原纤维之间。
在细胞外小泡中磷灰石以单个晶体形式存在,以后晶体长大,小泡破裂,泡内晶体成簇地分散在突起的周围和牙本质基质中。
晶体继续长大并互相融合,最后形成矿化的牙本质。
而髓周牙本质基质的胶原纤维比较少,互相交织并与小管垂直。
成牙本质细胞不再产生基质小泡,牙本质基质是以形成各种的晶核进行矿化。
牙本质的矿化形态主要是球形矿化。
第三章牙体组织一、名词解释1.球间牙本质:牙本质主要是球形钙化,由很多钙质小球融合而成。
在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一些未被钙化的间质,称为球间牙本质,其中仍有牙本质小管通过,但没有管周牙本质结构。
球间牙本质主要见于牙冠部近牙釉质牙本质界处,沿着牙的生长线分布,大小形态不规则,其边缘呈凹形,很像许多相接球体之间的空隙。
2.前期牙本质: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总是有一层尚未矿化的牙本质存在,称为前期牙本质。
前期牙本质一般为10~12μm厚。
在发育完成的牙较之正在发育的牙其牙本质形成为慢,所以前者的前期牙本质较后者为薄。
前期牙本质与矿化牙本质的界限较清楚,呈不规则形,可见钙化小球。
3.修复性牙本质:也称为第三期牙本质或反应性牙本质。
当牙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等而遭受破坏时,使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程度不等的刺激,并部分发生变性。
牙髓深层的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变性细胞而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称修复性牙本质。
4.继发性牙本质:牙根发育完成,牙齿和对合牙建立了咬合关系之后形成的牙本质为继发性牙本质。
有报道指出埋伏牙也有继发性牙本质形成。
继发性牙本质在本质上是一种牙本质的增龄性改变,其形成的速度较慢。
5.管间牙本质: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
其内胶原纤维较多,基本上为I型胶原,围绕小管成网状交织排列,并与小管垂直,其矿化程度较管周牙本质低。
6.管周牙本质:镜下观察牙本质的横剖磨片时,可清楚地见到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间质与其余部分不同,呈环形的透明带,称为管周牙本质,它构成牙本质小管的壁。
管周牙本质矿化程度高,含胶原纤维极少。
7.罩牙本质:最先形成的紧靠牙釉质和牙骨质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其基质胶原纤维主要为来自于未完全分化的成牙本质细胞分泌的科尔夫(Korff)纤维,胶原纤维的排列与小管平行。
在冠部者称罩牙本质。
8.透明牙本质:当牙本质在受到磨损和较缓慢发展的龋刺激后,除了形成上述修复性牙本质外,还可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变性后有矿物盐沉着而矿化封闭小管,这样可阻止外界的刺激传入牙髓,同时,其管周的胶原纤维也可发生变性。
由于其小管和周围间质的折光率没有明显差异,故在磨片上呈透明状而称之为透明牙本质。
9.(牙本质)透明层:最先形成的紧靠牙釉质和牙骨质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其基质胶原纤维主要为来自于未完全分化的成牙本质细胞分泌的科尔夫(Korff)纤维,胶原纤维的排列与小管平行。
在冠部者称罩牙本质,在根部者称透明层,厚约5~10μm。
10.托姆斯粒层:在牙纵剖磨片中见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有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称托姆斯颗粒层。
11.死区:因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
在透射光显微镜下观察时,这部分牙本质呈黑色,称为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