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引起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单位代码 11660

单位名称重庆理工大学

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论文题目: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引起的教育机

会差异

作者:晏娟

专业:经济学类

学号:11102990630

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中国 重庆

2012 年 9月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引起的教育机会差异

——以四川乐山市马边大院子乡以

及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为

【内容摘要】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公平、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等。实现教育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教育公平的实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机会财政支出城乡教育差距二元教育结构

一、纵向分析教育的差距

纵向来讲,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义务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高中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

1,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差距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早在《义务教育法》公布之前的1985年,中国的城镇已经普及了小学和初中教育,而当年农村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95%,农村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率只有65%,而低于这一平均数的省区有13个,其中贵州、广西和西藏三省区不到50%.到1999年,农村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上升到91%,但低于90%的省区仍然有15个,其中贵州和内蒙分别为72.4%和75.7%,西藏更只有38.1%,全国则有130万的少年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在2000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前,许多大中城市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但是到2004年,仍然有至少10%的农村地区尚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的县甚至没有普及小学教育。近年来,虽然全国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1%,但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也几乎恒定地保持在100万人左右。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到2000年的15年间,中国大约有1.5亿左右的农民子女没能完成初中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近3800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00多万人。2000年以后的情况不详,但2002年底展开的一项对全国有代表性的6个县的普查则显示,农村地区初中阶段失学现象严重,所有的县都超过了教育部设定的初中辍学率不超过3%的底线,其中4县高于20%,2县高于30%,1县超过50%.另外根据上海教育科学院有关专家的测算,2001―2002年,全国15―17周岁人口的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分别只有75%和76.6%,有7个省区在60%以下。虽然小学净入学率已达99%,但毕业率仅为89%左右,相差近10个百分点;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但毕业率仅为76%左右,相差近14个百分点。专家的结论是:近年来每年大约有500万适龄儿童未完成初中教育,其中近200万适龄儿童未完成6年小学教育。当然,他们主要是“农村人口”。笔者今年去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区之间支教,期间了解了当地的教育状况,对此深有感触。以下是笔者将马边大院子中学的概况与四川省一个三线城市的一所普通中学进行的一个对比。

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区大院子中学:教学班12个,学生500人左右,在校职工32人,其中本科毕业的老师3人,正式老师:22人。其余均为代课老师。初中班的升学率为

20%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化育中学:教学班47个,学生3586人,在职教职工179人,教师本科学历58人,高级教师28人,中学一级教师74人,拥有省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及青年骨干教师48人,二星级以上教师20人。升学率达到90%。

2、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城乡教育机会差距

到了高中阶段进一步扩大。从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普通高中,不包括职业高中)的比例来看,高中阶段机会的不平等,显然与学习费用的高涨、农村地区高中稀少造成的机会短缺,以及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质量的低劣有关。但是,招生过程中向着城镇倾斜的惯习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虽然说学校给了每个学生被录取的机会,但是,农村教育资源的缺乏造成的教育质量低劣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对这些学生也是不公平。比如,英语来说,经过一系列调查,高中班的同学中,英语好的有大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同学,而来自农村的生源想来来讲英语基础都不好。所以,英语的分数很可能就影响着这些学生能不能进一些好的高中。不是这些学生没有能力去学好英语,而是他们能够拥有的资源,接触的东西限制了他们。

3、高等教育阶段的城乡差距

由于高等教育机会是更为稀缺的资源,是个人跃升上层还是堕入下层的社会的分水岭,围绕这种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而那些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优势的社会成员又总是具有自身的和制度赋予的强大竞争力,因此,高等教育阶段机会的不平等也就更加明显。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首先是基础教育阶段机会不平等累积的结果。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办学制度,使农村的少年儿童在通向学业成功的竞争中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在公共教育经费不足、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又无法承受义务教育之重的困境中,农家子女往往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就被淘汰出局,从而使80%左右的农村适龄人口无缘参加高考,造成农民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进而,由最高教育当局掌控的高等教育机会的初次分配的失衡,以及强势社会成员以“腐败”参与的再分配,都决定着或拉大了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在以地区为单位的高校招生名额分配上,主管部门一贯采取在全国范围向北京和上海倾斜、在一省之内向省会城市倾斜的政策。以几乎神话了的“清华”为例,在迄今为止的二十多年间,它投放于北京市的名额始终超过苏、皖、鄂、川4省的总和(在高考制度恢复之初的几年间为其2-3倍),2001年则占到其招生总数的18%,而当年北京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只占全国总量的0.9%.结果是必然是各地录取比例和分数线的悬殊,“在北京能上清华的分数,在一些地方上不了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