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日常语言中称谓语的变化及动因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中的称谓语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
从过去的“学生”、“老师”到如今的“师兄师姐”、“学长学姐”,这些称谓语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也展现出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本文将就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进行浅谈。
要从学生、老师这两个最基本的称谓入手。
在过去,学校里学生们称呼老师为“老师”,老师则称学生为“同学”或者“学生”。
这是一种比较正式的称谓,也体现了尊师重道的传统。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年轻人的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一些新的称谓语开始在校园中流行起来。
“师兄师姐”、“学长学姐”等称谓的出现,这些称谓语在学生之间的交流中逐渐被接受并使用。
学生们对老师的称呼也从“老师”逐渐变成了“师傅”、“师父”等更加亲切、年轻化的称谓。
一些老师也更乐于被学生称为“导师”、“领路人”等更加亲近的称谓,这反映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在慢慢变得更加平等和和谐。
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也与学生对自我身份认知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过去,学生们只是以自己的年级和专业来进行称呼,比如“大一新生”、“化学系的学生”等。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生自我认知方式的不断更新,学生们对自己的身份认知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他们开始更加强调自己的社会角色认知,比如“社团主席”、“学生会成员”等。
这些称谓语的流行,不仅是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实践和社会影响的态度。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一些新的称谓语也开始在校园中流行。
“小伙伴”、“室友”等称谓语在微信、朋友圈中频繁出现。
这些称谓语突显出了年轻人交流方式的变化,也使得校园中的称谓语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对自己的身份认知也更加多元化,不仅仅是学生或者同学,还有其他更多层面的身份认知。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轻人认识自我的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
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是多方面的,不仅是源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反映了学生成长过程中自我认知方式的变化。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汉语社会称谓语是指用来表示人们身份、地位和关系的词语。
称谓语在汉语中的使用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包含了传统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地位的符号意义。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融合,汉语社会称谓语也发生了变迁,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历程的视角。
从历史角度来看,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古代中国社会的称谓语以尊重与恭敬为核心,首先体现在宗法制度中,家族和宗族成为了人们社会地位的象征,受到尊重的称谓往往与家族和宗族的地位有关。
例如,古代称呼父亲为“家父”,母亲为“家母”,祖父为“宗父”,祖母为“宗母”。
随着封建制度的出现,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父亲、母亲、祖父、祖母等的称谓也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称呼。
如父亲的称呼有“阿爸”、“大爷”、“老子”,母亲也有“老妈”、“娘亲”、“妈咪”等。
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传统的家族结构逐渐被打破,社会阶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汉语社会称谓语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多地以职业、学历、地位等因素来构建社会关系。
因此,人们在称呼别人时,除了家庭成员关系外,也会根据职业和地位来决定称呼方式。
如教师被称为“老师”、医生被称为“医生”、律师被称为“律师”等。
与此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知识技能日益重要,学历成为人们认可和尊重的象征。
因此,在人们的称谓语中,“博士”、“教授”、“研究员”等学术头衔成为了人们尊敬和信任的象征。
一些职业技能出色的人员也有了自己专属的称谓,如烹饪界的“大厨”、“名厨”、销售界的“业务员”、“销售”等。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不仅仅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展现了人们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于家族、尊重和孝顺的重视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家庭及血缘关系的重要性,体现了尊老爱幼、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念;而现代社会的职业、学历等等标准则反映了人们对于知识技能、个人成就的认可和尊重,体现了追求自我实现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
总之,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和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是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Word文档]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a3cd69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df.png)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关键字: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称呼,及其,语用,变化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现代汉语称呼语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模糊的根源在于与称谓语的部分重叠,即有一部分词语既是称呼语又是称谓语,因此,对称呼语进行严谨的界定显得很有必要。
称呼语是十分灵活的语言学概念,在其自身的发展中由于受到语用的影响常常发生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本文将从称呼语的界定、称呼语的语用变化这两个部分来对现代汉语称呼语进行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称呼语称谓语界定语用变化一、称呼语的界定要想对称呼语进行科学的界定,关键是要将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关系整理清楚。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那些认为称呼语就是称谓语并且认为称呼语没有存在必要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称呼语与称谓语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语言学概念。
称呼语与称谓语都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1]。
但是称呼语与称谓语,仅一字之差却又能谬以千里,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呼”字指“大声喊”,“谓”字指“称呼;叫做”。
“称呼”指的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
”而“称谓”则指的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2]从意义对比上来看,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本质的区别。
“大声喊”这一动作是需要有听话对象的,而“称呼;叫做”则不一定需要听话对象,至少“叫做”是不需要有听话对象的。
而“称呼”一词着眼于当面使用,“称谓”一词则着眼于社会关系。
可见称呼语与称谓语有重叠的部分,但是称呼语较之称谓语似乎更加注重语言氛围、语言交往,是“当面招呼”用的名称。
就称呼语本身的特点而言,称呼语多是在语言交际或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体中出现,所以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以及口语化的语言色彩。
称呼语十分灵活且具有强大的派生性,例如“妈妈”这一基础的称呼语,可以衍生出“我的好妈妈、亲妈妈、坏妈妈”等等,并且在一定的语境中用来称呼自己的母亲似乎也不觉得十分拗口。
现代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

现代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现代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摘要:称谓语是人们中止社会交际经常用的言语。
它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期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惹起称谓语语义极端功用的变化。
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主要表往常语用上的减少和泛化,同时也反映出称谓语存在缺位的问题。
关键词:社交称谓语减少泛化一、引言人的社会属性决议了人离不开社会活动,而人在中止社会活动时又不可避免地要中止社会交际,为了交际的顺利中止和完成,运用恰当的称谓语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
但是,称谓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期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惹起称谓语语义及其功用的变化。
(祝琬瑾,1992)并且,称谓语包括两个方面:面称和引称。
面称即我们所说的社交称谓语,用于当面打招呼。
因此,本文将经过浅议几个典型的称谓语的语用变化来看汉语社交称谓语变化上所表现的减少与泛化。
二、称谓语与称谓语的关系在平常的运用中,人们并没有将称谓语和称谓语作出明白地域分,普通情况下,人们以为称谓语就是称谓语。
诚然,二者之间的确有一定联络,它们都可以用于社会交际中称谓他人,但又存在根本区别。
称谓语被以为是人们当面打招呼时称谓对方所运用的词语。
而称谓语指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表现了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运用的称号。
(马宏基,常庆丰,1998)。
从定义上就可以发现,称谓语侧重于理论言语交际中运用的词汇;而称谓语侧重于从其所用的词汇中凸显人的身份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
除此之外,在方式上,二者也有差异。
由于称谓语是一种直接的言语交际为,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所以多采用口头方式。
而称谓语普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所,因此常采用书面方式,多见于行政文书中。
另外,称谓语较称谓语更稳定。
由于称谓语指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展开变化就相对较慢。
可称谓语不同,它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所以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肖苏,2010)比如父子关系,在称谓上表现为:父亲和儿子;而在称谓上可表现为:爸爸、老爸、爹地………宝贝、乖乖、小淘气……。
浅议现代汉语社交称呼语的变化

虽然 , 现在在某些场合小姐也被采用 , 但都会有特定 的修饰
语更稳定。因为称谓语指称 的是人与人 的关 系, 而这种关系又是 语 , : 如 世界小姐 、 港小姐 、 香 旅游小姐等 , 小姐 ” 为泛尊称 而“ 作 比较稳定 的, 以发展变化就相对较慢 。可称呼语不 同, 所 它具有 的功能 已经消失 , 其使用 的范围已缩小 , 日常的交往 中很少会 在 灵活性的特征 , 以总是处 于动态变化之中 。( 所 肖苏 ,00 比如 有人用其称呼陌生的女性 。 21 ) 父 子 关 系 , 称 谓 上 表 现 为 : 亲 和儿 子 ; 在 父 而在 称 呼 上 可 表 现 为 : 2“ . 同志 ” 的缩 小 爸爸 、 老爸 、 爹地………宝贝 、 乖 、 乖 小淘气 ……。社会 和时代 的 同志 , 顾名思 义——有 相同的志向 、 志趣 。而作 为一个称呼 变迁几乎不会 影响父子关 系在称谓形式上 的表现 ,却会影 响称 语 , 就 代 称那 些 具 有 相 同志 向 、 同理 想 的 人 。 它 共
人们的生活逐渐开始多元化 , 在服务性行业 以及 娱乐 场所 中 丰 .98 。从 定 义 上 就 可 以发 现 , 呼语 侧 重 于 实 际 言 语 交 际 中 展 , 19) 称 使用 的词 汇;而称谓语侧重 于从其所用 的词汇中凸显人 的身份 出现 情 色 交 易 . 交 易 的 女 方 就 被 称 作 是 “ 姐 ” 而 小 。一 直 到 现 在 , 及人 与人之 间的各种社会关系。除此之外 , 在形式上 , 二者也有 社会 上的某些死 角仍然隐藏着 一些情色活 动 , 以“ 所 小姐 ” 所指 差异 。由于称呼语是一种直接 的言语交 际为 . 用于人们 的 日常交 称的对象在人们的心 目中几乎 已经形 成定势 ,即向他人提供情 际 。 以多采用 口头形 式。而称谓 语一般用于 比较正式 的场合 . 色 服 务 的 女性 。 所
汉语称呼语的变迁

汉语称呼语的变迁
)
汉语称呼语的变迁主要体现在:
1.从古代汉语的称呼语发展到现代汉语称呼语,随着文化发展而产生了很多新的婉转且谦虚的称呼。
例如在古代,既可以称一般父亲“爷”,
士爷”,也可以称“老父”;而现在更多的人会用“爸爸”,“爹”等较为婉
转礼貌的称呼来称呼父亲。
2.随着民族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称呼语。
例如在汉族生活中,家中有老长辈时,会用“叔叔”“阿姨”,“伯伯”等来称呼长辈;而在蒙古族生活中,家中有老长辈时,会用“负头长”“顺头长”等来称呼长辈。
3.有的族群还有特定的称呼语,只有这个族群才有。
例如,在藏族中,有一种称呼叫“贾崇”,它只用于称呼犯错者或表恭敬之意,而在其他
族群中没有这种称呼。
中国称谓礼仪的历史和变迁

社交场合的称谓礼仪
在社交场合中,人们通常会使用较为亲切和 随意的称谓方式,如“你好”、“很高兴认 识你”、“再见”等。同时,对于不同年龄 、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人,也需要根据具体情 况选择合适的称谓方式。
05
CATALOGUE
中国称谓礼仪变迁的原因及影 响
文化交流与传承的因素
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海上丝绸 之路等,这些交流使得中国称谓礼仪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僚属
官员的下属,有着不同的职位和职责。通常根据僚属的职位和亲疏程度,人们 会使用不同的称谓来称呼他们。
家族称谓礼仪
祖先
家族中的长辈,被视为家族荣誉的象征。人们通常使用“祖先” 来称呼他们。
父母
家族中的长辈,有着养育之恩。人们通常使用“父母”来称呼他们 。
子女
家族中的晚辈,有着传承家族血脉的责任。通常根据子女的性别和 亲疏程度,人们会使用不同的称谓来称呼他们。
蒋介石的称谓变迁
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领袖,他的称谓也经历了多次变化。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他被称呼为“委员长”、“总裁” 、“总统”等;而在私人场合,他则被家人和朋友称呼为“介石”。
04
CATALOGUE
中国现代的称谓礼仪
现代社会对传统称谓礼仪的保留与传承
传统称谓的沿用
在现代社会中,一些传统的称谓仍然被广泛使用,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 这些称谓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家庭关系的亲疏与感情的远近。
社交称谓礼仪
先生
对有学识、有地位、受人 尊敬的人的尊称。通常用 于正式场合或初次见面时 。
女士
对女性的尊称,通常用于 正式场合或初次见面时。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摘要:语言能够反映社会文化的变迁,社会称谓语是不同时期社会文化的具体表现,它们的出现由国家的传统思想、政治背景、社会风气、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来决定。
本文探究中国在解放前后社会的主要社会称谓语的变化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社会称谓文化内涵社会称谓是人际称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传递的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尊重,主要用于称呼家庭成员以外的其他社会成员。
社会称谓语就是用来表示社会称谓的词语,反映的是双方的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及其文化意涵。
社会称谓语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称谓语也会发生改变。
那些过时的社会称谓用语因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为人们淡忘,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社会称谓用语则不断出现。
社会称谓不仅仅是一种称呼,也是文化的体现。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汉语的社会称谓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着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迁。
对社会称谓语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学术界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许多学者对社会称谓的相关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在广度和深度上仍有许多亟待加强之处。
一、社会称谓语的涵义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
[1]称谓语就是用来称呼别人的语言,可以分为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指的是用来表示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的语言,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的特殊语言符号,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受乡土观念、传统思想、政治背景、社会地位、社会风气、社会关系等等因素影响。
在现代汉语中,社会称谓语则指用于称呼没有亲属关系人的一种用语,包括各种社会关系人之间的互称用语,如姓名称谓语、职务称谓语、通用称谓语、拟亲属称谓语和零称谓语等。
社会称谓语受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影响,其形式和意义的变化较快,反映出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进程。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校园称谓语也在逐渐演变和发展。
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使用的称谓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称呼方式,而是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本文将从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角度进行探讨,分析其发展变化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校园称谓语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在传统的称呼方式基础上,学生们开始创造性地运用网络流行语、影视剧中的台词、甚至是一些新兴流行语来称呼同学和老师。
这些称谓语既有新意,又不失尊重和友好,例如“小可爱”、“大佬”、“酷酷的校长”等,都成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常见的称呼方式。
这种多样化的称谓语不仅注重表达个性和亲近感,也反映了当代学生群体的新风貌和时尚潮流。
近年来校园称谓语带有一定的文化特色。
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些外来的称谓语也逐渐成为学生们的口头用语。
一些日韩流行文化中的称谓语,如“兄弟”、“姐妹”、“老铁”等,已经在学生间广泛使用,并且逐渐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成为学生们之间共同的话语方式。
这些带有文化特色的称谓语的流行,也反映了学生们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和融合,展现了校园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性。
近年来校园称谓语也呈现出一定的时尚化趋势。
随着社交平台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年轻人习惯使用一些网红词汇和表达方式来称呼身边的人。
“小姐姐”、“小哥哥”、“老铁”等词汇,都成为年轻人交流时的常用称谓语。
这些时尚化的称谓语不仅紧跟时代潮流,也为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增添了新的乐趣和活力,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发展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
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称谓语在学生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对学生称谓语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学生对称谓语使用的看法和态度,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使用积极向上、文明有礼的称谓语。
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开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对称谓语的引导和规范,希望通过对称谓语的规范化管理,塑造积极向上、和谐友好的校园氛围。
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文化化和时尚化的趋势。
汉语称谓语的变化及其语用特点

回内地过春节的 ( 利路泽先生 , 一事 $ 从此 ( 先生 ,+ ( 太 ( 夫人 ,+ ( 小姐 , 等称谓重返社会的舞台 / 与此同 太 ,+ 时$ * 同志 , 这称谓流行范围逐渐缩小 $ * 师傅 , 也仅局 限于体力或一些技术活行业对比较有经验的工作者 的称呼 $ 不再是从工厂到社会 $ 从老师 + 警察以至到解 放军战士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泛称 %
,--. 年 / 月 & 第 , 期 $总第 01, 期’
0 语言与文化研究1
社会科学家
!"#$%& !’()*+(!+
2345!,66. " *78,9:;<;43= *7811,>
汉语称谓语的变化及其语用特点
钟 尹
!暨南大学 深圳旅游学院外语系 "# 广东 深圳 $%&’$()
关键词 ! 称谓语 *经济 *语用 *共变 摘 要 ! 经济与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 " 而活跃在社会用语中的称谓语 #更是语言动态的一面镜子 "直接地体现了 语言与经济共变的关系 "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称谓语的特点及其语用情况的分析 $ 探讨了经济对称谓语所产生的影响"对如何正确地看待新兴称谓语提出了建议"为社会用语的研究提供了部分参考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港台方言称谓语涌入内地
进入九十年代 % 随着内地与港台地区的进一步接 触与交流 % 大量涌入的港台方言* 成为这一时期称谓语 的一大特点 % 例如,
浅析称谓语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浅析称谓语的变化及影响因素作者:曾利平来源:《卷宗》2017年第19期摘要:称谓语在人们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古代传统和现代称谓语的了解,分析称谓语变化以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加恰当的使用称谓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称谓语;称谓语的变化;影响因素中国素来被誉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要体现礼貌。
这种礼仪在现在日常交际中尤为重要,而称谓语是体现一个人是否懂礼貌的重要方面。
1 称谓语的含义及古代称谓语概况《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的解释: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称谓”最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
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古人对称谓的重视,是把称谓看为“崇正名号”的大事。
[1]《尔雅》中的《释亲》篇“已开释称谓之端”。
传统称谓语通常使用敬称和谦称,表达对对方的尊重。
称己方常见的有:愚兄、愚弟、愚见、愚意;敝国、敝邑;贱: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小女、小儿、小号;微臣;卑职;窃思、窃念、窃闻;伏惟、伏闻;家兄、家父、家严、家母、家慈;舍弟、舍侄。
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总结起来就是“家大舍小令外人”。
对他人的尊称还有: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贤弟、贤妻;仁:仁兄、仁弟;贵:贵体、贵姓、贵庚;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大:大礼、大作、大驾。
年龄称谓,名目繁多,雅致有趣,如不满周岁称为襁褓;13岁女孩称为豆蔻年华, 15岁女孩称为及笄之年;30岁男人称为而立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等。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一、引言1.1 称谓语的定义与分类称谓语是日常交流中用以指称他人或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承载着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情感态度和文化认同。
在汉语中,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三大类。
亲属称谓语用以指称家庭成员和血缘关系,社交称谓语则涵盖了非亲属关系的社会交往,职业称谓语则是对人们职业身份的一种标识。
亲属称谓语如“爸爸”、“妈妈”、“哥哥”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血缘的重视。
社交称谓语如“先生”、“女士”、“同志”等,既反映了对他人的尊重,也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
职业称谓语如“医生”、“教师”、“工程师”等,是对个人职业技能和身份的认可。
1.2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的意义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称谓语是语言系统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变化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称谓语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它不仅传递了基本信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态度。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社会变迁在语言中的体现,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交往的差异。
1.3 研究综述的目的与结构安排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梳理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引言部分对称谓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概述,接下来从分类与特点、使用现状、文化内涵、变迁与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对研究方法与展望进行总结。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旨在为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提供全面的参考和指导。
二、现代汉语称谓语的分类与特点2.1 称谓语的分类现代汉语称谓语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首先,按照使用范围可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是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称呼,如爸爸、妈妈、哥哥等;社交称谓语则是在社交场合中使用的称呼,如先生、女士、同志等;职业称谓语则是表示人们职业或职务的称呼,如医生、教授、经理等。
现代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_百度文库.

现代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更新时间:2011-06-20 22:55摘要 :称谓语是人们中止社会交际经常用的言语。
它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 , 时期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惹起称谓语语义极端功用的变化。
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主要表往常语用上的减少和泛化 , 同时也反映出称谓语存在缺位的问题。
关键词 :社交称谓语减少泛化一、引言人的社会属性决议了人离不开社会活动 , 而人在中止社会活动时又不可避免地要中止社会交际 ,为了交际的顺利中止和完成 ,运用恰当的称谓语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
但是 ,称谓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 ,时期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惹起称谓语语义及其功用的变化。
(祝琬瑾 , 1992并且 ,称谓语包括两个方面 :面称和引称。
面称即我们所说的社交称谓语 , 用于当面打招呼。
因此 , 本文将经过浅议几个典型的称谓语的语用变化来看汉语社交称谓语变化上所表现的减少与泛化。
二、称谓语与称谓语的关系在平常的运用中 ,人们并没有将称谓语和称谓语作出明白地域分 ,普通情况下 ,人们以为称谓语就是称谓语。
诚然 ,二者之间的确有一定联络 ,它们都可以用于社会交际中称谓他人 , 但又存在根本区别。
称谓语被以为是人们当面打招呼时称谓对方所运用的词语。
而称谓语指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 它表现了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运用的称号。
(马宏基 ,常庆丰 , 1998。
从定义上就可以发现 ,称谓语侧重于理论言语交际中运用的词汇 ; 而称谓语侧重于从其所用的词汇中凸显人的身份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
除此之外 ,在方式上 ,二者也有差异。
由于称谓语是一种直接的言语交际为 ,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 ,所以多采用口头方式。
而称谓语普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所 ,因此常采用书面方式 ,多见于行政文书中。
另外 ,称谓语较称谓语更稳定。
由于称谓语指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而这种关系又是比较稳定的 ,所以展开变化就相对较慢。
汉语当代社会称呼语的变异研究

汉语当代社会称呼语的变异研究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社会称呼语在形式和用法上有着很大的变异。
本文从当代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语当代社会称呼语的变异现象;并从源头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探究社会称呼语出现变异的可能原因,以期拓宽对汉语当代社会称呼语变异发展机制的认知。
一、当代汉语社会称呼语的变异现象在当代汉语社会中,社会称呼语的变异以多样性分布于不同的地域和领域,表现出“地域多样性”与“领域内的内在变异”的特点。
1、地域多样性:不同的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社会称呼语变异,如汉语的主要方言地区北方普通话、四川话、广州话、客家话和上海话等,就出现了不同的社会称呼语变异。
2、领域内的内在变异: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内也可以看到社会称呼语的变异,如在学校、商业和政治中,用语的形式和用法都会不同。
其中,学校这个社会领域最明显是社会称呼语变异的重点:学校内可以看到“学长”、“师兄”、“学姐”、“老师”等社会称呼语;而在商业社会,可以看到“先生”、“女士”、“老板”、“职员”等社会称呼语;在政治社会中,则会出现“元首”、“总理”、“大使”、“国务卿”等社会称呼语。
二、汉语当代社会称呼语变异可能的原因汉语当代社会称呼语的变异,一方面可以从汉语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看出不同的历史脉络,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进行探讨。
1、历史发展的视角:从汉语的历史发展来看,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不断在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因此,会出现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从而也带来了不同的社会称呼语变异。
2、社会发展的视角: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日渐多样化:政治人物之间的沟通交流就会导致政治社会出现一系列政治社会称呼语;在商业社会中,也会出现商业社会称呼语,以此类推。
另外,社会称呼语的变异也和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有关,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不同的方言和文化也会影响到社会称呼语的变异。
总之,上述种种原因都可能影响当代汉语社会称呼语的变异。
现代汉语称谓缺位现象原因分析

现代汉语称谓缺位现象原因分析一.亲属称谓语缺位现象的原因亲属称谓语是具有亲缘关系的人之间使用的名称,与汉民族自古以来“兄友弟恭、父慈子孝”的价值观念一脉相承。
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几千年的宗法制和封建礼教制度使亲属称谓语也带有等级性,家族中的每个人在称呼对方时都必须遵守严格的等级秩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如今人们追求的是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传统的等级观念被现在的平等观念所取代。
但词汇的发展有时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亲属称谓语仍保持原态,但是人们需要新的或者说是更合适的亲属称谓语来进行日常交际。
例如现今晚辈对长辈的称呼仍要讲究恰当合适、表示尊敬,而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就不用讲究这么多“礼节”,因此造成了长辈对晚辈面称的缺位。
二.社会称谓语缺位现象的原因人与人之间交往日益丰富化和多样化,词汇作为语言系统中最为活跃的因子,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社会称谓语是社会的产物,恰当的社会称谓语能促进交流愉快、顺畅地进行。
但是,词汇的发展有时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在某些社交场合便缺少一些合适的称谓形式,这样便造成了社会称谓语的缺位。
造成社会称谓语缺位的原因有很多,现对三种典型的缺位现象的缺位原因进行逐一阐述。
1.女性配偶称谓缺位的原因分析。
女性配偶称谓的缺位主要表现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女性配偶称谓的缺位。
导致女性配偶称谓缺位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因素即是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
受历史上“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社会地位较低,与人交际的情况很少,所以人们并不重视与女性相关的称谓。
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这种缺位以及补位的重要性。
其次是女性自身的原因,由于女性在劳动力上属于“弱势群体”,“顺理成章”地依赖于男性,努力承担好“贤妻良母”的角色。
现今,女性地位已不断提高,在交际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与女性相关称谓的缺位,寻找补位称谓。
2.职衔称谓语缺位的原因分析。
职衔称谓语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拥有某种职称的人、担任某种职务的人缺乏一种特定的称谓以及称谓的不对称性上。
现代汉语称谓语及其社会动因

现代汉语称谓语及其社会动因
刘金玲;林莉
【期刊名称】《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16)001
【摘要】现代汉语称谓语系统是一个发展完善的复杂系统,带有深远的社会文化内涵.根据其适用范围,可以把它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社会称谓语又可分为职业称谓语、通用称谓语和姓名称谓语等.各种称谓语的使用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动因.通过对其社会动因的分析,可以揭示出隐藏在现代汉语称谓语背后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思想观念.
【总页数】3页(P95-97)
【作者】刘金玲;林莉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莱阳市第一中学,山东,莱阳,265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
【相关文献】
1.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J], 李晓静
2.现代汉语称谓语缺失现象研究 [J], 张彦博
3.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界定及缺环现象研究综述 [J], 张文彦
4.现代汉语和哈萨克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对比 [J], MUKHAMEDSADYKOVA
ASSEL;
5.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中问路称谓语的特点 [J], 张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称谓变异的动因及表现形式

The Variations of Chinese Address Terms:Their
Motivation and Forms
作者: 彭建武
作者机构: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10
出版物刊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7-70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期
主题词: 汉语;称谓语;变异;动因
摘要:称谓语在日常交际中普遍使用,恰当地使用称谓语是交际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汉语称谓系统的多样化和多变性是产生称谓变异的主要动因。
称谓变异的主要表现方式包括自称变异、对称变异和叙称变异等。
此类称谓变异的语用机理可以在语用顺应论框架内得到进一步的描述和阐释。
了解汉语称谓的变异性问题有助于我们准确和恰当地运用称谓语,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最终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09学教育67和维持学习行为并使其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驱力。
Krashen 指出动机可以影响外语学习者的成绩、毅力和课堂表现。
学习动机愈强烈,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过程就愈轻松,语言认知就愈快,知识内化程度就越高。
Arnold 把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二者对学习均有利,但后者促进作用更大,尤其有利于长期记忆。
研究也表明,内在动机对于行为的内推作用要强于外在动机,因为内在动机的内推作用维持得更为长久(Brown ,1990)。
第三,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们对取得成功的把握程度和积极信念。
自信心是进行大量口语练习的重要前提,也是攻克口语瓶颈的积极情感因素。
拥有较强自信心的大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即使说错了,仍不会丧失自信心,而是更加努力地抓住机会练习口语。
反之,自信心较弱的大学生,本来就担心自己口语得不到大家的肯定,然后犯了错误就更加害怕再次上台练习口语,因此放弃了很多可以帮助提高自己口语的机会。
久而久之,前者的口语能力进步会很快,后者的口语能力仍然是一点进展都没有。
四、提高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1.加强词汇记忆我们知道一切记忆都是有规律的,我们在记忆英语单词过程中,自觉遵循记忆规律,单词的遗忘是可以克服的。
我们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常用词汇以及词汇的搭配。
由narrow 想到wide ,由long 想到short ,这是一种利用对立联想的记忆方法。
利用归类法联想效果也很好,如我们可以把表示学习用具的“pen,ink,pencil ”等放在一起进行“批量”记忆。
2.进行英语口语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突出的负作用是造成应试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
语言是有声的符号系统,语言是用来为人类交流的。
四六级考试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是为以后社会发展而服务的。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教育部于2005年初正式发布了四六级考试改革举措。
我国的英语教育制度的改革应该推行口试先行的改革。
口试先行的含义就是在举行四、六级笔试之前首先进行口语测试。
口语测试及格的考生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记入最后的总成绩。
五、结语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都表明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此,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告别“哑巴英语”势在必行。
而大学英语口语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这个工程需要师生的配合,需要学者学的坚持,需要技巧,更需要学校与社会的重视。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教授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用语言交流的能力。
在掌握了英语口语学习方法后,学生学的不再是“哑巴英语”,真正使学生听、说、读、写,译得到全面的发展。
真正的口语交际能力只能在语言环境中实际掌握,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就应积极为学生创造这种环境,不仅要求有口语地道的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条件,巧妙地安排各种习得活动,让学生在课上学有所获,最终学有所成。
2011.09学教育68影发烧友”,“钓鱼发烧友”。
[3]在如“狗仔队”(pararazzi ),原意为“追踪摄影队”,现港台一带多用于指称窥探公众人物特别是影视歌明星的私生活的记者,属贬称。
[4]总之,随着改革开放和内地与港台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不断有港台话涌入内地并被普通话吸收。
这些都反映了新潮流、新事物和新观念。
第二,词义的扩展。
词义的扩展也称为词义的泛化也是称谓语变化的一个方面。
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以及交际和具体语境下现实指称的需要称谓语在交际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泛化。
称谓语的泛化是指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扩大称谓语的指称范围和语用范围,以达到促进交际的目的。
[5]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即用亲属称谓语指称非亲属称呼对象。
亲属称谓语泛化是称谓语泛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亲属称谓语的涵义和指向。
例如:“嫂”的意义被泛化为“年龄不大的已婚女性”;另外,自从出现了“下岗”这个概念后,“空嫂”、“邮嫂”、“送饭嫂”等“X 嫂”纷纷出现在报刊杂志上。
“嫂”除了她本身具有的理性意义外,又增加了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善解人意、成熟明达的文化含义,而且专指下岗再上岗的女工,词义有所扩大,反映了人们对下岗女工的同情和尊敬。
用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特征的称谓语指称不具有这种社会关系特征的人,是社会称谓语的泛化。
随着满大街美女的涌现,称谓语“美女”也悄然走红。
“美女”指美貌的年轻女子。
其传统用法是复合词,而今流行的“美女”是复合式偏义词,偏重“女”而不是“美”。
如今,“美女”迅速走进各个领域,如“美女作家”“数字美女”等。
这一词汇不断出现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上,但是其合理性更值得人们的思考。
第三,亲属称谓的简化。
亲属称谓语主要在具有亲属关系的人之间使用。
亲属称谓作为基本词汇在民族语言中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亲属称谓语也会随之产生相应的发展变化。
其变化形式或由简趋繁,或由繁趋简,可能封闭,也可能象外扩张。
现代汉语口语中亲属称谓语最引人注意的变化是系统内部称谓语逐渐减少,关系日趋简单化。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系统是对古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系统的继承和发展,而后者是以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为基础的。
中国传统的社会是以父子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社会,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相当复杂,等级森严,长幼有序。
从而造成汉语亲属称谓语名目繁多,年龄辈分清晰,严格地区分直系与旁系。
[6]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亲属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减弱,现代汉语称谓语正在趋于简化。
根据专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现代汉语中130个常用亲属称谓语中,65%程度不等地指称范围缩小,使用场合减少,使用频率降低,整个系统呈现出简化的趋势。
例如:“堂、表”亲属称谓语逐渐简化为省掉“堂、表”等成分,与其他非堂表称谓语相同。
古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系统亲疏分明,关系繁复,注重区别是汉民族传统的社会结构、生活特点和强烈的家庭观念、等级观念在语言中的反映。
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家庭观念、等级观念逐步淡化,社会意识逐渐增强。
此外,亲属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作用减弱。
在生产生活人际关系高度社会化的今天,亲属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已不再那么重要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社会化为特征的各种同事战友上下级雇主与雇员等关系。
因此,亲属称谓语系统趋于简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也使我们的语言日趋丰富多彩。
第四,外来称谓语的蓬勃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语词汇涌入了普通大众的生活,外来词语正不断地冲击着现代汉语。
在这些词汇中,一些是直接照搬过来的外文,另一些是音译、意译或音意结合的词汇。
例如:“DJ ”(电台流行音乐唱片节目主持人)、“MBA ”(工商管理学硕士)、“MPA ”(公共关系管理学硕士)、“fans ”(对某一事物特别着迷的人)、“hacker ”(黑客)、“DINK ”(丁克家族)、“white-col-lar ”(白领)、“blue-collar ”(蓝领)、“gold-dollar ”(金领)等。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上述变化发生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是在我国从社会封闭走向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产生的,体现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加强,也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交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外来词语一定会更多地进入到现代汉语词汇中。
[7]三、变化动因语言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是表达思想、传达信息的基本媒介,它包含了极为丰富的社会内涵和文化内涵,语言的变化取决于文化、社会、教育、信仰、年龄和性别等诸多因素。
[8]当社会生活发生巨变时,语言会毫不犹豫地随之发生变化。
同时,语言作为人们思想的载体,又能最敏感最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这些状况和思潮。
社会生活变化时,反映这些变化的词汇就会消失、转移,词义发生扩大、缩小,语义发生引申或产生一些新的词汇来表现这些新事物、新现象。
称谓语作为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十分敏感开放的词汇,通过对称谓语的变化的研究,人们能更直接地了解到一个民族和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轨迹。
影响人们语用变化的因素既有语用方面的因素,又有社会方面的因素,二者也制约着称谓语的变化。
第一,法国语言学叫,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丁内提出了“语言经济原则”。
[9]他认为:交际和表达的需要始终在变化和发展,这促使人们采取更多、更新、更具特色的语言单位,而人们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惰性则要求在语言中尽可能减少大量的消耗,使用较省力的,已经熟悉的或习惯的语言单位。
受语言经济原则的影响,人们在语言选择上总是趋向于简洁的表达方式。
第二,社会变化促进称谓语的变化。
改革开放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更打开了国人的思想。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正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
在中国与世界的交融过程中,语言的交融与变化也处在历史的新高。
语言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反映社会状况的变化。
“语言是人类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符号体系中最典型、最熟悉的符号体系。
人类对于这个符号系统赋予意义,并以代码的形式使其秩序化;或遵照代码解释讯息,创造超越代码的讯息以修正原有讯息,创造新讯息。
”[10]现代汉语称谓语在演变过程中的不断自我修正,正是中国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迅速发展的真实体现。
日常用语的变化直接体现着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文明的进步,更多的新词语会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这些新词语的调查和跟踪,无论对语用学、词汇学,还是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都具有宝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