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分析
简论大众媒介的公信力
![简论大众媒介的公信力](https://img.taocdn.com/s3/m/eb8781f5f705cc1755270965.png)
职 业 信 用 度 就 越高 , 时 获 得 的社 会 信 任 同
和公 众 信 赖 也 就 越 高 。鉴 于 此 , 介 公 信 媒
力是 指媒 介 在 运 行 过 程 中 。 透 视 的媒 介 所
态 , 论 实 行 的什 么 社 会 制 度 . 偿 新 闻 无 有
都 是 新 闻 职业 道 德 所 明 令禁 止的 。 有偿 新 闻 . 实质 就是 某 些 新 闻从 业 人 员 拿 着 国 其 家 和社 会 赋 予 的 新 闻 机 构 传 播 新 闻 的 权 力 , 行 了 非法 交易 。 进 当今 , 些媒 介 为 了 某
杯 羹 , 是 某 些 新 闻 部 门 睁 眼 闭 暗 里 于
明 里 在新 闻 内 部搞 起 经 济 创 收 . 式 多 种 方 多 样 , 协 办 费 、 约 费 、 苦 费 、 面 费 如 特 辛 版
虽 然 两 方 国 家 对 大 众 媒 介 公 信 力 的 研 究 已经 有 几 十 年 的历 史 . 我 国对 媒 介 但 公 信 力 的研 究 历 史 并 不 是 很 长 , 其 理 论 对 的 研究 、 讨 和运 用 还 停 留在 一 种 简 单 的 探 提及 和使 用 的 层 面 上 ,缺 少 理论 的探 究 、
无 论 东 方 、 方 . 论 尊 奉 的何 种 意 识 形 西 无
此 , 守职责 、 恪 承担 职业 责 任 的程 度 越 高 .
国社 会 的经 济 发 展 、 府 的威 信 和 精 神 文 政
明建 设 带 来 新 的 难 题 . 增 加 了社 会 的 风 也 险性 , 如要 规 避 社 会 风 险 、 高 政 府 的 执 提
新闾与传播 研究
0 誓≮≮誊 0 。
zV .I . HA 0 _ E 2 1 ・ ( , ' t 7 J4 0 0 1 下半 月 ) 1
大众传播媒介公信力比较研究
![大众传播媒介公信力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9b22916a76e58fafab00357.png)
并 通 过 量 化 研 究 和 因 素 分 析 , 出 “ 会 关 提 社
怀 ” “ 闻技 巧 ” “ 介 操守 ” “ 闻专业 素 、新 、媒 和 新
任程度。 J 世纪 3 ¨2 0 0年代开始, 研究者把公信
力 视为媒 介本 身的一 种属性 。到 2 O世纪 5 0年 代 , 介公 信力 的研究 仍 以可信 度研 究为 重点 。 媒
统计报告》 显示 ,09年 间 2 20 O岁至 4 0岁之 间
的 网民 占网 民总 体 的 5 . % 。这 部 分 群 体 正 01 是 未来 一段 时问促 使 社会 发 展 的 主力军 , 以 所
量得出。研究者建立量表过程 时采用五点评
分 , 本研究 对 这 2 但 3个题 目采 用 四点 评 分 , 以 避免 五点评 分而导 致过 多 的中庸 回答 。如果题 目描述 与想 法“ 完全 符合 ” 4分 ,较符 合 ” 记 “ 记
为主。
我 国对 于 大 众 媒 介 公 信 力 的研 究 始 于 2 0 世纪 8 代 , 要 从 传 统 的 新 闻视 角 进 行 研 0年 主
究。2 世纪 9 0 O年代 以后 , 大众媒 介公信力成
本研究 以大众媒介公信力维度量表为工具
[ 收稿 日期 ] 2 1 —0 0 1 6—2 0 [ 作者 简介】 阴军莉(96 , , 17 一)女 陕西澄城人 , 中国传媒大学思 想政治理 论课教研部讲 师 , 中国传媒大学传 播心理研究所 20 0 9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 传播心理学。
者本身的固有特征 , 而应该是受众心 目中对传 播 者或 者 传 播 媒 介 的观 念 和 看 法 。2所 以 , - 大
众媒 介公 信力在 美 国经历 了从 属性 研究 到关 系 研究 的转 变 。
论我国媒介公信力的提高
![论我国媒介公信力的提高](https://img.taocdn.com/s3/m/0c6f47dbb9f3f90f76c61b7b.png)
论我国媒介公信力的提高[摘要]我国媒介公信力缺失既有长期以来的社会因素影响,也有媒介自身的原因。
我国媒体将面临境外媒体的竞争,提升媒介公信力对守卫我国的舆论阵地尤为必要。
提升媒介公信力需要政府和主流媒体共同努力。
[关键词]媒介公信力;知情权;社会公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容乐观的事实:媒介公信力缺失。
2003年“非典”风波以后,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媒介公信力问题。
1影响我国媒介公信力的因素分析媒介公信力,是媒介为公众信任的程度,是媒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和受众中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它是媒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媒介必备的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
造成我国媒介公信力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照因有下面几点:1.1政府信息公开不够媒介的社会控制理论认为,“知情权”是公众的基本权利。
“知情权”有两种含义:一是媒介有从政府处获取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二是大众有从政府处获知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
为权威信息的掌握者和控制者,政府拥有大量的信息,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政府信息不够公开以及政府以不应当产生“负面影响”为由干预和管制新闻等原因,媒介养成了一种“报喜不报忧”的片面报道“习惯”。
甚至在重大的新闻事实面前,媒介也要看政府的“眼色”行事,媒介逐渐失去社会公器职能。
在这种情况下公民的知情权和国家的公权产生了直接的冲突,公众对媒介的信任度急剧下降,进而也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1.2媒介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由于我国新闻体制不健全,新闻队伍参差不齐等原因,新闻媒介腐败现象屡有发生。
从山西省繁峙矿难报道中11个新闻记者因受贿被查到2003年《鄂东日报》新闻寻租事件,都反映出我国新闻媒介腐败的一个侧面。
新闻媒介作为社会“公器”,理应为社会大众服务,但是一些媒介不顾肩负的社会责任,拿社会“公器”作为谋私的“武器”。
这不仅伤害了公众的感情,也极大的损害了自身的“公信力”。
1.3媒体报道与受众需求脱节我国在媒介研究的方面起步较晚,没有完整的理论指导,加上我国长期以来在计划体制的影响下,媒介竞争意识不强,对受众重视不够,根本不顾及群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把受众作为“发射”信息的“靶子”。
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2a8031eefab069dc51220107.png)
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因素201240126116 王康媒体公信力,顾名思义,就是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及其强度的集合体现。
它是传媒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传媒的立身之本。
它是媒体品牌的重要构件,是形成媒体影响的高端指标。
它也是媒体赢得竞争优势,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研究表明,大众媒介的公信力与公众对媒体的期待有关,这种期待构成了公众与媒体间的信托关系。
而信托关系实现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媒体公信力的走向。
当前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新闻专业素质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其中,真实报道、平衡不偏袒,属于新闻专业素质类;更正失误、迅速及时,属于新闻技巧类;民众立场、姿态平等、不唱高调属于社会关怀类;有超过80%的被访者认为它们是“比较重要”或“重要的”。
比较而言,在体现媒体公信力的诸因素中,新闻专业素质、新闻技巧类因素固然重要,但依然要让位于以民为本,关怀社会的新闻实践理念。
(二)媒介操守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有6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媒体在“控制广告比例”、“杜绝虚假广告”、“杜绝有偿新闻”、“格调高尚”、等方面“比较重要”或“重要”。
(三)读者媒介素养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纸馅包子”事件说明,人们的媒介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会快速地使用媒体获取有用信息,更会对一个媒体的长期表现作出客观、理性的评价。
正是由于对媒体的长期持续关注,使得许多受众逐渐熟悉了媒体的选题方向、报道技巧,甚至某个媒体的新闻理念,从而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媒体印象”,他们不会因为媒体一时的“刻意讨好”而“热烈追捧”,也不会因为某个媒体的“一时糊涂”就“嗤之以鼻”,从此不闻不问。
这种长期以来与民众形成的互信互动实质上就是媒体公信力的集中体现。
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很有代表性,人们既为它的造假而痛心,但北京电视台的《透明度》长期以来是一档关注民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替民众排忧解难,富有鲜明平民色彩的栏目,它和北京电视台的其他栏目一道已经在公众心中形成了品牌,获得了多数人的信赖,因此尽管出现了假新闻,但在道歉后依然获得了公众的认同。
媒体传播影响力分析
![媒体传播影响力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0feacd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4.png)
媒体传播影响力分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
然而,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是指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对公众的观念、认知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程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媒体传播影响力的影响因素、影响机制和影响后果,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影响因素1.信息的真伪性信息的真伪性是媒体传播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媒体传播虚假信息,会导致公众的思想偏差和行为误导。
因此,媒体应当保证所传播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防止虚假信息流传。
2.媒体平台的影响范围不同的媒体平台在传播影响力方面有着不同的影响范围和力度。
例如,传统媒体在特定地域和人群中影响力较大,而网络媒体可以迅速传递信息且影响范围广泛。
因此,媒体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传播平台,以扩大影响面。
3.传播策略媒体在传播影响力时要注重传播策略的选择。
例如,当需要提高某一产品的认知度时,广告可以是一个有效的传播方式;而当需要传递某一社会事件时,新闻报道则应该包括尽可能多的客观信息。
媒体应根据所传播信息的特点进行不同策略的选择。
二、影响机制1.认知影响媒体所传播的信息通过视觉和听觉等方式进入个体的注意领域,形成了某种认知或态度,进而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在这一机制下主要是通过塑造受众的认知和态度来影响其行为。
2.社会化影响媒体的传播影响力还可以通过社会化机制影响受众。
例如,在某一社会事件中,媒体的报道可以形成一种社会舆论,进而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
此时,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主要表现为社会网络和社会影响力。
三、影响后果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例如,当媒体大规模宣传某一产品时,会带动消费市场,进而带动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增长。
同时,当媒体传播虚假信息时,可能会导致社会的恐慌和失信,阻碍社会发展。
四、对策建议1.加强媒体人员素质的培养和管理,保证媒体专业性和信誉度。
2.加强政府对媒体的监管和引导作用,促进媒体的良性发展。
浅析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的表现及原因
![浅析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的表现及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6d403d6125c52cc58bd6be43.png)
不可否认,有不少网络传播者为了某种目的而违反传媒职业操守,践踏新闻职业道德。当一个传媒的操守出现问题,它所损害的就不仅仅是自身形象,而是诸多人的利益。只有建设新时期的新闻职业道德,加强新闻自律,才能树立健康、有序的网络媒体新形象。
4、外部经济利益的驱动
外部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的又一个原因。
网上新闻信息海量分布,鱼龙混杂,越发需要发挥编辑是媒体的“把关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对网络媒体而言,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即时性的特点,努力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时间上压倒传统媒体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不少网络媒体忘记了“速度往往是准确的天敌”,一味求新求快,结果发了很多未经证实的新闻,以至于网络新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小道消息的同义语,严重影响了网络媒体在受众中的公信力。还有少数网络媒体,如一些传统媒体的网络版放着多媒体优势不用,单靠文字和图片打天下,对传统媒体形不成竞争优势,也在无形中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2、相关政策与法律的缺位
我国的计算机网络组建于20世纪70年代,从1995年接受因特网入网申请以来,经过数年的发展,网络已经走入千家万户,广泛应用在生产、服务、生活等各个领域。然而,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毕竟是一个新兴事物,技术先行,法律缺位的现象在所难免。主要表现为一些网络立法还比较滞后;相关政策法规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完善;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也得不到法律保护,如有关网络版权的保护,运营商的权利义务,电子证据的采集和公证等,都缺少法律上的规范。
网络侵权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新闻侵权。所谓网络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通过网络媒体对社会或他人造成的不法侵害行为。如今,许多新闻媒体为了拓展业务市场,纷纷加人网络新闻竞争的行列,使得网络新闻侵权现象不断发生,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浅析国内新闻发言人的媒介公信力
![浅析国内新闻发言人的媒介公信力](https://img.taocdn.com/s3/m/28a393186c175f0e7cd13732.png)
随着我 国新闻行业 的发展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逐步成熟 ,新 机 性 事 件 时 还 存 在 许 多 需 要 改 进 的 问题 , 主 要 表 现 在 几 个 方 闻发布会 以及 新闻发言人也越来越受到媒体和受众的关注 。 面 。一 是 回应 媒 体 的语 言 和 方 式 欠 周 全 。 更 多 关 注 向 媒 体 发 所谓媒介 公信 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 布既定信息 ,忽略媒体反馈的公众意见,缺乏有效的互动机 众所信赖 的内在 力量,是媒体 自身 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 制 ,近 期 一 些 部 门新 闻 发 言 人 回 应 媒 体 的 语 言 和 方 式 屡 屡 引 会公众心 目中所 占据 的位置 ,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 发众议 ,不说不行 ,说 了不信,说多错多 ,似乎成了他们难 社会影响力 的标尺 ,也 是媒 体赢得 受众信赖 的能力。媒 体公 以避 免 的尴 尬 。 是在 对 事 件 真 相 尚未 掌 握 条件 下 匆忙 应 对 。 二 信力 的高低 ,决定其舆论影 响力 的大小 。 体公信力是衡量、 缺乏系统战略, 息搜集分析 的基础工作 比较薄弱, 媒 信 例如, 至 “
今传媒
2 1 年第 5 02 期
文 化传播 与教 育
浅撕 国内新 闻发 言人 媒介公信
李鑫皴
( 山西 大 学 文 学 院 , 山西 太 原 0 0 0 ) 3 0 6
摘 要:本文从国内新 闻发 言人媒介公信力 的基本 内涵和现状出发 ,分析 了 影响 国内新 闻发言人媒介公信力 的关键 因素,认
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及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及公信力缺失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0dc87c50e518964bcf847c42.png)
随着市场经济持续繁荣,越来越多 的媒体逐渐不遵循新闻发声原则,使有 偿新闻现象越来越普遍,其对新闻媒体 公信力造成了强烈冲击。有偿新闻除了 表现为虚假、不真实新闻外,更为恶劣 的行为表现是“有偿不闻”,如当前互 联网经济时代背景下的“洗白”行为与 “新闻公关”行为就属于典型的有偿发 声行为。相关责任人为了逃避社会责任, 分散公众注意力,以经济利益贿赂主流 媒体及新闻记者,从而使社会舆论风向 骤变。若这一行为得不到彻底根治,网 络生态环境得不到净化,必将会降低传 统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与新闻报道的 权威性,而且还会使越来越多的新闻工 作者沦为金钱的奴隶与附庸 [3]。 1.4 不良广告 广告也是一种媒体行为,部分媒介 主体道德底线低下、缺乏工作原则,在 高额的金钱报酬面前会违背职业道德理 念。这类虚假宣传以及有损社会形象及 危害社会稳定的广告,不仅会侵蚀公众 身心,更会降低主流新闻媒体的社会公 信力,从而扰乱正常社会、经济秩序, 如“莆田系”广告及一度引发社会热议 的“三鹿奶粉”事件显然就是虚假广告 宣传的代表。这类广告不仅有违合法性 与真实性原则,更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 权, 甚至直接误导消费者。 正是低俗广告、 虚假广告的大量出现,将我国行政法律、
77
THE FORUM
论坛
法规与相关广告法置于极其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引发公众对社会的恐慌;另一方 面,政府的社会形象与职能遭到巨大冲 击,同时其权威性逐渐降低。 2 媒体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通过对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四大主要 因素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互联网背景 下我国传统主流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日渐 缺失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详细可 归结为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2.1 受经济利益驱使,部分媒体工 作者逐渐丧失底线 衡量与评价新闻媒体新闻传播效果 的主要标准为视听率、关注度与点击量、 转载量。这些因素与新闻媒体工作者的 报酬收益、工作绩效息息相关。为此, 受市场经济激烈竞争态势的影响,越来 越多的新闻人一味追求新闻传播效果最 大化与经济效益最优化,不惜通过各种 手段获取点击量博取公众眼球,以致在 迷失自我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他们制作 的新闻严重与当前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 的主流思想价值相背离,更不符合人类 道义精神,难以体现新闻媒体的社会公 众属性,同时也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 法规,最终使国家形象与主流新闻媒体 的公信力遭到冲击。 2.2 传统主流新闻媒体处置突发舆 情的方式欠妥 “突发事件”包括重大性社会事件 与非常性事件两类。这两类事件对社会 的影响力较大,其往往与公众的切身利 益息息相关。 故对于传统主流媒体而言, 需要注意自己一言一行。如突发性地震 灾 害、 洪 水 灾 害 和 矿 难 及 其 他 一 切 意 外人员伤亡事件等,都属于突发重大社 会事件。当事件发生后,主流新闻媒体 通常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疏散而没有及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范文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8bc19d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c.png)
《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与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信息化社会,主流媒体作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力量,其公信力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主流媒体公信力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以期为提升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提供参考。
二、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1. 信任度下降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而一些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使得公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下降。
2. 内容同质化部分主流媒体在内容上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读者产生审美疲劳,对媒体产生厌倦感。
3. 传播方式单一主流媒体在传播方式上过于依赖传统模式,缺乏与新媒体的融合,无法满足现代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三、公信力下降成因分析1. 媒体竞争加剧随着媒体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部分主流媒体为吸引眼球,追求点击率和收视率,忽视了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
2. 监管不到位部分地区对主流媒体的监管不到位,导致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存在夸大事实、歪曲事实的情况。
3. 舆论环境复杂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一些不实信息和谣言的传播,对主流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负面影响。
四、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对策1. 加强内容创新主流媒体应加强内容创新,提高报道的独特性和深度,以满足现代受众的需求。
同时,要注重提高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增强公众的信任感。
2. 融合新媒体技术主流媒体应积极融合新媒体技术,拓宽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果。
例如,通过开发APP、利用社交媒体等手段,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提高媒体的影响力。
3. 强化监管力度政府应加强对主流媒体的监管力度,制定严格的法规和标准,确保媒体在报道中遵循事实、客观、公正的原则。
同时,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媒体的违规成本。
4. 提升媒体从业者素质提高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培养一支具备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媒体队伍。
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政治功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政治功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4cd0a9fcf84b9d529ea7aaf.png)
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政治功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在中国大众传媒政治功能发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深入剖析基础上,从观念、机制和手段等方面科学建构中国大众传媒政治功能良性发挥的应对策略。
标签:中国大众传媒;政治功能;管理体制大众传播媒介自诞生之日起,就不单纯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工具,它所具备的信息传播、宣传引导、意见交汇等功能。
从而,大众传播媒介具备了明显的政治属性,其政治属性的具体表现即是一系列政治功能的发挥。
一、中国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功能的内涵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功能包括政治整合功能、政治社会化功能、政治传播功能和政治监督功能,其中尤以政治整合功能首当其冲。
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整合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实现,即舆论过程、议程设置和把关人。
1.舆论过程的功能在于社会公众在大众传播媒介这个平台上对政治系统中的执政者所制定的公共政策进行的交流、探讨甚至争论,从而得出能被大多数人认可支持的对公共事务和政策的认识和看法,提供给政治系统的决策机构和执政者进行决策时的参考依据。
2.议程设置的功能在于研究媒体报道力度与受众关注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加大报道力度影响个人认知变化,构造公众思维的能力。
3.把关人的功能在于对传播信息进行过滤、筛选,使其与社会政治需要相一致后,再呈现给公众。
这个把关人可以是新闻记者、编辑、节目制作人,或者新闻机构,如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等。
中国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功能从其历史渊源即可见一斑:中国共产党人最初对于党报模式的设想源自机关刊物《新青年》,经过数次理论辨证,报刊正式被明确为“党(组织)的喉舌”。
从此开始,我国的高度政治化和组织化的传媒制度正式建立。
二、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政治功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一)大众传播媒介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明晰中国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事业单位的属性,其市场主体地位不明晰,其主要表现为产权不明晰,这一点从两方面可见一斑。
一方面,企业要发展,就要有决策权,然而传媒业集团化建设、合并重组、上市融资等许多问题的决策上往往都由政府或媒体主管部门做决定,致使大众传播媒介内在发展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没有产权致使其经营者与经营活动没有直接的利益联系,同时也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
媒介公信力的名词解释
![媒介公信力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6a44268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4.png)
媒介公信力的名词解释1. 引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的可信程度更加关注。
媒介公信力指的是媒体在社会中所享有的信任和可靠性。
它是评估媒体信息可信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媒介公信力与媒体的专业性、客观性、中立性、准确性等因素密切相关,对社会公众、政府和企业等各方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媒介公信力的重要性媒介公信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维护社会稳定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其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公众对信息的接受和信任程度。
有较高公信力的媒体可以传递准确、客观、中立的消息,促进社会舆论的稳定,而缺乏公信力的媒体则可能造成谣言、误导和社会动荡。
2.2 促进民主发展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媒体扮演着监督政府、传递信息和引导舆论的角色。
公信力是媒体发挥这些职责的基础。
只有媒体具备公信力,才能为公众提供客观、准确、全面的信息,使公众能够进行理性思考和正确决策,从而促进民主发展。
2.3 保护消费者权益公信力的媒体可以对市场行为进行监督和揭露,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媒体通过报道商家的不端行为、产品质量问题等,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警惕,促使市场秩序的健康发展。
2.4 企业形象及品牌价值媒体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品牌价值。
在公众心目中,媒体的认可度与媒体报道的企业形象等价,具有较高公信力的媒体报道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品牌价值,反之则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3. 影响媒介公信力的因素媒介公信力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3.1 言辞准确性准确的言辞是媒体公信力的重要基石。
媒体报道的内容应基于事实,对信息进行准确的陈述,避免夸大、曲解和误导。
3.2 行业基准媒体所在行业的规范和标准对其公信力也有很大影响。
媒体应该遵守行业伦理规范,确保报道的客观、中立,追求新闻真相。
3.3 专业素养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媒体公信力的建立。
他们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理解和分析复杂的事件,并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专题:媒介公信力
![专题:媒介公信力](https://img.taocdn.com/s3/m/d15113dcaa00b52acfc7cabf.png)
专题:媒体伦理专题一:媒体公信力1、媒介公信力概念:●(以受众的媒介期待为出发点)公众对大众媒介的社会期待与媒介实际表现之间的契合程度在公众心理上的反映。
●本质:受众对媒介的评价。
受众接触某一媒体长期、大量的资讯,是以“格式塔”形式储存在记忆里,然后以整体思维或总体印象方式来评判这一媒体的信誉度,媒介公信力实际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美誉度的延续、叠加和累计,最后表现在受众对媒体的忠诚度上。
2、公信力: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观察相比较,我国的大众媒体在当下具有普遍较高的公信力水平,导致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之一是我国媒体的体制传统。
在这一体制下,公众对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的信任往往与政治权威的信任纠结在一起,是对媒体政治身份的信任(喻国明、张洪忠,2007)。
3、社会功能:●媒体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对媒体与其他社会建制之间的认知,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媒体与政治权威之间的关系。
在西方国家,媒体被定义为公权力的”看门狗“,因此与政府之间保持着一种表演性的对抗关系,以体现其监督政治运行的功能。
●我国媒体功能定位呈现主线清晰、稳中有变的特点。
其中清晰的主线是,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媒体担任的政府代言人的角色始终不动摇(喻国明,2005)喻国明等指出,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公众的媒介公信力的考评存在着权力和专业取向两者并存的状况。
●未能履职的后果:对媒体认同的流失直接影响人们对其可信度的评价。
4、公众对媒体评价的方式:通常源于自身的生活体验。
就构成认知而言,这种体验包括两方面,1.社会生活中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规范性语言表达;2.在多元分层社会,各群体都期望在公共和政策话语建构的过程中,媒体能代表他们所属的阶层发声并维护其利益,成为判断媒体是否反映不同阶层利益的参考(媒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它们如何呈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总体媒体没有很好地代表弱势群体,相反,媒体对优势群体过分呈现)媒介公信力与他是否呈现社会各阶层利益有关。
论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论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ea0e1113186bceb18e8bb28.png)
论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摘要: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已成为公共政策制定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为推进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研究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大众传媒能够促进公共议题建构、表达社会公众利益、监督政策制定权力,同时它又有公共性匮乏、依附性强烈、客观性缺失等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加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加强政策制定网络化建设,健全媒介监督体系四点改进对策。
关键词:大众传媒;公共政策;政策制定;影响一、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一)促进公共议题建构。
狄杰克和利普莱曾认为,“公共政策关心的是解决或改善社会问题。
”[1]大众传媒能及时的将社会所发生的事件向大众及其各个组织传播,通过持续性报道来将社会问题变成大众讨论的话题,引起公众注意,使其进入公众日常议题,影响公众的判断与倾向。
因此,社会问题通过大众传媒的关注而加以突出,在公众和政府机构中的影响也越大,推进了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并给政府造成舆论压力,使其尽早制定出公共政策来解决问题。
面对众多的社会问题,大众传媒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大众传媒对于现代社会所起到的舆论引导作用是任何组织和群体都不具备的特性。
(二)表达社会公众意愿。
“在美国,没有任何国会的重大立法,任何国外冒险,任何外交活动,任何大的社会改革能够成功,除非新闻界准备好了公众的思想。
”[2]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利益表达渠道,通过提供各种途径和手段,吸引公众参与政治决策,使分散的潜在的公众意愿转化为明确集中的决策要求,再将政府的决策信息公开透明地传达给公众,同时将公众的意见反馈给决策者,使决策层可以充分了解社会成员的意见,能够不断对决策进行适当调整,从而使公众意愿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得到呈现,有利于公共政策制定合法化、民主化及科学化。
同时,利用大众传媒监督和纠正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偏差,对行政决策进行完善。
(三)监督政策制定权力。
2023年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
![2023年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ab87ab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cc.png)
2023年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调查背景媒体公信力是指媒体在社会中所拥有的信誉、诚信和可信度的程度。
在信息时代,媒体的公信力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次调查旨在了解2023年各类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信任度。
本次调查由全国媒体协会发起,面向全国范围内15岁以上人群开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计抽取10000名受访者。
调查时间为2023年1月至3月,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两种方式进行。
调查结果媒体类型本次调查对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杂志、新闻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体类型进行了调查。
其中,受访者可选择多个媒体类型,样本数和占比如下表:媒体类型样本数占比电视台5000 50.0%广播电台3000 30.0%报纸2000 20.0%杂志1000 10.0%新闻网站6000 60.0%微信公众号4000 40.0%媒体公信力在各类型媒体中,调查结果显示新闻网站的公信力最高,占比达到63.2%,其次为报纸和电视台,分别占比20.4%和16.8%,而微信公众号、广播电台和杂志的公信力较低,占比分别为7.2%、5.9%和3.5%。
在不同性别、年龄段、学历等人群中,对于各类媒体的公信力评价存在差异。
例如,女性对新闻网站和报纸的公信力评价更高,而男性对电视台的评价更高;受访者学历越高,对各类媒体公信力的评价越高。
媒体可信度调查结果还显示,新闻媒体不仅需要具有公信力,还需要让人们相信其报道的信息是真实可信的。
在各类型媒体中,调查结果显示新闻网站的可信度最高,占比达到61.5%,其次为报纸和电视台,分别占比20.1%和16.4%,而微信公众号、广播电台和杂志的可信度较低,占比分别为7.6%、6.3%和3.1%。
媒体推荐度最后,调查结果还显示了不同媒体类型的推荐度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在需要获取新闻和信息时,更愿意选择新闻网站(占比为51.2%),其次为电视台(占比24.0%)和报纸(占比17.5%),而微信公众号、广播电台和杂志的推荐度比较低,占比分别为4.3%、3.2%和1.8%。
媒介生命线的建构——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探究
![媒介生命线的建构——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a24108f2941ea76e58fa04c7.png)
要 了解 大众媒 介 公 信 力 , 我们 不妨 先 从 对
于“ 公信 力” 概 念把 握 开始 。 的
产物 。 其研 究重心便 开始 由媒介 自身转向对受
众 的研 究 。 是媒 介 公 信 力 (rd it) 究 的 这 ce bl 研 i i y 项 重 要 发 展— — 从 受 众 与 媒 介 相 互 关 系 的
赢 得 公 众信 赖 的 职 业 品质 与 能 力 。
20 03年 3月 3 1日至 4月 1 日。 英 国天 2 空 电视 台 2 4小 时滚 动 新 闻频 道 播 放 了在 伊 战 中 英 国 潜艇 ” 辉 号 ”准 备 并 发 射 了 一 枚 巡 光 航 导 弹 的 画 面。 该 台摄 影 记 者 詹姆 斯 ・ 朗被 福
角度 来 研 究 , 其 置 于 关 系范 畴 的视 野 下 , 将 这
便 极 大地 拓 宽 了公 信 力(rdb l ) 究 的社 ceiit 研 l y
会 内涵 , 升 了理 论研 究对 于丰 富 的传 媒 实践 提 的 解释 力和 把 握 力 。 显 然 . 介 公 信 力评 价 是 公 众通 过 社 会 体 媒 验 所 形 成 的 . 于媒 介作 为社 会公 共 产 品 所 应 对
是 ce ily rdbi 。美 国传 播 学 者 对 于 cei f 的 it rdbi it y
理 解 经 历 了 两个 阶段 。
体 验 所 形 成 的 , 于媒 介 作 为 社会 公 共 产 品 所 对 应 承 担 的社 会 职 能 的信 用程 度 的感 知 、 同基 认
础上的评价 , 而媒介公信 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 的 赢得 公 众 信 赖 的 职 业 品 质 与 能 力 。 文 章 时 什 么是 大众媒介公信力 、 大众媒介 的职责 , 中
浅析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的表现及原因
![浅析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的表现及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9c9533d0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17.png)
浅析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的表现及原因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面对信息泛滥、虚假报道等问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不断受到质疑。
本文将对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的表现以及其原因进行浅析。
一、表现1. 虚假报道泛滥虚假报道是网络媒体公信力不足的突出表现之一。
由于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容易匿名发布信息,各种虚假消息不断涌现。
此类虚假新闻虽然一时能够吸引眼球,但却严重侵蚀了公众对网络媒体的信任。
2. 点击量导向报道为了迎合点击量需求,一些网络媒体过于追求热点话题,报道片面、夸大,甚至背离事实。
这种报道风格不仅影响了新闻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也降低了公众对网络媒体的信任。
3. 缺乏审查机制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审查机制相对薄弱。
部分自媒体平台存在信息发布审核不严的情况,使得大量虚假、低质量信息得以散布,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二、原因1. 封闭性传播网络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传统媒体不同,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然而,由于信息过载和个人选择的局限性,很多人只会获取到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形成封闭的信息传播网络。
这种封闭性会导致人们容易受到网络媒体上的偏见和误导,从而很难正确评判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 经济利益驱动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广告收入,而广告收入往往与点击量挂钩。
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一些网络媒体不惜在报道中夸大事实,制造轰动效应,引导用户点击阅读,从而牺牲了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这种盈利模式的局限性是网络媒体公信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缺乏规范和监管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更加自由,缺乏行业的评估和监管机制。
尤其针对自媒体,缺乏强制的信息备案和实名制要求,使得一些个人或机构可以随意发布信息,加剧了网络媒体公信力的问题。
4. 信息病毒式传播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但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容易产生信息失真和偏差。
这种病毒式传播的特点,使得原始信息与最终呈现给公众的信息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削弱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7186a15453610661ed9f473.png)
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制定部门在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这一价值取向上是契合的,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与公共政策制定部门的管理活动在信息传播机制、社会整合机制方面存在的互补,这也正是大众传媒能够对公共政策制定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
一、发现公共政策问题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但某些潜在问题突然显性化,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并进而直逼决策层;相反,另一些问题却始终寂寞无声,最后不了了之。
对比两种迥然相异的情形,我们可以发现大众传媒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于社会公众而言,不理想的、不规范的、不能令人满意的社会现实状态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它要成为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对象,还必须经过一个认识上的逻辑发展过程。
这就是社会问题→公共社会问题→公共政策问题。
社会问题转化为公共社会问题的标志是出现公意性诉求。
而当公共权力主体意识到社会公共问题已经妨碍整体社会发展,充分了解公众的公意性诉求并认同这种公众的政策诉求时,公共问题就会变成公共政策问题。
而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对推动这个认识上的逻辑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
一方面,由于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本身,最大范围地接触社会公众,所以对于社会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首先作出强烈反应的是大众传媒。
另一方面,由于大众传媒信息传递的公开性、直接性、迅速性,它能快速把少数人发现和提出的社会问题及对政策的期望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它对社会问题或某一突发事件大规模地连续性地加以报道,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大众传媒不仅对事件本身进行客观报道,而且会加以评论,以引导公众对事件性质的认知程度,引发公众对社会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不断提高公众对政策问题的认知度,这就使媒介议程转化成了公众议程。
而公众议程大多是涉及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因而会呈现社会舆论的“焦点效应”。
而“焦点效应”又往往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就会促使政府接受来自公众的愿望和要求,进而对公共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公信力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公信力面临的困境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719f6b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a7.png)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公信力面临的困境及对策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公信力面临了越来越大的困境。
传统媒体在严格的新闻道德标准下工作,尽量保证新闻真实性、可信度和客观性;而新媒体则更注重传播速度和网络热度,有时候可能会不经核实地发布错误信息或者为了增加点击率、流量和收益而夸大、歪曲事实。
这两种不同的工作方式导致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公信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传统媒体公信力面临的困境以及对策。
一、新媒体的崛起给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传统媒体的受众和广告商都在不断的减少,这对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困境,传统媒体需要转型升级,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推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版块,根据受众需求精准调整内容,加强和新媒体的合作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发展。
二、传统媒体的新闻报导过于政治化、商业化等问题。
由于传统媒体面临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利益冲突,特别是一些垄断性产业的存在,很容易被利益集团所控制,导致新闻过于政治化和商业化。
为了提高公信力,传统媒体需要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新闻专业精神,坚持独立报道,用公正客观的态度,深入挖掘事实真相,呈现真实世界。
三、媒体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传统媒体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崇尚权威、保守思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的新闻信息的需求。
为了提高公信力,传统媒体需要加强媒体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大对新闻技能、论坛、辩论等方面的投入,增强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和独立精神,努力为受众提供更优质的新闻与服务。
四、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速度快,传统媒体无法及时反应。
由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闻报道传播速度极快,对于直播、现场报道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传统媒体由于设备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反应速度不如新媒体。
为了提高反应速度,传统媒体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自己的数字化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以便更快更准确地采访、播报、解析新闻事件,提高自己的公信力。
试分析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主要内涵,相互关系及形成要素。
![试分析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主要内涵,相互关系及形成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b109fd1cd5bbfd0a785673ab.png)
试分析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主要内涵,相互关系及形成要素。
答: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内涵:媒体公信力是媒体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品质与能力。
它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志,是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存在的基础。
没有公信力,就谈不上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甚至有可能误导舆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媒体影响力是指媒体通过信息传播的方式,影响社会大众观念和行为的能力,包括可信度、喜好度、广告环境三个方面。
媒体影响力属于一种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媒体内在的品质与外部的形象,甚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相互关系。
从传媒经济角度来说,公信力包括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文化认同、人文价值等。
公信力是大众传媒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媒体影响力是由公信力和注意力构成的。
注意力是影响力的基础和前提,公信力是影响力的核心和根本。
媒体做的应该是影响力经济。
网络影响力,也是一种注意力。
媒介影响力还应包括建立在公信力基础上的可信度和美誉度,媒介影响力与媒介注意力的最大不同就是体现在它的价值取向上,前者面对公众,后者服务受众。
影响力的传播。
效果不太好直接的定量检测测评,但可以通过品牌价值评价体系来间接检测公信力,必须通过注意力才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形成媒体与公众双赢的影响力。
从经营角度来看,要变经营节目,为经营受众。
从品牌角度来看,要变做注意力为做影响力。
从创新角度来看,要从形态创新变为价值创新。
公信力影响力的形成要素。
公信力,顾名思义,就是使公众信服的力量。
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可以说,公信力是当今社会各行业都不可或缺的生存资本,新闻媒体也不例外。
媒体公信力体现在媒体的权威性、信誉度和公众影响力等诸多方面。
那么,如何才能构建媒体公信力?笔者认为,服务大众,关注受众所需,时刻以人为本,关注公平正义,是媒体公信力的首要。
其次,确保新闻的真实,避免功利性新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媒体生存的根本所在。
三是媒体人要履行责任,提升自身素养,要恪守职业道德。
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f3889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55.png)
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分析
张孝军;焦红燕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05(000)007
【摘要】传媒的公信力,是传媒发布新闻、信息的可信度在受众中产生的影响力,也是传媒内在品格的综合反映。
公信力是传媒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传媒的立身之本。
提高新闻传媒的公信力,使舆论引导更加可信、可亲、有力,这是新闻舆论传播工作的基本准则。
【总页数】1页(P40)
【作者】张孝军;焦红燕
【作者单位】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新都市报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浅析网络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J], 王文娟;
2.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公信力、影响力提升策略 [J], 杨柳
3.主流媒体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提升策略 [J], 刘延甫
4.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的提升策略 [J], 王静
5.媒介融合环境下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J], 张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量表”是对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状况进行量化表达的测量工具。
测评量表的构成指标就是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测评量表的建构过程也就是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的探索过程。
本论文所建构的测评量表主要以中国现阶段抽象意义层面的宏观媒介环境为测评对象。
媒介公信力测评量表的建构量表建构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对媒介公信力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其次是在定义的基础上编制初步量表,并通过社会调查收集数据,对量表的各项指标进行优化。
1、对媒介公信力概念的界定媒介公信力的具体含义与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不同国家的社会环境、媒介体制、新闻价值观、文化传统等都会影响人们对媒介公信力的思考,因此,对媒介公信力概念的普遍定义须从表象深入到内核。
信任的产生与信任双方信托和约定的实现情况相关。
民众对大众媒介的期待可以说就是民众对大众媒介的一种信托,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媒介,担负着实现民众社会期待的责任,这样,媒介与民众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社会约定,约定的履行情况如何,决定了民众对媒介的信任状况。
在此意义上,大众媒介的具体表现与公众对媒介的社会期待之间的契合程度,成为媒介公信力的决定因素。
本文对媒介公信力的概念界定以受众的媒介期待为出发点,将大众媒介公信力定义为:公众对于大众媒介的社会期待被落实情况所引起的公众心理感知和评价,公众的这种感知和评价也是媒介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和素质的体现。
简单的说,大众媒介公信力就是公众对大众媒介的社会期待与媒介实际表现之间契合程度在公众心理上的反映。
以此定义为基础,媒介公信力可以由公众对那些以媒介社会期待为基础的媒介表现的评价来体现,这也是建构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量表的理论基础。
人们对媒介的社会期待是媒介公信力的研究起点。
2、对媒介公信力测评量表指标的甄选量表的建构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准确”和“简明”。
一般来说,量表的指标应尽可能简单,但过于简单又会影响到量表的准确性,因此在[文章编号]1002-5685(2006)09-0057-05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分析□靳一(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北京,100084)[摘要]本论文基于社会调查数据,对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量表的因子结构也就是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6-07-02[作者简介]靳一,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后。
57量表指标甄选过程中需要同时依据这两个原则进行斟酌。
对媒介公信力测评量表指标的甄选经过了两个基本步骤,首先是从量表的准确性原则出发,对指标是否适合作为评判准则、以及重要性程度如何进行考察。
第二步骤则从“准确”和“简明”两个角度对媒介公信力的指标和因子进行综合分析。
步骤一: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指标)探索通过对以往研究资料的整理以及焦点访谈、开放式问卷等几个步骤,归纳出了32个可能会影响媒介公信力的媒介行为表现,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国公众对媒介的期待,将其编制为5分量表(从“完全不重要”到“非常重要”),构成了“媒介期待量表”。
用社会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样本数692),对32个题项的均值、因子负荷、信度系数、意见分布偏度等统计数值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每一题项的“重要性指数”,是甄选量表指标的重要依据之一,指数得分较低的题项可以考虑从量表中删除(32个题项重要性指数由7.5至2.5不等,详略)。
步骤二:媒介公信力因子结构探索以28个题项构成的“公信力测评量表”[2]为基础,通过项目检验、探索性与证实性因子分析等几个步骤,对题项进行进一步的甄选,最终得到了较为简洁的,由18个指标、4个因子构成的媒介公信力测评量表。
4个因子根据指标含义分别被命名为:新闻专业素质、社会关怀、媒介操守、新闻技巧。
量表指标与因子构成以及相应的重要性指数见下表:中国现阶段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特征分析与国外研究结果相比,中国现阶段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呈现以下特征:1、为老百姓说话的媒体更可信从量表指标与因子的重要性指数来看,“社会关怀”因子的重要性指数最高,可见媒介“社会关怀”方面的表现对公信力的影响力最大。
只要是涉及到“民众利益”的题项,无论是因子指标指标重要性指数因子重要性指数新闻专业素质真实报导,新闻报导不含虚假、猜测和虚构的成分7.06.83新闻报导准确无误7.5对新闻事件完整报导,不回避新闻事件中的任何重要事实6.5对有争议的新闻,平衡报导争议各方的情况,不偏袒任何一方7.5客观呈现新闻事件原貌,不加入报导者的偏见6.5尽可能报导一切民众想知道的新闻事件6.0社会关怀站在社会大众的立场上,关注最广大民众的利益7.57.20关心处于困境的弱势群体,比如农民、下岗职工、残疾人等7.5敢于针砭时弊,批评性新闻比例高、批评力度大6.5媒体以平等的姿态面对读者观众,而不是高高在上、傲慢自大7.5新闻报导实实在在,不唱高调、不打官腔7.0媒介操守广告比例适当5.05.88不发布虚假广告7.5不刊播广告新闻、有偿新闻、软广告4.5新闻格调高尚,不随意炒作粗俗不雅的新闻6.5新闻技巧新闻报导迅速及时,有时效性7.05.17能够对复杂的新闻事件提供有深度的分析和解释4.5能够经常有独家新闻4.058哪个文化层次的人群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媒体作为社会最广大民众代言人的角色,起码是现阶段中国公众对媒体的强烈寄托和要求,能够满足这种要求的媒体就能够较多赢得公众的信任。
当然,随着关注普通民众、舆论监督等行为在各个媒体的普及,媒体为弱势、普通民众代言已经不像早期那样具有震撼力,但“为老百姓说话的媒体更可信”无疑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公众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心态。
2、“专业主义”让位于“社会关怀”从量表的重要性指数来看,媒介的“专业素质”,即真实、准确、完整、客观、平衡、全面等新闻专业主义要求也是媒介公信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因子重要性指数仅次于“社会关怀”达到6.83,这与国外的公信力研究结果类似。
可见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媒体最为基本的要求都有共通之处,这也许正是新闻的本质和价值所在。
但值得关注的是,国外对媒介公信力的研究以“专业主义”作为公信力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不包括“社会关怀”因子。
而在中国,“社会关怀”因子对公信力的影响力高于“专业主义”因子,这种倾向在文化程度较低的民众中更为明显。
观察题项的重要性指数,可以发现不仅“准确”、“平衡”、“真实”、“完整”的重要性落后于“民众立场”、“姿态平等”、“关注弱势群体”,而且“客观无偏见”这个在西方新闻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专业主义要求,在32个题项中的重要性仅排在了第14位,而且数据显示本科以下学历人群对“客观”的重要性评价显著低于高学历人群。
联系现实,的确可以找到媒体有违客观公正的行为却得到了民众广泛支持的案例。
最为典型的就是“张金柱撞人案”的司法审判过程,张金柱被执行死刑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媒体所营造的舆论压力的影响。
而从网络论坛中受到广泛关注的“宝马车撞人案”、“刘庸黑社会案”、“女教师黄静离奇死亡案”的网友发言来看,当受害者属于弱势一方,而被告又被传言有这样那样的“靠山、背景”的时候,几乎为被告辩护的任何个人或媒体都会被认为是不可信的,相反对被告的指责(无论这种指责是否有足够根据、是否客观公正),则一般被认为是可信的。
2005年全国28个城市有关新闻媒介的调查显示(样本数5532),民众对于新闻“客观性”的确有一些特殊的认识。
当问到“您认为媒体通过舆论力量干预司法审判程序,是否合理?”,25.7%的受访者选择“不合理,媒体不应该超越自己的职责范围”;28.1%的人选择“在中国现阶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16.4%选择“完全合理”;另有29.8%表示“不清楚”。
也就是说有七成多的人会不同程度接受媒介对司法程序的干预。
近三成的被访者认为“在中国现阶段,媒体干预司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就是说虽然知道干预司法不应该属于媒体的职能范围,但又认为在“现阶段”的特殊社会背景下却是具有合理性的。
那么“现阶段”究竟意含了什么样的社会背景?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本研究仅从社会信任的角度进行简单的分析。
28城市调查对14个主要公共机构的公信力进行了调查(用0-10直接打分)。
数据显示,公共机构的公信力普遍低迷,对“军队”公信力评价最高(7.86),其次是“人民代表大会”(7.65)、“全国政协”(7.40),“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得分排在第4位(7.24),信任度高于“法院”和“公安机关”(分别为7.08和6.85)。
综合以上分析,在公共机构普遍无法取得民众高信任的社会背景下,公众对媒介寄托了较高的社会期望,这种期望有时甚至超出了媒体自身的权力范畴(比如希望媒体扮演“包青天”的角色),以致媒体有可能会为了“民心所向”而干预司法甚至妨害客观公正。
媒介究竟应该是报道者、解释者还是批判者,一直以来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往往在社会变动时期,民众普遍会对媒介寄予较多的社会参与期望。
比59如60年代的美国,由于社会问题较多,很多人对媒介“中立守门人”角色报以质疑和批判的态度,认为媒介应该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主张记者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为社会弱势团体的利益服务。
所谓“凡存在即有其合理性”,民众对媒体的这种社会期望,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对媒体的信任或不信任,无疑是中国现阶段特殊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是中国媒介公信力研究所要面临和关注的研究背景。
3、“媒介操守”、“新闻技巧”成为公信力评判的次要准则“媒介操守”和“新闻技巧”对于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力明显低于“社会关怀”和“专业主义”,属于公信力评判的次要准则。
数据显示,媒体为了追求利润而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比如渲染凶杀暴力新闻、虚假广告泛滥、有偿新闻等,已经成为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而且,数据分析显示,对于媒介操守问题的重视程度与民众的文化程度显著相关,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对媒介操守问题表达了更为强烈的态度。
同时也与民众对新闻炒作、有偿新闻的辨识能力显著相关[3]。
可以推测,随着人们文化程度和新闻辨识能力的提高,媒介操守对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力应该呈现逐步上升趋势。
“是否刊播虚假广告”是媒介公信力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32个题项中排在第2位)。
与此同时,人们对目前媒介在“不发布虚假广告”方面的实际表现则打出了4.97的最低分(满分10分),可以说,虚假广告是目前媒介公信力的致命因素。
媒体在新闻技巧方面的表现对媒体的公信力也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高学历人群对媒介的新闻技巧更为看重。
4、媒体与官方的关系成为最大分歧初步量表的32个题项中,被删除的题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关媒体外在形象的题项(包括得到周围人好评、媒体历史悠久、媒体规模大等),主要是由于对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力较弱而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