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创新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理论系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丰富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实践,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的重要内容。只有全面系统地理解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才有可能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
一、“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自身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制度”
“社会主义”,数百年来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王国。但是,只有到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它才由空想变为科学。然而,即使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们的心目中仍然存在着两种模式之争,一种认为是理想化的凝固不变的模式,一种是通过变革不断完善的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差异,形成了两种观点、两种实践,又获得两种不同的结果。
早在19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一种把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凝固化的观点。当时的恩格斯虽然尚无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却能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根据历史唯物论的辩证法,尖锐地指出:在这些人看来,“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东西,而是“稳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同以往的制度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但在发展和变革方面它同样浴着一切社会的共同规律在变革和完善。这个论点应视为社会主义自我完善思想的萌芽。
在社会主义付诸实践60多年之后,即苏联崩溃的前6年,邓小平作了一个历史性的总结:“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3实际上,这正是两种思维、两种模式在实践中的差异,在苏联的历史上有着特别明显的两种结果。
苏维政权建立初期,列宁批评了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矛盾的思想,以辩证观点指出:“对抗和矛盾截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4特别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使他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过程,要经过许多过渡阶段,而新经济改革就是一次实质性的社会主义改革。然而,后来斯大林违反了辩证法,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把当时计划经济当作最完善的模式,当然也无需改革。再往后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僵化的模式造成
1 作者徐兴恩,河南财经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691、693页,1995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9页。
4《列宁全集》,第2版,第60卷,第282页。
许多预想不到的后果,特别是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许多深层次矛盾暴露出来,最后跳到另一个极端,导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衰亡。
中国则不同,虽然经过曲折,但较早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矛盾的存在。鉴于苏联当时的教训和中国的现实,1957年毛泽东作了高屋见瓴的理论概括:“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这些矛盾又同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它不是对抗性质的,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5可以说,这一论点是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理论的哲学基础。当然,后来囿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过短和脱离实际等其他原因,又混淆了矛盾的性质,走向另一种绝对化的误区,没有真正找到自我完善的具体途径。
正是基于这些正反两方面的教训,邓小平做了进一步的理论升华,明确做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科学论断,认为“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并把解放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6这就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形成全面改革的学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江泽民同志在这方面的重要贡献在于,以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经验为平台进一步充实、完善了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理论,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第一,他明确定义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自身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制度。”就是说,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是它本身应当具有的基本机制,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全过程,是其生命力和优越性之所在。它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改革,如果不进行改革,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妨碍发挥它的优越性。我们应用这样的观念来看待社会主义,而不能桅守残缺,陷入僵化。第二,鉴于苏联覆灭的教训,区分两种改革的界限,提出两种改革观的分水岭,强调我国的改革一要坚持社会主义,二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阐明了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第三,把自我完善与发展这个主题联系起来,实际上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完善与生产力发展的统一,使其内涵更加全面。第四,进一步丰富了全面改革的理论,领导第三代领导集体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政治纲领和文化纲领,把自我完善的基本理论化为具体的行动纲领。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说到底,是一个体制创新的问题”
理论的发展,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过程,形式上则表现为具体——抽象——具体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用江泽民同志的话说:“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说到底,是一个体制创新问题。”事实上,我国许多重大的体制创新,都是由邓小
5《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2—215页。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9页,第370—371页。
平提出命题,再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具体展开、完善和具体实施的,用辩证逻辑语言表述,是上升为更高层次的具体。
当年的毛泽东是从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具体问题出发,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同时,“还有上层建筑和基础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7那时还不可能提出更具体更深层的改革任务。20多年后邓小平进而总结了我国和外国的历史经验,逐步深入地提出了自我完善的理论和一系列改革任务,而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则是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具体展开深入论述和具体实践的。最为突出的可举出以下列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而且改变了以前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熟悉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人都知道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社会主义一建立就必然消灭商品关系;后来的实践虽有这样那样的修补,但总是把计划经济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而市场经济则是异已之物。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改变了这一个别结论,多次论述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上世纪90年代初,江泽民根据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精神,明确提出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这个崭新的体制作了多方面深邃的探索,制定了一整套具体改革方略。正如《纲要》所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江泽民多次阐述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的机理和规律,它与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和自身的个性,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特殊性,由此引申使得各个领域特别是国有企业都发生一系列变革,并且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他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不能丢,不能因为搞市场经济而忘记了根本方向、根本制度,又提出处理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相联系和又相区别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进程出发展,完善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有别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出发点的社会主义设计,也有别于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在这方面,江泽民同志论述了公有制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特别是混合经济形式,阐明了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必然性和相关政策,分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发展多种成分的相互关系,指出了多种所有制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理和途径。这些都是所有制改革和公有制自身改革的指针。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发展和完善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析形式并存的分配理论和分配制度。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分配形式取决于生
7《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2—2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