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赏析

合集下载

历代禅诗集锦鉴赏

历代禅诗集锦鉴赏

历代禅诗鉴赏☆李白(701-762)后世称为“诗仙”。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今甘肃秦安,出生于碑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

“五岁诵六甲(道教典籍),十岁观百家(诸子百家)”,“十五好剑术”,25岁时仗剑远游,结识天下豪杰。

42岁时诏至长安为唐玄宗礼遇,供奉翰林,后遭谗请归。

安史之乱期间奋力报国。

晚年受累流放,困苦漂泊,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谲,气势雄壮,风格豪迈、奔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是唐代诗歌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妙构。

杜甫誉之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赏析】天府山水培育了诗人李白壮阔的情怀,亦为我们带来了无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清新自然的诗章。

本诗首二句写来自故乡的琴师抱琴下山,将这位乐师写得很有气派。

次二句写蜀僧弹琴,但见琴师一挥手,琴声便铿锵震耳,仿佛大自然中的万壑松风,令人革心洗面,心境焕然。

琴声止后,却余音袅袅,与薄暮的寺钟一起共鸣,将人带入无限渺远的虚空境界。

不知不觉,听琴会心之余,暮色四合,时间如逝!本诗用典精当,“挥手”、“洗流水”、“霜钟”均有典故。

提起鼓琴、听音,无人不会想起琴师伯牙与知友钟子期,伯牙挥手,钟子期听声。

一个善奏,一个善听,高山流水,你心我心。

李白借用典故,表达自己与蜀僧的知己之感。

全诗起笔不凡,《唐宋诗举要》表举此诗“一气挥洒,中有凝炼之笔”。

古诗中描写琴乐的名篇不少,白居易除《琵琶行》中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等精妙表现外,还有一首晚年所写的《好听琴》,诗中满是禅韵:“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

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将听琴之妙用形容得无以复加。

另一首《船夜援琴》,将平淡与宁静的禅意毕现无遗:“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楚山禅诗一首解读

楚山禅诗一首解读

楚山禅诗一首解读(原创实用版)目录1.楚山禅诗的概述2.楚山禅诗的历史背景3.楚山禅诗的主题和特点4.解读楚山禅诗一首正文楚山禅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组禅意诗篇,以其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诗句脍炙人口。

楚山禅诗的创作受到了唐代禅宗文化的深刻影响,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文化背景。

下面我们通过解读楚山禅诗中的一首,来领略其主题和特点。

楚山禅诗一首原文如下:楚山禅影里,寂寂闻钟声。

晨曦入禅房,坐观楚山云。

这首诗以楚山为背景,以禅房为场景,展现了一幅禅意盎然的画面。

诗人以自然景象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一个空灵、寂静的禅境。

首先,诗中的楚山代表了诗人所处的地域环境,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楚地文化的认同。

楚地在唐代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楚山禅诗正是这一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此外,楚山在诗中也具有象征意义,它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山水,寓意着诗人在禅修过程中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其次,诗中的禅房是诗人修行禅定的场所。

在这里,诗人能够远离尘嚣,静心参禅。

诗句“晨曦入禅房,坐观楚山云”描绘了诗人在禅房中观云、参禅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通过这种描绘,诗人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禅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禅修所带来的身心安宁。

最后,诗中的钟声是诗人在禅修过程中听到的。

钟声代表了禅宗的精神,它敲醒了诗人的迷梦,使诗人认识到了人生的真谛。

在这里,钟声成为了诗人参禅悟道的契机,也是诗人在禅境中获得启示的象征。

总之,通过解读楚山禅诗一首,我们可以看出其主题为禅修与悟道,诗人通过对楚山、禅房和钟声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充满禅意的画面。

六祖惠能禅诗风格与特色评价

六祖惠能禅诗风格与特色评价

六祖惠能禅诗风格与特色评价
六祖惠能禅师是宋代著名禅宗大师,他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因而得到了广泛
认可。

六祖惠能禅诗风格体现出对建筑的丰富表达,集性灵歌颂、弥漫之美和抒发心情于一体,突显出宁静、空灵之美。

六祖惠能禅诗中,一座座奇特的佛殿建筑,以及小巧精巧的祭坛、洞天福地等,都以别具一格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每个音节跌宕起伏,叠句杂押,能令人联想到高耸的宝塔,宽广空荡的走廊,恢弘壮观的秋千楼阁,营造出一个禅意洋洋的场景。

比如:“山头秋松好参差,安禅社道夜空余”,“贴洞峰泉夜冷凝,写林屋月一步虚”,“两岸重江多水域,百亩莲藕拓碧壑”,十分生动传神。

六祖惠能禅诗中,还把宗教、建筑融合在一起,诗人对佛寺的建筑和宗教文化
通过对寺院的描写,表达出禅宗的理念,给读者穿云破雾的感受:“十里秋色惟余香,半苑春光满簷垣”,“梵声供养朝接香,灯彩辉映空几端”,“宝塔南至余香留,贴洞峰月已至门”。

总而言之,六祖惠能禅诗的独特优美的创作风格令人流连,对宗教文化及建筑
的描绘,让如诗般的世界生动而充满着禅意的朦胧之美。

他的诗歌,就像一座座建筑山川,让人目不暇接,到后来慢慢地沉入其中,拥抱心灵的宁静、空灵,体味仙境的美妙与宝藏,再怀着自得的心情徜徉在禅境之中,圣洁安定、宽和豁达,享受清新无比的心灵至善之尊贵感受。

中华精选禅诗赏析三百首

中华精选禅诗赏析三百首

禅诗赏析禅诗赏析(上)★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佑进士,曾任礼部尚书、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官职。

因“乌云台”事件被诬下狱,屡次被贬谪外放。

学识渊博,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纵横恣意,有如行云流水,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题材广阔,清雄旷放,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为宋代四人书法家之一,可谓旷古罕见的文诗书画的全才。

常与吴越名僧交往,还曾与许多禅师斗试机锋;列东林常总禅师嗣下,曾自言前身是个僧人。

着有《苏轼诗集》、《东坡文集》、《东坡乐府》等。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赏析】严羽曾言:“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

”本诗结句好,发句更妙,是一首备受称道的怀旧七律诗。

着名的成语“雪泥鸿爪”,就来自这一名诗。

,首联,诗人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

人一生飘浮,到底像什么?诗人认为,人生无常,飘泊不定,就像雪泥鸿爪一样。

可想而知雪泥上的爪印是难以久存的,更不用说那飞翔的鸿雁,早已不知西东。

回首往事,不正是如此吗?你看老僧业已寂灭,墙垣已颓,你往日的即兴挥题已不见了踪影。

1056年诗人与其弟苏辙赴汴京应试过河南渑池,1061年赴陕西任时再过渑池。

时隔五年,早已物是人非。

不过,在达者看来,这是生命的宿命,是生命的规律。

还记得那时候的崎岖路途么?路长人困,连跛驴都疲倦了。

回想起来,历历如昨,还蛮有意思呢!安命知天者,对人生有一番彻悟后,就要达观地对待一切。

诗人正是以这一心胸直面人生沉浮,并达到了他人生的完满。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禅理诗。

黄庭坚谓之“吐此不传之妙”。

庐山是这位可爱的东坡居士的心灵故乡,他对山是如此的迷恋:横看、侧视、远眺、近观、高瞻、俯瞰,对庐山诸峰奇妙的造化与形态感到意趣盎然。

现代禅诗欣赏

现代禅诗欣赏

现代禅诗欣赏
以下是一首现代禅诗,供你欣赏:
《禅意》
静坐孤山林间,远离尘嚣烦忧。

风吹枯叶落地,万物皆有情意。

莲花池畔古梦,禅房林间遗章。

忧愁喜乐皆是,安然自在内宽。

青山依旧翠绿,流水依旧潺湲。

禅心寂然不动,世间繁华皆淡。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山林、枯叶、莲花池等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禅意的理解和追求。

他认为,禅意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是对世间万物的感悟和领悟。

只有在寂静的环境中,才能体会到禅意的真谛,远离尘嚣和烦忧,回归自然和本心。

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禅意的向往和追求。

《蝉》诗词鉴赏6篇

《蝉》诗词鉴赏6篇

《蝉》诗词鉴赏《蝉》诗词鉴赏6篇《蝉》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避雀乔枝里,飞空华殿曲。

天寒响屡嘶,日暮声愈促。

繁吟如故尽,长韵还相续。

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均有象征的意思,因为语言文字本身就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隐喻系统。

隐喻的基础即人与自然的基本相似性。

诗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幻想我是树,是蝉,是鸟,是云等等,企图通过忘我、脱我、化我而与世界合一。

隐喻建立在双重或多重存在之上,诗人喻自己为蝉,就是把另一种经历或活动,即把蝉的生存过程与特性加在真实的生活领域中,意味着真实中的虚幻,虚幻中的真实。

像蝉一般象征廉洁、清高、悲哀。

古人以为蝉栖高树,声高远,以晨露为食,蝉也就成了“清高”、“廉洁”的代名词。

蝉一生十分短促,深秋天寒,蝉声哀嘶,逐渐死去,故而总被用来表达悲秋情绪。

刘勰说过一句言简意赅的话:“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隐喻虽多种多样,但要以贴切吻合为最高标准。

“切至”就是形神兼备,形犹不似,遑论神似?在《赋得蝉》中,诗人将自然之物——蝉人格化,以此审视自身的人格价值和生存环境。

对于这首诗,一般理解过程大致是,前两句直接描写蝉为了躲避黄雀的伤害(隐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或藏身在高高的树枝上,或避匿在空空的宫殿内。

这里实写了蝉艰难的生存状况。

颔联和颈联写蝉在寒秋日暮之时,哀嘶悲鸣,声音短促,间或有单调的余韵绕耳,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最后两句借蝉之口直接抒写:蝉餐风饮露,无所厚求,并不是故作清高,而是容易知道满足,表达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意思。

然而,这只是构成了这首诗的表层含义,因为“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中已经蕴含了知足常乐的意思。

解读一首诗,肯定要注重其语境,什么是语境呢?用燕卜荪的话说,即“语境就是与我们诠释某个词语有关的一切事情。

”文本中字或词意义的确定都要依赖于词句之间的关系,所以,一首诗句中意义的确定必然受到其它字词句的语境限制,即一首诗中每一个词、语句的意义都要彼此相互确定,这种相互确定的过程就使得文本的语义之间呈现网状化的现象,使文本的意义缠绕含混,蕴藉多义,仅凭读者从头到尾一次阅读,是不可能意识到其错综复杂的意义丛的。

楚山禅诗一首解读

楚山禅诗一首解读

楚山禅诗一首解读摘要:一、楚山禅诗的背景介绍1.楚山是谁2.楚山禅诗的创作背景二、楚山禅诗的解读1.诗的内容概述2.诗中的禅意分析3.诗中的文学技巧和美感三、楚山禅诗的意义和影响1.对后世禅诗创作的启示2.对现代人的心灵启示正文:楚山禅诗一首解读楚山,原名李楚山,是我国唐代著名诗僧,他的诗歌以禅意深邃、意境优美而著称。

楚山禅诗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对后世的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一首楚山的禅诗,以领略其禅意之美。

这首楚山禅诗的原文如下:```空山寂寂,水流花谢。

鸟啼破幽梦,僧敲月下门。

```诗的内容概述: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山林之夜。

诗人通过“空山寂寂,水流花谢”表现出山林的宁静与秀美。

接下来的“鸟啼破幽梦,僧敲月下门”则展示了在这宁静的夜晚,僧人的修行打破了梦境,月下敲门的声音又打破了寂静。

诗中的禅意分析:这首诗的禅意主要体现在“鸟啼破幽梦,僧敲月下门”这两句。

诗人通过鸟啼声和敲门声表现出人生的无常,梦境的虚幻和现实的残酷。

僧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坚定地修行,表现出对佛法的虔诚和对尘世的超脱。

诗中的文学技巧和美感:楚山禅诗在表达禅意的同时,也注重诗歌的艺术美。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如用“空山寂寂”与“水流花谢”形成对比,突显出山林的寂静之美。

同时,诗人通过寓言的方式,以鸟啼声和敲门声寓意人生的无常,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楚山禅诗的意义和影响:这首禅诗对后世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启示后来的禅诗作者,在表达禅意的同时,要注重诗歌的艺术美。

禅诗赏析:赠质上人

禅诗赏析:赠质上人

禅诗赏析:赠质上人(唐)杜荀鹤枿(niè)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作者简介]杜荀鹤(846~904)晚唐现实主义诗人。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

出身寒微。

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

黄巢起义军爆发,他从长安回家。

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诗于朱温。

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进士。

得第后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

受田頵重视,用为从事。

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

杜荀鹤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

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有《唐风集》。

[赏析]《赠质上人》是一首赠送给叫做“质”的和尚的诗。

上人,本指佛教中讲的上德之人,后来成了对僧人的尊称。

既然是送给僧人的诗,那么自然要说与佛事相关的话,所以诗开头便写:“枿坐云游出世尘。

”枿(niè聂),古同“蘖”,树木砍去后留下的树桩子。

枿坐,犹言枯坐。

这句是说质上人有时打坐,静如枯木;有时出游,飘若浮云,心无所系,随性而行,超世脱俗。

诗人抓住他的特征,刻画了他不同凡俗的形象。

第二句“兼无瓶钵可随身”。

瓶钵是云游和尚喝水吃饭不可少的器具。

可是质上人连应该随身携带的一瓶一钵都没有。

这就更突出了质上人超出尘世的性格,一身之外无所有,成了赤条条飘飘然来来去去无牵挂的大闲人了三四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这是一个精神上大解脱的悟道者形象。

不说人间事,是他心里根本不想这些事。

因为他把人间的名利富贵看作是虚幻、短暂、无意义的。

“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陷身于人事纷扰中,带给人的是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既已从茫茫的人生苦海中解脱出来,登临彼岸,怎么会再对俗世的事感兴趣呢?在世人看来,王朝更替、诸侯争霸、胜王败寇、战乱四起这样不得了的大事,他只看作山中樵客下的一盘棋,他自己只是个旁边的观棋者。

看透人生禅诗七绝

看透人生禅诗七绝

看透人生的禅诗七绝
人生如梦,万象皆空,禅诗七绝以简洁、深刻的语言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以下是一首看透人生的禅诗七绝:
人生如梦莫留恋,
万象皆空幻影般。

处世待人宽容态,
心中泰然任岁月。

这首诗表达了以下几个观点:
1. 人生如梦:人生如同梦境,短暂而虚幻。

我们应该认识到生命的无常,珍惜当下,不为过去和未来忧虑。

2. 万象皆空:世间万物都是因缘而生,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认识到这一点,便能看透世间的纷扰,心境自然宽广。

3. 宽容待人:在人际交往中,应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

宽容能使我们与人和谐相处,收获更多的友谊和快乐。

4. 心中泰然: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扰和压力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

只有心中泰然,才能在面对人生起伏时保持冷静,化解困境。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和、宽容的心,更好地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唐诗中的禅意诗赏析

唐诗中的禅意诗赏析

唐诗中的禅意诗赏析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中不乏一些充满禅意的佳作。

这些禅意诗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以其超脱尘世、入灵入化的境界,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本文将以几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为例,赏析其中蕴含的禅意。

第一首诗来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清新明亮的笔触勾勒出壮丽的自然景观。

诗人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表达方式描绘了自然界中大河流淌、白昼的消逝,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追求“更上一层楼”的无尽向上的精神。

这种向上的力量和欲望可以被视为禅修的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智慧与境界的精神。

第二首诗是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以淡雅的笔触刻画出秋夜的宁静和凉意。

诗人对于夜色的描绘再现了一种平和宁静的心境。

同时,他通过牵牛织女星的形象传递出一种纵横天地,超越世俗尘埃的意境。

这种追求超越尘世的禅意触动人们内心,让人感受到一种平和宁静的力量。

第三首诗是王之涣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这首诗以游凤的表象展示了一种超脱凡尘的境界。

虽然凤凰离去,但江水依然自流,吴宫的花草也还在欢颜盛开。

这些景象与衣冠成古丘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生命的流转和万物无常的法则。

这种对生命与世界的理解正是禅修的核心。

最后一首诗是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展示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莺啼、水村、山郭等形象通过诗人的笔触显得生动活泼。

同时,南朝四百八十寺和楼台烟雨的描绘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禅意。

这种超脱世俗的姿态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舒适。

以上几首唐诗不同于一般的抒情诗,它们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审美情趣,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这些诗作以其禅意深远的内涵,让人们领略到禅修的智慧和境界。

偷得浮生半日闲参禅诗赏析

偷得浮生半日闲参禅诗赏析

偷得浮生半日闲参禅诗赏析唐代是诗歌的王朝,是诗歌的巅峰时代,同时也是佛教中的禅宗鼎盛的时代。

在唐代,诗歌与禅宗进行了美妙的融合,以禅入诗,以禅喻诗,以诗如画,以画说禅,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禅诗。

这些禅诗诗意与禅意齐飞,诗境与禅境一色,给人以无尽的启迪。

可以说,读懂了这些禅诗,就是在滚滚红尘中觅得一方清净的天地,心灵也得到了极大的慰藉。

好玩的国学精选了唐诗中8首最有意味的禅诗,为读者朋友献上一泓心灵的清泉。

1.身是菩提树唐代: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这是神秀大师的一首著名的禅诗。

神秀大师是禅宗北派的创始人。

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禅宗北派的修行原则。

他把人的身心比作是菩提树和明镜台,人要体悟佛法,必须时刻修行自己,让自己的心就像明镜一样显出光明。

同样,人生的历程就在于时刻修炼自己,才能体悟到佛法的光明。

按照禅宗北派的原则,人生就是一个艰苦的时刻修炼的过程,唯有时刻修炼,才有可能参透世界悟得光明。

2.菩提本无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我们可以看到,这是禅宗六祖慧能的禅诗,这首禅诗所体现的禅意,与神秀大师的完全相反。

六祖慧能认为,人人心中都有佛性,和什么菩提树和明镜台没有关系,因为一切诸相均非实有,本自虚无,哪里有什么尘埃?所以人生之路,只要发明本心,顿悟时人人都可以成佛。

慧能大师的顿悟和人皆可以成佛的理论,将佛教带上了一条全面复兴之路,成为禅宗,从而千年来生生不息。

3. 终南别业唐代: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被称为诗佛,不仅仅是说他的诗歌有禅意,而是说王维有一颗向佛的心和通透的人生智慧。

最有名也最有哲理的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句话一方面是写景,更有深意的是这句诗中蕴含的哲理。

人生有成功和失败,有鲜花和泪水。

关于空的禅诗

关于空的禅诗

关于空的禅诗
1. 原文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 解析
- 诗的首句“空山不见人”,一个“空”字点出山中的寂静和空灵。

山中空旷,不见人影,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

虽然能听到人语响,但更衬托出大山的空寂。

后两句通过描写夕阳返照深林,那一抹余晖洒在青苔上的景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空幽的意境。

整个画面有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空灵之感,体现了禅意中的“空”,即对世间万物空灵、寂静本质的一种感悟。

1. 原文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2. 解析
- 在“潭影空人心”这句中,诗人看到潭水清澈,潭中的倒影宁静,从而使自己的心也变得空灵。

这里的“空”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在古寺清幽的环境中,诗人远离尘世的纷扰,内心的杂念被涤荡。

全诗描绘了古寺的清幽寂静,从外在的环境之静深入到内心的空灵之境,是一首充满禅意的佳作。

1. 原文
-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2. 解析
- 这首诗虽未直接提及“空”字,但却营造出一种空灵、闲适的氛围。

诗中描写陆羽的居所周围环境,野径、桑麻、篱菊等,充满了田园气息。

“扣门无犬吠”等句,表现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从禅意的角度看,这种静谧闲适的田园生活背后是一种心灵的自在和空灵,没有尘世的喧嚣和忙碌,体现了一种对“空”的生活境界的追求。

苏东坡的十首禅诗赏析

苏东坡的十首禅诗赏析

苏东坡的⼗⾸禅诗赏析苏东坡的⼗⾸禅诗赏析念兹在兹2017/11/15 阅读 4918 苏轼(1037年1⽉8⽇-1101年8⽉24⽇),字⼦瞻,⼀字和仲,号东坡居⼠,眉州眉⼭(今四川眉⼭县)⼈,北宋⼤⽂豪。

其诗,词,赋,散⽂,均成就极⾼,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家之⼀。

其散⽂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弃疾并称苏⾟;书法名列“苏、黄、⽶、蔡”北宋四⼤书法家之⼀;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东坡在佛教界也久负盛名,特别是他的禅诗流传⾄今,往往被⼈们津津乐道。

今天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以飨微友们。

1.⼈⽣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由渑池怀旧》⼈⽣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鸿飞那复计东西。

⽼僧已死成新塔,坏壁⽆由见旧题。

往⽇崎岖还记否,路长⼈困骞驴嘶。

赏析:⼈⽣在世,到这⾥、⼜到那⾥,偶然留下⼀些痕迹,就像是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落脚⼀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偶然留下⼀些⽖印,然后⼜不知道飞到哪⾥去了。

⼈⽣如梦,转眼即逝。

凡事皆会过去,再努⼒回忆也⽆济于事。

常⼈亦会过去,从暂时的分离到永久的诀别,谁都⽆法避免。

坏好迷悟都会过去,你什么也留不住,明⽩了这⼀点,便是觉悟的开始。

2、因病得闲殊不恶,安⼼是药更⽆⽅。

——《病中游祖塔院》紫李黄⽠林路⾹,乌纱⽩葛道⾐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是药更⽆⽅。

道⼈不惜阶前⽔,借与匏樽⾃在尝。

赏析:⼈⽣⼀世,忙忙碌碌,为功名,为财富。

却没有⼀刻是为⾃⼰的⾝体,为⾃⼰的⽣命。

苏轼说,因病得闲,不是什么坏事。

起码让⼈们可以在⽇常的忙碌中抽出⾝来,有空来照看下⾃⼰的⽣命和灵魂。

⽣命活得太忙碌、太焦虑了,只有“安⼼”才是最好的药⽅。

3、若⾔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琴诗》若⾔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赏析:世间万事万物都遵循着因缘和合,相互相⽣的道理。

观照的禅诗

观照的禅诗

观照的禅诗一、原文:《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二、衍生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

- “独”:单独,独自。

这里既可以看出鸟儿飞走后诗人的孤独处境,也体现出诗人独特的精神境界。

- “相看两不厌”:厌,意为满足。

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相互凝视,彼此之间永远不会看厌的一种情感状态。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通过描写诗人独坐敬亭山时的景象,表达内心深处的孤独以及在自然之中寻求慰藉的情愫。

表露了诗人超尘脱俗,寻求宁静、自由的精神境界。

2. 情感:诗中蕴含着淡淡的孤独感。

众鸟高飞、孤云远去,描绘出一种空寂的景象,暗示着诗人身边的热闹都离他而去。

但同时,面对敬亭山又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似乎在孤独之中找到知音,又有一种安详、自在之感。

3. 表现手法:诗人运用了烘托手法,先写出鸟飞云散,渲染出一片幽静空旷的氛围。

进而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敬亭山当作有情有义的伙伴,“相看两不厌”生动刻画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默契,化无情之物为有情。

四、作者介绍: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其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

其一生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仕途坎坷。

他游历四方,创作众多篇章,借山水等寄托自己的情感、理想等。

这首《独坐敬亭山》就可看出技嘉羁旅途中借助自然排遣孤独的情绪。

五、运用片段:1. 比如在一个人远离家乡,独自居住在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小山村。

周围的邻居都去城里干活了,白天村子里格外宁静。

他坐在小院里,看着远处的小山包,感叹道:“这和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的情景好相似啊,此刻只有这个小山包像敬亭山一样陪着我,我虽孤独,却也有一种特别的宁静。

”2. 小林是个文艺青年,他去景区爬山,到了山顶之后,其他人都陆陆续续下山了,只有他还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久久不愿离开。

他看着周围的景色,觉得自己就像李白诗中的状态。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__何劲松 /文 接触过佛教的人都知道,唐代的大禅师们——诸如马祖道一、百丈怀海——很喜欢用 “牧牛”比喻“治心”,即将牧童比作 人,将“牛”比作“心”,或是将牧童比作“心”,而将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个阶段。

《景德传灯录》记马祖问石巩:汝在此何务?答曰:牧牛!同书记长庆懒安称自己在沩山三十多年不学沩山禅,但牧一头水牯牛。

这些牧牛公案后来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卷作成偈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

著名禅师普明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禅诗中的佼佼者。

因其诗“言近而旨远”、其图“象显而意深”,故为广大参禅者所珍 爱,唱和者代不乏人,远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数量之多,达洋洋二百余首,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

普明禅师生卒年不详,但从万松行秀(1166- 1246)《请益录》中“太白山普明禅师颂牧牛图十章”的记述来看,当是宋代僧人。

普明的牧牛图颂所绘之牛由黑变白,分成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十个阶段,其着眼点在于调心证道,以人牛不见、心法双亡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渐进、历阶而升,带有神秀一系“渐修”的特色。

在唐宋诗林艺圃中,禅家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禅诗虽不足以夺李、杜、苏、黄等人之席,但同样也是诗中的别调。

据不完 全统计,唐宋时期的禅诗大致在三万首以上。

禅与诗的关系,元好问的《学诗七绝》说得好:“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这说明禅与诗是有某种内在联系的。

以比兴诗寓禅之无上道,正是借重其“不触”、“不黏”、“不落言诠”、“不涉理路”的艺术特征,这种特征和禅的不立文字而又不离文字的旨趣是一致的,因而能很好地显示禅境和证悟。

其 “不背”、“不触”的艺术手法既可以让人有所体认,又不会落于理知,这就叫说而无说,言满天下而无口过。

不过,禅诗的“不落言诠”的思维方式,对今天的普通读者而言,似乎会有一种不易揣摸、难以把握的感觉。

关于禅诗句赏析

关于禅诗句赏析

关于禅诗句赏析1. 关于禅的诗句1、《禅诗一:找到自我》唐·无尽藏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译文:一个人光是东南西北地向外追求,哪里会找到自己呢?自己是在我们心中,找到了自己,就找到了本性。

能把自己找到,认识了自己,这是很不容易的。

而世间上的人,又往往不识自己,愚昧、苦恼,多么可怜!2、《禅诗二:摆脱迷惑》唐·鸟窠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译文:人从生到死,都无法摆脱迷惑。

如果不能看破,生命中充满了迷惑,那么人就只能陷入迷中,一再沉沦,到最后一无所得。

3、《禅诗三:聚散随缘》唐·龙牙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译文:花的朝开暮谢是无常,人的有生有死也是无常。

世间上没有不变的东西,没有独存的东西,一切都要仰赖因缘才能存在。

所谓“缘聚则成,缘散则灭”,要彼此珍惜。

4、《禅诗五:自在洒脱》宋·此庵守净流水下山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431 366432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译文:洒脱自在的生活,就是禅者的生活。

顺应自己的本性,何必刻意追逐名利?世间一切言语行为,都不过是心灵投射出来的影子。

人生是短暂的,舍弃身外之物,舍弃功名利禄。

方可活得洒脱,活得精彩,活得自在。

5、《禅诗六:去留人生》明·憨山德清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译文: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起伏,人有生老病死的轮回。

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执着留恋。

不要只知忙眼前短暂的荣华富贵,还要忙于我们绵长的未来。

一个生命的出现,总要给世界留一个纪念。

2. 古代描写禅的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代诗人戴叔伦在《送虞上人游方》:“律义通外学,诗思入禅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

古代禅诗赏析

古代禅诗赏析

古代禅诗赏析第一首明?莲池大师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这首诗是描写唐朝一位很风趣的赵州从谂禅师悟道的事情。

有一次,一位初学佛法的弟子,向他问了一个问题:“末劫时,还有没有这个?”在佛教认为这个世界必定要经过成、住、坏、空四大劫,到了末劫的时候,我们这个人会不会坏?还有没有业识?赵州禅师回答说:“会坏。

” 弟子听了之后,接着又问:“如果'这个’会坏的话,那怎么办呢?我们就随他去吗?”赵州禅师不在意地说:“随他去!” 弟子听了禅师的话后,内心感到非常怀疑。

而赵州禅师自己后来想想,也不敢确定刚才回答的话是否恰当?惴惴不安,始终无法安心。

于是赵州和尚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定,跋涉千山万水,到处去参究正确的答案,而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佳话。

上面这则公案流传到了明朝,莲池大师于是写这首诗来叙述当时的情景,意思是说:赵州虽然年纪已经八十岁了,为了心中一个问题弄不明白,不能释然,于是不怕路途颠踬,还要四处去寻找真切的答案。

经过许多年以后,倦游归来,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才知道自己过去在外面奔波寻找,只是缘木求鱼,空费了草鞋钱。

这首诗的含意是什么呢?就是说,“道”不必到外界去追求,无须到心外去寻觅,因为“道在迩”,道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如果我们迷糊了心智,像赵州禅师一般,到处参访,即使花了非常长久的时间,结果还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启示我们一个道理:要有求真的热忱和放下的勇气。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古人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们对于人生的荣誉毁辱,能够超然物外,对于虚幻的功名富贵,能够淡然不着,凡事提得起,放得下,身心不再为名缰利锁所系缚,自然能够得到大自在。

大家在求学阶段,也要具备这种放下过去成见,接受新知,也就是“不以己知害未知”的勇气,求新求进。

我们不但要有放下的勇气,进而更要具备求真的热忱。

高考语文-古代禅理诗赏析-最全

高考语文-古代禅理诗赏析-最全

高考语文-古代禅理诗赏析禅理诗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宗教流派。

中唐时期的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

慧能禅宗与中国其它佛教宗派不同,更与印度传入的佛教有别,是最具佛学禅宗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

唐代佛教禅宗偏重于探讨个体与自我和谐,与儒家美学的“率性而行”、道家美学的“自然无为”等也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禅宗主张悟“道”,而“悟”是其根本。

禅诗就是禅与诗的结合。

正如元好问所说的:“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据《景德传灯录》记载,神秀与慧能的一段对话,就是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禅意的。

诗歌如下: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不使有尘埃。

——神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此间本无物,何使有尘埃。

——慧能禅宗的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这在诗歌中得到表现。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在诗歌中,主要体现在“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两方面。

如果细分起来,正如袁行霈老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说的“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

1禅在诗歌中的表现1.以禅入诗以禅入诗就是把禅意引入诗中。

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了禅意,所以,只有诗的躯壳,而无诗的内涵。

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歌在笔墨之中,寓于禅意。

如,王维的诗歌《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田园诗描绘的是一幅安逸、明快的乡居生活图景,表现了仕途屡经升沉的诗人着意追求的自然朴素的隐逸生活中获得感悟和超脱的人生理想。

王维对隐逸的向往,从直接的现实意义上来说,是由于当时不如意、险恶的政治环境和佛教禅意的“无生”观念的影响。

2.以禅喻诗以禅喻诗即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种形式。

(1)以禅参诗以禅参诗就是以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欣赏和阅读诗歌作品。

这种以禅参诗的形式,最早的是苏轼的“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则参禅。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三)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三)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三)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三】隋唐五代时期【2】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699—7467)洛阳人。

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进士,一生仕途坎坷。

晚年隐居汝水边,以渔樵自终。

与王维友善,属诗唱和。

诗歌多写景状物,描绘隐居生活的闲适,亦有少量写立功壮志之作。

《全唐诗》仅存其诗一首。

【赏析】这是一首世所公认的描写雪景的佳作。

据传此诗是诗人考举应试时而作。

他并没有按要求写十二句的五言律诗,而是写了四句即称“意尽”而交卷。

本诗的前三句写望中所见,却见得不俗,亦绘得不凡。

北岭秀丽全在它的余雪皑皑,仿佛浮在云端;更无奈那一抹斜阳,使久雨新晴后的林表,更为明丽,实在令人眼清心净;末句写望中所感:斜暮余雪,寒光闪耀,令人徒添寒意。

“秀”字用得简洁,“浮”字用得生动,“明”字透出灵秀,“寒”字暗诉心曲。

一个“寒”字,正所谓“好将寥落意,指点到人间”(明僧大健《见远山残雪》),暗示他归隐山林、结交僧友,“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苏氏别业》),“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贾岛《雪晴晚望》)的将来。

示法诗◆希迁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能明?◆希迁(700-790)石头希迁,俗姓陈,广东高要人。

年轻时坚决反对乡民迷信与祭祀神鬼。

后往曹溪参谒慧能,慧能西逝后师事青原行思而悟玄旨。

后住持南岳衡山,结庵石台,世称石头和尚,与江西的马祖道一并称当世两大禅匠。

著作有《参同契》、《草庵歌》各一篇。

名徒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等21人。

圆寂后赐无际禅师。

【赏析】这是一首佛法哲理诗。

为赞扬药山惟俨禅师悟道而作。

有一天,药山端坐在石头上。

石头问他:“你在这里干什么?”“什么也不做。

”石头便说:“那么你这是闲坐了。

”药山答:“闲坐还是有为。

”石头便问:“你老是说不为不为,到底不为个什么?”药山答道:“这个不为,千圣也不识。

楚山禅诗一首解读

楚山禅诗一首解读

楚山禅诗一首解读摘要:一、楚山禅诗的背景与作者简介二、楚山禅诗的内容解读1.诗的首联2.诗的颔联3.诗的颈联4.诗的尾联三、楚山禅诗的艺术特色与禅意分析四、楚山禅诗的现代价值与启示正文:楚山禅诗一首解读楚山禅诗是我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禅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禅僧楚山。

这首诗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禅宗境界的静谧、超脱与美好。

下面,我们将从诗的背景、内容解读、艺术特色与禅意分析、现代价值与启示等方面,对楚山禅诗进行详细的解读。

一、楚山禅诗的背景与作者简介楚山禅诗的作者楚山,是唐代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诗人与禅僧。

他原名不详,生卒年月不详,据传曾在楚山修行,因此被称为楚山。

他的诗歌以禅宗思想为主题,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深受后人喜爱。

二、楚山禅诗的内容解读楚山禅诗共四句,分别为诗的首联、颔联、颈联与尾联。

1.诗的首联:“空山寂寂,水流花谢。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空寂的山林景象,表现了禅宗的静谧之美。

诗人以“空山”象征禅宗的内心世界,强调内心的空灵与寂静。

2.诗的颔联:“春去秋来,花落果熟。

”这两句诗表现了自然界的更替与轮回,暗示了禅宗对生死轮回的超脱。

诗人以“春去秋来”寓意人生的生老病死,而“花落果熟”则象征生命的成熟与圆满。

3.诗的颈联:“静听梵音,笑看尘世。

”这两句诗表达了禅宗的修行态度,即静心聆听佛音,超脱俗世纷扰。

诗人以“梵音”代表佛音,强调修行者应摒弃尘世杂念,追求心灵的宁静。

4.诗的尾联:“心无挂碍,便是如来。

”这两句诗揭示了禅宗的修行目标,即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成为如来的境地。

诗人以“心无挂碍”形容禅宗境界的空灵,而“如来”则是佛的尊号,寓意着超凡脱俗的境地。

三、楚山禅诗的艺术特色与禅意分析楚山禅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简练的文字,表达了禅宗的静谧、超脱与美好。

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如以“空山”象征禅宗的内心世界,以“春去秋来”寓意人生的生老病死等,这些象征手法既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又深化了禅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诗賞析
近日偶读禅学杂书,颇为其中精彩禅诗偈语段落所感,比之李义山“有不尽之意”的《无题》之作,更据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玄机妙义,哲理更深,意境更高.而禅宗偈语遣词用字往往又比较通俗,不象义山诗谜那样悔涩难懂.《六祖坛经》中很多段落便是极为精彩的通俗诗,其蕴意则需要一生的悟性来映证。

在这里拟向各网友陆续介绍一系列禅诗,抛砖引玉,贻笑大方,更求证悟自性!
神秀示法证悟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示法证悟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注】神秀系北宗领袖,而慧能为南宗祖师.禅宗五祖弘忍让众弟子作偈证悟示法,神秀时为五祖门下首座,遂作此偈,五祖见偈云:“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但未传衣钵.慧能时初入门下,尚于后院杂务,也作一偈,由此而得五祖秘传衣钵,隐行南下传道说法,遂成禅宗六祖.
灵云志勤开悟诗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岩上桃华开,花从何处来?
灵云婵一见,回首舞三台.
何山守旬开悟诗
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漫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以上三首均为桃花而开悟,作者皆是得道高僧,若不是禅宗典籍《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中有载,实难看出奇特之处.
昭觉克勤开悟诗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昭觉克勤是北宋末年的一位高僧,其开悟得道始于听一首艳情诗.乍一看的确是一首风流倜傥的情诗,而此处对悟道的比喻恰恰运用了恋情的感觉.把悟道的感觉与恋爱的滋味相比,这道的滋味也是不能说的,就好象少年一段风流事一样,是无法告诉别人的。

洞山开悟诗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麽会,方得契如如。

这首诗表面上写太阳照到他身上,而影子投在水面上的情景,事实上就是写他追求道的一个过程.
神照本如开悟诗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
龙门清远开悟诗
刀刀林鸟啼,被衣终夜坐.
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落.
事皎人自迷,曲淡谁能和.
念之永不忘,门开少人过.
苏东坡寓禅《如梦令》二首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其二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
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
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这是借入浴的俗谛,寓超俗的禅境。

船子德诚禅师示法诗·颂钓者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黄山谷(庭坚)点化《颂钓者》而作《诉衷情》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衣一钓丝,
锦麟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钓迟.
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以《五灯会元》中的一段《颂明》歌,可知此“鱼”即“道”:“有一鱼兮伟莫裁,混融包纳信奇哉.能变化,吐风雷,下线何曾钓得来?”
梅花与道情
唐代僧人咏梅诗
火虐风嚎水渍根,霜皴雪皱古苔痕;
东风未肯随寒暑,又蘖清香与返魂.
这又是一首寓着禅理禅机的诗,悟道的过程正如古梅的返魂著花一样,要经过大死一回,把以往的情识意想修持到荡然无存,方有机缘至道显露.
虚堂智愚禅师的古梅诗
千年苔树不成春,谁信幽香似玉魂?
霁雪满林无月丽,点灯吹角做黄昏.
虚舟普渡的墨梅诗
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明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这三首都是借有空明,托事寓理,以声色而显用的寓道诗,藉梅花以示佛理禅机.梅花有灵,当更澡雪精神,绽放于寒风冰雪之中.
黄山谷(庭坚)四首寓禅词
渔家傲·其一
万水千山来此土,本提心印传梁武.对朕者谁浑不顾,成死语,江头暗折长芦渡.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叶亲分付.只履提归葱岭去,君知否?分明忘却来时路.
此首讲达摩祖师生平.
渔家傲·其二
三十年来无孔窍,几回得眼还迷照.一见桃花参学了,呈法要,无弦琴上单于调.折叶寻枝虚半老,拈花特地重年少.今后水云人欲晓,非玄妙.灵云合破桃花笑.这首源自灵云见桃花参悟的公案.
渔家傲·其三
忆昔药山生一虎,华亭船上寻人渡.散却夹山拈坐真,呈见处,系驴橛上合头语.千尺垂丝君看取,离钩三寸无生路.蓦口一桡亲子父,犹回头,瞎驴丧我儿孙去.第三首以华亭船子的悟道公案入词.
渔家傲·其四
百丈峰头开古镜,马驹踏下重苏醒.接得古灵心眼净,光炯炯,历来藏在袈裟影.好个佛堂佛不圣,祖师沉醉犹看镜.却与斩新提祖令,方猛醒,无声三昧天皇饼.最后一首以古灵神赞禅师的公案和事迹铺叙而成.
次韵子瞻赠金山宝觉大师·秦观
云峰一变隔炎凉,犹喜重来饭积香.
宿鸟水干迎晓闹,乱帆天际受风忙.
青鞋踏雨寻幽径,朱火笼纱语上方.
珍重故人敦妙契,自怜身世两茫茫.
少游毕竟是一代婉约词宗,禅诗也写得这样美,玄妙隐晦之中仍不失婉约的音韵之美,其中“…迎晓闹,…受风忙”一联真让人叫绝不已,而末联则颇富深意,耐人寻味.
贾宝玉参禅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无立足镜,方是干净.
(此句为黛玉所续)
寄生草[曲]·参禅·贾宝玉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 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示友人·之二·天如惟则禅师
逝水不复返,黄叶无枯荣.
万物有终极,浮生欲何成?
爱缘一染指,智虑常纵横.
宁知昨日事,转眼多变更.
圣人示欹器,稍满还复倾.
及时不自惜,时去空伤情.
牡丹·灵泉归仁禅师
三春堪惜牡丹奇,半倚朱栏欲绽时.
天下更无花胜此,人间偏得贵相宜.
偷香黑蚁斜穿叶,觑蕊黄蜂倒挂枝.
除却解禅心不动,算应狂杀五陵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