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总论-绪论
地域性 和 连续性 周期性、 季节性、
①作物生长发育具有的周期性(cycle),如水稻、玉米、 棉花、花生的一年生(annual),冬小麦、冬油菜、冬蚕 豆的二年生(biennial);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②作物进行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的生命活动因光、热、水资 源的季节变化而异,高效转换只能与最佳资源季节同步 (season),如冬小麦只能在春夏形成产品器官,水稻、玉米、 棉花只能在夏秋形成产品器官; ③作物产品种类、生产技术、资源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 的区域性协调统一,表现显著的区域性。如油菜在淮河以南区 域生产,苹果以淮河以北区域为佳,香蕉仅在珠江流域生产; ④作物的再生产过程需要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的协调统一。 2.3 作物产品的产量、品质的差异性、可塑性 ①产品形成受复杂生命活动过程中某个变化的影响而变化; ②产品形成受生产周期内不稳定自然因素变化的影响而变化 。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1.1 作物与作物学
作物学概念及其发展
1、作物学概念及其范畴
作物(Crops) 自然界的植物(大约)40~50万种 (野生wilding plants)
被人类利用的植物 2~3万种 (Utilized plants)
大面积规模种植200多种,栽培作物1500余种 (栽培,cultivated plants)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 主体: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各种作物个体、 群体(庄稼)。作物是有机体,有机体有其自身的生长发 育、器官形成、产量和产品形成的规律。种好庄稼就必须 掌握作物的特征特性。 客体: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光、热、 土、水、气、肥、生物等。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种以 至于不同的生育阶段、不同的器官形成过程,对外界有 不同的要求,因此,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也 是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的
作物栽培学总论大纲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一、农业的发生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1.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1.作物栽培的特点2.作物栽培的研究法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 三、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四、我国作物的来源 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四、作物的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作物引种的概念和理论 2.作物引种应吸取的教训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3.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分类第四节: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1.我国古代农学思想:“天、地、人”合一2.我国历代的种植业传统—-精耕细作 的表现第五节: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优势种植业布一、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评价二、我国的种植业结构和优势产品区域布局2.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价1.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2.我国的种植业结构 1.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3.我国大田作物的生长状况4.我国优势种植业产品区域布局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第六节:农业发展历程和可持续发展一、农业的发展历程二、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三、粮食安全法1.农业的发展历程1.可持续农业的含义2.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5.生物技术与作物改良第一章、绪论四、可持续农业五、作物栽培科技进步 1.高产研究与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2.作物品质改良及安全食品生产3.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新型栽培制度建立4.农业信息化及精确定量栽培第一章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 第二节:作物的器官建成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三、作物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1.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2.作物生长与发育的关系以及不同1.作物生长的四个时期2.S型曲线1.作物生育期概念2.作物生育期的概念一、种子萌发二、根的生长1.根的功能2.根系的类型3.影响根生长的条件4.种子的寿命和种子休眠4.根的生长过程2.茎的机能1.茎尖分生组织的作用三、茎的生长四、叶的生长4.作物茎的生长过程5.影响茎、枝生长的因素1.作物叶的分类3.作物茎的分类及其各自特点2.作物叶的生长过程3.影响叶生长的一些因素第二章3.作物的物候期概念1.作物种子分类2.作物种子萌发过程3.种子发芽的条件五、花的发育六、种子和果实发育 2.作物的种子和果实3.种子和果实的发育4.影响种子和果实发育的因素1.果实的结构2.开花、授粉和受精的定义3.影响花器官分化、开花授粉受精的外界条件1.花器官的分化第三节: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第四节:作物生长的一些相互关系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与阶段发育二、作物在温度和光周期诱导下植株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三、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1.作物感温性及春花作用2.作物感光性及光周期现象3.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1.形态和结构的变化2.生理生化的变化2.光敏色素的变化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1.地上部与地下部物质的相互交换2.地上部与地下部重量保持一定比例3.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地下部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不同1.禾谷类作物营养器官间的同伸关系2.双子叶作物器官间的同伸关系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四、作物的器官平衡第二章1.引种上的应用2.栽培上的应用1.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协调发展3.在育种上的应用第五节:作物的个体与群体一、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二、作物群体的结构三、作物群体是一个生产系统1.群体与个体的关系2.群体的水平结构3.群体的垂直结构4.“大田切片法”5.生长分析1.作物种群的大小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二节: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第三节:作物产量的潜力一、作物产量 二、作物构成因素三、作物产量形成的特点一、源、库、流理论1.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2.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1>.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2>.收获种子的作物 二、源、库、流的协调及其应用 二、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一、作物品质二、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一、环境资源与作物生产潜力1.源第四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第五节:作物品质的调控一、作物品质的遗传调控1.太阳辐射与光和生产潜力2.温度资源和光温生产潜力3.水资源与光温水生产潜力4.土壤资源与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第三章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2.库3.流1.提高品种的光和效率3.降低呼吸消耗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2.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 1.概念2.评价指标3.主要类型1.糖类的形成与积累2.蛋白质的形成与积累3.脂类的形成与积累4.维生素的形成与积累5.一些特殊物质的形成与积累 二、作物品质的环境调控 1.常规育种与作物品质改良2.利用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质3.品质优异的作物品质资源的利用 3.品质随化肥的变化4.灌溉对作物品质的影响5.生长调节剂对改善品质的作用 7.收获期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2.品质随种植密度的变化6.病虫害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品质随播种期的变化第一节: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作物与光的关系一、作物的自然环境二、作物的人工环境三、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一、光对作物的生态作用及作物的适应性3.光谱成分对作物的作用1.环境因素的分类2.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二、作物对光的吸收转化与产量第四章、作物与环境的关系第四章1.光照强度的作用2.日照长度的作用第三节:作物与温度的关系一、温度对作物的生态作用二、极端温度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三、温度对作物分布的影响2.目前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2.土壤因素3.地形因素4.生物因素5.人为因素1.气候因素2.主导因素3.环境因素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调性4.环境因素作用的阶段性5.环境因素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2.改善光合性能是作物增产的根本途径1.作物对光能的利用1.光能利用率的理论值2.光合性能的基本规律及其调节1.光合性能的概念以及与其产量关系2.作物的“播性”与春化处理3.作物的基本温度4.地温与作物根系生长5.温度与干物质的积累1.温度的节奏性变化与作物生产6.积温与作物的生产2.高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1.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2.冻害、冷害与霜害3.作物对低温的生态适应性与抗寒性的锻炼4.抗寒的农业措施1.作物的抗寒能力2.作物对高温的适应性1.高温对作物的伤害作用第四节:作物与水的关系第五节:作物与空气的关系及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二、旱涝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三、水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空气成分及其对作物的生态作用2.CO2浓度与作物产量二、大气环境对作物生产的影响第四章1.田间CO2浓度的变化和作物CO2平衡2.作物的抗涝性2.作物抗旱性的特点3.有限水分亏缺下作物的补偿效应4.抗旱锻炼1.旱害2.涝害及作物的抗涝性1.干旱对作物的危害性及作物的抗性1.涝害对作物的影响2.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对气候灾害的影响4.对土壤肥力和肥效的影响5.大气中CO2浓度增加1.对作物布局和副种指数的影响6.对病虫害的影响3.作物水分利用率1.作物对水的反应2.作物的水分平衡2.关于污水灌溉问题1.水体污染对作物的危害2.水体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临界浓度2.关于共生固氮1.CO2对作物的生态作用2.二氧化碳、氟化物和氮氧化物3.臭氧4.酸雨1.温室效应第六节:作物与土壤的关系第四章一、土壤对作物的生态作用3.土壤生物性质与作物的生态关系二、土壤污染与作物2.土壤化学性质与作物的 生态关系1.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生态环境的关系2.土壤水分3.土壤空气4.土壤温度1.土壤地址和结构2.作物与土壤养分3.作物与土壤有机质1.作物与土壤酸碱度1.土壤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土壤污染的治理方法第二节:整地与土壤培肥技术第三节:播种与育苗技术1.最少养分律2.报酬递减律一、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二、施肥技术第五章1.轮作倒茬2.增施有机肥一、作物及其品种布局二、作物种植方式3.深耕改土和客土改良第一节:作物栽培制度一、土壤培肥技术:措施二、整地技术 4.因土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1.撒播2.条播3.穴播一、播种技术:播种方式二、育苗与移栽技术 4.精量播种第四节:营养调节技术3.养分互作律1.施肥原则2.施肥量的确定性和推荐施肥技术1.营养结合的原则2.营养平衡的原则3.安全生态的原则4.经济高效的原则3.肥料的种类1.有机肥料2.无机肥料3.微生物肥料4.施肥时期1.基肥2.种肥3.追肥5.施肥方式1.全层施肥2.表层施肥3.集中施肥4.根外追肥第五节:水分调节技术一、水分吸收规律二、灌溉方式与技术第五章第九节:收获技术一、收获时期的确定二、收获方法三、产后处理和储藏2.摘取法 3.倔取法1.刈割法第六节: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二、病虫鼠防治技术 三、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四、人工控旺技术一、杂草防除技术第七节:覆盖栽培技术一、覆盖的作用二、覆盖物的种类及方法三、覆盖栽培管理技术1.提高土壤温度2.保墒1.秸秆覆盖2.地膜覆盖3.沙石覆盖。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
(4)低温冷害
黑龙江省积温带
>10活动积温带
项目 1
2
3 45
6
1、作物生育进程中各部器官及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以及 作物高产群体形成过程中分阶段的形态、生理特征和质量指 标。
2、将高产、高效群体形成过程中作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群 体内个体之间、个体内各器官之间的矛盾进行综合分析,确 定正确的技术措施。
3、根据栽培措施和调控技术的作用原理,逐步实现调控技 术的模式化、规范化。
(一)黑龙江自然资源概况
2、地形地貌复杂:北南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 岭、老爷岭两大山区,东西松嫩和三江两大 平原。全省森林茂密,覆盖率35.5%。大小兴 安岭、张广才岭三面围绕松嫩平原。全省土 地总面积中山地占4.3%,低山地21%,台地 (漫岗)13.3%,平原39.1%。由于地形地貌 的差异,形成了北部丘陵漫岗区域、东部三 江低平原区域、东南部山地区域、中南部松 嫩高平原区域、西部松嫩冲积平原区域。不 同的地形,通过对光、热、水、土再分配的 影响,使各区形成了各自的农业生产结构和 不同的栽培制度。
(四)作物栽培学的相关学科
基础学科: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形 态学、生物化学和地学
方法学科:生物统计学、理化分析、田间试验
交叉学科:作物育种、营养与施肥、灌溉、农 业气象、农业机械、土壤耕作等
新兴学科:运筹学、系统论、信息学、控制论 等
生产检验:农技推广、农业开发
三、作物栽培学与作物生产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作物栽培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如何科学地种植和管理各种作物,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本章将介绍作物栽培学的基础知识和主要内容,包括土壤和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作物栽培技术的原则和方法等。
一、土壤和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和气候是作物生长的两个基本要素,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提供了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而气候则会影响到作物的生长节奏和发育过程。
不同的作物对土壤和气候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栽培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合理的调控和管理。
1.1 土壤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是支撑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作物的根系生长、养分吸收和水分利用。
土壤的质地、结构、肥力和酸碱度等因素都会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
因此,在作物栽培中,要根据不同土壤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土壤处理方法,如施肥、翻耕、改良土壤结构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适应作物的需求。
1.2 气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现象统计规律,包括降水、温度、光照等因素。
不同的作物对气候条件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如水稻适应高温多湿的气候,而小麦则适应寒冷的气候。
因此,在作物栽培过程中要合理选择作物品种,并根据气候条件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如调节灌溉水量、选择适宜的播种期等。
二、作物栽培技术的原则和方法作物栽培技术是指通过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在作物栽培过程中,要依据作物的特点和生长需求,合理选择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
2.1 合理施肥施肥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本措施之一。
根据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的肥力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化肥和有机肥进行施用。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可以减少土壤肥力的流失和环境的污染。
2.2 适时灌溉灌溉是指通过人工方式给作物提供水分,以满足其正常的生长需求。
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土壤的含水量状况,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因缺水或过度灌溉而导致的产量和品质下降。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性质、任务和研究法一、性质和任务1、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也就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各种作物群体9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
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间的关系是必须研究的。
2、任务栽培作物包括作物、环境和措施3个环节。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是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二、理论基础1、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总论与各论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三、特点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的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生长的规律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变动性。
2、作物栽培的研究法:田间试验法(产量对比法)、生物观察法、生长分析法、发育研究法、生长发育研究法、模拟模型研究法。
四、作物栽培学的新进展1、叶龄模式与模式化栽培(计算机模拟仿真栽培)2、作物智能栽培3、轻简型栽培:作物直播栽培、再生栽培技术、4、反季节栽培5、物化栽培6、作物分子栽培7、作物清洁栽培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一、农业的发生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三、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四、我国作物的来源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作物的多样性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驯化、挖掘、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1、作物引种的概念与理论2、作物引种原则:生态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克服限制因子、引种作物逐步适应。
四、作物的分类1、按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析喜温作物、耐寒作物;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定日照作物;三碳C3作物、四碳C4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
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其它作物(如嗜好作物)(3)饲料和绿肥作物:有豆科的、有禾本科的、也有其它的。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1章
二、 作物的分类
♦ 按生物学特性分类
ө 按作物感温特性 喜温作物:稻、玉米、高粱、棉花、大豆等。 耐寒作物: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ө 按光周期反应特性 长日照作物: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短日照作物:稻、玉米、高粱、棉花、大豆等。 日中性作物:荞麦、豌豆等。 ө 按光合作用CO2同化途径 碳3作物:稻、麦、大豆、棉花、油菜、蚕豆等。 碳4作物:玉米、高粱、甘蔗、四倍体黑麦草等。 ө 按作物感水特性 水生作物:莲藕、菱、萍等 。 喜水作物:水稻、茭瓜等。 耐涝作物:高粱、麻等。 耐旱作物:粟、棉花等。
♦ 作物生长发育规律 作物生长与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形态建成与生理 生化规律。 ♦ 环境变化规律
温、光、湿、气、矿质元素等的季节变化与区域变
化规律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栽培管理规律 播栽期、密肥水、化学调节物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效 应及其与环境的耦合关系。
二、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目标
依据前述三大规律,采取栽培措施,使各生产要素合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作物
大豆(黄豆)、蚕豆、豌豆、绿豆、红小豆等。
⊙ 薯类作物
甘薯(红薯)、马铃薯(土豆)、木薯、山药、芋等。
⊙ 纤维作物
棉花、红麻、黄麻、苎麻、大麻、亚麻、剑麻等。
⊙ 油料作物
油菜、花生、向日葵、芝麻、蓖麻等等。
⊙ 糖料作物
甘蔗、甜菜、甜叶菊等。
⊙ 嗜好类作物
烟草、茶、咖啡、可可等。
♦ 禾谷类作物分布
♦ 豆类作物分布 豆类作物类型多,最大规模种植为大豆,而蚕豆、豌 豆、红豆、绿豆的面积较小。
全世界大豆面积7010.3万公顷,美洲占73.8%,亚洲
作物栽培学课后题答案
植物栽培学课后复习答案第一章作物概述1.作物栽培学研究对象,性质,任务是什么?作物栽培学是以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作物,环境及措施三者关系的一门学科。
性质:农业自然科学任务: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潜力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规律。
2.简述作物的概念:广义讲,凡对人类有应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各种植物。
从狭义讲,作物是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农业上所指的粮棉油麻,烟糖茶桑蔬果药和杂等农作物。
3.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结合分类方法,作物分为五大部分:(1)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豆类,薯芋等三类作物。
A:禾谷类作物B: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
(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类作物糖料作物其他作物。
(3)绿肥及饲料作物。
(4)药用及调味品作物。
(5)再生能源作物。
4.研究作物栽培学的起源问题,实质目的:(1)寻找植物资源(2)基因库(3)多样性5.栽培作物与野生祖先存在哪些差异?主要表现几方面优点:生长迅速产品器官变大产量提高品质改善成熟一致种子休眠性变弱传播手段退化6.三大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7.双低油菜指:油菜籽低芥酸,硫甙含量8.提高粮食总产的途径:单产的提高播种面积的增加复种指数的提高第二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1简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名词解释)营养生长:以营养体本身为主要功能的器官的生长,如根茎叶的生长生殖生长:与作物生殖功能有关的器官的生长,如花果实种子等的生长①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在相当长时间内交错在一起;③彼此之间必然会发生相互影响,且各方对营养物质有明显的竞争2. 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是什么?关系如何生长: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是数量变化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植株形态有规律地变化(量变)生殖:作物在一生中,其形态结构及机能的质变过程,包括作物单一器官及整个器官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质变,从无到有)关系: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生长便没有发育,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及研究法一、作物栽培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一)作物栽培学的定义。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的农业自然科学。
它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
该定义已经指出了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特点及任务。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这一定义的涵义。
1.该定义揭示了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1)2个规律——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
作物栽培的对象包括粮、棉、油、糖等各种作物,作物是有机体,有机体有其自身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和产品形成的规律。
为了种好庄稼,就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就必须“摸透庄稼的脾气”,即掌握作物的特征特性。
在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中,作物生产是以无数个体而组成的群体生产,因此,作物栽培学不仅要研究作物个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器官建成规律,还要研究作物群体的结构和动态发展规律,探讨如何协调群体与个体矛盾的理论与方法。
(2)1个关系——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光、热、水、二氧化碳、矿质元素等。
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种以至于不同的生育阶段、不同器官的形成过程,对外界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也是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的。
在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中,作物所处的环境包括了气候因素(光、温、水、气等),土壤因素(土壤类型与结构、土壤养分及水分等)和生物因素(杂草、有益及有害昆虫、微生物等)。
作物生长发育需要有适宜的综合环境条件。
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清楚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这些环境条件的具体要求以及这些条件对作物器官建成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3)1个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
了解了作物的特征特性,懂得了作物要求什么样的条件,还要相应地采用整地、施肥、播种、灌溉、中耕除草、防病治虫等各种栽培技术和措施去满足作物的要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之产量高且品质好。
第1章 作物栽培学绪论
作物的起源
我国作物的来源 本土作物:水稻、小麦、裸燕麦…… 引进作物: 公元前100年前后从中亚和印度一带引入的作物 蚕豆、豌豆…… 西汉外交家张骞,丝绸之路
作物栽培的历史沿革
古代农业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农作文明灿烂辉煌… 汉代《氾胜之书》 、魏国《齐民要术》 、北宋《陈旉 农书》 、…… 先秦《吕氏春秋》:“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 也,养之者天也……” 清代《农丹》:“天有时,地有气,物有情…悉以人事 司其柄。”
Crop science
Crop science is a diverse discipline that encompasses research, extension and teaching related to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gronomic and turfgrass crops.
VIII.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
VIII.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
IX.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
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 专用小麦 • 专用玉米 • 高油大豆 • 棉花 • “双低油菜”(芥酸、硫代葡萄糖甙)
• “双高”甘蔗
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 专用小麦:重点区域为黄淮海、长江下游和大兴安
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
• 满足粮食需求,保证食物安全 • 提高作物产品的质量,增加供给的多样性 • 提高作物生产效益 • 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物栽培学的发展方向
作物栽培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 • 由传统的称量、基本形态生理分析向细胞、亚细胞、 激素、酶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 • 内容向作物产量、品质、作物生长环境,以及与农产 品安全有关的农艺、生理、生态和调控技术扩展; • 层次从群体、个体、组织、器官、细胞,一直延伸到 分子; • 方法从形态解剖、生理生化延伸到分子生物学和纳米 技术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
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要完成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复杂性:研究对象(作物,环境,措施)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
季节性:大田作物“不违农时”,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地区性:大处说,不同的地区;小处说,不同的地块变动性: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
4、作物栽培的研究法1)生物观察法: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2)生长分析法: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3)发育研究法:对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4)生长发育研究法: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分化数、退化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
5)产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田间小区或大田对比试验。
这种对比发一般要设置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货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农业的发生农业起源的根本诱因可能是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天然食物的短缺。
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最具突破性的飞跃。
2、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公元前7000年,穆雷贝特(叙利亚),采集野生小麦和大麦,可能栽培过公元前5000年,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已栽培大麦和小麦公元前6000-7000年前,中国,普遍种植水稻公元前5500-3000年,非洲撒哈拉,栽培高粱和御谷之类公元前3600年,埃及,种植小麦和大麦公元前6000年,墨西哥定居村社,种植籽粒苋、玉米、豆类、南瓜和甘薯公元前4000年,南美的阿亚库乔人,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和豆类欧洲,希腊,种植小麦和大麦3、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作物栽培学讲稿
作物栽培学讲稿第1章绪论1.1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1.1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简言之,作物栽培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其宗旨在于适应和改造作物的特征、特性,使其更加经济有效地为人类服务;耕作栽培措施是适应和改造作物的特征特性,以便得到更多更好和农产品。
二、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为此,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懂得作物要求什么样的环境条件,懂得选择和创造环境条件以满足作物的要求,这是适地适种和合理布局问题;还要掌握并学会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以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这是栽培技术问题。
1.1.2 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一、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的,它们各自从作物生活和环境条件的某一个侧面来研究对作物生产有关的某一个方面,这些学科都为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
二、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理论作物栽培学有它自己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作物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要求和反应的规律,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达到不断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三、作物栽培学总理论与各论的关系从生产实际来说,栽培作物涉及到丰富多彩的作物种类和品种,涉及到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条件,更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措施和技术。
因此,作物栽培学总论讲述一般知识、基本原理、普遍应用的措施和技术,为各论做铺垫,打基础;作物栽培学各论则讲述各个作物的知识、原理、栽培措施和技术。
农学自考作物栽培学精华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作物栽培学总论名词解释1、作物:凡对人类有利用价值,并为人类所栽培的植物统称为作物。
2、生长:作物在数量上不逆增长,包括作物的群体或个体的某一器官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轻到重的数量变化。
3、分化:由同一受精卵或遗传上同质的细胞转变为形态、机能及化学构成上异质的细胞称之。
4、发育:从分化营养器官阶段转变到分化生殖器官阶段,各种作物均要求特定的温、光条件满足后才能进行,这是一种质变,通常称之。
5、营养生长: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称之。
6、生殖生长: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长称之。
7、温光反应:作物在花芽分化之前必须要在一定的温度和日照长度的条件下,经历一定时间的诱导,才能完成花芽的分化。
适宜的温光条件可提早花芽分化;反之会延迟或阻碍花芽分化,这种反应称之。
8、生物学产量:指作物一生中生产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含根、茎、叶、种子等)。
9、经济产量:指人们栽培作物所需的主要产品收获量。
如小麦的种子,棉花的种子纤维,甘蔗的茎杆等的产量,它是生物学产量的一部分。
10、经济系数:指经济产量占生物学产量的百分数。
=经济产量÷生物学产量×100%11、土壤耕作:指通过农具的机械作用,改善农田耕层构造和地面状况,为农作物播种,出苗和健壮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的过程。
12、基本耕作措施:指影响全耕层措施,对土壤各种性状起着很大影响和作用。
其措施有深翻耕和深松土之分。
13、表土耕作措施:指以农机具改善土壤上层和地面状况的一套措施,包括耙地、耱地、中耕、镇压等。
14、播种方式:指作物种子或植株在单位面积上的分布状况,又称株行配置,合理播种方式能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改善植株营养面积,有利通风透风和田间管理。
一般可分条播、撒播、穴播三种。
15、条播:在一定行距下,开出相互平行的沟,将种子播在沟中,随后覆土。
优点:植株分布均匀,覆土深度一致,出苗整齐,后期通风透光好,便于田间管理,但要求整地质量高才能保证播种质量。
第一章 作物栽培学绪论(2013.09)
美国、中国、印度、加拿大、法国、土耳其、澳大利亚和阿根廷。
这些国家常年小麦栽培面积占全世界小麦总面积的 70%左右,产 量占全世界总产的66%。
二、作物的分布
1、世界作物的分布
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比较,
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获 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 析,决定品种或措施的优劣和取舍。
2.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研究法
生物观察法 发育研究法 生物观察法 生长发育研究法 生长分析法 生长分析法 发育研究法 生长发育研究法 在作物生育期间,每 观察与测量作物的生 间隔一定的天数,在 根据作物器官建成规 隔一定的天数测量植 田间进行取样调查, 长发育、器官建成、 律,调查各营养器官 测定叶面积消长和于 株的生长状况。 产量形成和物质积累 的分化、发展和衰亡 物质动态,有时还将 的过程。 时期及其持续时间。 植株各不同器官分别 进行测定。
茹可夫斯基12个作物起源中心 1、中国--日本起源中心,其中 中国起源地栽培植物的数量多, 盖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代 表作物。主要有:黍、稷、粟 大麦、荞麦、大豆、裸燕麦等。 2、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起源 中心,主要有:爪哇稻和芋, 另外还有许多热带野生植物。
一、作物的起源
(三)世界作物起源研究
同要求,这又是作物栽培的“个性”。前者既为
“总论”、后者则为“各论”。
“总论”包含一般知识、基本原理、普遍应用的 措施和技术,是各论的基础;“各论” 则涉及各个作 物的知识、原理、栽培措施和技术。
作物栽培的差异性举例:
作物栽培学
第1章 作物学概述 本章提要 主要介绍了作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范畴、性质和特点,作物学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与作用,作物学的发展进程及特点,作物生产发展概况及其与食物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系。
作物生产是农业生产系统的主体成分,作物生产维系着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是国民经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领域。
因而,作物学被认为是农业学科门类中的核心学科,作物学及作物生产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力求解决人口、粮食、环境、效益等多重问题的发展进程中,十分需要了解作物学的基本概念、发展特点及其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1.1 作物学的概念、地位和特点1.1.1 作物学的概念与范畴作物学(crop science)是一门古老而重要的农业科学(agricultural science),也是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基础。
作物学与农业科学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及农业内涵的发展而变化。
早期狭义的农业主要是指粮食生产;随着经济作物的出现,农业即是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业;随着动物生产的发展,农业则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部门,称为小农业;后来又把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业称为大农业。
其中,作物学主要是指有关大田作物(field crops)生产和改良的科学理论与技术。
现代作物学是与园艺学(horticulture)、植物保护学(plant protection)、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agricul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并行的一级学科,同属植物生产类学科群。
植物生产业或种植业通常是指以栽培作物取得产品的生产部门,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绿肥作物、药用作物、蔬菜作物、果树作物、花卉作物等广义作物的生产。
种植业中的作物可分为粮、棉、2第1章 作物学概述油、糖、麻、烟等大田作物和茶、桑、果、菜、药等园艺作物两大类。
作物栽培学(ppt109页)
作物栽培学(ppt109页)作物栽培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分类第三节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第四节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第五节我国作物栽培学主要成就与展望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一、性质与任务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优化决策、栽培管理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与之相关的学科很多。
作物科学研究领域每一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都必须通过检验评定与组装配套,在作物栽培过程中应用推广,才能在农业生产中显示其功效和价值。
作物栽培学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其任务与作物、环境和措施有关。
作物本身。
研究对象是活的有机群体。
个体有自身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群体也有它结构和发展规律,必须探讨如何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矛盾。
环境条件。
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
不同作物、品种及生育时期和器官要求不同。
必须通过选择和改造环境来满足它。
技术措施。
作物对环境要求,如自然条件满足不了,采取相应人工措施。
如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尽量满足作物的要求,以达高产优质目的。
同时还要考虑成本和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二、地位与作用农业是基础。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大田作物,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重要的工业原料。
目前,我国约40%的工业原料如纺织、医药,70%的轻工业原料如卷烟、食品、造纸、制糖等来源于作物生产。
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比重将会下降,但仍是重要出口物资之一。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地位和特点4、稳定”三农”。
作物种植业比重大,对农民的增收、农村的稳定和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
5、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概论
(一)作物产量的概念 2.经济产量 是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量。
由于人们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不同,其产品器官也不同。 如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以籽粒干重表示,棉花为种子纤维, 黄麻是茎秆的韧皮纤维,烟草以叶片干重表示,苜蓿则以地上部分 干重来表示,甜菜、马铃薯等习惯分别以块根、块茎的鲜重表示产 量(根据需要亦可以折算为干重表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 ①漏光损失 ②反射及透射光损失 ③光饱和浪费 ④环境条件不适
因为经济产量的绝大部分不是由先形成的非经济产量转化而来的, 而是在经济产量形成期直接形成的。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如稻、麦类、玉米等作物,经济系数的生理实质是群体花前和 花后两个时期物质生产积累量的比例的反映。
生物产量高是经济产量高的基础,对稻、麦类等以籽粒为经济产 量的作物,生物产量与经济系数可能出现负相关。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3.生产的连续性 作物生产是连续的生产过程。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上茬 和下茬作物都是紧密相连,互相制约的。 对土地只用不养,会导致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4.系统的综合性 作物生产的复杂性要求用整体观点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要求有 多学科协作,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地处理和协调各种因子的相互关 系,以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发挥作物生产的总体效益。
3.绿肥及饲料作物
4.药用作物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二)产量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 1.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名称
产量构成因素
禾谷类
有效穗数、每穗结实粒数、粒重
棉花
株数、每株有效铃数、每铃子棉重、衣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豆类
株数、每株有效荚数、每荚实粒数、粒重
油菜 株数、每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角果数、每角果粒数、粒重
甜菜
有效根数、每根重、含糖率
烟草
株数、每株叶数、单叶重
作物栽培学
围绕“精细农业”实践的GPS、GIS、RS 技 术农业应用研究正在开展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遥感系统 RS
根据小区空间差异性,实施定位处方农作
产
精细变量农作示意图
量
土 壤
变量作业
杂
草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精细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技术
鱼病诊断系统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四) 设施农业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五) 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 1.种子质量的标准化 2.栽培技术的标准化 3.产品品质的标准化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六) 信息化栽培
1.作物生产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2.作物生长预测及监测系统 3.作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4.精准农业及机械装备系统 5.虚拟农业 6.网络服务系统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贝母
党 参
甘草
蘑 菇 雪莲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四、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
(一) 优质高产栽培
(二)省工、省力、节本、持续高效栽培 1.抗旱节水栽培 2.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3.化学调控技术 4.定量施肥技术 5.作物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生物产量=[(光合面积×光合速率×光合时间)— 呼吸消耗] 在农作物全部干物质中,约95%来自光合作用,只有大约5%来
自根系吸收的矿物质。所以,提高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是增加作物 产量的最主要手段。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2.作物光能利用及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作物光能利用率 目前一般认为作物光能利用率可达5%~6%左右。实际上,大田 作物的产量水平还远远低于理论产量,作物的光能利用率还很低, 仅为1%~2%,充分说明作物生产还蕴藏着巨大的增产潜力。
同一作物品种因施用栽培技术措施的不同,其经济系数也会有差 异,如稻麦类作物因中、后期氮肥施用过多徒长倒伏或贪青,棉花、 大豆茎叶发生徒长时,经济系数明显降低。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4. 三者的关系: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上式仅反映了产量形成的最终结果,而不能反映经济产量和经济 系数的实际形成过程。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一)作物产量的概念 3.经济系数(收获指数) 是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比率。
它不表示经济产量的形成过程,只表示同化物形成最终主产品的 效率。
追求较高的经济系数是在作物生产过程中实现高产、高效目标的 一个重要途径。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大体数值如下:水稻0.5,小麦0.4~0.5, 玉米0.3~0.4,甜菜(根重)0.6,油菜0.28,大豆0.25~0.35, 棉花(籽棉)0.35~0.4,皮棉0.13~0.16。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三)作物产量的形成过程 产量形成过程是指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形成和物质积累的过程,
也就是作物各器官的建成过程及群体的物质生产和分配过程。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四)作物产量的潜力及增产途径 1.作物产量的潜力 在充分理想的条件下所能形成的产量称为作物生产潜力或理论
生产力;在具体的生产条件下所形成的产量,称为现实生产力。 作物产量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绿色叶片的光合作用。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章 概论
目录
一、作物栽培学的概念、地位和特点 二、作物栽培学的历史与现状 三、农作物的分类 四、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 五、作物产量 六、作物的生长发育及群体调控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一、作物栽培学的概念、地位和特点 (一)作物、种植业和作物栽培的概念 作物是指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 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分广义作物和狭义作物两类。 粮、棉、油、糖、麻、烟、茶、桑、果、菜、药等,这些人工 栽培种植的植物统称为广义作物。 对广义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称为种植业。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三)作物生产的特点 1.严格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纬度、地形、地势、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不 同,再加上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的差异构成了作物生产 的地域性。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2. 明显的季节性 农作物生产是露天的开放性生产,一年四季气候有不同的变化 规律,作物在其各个生长发育时期需要的光、热条件不同,所以作 物生产不可避免地受季节差异的强烈影响。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二)作物栽培学的概念和地位 2. 地位:
作物生产创造有机物质,其产物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 是一切以植物为食用的动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因此, 作物生产称为第一性生产。
动物性生产是建立在植物性生产基础上而进行的再生产过程,是 能量的再次转化过程,被称为第二性生产,这一生产过程以第一性 生产为前提的,离开了第一性生产,动物饲养也就不复存在。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一)作物、种植业和作物栽培的概念 狭义的作物概念主要指农作物。 例如粮、棉、油、麻、糖、烟等大田作物,北方称为“庄稼”, 这是作物栽培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对狭义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称为作物栽培。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二)作物栽培学的概念和地位 1. 概念: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应用 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 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研究制订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 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促进作物生产,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 代化服务。 栽培作物的实践活动过程,概括起来包括作物、环境、措施三 大方面,其三者之辩证关系贯穿在整个作物栽培过程中。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三)作物栽培学的成就
2. 代表性理论 作物产量源库理论 作物叶龄模式理论 作物群体质量理论 作物化学调控理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三、农作物的分类
(一)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禾谷类作物
1.粮食作物 2.经济作物
豆类作物 薯芋类作物 纤维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嗜好作物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出版第一部《作物栽培学》。此后,各地 区根据作物生产的发展和当地特点,陆续出版了不同类型的作物栽 培学教科书和专著。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三)作物栽培学的成就
1. 成就 研究与参加编制了各种主要作物的生态适应区划; 研究了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 研究了作物栽培技术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如无土栽培、保护 地栽培、覆盖栽培、膜下滴灌技术、化学调控技术等; 研究了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生物学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