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8 PPT课件.ppt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第八讲 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第八讲 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fb33857a6c30c2258019e02.png)
如果接受处理后的反应模式不同于基线模式,表示 原先的反应模式的连续性受到中断,便可推断这种 变化可能是由于自变量的作用所产生的。
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模式
系列前测
系列后测
实验处理
(一)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simple interrupted time-series design)
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是最基本的时间序列设计,基 本上是一种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又由于两组都使用前测验安排,因而其 实验结果不能校直接推广到无前测的情 境中去。
(2)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 设计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 设计是在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和不相等实 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基础上,组 合而成的一种多组准实验设计。
设计模式
(3)平衡设计
平衡设计又叫轮换设计,或拉丁方设计。 在该设计中,研究者为了达到对实验控 制的目的,使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实 验处理.而对实验处理的顺序相实验时 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设计模式
4.事后回溯设计
事后回溯设计是指所研究的对象是已发 生过的事件。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需要设计实验 处理或操纵自变量,只需通过观察存在 的条件或事实,将这种已自然发生的处 理或自变量与某种结果或因变量联系起 来加以分析,以便从中发现某种可能的 简单关系。
设计模式
两类事后回溯设计
(1)相关研究设计 (2)准则组设计
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举例
➢ 三年级儿童对于暴力或凶杀电视片与他 们的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
➢ 饮食和体重之间的关系
(4)回归间断点设计
这种准实验设计通过实验处理与事后测 量回归线的间断点的特征,确定准实验 处理的主效应。即如果实验处理前后的 的回归线出现了间断,说明实验处理是 有效果的。
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模式
系列前测
系列后测
实验处理
(一)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simple interrupted time-series design)
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是最基本的时间序列设计,基 本上是一种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又由于两组都使用前测验安排,因而其 实验结果不能校直接推广到无前测的情 境中去。
(2)不相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 设计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 设计是在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和不相等实 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基础上,组 合而成的一种多组准实验设计。
设计模式
(3)平衡设计
平衡设计又叫轮换设计,或拉丁方设计。 在该设计中,研究者为了达到对实验控 制的目的,使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实 验处理.而对实验处理的顺序相实验时 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设计模式
4.事后回溯设计
事后回溯设计是指所研究的对象是已发 生过的事件。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需要设计实验 处理或操纵自变量,只需通过观察存在 的条件或事实,将这种已自然发生的处 理或自变量与某种结果或因变量联系起 来加以分析,以便从中发现某种可能的 简单关系。
设计模式
两类事后回溯设计
(1)相关研究设计 (2)准则组设计
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举例
➢ 三年级儿童对于暴力或凶杀电视片与他 们的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
➢ 饮食和体重之间的关系
(4)回归间断点设计
这种准实验设计通过实验处理与事后测 量回归线的间断点的特征,确定准实验 处理的主效应。即如果实验处理前后的 的回归线出现了间断,说明实验处理是 有效果的。
最新实验心理学电子课件-实验设计课件PPT
![最新实验心理学电子课件-实验设计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9e035c0aa58da0116c1749f8.png)
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模式
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示例
人们解决两个不同问题的思维特点分析
实验任务:分马问题和肿瘤问题
分马问题
如下图所示,栏内有九匹马,请画出两个 正方形将每一匹马分隔开。
肿瘤问题
假如你是个医生,面临一个胃部患恶性肿瘤的 病人,这个病人不能动手术,但如果不摧毁肿 瘤,病人会死掉。有一种射线可用来摧毁肿瘤, 但如果用高强度射线幅射肿瘤,肿瘤虽会被摧 毁,但这种高强度射线也会使肿瘤通道上的健 康组织受到损伤。强度较低的射线对健康组织 无害,但也不会摧毁肿瘤,用什么方式能使射 线摧毁肿瘤同时又避免伤害健康组织呢?
相同任务:如打靶;根据打靶成绩进行分组; 类似任务:如问题解决→不同种类问题解决; 相关任务:如智力测验→问题解决。
第二步,根据作业分数形成配对组。
配对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在实验处理之前,就把组间变异 缩到最小,并使各组内变异比单独的随 机分配更接近相等。因此,这种设计能 对被试个别差异给予更多的控制,小型 实验用配对设计,其效果比用随机分组 的效果更为显著。
被试间设计是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 受一个自变量的处理,对另一被试者 (组)进行另一种处理,故又称独立组 设计。
包括随机组设计和配对组设计。 被试间设计的统计检验——独立样本的
差异显著性检验。
1、随机组设计
将被试随机分配在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自变 量处理。
随机组设计的基本假设是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 同的组,若对各组用同一样的课题,在系统的 条件下进行测量,其结果就成为系统组,则他 们的成绩在统计上应是相等的。
混合设计举例一
Johnson等(1983)用混合设计的方法 比较抑郁者和非抑郁者的记忆成绩。
实验前后设计评价
实验心理学(周爱保博士版)PPT课件
![实验心理学(周爱保博士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3b1790ca8956bec0975e392.png)
1.程序的目的和作用
2.实验范式的方法学意义
四、科学的思维方式
1.归纳法
2.演绎法
五、心理变量及其操作
1.心理变量的特性
2.心理变量的操作
15
21.05.2020
-
第一章 实验心理学研究程序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假设析出 实验设计 实验观测 结果处理 假设验证
实验心理学
教师: 周爱保 博士 Email: zhouab@
1
21.05.2020
-
课程性质:
实验心理学是高等院
校心理学各专业方向 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 程之一。
2
21.05.2020
-
教学目的与目标
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态度; 形成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发展进行心理实验的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 促进对实验心理学普遍适用性的认识; 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
7
21.05.2020
-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学生的研究学习
知识应用
课课 课 课 堂堂 外 外 讲讨 练 设 授论 习 计
思研研论 维究究文 方设评撰 式计价写
研究问题
问题取向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8
21.05.2020
-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程序 第三章 心理实验研究的基本变量 第四章 心理实验研究的设计类型 第五章 心理实验研究的评价 第六章 经典研究技术
流;
培养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的要求; 实验方法的广泛应用; 教学时间的限制。
5
21.05.2020
-
教学原则
科学性原则; 严密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规范性原则。
实验心理学教案PPT课件
![实验心理学教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6f41a5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31.png)
实验的外部效度:指实验研究的结果 能被概括到实验情景以外的程度。即 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实验设计的核心在于实验控制,但是,在人为控 制创设的实验情景下得出的规律,其推论也往 往有相当的局限性。
与外部效度类似的另外一个概念: 生 态效度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实验中的效度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 1. 测验的反作用
教材上没有提到的其他影响实验内部效度 或外部效度的重要因素:
1. 实验处理的“传染”
假如实验组与控制组有机会相互沟通,实验组的被试 就可能把一些实验刺激的因素传递给控制组的被试。 例如,某学校在进行一项教师是否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 生可能会私下交流学习经验,得到学习方法指导的实 验班学生会把好的学习方法传播给对照班的学生。这 时候我们就说对照班受到了“污染”,已经不是真正的对 照班了。
例三:想知道一个人估计时间的准确性,设计 如下:一只绿色小灯泡和电子记时器相连,主 试按键让灯亮5秒、10秒、30秒、60秒,然后 让被试相应复制出按键时间。
效度反映的是对因变量的测量是否测 得到的是因变量自身真正代表的属性。
实例
在一项研究解题方法(自变量)对解题 能力影响的研究中,若以被试在一定时间内 解答出来的问题的多少为因变量的指标,当 要解答的问题足够多,而且按困难程度排列 时,以解答问题的数目作为因变量指标是有 效的。但是,如果问题很多但又都非常容易, 那么解答问题的数目作为因变量的指标就 不能说是有效的。因为它可能是由阅读速 度和书写速度造成的,而并不能准确地反映 出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实验中的效度
教材上没有提到的其他实验内部效度和外部效 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2. 实验者或实验助理人员的偏向
实验设计的核心在于实验控制,但是,在人为控 制创设的实验情景下得出的规律,其推论也往 往有相当的局限性。
与外部效度类似的另外一个概念: 生 态效度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实验中的效度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 1. 测验的反作用
教材上没有提到的其他影响实验内部效度 或外部效度的重要因素:
1. 实验处理的“传染”
假如实验组与控制组有机会相互沟通,实验组的被试 就可能把一些实验刺激的因素传递给控制组的被试。 例如,某学校在进行一项教师是否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 生可能会私下交流学习经验,得到学习方法指导的实 验班学生会把好的学习方法传播给对照班的学生。这 时候我们就说对照班受到了“污染”,已经不是真正的对 照班了。
例三:想知道一个人估计时间的准确性,设计 如下:一只绿色小灯泡和电子记时器相连,主 试按键让灯亮5秒、10秒、30秒、60秒,然后 让被试相应复制出按键时间。
效度反映的是对因变量的测量是否测 得到的是因变量自身真正代表的属性。
实例
在一项研究解题方法(自变量)对解题 能力影响的研究中,若以被试在一定时间内 解答出来的问题的多少为因变量的指标,当 要解答的问题足够多,而且按困难程度排列 时,以解答问题的数目作为因变量指标是有 效的。但是,如果问题很多但又都非常容易, 那么解答问题的数目作为因变量的指标就 不能说是有效的。因为它可能是由阅读速 度和书写速度造成的,而并不能准确地反映 出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问题——实验中的效度
教材上没有提到的其他实验内部效度和外部效 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2. 实验者或实验助理人员的偏向
实验心理学08-多因素的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08-多因素的实验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db868bb52ea551811a6875e.png)
一假设。 理想化的分析,一般是在结果分析后进行下一次实验。可能
导致假设越来越多等问题。
优点
灵活性 相对于析因设计有更高灵活性。
高效 不需要考虑贡献小的因素和水平
反馈
缺点
无交互作用 被试间设计
比较系列中不同实验的结果时 时间跨度长
需要在实验结果分析后才能做下次实验
总结
设计方法 2水平实验
多水平实验 析因实验
二.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s)
我们得到4×5×3×6×4×5设计 总共实验单元格是7200个
二.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s)
2.统计计算更困难。 3.高次交互作用有时很难解释。
有没有其他方法具有析因实验的优点而避开它的缺点呢?
三、会聚实验设计Converging-Series Designs
规则),四种处理水平的结合,字频是被试间变量,声旁 规则性是被试内变量 实验材料:160个汉字,每种处理水平40个汉字 被试:50名中学生,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名,一组只阅 读高频字,包括高频-规则字和高频-不规则字,一组只阅 读低频字,包括低频-规则字和低频-不规则字 因变量:阅读汉字的反应时(每名被试阅读40个汉字的平 均反应时)
二.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s)
2×4 设计
2×3×4设计
二.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s)
优点 1、同时观察多个因 素的效应,提高了实 验效率; 2、能够分析各因素 间的交互作用;
解决问题的时间与领导的关系由组的大小决定
二.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s)
优点
决定一个变量是否有作用 结果易解释分析 对某些理论检验已充分 竞争理论
导致假设越来越多等问题。
优点
灵活性 相对于析因设计有更高灵活性。
高效 不需要考虑贡献小的因素和水平
反馈
缺点
无交互作用 被试间设计
比较系列中不同实验的结果时 时间跨度长
需要在实验结果分析后才能做下次实验
总结
设计方法 2水平实验
多水平实验 析因实验
二.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s)
我们得到4×5×3×6×4×5设计 总共实验单元格是7200个
二.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s)
2.统计计算更困难。 3.高次交互作用有时很难解释。
有没有其他方法具有析因实验的优点而避开它的缺点呢?
三、会聚实验设计Converging-Series Designs
规则),四种处理水平的结合,字频是被试间变量,声旁 规则性是被试内变量 实验材料:160个汉字,每种处理水平40个汉字 被试:50名中学生,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名,一组只阅 读高频字,包括高频-规则字和高频-不规则字,一组只阅 读低频字,包括低频-规则字和低频-不规则字 因变量:阅读汉字的反应时(每名被试阅读40个汉字的平 均反应时)
二.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s)
2×4 设计
2×3×4设计
二.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s)
优点 1、同时观察多个因 素的效应,提高了实 验效率; 2、能够分析各因素 间的交互作用;
解决问题的时间与领导的关系由组的大小决定
二.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s)
优点
决定一个变量是否有作用 结果易解释分析 对某些理论检验已充分 竞争理论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二节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二节内隐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71cfd70a763231126edb1106.png)
3、测验的纯净性问题 任务分离过于依赖所使用的特定记忆任务, 而传统所认为的记忆任务能够提供对内部加 工过程的纯粹测量是值得怀疑的,加工过程 与测验任务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特别是像词 干补笔和知觉辨认这样的内隐测验,不完全 是对无意识的、自动记忆过程的纯粹测量, 因为这些记忆任务的操作也同样受到意识的 控制;同样,回忆和再认等外显记忆任务也 不是对意识控制加工过程纯粹的测量,这些 任务的操作也受到无意识加工的影响。
(二)间接测验的实验逻辑——任务分离
任务分离逻辑的基本假设是:如果这两类测验的成绩表现出 同样的变化趋势,或者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那么这两类测 验中信息的提取依赖于同样的心理结构;如果两类测验的成 绩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变化趋势,甚至相反的趋势,则说明二 者依赖于不同的心理结构,完成不同的测验任务所需要提取 的信息是不同的,因而参与的心理加工过程也不相同;这样, 用不同的测验任务便可以揭示不同的心理机能。 任务分离(take dissociation)指的就是同一自变量在不同测 验任务中产生不同结果的情形。
1代表控制组 2代表遗忘症病人
物体决定测验中,学习阶段设计一个任务诱 使被试按照物体的全三维结构信息进行编码 (如要求被试指出每一个物体是朝左还是朝 右),或者要求被试按照物体的局部特征进 行编码(如指出每一物体的水平线多还是垂 直线多)。在测验阶段,向被试快速呈现可 能和不可能图形,要求被试决定每个物体在 结构上是可能的还是不可能的。其中一半的 被测物体时事先学习过的,另一半是新的。
任务分离通过控制自变量而比较两种不同的记忆任 务的效应,如果自变量影响被试在一项记忆任务中 的成绩,但不影响另一记忆任务(单一分离),或 者自变量对记忆任务的影响是相反方向的(双向分 离),可以认为两种记忆任务之间具有随机独立性, 即出现了实验性分离。单一分离预示着一种记忆中 介加工存在于一项记忆任务中,而在另一项记忆任 务中不存在的可能性;双向分离则表明存在两个分 立的加工过程,每一个加工过程都唯一地存在于一 项记忆任务中。
实验心理学.PPT课件
![实验心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1b851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06.png)
实验材料
游标卡尺(带有两脚规与毫米刻度的尺)式的触觉计,遮眼罩,记录纸。
实验程序
1、主试选定被试的左手背与前臂背面为测量区,前臂分为两区,自手背至肘的三个区域依次为A、B与C区。测量前,盖上蓝印,刺激在印内进行。 2、在实验之前,主试先发出指导语:“注意,当你感觉为两点时报告说“二”,感觉为一点时就说:“一”,如果不能确定是一点或两点时就说“不知道”。主试对第一种回答记为“+”,第二种回答记作“-”,第三种怀疑的回答记作“?”。主试不管被试作何种回答,都要按原定计划将一个系列实验做完。然后再重复这一系列实验,以取得确定的判断。 3、使用游标卡尺时,必须垂直地降落,并使两个尖点同时重力均匀地接触皮肤,接触时不超过两秒钟。主试先进事迹在自己手上练习数次,然后再在被试者的非测验区练习几次。 4、正式实验时采用常定刺激法测定肤觉两点阈。实验序列的长度与起点,可以按照预备测验中的实际测定结果来确定,一般定为从7至15毫米的长度为起点,随后每步变化为一毫米。每种间距可做20次,按随机表排列顺序。 5、让被试每做完100次试验休息5分钟。根据已有实验报导,被试有时会产生一种持久的两点后象(即尽管只有一点),或距离很近的两点刺激,被试也感到有两点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给予被试以充分的休息,使他恢复两点的标准。为了验证这种现象是否存在,主试可以每隔数十次,可插进一次一点刺激,以证实两点后象。 1、进一步选定被试的面颊与前额为测量区,按上述程序进行试验。 2、再选定被试腹部、肩部、大腿等被掩盖处为测量区,进行试验的程序同上。
讨论
1、双眼与单眼在分辨远近深度知觉中有无显著差异,其原因何在? 2、深度知觉阈值的个体差异是否明显? 3、双眼视角差是否有极限值,超过此值时深度知觉是否也会受到影响? 4、研究深度知觉有什么理论与实践意义?
游标卡尺(带有两脚规与毫米刻度的尺)式的触觉计,遮眼罩,记录纸。
实验程序
1、主试选定被试的左手背与前臂背面为测量区,前臂分为两区,自手背至肘的三个区域依次为A、B与C区。测量前,盖上蓝印,刺激在印内进行。 2、在实验之前,主试先发出指导语:“注意,当你感觉为两点时报告说“二”,感觉为一点时就说:“一”,如果不能确定是一点或两点时就说“不知道”。主试对第一种回答记为“+”,第二种回答记作“-”,第三种怀疑的回答记作“?”。主试不管被试作何种回答,都要按原定计划将一个系列实验做完。然后再重复这一系列实验,以取得确定的判断。 3、使用游标卡尺时,必须垂直地降落,并使两个尖点同时重力均匀地接触皮肤,接触时不超过两秒钟。主试先进事迹在自己手上练习数次,然后再在被试者的非测验区练习几次。 4、正式实验时采用常定刺激法测定肤觉两点阈。实验序列的长度与起点,可以按照预备测验中的实际测定结果来确定,一般定为从7至15毫米的长度为起点,随后每步变化为一毫米。每种间距可做20次,按随机表排列顺序。 5、让被试每做完100次试验休息5分钟。根据已有实验报导,被试有时会产生一种持久的两点后象(即尽管只有一点),或距离很近的两点刺激,被试也感到有两点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给予被试以充分的休息,使他恢复两点的标准。为了验证这种现象是否存在,主试可以每隔数十次,可插进一次一点刺激,以证实两点后象。 1、进一步选定被试的面颊与前额为测量区,按上述程序进行试验。 2、再选定被试腹部、肩部、大腿等被掩盖处为测量区,进行试验的程序同上。
讨论
1、双眼与单眼在分辨远近深度知觉中有无显著差异,其原因何在? 2、深度知觉阈值的个体差异是否明显? 3、双眼视角差是否有极限值,超过此值时深度知觉是否也会受到影响? 4、研究深度知觉有什么理论与实践意义?
实验心理学第八讲_反应时
![实验心理学第八讲_反应时](https://img.taocdn.com/s3/m/9d0e5772d4d8d15abe234efb.png)
2021/8/5
33
+ 反应时间的“开窗”实验方法实例
– 字母转换实验:
所呈现的刺激:1-4个字母或字母串 + 数字 要求被试把每个字母按英文字母表中的位置转换到
该数字所指的位置上的字母,如:
A+3 D KENC+4 OIRG
2021/8/5
34
2021/8/5
35
影响反应时的因素
1. 反应时间与刺激强度
效应活动开始
+ 是实验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反应变量之 一
2021/8/5
3
研究历史
+ 对反应时间的研究最早始于天文学。 + “人差方程”——不同观测者所得数据的差异。 + 1850年生理学家Helmholtz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神
经的传导速度。 + 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发明了分离反应时
– 练习越多,反应时间越短。其变化是逐渐的, 最后达到反应时间不可再减少的最小限度。
– 反应越复杂,经练习,反应时间变化幅度越 大;简单反应,反应时间的变化幅度较小。
2021/8/5
47
9. 反应时间与个体差异
– 被试之间的反应时间存在差异
– 同一被试在相同条件下,其每时每刻的反应 时间也会因其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某些变化而 不同
2021/8/5
28
第一阶段,改变检 测刺激的质量,发 现对一个残缺、模 糊刺激的编码比对 一个完整、清晰刺 激花的时间较长, 而且对不同大小记 忆表的影响类似
2021/8/5
29
+ 第二步,改变记忆表 中项目的数量,得出 记忆表大小与反应时 间之间的线性关系, 证实了系列比较阶段 的存在。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实验及实验设计ppt课件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实验及实验设计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86ea7c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d.png)
方差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组别间的差异,分析实验因素对结果 的影响。
回归分析
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回归模型并 检验其显著性。
24
结果解释与报告撰写
2024/1/30
结果解释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解释和讨论,验证假设并得 出结论。
结果可视化
通过图表等形式将结果呈现出来,提高结果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 。
系。
复杂实验设计
复杂实验设计是指包含 多个自变量、多个因变 量以及多个实验处理组 的实验设计,需要采用 更复杂的统计方法来分
析实验结果。
2024/1/30
10
03
心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2024/1/30
11
观察法
01
自然观察法
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 进行直接观察记录,不加以任何 干预。
参与观察法
听觉感知实验
例如,探究不同音高、响度、音色对听觉辨 别和记忆的影响。
2024/1/30
触觉感知实验
例如,考察不同材质、温度、压力对触觉感 受和认知的影响。
17
记忆实验设计
瞬时记忆实验
如数字广度测试,研究短时间内对信息的保持能 力。
短时记忆实验
如词汇记忆任务,探究信息在短时间内的存储和 加工过程。
长时记忆实验
实验设计目的
实验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 手段,控制和操纵自变量,观察和测 量因变量的变化,从而验证研究假设 ,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2024/1/30
8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随机化原则
随机化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在被试的选择、分组以及实验顺序等方面采用
随机方法,以消除或减少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通过比较不同组别间的差异,分析实验因素对结果 的影响。
回归分析
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回归模型并 检验其显著性。
24
结果解释与报告撰写
2024/1/30
结果解释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解释和讨论,验证假设并得 出结论。
结果可视化
通过图表等形式将结果呈现出来,提高结果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 。
系。
复杂实验设计
复杂实验设计是指包含 多个自变量、多个因变 量以及多个实验处理组 的实验设计,需要采用 更复杂的统计方法来分
析实验结果。
2024/1/30
10
03
心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2024/1/30
11
观察法
01
自然观察法
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 进行直接观察记录,不加以任何 干预。
参与观察法
听觉感知实验
例如,探究不同音高、响度、音色对听觉辨 别和记忆的影响。
2024/1/30
触觉感知实验
例如,考察不同材质、温度、压力对触觉感 受和认知的影响。
17
记忆实验设计
瞬时记忆实验
如数字广度测试,研究短时间内对信息的保持能 力。
短时记忆实验
如词汇记忆任务,探究信息在短时间内的存储和 加工过程。
长时记忆实验
实验设计目的
实验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 手段,控制和操纵自变量,观察和测 量因变量的变化,从而验证研究假设 ,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2024/1/30
8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随机化原则
随机化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在被试的选择、分组以及实验顺序等方面采用
随机方法,以消除或减少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三节第四节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三节第四节](https://img.taocdn.com/s3/m/7df828b269dc5022aaea0001.png)
首开元记忆FOK判断研究先河的是 Hart(1965)在斯坦福大学所做的关于知道感 的博士论文。Hart认为FOK和客体记忆的回 忆与再认一样,可以是衡量记忆加工水平的 一个准确指标。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RJR研 究范式,已经成为研究FOK的经典范式。
RJR范式包括四个阶段: 回忆阶段,指通过不断向被试提出问题, 回忆阶段 来确定被试依靠记忆不能回答的问题; FOK判断阶段 判断阶段,即让被试判断自己是否能 判断阶段 够再认那些不能回忆的答案 再认阶段,即让被试对那些不能回答的问 再认阶段 题的答案作多项选择测验 对被试的FOK判断和再认成绩进行相关分 相关分 析,得到FOK判断预测的准确性。
元记忆知识 指主体能清晰地意识到的有关 记忆的信息。
元 记 忆
元记忆监控 指人对自己记忆状态的意识和 对自己记忆程度的判断和估计。
元记忆的科学研究始于1965年Hart (1965)在斯坦福大学所做的关于知晓感的 博士论文。1971年Flavel和Wellman正式将 元记忆纳入到记忆心理学的范畴之中。自此, 心理学家从仅仅关注外部输入信息的记忆过 程,开始注意到人类在对信息的接收、加工、 储存和提取过程中所伴随的自我意识、自我 体验和策略组织等一系列与记忆过程有关的 记忆者本人的认知活动。
三、元记忆的研究
元记忆研究的核心:FOK FOK的经典定义是指相信某信息能从记忆 中提取出来,但现在又提取不出来的一种心 理状态,它发生在记忆提取失败之后。 FOK研究的范式: 经典RJR范式 game-show范式
经典RJR范式 RJR范式的基本思想是把元水平的FOK 判断与客体水平的标准测验成绩作相关,用 他们的相关程度来表明FOK判断的准确性, 高相关意味着高监测准确性。
运用谈话法来研究元记忆一般来说是可靠 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口 头报告是否真正反映了实际的认知过程,这 个问题对于儿童被试来说尤为突出。
实验心理学PPT课件
![实验心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035e5e7f46527d3250ce069.png)
红色的面积稍小,蓝色的面积稍
大,可以获得两色在视觉上的协
调感。
.
15
.
16
5、远近感
色彩的远近感是指在相同近;背景下进行配置时,某些
色彩感觉比实际所处的距离显得近,而另一些色彩又感觉比
实际所处的距离显得远,也就是前进或后退的距离感。这主
要与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三要素有关。从色相和明度来
说,冷色感觉远,暖色感觉近,如红色和蓝色在白色背景下,
实验心理学
.
1
考研参考:
《实验心理学》杨治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实验心理学》朱滢,北大出版社(2000)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北师大出版社(1999) 《实验心理学纲要》张学民、舒华,北师大出版社(2004) 《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Kantowitz H.L. ,郭秀艳译,,
警器、应急停止按钮等。
蓝色——表示指令,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定。
黄色——表示提醒人们注意。凡是警告人们注意的器件、
设备及环境都应以黄色表示。
橙——表示直接的危险物,如移动的防护罩移门、机器上
的切、压、冲等危险行程部件。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 《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第七版)》Solso,R.L.,张奇译,中国
轻工业出版社(2004) 《改变心理学的 40 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 Hock, R. R.
白学军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实验心理学——原理、设计与数据处理》黄一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
.
18
7、安全感
安全色是传递安全信息含义的颜色。我国于2002年6月开始 施行《安全色》国家标准GB50034-2004,其中对安全色的颜色 表征规定包括红、蓝、黄、绿四种颜色。具体规定如下:
北京大学实验心理学全套课件PPT
![北京大学实验心理学全套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697709c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81.png)
8
三、问题解决的早期研究
• 功能固定化functional fixity • 定势set的作用 • 噪声
9
四、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
• 如果我们想了解被试在解决问题时头脑内发生的情况,则可以 用口语记录分析的方法,即出声思维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被 试在解决问题时说出头脑内进行的一切活动,予以记录,然后加 以分析.
• 口语记录分析法是认知心理学进行思维的计算机模拟收集经 验数据的方法.
• 认知心理学还假定,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系统也叫 符号操作系统,更常称作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符 号系统.
• 将人脑比喻为计算机,就可以从一个已知的系统去加深对一个 不甚清楚的系统的理解.这样,我们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 的思维过程.
• 在上面的分布种,叉子和勺子之间没有共 同的关系,研究者称这样的回答是无效的
without valid answers.
19
一关系推理的研究5
• 心理模型理论 • 形式规则理论
20
二推理与工作记忆
• Baddeley1998曾指出,工作记忆的概念和智力的概念有 非常密切的联系.
• 工作记忆与语言理解、注意及推理有着密切的关 系,John Gabrieli等人运用fMRI技术在被试解决Raven推 理测验时扫描他们的脑区.结果发现额叶、顶叶和颞叶 皮层等脑区都有激活,而这些脑区正是空间、客体和言 语工作记忆进行时激活的脑区,Gabrieli认为推理似乎是 工作记忆能力的总和.
2
问题解决3
• 两个火车站相距100km,某天下午2点,两个火车头相向开出.一个火 车的速度为60km/h,另一个火车的速度为40km/h,当火车头开始行 走时,一只鸟突然出现在第一个火车头前面而向第二个火车头飞去, 当鸟到达第二个火车头时,它又立即以原来的速度向第一个火车头 飞去,鸟以80km/h的速度在两个火车头之间来回飞.问:在两火车 头相遇时鸟飞了多少公里
三、问题解决的早期研究
• 功能固定化functional fixity • 定势set的作用 • 噪声
9
四、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
• 如果我们想了解被试在解决问题时头脑内发生的情况,则可以 用口语记录分析的方法,即出声思维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被 试在解决问题时说出头脑内进行的一切活动,予以记录,然后加 以分析.
• 口语记录分析法是认知心理学进行思维的计算机模拟收集经 验数据的方法.
• 认知心理学还假定,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系统也叫 符号操作系统,更常称作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符 号系统.
• 将人脑比喻为计算机,就可以从一个已知的系统去加深对一个 不甚清楚的系统的理解.这样,我们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 的思维过程.
• 在上面的分布种,叉子和勺子之间没有共 同的关系,研究者称这样的回答是无效的
without valid answers.
19
一关系推理的研究5
• 心理模型理论 • 形式规则理论
20
二推理与工作记忆
• Baddeley1998曾指出,工作记忆的概念和智力的概念有 非常密切的联系.
• 工作记忆与语言理解、注意及推理有着密切的关 系,John Gabrieli等人运用fMRI技术在被试解决Raven推 理测验时扫描他们的脑区.结果发现额叶、顶叶和颞叶 皮层等脑区都有激活,而这些脑区正是空间、客体和言 语工作记忆进行时激活的脑区,Gabrieli认为推理似乎是 工作记忆能力的总和.
2
问题解决3
• 两个火车站相距100km,某天下午2点,两个火车头相向开出.一个火 车的速度为60km/h,另一个火车的速度为40km/h,当火车头开始行 走时,一只鸟突然出现在第一个火车头前面而向第二个火车头飞去, 当鸟到达第二个火车头时,它又立即以原来的速度向第一个火车头 飞去,鸟以80km/h的速度在两个火车头之间来回飞.问:在两火车 头相遇时鸟飞了多少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大大充实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内 容,为扩大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创造了重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自艾滨浩斯以后,关于记忆问题的 研究,受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的交替影 响。问题的关键是以人为对象研究人的 记忆心理过程,还是强调人类心理的不 可认识性而坚持以动物研究为主。
影响的结果,不仅使所涉及的研究 内容受到限制,而且实际进行研究的数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再认类实验有两种基本程序:
一种是“Yes/No”的实验,被试的任务是 从混入一定比例无关刺激的材料中分辨出先 前学习过的有关刺激,反应只有“Yes”与 “No”两种。
第二种是“迫选再认”程序,是一种 “多选”程序,被试必须在多个选择中作出 一次反应,其概率小于“二择一”程序的猜 中概率。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瞬时记忆 第三节 短时记忆 第四节 长时记忆
第五节 内隐记忆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第一节 概 述
艾宾浩斯《论记忆》的问世,对认 识记忆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概括起来 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突破了研究高级心理活动的方法 学“禁区”,强化了心理学的科学性;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而对内隐变量的控制却较为困难。 这种干扰包括:被试的动机、态度、 情绪等社会性的额外变量,以及机体 内部的变量,诸如饥饿、病症、疲劳 等。
认识到这些干扰的存在,实验中 就要更加重视其产生的影响,从而获 得更为可靠的实验结果。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二、记忆实验方法
1.实验材料的选择
这两种形式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分离研究也只能是相对的。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3.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的控制程度是实验成功与否
的关键,这在高级的心理过程的实验研究 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记忆实验中要求控制的变量有的是外 显的,有的是内隐的。控制外显变量相对 容易,从构思实验起,充分考虑刺激材料、 呈现方式、环境、仪器性能、间隔时间、 感觉通道、样本大小、以及指示语的编制, 一般都能有效的防止干扰,保证实验的顺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一、记忆实验研究中的变量
记忆实验研究局面和研究成果,首先 得助于方法,艾宾浩斯的创造性贡献就是 从方法学上的突破开始的。
方法上的创新既要求创新者具有了解 现有方法的基础,还要求其对具体条件、 设计思想等问题作统筹考虑。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1.自变量
一切作用于有机体并有可能进入记忆的外部刺 激成为实验研究的自变量,必须具备“定性”、“ 定量”两个条件。
实验心理学
第八章 记 忆
记忆是心理现象的高级过程,是人脑对知识经验 的保存。
一百多年前,冯特建立实验室时曾甚至认为:高 级心理过程是不能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的,而只能 依靠被试的口头报告,即用内省法来认识:自己的 心理感受只有自己才能说出来、说清楚。但是,与 冯特同一时代的艾宾浩斯,在费希纳心理物理学方法 的启发下,对记忆现象进行了划时代研究,独创了 记忆现象的研究方法和较为科学的测量标准,并于 1885年出版了他的研究专著-《论记忆》,对以后人 们的有关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艾宾浩斯设计“无意义音节”,目的就是寻求 能够精确定量的材料,这就是定量;定性-保存刺 激性质,克服不确定性,这是实验有效性的保证。 在记忆实验中设计无意义刺激是为防止联想。一旦 产生联想,就会产生不同的记忆效果。为了使每个 被试在实验中接受性质相同的自变量,这就引入了 无意义刺激材料。只有这样,实验才能实施定量, 结果也才能彼此比较。
①系列回忆要求记录符合系列顺序的量值或 错误量,通常还要根据自变量反映前后系列的回 忆特征。
②自由回忆不要求被试刻守刺激呈现的序列
顺序,允许随意提取记忆项目。这一方法表面简
单,但只要在计量时注意与各量值对应刺激项目
(自变量)的关系忆
实验心理学
③组对回忆中,刺激是成对呈现 的,检查被试在回忆时看到甲项目能 否回忆到乙项目。组对回忆的计量中 可以是记录一次再现能够回忆的绝对 量,也可以是记录被试达到全部准确 回忆的水平一共需要多少轮刺激(量)。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满足实验随意变更操纵的要求,这是保证刺 激材料作为自变量的基本条件。在记忆实验中, 如何确定刺激自变量是十分关键且有一定的困难, 但这又必须首先进行。
①刺激呈现的特点。速度、间隔时间、刺激 的空间位置和距离、予先学习的遍数和时间等。
②刺激作用的通道或方式,实验的干扰条件。 ③实验研究的内容特点:诸如要求回忆还是 再认。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2.因变量
精心设计自变量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可靠的 因变量。一项实验有了自变量,并且有相应的实 验程序,最后就是收集因变量的问题了。记忆实 验的因变量按照实验的内容和记忆过程的特点, 基本上可分成两大类:回忆类和再认类。
回忆类实验要求被试全部或部分再现先前接 受的刺激材料;而在再认实验中,被试是面对再 次呈现的刺激材料,进行有选择的同一再认。
在学习和记忆实验中所采用的材料,可以分为言 语的和非言语的两大类。
在使用言语材料时,为了避免由它引起的联想, 一般选用被试所不熟悉的项目(一套新言语)。只有当 材料对所有被试都不熟悉时,才可能说:所有被试基 本上都以同一基线——同一水平开始学习的。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因此,不同种类的记忆实验, 记录因变量的方法就相应各有特点。 一般来说,回忆类实验的反应量值 比较直接。如“记忆广度”,我们 取绝对量就可以说明问题;而再认 类实验的因变量大多需要经过一定 的运算,相对来说是间接获得的。 如“节省率”。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回忆类实验有三种,即“系列回忆”、“自 由回忆” 、“组对回忆”(对偶回忆)。三种实 验的计量方法不尽相同,也都有适宜各自特点的 规则: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尽管发展过程中有着这样的艰难曲 折,但整个的记忆研究并没有因此根本 中断,研究的内容上表现出螺旋式上升 的特点:
如从早期的“短时、长时记忆”研 究,到研究者使用新的方法而开辟出 “瞬时记忆”的研究领域,从而使人类 关于记忆研究的成果不断产生,出现了 众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崭新局面。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自艾滨浩斯以后,关于记忆问题的 研究,受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的交替影 响。问题的关键是以人为对象研究人的 记忆心理过程,还是强调人类心理的不 可认识性而坚持以动物研究为主。
影响的结果,不仅使所涉及的研究 内容受到限制,而且实际进行研究的数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再认类实验有两种基本程序:
一种是“Yes/No”的实验,被试的任务是 从混入一定比例无关刺激的材料中分辨出先 前学习过的有关刺激,反应只有“Yes”与 “No”两种。
第二种是“迫选再认”程序,是一种 “多选”程序,被试必须在多个选择中作出 一次反应,其概率小于“二择一”程序的猜 中概率。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瞬时记忆 第三节 短时记忆 第四节 长时记忆
第五节 内隐记忆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第一节 概 述
艾宾浩斯《论记忆》的问世,对认 识记忆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概括起来 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突破了研究高级心理活动的方法 学“禁区”,强化了心理学的科学性;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而对内隐变量的控制却较为困难。 这种干扰包括:被试的动机、态度、 情绪等社会性的额外变量,以及机体 内部的变量,诸如饥饿、病症、疲劳 等。
认识到这些干扰的存在,实验中 就要更加重视其产生的影响,从而获 得更为可靠的实验结果。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二、记忆实验方法
1.实验材料的选择
这两种形式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分离研究也只能是相对的。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3.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的控制程度是实验成功与否
的关键,这在高级的心理过程的实验研究 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记忆实验中要求控制的变量有的是外 显的,有的是内隐的。控制外显变量相对 容易,从构思实验起,充分考虑刺激材料、 呈现方式、环境、仪器性能、间隔时间、 感觉通道、样本大小、以及指示语的编制, 一般都能有效的防止干扰,保证实验的顺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一、记忆实验研究中的变量
记忆实验研究局面和研究成果,首先 得助于方法,艾宾浩斯的创造性贡献就是 从方法学上的突破开始的。
方法上的创新既要求创新者具有了解 现有方法的基础,还要求其对具体条件、 设计思想等问题作统筹考虑。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1.自变量
一切作用于有机体并有可能进入记忆的外部刺 激成为实验研究的自变量,必须具备“定性”、“ 定量”两个条件。
实验心理学
第八章 记 忆
记忆是心理现象的高级过程,是人脑对知识经验 的保存。
一百多年前,冯特建立实验室时曾甚至认为:高 级心理过程是不能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的,而只能 依靠被试的口头报告,即用内省法来认识:自己的 心理感受只有自己才能说出来、说清楚。但是,与 冯特同一时代的艾宾浩斯,在费希纳心理物理学方法 的启发下,对记忆现象进行了划时代研究,独创了 记忆现象的研究方法和较为科学的测量标准,并于 1885年出版了他的研究专著-《论记忆》,对以后人 们的有关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艾宾浩斯设计“无意义音节”,目的就是寻求 能够精确定量的材料,这就是定量;定性-保存刺 激性质,克服不确定性,这是实验有效性的保证。 在记忆实验中设计无意义刺激是为防止联想。一旦 产生联想,就会产生不同的记忆效果。为了使每个 被试在实验中接受性质相同的自变量,这就引入了 无意义刺激材料。只有这样,实验才能实施定量, 结果也才能彼此比较。
①系列回忆要求记录符合系列顺序的量值或 错误量,通常还要根据自变量反映前后系列的回 忆特征。
②自由回忆不要求被试刻守刺激呈现的序列
顺序,允许随意提取记忆项目。这一方法表面简
单,但只要在计量时注意与各量值对应刺激项目
(自变量)的关系忆
实验心理学
③组对回忆中,刺激是成对呈现 的,检查被试在回忆时看到甲项目能 否回忆到乙项目。组对回忆的计量中 可以是记录一次再现能够回忆的绝对 量,也可以是记录被试达到全部准确 回忆的水平一共需要多少轮刺激(量)。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满足实验随意变更操纵的要求,这是保证刺 激材料作为自变量的基本条件。在记忆实验中, 如何确定刺激自变量是十分关键且有一定的困难, 但这又必须首先进行。
①刺激呈现的特点。速度、间隔时间、刺激 的空间位置和距离、予先学习的遍数和时间等。
②刺激作用的通道或方式,实验的干扰条件。 ③实验研究的内容特点:诸如要求回忆还是 再认。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2.因变量
精心设计自变量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可靠的 因变量。一项实验有了自变量,并且有相应的实 验程序,最后就是收集因变量的问题了。记忆实 验的因变量按照实验的内容和记忆过程的特点, 基本上可分成两大类:回忆类和再认类。
回忆类实验要求被试全部或部分再现先前接 受的刺激材料;而在再认实验中,被试是面对再 次呈现的刺激材料,进行有选择的同一再认。
在学习和记忆实验中所采用的材料,可以分为言 语的和非言语的两大类。
在使用言语材料时,为了避免由它引起的联想, 一般选用被试所不熟悉的项目(一套新言语)。只有当 材料对所有被试都不熟悉时,才可能说:所有被试基 本上都以同一基线——同一水平开始学习的。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因此,不同种类的记忆实验, 记录因变量的方法就相应各有特点。 一般来说,回忆类实验的反应量值 比较直接。如“记忆广度”,我们 取绝对量就可以说明问题;而再认 类实验的因变量大多需要经过一定 的运算,相对来说是间接获得的。 如“节省率”。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回忆类实验有三种,即“系列回忆”、“自 由回忆” 、“组对回忆”(对偶回忆)。三种实 验的计量方法不尽相同,也都有适宜各自特点的 规则:
第八章 记忆
实验心理学
尽管发展过程中有着这样的艰难曲 折,但整个的记忆研究并没有因此根本 中断,研究的内容上表现出螺旋式上升 的特点:
如从早期的“短时、长时记忆”研 究,到研究者使用新的方法而开辟出 “瞬时记忆”的研究领域,从而使人类 关于记忆研究的成果不断产生,出现了 众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