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比赛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之篇一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让学生把刚才听到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师:同学们回忆学过的诗文中,有哪些作品是将音乐描写得淋漓尽致的?大家能一起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佳句么?白居易是如何表现琵琶弹奏的音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同样被后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的《李凭箜篌引》。
二、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2、解题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凭是著名的宫廷女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身价之高,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3、反复朗读(1)播放配乐朗读视频(2)学生自由朗读(3)配乐齐读三、具体赏析品读:诗是怎样表现音乐的?(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并板书相关内容。
)(一)正面描写(比喻)以形喻声昆山玉碎:像美玉碎裂清脆凤凰叫:像凤凰和鸣舒缓以形喻声芙蓉泣露:如带露的芙蓉清丽香兰笑:如绽放的香兰欢快(二)侧面烘托(想象、夸张)小结:诗人借助比喻,使音乐不仅可以耳闻,还可目睹。
诗人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同时通过夸张,极力渲染出音乐的魅力。
整首诗想象丰富而奇特,形象生动而鲜明,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正体现了李贺的独特诗风。
四、考点点击请你谈谈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的用字之妙。
(提示学生答题步骤:找动词或形容词;分析其含义;点出它在句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完善答案。
五、作业读课后相关链接中韩愈的诗《听颖师弹琴》,完成鉴赏: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怎样描写琴声的。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之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总结诗人的写作风格特色,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过程与方法:巩固落实诗歌中涉及的文学常识、字词读音意义等基础知识,能够用现代汉语表达诗歌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起情感共鸣,使之热爱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意象、修辞、结构等角度赏析古典诗歌。
(3)提高朗读、背诵和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知识。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解析。
3.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李凭箜篌引》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交流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鉴赏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其他古典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赏析其他古典诗歌时的表现。
4. 学生对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5. 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程度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七、教学准备1. 准备《李凭箜篌引》的文本,提前布置给学生。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1.1.2 分析并欣赏《李凭箜篌引》的艺术特色。
1.1.3 解读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2.3 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1.3.2 理解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情感的密切关系。
1.3.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李凭箜篌引》的内容和主题。
2.1.2 分析《李凭箜篌引》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1.3 欣赏并评价《李凭箜篌引》的音乐美和文学美。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2.2 分析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2.3 深入理解作者的音乐思想和哲学观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1.2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2.2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子的问题。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课文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3.3.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3.3 解读作者的音乐思想和哲学观点。
3.4 课堂欣赏3.4.1 播放《李凭箜篌引》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
3.4.2 学生分享对音乐的欣赏和感受。
3.5 课堂小结3.5.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3.5.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翻译并背诵《李凭箜篌引》。
4.2 写一篇关于《李凭箜篌引》的音乐美和文学美的赏析文章。
4.3 搜集其他有关音乐和诗歌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李白及其生平;(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赞美;(2)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语句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情感把握;3.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传递;3. 对作者李白及其生平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李凭箜篌引》全文;2. 参考资料:关于李白及其作品的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及其生平;(2)阐述《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字词释义;(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音乐场景,体会作者的情感;(2)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3)分享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特色和情感;(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诗歌。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李凭箜篌引》;(3)调查了解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描写音乐的诗歌,如《琵琶行》、《高山流水》等,与《李凭箜篌引》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李凭箜篌引/李贺》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李贺》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作者李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创作练习,学生能够尝试运用《李凭箜篌引》中的艺术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李凭箜篌引》,学生能够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能够培养对艺术和美感的敏感度,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审美水平。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李凭箜篌引》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李贺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文学地位。
2.2 教学难点:《李凭箜篌引》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对李贺诗歌中独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对《李凭箜篌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学术观点。
设计好教学活动和讨论问题,准备好教学用具,如PPT、诗歌文本等。
3.2 学生准备:预习《李凭箜篌引》,了解作者李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播放箜篌音乐或相关音频资料,引起学生对《李凭箜篌引》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箜篌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地位和特点。
4.2 讲解与分析:对《李凭箜篌引》进行逐句讲解,解释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
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修辞手法等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李凭箜篌引》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4.4 创作练习:给学生发放创作纸张或电子文档,要求他们尝试创作一首以“箜篌”为主题的诗歌。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创作,并准备进行分享和评价。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互动等。
李贺《李凭箜篌引》精编教案(精选10篇)
李贺《李凭箜篌引》精编教案李贺《李凭箜篌引》精编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贺《李凭箜篌引》精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贺《李凭箜篌引》精编教案篇1三维目标:1、感受音乐,把音乐和形象结合起来。
2、鉴赏诗歌是如何表现音乐之美的,了解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分析比较本诗和《琵琶行》描摹音乐的区别。
教学设计:一、听音乐,谈感受。
1、播放《春江花月夜》、《运动员进行曲》、《二泉映月》,问:这几首曲子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如果让你以这几首音乐为背景音乐,你会想到什么样的场景?学生讨论回答。
示例:(1)、播放《运动员进行曲》,教师台词:“下面有请获奖者上台领奖”(2)、播放《二泉映月》,教师台词:“小强,你死的好惨啊!”2、总结明确:音乐和形象密切联系,而且互通,音乐和形象一致,则会和形象相得益彰。
反之,会是什么情况呢?(将刚才的音乐和台词交叉搭配,产生令人捧腹的效果)3、提问:如何将听觉的音乐转化为视觉的形象?我们以前在《琵琶行》中已经对此有了了解。
4、复习《琵琶行》中的相关语句。
(学生集体背诵“忽闻水上琵琶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段)导入:今天我们要学的《李凭箜篌引》也是这样的一首诗歌。
(板书诗题)二、朗读,分析研讨。
1、释题李凭: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善弹箜篌。
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
引:诗歌体裁2、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3、思考讨论:诗歌是如何描绘声音的?明确:(1)、从描写角度看: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属正面描写,“吴丝蜀桐张高秋”和“李凭中国弹箜篌”两句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和乐器特点,其余均属侧面描写音乐。
(2)、从修辞角度看:通感和夸张通感:“芙蓉泣露”(乐声惨淡)夸张:“空山凝云颓不流”、“动紫皇”、“石破天惊”等。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李贺以及箜篌这种乐器的相关知识。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理解。
(2)如何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贺及其《李凭箜篌引》的背景。
(2)播放箜篌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箜篌的美妙。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
(2)解析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李凭箜篌引》。
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
4. 推荐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艺术特色。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播放箜篌音乐、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2. 对比分析法:将《李凭箜篌引》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其独特之处。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教案标题:《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李凭箜篌引》这首古琴曲,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了解古琴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技巧,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演奏中。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学习古琴曲《李凭箜篌引》的基本曲调和演奏技巧。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团队合作,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古琴和箜篌等乐器。
2. 《李凭箜篌引》的乐谱和录音。
3. 音乐播放设备。
4. 课堂展示用的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音乐播放设备播放《李凭箜篌引》的录音,引起学生对古琴音乐的兴趣。
2. 向学生简要介绍《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这首曲子的好奇心。
主体:1. 学习古琴基本知识:a. 向学生介绍古琴的起源、演奏技巧和特点。
b. 展示古琴的外观和构造,让学生了解琴弦、琴身等基本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2. 学习《李凭箜篌引》的曲调:a. 向学生展示《李凭箜篌引》的乐谱,解释乐谱中的音符和节奏。
b. 演示如何演奏《李凭箜篌引》的曲调,让学生跟随演奏,逐渐掌握基本的曲调。
3. 学习古琴演奏技巧:a. 分组让学生轮流体验古琴的演奏,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手指位置和弹奏技巧。
b.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和反复演奏,提高古琴演奏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4. 音乐欣赏和表达:a. 向学生播放不同版本的《李凭箜篌引》演奏录音,让他们欣赏不同演奏者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b. 分组让学生尝试用古琴演奏《李凭箜篌引》,并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展示个人的音乐表达能力。
总结:1. 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古琴基本知识和演奏技巧。
2. 引导学生思考《李凭箜篌引》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中国传统音乐,并提供相关资源和指导。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古琴馆或音乐博物馆,进一步了解古琴的历史和发展。
李凭箜篌引教学教案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升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赞美,培养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2)体会诗中的悲欢离合,认识人生的无常,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3)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意境的体验和情感的体会。
3. 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意境。
(2)简要介绍诗人李凭和箜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讲解诗歌中的古代文化知识。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李凭箜篌引》的鉴赏文章。
8.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具体意象和表达方式。
《李凭箜篌引/李贺》教学设计(江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李贺》教学设计(江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展现的美好景象,培养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2)体味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提升人生境界。
(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感悟。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和阐述。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法:以典型诗句为例,深入剖析诗歌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句,深入剖析诗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象。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8. 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中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背诵、心得体会等。
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李凭箜篌引教案(一)
李凭箜篌引教案(一)教案:李凭箜篌引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学习赏析李凭箜篌引的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3.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李凭箜篌引的背景介绍;2.李凭箜篌引的诗词赏析;3.朗读练习。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背景介绍1.讲解李凭箜篌引的故事背景,介绍唐代文化和艺术特点;2.引导学生思考箜篌在唐诗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步:诗词赏析1.列举李凭箜篌引的几句诗句,让学生猜测其含义;2.与学生共同解读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步:朗读练习1.分发诗词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标注重点;2.模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如语调、停顿等;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提高朗读表达能力。
四、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对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2.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赏析诗词的情感表达;3.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诗词,表达出正确的语调和情感。
五、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自行查找相关文献,深入了解李凭箜篌引的历史背景;2.推荐其他与唐代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3.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为教案提纲,具体教学细节根据教师和学生情况进行具体调整。
第四步:知识扩充1.给学生提供更多关于李凭箜篌引的背景资料,如其创作背景、作者及作品评价等;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李凭箜篌引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步:写作拓展1.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李凭箜篌引的短文;2.提供写作指导,如文章结构、写作技巧等。
第六步:诗歌演绎1.鼓励学生将李凭箜篌引中的诗句编成歌曲或朗诵曲,进行创作演出;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第七步:评价反思1.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让学生自评和互评;2.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以上为教案的拓展延伸部分,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具体安排。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广西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广西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李凭箜篌引》,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提升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李凭箜篌引》全诗。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2.3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凭箜篌引》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4.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3 在线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6.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诗歌分析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6.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诗歌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7.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解读诗歌的思想内容。
《李凭箜篌引》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李凭箜篌引》教案适用年级:高中学科领域: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2. 学生能准确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 学生能领悟诗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
4. 学生能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5. 学生能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2.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3. 诗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
难点:1. 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意象、意境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创作,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李凭箜篌引》诗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的相关资料。
3. 投影仪、幻灯片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李白的诗作,激发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兴趣。
2. 介绍《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二、诗文讲解(15分钟)1. 讲解诗的“李凭箜篌引”的含义。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的美感。
3. 讲解诗中的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提醒学生注意诗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审美情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引入本节课的学习,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
二、修辞手法讲解(15分钟)1. 分析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举例讲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三、实践环节(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如写一段描述自然景物的文字。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词《李凭箜篌引》。
2. 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者李凭的生平背景及创作背景。
3.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体会诗歌的美感。
4. 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5. 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词《李凭箜篌引》。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词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 体会诗歌的美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古诗词《李凭箜篌引》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李凭的生平介绍。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李凭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学生跟读,教师指导发音和节奏,确保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
3. 解析:教师讲解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分析:学生自主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欣赏: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美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6. 练习:学生进行古诗词诵读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7.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学生完成古诗词《李凭箜篌引》的诵读和赏析作业。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诗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 采用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4. 运用多媒体展示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七、教学步骤1. 初步感知:学生自读古诗词《李凭箜篌引》,理解诗文大意。
2. 探究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分享讨论成果。
3. 深度解读: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竞赛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竞赛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李凭箜篌引教案竞赛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明湖居听书》(刘鹗):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播放韩红《青藏高原》,请同学试着把听这首歌曲的感受说出来。
二、作者简介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
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三、解题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
(2)理解诗中的典故、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李凭箜篌引》。
(2)学会比较分析,将《李凭箜篌引》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探讨其独特之处。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和美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2)体会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意理解。
2. 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歌主题的归纳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解读。
2. 诗歌的意境创造和艺术特色的评价。
3. 诗歌创作练习的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2. 参考资料:有关《李凭箜篌引》的解析、评论和相关文学作品。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
(2)简要介绍《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李凭箜篌引》,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讲解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含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进行情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艺术特色评价:(1)学生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2)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评价结果。
7. 诗歌创作练习:(1)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李凭箜篌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凭箜篌引欧阳遇实验中学阳旭珍教学目得1。
培养学生得自我感悟诗歌能力2.通过诵读,感受诗歌得音韵美3.鉴赏诗歌得乐曲美与技巧美4、感受李贺得浪漫主义风采教学重难点1.鉴赏诗歌得乐曲美与技巧美2.通过鉴赏,能够迁移对描写音乐得诗歌进行阅读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得鉴赏能力。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鉴赏法点拨启发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听过箜篌曲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一首箜篌曲。
(播放箜篌曲) 觉得怎么样?柔与美妙得音乐就像这缓缓得流水一样,洗涤着我们得心扉,让我们觉得心灵澄澈、舒爽。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冷艳得诗歌,倾听一曲优美得音乐——《李凭箜篌引》。
二、读——音韵美1、听范读。
2、学生齐读。
(自信)3、学生齐读,读出音韵美(要求:①舒缓、柔与②注意节奏与重音③注意语调)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三、赏——音乐美李凭:唐代元与年间著名得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关于她当时得身价与声名史书上就是这样记载得:“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思考:1、大明星得演奏会一定有很多粉丝参加,参加李凭箜篌演奏会得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云、江娥、素女、长安、紫皇、石、天、神妪、老鱼、瘦蛟、吴质、寒兔2、这些“听众”有什么特点?不仅有凡人,还有动物与天上得神仙,更有没有生命力得云、石、天。
3、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1)三至六人为一组,自由组合,时间3分钟。
(2)可以选取您喜欢得一两个“听众”讨论,讨论得内容:她们听了箜篌曲之后有什么反应?她们得反应又有什么作用?(3)小组代表发言,要求声音洪亮,吐词清楚。
鉴赏:1、云:优美悦耳箜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得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得听觉功能与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颓”字恰恰与“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张”显得饱满,“颓”显得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得情态、2、石、天补天得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得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石破天惊逗秋雨",为什么不就是“下”秋雨呢?连秋雨都逗引下来了,应该就是不由自主,音乐太迷人。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得联想:“秋雨”就是一个忧愁得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得秋雨,象征铺天盖地得茫茫愁绪;秋雨落地得声响,恰如紧凑繁复得乐声。
3、老鱼、瘦蛟:老鱼与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得旋律腾跃起舞。
诗人用“老”与“瘦”这两个似乎干枯得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得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音乐得力量真了不起!能化腐朽为神奇!4、寒兔:月宫中嫦娥得宠物。
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开。
5、长安:唐代得都城长安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所以称长安为十二门、长安为都城,繁华热闹,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如今清冷得箜篌曲一经传出,整个长安得百姓都沉默了,所以说清冷得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其实就是长安得百姓沉浸在凄冷得乐曲声中、——音乐具有不可抗拒得感化力与渗透力6、紫皇:“紫皇”就是双关语,兼指天帝与当时得皇帝。
天帝与皇帝都听过天上与人间最美妙得音乐,如今,李凭得箜篌曲把她们打动了,可见非同凡响。
7、江娥:就就是湘夫人,传说中得湘水女神。
因为丈夫舜得去世,她伤心欲绝,泪水落在竹子上化为斑竹,听了李凭弹奏得箜篌,她又泪洒斑竹、8、素女:古代神话中得女神,善鼓瑟。
素女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
9、神妪:就就是成夫人,身份——仙人;职业—-箜篌顶尖极高手、做凡人得老师绰绰有余,可这儿却用一个“教”字,为什么不就是“学‘呢?因为李凭得技艺太娴熟了,引仙人竞折腰,音乐太美了,那简直就就是“此曲只应人间有,天上能得几回闻”,让神妪甘愿向李凭学习、10、吴质:吴刚,她因学仙有过,被罚在月宫中砍桂树,树创随砍随合、听了李凭得箜篌声,吴刚忘记了自己得本职工作,倚着桂树静听,彻夜不眠。
小结:南朝有一则著名得讲经传说: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得鲜花纷纷坠落。
——天花乱坠、李凭弹奏箜篌就有这样美妙得效果,音乐所到之处,万物动容,天地震惊,众神哭泣-—具有“惊天地、泣鬼神”得魅力。
四、品——技巧美思考:诗人运用什么样得写作技巧来表现箜篌乐曲得优美?1、侧面烘托: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了那么多“听众”得反应,其最终目得就是什么?★明确侧面描写得作用:写出音乐得美妙与演奏者技艺得高超。
想想我们学过得写音乐得诗文中运用侧面烘托得句子。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古人写美女也喜欢运用此手法:①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②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国倾城侧面描写调动了读者得想象,您想它有多美,便有多美,文章融入了读者得再创造、再加工,因此而具备了神韵。
(当我们在写作时正面无路可走得时候,不妨转到侧面,换个角度,就柳暗花明了,这就是智慧!)2、正面描摹:以声写声(比喻)、以形写声(通感)鉴赏“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上句分析:用昆山玉碎摹写音乐清脆悦耳,用凤凰叫摹写婉转动听。
—-以声写声(比喻)下句分析: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乐声得悲凉凄恻,以哭泣得声音摹写乐声得悲惨,唤起视觉感受: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得。
用“香兰笑”摹写乐曲活泼欢快,也唤起音乐得形象感:兰花绽放。
—-以声写声(比喻) 以形写声(通感)(1)以声写声(比喻)想想课文中运用以声喻声手法得句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赤壁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行》★以声写声得作用:使用大家熟悉得、类似得声音作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音乐得特点,还写出了音乐得疾徐抑扬得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2)以形写声(通感)(通感,又称移觉,即感官得贯通。
就是经过大脑中枢神经得沟通而产生得一种感官挪移现象。
如朱自清先生得《荷塘月色》中提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得歌声似得。
"如我们听到爱人得笑声就觉心中甜蜜、)想想课文中描摹音乐运用通感得句子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通感得作用: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小结:(1)无论就是正面描写还就是侧面烘托,都就是建立在诗人丰富得想象得基础上得。
(2)通过这节课对《李凭箜篌引》得鉴赏,联系之前学过得《琵琶行》《赤壁赋》对音乐得描写,我们明白,古人写音乐,喜欢运用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得手法。
五、高考真题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得第二联中“万壑松”表现了什么?答:(2)结合全诗谈谈您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得理解、答:参考答案:(1)用大自然界万壑得松涛声比喻琴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琴声得雄浑、铿锵有力。
(2)①写出了曲终时得景色。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得状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得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侧面烘托了琴声得魅力与蜀僧濬高超得技艺。
课外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2004年湖南卷)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就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就是一首颇具特色得听笙诗。
笙就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得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
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得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得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
“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得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得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得悬想揣问。
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
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得吸引力、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
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得怅惘与更加强烈得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得幻想、第四句,参考答案:。
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得想象,与首句呼应。
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得繁盛烂漫,写出乐声得明丽、热烈、欢快。
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得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附板书:惊天地音侧面烘托以声写声(比喻)泣鬼神乐正面描摹以形写声(通感)《李凭箜篌引》学案一、资料:【作者简介】李贺,字长吉,就是中唐得独树一帜得诗人。
她就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就是边疆上得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得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就是形成了凄艳诡谲得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得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得风格。
优秀作品有《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等、名句有“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桃花乱落如红雨”等,为后世所传颂。
传说她每次出门,跟随得书僮身上总背一只锦囊,她边走边吟诗,每得佳句就写下来放进囊中,归来时再补足成篇。
【吴刚得传说】汉朝时有个叫吴刚得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她居留在月宫,令她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您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
”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得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因而后世得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得形象。
【女娲补天】女娲补天得记录见于《淮南子》:在洪荒时代,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 最后祝融打败了共工,水神共工因打输而羞愤得朝西方得不周山撞去, 哪知那不周山就是撑天得柱子,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得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