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辛弃疾比较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作为宋词豪放派代表,后人以“苏辛”并称,不难看出他们在豪放词风上的造诣堪称典范,无人能出其右。
后人欣赏之外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对两个人的比较上,百家争鸣,纵说纷扰。
在我看来,“苏辛”的词是两种不同的豪放。
早些时候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后来的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
如果辛弃疾只是单调的继承和延续,辛弃疾是不可能被后人与苏轼并称为豪放派的代表的,因为艺术的精髓在于创新。
首先我觉得艺术家的创作都需要生平阅历来作为土壤,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是造成“苏辛”两种不同豪放派的主要因素。
苏轼三贬,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没有被打垮,相反他的心境越来越旷达。
他生平跌宕起伏,于仕途上失意,却又在贬谪期间寻找到了自我的解放.。
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火热激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乐观、积极的生活。
由于苏轼的人生境遇和乐观的心态,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而辛弃疾却没有这么幸运,怀志报国却抑郁而终,他对于自己的境遇无法释怀,始终不能摆脱现实的痛苦。
岁月蹉跎,壮志难酬让他渴望铲除现实中的黑暗。
读他的词作任何人都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悲怆和凄凉的孤胆英雄气息。
伴随这种心境他著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并称为“苏辛”。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1. 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2.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3. 苏、辛词都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情感。
4.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二、苏、辛的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2. 苏轼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3.词风上,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语「稼轩词豪,东坡词旷」
4.苏词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辛词大量用典,略显晦涩。
5.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
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苏轼辛弃疾比较
3、苏词中虽然也有用典的例子,但词到了辛弃 疾,才开始运用大量的典故,以托古喻今。
苏 辛 词 比 较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 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 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 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 放而沉郁的风格。
2、在豪放词创作数量派词的创始人, 但纵观他的词作,真正属于豪放一派的词在数量上 并不多见,许多词最终只是旷达一派,如以下词作:
《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 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不同之处: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 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 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 激情飞扬之感。
“苏东坡词出于《庄》, 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庄子持竿不顾,就是要乐得个人在江湖,无 羁无绊的“逍遥”。苏轼虽对自己的几次贬 谪耿耿于怀,但他能够假景假事假酒假梦假 美人假英雄去努力化解,以豁达的姿态出来。 故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
辛弃疾,是“以文为词”
。程千帆先生 的《辛词初论》指出:“内容的扩大是 辛词的主要特征之一。这是继苏词之后 又一次的更彻底的扩大。在六百多篇作 品当中,词人反映了政治,发抒了哲理, 刻画了田园山水,描绘了幽怨闲情
2 辛词的艺术成就突出的一点表现在对 爱国形象的塑造,这在苏轼的词中是 没有的。
而辛弃疾是豪放派词的集大成者,比之苏轼, 辛词更生动、更突兀,有时笔墨酣畅,气势 飞舞,那是苏词里没有的豪放之气。
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论文素材)
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论文素材)苏轼一.苏轼,生活在经济政治相对稳定的北宋年间,那时候的大宋,虽然没有盛唐时的开阔豪迈,但在生活上也是比较优越的,当时的东京汴梁,是世界上输得上的“国际化大都市”,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出一些迹象。
苏轼生活在这个时代,虽然他的官场总是不得志,后来还受牵于乌台诗案,可他的生活还算过得去。
当官也不小,湖州、苏州、黄州、密州……中国的大好河山在他当官期间可没少去。
所以,在苏轼的豪放中,经常看到的是对山河的歌咏,对人生的参悟,甚至密州出列,也是“左牵黄,右擎苍”,惬意之极。
苏轼的豪放,在乎山水之间,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词写大处,高屋建瓴,有穿越时空之境。
写小常于小见大,洞见人性。
辛词词守格律,重在性情,写大处气势恢宏广大,写小处精微具体。
二人都喜用典,苏更甚之。
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但是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老先生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二.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1.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2.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辛弃疾一: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
辛弃疾与苏轼的诗歌风格比较:《水调歌头》与《题西林壁》
辛弃疾与苏轼的诗歌风格比较:《水调歌头》与《题西林壁》辛弃疾和苏轼是宋代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位诗人,他们各自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本文将以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和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探讨这两位诗人的不同风格。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辛弃疾的《水调歌头》。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及个人遭遇深感忧虑之情绪。
在开篇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可见辛弃疾直接借景抒怀:通过赞美皎洁明月,暗示着他内心深处渴望国家安定昌盛、百姓富裕幸福之愿景。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显示出作者对于当前政治局势担忧与迷惘。
与此相比,《题西林壁》则展现出苏轼豪放洒脱、率真无拘束的性格特点。
全词旨在表达作者看到墙壁上名言警句而引发思考,并且用平实朴素、生动活泼的语言抒发自己深厚的思考和感慨之情。
词中“众木霜云月,明星尽管来”,展示了苏轼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与敬畏。
“但见波心荡,且复岩间走”则突出了作者个性上的豪放不羁。
辛弃疾与苏轼在用词上也有较大差异。
《水调歌头》以平凡口吻、常见字眼表达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而《题西林壁》则更加注重形容词和动宾结构等修辞手法,让文句更富有变化、节奏感。
进一步比较两首作品中运用典故及音韵方面的不同。
在《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是借景抒怀,通过描述美好的夜晚来表达内心愿望;而《题西林壁》则引用了典故“杨花落尽子规啼”,将季节变迁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在意境上更具深意。
此外,《水调歌头》以五言绝句为体裁,每句十分简洁精练;而《题西林壁》则以七言绝句写成,每句含有更多的内容与意境。
这种体裁选择也直接影响了两首诗的整体节奏和韵律。
总结来看,辛弃疾《水调歌头》展现了忧国忧民、慷慨悲伤的情感;苏轼《题西林壁》则表达出豪放洒脱、率真无拘束的个性特点。
无论是从主题、用词还是形式上,这两位文坛巨匠都有着各自鲜明的风格,在宋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们对于后世文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我们提供了深思熟虑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美好机会。
同为豪放派代表的辛弃疾和苏轼的比较 辛弃疾真的是酷吏吗?
同为豪放派代表的辛弃疾和苏轼的比较辛弃疾真的是酷吏吗?辛弃疾和苏轼两位大词人同为宋朝词人,并且又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后世人将两人并称为苏辛。
不过这两人却并非同处于一个朝代,苏轼为北宋词人,辛弃疾为南宋词人。
不论时局环境,单从文学作品上来看,同为豪放派代表的辛弃疾和苏轼,两人谁的成就更高呢?在苏轼之前,词作多为婉约意境,伤春悲秋,寄托忧思情怀。
表达送别之情,闺中怨妇之感都是婉约派词作的表现。
到了苏轼之后,他以其开朗乐观的情怀和广阔坦率的心胸,开创了豪放词一派的风格,词作多展现豪放的情感。
许多人会认为,苏轼既然是豪放派的开创者,那么他自然是豪放词派最牛的人物了。
这个想法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前人开创一样东西,后人又不是不能发扬光大。
辛弃疾的豪放词作,正是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发扬光大了。
他继承和发展了极具豪放情怀的浪漫主义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
所作词作,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轼和辛弃疾虽然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一个豪放词的开创者,一个是豪放词的发扬者,但实际上两人之间的风格却是完全不同的。
苏轼之词的豪放,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
观他所作之词,奔放洋溢,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辛弃疾的豪放词作,却带有他特有的豪装与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
那种构架出来的场景,往往能迅速撼动人们的心灵。
如果说苏轼词的豪放犹如高耸的山峰,那么辛弃疾词的豪放就如苍凉而壮阔的大漠。
不得不说辛弃疾所创造出来的词作,比苏轼词具有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
所以如果真的将两者之间的词作拿出来比较的话,小编个人更偏向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作所表达的情感太沉重,让人能很快陷入其中,却很难迅速摆脱那种苍凉雄阔之感。
纳兰容若,素有满清第一词人之称,小编虽不欣赏其词的悲郁,但是对他所评的苏轼与辛弃疾之间的比较去还是比较认同的。
纳兰容若说:词虽苏辛并称,而辛实胜苏。
苏诗伤学,词伤才。
辛弃疾与苏轼的词人形象与创作思路对比研究
辛弃疾与苏轼的词人形象与创作思路对比研究一、引言辛弃疾和苏轼是宋代文坛上两位杰出的词人,他们都以其深厚的文才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为后世所赞叹。
本文将对辛弃疾与苏轼的词人形象和创作思路进行对比研究,以揭示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追求和表达方式。
二、辛弃疾的词人形象与创作思路1. 辛弃疾的家族背景与成就辛弃疾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他具有深厚的家族学问底蕴,并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卓越成绩。
这些都为他日后从事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 辛建功立业心态辛弃疾在逐渐爆发的金朝侵略中,积极参加抗金斗争,并以雄浑激昂之词来表达民族复兴之志向。
他笔下的作品多表现出忧国忧民、报国救亡的豪情壮志。
3. 抒发个人感受的情调派词作辛弃疾的词作多以悲凉孤寂、言志抒怀为主题。
他在作品中对自己一生不幸遭遇与挫折进行了深度反思,借此表达了对人生命运无常的感慨。
他的作品带有激昂奔放、痛苦忧伤的情感色彩。
三、苏轼的词人形象与创作思路1. 苏轼的家族背景与成就苏轼出自一个文化世家,父亲及兄长都是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自小接受良好教育,并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因此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
2. 在政务上积极进取苏轼曾任官多次,尽管职位起伏和命运坎坷,但他始终保持乐观向前的精神面貌,并将这些经历化为灵感源泉,对社会时事进行观察和思考,并通过自己独特而直接的方式在词中表达。
3. 以豪放洒脱见长的豪放派词作苏轼的词作多以豪放洒脱、情感疏离为特点。
他对人生态度乐观,将对世间瑰丽、悲欢离合的观察和体验转化为文字,展示着自由自在、激情四溢的风采。
四、对比分析与结论辛弃疾与苏轼虽然都是杰出的宋代词人,但其词人形象和创作思路有一定差异。
辛弃疾执着于抒发个人感受和国家命运,他的作品充满了忧伤与抗争;而苏轼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生活态度和对社会时事的观察。
各自通过不同的情境与艺术手法来传递自己内心世界及对现实世界的感受。
他们各自都有着非凡的艺术成就,在宋代文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差异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继柳永以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
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后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早在欧阳修是文坛盟主的时候,就预言苏轼将来的成就会高过自己,并表示要把领导文坛的责任托付给他。
果然,苏轼不负众望,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
而其中苏词的历史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破除了以往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
“微词宛转,盖诗之裔”(《苏轼文集》卷六三)。
他开创了“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
这样,诗化的词,使得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在以往,词不过是音乐的一种附属品,充其量只是拥有美丽的艺术价值,而苏轼改革以后,使词拥有了自己更高的文学价值,不仅仅只依赖音符而存在。
这里让人不由想起柳永,他一生致力于词,虽然推高了词的地位,虽然身为苏轼的前辈,然而与苏轼的影响相比,却略逊一筹。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奇逸缥缈,让人读来有种超现实的感受和想象。
苏轼的很多词都让人有这样的感受,脱俗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超旷的豪放飘逸风格,他豪放之词风中,带着轻灵,但又不拘泥于红粉佳人之花前月下艳词,他是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不是悲哀的,而是进取和直面人生难以圆满完美的事实的。
浅析苏轼词与辛弃疾词之不同
浅析苏轼词与辛弃疾词之不同本文分析阐述了苏轼和辛弃疾词作之不同:第一,苏东坡从容豁达,表现在词作中,就必然是一种旷达,辛弃疾郁积着杀敌报国与壮志难酬的苦闷,在他的词中表现的是豪放;第二,轼词的诗化倾向,从而使词取得了坚强的生命力,辛弃疾使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还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第三,苏轼写词很随意,他能举重若轻,自然吐露;辛弃疾写词则绝不会随意挥洒,而是相当谨慎的斟酌、提炼;第四,苏轼的词,表现了诗化的生活,辛弃疾之词洋溢着英雄之气,同时也渗透着慷慨的悲凉之感。
标签:苏轼词;辛弃疾词;不同自公元11世纪以来,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而由苏轼和辛弃疾开创的“豪放词”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但他们个性的比较却着实让人难以把握,在此,结合他们二者似同非同的创作风格,浅略的加以阐释。
一、旷达与豪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总体上写的旷达豪放,洒脱干脆,但是如果仔细品察,则各有其侧重;苏词之旷达与辛词之豪放,也各有其主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苏、辛词的风格时就有“东坡之词旷,稼軒之词豪”这样的论断,他直接以“旷”和“豪”两个字来概括他们二人的不同特色。
又如谭献所言:“东坡是衣冠伟人稼轩则是弓刀游侠”,换而言之就是说东坡是一位极富才气的文人,而辛弃疾则是一位爱国主义英雄。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来看,苏轼生活于表面平和却内藏危机的北宋时代,他有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并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却不幸卷入了当时颇为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漩涡。
一生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甚至贬谪的他并不怨天尤人,以极其豁达的态度应对一切暴风雨,表现出了旷达的胸怀,比如他在被贬黄州时写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词的序言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
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品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作品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词都是怀古词,都气魄宏大,都表现作者建功立业的理想。
《念奴娇》是苏轼被贬黄州路过赤壁时所作。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落笔,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长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气魄极大。“故垒”两句,点出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江山如画”,明白确切地提供大自然的雄伟画卷。地灵人杰,三国时期有横槊赋诗的奸雄曹操、驰马射虎的英雄孙权……真可谓“一时多少豪杰”。“遥想”领起五句,塑造年轻能干的将领周瑜形象。“小乔初嫁了”,美女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潇洒。“羽扇冠巾”可见周瑜儒将风范。“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水战,精切概括整个战役胜利的场景,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惨败之势形容殆尽。北宋当时的政治军事情势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同他有志包裹的情怀大相抵捂,故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不免顿生感慨,叹惋光阴。然而人生几何,不必让闲愁萦回我心,还是喝酒赏月吧。词人襟怀超旷,善于自解**,所以来个“一樽还酹江月”。
《永遇乐》是辛弃疾65岁任镇江知府时所作。词人“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任务说起。京口是孙权所设重镇,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于此。词人一开始就想到孙仲谋,只是无处可寻。“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说孙权等人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现已无存。刘裕以京口为基地,起兵平定东南,取代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师北伐,收复中原大片土地,这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里。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效法其父,于是就“元嘉草草”,还有“封狼居胥”之意,结果呢,“赢得仓惶北顾”。刘义隆的例子隐喻现实,伐金需作充分准备,不能草率行事。从词人南归到写《永遇乐》,正好过了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两句说是在北固亭北望,仍记得四十三年前在扬州路参加战斗的事。过了四十三年,人已苍老,而壮志依然未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词下”三句,表示自己隐忧:若不尽快谋求恢复失地,中原百姓安于异族统治,可能要忘记自己是宋室臣民。词人人老爱国之心不老,用廉颇事作结尾便是明证,这是与苏轼不同的明显表现。
苏轼词与辛弃疾词比较
在我国诗歌史上,堪与唐诗宋词争雄斗胜的宋词,就其内容和风格,题材和形式而言,传统上分为婉约词和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的两大词家。
苏、辛的词,豪迈雄放,气象宏大,意境开阔,代表了宋词的杰出成就。
他们都是词体的革新者,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把词从“偎红倚翠”、离愁别恨和诗酒优游、消遣娱乐的狭窄圈子里解放出来,为词的健康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苏拭和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这种开风气之先的创新精神,也反映在他们写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词作(我们称为农村词)上。
这类作品,清新明朗,质朴无华,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引人喜爱,不仅是《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中别具一格的珍品,而且在整个宋词中占有突出地位,值得我们总结和研究。
很多人都研究认为苏轼和辛弃疾的农村词是中国农村词中一起盛放的两朵奇葩。
有很多文献为证,这里不一一赘述。
我虽然只是选读了宋词选修课,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
但是我其实很喜欢宋词,平时也读到很多他们的农村词,我这里想发表一些拙见。
我觉得辛弃疾的农村词是对苏轼农村词的继承和创新。
事实上辛弃疾在农村词上的造诣已经高过苏轼了。
我罗列了一下几点。
第一,辛弃疾创作的农村词的数量远远超过苏轼。
在辛弃疾六百余首词中,据顾京之先生统计和认证,有二十五首可以确定为农村词。
这是辛弃疾的词作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是于苏轼的五首《浣溪沙》相比,已是苏词的五倍。
同时和前辈作词家相比,有二十年农村生活经历的辛弃疾,对农村生活显然也更为熟悉。
苏轼的农村词均为一地之作,而辛弃疾的农村词却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对农村生活的反映不仅更加广泛,而且更深入。
第二,辛弃疾农村词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对农村词传统的突破和丰富上。
传统的农村词,包括田园诗,都以恬淡闲适为主要特征。
苏轼的农村词也描写田园生活,但那是在自己祈雨后对农村生活的一种近乎与理想的描写,其中充满了对自己政绩的肯定和欣赏。
而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拓宽了农村词的内容,而且突破了自我写照的传统。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们的词风都以豪放、奔放、豁达为主要特点。
然而,在具体的表现上还是有部分区别,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1. 题材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描写山水田园、人生哲理等,注重意境的表现;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描写战争、爱情、英雄等,注重情感的表达。
2. 情感表现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表现出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大度宽容的情感;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表现出豪情激昂、忧国忧民、满腔热血的情感。
3. 生活态度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体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不拘泥于传统思想;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表现出对世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注,同时对传统思想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
因此,虽然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作都具有豪放的风格,但在具体的表现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他们作为两位著名的文学家的独特魅力所在。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
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
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
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
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和《水龙吟》(3)农村词,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因为从小长于金人占领区,所以那刻爱国之心和收复失地,复仇雪耻的民族英雄气概是和生俱来的。
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
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
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
代表作有《破阵子》;(2)农村词。
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
代表作有《清平乐》;(3)闲适词和言情词。
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
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
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和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和抱负。
理想和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和雄放。
宋代词人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比较
1.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词作中流露出浓郁的爱国情怀。他生活在南宋末年,亲身经历了宋亡对他的打击,所以他的词作中常常表达出对亡国之痛和对敌人的愤恨之情,以及对国家复兴的期望。辛弃疾的《北国风光》一词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怜今夜月,向来离别多。”其中无一不流露出他对于南宋亡国的伤痛之情。
宋代词人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比较
引言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词人。而辛弃疾和苏轼无疑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杰出的两位词人。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词风和创作特点,在宋代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将比较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探讨他们在创作手法、主题内容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一、创作手法的比较
2.苏轼的豪放洒脱
苏轼的词作则主题更加宽泛,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抒发,还表达了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的思考。苏轼的词作深受自然的启发,他善于用自然景物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思考。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写道:“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段抒发出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困惑,给人以宽广的遐思。
三、表达情感的比较
1.辛弃疾的有激情和悲痛。他用豪情万丈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于国家的痛心和愤恨之情,以及对于个人对不公正和不公平的愤慨。他的《鹧鸪天·雨打梨花深闭门》一词中写道:“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表达了他对于青春的不舍和对逝去时光的无奈。
总结
辛弃疾和苏轼作为宋代的两位杰出词人,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词风和创作特点。辛弃疾的词作善于用典奇特,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激昂的情感;苏轼的词作则更加平易近人,锐意观察生活,豪放洒脱,抒发了他对大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两位词人虽然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词作,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比较
虽然苏轼、辛弃疾都属于“豪放”一派,但是,如果对他们的词作一些具体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豪放只是他们词风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在感情色彩、审美格调等许多方面,二者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苏轼词的旋律更为旷达潇洒,而辛弃疾词的基调却颇多深沉悲壮。
这应当说是苏、辛豪放词风最重要的差异之一。
苏轼、辛弃疾词的这种超脱与执着、旷达与悲愤的区别,从他们的作品中大量的表现了出来。
苏轼的豪放风格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流露出来的达观情怀。
如苏轼在游赤壁前一年写的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有一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从序中的介绍来看,表面上是写词人途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的感受。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由于“雨具先去”,同行者皆狼狈不堪。
而苏轼却是另一番气度:他在风雨之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另得一番乐趣。
骤雨泼身,可以置之度外;“穿林打叶”之声,可以充耳不闻。
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遇上了只需坦然面对。
实际上作者借此反映自己在政治风雨中的坦然与旷达,潇洒超俗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在遭遇挫折时依然情怀不改。
雨过天晴,回首往事,这些挫折坎坷又算的了什么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经历政治风雨的一种心理体验,只要能经得住狂风暴雨的吹打,必然会有风和日丽的到来。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胸襟和气度,他能够在逆境之中保持乐观情绪,解脱自己的苦闷,充分表现出他那种旷达开朗的性格。
而辛弃疾词的豪放风则主要表现为对抗金复国的强烈执着与英雄失路的苦闷悲愤的情怀。
如辛弃疾的那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简述
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又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缅往事,遥想将来,心潮澎湃。
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讽刺苟安求和者,表示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传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
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
苏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
他的那种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得比较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得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与辛弃疾。
她们得词都有着豪迈慷慨得意境,都对宋词得发展起到了关键得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但由于两位词人得时代与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得差别,两人表现出得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得相似之处(一)苏辛都开拓了词得内容。
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得离合悲欢。
而自苏轼开始,豪放得感情,豁达得胸怀,广阔得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得内容与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得词风。
使传统意义上得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得社会生活得文学样式。
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得豪放词风。
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得内容,还将词得形式与内容进行有机得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就是散文,骈文,还就是民间口语,她都信手拈来,表达了她得各种情感体验.(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得风格。
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得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得豪情,表达了对生活得热爱。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接下去得四句写出猎得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得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得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就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得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就是显出东坡“狂”劲与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作者在这里塑造得就是一个充满斗志得形象。
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得哀伤.可见此时得苏轼满腔就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得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得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就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词中的豪放与儒雅:苏轼与辛弃疾的对比
词中的豪放与儒雅:苏轼与辛弃疾的对比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中,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了多样的创作风貌。
而在南宋时期,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杰出的文人墨客以其鲜明个性和卓越才华,成为了词坛上最有代表性的两位词人。
本文将通过对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和创作风格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他们之间在豪放与儒雅之间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
苏轼:豪放中融入儒雅苏轼是北宋文坛上备受推崇的大文豪,他在自然风光、爱情、友谊等方面展示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
他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将自己对世界周围事物的感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同时,苏轼也是一个卓越的书法家和画家,在他的词作中常常可以体会到他对艺术原理和审美追求的关注。
在苏轼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豪放的个性。
他倡导自由自在的表达方式,大胆地描绘和借鉴当时社会现象,用词直抒胸臆。
他对爱情充满激情和渴望,表达了无尽的思念之情。
然而,在他的豪放中也融入了儒雅的一面。
苏轼经常引用古代文人和历史典故来丰富自己的作品,运用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仁义礼智等传统美德来修辞抒情。
辛弃疾:儒雅中流露豪放辛弃疾是宋代后期著名的词人,被誉为“江湖帝子”。
辛弃疾生活在一个动荡而战乱不断的年代,这种背景使得他身上有着浓厚特色的刚勇豪放。
辛弃疾以其雄心勃勃、激情四溢的作品赢得了广泛关注。
他以抨击时局、歌颂民间百姓为主题,表达对社会不公和民众苦难的关切。
辛弃疾在他的作品中展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
他常常以铿锵有力的词句反映自己对国家兴亡和民众疾苦的思考和担忧。
同时,辛弃疾也注重修饰语言,运用儒雅、优美的词藻来烘托出他豪放中流露出的文人风度。
对比分析虽然苏轼与辛弃疾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杰出的才华,但两位词人在词作风格上还是有所不同。
•题材选择:苏轼更加多样化,既能写景抒怀,也能题咏社会。
而辛弃疾则更偏向于抒情抨击时局。
•表达方式:苏轼注重用词质朴自然,真实地表达自己对事物情感的体验。
辛弃疾则喜欢用雄浑有力、富于震撼力的语言直接传达自己内心激情。
苏轼和辛弃疾的对比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合称“苏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怀古名篇。
二词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有可比之处,二词同中有异,各有其绝妙之处。
下面试作简单比较,析其异同。
一、相同点:(一)题材:怀古咏史词。
作者怀古忆昔,渴望建功立业。
(二)意境:雄浑、壮阔《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所写景物雄奇伟壮,场景气势恢弘,意境雄浑壮阔。
(三)事件:两首词中展现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足鼎立的赤壁之战,刘裕的北伐中原,西汉与匈奴之争,南宋与金之战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豪放气势。
(四)风格:两首词都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五)情感:两首词都是词人面对祖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二、不同点:(一)创作背景这首《念奴娇》词作于1082年(神宗元丰五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
苏轼与李委秀才饮酒于此,弄乐吹笛,酒酣之时想到了曹操与周瑜的赤壁之战,于是作词《念奴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
当时韩侂胄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辛弃疾为当权者轻敌冒进的作法忧心忡忡。
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二)表现手法《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
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他们的词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他们都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用词娱乐、抒写男女恋情及离愁别绪的传统,扩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宋词的语言和表现力;他们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博大的胸襟、奔放的情感、真挚的情怀,开创了豪放一派,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苏辛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二人的豪放词存在着许多相似点;但是,由于两位词人所处的时代、个人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性格、艺术追求的差异;使苏词和辛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风格迥异。
正如王国维所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人间词话》)〔1〕何谓“旷”?何谓“豪”?郑骞更进一步阐释:“旷者,能摆脱之谓;豪者,能担当之谓。
能摆脱故能潇洒,能担当故能豪迈”。
“能摆脱,故凡事总由窄处往宽处想”,苏轼就是这样。
虽屡遭贬谪,如被流放到澹州、惠州等荒凉之地,而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却能“吟啸”、“徐行”,视若等闲,无丝毫窘迫畏缩之态;“一蓑烟雨任平生”,表明词人已彻悟人生旅途中与风雨相伴为必然之事。
这就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境界。
“能担当,故凡事虽由宽处往窄处想,甚至窄到无地自容,无处可走”,辛弃疾正是如此。
他南归后,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恢复大业,却始终不能亲到前线;最后到了镇江任知府,正筹划抗金大业,就又被调离原职。
所以,辛词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沉郁情结。
尽管他政治上的风波远比东坡要少,但那份豪气中所露出的无奈却远胜于东坡。
正如《菩萨蛮》(书造口壁)中所表达的:“郁孤台下清江水,蹭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故苏轼能以一种超然旷达之怀抱,俯仰人间,求得自身之安顿与排遣。
虽境遇钝迟,而处之坦然,即去国离乡之感,亦殊觉哀而不伤,故“词极超旷,而意境和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以诗为词”和辛弃疾“以文为词”
广播电视新闻学201201313042 叶雨浩
苏轼、辛弃疾是我国宋代两位伟大的词家。
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开创了豪放派。
辛弃疾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至。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
二人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对此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婉约词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具有博大的境界。
苏轼“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一语出自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
苏轼赋予词以陶写情性的功能,旨在冲破词为艳科的藩篱,这是“以诗为词”的核心。
我认为,他的“以诗为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将诗材引入词体。
除咏史怀古、人生之思、伤春怨别之外,苏轼以词抒写爱国情怀,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出忠勇之情,英雄之气,拂拂指端,此词化用典故之法更是与诗相近;此外,苏轼以词抒写理趣和禅意,表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理,并且运用题序,咏物怀人,将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主题挪移到词中。
其二,以诗的风格意境入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清雄旷达”是苏轼豪放词的典型特征。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景、怀古、抒情三者有机结合,豪迈奔放,承转自如,上阕描写瑰丽雄奇的自然风光,下阕追怀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同时融入自己的人生理想,使全词意境开阔;并且,语言精练而有特色,如“大江东去”、“乱石穿空”、“羽扇纶巾”等,都描绘出了诗的豪迈意境。
其三,论词以“诗”为标尺。
苏轼评价柳永《八声甘州》中“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阳当楼”一句为“不减唐人高处”。
这里的“唐人高处”当指盛唐气象,所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也。
这种以诗论词的方法,打通了诗词的疆域,蔚然而成当时词坛的风尚。
苏轼“以诗为词”,突破了传统词的表现领域,使词的内容与社会、个人更加紧密,并成为南宋词的一大创作思潮。
正如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苏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辛弃疾“以文为词”
陈模在《论稼轩词》中引潘牥的话语评价道:“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
所谓“为词论”,指的是辛弃疾的词如散文一般的议论畅达。
“以文为词”主要是“把古文手段寓之于词”,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鲜明的词体叙事性。
辛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用经用史”。
“马上琵琶关塞黑”,用王昭君出塞之事;“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则是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的典故。
刘熙载赞叹道:“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天姿是何夐异!”辛弃疾的词不是展现历史,而是借故抒怀,用片段式的词体叙事,让品者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其二,纵横恣肆的散文化语言。
《永遇乐·北固亭怀古》用散文句式“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收束,气势豪迈,余味隽永;《摸鱼儿》用议论与叙述结合的语言“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来指斥投降派,议论尤为精辟。
其三,以气为词。
辛弃疾壮怀成空,岁月蹉跎,只好借词句曲折隐晦来表达慷慨悲壮、沉郁悲愤的感情,逐渐形成“以气为词”的风格。
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末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概,梦境雄壮,现实却惨淡,全诗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稼轩内心怀着英雄无路的幽愁暗恨而登高远望,四周如美人发髻般的重重叠叠的山似乎也在献愁供恨。
在这样一种楚天千里的雄浑、苍茫的意境中,既抒写了他纵横驰骋的理想,又尽情地渲泄了内心奔涌而压抑的情感。
辛弃疾所倡导的“以文为词”成功地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