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辛弃疾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以诗为词”和辛弃疾“以文为词”
广播电视新闻学201201313042 叶雨浩
苏轼、辛弃疾是我国宋代两位伟大的词家。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开创了豪放派。辛弃疾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至。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二人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对此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婉约词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具有博大的境界。
苏轼“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一语出自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苏轼赋予词以陶写情性的功能,旨在冲破词为艳科的藩篱,这是“以诗为词”的核心。我认为,他的“以诗为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将诗材引入词体。除咏史怀古、人生之思、伤春怨别之外,苏轼以词抒写爱国情怀,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出忠勇之情,英雄之气,拂拂指端,此词化用典故之法更是与诗相近;此外,苏轼以词抒写理趣和禅意,表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理,并且运用题序,咏物怀人,将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主题挪移到词中。
其二,以诗的风格意境入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清雄旷达”是苏轼豪放词的典型特征。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景、怀古、抒情三者有机结合,豪迈奔放,承转自如,上阕描写瑰丽雄奇的自然风光,下阕追怀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同时融入自己的人生理想,使全词意境开阔;并且,语言精练而有特色,如“大江东去”、“乱石穿空”、“羽扇纶巾”等,都描绘出了诗的豪迈意境。
其三,论词以“诗”为标尺。苏轼评价柳永《八声甘州》中“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阳当楼”一句为“不减唐人高处”。这里的“唐人高处”当指盛唐气象,所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也。这种以诗论词的方法,打通了诗词的疆域,蔚然而成当时词坛的风尚。
苏轼“以诗为词”,突破了传统词的表现领域,使词的内容与社会、个人更加紧密,并成为南宋词的一大创作思潮。正如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苏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辛弃疾“以文为词”
陈模在《论稼轩词》中引潘牥的话语评价道:“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所谓“为词论”,指的是辛弃疾的词如散文一般的议论畅达。
“以文为词”主要是“把古文手段寓之于词”,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鲜明的词体叙事性。辛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用经用史”。“马上琵琶关塞黑”,用王昭君出塞之事;“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则是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的典故。刘熙载赞叹道:“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天姿是何夐异!”辛弃疾的词不是展现历史,而是借故抒怀,用片段式的词体叙事,让品者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其二,纵横恣肆的散文化语言。《永遇乐·北固亭怀古》用散文句式“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收束,气势豪迈,余味隽永;《摸鱼儿》用议论与叙述结合的语言“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来指斥投降派,议论尤为精辟。
其三,以气为词。辛弃疾壮怀成空,岁月蹉跎,只好借词句曲折隐晦来表达慷慨悲壮、沉郁悲愤的感情,逐渐形成“以气为词”的风格。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末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概,梦境雄壮,现实却惨淡,全诗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稼轩内心怀着英雄无路的幽愁暗恨而登高远望,四周如美人发髻般的重重叠叠的山似乎也在献愁供恨。在这样一种楚天千里的雄浑、苍茫的意境中,既抒写了他纵横驰骋的理想,又尽情地渲泄了内心奔涌而压抑的情感。
辛弃疾所倡导的“以文为词”成功地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