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上)经典大题集锦

合集下载

初二数学(上)经典大题集锦

初二数学(上)经典大题集锦

初二数学(上)经典综合大题集锦(一)1.已知: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A (4,0),B (0,-4),P 为y 轴上B 点下方一点,PB=m (m>0),以AP 为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PM ,其中PM=PA ,点M 落在第四象限。

(1)求直线AB 的解析式;(2)用m 的代数式表示点M 的坐标;(3)若直线MB 与x 轴交于点Q ,判断点Q 的坐标是否随m 的变化而变化,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2.如图,已知A (a ,b ),AB ⊥y 轴于B ,且满足a-2 +(b -2)2=0, (1)求A 点坐标;(2)分别以AB ,AO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BC 和△AOD ,试判定线段AC 和DC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3)过A 作AE ⊥x 轴于E ,F ,G 分别为线段OE ,AE 上的两个动点,满足∠FBG=450,试探究OF+AG FG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请说明理由并求其值,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y x ODCBAFyxO GEBABGAFDE CH 3.如图甲,在△ABC 中,∠ACB 为锐角.点D 为射线BC 上一动点,连接AD ,以A 为直角顶点且在直线AD 的右侧作等腰Rt △ADF .(1)如果AB=AC ,∠①当点D 在线段BC 上时图乙,线段CF 、BD 系为.②当点D 在线段BC 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为什么? (2)如果AB≠AC ,∠BAC≠90º上运动.试探究:当△ABC C 、F 重合除外)?直接写出这个条件(不需说明理由)画出相应图形(画图不写作法).4.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F BC 上,连接DF ,以DF 为边在ED 的延长线交AB 于H ,连①∠AHE+∠AFD=180°;②AF=21(不与B ,C BD当D 在线段BC 上(不与B ,C 重合)运动,其他条件不变时DCECBC +21是定值; (1)其中正确的是-------------------; (2)对于(1)中的结论加以说明;5. 如图,一次函数k kx 4y -=交x 轴的正半轴于点A ,交y 轴的正半轴于点C . (1)求点A 的坐标;(2)P 为第一象限内的整点(横坐标、纵坐标都是整数),并且满足△PAC 的面积是△AOC 面积的2倍.当23k -=时,求出所有P 点的坐标. (3)当K 变化时,作直线k kx 4y -=关于x 轴对称的直线AC',过C 点作直线CB 交线段OA 于D 点,交AC'于B 点,且∠OCD=21∠CAO ,结论:①AB+AC 是定值;②AC -AB 是定值.这两个结论中有一个正确,请你选出这个结论,并求出此定值是多少.B C AD F 甲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O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 (4,4) (1)求B 点坐标;AO yxB(2)若C 为x 轴正半轴上一动点,以AC 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ACD ,∠ACD=90°连OD ,求∠AOD 的度数;XYD AC BC'OAODyxBC(3)过点A 作y 轴的垂线交y 轴于E ,F 为x 轴负半轴上一点,G 在EF 的延长线上,以EG 为直角边作等腰Rt △EGH ,过A 作x 轴垂线交EH 于点M ,连FM ,等式OFFMAM =1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AOGyxFM H E8.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O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OA-AB.(1)如图,在图中画出△AOB 关于BO 的轴对称图形△A1OB ,若A(-3,1),请求出A1点的坐标:(2)当△AOB 绕着原点O 旋转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AB 与y 轴交于点E ,且AE=BE .AF ⊥y 轴交BO 于F ,连结EF ,作AG//EF 交y 轴于G .试判断△AGE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当△AOB绕着原点O旋转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若A(3,3),c为x轴上一点,且OC=OA,∠BOC=15°,P为y轴上一点,过P做PN⊥AC于N,PM⊥AO于M,当P在y轴正半轴上运动时,试探索下列结论:①PO+PN-PM不变,②PO+PM+PN不变.其中哪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说明理由并求出其值.。

(必考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经典练习题

(必考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经典练习题

一、选择题1.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7,x,则x的值可能是()A.6 B.3 C.2 D.11A解析:A【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列出不等式,即可求出x的取值范围,得到答案.【详解】解:∵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7,x,∴7-3<x<7+3,即4<x<10,四个选项中,A中,4<6<10,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射线AB和射线BA是同一条射线B.连接两点的线段叫两点间的距离C.两点之间,直线最短D.七边形的对角线一共有14条D解析:D【分析】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的求解,射线的定义,多边形的对角线对各小题分析判断即可得解.【详解】解:A、射线AB和射线BA是不同的射线,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D 、七边形的对角线一共有7(73)142条,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的求解,射线的定义,多边形的对角线,熟练掌握概念是解题的关键.3.若过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画n条对角线,则n的值是()A.1 B.2 C.3 D.4C解析:C【分析】根据从一个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连的对角线的条数是n-3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6-3=3(条).答:从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可引出3条对角线.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对角线,解答此类题目可以直接记忆:一个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连的对角线的条数是n-3.4.用若干根等长的小木棍搭建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搭建1个等边三角形最少需要3根小木棍,搭建2个等边三角形最少需要5根小木棍,搭建4个等边三角形最少需要小木棍的根数是()A.12 B.10 C.9 D.6D解析:D【分析】要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通过对图形观察,思考,得出需要小木棍的根数,然后图形对比,选出最少需要小木棍的根数.【详解】图1没有共用部分,要6根小木棍,图2有共用部分,可以减少小木棍根数,仿照图2得到图3,要7根小木棍,同法搭建的图4,要9根小木棍,如按图5摆放,外围大的等边三角形,可以得到5个等边三角形,要9根小木棍,如按图6摆成三棱锥(西面体)就可以得到4个等边三角形,∴搭建4个等边三角形最少需要小木棍6根.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的是组成图形的边的条数,解答此题需要灵活利用立体空间思维解答.∠=∠,D为BC边上的一点,点E在AC边上,5.如图,在ABC中,B CADE AED ∠=∠,若10CDE ∠=︒,则BAD ∠的度数为( )A .20°B .15°C .10°D .30°A解析:A【分析】 先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出∠ADC=∠B+∠BAD ,∠AED=∠C+∠EDC ,再根据∠B=∠C ,∠ADE=∠AED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ADC 是△ABD 的外角,∴∠ADC=∠B+∠BAD ,∴∠ADE=∠ADC-∠CDE=∠B+∠BAD-∠CDE∵∠AED 是△CDE 的外角,∴∠AED=∠C+∠EDC ,∵∠ADE=∠AED ,∴∠B+∠BAD-∠CDE=∠C+∠EDC ,∵∠B=∠C ,∴∠BAD=2∠EDC ,∵10CDE ∠=︒∴∠BAD=20°;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知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之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是解答此题的关键.6.如图,ABC 中,将A ∠沿DE 翻折,若30A ∠=︒,25BDA '∠=︒,则CEA '∠多少度( )A .60°B .75°C .85°D .90°C解析:C【分析】根据折叠前后对应角相等可得ADE A DE '∠=∠,AED A ED '∠=∠,再运用平角的定义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依次求得ADE ∠、AED ∠,再次运用平角的定义即可求得CEA '∠.【详解】解:∵将A ∠沿DE 翻折,∴ADE A DE '∠=∠,AED A ED '∠=∠,∵D 是线段AB 上的点,25BDA '∠=︒,∴180ADE A D B E DA '∠+∠-'∠=︒,即251280ADE ︒=∠-︒,解得102.5ADE ∠=︒,∵30A ∠=︒,180A AED ADE ∠+∠+∠=︒,∴180180102.53047.5AED ADE A ∠=︒-∠-∠=︒-︒-︒=︒,∴18018047.547.585CEA AED A ED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折叠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角的定义.理解折叠前后对应角相等是解题关键.7.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1:13:24,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边三角形B解析:B【分析】根据角的度数之比,求得最大角的度数,根据最大角的性质判断即可.【详解】∵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1:13:24, ∴最大角的度数为°24180111324⨯++=90°, ∴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选B.【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按角的分类,根据度数之比求得最大角的度数是解题的关键. 8.三角形的两条边长为3和7,那么第三边长可能是( )A .1B .4C .7D .10C解析:C【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确定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即可.【详解】解:三角形的两条边长为3和7,设第三边为x ,则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7-3<x <7+3,解得,4<x <10,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根据两边长确定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解题关键.∠9.一副透明的三角板,如图叠放,直角三角板的斜边AB、CE相交于点D,则BDC 的度数是()A.65︒B.75︒C.85︒D.105︒B解析:B【分析】根据三角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即可.【详解】解:∵∠CEA=60︒,∠BAE=45︒,∴∠ADE= 180︒−∠CEA−∠BAE=75︒,∴∠BDC=∠ADE=75︒,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三角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知识,对顶角相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基础题.10.将一个直角三角板和一把直尺如图放置,如果∠α=47°,则∠β的度数是()A.43°B.47°C.30°D.60°A解析:A【分析】延长BC交刻度尺的一边于D点,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对顶角的性质,将已知角与所求角转化到Rt△CDE中,利用内角和定理求解.【详解】如图,延长BC交刻度尺的一边于D点,∵AB ∥DE ,∴∠β=∠EDC ,又∵∠CED =∠α=47°,∠ECD =90°,∴∠β=∠EDC =90°﹣∠CED =90°﹣47°=43°.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构造出平行线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1.如图,点D 在ABC 的边BA 的延长线上,点E 在BC 边上,连接DE 交AC 于点F ,若3117DFC B ∠∠==︒,C D ∠=∠,则BED ∠=________.102°【分析】首先根据∠DFC =3∠B =117°可以算出∠B =39°然后设∠C =∠D =x°根据外角与内角的关系可得39+x +x =117再解方程即可得到x =39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ED 的度解析:102°【分析】首先根据∠DFC =3∠B =117°,可以算出∠B =39°,然后设∠C =∠D =x°,根据外角与内角的关系可得39+x +x =117,再解方程即可得到x =39,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ED 的度数.【详解】解:∵∠DFC =3∠B =117°,∴∠B =39°,设∠C =∠D =x°,39+x +x =117,解得:x =39,∴∠D =39°,∴∠BED =180°−39°−39°=102°.故答案为:102°.【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关键是掌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2.在△ABC 中,∠A 是钝角,∠B =30°, 设∠C 的度数是α,则α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分析】依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表示∠A 根据它是钝角列出不等式组求解即可【详解】解:∵∠A+∠B+∠C=180°∴∠A=180°-30°-α=150°-α∵∠A 是钝角∴即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解不解析:3060α︒<<︒【分析】依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表示∠A ,根据它是钝角列出不等式组,求解即可.【详解】解:∵∠A+∠B+∠C=180°,∴∠A=180°-30°-α=150°-α.∵∠A 是钝角,∴90150180α︒<︒-<︒,即3060α︒<<︒,故答案为:3060α︒<<︒.【点睛】本题考查解不等式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能正确表示∠A 及利用它的大小关系列出不等式是解题关键.13.如图1,ABC 纸片面积为24,G 为ABC 纸片的重心,D 为BC 边上的一个四等分点(BD CD <)连结CG ,DG ,并将纸片剪去GDC ,则剩下纸片(如图2)的面积为__________.18【分析】连接BG 根据重心的性质得到△BGC 的面积再根据D 点是BC 的四等分点得到△GDC 的面积故可求解【详解】连接BG ∵G 为纸片的重心∴S △BGC=S △ABC=8∵D 为边上的一个四等分点()∴S △解析:18【分析】连接BG ,根据重心的性质得到△BGC 的面积,再根据D 点是BC 的四等分点得到△GDC 的面积,故可求解.【详解】连接BG ,∵G 为ABC 纸片的重心,∴S △BGC =13S △ABC =8 ∵D 为BC 边上的一个四等分点(BD CD <) ∴S △DGC =34S △BGC =6 ∴剪去GDC ,则剩下纸片的面积为24-6=18 故答案为:18.【点睛】此题主要考查重心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知重心的性质及面积的换算关系. 14.设三角形三内角的度数分别为,,x y z ︒︒︒,如果其中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的度数的2倍、那我们称数对(,)()y z y z <是x 的和谐数对,当150x =时,对应的和谐数对有一个,它为(10,20);当66x =时,对应的和谐数对有二个,它们是__________.当对应的和谐数对(,)y z 有三个时,请写出此时x 的范围_______.(3876)(3381)【分析】根据和谐数对的定义求出当x=66时的两组数对;再分当时当时当时三种情况讨论从而得出结论【详解】解:当时180-66=114则114÷3=3838×2=76此时和谐数对解析:(38,76),(33,81) 060x ︒<<︒【分析】根据“和谐数对”的定义求出当x=66时的两组数对;再分当060x ︒<<︒时,当60120x ︒<︒时,当120180x ︒<︒时,三种情况讨论,从而得出结论.【详解】解:当66x =时,180-66=114,则114÷3=38,38×2=76,此时和谐数对为(38,76),或66÷2=33,114-33=81,此时和谐数对为(33,81),若对应的和谐数对(,)y z 有三个,当060x ︒<<︒时,它的和谐数对有(1803,2)x x ︒-,3(,180)22x x ︒-,180(3x ︒-,2(180))3x ︒-; 当60120x ︒<︒时,它的和谐数对有3(,180)22x x ︒-,180(3x ︒-,2(180))3x ︒-,当120180x ︒<︒时,它的和谐数对有180(3x ︒-,2(180))3x ︒-, ∴对应的和谐数对(,)y z 有三个时,此时x 的范围是060x ︒<<︒,故答案为:(38,76),(33,81);060x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解答问题.15.如图,已知ABC 中,90,50ACB B D ︒︒∠=∠=,为AB 上一点,将BCD △沿CD 折叠后,点B 落在点E 处,且//CE AB ,则ACD ∠的度数是___________.25°【分析】先求出∠A 的度数再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E 的度数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ADE 的度数进而即可求解【详解】∵∴∠A=40°∵沿折叠后点B 落在点E 处∴∠E=∠B=50°∵∴∠ADE=∠E=50解析:25°【分析】先求出∠A 的度数,再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E 的度数,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ADE 的度数,进而即可求解.【详解】∵90,50ACB B ︒︒∠=∠=, ∴∠A=40°,∵BCD △沿CD 折叠后,点B 落在点E 处,∴∠E=∠B=50°,∵//CE AB ,∴∠ADE=∠E=50°,∴∠BDC=∠EDC=(180°-50°)÷2=65°,∴∠ACD=∠BDC-∠A=65°-40°=25°,故答案是:2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折叠的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6.从一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一共可作9条对角线,则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_________度.1800【分析】设多边形边数为n 根据n 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可引出(n-3)条对角线可得n-3=9计算出n 的值再根据多边形内角和(n-2)•180°可得答案【详解】设多边形边数为n 由题意得:n-3=9n解析:1800【分析】设多边形边数为n ,根据n 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可引出(n-3)条对角线可得n-3=9,计算出n 的值,再根据多边形内角和(n-2)•180°可得答案.【详解】设多边形边数为n ,由题意得:n-3=9,n=12,内角和:()1221801800-⨯︒=︒.故答案为:180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多边形的对角线,以及多边形内角和,关键是掌握n 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可引出(n-3)条对角线,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17.如图,,AE AD 分别是△ABC 的高和角平分线,且6B 3︒∠=,6C 7︒∠=则DAE ∠的度数为__.20°【分析】根据高线的定义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分别得出∠CAD=34°进而得出∠CAE 的度数进而得出答案【详解】解:∵且∴∵平分∴∵是的高∴∴∴∴故答案为:20°【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解析:20°【分析】根据高线的定义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分别得出68BAC ︒∠=,∠CAD =34°,进而得出∠CAE 的度数,进而得出答案.【详解】解:∵180B BAC C ︒∠+∠+∠=,且6B 3︒∠=,6C 7︒∠=,∴180180367668BAC B C ︒︒︒︒︒∠=-∠-∠=--=,∵AD 平分BAC ∠, ∴11683422CAD BAC ︒︒∠=∠=⨯=, ∵AE 是ABC ∆的高, ∴90AEC ︒∠=,∴90C CAE ︒∠+∠=,∴90907614CAE C ︒︒︒︒∠=-∠=-=,∴341420DAE CAD CAE ︒︒︒∠=∠-∠=-=,故答案为:20°.【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各性质定义.18.如图,将长方形纸片的一角折叠,使顶点A 落在F 处,折痕为BC ,FBD ∠的角平分线为BE ,将FBD ∠沿BF 折叠使BE ,BD 均落在FBC ∠的内部,且BE 交CF 于点M ,BD 交CF 于点N ,若BN 平分CBM ∠,则ABC ∠的度数为_________.5°【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再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再根据平分可得进而可得【详解】解:∵的角平分线为∴又∵与关于对称∴∵与关于对称∴又∵平分∴又∵为折痕∴∵∴又∵∴∴又∵∴故答案为:675°【点睛解析:5°.【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1FBE ∠=∠,再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1MBF FBE ∠=∠=∠,NBF FBD ∠=∠,CBA CBF ∠=∠, 再根据BN 平分CBM ∠可得CBN NBM ∠=∠,进而可得318067.58ABC ∠=⨯=. 【详解】解:∵FBD ∠的角平分线为BE ,∴1FBE ∠=∠, 又∵BM 与BE 关于BF 对称, ∴1MBF FBE ∠=∠=∠,∵BN 与BD 关于BF 对称,∴NBF FBD ∠=∠FBE EBD =∠+∠11=∠+∠21=∠,又∵BN 平分CBM ∠,∴CBN NBM ∠=∠,又∵BC 为折痕,∴CBA CBF ∠=∠CBN NBF =∠+∠21NBM =∠+∠,∵NBM NBF MBF ∠=∠-∠211=∠=∠1=∠,∴31CBA ∠=∠,又∵180CBA CBF FBD ∠+∠+∠=,∴3112121180∠+∠+∠+∠=,∴81180∠=,又∵31ABC ∠=∠, ∴318067.58ABC ∠=⨯=, 故答案为:67.5°.【点睛】 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找到31808ABC ∠=⨯. 19.如图,在ABC 中,E 、D 、F 分别是AD 、BF 、CE 的中点,若DEF 的面积是1,则ABC S =______.7【分析】连接CDBEAF 由三角形中线等分三角形的面积求得S △AEC=2S △DEFS △ABD=2S △DEFS △BFC=2S △DEF 由S △ABC=S △AEC+S △ABD+S △BFC+S △DEF 即可得出解析:7【分析】连接CD ,BE ,AF ,由三角形中线等分三角形的面积,求得S △AEC =2S △DEF ,S △ABD =2S △DEF ,S △BFC =2S △DEF ,由S △ABC =S △AEC +S △ABD +S △BFC +S △DEF 即可得出结果.【详解】解:连接CD ,BE ,AF ,如图所示:∵AE=ED ,由三角形中线等分三角形的面积,可得S △AEF =S △DEF ,同理S △AEF =S △AFC ,∴S △AEC =2S △DEF ;同理可得:S △ABD =2S △DEF ,S △BFC =2S △DEF ,∴△ABC =S △AEC +S △ABD +S △BFC +S △DEF =2S △DEF +2S △DEF +2S △DEF +S △DEF =7S △DEF =7cm 2,故答案为:7.【点睛】本题是面积及等积变换综合题目,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及等积变换,解答关键是通过作辅助线,运用三角形中线等分三角形的面积得出结果.20.如图,ABC ∆的面积是2,AD 是BC 边上的中线,13AE AD =,12BF EF =.则DEF ∆的面积为_________.【分析】直接根据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详解】解:∵是边上的中线∴BD=DC 又∵的面积是2和的高相等∴∵和的高相等∴∴又∴同理:故答案为:【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根据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解析:49【分析】直接根据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详解】解:∵AD 是BC 边上的中线∴BD=DC又∵ABC ∆的面积是2,D AB ∆和D A C ∆的高相等∴D DC S =S =1AB A ∆∆∵13AE AD =E AB ∆和BDE ∆的高相等 ∴E BDE ABD 11S =S =S 23AB ∆∆∆ ∴BDE 2S =3∆ 又12BF EF =,∴1B 3BF E =,同理: DEF BFD BDE 24S =2S =S =39∆∆∆ 故答案为:49.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根据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求三角形的面积,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高相等的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三、解答题21.如图,BP 平分ABC ∠,交CD 于点F ,DP 平分ADC ∠交AB 于点E ,AB 与CD 相交于点G ,42A ∠=︒.(1)若60ADC ∠=︒,求AEP ∠的度数;(2)若38C ∠=︒,求P ∠的度数.解析:(1)72︒;(2)40︒.【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DP=12ADC ∠ ,然后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得解;(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DP=∠PDF ,∠CBP=∠PBA ,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A+∠ADP=∠P+∠ABP ,∠C+∠CBP=∠P+∠PDF ,所以∠A+∠C=2∠P ,即可得解.【详解】解:(1)∵DP 平分∠ADC ,∴∠ADP=∠PDF=12ADC ∠, ∵60ADC ∠=︒,∴30ADP ∠=︒,∴304272AEP ADP A ∠=∠+∠=︒+︒=︒;(2)∵BP 平分∠ABC ,DP 平分∠ADC ,∴∠ADP=∠PDF ,∠CBP=∠PBA ,∵∠A+∠ADP=∠P+∠ABP ,∠C+∠CBP=∠P+∠PDF ,∴∠A+∠C=2∠P ,∵∠A=42°,∠C=38°,∴∠P=12(38°+42°)=40°.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熟记定理并理解“8字形”的等式是解题的关键.22.已知AB ∥CD ,CF 平分∠ECD .(1)如图1,若∠DCF =25°,∠E =20°,求∠ABE 的度数.(2)如图2,若∠EBF =2∠ABF ,∠CFB 的2倍与∠CEB 的补角的和为190°,求∠ABE 的度数.解析:(1)∠ABE=30°;(2)∠ABE=30°【分析】(1)假设CE 与AB 相交于点G ,由题意易得∠DCE=50°,则有∠CGA=∠BGE=130°,然后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可求解;(2)假设CE 与AB 、BF 相交于点M 、N ,设∠ABF=x ,∠DCF=∠FCE=y ,则有∠EBF=2x ,∠ABE=3x ,∠DCE=2y ,根据题意可得∠AMC=180°-2y ,∠E=2y-3x ,2∠CFB-∠CEB=10°,进而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及角的和差关系可求解.【详解】解:(1)假设CE 与AB 相交于点G ,如图所示:∵CF 平分∠DCE ,∠DCF=25°,∴∠DCE=50°,∵AB ∥DC ,∴∠DCE+∠AGC=180°,∴∠AGC=130°,∴∠EGB=∠AGC=130°,∵∠E=20°,∴∠ABE=30°;(2)假设CE 与AB 、BF 相交于点M 、N ,如图所示:设∠ABF=x ,∠DCF=y ,∵∠EBF=2∠ABF ,CF 平分∠DCE ,∴∠EBF=2x ,∠ABE=3x ,∠FCE=y ,∠DCE=2y ,∵AB ∥DC ,∴∠DCE+∠AMC=180°,∴∠EMB=∠AMC=180°-2y ,∵∠E+∠EMB+∠ABE=180°,∴∠E=2y-3x ,∵∠E+∠ENB+∠FBE=180°,∴∠ENB=180°+x-2y ,∵∠CFB+∠CNF+∠FCE=180°,∴∠CFB=y-x ,∵∠CFB 的2倍与∠CEB 的补角的和为190°,∴2∠CFB-∠CEB=10°,∴()()22310y x y x ---=︒,解得:10x =︒,∴∠ABE=3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是解题的关键.23.阅读下面内容,并解答问题在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后,老师请学们证明命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小颖根据命题画出图形并写出如下的已知条件.已知:如图1,//AB 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点E ,F ,BEF ∠的平分线与DFE ∠的平分线交于点G .(1)直线EG ,FG 有何关系?请补充结论:求证:“__________”,并写出证明过程; (2)请从下列A 、B 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我选择__________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A .在图1的基础上,分别作BEG ∠的平分线与DFG ∠的平分线交于点M ,得到图2,求EMF ∠的度数.B .如图3,//AB 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点E ,F .点O 在直线AB ,CD 之间,且在直线EF 右侧,BEO ∠的平分线与DFO ∠的平分线交于点P ,请猜想EOF ∠与EPF ∠满足的数量关系,并证明它.解析:(1)EG ⊥FG ,证明见解析;(2)A .45;B .2EOF EPF ∠=∠(在A 、B 两题中任选一题即可)【分析】(1)由AB ∥CD ,可知∠BEF 与∠DFE 互补,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90GEF GFE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G =90︒,则EG FG ⊥; (2)A .由(1)可知90BEG DFG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45MEG MFG ∠+∠=︒,故135MEF MFE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即可求出EMF ∠=45︒;B .设OEF α∠=,OFE β∠=,故EOF ∠=180αβ︒--,再得到180BEO DFO αβ∠+∠=--︒,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190122PEO PFO αβ︒-∠+∠=-,则119022PEF PFE αβ∠+∠=︒++,再求出EPF ∠,即可比较得到结论.【详解】解:(1)由题意可得,求证:“EG ⊥FG”,证明过程如下∵//AB CD∴∠BEF +∠EFD=180° EG 平分BEF ∠,FG 平分DFE ∠,12GEF BEF ∴∠=∠,12GFE DFE ∠=∠, 1111()180902222GEF GFE BEF DFE BEF DFE ∴∠+∠=∠+∠=∠+⨯︒∠==︒. 在EFG 中,180GEF GFE G ∠+∠+∠=︒,180()1809090G GEF GFE ∴∠=-∠+∠=-︒=︒︒︒,EG FG ∴⊥.(2)A .由(1)可知=90BEG DFG GEF GFE ∠+∠=∠+∠︒,∵BEG ∠的平分线与DFG ∠的平分线交于点M∴∠MEG=12∠BEG ,∠MFG=12∠DFG ∴()111190452222MEG MFG BEG DFG BEG DFG ∠+∠=∠+∠=∠+∠=⨯︒=︒ 则4591350MEF MFE ︒+∠︒=+∠=︒, ∴EMF ∠=180135︒-︒=45︒故答案为:A ,45;B.设OEF α∠=,OFE β∠=,∴EOF ∠=180αβ︒--,∵//AB CD∴∠BEF +∠EFD=180°则180BEO DFO αβ∠+∠=--︒∵BEO ∠的平分线与DFO ∠的平分线交于点P∴190122PEO PFO αβ︒-∠+∠=-, ∴111190902222PEF PFE αβαβαβ∠+∠=︒--++=︒++, ∴EPF ∠=111809022αβ⎛⎫︒-︒++ ⎪⎝⎭=121902αβ︒--, ∵EOF ∠=1118029022αβαβ⎛⎫︒--=︒-- ⎪⎝⎭, 故2EOF EPF ∠=∠故答案为:B ,2EOF EPF ∠=∠.(在A 、B 两题中任选一题即可)【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24.如图,AF ,AD 分别是ABC 的高和角平分线,且34B ∠=︒,76C ∠=︒,求DAF ∠的度数.解析:21︒【分析】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BAC 的度数;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推论以及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即可求出∠FAC 的度数,再由DAF DAC FAC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AF 是ABC 的高,∴90AFC ∠=︒,∴90907614FAC C ∠=︒-∠=︒-︒=︒,∵180BAC B C ∠+∠+∠=︒,∴180180763470BAC B C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11703522DAC BAC ==⨯︒=∠∠︒, ∴21DAF DAC FA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知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5.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它的外角和的4倍,求这个多边形的对角线总数. 解析:35条【分析】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4倍而任何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因而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440°.n 边形的内角和可以表示成(n-2)•180°,设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n ,就得到方程,从而求出边数,即可求出答案.【详解】解:设这是一个n 边形,依题意得:(n-2).180°=4×360°,解得n=10故这个多边形的总条数为()10103352⨯-=(条)答:对角线的总数为35条.【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多边形内角与外角的知识点,此题比较简单,只要结合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寻求等量关系,构建方程求解即可.26.如图,已知在ABC 中,90C ∠=︒,BE 平分ABC ∠,且//BE AD ,20BAD ∠=︒,求AEB ∠的度数.解析:110°【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详解】∵BE∥AD,∴∠ABE=∠BAD=20°,∵BE平分∠ABC,∴∠EBC=∠ABE=20°,∵∠C=90°,∴∠AEB=∠C+∠CBE=90°+20°=110°.【点睛】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关键是正确识别图形得出图中角之间的关系.27.如图,AB∥CD,点E是CD上一点,连结AE.EB平分∠AED,且DB⊥BE,AF⊥AC,AF与BE交于点M.(1)若∠AEC=100°,求∠1的度数;(2)若∠2=∠D,则∠CAE=∠C吗?请说明理由.解析:(1)40°;(2)∠CAE=∠C,理由见解析.【分析】(1)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可求∠AED,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可求∠1的度数;(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BED=∠C,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可知AC∥BE,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AE=∠AEB,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等量关系即可求解.【详解】(1)∵∠AEC=100°,∴∠AED=80°,∵EB平分∠AED,∴∠BED=40°,∵AB∥CD,∴∠1=∠BED=40°;(2)∵DB⊥BE,AF⊥AC,∴∠EBD=∠CAF=90°,∵∠2=∠D,∴∠BED =∠C ,∴AC ∥BE ,∴∠CAE =∠AEB ,∵EB 平分∠AED ,∴∠AEB =∠BED ,∴∠CAE =∠C .【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邻补角的定义,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悉相应的性质和定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8.如图,在ABC 中,60,80,BAC C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点E 是边AC 上一点,且12ADE B ∠=∠,求CDE ∠的度数.解析:50︒【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BAD 的度数,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出∠B 的度数,由此得到∠ADE 的度数,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出∠ADC ,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AD 平分BAC ∠,∴1302BAD DAC BAC ∠=∠=∠=︒, ∵180180608040B BAC C ∠=︒-∠-∠=︒-︒-︒=︒,∴403070ADC B BAD ∠=∠+∠=︒+︒=︒, ∴1202ADE B ∠=∠=︒, ∴702050CDE ADC ADE ∠=∠-∠=︒-︒=︒.【点睛】 此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外角定理,正确分析图形掌握各角直角的位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代数经典集锦---一题多解(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代数经典集锦---一题多解(含答案)

2019--2020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代数经典集锦---一题多解在初中几何的证明和求解中,需要培养学生严密推理论证能力、灵动转化变换思维等方面素养,而在初中代数的计算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掌握整体与局部、特例分析等全方位能力,从而寻求结果,下面以一道经典例题的不同解法,展开思维训练。

1、已知:x y = - 2,则x 2-2xy-3y 2x 2-6xy-7y 2 = .解法一:令x=2,y=-1,则x 2-2xy-3y 2=22-2*2*(-1)-3*(-1)2=4+4-3=5,X 2-6xy-7y 2=22-6*2*(-1)-7*(-1)2=4+12-7=9,所以,原式=59 .李老师点评:本解法是最简单却学生最不容易想到的解法。

原式看起来很复杂,x,y 只给出了比例关系,没有给出具体数值,那么取特例也是满足题设要求的,所以,当没有寻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时,可以取特殊值进行计算。

解法二:由已知比例x y = - 2变形有:x=-2y ┅┅①将①带入原式有:x 2-2xy-3y 2=(-2y)2-2*(-2y)*y-3y 2=5y 2,X 2-6xy-7y 2=(-2y)2-6*(-2y)*y-7y 2=9y 2,x 2-2xy-3y 2x 2-6xy-7y 2 =59 .李老师点评:本解法使用了带入消元法进行解题,带入消元法是解决含有未知数类求值问题最基本的解题方法之一。

解法三:∵x y = - 2,∴x ≠0,y ≠0则将原式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y 2得到:x 2-2xy-3y 2x 2-6xy-7y 2 = = 59=李老师点评:本解法是一种技巧型解法,首先通过观察x,y 的取值情况以及原式中分子分母所含式子,我们会发现:x,y 都不等于0,同时分子分母其实每一项都是二次项(将x,y 都看作未知数),所以分子分母同时除以y2,便可以轻松的将原式化成已知条件中的样子,从而得解。

《常考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常考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两直角重合DFB ∠的度数为( )A .145︒B .155︒C .165︒D .175︒C解析:C【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45E ∠=︒,利用补角的定义可求120FBE ∠=︒,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即可求出DFB ∠的度数【详解】解:在DEC ∆中∵90C ∠=︒,45CDE ∠=︒∴45E ∠=︒又∵60ABC ∠=︒∴120FBE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DFB E FBE ∠=∠+∠45120=︒+︒165=︒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互为补角的定义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2.如图,AD 是ABC 的外角CAE ∠的平分线,35B ∠=︒,60=︒∠DAC ,则ACD ∠的度数为( )A .25︒B .85︒C .60︒D .95︒D解析:D【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DAC =∠DAE ,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D ,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AD 是∠CAE 的平分线,60=︒∠DAC ,∴∠DAC =∠DAE =60°,又∵35B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D =∠DAE−∠B =60°−35°=25°,∴在△ACD 中,∠ACD =180°−∠DAC -∠D =180°−60°−25°=95°.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理清图中各角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3.下列长度的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2,3,5B .4,6,11C .5,8,10D .4,8,4C解析:C【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进行分析.【详解】解:A 、2+3=5,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B 、4+6<11,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C 、5+8>10,能组成三角形,符合题意;D 、4+4=8,不能够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能否组成三角形的简便方法是看较小的两个数的和是否大于第三个数.4.若多边形的边数由3增加到n (n 为大于3的正整数),则其外角和的度数( ) A .不变B .减少C .增加D .不能确定A 解析:A【分析】利用多边形的外角和特征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因为多边形外角和固定为360°,所以外角和的度数是不变的.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多边形内角与外角的性质,容易受误导,注意多边形外角和等于360°. 5.已知直线//a b ,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放置,顶点A 在直线a 上,斜边BC与直线b交于点D,若135∠=︒,则2∠的度数为()A.35︒B.45︒C.65︒D.75︒C解析:C【分析】如图,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出∠3,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出∠2.【详解】解:如图,∠=︒,∠B=30°∵135∴∠3=∠1+∠B=35°+30°=65°a b∵//∴∠2=∠3=65°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题时注意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的应用.6.将下列长度的三根木棒首尾顺次连接,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4、5、6 B.3、4、5 C.2、3、4 D.1、2、3D解析:D【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进行分析即可.【详解】D、4+5>6,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B、3+4>5,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A、2+3>4,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D、1+2=3,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在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并不一定要列出三个不等式,只要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判定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7.下列四个图形中,线段CE 是ABC 的高的是( )A .B .C .D . B解析:B【分析】利用三角形高的定义逐一判断选项,可得答案.【详解】A .CE 不垂直AB ,故CE 不是ABC 的高,不符合题意,B .CE 是ABC 中AB 边上的高,符合题意,C .CE 不是ABC 的高,不符合题意,D .CE 不是ABC 的高,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高,关键是掌握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垂足与顶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8.设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a ,五边形的外角和等于b ,则a 与b 的关系是( ). A .a b =B .180a b =+°C .180b a =+︒D .360b a =+︒A 解析:A【分析】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与多边形外角的关系即可得出结论.【详解】∵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a ,∴a=(4-2)•180°=360°;∵五边形的外角和等于b ,∴b=360°,∴a=b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熟知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9.某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其外角和的3倍,则此多边形的边数是( )A .5B .6C .7D .8D 解析:D【分析】利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和外角和定理,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根据题意,得:(n-2)×180=360×3,解得n=8.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和外角和定理,利用方程法求边数.10.如图,在ABC 中,70B ∠=,D 为BC 上的一点,若ADC x ∠=,则x 的度数可能为( )A .30°B .60°C .70°D .80°D解析:D【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得到∠ADC=∠B+∠BAD ,得到x >70°,根据平角的概念得到x <180°,计算后进行判断得到答案.【详解】解:∵∠ADC=∠B+∠BAD ,∴x >70°,又x <180°,∴x 的度数可能为80°,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掌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1.如图,点D ,E ,F 分别是边BC ,AD ,AC 上的中点,若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3,则ABC 的面积是________.8【分析】利用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S △ABD=S △ACD=S △ABCS △BDE=S △ABDS △ADF=S △ADC 再得到S △BDE=S △ABCS △DEF=S △ABC 所以S △ABC=解析:8【分析】利用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S △ABD =S △ACD =12S △ABC ,S △BDE =12S △ABD ,S △ADF =12S △ADC ,再得到S △BDE =14S △ABC ,S △DEF =18S △ABC ,所以S △ABC =83S 阴影部分.【详解】解:∵D 为BC 的中点,∴12ABD ACD ABC S S S ==△△△, ∵E ,F 分别是边,AD AC 上的中点, ∴111,,222BDE ABD ADF ADC DEF ADF SS S S S S ===, ∴111,448BDE ABC DEF ADC ABC S S S S S ===, ∵113488BDE DEF ABC ABC ABC S SS S S S =+=+=阴影部分, ∴888333ABC S S ⨯===阴影部分, 故答案为:8.【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边长与高线乘积的一半,即S △=12×底×高.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12.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m ,n ,k ,且m 、n 满足2|9|(5)0n m -+-=,则这个三角形最长边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分析】根据求出mn 的长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求出k 的取值范围再根据k 为最长边进一步即可确定k 的取值【详解】解:由题意得n-9=0m-5=0解得m=5n=9∵mnk 为三角形的三边长∴∵k 为三角形的最长边解析:914k ≤<【分析】根据2|9|(5)0n m -+-=求出m 、n 的长,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求出k 的取值范围,再根据k 为最长边进一步即可确定k 的取值.【详解】解:由题意得n-9=0,m-5=0,解得 m=5,n=9,∵m ,n ,k ,为三角形的三边长,∴414k ≤<,∵k 为三角形的最长边,∴914k ≤<.故答案为:914k ≤<【点睛】本题考查了绝对值、偶次方的非负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根据题意求出m 、n 的长是解题关键,确定k 的取值范围时要注意k 为最长边这一条件.13.如果一个多边形所有内角和与外角和共为2520°,那么从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共有_________条对角线11【分析】先根据题意求出多边形的边数再根据从n 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共有(n-3)条对角线即可解答【详解】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 则有(n-2)•180+360=2520解得:n=1414-3=11即从这个多解析:11【分析】先根据题意求出多边形的边数,再根据从n 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共有(n-3)条对角线即可解答.【详解】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 ,则有(n -2)•180+360=2520,解得:n =14,14-3=11,即从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共有11条对角线,故答案为11.【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多边形的对角线,得到多边形的边数是解本题的关键.14.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长都是整数,若其中两条高的长分别为4和12,则第三条高的长为_____.5或4【分析】先设长度为412的高分别是ab 边上的边c 上的高为h △ABC 的面积是S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结合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可得关于h 的不等式组解即可【详解】解:设长度为412的高分别是ab 边上 解析:5或4.【分析】先设长度为4、12的高分别是a ,b 边上的,边c 上的高为h ,△ABC 的面积是S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222,,412S S S a b c h===,结合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可得关于h 的不等式组,解即可.【详解】解:设长度为4、12的高分别是a ,b 边上的,边c 上的高为h ,△ABC 的面积是S ,那么 222,,412S S S a b c h===, 又∵a-b <c <a+b , ∴2222412412S S S S c -<<+, 即2233S S S h <<,解得3<h<6,∴h=4或h=5,故答案为:5或4.【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面积、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不等式组.求出整数值后,能根据三边关系列出不等式组是解题关键.15.如图,∠A+∠B+∠C+∠D+∠E+∠F+∠G+∠H的度数为___________.36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即可求解【详解】解:∵∠1=∠A+∠B∠2=∠C+∠D∠3=∠E+∠F∠4=∠G+∠H∴∠A+∠B+∠C+∠D+∠E +∠F+解析:36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即可求解.【详解】解:∵∠1=∠A+∠B,∠2=∠C+∠D,∠3=∠E+∠F,∠4=∠G+∠H,∴∠A+∠B+∠C+∠D+∠E+∠F+∠G+∠H=∠1+∠2+∠3+∠4,又∵∠1+∠2+∠3+∠4=360°,∴∠A+∠B+∠C+∠D+∠E+∠F+∠G+∠H=360°.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以及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正确转化为多边形的外角和是关键.16.如图,△ABC 的面积为1,分别倍长(延长一倍)AB ,BC ,CA 得到△A 1B 1C 1,再分别倍长A 1B 1,B 1C 1,C 1A 1得到△A 2B 2C 2.…按此规律,倍长2020次后得到的△A 2020B 2020C 2020的面积为_____.72020【分析】连接AB1BC1CA1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可得=7S △ABC 由此即可解题【详解】连接AB1BC1CA1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A1BC △A1B1C △AB1C △AB1C解析:72020【分析】连接AB 1、BC 1、CA 1,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可得111A B C S △=7S △ABC ,由此即可解题.【详解】连接AB 1、BC 1、CA 1,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A 1BC 、△A 1B 1C 、△AB 1C 、△AB 1C 1、△ABC 1、△A 1BC 1、△ABC 的面积都相等,所以,111A B C S △=7S △ABC ,同理222A B C S △=7111A B C S △=72S △ABC ,依此类推,△A 2020B 2020C 2020的面积为=72020S △ABC ,∵△ABC 的面积为1,∴202020202020A S B C ∆=72020.故答案为:7202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求出一次倍长后所得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原三角形的面积的7倍是解题的关键.17.ABC 中,,AB AC 边上的高,CE BD 相交于点F ,,ABC ACB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G ,若=125CGB ∠︒,则CFB ∠=______.11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GBC +∠GCB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BC +∠ACB 从而求出∠A 根据三角形高的定义可得∠AEC=∠FDC=90°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CE 解析:11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GBC +∠GCB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BC +∠ACB ,从而求出∠A ,根据三角形高的定义可得∠AEC=∠FDC=90°,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CE ,最后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出结论.【详解】解:∵=125CGB ∠︒∴∠GBC +∠GCB=180°-∠CGB=55°∵,ABC ACB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G ,∴∠ABC=2∠GBC ,∠ACB=2∠GCB∴∠ABC +∠ACB=2∠GBC +2∠GCB=2(∠GBC +∠GCB )=110°∴∠A=180°-(∠ABC +∠ACB )=70°∵,AB AC 边上的高,CE BD 相交于点F ,∴∠AEC=∠FDC=90°,∴∠ACE=180°-∠AEC-∠A=20°∠=∠FDC+∠ACE=110°∴CFB故答案为:110°.【点睛】此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高和角平分线,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高的定义和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题关键.18.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11cm,一边长等于5cm,它的周长为______.【分析】题目给出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11和5而没有明确腰底分别是多少所以要进行讨论还要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能否组成三角形【详解】分两种情况:当腰为11时11+11>511-11<5所以能构成三解析:27cm【分析】题目给出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11和5,而没有明确腰、底分别是多少,所以要进行讨论,还要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能否组成三角形.【详解】分两种情况:当腰为11时,11+11>5,11-11<5,所以能构成三角形,周长是:11+11+5=27cm;当腰为5时,5+5<11,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答案为:27cm.【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没有明确腰和底边的题目一定要想到两种情况,分类进行讨论,还应验证各种情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进行解答,这点非常重要,也是解题的关键.19.如图,把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摆放,若∠=︒∠=︒,则3150,222∠=_______.30°【分析】通过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的内角度数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即可;【详解】等边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是60°正方形的内角度数是90°正五边形的内角的度数是:(5﹣2)×180°=10解析:30°【分析】通过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的内角度数,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即可;【详解】等边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是60°,正方形的内角度数是90°,正五边形的内角的度数是:15(5﹣2)×180°=108°,则∠3=360°﹣60°﹣90°﹣108°﹣∠1﹣∠2==360°﹣60°﹣90°﹣108°﹣50°﹣22°=30°. 故答案是:3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定理的应用,准确分析图形中角的关系式解题的关键.20.如图,ABC ∆的面积是2,AD 是BC 边上的中线,13AE AD =,12BF EF =.则DEF ∆的面积为_________.【分析】直接根据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详解】解:∵是边上的中线∴BD=DC 又∵的面积是2和的高相等∴∵和的高相等∴∴又∴同理:故答案为:【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根据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解析:49【分析】直接根据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详解】解:∵AD 是BC 边上的中线∴BD=DC又∵ABC ∆的面积是2,D AB ∆和D A C ∆的高相等∴D DC S =S =1AB A ∆∆∵13AE AD = E AB ∆和BDE ∆的高相等∴E BDE ABD 11S =S =S 23AB ∆∆∆ ∴BDE 2S =3∆ 又12BF EF =,∴1B 3BF E =,同理: DEF BFD BDE 24S =2S =S =39∆∆∆ 故答案为:49.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根据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求三角形的面积,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高相等的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三、解答题21.△ABC 中,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AE 是△ABC 的高.(1)如图1,若∠B =40°,∠C=60°,求∠DAE 的度数;(2)如图2,∠B <∠C ,则DAE 、∠B ,∠C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3)如图3,延长AC 到点F ,∠CAE 和∠BCF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G ,求∠G 的度数.解析:(1)10°;(2)∠DAE =12(∠C−∠B);(3)45°. 【分析】 (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得∠BAC =80°,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CAD 的度数,利用三角形的高线可求∠CAE 得度数,进而求解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1)的推理方法可求解∠DAE 、∠B 、∠C 的数量关系;(3)设∠ACB =α,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CAG =12∠EAC =12(90°−α)=45°−12α,∠FCG =12∠BCF =12(180°−α)=90°−12α,再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得结果.【详解】解:(1)∵∠B =40°,∠C =60°,∠BAC +∠B +∠C =180°,∴∠BAC =80°,∵AD 平分∠BAC ,∴∠CAD=∠BAD=12∠BAC=40°,∵AE是△ABC的高,∴∠AEC=90°,∵∠C=60°,∴∠CAE=90°−60°=30°,∴∠DAE=∠CAD−∠CAE=10°;(2)∵∠BAC+∠B+∠C=180°,∴∠BAC=180°−∠B−∠C,∵AD平分∠BAC,∴∠CAD=∠BAD=12∠BAC,∵AE是△ABC的高,∴∠AEC=90°,∴∠CAE=90°−∠C,∴∠DAE=∠CAD−∠CAE=12∠BAC−(90°−∠C)=12(180°−∠B−∠C)−90°+∠C=1 2∠C−12∠B,即∠DAE=12(∠C−∠B).故答案为:∠DAE=12(∠C−∠B).(3)设∠ACB=α,∵AE⊥BC,∴∠EAC=90°−α,∠BCF=180°−α,∵∠CAE和∠BCF的角平分线交于点G,∴∠CAG=12∠EAC=12(90°−α)=45°−12α,∠FCG=12∠BCF=12(180°−α)=90°−12α,∵∠FCG=∠G+∠CAG,∴∠G=∠FCG −∠CAG=90°−12α−(45°−12α)=45°.【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高及角平分线等知识,熟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能灵活运用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是关键.22.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A+∠B+∠E=310°,CF平分∠DCB,FC的延长线与五边形ABCDE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P的度数解析:∠P=25°.【分析】延长ED ,BC 相交于点G .由四边形内角和可求∠G=50°,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可求∠P 度数.【详解】解:延长ED ,BC 相交于点G .在四边形ABGE 中,∵∠G=360°-(∠A+∠B+∠E )=50°,∴∠P=∠FCD-∠CDP=12(∠DCB-∠CDG ) =12∠G=12×50°=25°.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角平分线性质,外角的性质,熟练运用外角的性质是本题的关键.23.在ABC ∆中,已知3,7AB AC ==,若第三边BC 的长为偶数,求ABC ∆的周长. 解析:周长为16或18.【分析】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先确定第三边的范围,再根据第三边BC 的长为偶数求出符合条件的BC 值,即可求出周长.【详解】 解:在ABC ∆中,3,7AB AC ==,∴第三边BC 的取值范围是:410,BC <<∴符合条件的偶数是6或8,∴当6BC =时,ABC ∆的周长为:36716++=;当8BC =时,ABC ∆的周长为:37818++=.ABC ∆∴的周长为16或18.【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要注意三角形形成的条件: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4.如图,在ABC 中,30A ∠=︒,80ACB ∠=︒,ABC 的外角CBD ∠的平分线BE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E .(1)求CBE ∠的度数;(2)过点D 作//DF BE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F ,求F ∠的度数.解析:(1)55CBE ∠=︒;(2)25F ∠=︒.【分析】(1)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角的平分线性质求解即可;(2)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求解.【详解】(1)在ABC 中,30A ∠=︒,80ACB ∠=︒,3080110CBD A ACB ∴∠=∠+∠=︒+︒=︒, BE 是CBD ∠的平分线, 111105522CBE CBD ∴∠=∠=⨯︒=︒;(2)80ACB ∠=︒,55CBE ∠=︒,805525CEB ACB CBE ∴∠=∠--︒∠=︒=︒,//DF BE ,25F CEB ∴∠=∠=︒.【点睛】本题考查了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角平分线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求角的度数,熟练并灵活运用这些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5.已知,a,b,c为ABC的三边,化简|a﹣b﹣c|﹣2|b﹣c﹣a|+|a+b﹣c|.解析:﹣2a+4b﹣2c【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判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正负值,然后去绝对值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a,b,c为ABC的三边,∴a+b>c,b+c>a,a+c>b∴|a﹣b﹣c|﹣2|b﹣c﹣a|+|a+b﹣c|=|a-(b+c)|-2|b-(c+a)|+ |a+b﹣c|=﹣[a﹣(b+c)]+2[b﹣(c+a)]+(a+b﹣c)=-a+(b+c)+2b-2(c+a)+a+b-c=﹣a+b+c+2b﹣2c﹣2a+a+b﹣c=﹣2a+4b﹣2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以及绝对值的性质,关键是掌握三边关系定理.26.如图,直线AB与直线MN相交,交点为O,OC⊥AB,OA平分∠MOD,若∠BON=20°,求∠COD的度数.解析:∠COD=70°【分析】利用对顶角相等可得∠AOM的度数,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垂线定义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BON=20°,∴∠AOM=20°,∵OA平分∠MOD,∴∠AOD=∠MOA=20°,∵OC⊥AB,∴∠AOC=90°,∴∠COD=90°﹣20°=70°.【点睛】本题考查了垂线,关键是掌握对顶角相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27.如图,已知:点P 是ABC ∆内一点.(1)求证:BPC A ∠>∠;(2)若PB 平分ABC ∠,PC 平分ACB ∠,40A ︒∠=,求P ∠的度数.解析:(1)证明见解析;(2)110°【分析】(1)延长BP 交AC 于D ,根据△PDC 外角的性质知∠BPC >∠1;根据△ABD 外角的性质知∠1>∠A ,所以易证∠BPC >∠A .(2)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C +∠ACB =140°,由角平分线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结果.【详解】(1)延长BP 交AC 于D ,如图所示:∵∠BPC 是△CDP 的一个外角,∠1是△ABD 的一个外角,∴∠BPC >∠1,∠1>∠A ,∴∠BPC >∠A ;(2)在△ABC 中,∵∠A=40°,∴∠ABC+∠ACB=180°﹣∠A=180°﹣40°=140°,∵PB 平分∠ABC ,PC 平分∠ACB ,∴∠PBC=12∠ABC ,∠PCB=12∠ACB , 在△PBC 中,∠P=180°﹣(∠PBC+∠PCB ) =180°﹣(12∠ABC+12∠ACB ) =180°﹣12(∠ABC+∠ACB ) =180°﹣12×140° =110°.【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义;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8.观察探究及应用.(1)如图,观察图形并填空:一个四边形有_______条对角线;一个五边形有_______条对角线;一个六边形有_______条对角线;(2)分析探究:由凸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_______条对角线,多边形有n个顶点,若允许重复计数,共可作_______条对角线;(3)结论:一个凸n边形有_______条对角线;(4)应用:一个凸十二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解析:(1)2;5;9;(2)(n-3);n(n-3);(3)(3)2n n-;(4)54【分析】(1)根据图形数出对角线条数即可;(2)根据所画图形可推导出凸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可引出(n-3)条对角线,进而可得共可作n(n-3)条对角线;(3)由(2)可知,任意凸n边形的对角线有条(3)2n n-,即可解答;(4)把n=12代入(3)计算即可.【详解】解:(1)根据图形数出对角线条数,一个四边形有2条对角线,一个五边形有5条对角线,一个六边形有9对角线;故答案为:2;5;9;(2)∵从凸4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1条对角线,从凸5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2条对角线,从凸6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3条对角线,从凸7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4条对角线,…∴从凸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可引出(n-3)条对角线,若允许重复计数,共可作n(n-3)条对角线;故答案为:(n-3);n(n-3).(3)由(2)可知,任意凸n边形的对角线有条(3)2n n-,故答案为:(3)2n n-.(4)把n=12代入(3)2n n-计算得:1292⨯=54.故一个凸十二边形有54条对角线.【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对角线,解题关键是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有(n-3)条.。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OM 、ON 、OP 分别是AOB ∠,BOC ∠,AOC ∠的角平分线,则下列选项成立的( )A .AOP MON ∠>∠B .AOP MON ∠=∠C .AOP MON ∠<∠D .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2.如图,点O 是△ABC 中∠BCA ,∠ABC 的平分线的交点,已知△ABC 的面积是12,周长是8,则点O 到边BC 的距离是( )A .1B .2C .3D .43.如图,若DEF ABC ≅,点B 、E 、C 、F 在同一条直线上,9BF =,5EC =,则CF 的长为( )A .1B .2C .2.5D .34.如图,已知ABC DCB ∠=∠,添加一个条件使ABC DCB △△≌,下列添加的条件不能使ABC DCB △△≌的是( )A .A D ∠=∠B .AB DC = C .AC DB =D .ACB DBC ∠=∠5.如图,AB⊥CD,且AB=CD.E、F是AD上两点,CE⊥AD,BF⊥AD.若CE=a,BF=b,EF=c,则AD的长为( )A.a+c B.b+cC.a+b-c D.a-b+c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以原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x轴的负半轴和y轴的正半轴于A点,B点,分别以点A,点B为圆心,AB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P点,若点P的坐标为(m,n),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m=2n B.2m=n C.m=n D.m=-n7.如图,AB与CD相交于点E,AD=CB,要使△ADE≌△CBE,需添加一个条件,则添加的条件以及相应的判定定理正确的是()A.AE=CE;SAS B.DE=BE;SASC.∠D=∠B;AAS D.∠A=∠C;ASA8.下列各命题中,假命题是()A.有两边及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B.有两边及第三边上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C.有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平分线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D.有两边及第三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9.如图,已知AC⊥BC,DE⊥AB,AD平分∠BAC,下面结论错误的是()A .BD +ED =BCB .∠B =2∠DAC C .AD 平分∠EDC D .ED +AC >AD10.如图,在ABC 和△FED 中,AD FC =,AB FE =,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F ABC ED ≌△△的是( )A .BC ED =B .A F ∠=∠C .B E ∠=∠D .//AB EF 11.如图,在OAB 和OCD 中,OA OB =,OC OD =,OA OC >,40AOB COD ∠=∠=︒,连接AC 、BD 交于点M ,连接OM ,下列结论:①AC BD =;②40AMB ∠=︒;③OM 平分BOC ∠;④MO 平分BMC ∠,其中正确的为(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12.如图,C 是∠AOB 的平分线上一点,添加下列条件不能判定△AOC ≌△BOC 的是( )A .OA =OB B .AC =BC C .∠A =∠BD .∠1=∠213.如图,已知AE 平分∠BAC ,BE ⊥AE 于E ,ED ∥AC ,∠BAE =34°,那么∠BED =( )A .134°B .124°C .114°D .104°14.根据下列条件,能画出唯一ABC 的是( )A .3AB =,4BC =,7CA =B .4AC =,6BC =,60A ∠=︒ C .45A ∠=︒,60B ∠=︒,75C ∠=︒D .5AB =,4BC =,90C ∠=︒ 15.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CD AE 是BAC ∠的平分线,且AE CE ⊥.若,AC a BD b ==,则四边形ABDC 的周长为( )A .1.5()a b +B .2a b +C .3a b -D .2+a b二、填空题16.如图,∠ABC=∠DCB ,要使△ABC ≌△DCB ,还需要补充一个条件:___.(一个即可)17.如图,ABC 中,D 是AB 上的一点,DF 交AC 于点E ,AE CE =,//CF AB ,若四边形DBCF 的面积是26cm ,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2cm .18.如图,ABC 中,∠C =90°,AC =BC ,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 ,DE ⊥AB ,垂足为E ,且AB =10cm ,则DEB 的周长是_____cm .19.如图,在△ABC 中,∠C =90°,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若BC =8cm ,BD =5cm ,AB=10cm,则S △ABD =______.20.如图,在△ABC 中,∠ACB =120°,BC =4,D 为AB 的中点,DC ⊥BC ,则点A 到直线CD 的距离是_____.21.如图,ABC 的三边AB 、BC 、CA 长分别是10、15、20,三条角平分线交于O 点,则::ABO BCO CAO S S S 等于__________.22.如图,在Rt ABC 中,90C ∠=︒,AD AC =,DE AB ⊥,交BC 于点E .若26B ∠=︒,则AEC ∠=______︒.23.如图,△ABC 中,∠C=90°,AC=40cm ,BD 平分∠ABC ,DE ⊥AB 于E ,AD :DC=5:3,则D 到AB 的距离为__________cm .24.如图,在ABC 中,AB CB =,90ABC ∠=︒,AD BD ⊥于点D ,CE BD ⊥于点E ,若7CE =,5AD =,则DE 的长是______.25.如图,已知AB AC =,D 为BAC ∠的角平分线上面一点,连接BD ,CD ;如图,已知AB AC =,D 、E 为BAC ∠的角平分线上面两点,连接BD ,CD ,BE ,CE ;如图,已知AB AC =,D 、E 、F 为BAC ∠的角平分线上面三点,连接BD ,CD ,BE ,CE ,BF ,CF ;…,依此规律,第n 个图形中有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______.26.如图,ABC ∆中,90,6,8ACB AC cm BC cm ∠=︒==,点P 从点A 出发沿A C -路径向终点C 运动.点Q 从B 点出发沿B C A --路径向终点A 运动.点P 和Q 分别以每秒1cm 和3cm 的运动速度同时开始运动,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在某时刻,分别过P 和Q 作PE l ⊥于,E QF l ⊥于F .则点P 运动时间为_______________时,PEC ∆与QFC ∆全等.三、解答题27.如图所示,△ABC 中,∠ACB=90°,AC=BC ,直线EF 经过点C ,BF ⊥EF 于点F ,AE ⊥EF 于点E .(1)求证:△ACE ≌△CBF ;(2)如果AE 长12cm ,BF 长5cm ,求EF 的长.28.如图,已知A ABC ∠=∠,D CBD ∠=∠,ABD CBD ∠=∠,点E 在BC 的延长线上.求证:CD 平分ACE ∠.29.已知:在△ABC 中,AC =BC ,∠ACB =90°,点D 是AB 的中点,点E 是AB 边上一点.(1)直线BF 垂直CE 于点F ,交CD 于点G (如图1),求证:AE =CG ;(2)直线AH 垂直于CE ,垂足为H ,交CD 的延长线于点M (如图2),找出图中与BE 相等的线段,并说明理由.30.已知:如图,AB = AD .请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BC ≌△ADC ,然后再加以证明.。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经典精品练习题-强烈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经典精品练习题-强烈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题号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总分 累分人得分祝你考出好成绩!一、精心选一选(请将下列各题唯一正确的选项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运算中,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 )A. 236a a a ⋅=B. 235()a a =C. 2222()a b a b =D. 3332a a a +=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点P (-2,3)关于x 轴的对称点在( ).A. 第四象限B. 第三象限C.第二象限D. 第一象限 3、化简:a+b-2(a-b)的结果是 ( ) A.3b-a B.-a-b C.a+3b D.-a+b 4、如图,△ABC 中边AB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 、AB 于点D 、 E ,AE=3cm ,△ADC•的周长为9cm ,则△ABC 的周长是( ) A .10cm B .12cm C .15cm D .17cm 5、下列多项式中,不能进行因式分解的是 ( ) A. –a 2+b 2 B. –a 2-b 2 C. a 3-3a 2+2a D. a 2-2ab+b 2-16、小明家下个月的开支预算如图所示,如果用于衣服上的支 是200元,则估计用于食物上的支出是 ( ) A. 200元 B. 250元 C. 300元 D. 3507、下列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选取错误..的是 ( ) A .y=2x 2中,x 取全体实数 B .y=11x +中,x 取x ≠-1的实数 C .y=2x -中,x 取x ≥2的实数 D .y=13x +中,x 取x ≥-3的实数 得分阅卷人食物30%教育22%衣服20%其他28%图2AB C FED8、下面有4个汽车标致图案,其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④ 9、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50°,则这个三角形的底角的大小是 ( )A .65°或50°B .80°或40°C .65°或80°D .50°或80° 10、如图(1)是饮水机的图片,饮水桶中的水由图(2)的位置下降到图(3)的位置 的过程中,如果水减少的体积是y ,水位下降的高度是x ,那么能够表示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可能是 ( )A B C D二、耐心填一填(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1、32c ab -的系数是 ,次数是 。

(必考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经典练习题(答案解析)

(必考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经典练习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在ABC 中,8AB AC ==厘米,6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为了使BPD CPQ △≌△,点Q 的运动速度应为( )A .1厘米/秒B .2厘米/秒C .3厘米/秒D .4厘米/秒D解析:D【分析】 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式求解.【详解】解:设△BPD ≌△CPQ 时运动时间为t ,点Q 的运动速度为v ,则由题意得:BP CP BD CQ =⎧⎨=⎩, 即3634t t vt =-⎧⎨=⎩, 解之得:14t v =⎧⎨=⎩, ∴点Q 的运动速度为4厘米/秒,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综合应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式及方程的思想方法是解题关键.2.如图,在ABC 中,ABC 的面积为10,4AB =,BD 平分ABC ∠,E 、F 分别为BC 、BD 上的动点,则CF EF +的最小值是( )A .2B .3C .4D .5D解析:D【分析】 过点C 作CM AB ⊥于点M ,交BD 于点'F ,过点'F 作''F E BC ⊥于'E ,则CM 即为CF EF +的最小值,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CM 的长,即为CF EF +的最小值.【详解】解:过点C 作CM AB ⊥于点M ,交BD 于点'F ,过点'F 作''F E BC ⊥于'E ,BD 平分ABC ∠,'MF AB ⊥于点M ,''F E BC ⊥于'E ,'''MF F E ∴=,'''''CM CF MF CF E F ∴=+=+的最小值.三角形ABC 的面积为10,4AB =, ∴14102CM ⨯⋅=,21054CM ⨯∴==. 即CF EF +的最小值为5,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3.如图,若DEF ABC ≅,点B 、E 、C 、F 在同一条直线上,9BF =,5EC =,则CF 的长为( )A .1B .2C .2.5D .3B解析:B【分析】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到BE=CF ,计算即可.【详解】解:∵△DEF ≌△ABC ,∴BC=EF ,∴BE+EC=CF+EC ,∴BE=CF ,又∵BF=BE+EC+CF=9,EC=5∵CF=12(BF-EC)=12(9-5)=2.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AB 是线段CD 的垂直平分线,则图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有( )A .2对B .3对C .4对D .5对B解析:B【分析】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AC=AD ,BC=BD ,OC=OD ,然后根据”HL”可判断Rt △AOC ≌Rt △AOD ,Rt △BOC ≌Rt △BOD ;根据“SSS”可判断△ABC ≌△ABD .【详解】解:∵AB 是线段CD 的垂直平分线,∴AC=AD ,BC=BD ,OC=OD ,∴Rt △AOC ≌Rt △AOD (HL ),Rt △BOC ≌Rt △BOD (HL ),△ABC ≌△ABD (SSS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SAS”、“ASA”、“AAS”“HL”;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也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5.如图所示,已知AB ∥CD ,BAC ∠与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O ,OE AC ⊥于点E ,且3OE cm =,则点O 到AB ,CD 的距离之和是( )A .3cmB .6cmC .9cmD .12cm B解析:B【分析】 过点O 作MN ,MN ⊥AB 于M ,证明MN ⊥CD ,则MN 的长度是AB 和CD 之间的距离;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分别求出OM 、ON 的长度,再把它们求和即可.【详解】如图,过点O 作MN ,MN ⊥AB 于M ,交CD 于N ,∵AB ∥CD ,∴MN ⊥CD ,∵AO 是∠BAC 的平分线,OM ⊥AB ,OE ⊥AC ,OE =3cm ,∴OM =OE =3cm ,∵CO 是∠ACD 的平分线,OE ⊥AC ,ON ⊥CD ,∴ON =OE =3cm ,∴MN =OM +ON =6cm ,即AB 与CD 之间的距离是6cm ,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①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②从一条平行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叫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③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6.如图,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 ,DE AB ⊥于点E ,DF AC ⊥于点F ,若ABC S 12=,DF 2=,AC 3=,则AB 的长是 ( )A .2B .4C .7D .9D解析:D【分析】 求出DE 的值,代入面积公式得出关于AB 的方程,求出即可.【详解】解:∵AD 平分∠BAC ,DE ⊥AB ,DF ⊥AC ,∴DE=DF=2,∵S △ABC =S △ABD +S △ACD ,∴12=12×AB×DE+12×AC×DF , ∴24=AB×2+3×2,∴AB=9,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的应用,注意: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7.如图,ABC 和DEF 中,∠A=∠D ,∠C=∠F ,要使ABC DEF ≅,还需增加的条件是( )A .AB=EFB .AC=DFC .∠B=∠ED .CB=DE B解析:B【分析】 根据AAS 定理或ASA 定理即可得.【详解】在ABC 和DEF 中,,A C F D ∠∠∠=∠=,∴要使ABC DEF ≅,只需增加一组对应边相等即可,即需增加的条件是AB DE =或AC DF =或BC EF =,观察四个选项可知,只有选项B 符合,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是解题关键. 8.到ABC 的三条边距离相等的点是ABC 的( )A.三条中线的交点B.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C.三条高的交点D.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D解析:D【分析】由于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而已知一点到ABC的三条边距离相等,那么这样的点在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上,由此即可作出选择.【详解】解:∵到ABC的三条边距离相等,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这点在这个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上,即这点是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性质: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9.如图,OB平分∠MON,A为OB的中点,AE⊥ON,EA=3,D为OM上的一个动点,C 是DA延长线与BC的交点,BC//OM,则CD的最小值是()A.6 B.8 C.10 D.12A解析:A【分析】根据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可知当CD⊥OM时,CD取最小值,先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AD=AE=3,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出AC=AD=AE=3,进而解答即可.【详解】解:由题意得,当CD⊥OM时,CD取最小值,∵OB平分∠MON,AE⊥ON于点E,CD⊥OM,∴AD=AE=3,∵BC∥OM,∴∠DOA=∠B,∵A为OB中点,∴AB=AO,在△ADO与△ABC中B DOAAB AOBAC DAO∠=∠⎧⎪=⎨⎪∠=∠⎩,∴△ADO ≌△ABC (SAS ),∴AC =AD =3,∴336CD AC AD =+=+=,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关键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出AC =AD =AE =3.10.如图,AB =AC ,点D 、E 分别是AB 、AC 上一点,AD =AE ,BE 、CD 相交于点M .若∠BAC =70°,∠C =30°,则∠BMD 的大小为( )A .50°B .65°C .70°D .80°A解析:A【分析】 根据题意可证明ABE ACD ≅,即得到B C ∠=∠.再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求出DME ∠,继而求出BMD ∠.【详解】根据题意ABE ACD ≅(SAS ),∴30B C ∠=∠=︒∵DME B BDC ∠=∠+∠,BDC C A ∠=∠+∠∴307030130DME B A C ∠=∠+∠+∠=︒+︒+︒=︒∴180********BMD DME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出DME B A C ∠=∠+∠+∠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1.如图,四边形ABCD 中,180B D ∠+∠=︒,AC 平分DAB ∠,CM AB ⊥于点M ,若4cm AM =, 2.5cm BC =,则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______cm .13【分析】过点C 作CN ⊥AD 交AD 延长线于点N 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CN=CM 然后证明△CDN ≌△CBM 得到DN=BMCD=CB=25然后求出AN=AM=4则AD=4DN 即可求出四边形的周长【详解】解析:13【分析】过点C 作CN ⊥AD ,交AD 延长线于点N ,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CN=CM ,然后证明△CDN ≌△CBM ,得到DN=BM ,CD=CB=2.5,然后求出AN=AM=4,则AD=4-DN ,即可求出四边形的周长.【详解】解:根据题意,过点C 作CN ⊥AD ,交AD 延长线于点N ,如图:∵CM AB ⊥,CN ⊥AD ,∴∠N=∠CMB=90°,∵180B ADC ∠+∠=︒,180CDN ADC ∠+∠=︒,∴B CDN ∠=∠,∵AC 平分DAB ∠,∴CN=CM ,∴△CDN ≌△CBM ,∴DN=BM ,CD=CB=2.5,∵AC=AC ,∠N=∠CMA=90°,∴△ACN ≌△ACM (HL ),∴AN=AM=4,∴AD=4-DN ,∴AB=4+BM=4+DN ,∴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4 2.5 2.5413AD DC CB AB DN DN +++=-++++=;故答案为:13.【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得到AD=4-DN ,AB=4+DN .12.如图,点C 在AOB ∠的平分线上,CD OA ⊥于点D ,且2CD =,如果E 是射线OB上一点,那么CE 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2【分析】根据垂线段最短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求解【详解】解:如图由垂线段最短定理可知:当CE ⊥OB 时CE 的长度最小∵点C 在∠AOB 的平分线上CD ⊥OA ∴CE=CD=2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是基础题目解析:2【分析】根据垂线段最短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求解 .【详解】解:如图,由垂线段最短定理可知:当CE ⊥OB 时,CE 的长度最小,∵点C 在 ∠AOB 的平分线上,CD ⊥OA ,∴CE=CD=2,故答案为2 .【点睛】本题是基础题目,熟练掌握垂线段最短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是解题关键.13.如图(1),已知AB AC =,D 为BAC ∠的角平分线上一点,连接BD ,CD ;如图(2),已知AB AC =,D ,E 为BAC ∠的角平分线上两点,连接BD ,CD ,BE ,CE ;如图(3),已知AB AC =,D ,E ,F 为BAC ∠的角平分线上三点,连接BD ,CD ,BE ,CE ,BF ,CF ;……,依此规律,第7个图形中有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________.28【分析】设第n 个图形中有an (n 为正整数)对全等三角形根据各图形中全等三角形对数的变化可找出变化规律an=(n 为正整数)再代入n=7即可求出结论【详解】解:设第n 个图形中有an (n 为正整数)对全解析:28【分析】设第n 个图形中有a n (n 为正整数)对全等三角形,根据各图形中全等三角形对数的变化可找出变化规律“a n =(1)2n n +(n 为正整数)”,再代入n=7即可求出结论. 【详解】解:设第n 个图形中有a n (n 为正整数)对全等三角形.∵点E 在∠BAC 的平分线上∴∠BAD=∠CAD 在△ABD 和△ACD 中,AB AC BAD CAD AD AD =⎧⎪∠=∠⎨⎪=⎩,∴△ABD ≌△ACD (SAS ),∴a 1=1;同理,可得:a 2=3=1+2,a 3=6=1+2+3,a 4=10=1+2+3+4,…,∴a n =1+2+3+…+n=(1)2n n +(n 为正整数), ∴a 7=7(71)282⨯+=. 故答案为:28.【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以及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根据各图形中全等三角形对数的变化,找出变化规律“a n =(1)2n n +(n 为正整数)”是解题的关键. 14.如图,在ABC 中,C 90∠=,A ∠、B ∠的平分线交于O ,OD AB ⊥于D .若AC 3=,BC 4=,AB 5=,则AD =________.【分析】根据三角形角平分线的交点到边的距离相等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答即可【详解】解:过作于于∵的平分线交于于∴∵∴四边形是正方形∴∵的面积即解得:∴∴在与中∴∴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解析:2【分析】根据三角形角平分线的交点到边的距离相等,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答即可.【详解】解:过O 作OE AC ⊥于E ,OF BC ⊥于F ,∵A ∠、B ∠的平分线交于O ,OD AB ⊥于D ,∴OD OE OF ==.∵C 90∠=,∴四边形ECFO 是正方形,∴OE OF CE CF ===.∵ABC 的面积1111AC BC AB OD AC OE BC OF 2222=⋅=⋅+⋅+⋅, 即()1134OE 34522⨯⨯=⨯++,解得:1OE =,∴CE OE 1==,∴AE AC CE 2=-=.在Rt AEO 与Rt ADO 中,AO AO OE OD =⎧⎨=⎩,∴Rt AEO Rt ADO ≅,∴AD AE 2==.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15.如图,线段AB ,CD 相交于点O ,AO=BO ,添加一个条件, 能使AOC BOD ≅,所添加的条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或或【分析】先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即可得【详解】由对顶角相等得:当时由定理可证当时由定理可证当时由定理可证当时则由定理可证故答案为:或或或【点睛】本题考查了对顶角相等三角形解析:CO DO =或A B ∠=∠或C D ∠=∠或//AC BD【分析】先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AOC BOD ∠=∠,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即可得.【详解】由对顶角相等得:AOC BOD ∠=∠,AO BO =,∴当CO DO =时,由SAS 定理可证AOC BOD ≅,当A B ∠=∠时,由ASA 定理可证AOC BOD ≅,当C D ∠=∠时,由AAS 定理可证AOC BOD ≅,当//AC BD 时,则A B ∠=∠,由ASA 定理可证AOC BOD ≅,故答案为:CO DO =或A B ∠=∠或C D ∠=∠或//AC BD .【点睛】本题考查了对顶角相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等知识点,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是解题关键.16.在ABC 中,48ABC ︒∠=,点D 在BC 边上,且满足18,BAD DC AB ︒∠==,则CAD ∠=________度.66【分析】在线段CD 上取点E 使CE=BD 再证明△ADB ≅△AEC 即可求出【详解】在线段DC 取点ECE=BD 连接AE ∵CE=BD ∴BE=CD ∵AB=CD ∴AB=BE ∠BAE=∠BEA=(180°-4解析:66【分析】在线段CD 上取点E 使CE =BD ,再证明△ADB ≅△AEC 即可求出. 【详解】在线段DC 取点E ,CE =BD ,连接AE ,∵CE =BD ,∴BE =CD ,∵AB =CD ,∴AB =BE ,∠BAE =∠BEA =(180°-48°)÷2=66°,∴∠DAE =48° ,∠AED =66°,∴△ADB ≅△AEC ,∴∠BAD =∠CAE =18°,∴∠CAD =∠DAE +∠CAE =66°.故答案为:66.【点睛】本题考察了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的关键是做出辅助线找到全等三角形.17.如图,ABC 的面积为215cm ,以顶点A 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C ,AB 于点M ,N ,再分别以点M ,N 为圆心,大于12MN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 ,作射线AP ,过点C 作CD AP ⊥于点D ,连接DB ,则DAB 的面积是______2cm .【分析】如图延长CD 交AB 于E 由题意得AP平分∠CAB 证明△ADC ≌△ADE 得到CD=DE 由此得到推出即可得到答案【详解】如图延长CD 交AB 于E 由题意得AP 平分∠CAB ∴∠CAD=∠EAD ∵CD ⊥A 解析:152【分析】如图,延长CD 交AB 于E ,由题意得AP 平分∠CAB ,证明△ADC ≌△ADE ,得到CD=DE ,由此得到,ACD ADE BCD BED SS S S ==,推出ACD BCD ADE BED S S S S +=+,即可得到答案.【详解】如图,延长CD 交AB 于E ,由题意得AP 平分∠CAB ,∴∠CAD=∠EAD,∵CD ⊥AD ,∴∠ADC=∠ADE ,∵AD=AD ,∴△ADC ≌△ADE ,∴CD=DE ,∴,ACD ADE BCD BED SS S S ==, ∴ACD BCD ADE BED SS S S +=+, ∴12ABD ADE BED ABC S S S S =+==152, 故答案为:152. .【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角平分线的作图方法,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证出CD=DE 得到,ACD ADE BCD BED S S S S ==是解此题的关键.18.如图所示,己知ABC ∆的周长是22,,OB OC 分别平分ABC ∠和ACB OD BC D ∠⊥,于,且3OD =,则ABC ∆的面积是__________.【分析】连接OA 过O 作OE ⊥AB 于EOF ⊥AC 于F 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可得点O 到ABACBC 的距离都相等(即OE =OD =OF )从而可得到△ABC 的面积等于周长的一半乘以3代入求出即 解析:33【分析】连接OA ,过O 作OE ⊥AB 于E ,OF ⊥AC 于F ,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可得点O 到AB 、AC 、BC 的距离都相等(即OE =OD =OF ),从而可得到△ABC 的面积等于周长的一半乘以3,代入求出即可.【详解】解:如图,连接OA ,过O 作OE ⊥AB 于E ,OF ⊥AC 于F ,∵OB 、OC 分别平分∠ABC 和∠ACB ,OD ⊥BC 于D∴OE=OF=OD=3,∵△ABC的周长是22,∴S△ABC=12×AB×OE+12×BC×OD+12×AC×OF=12×(AB+BC+AC)×3=12×22×3=33.故答案为:33.【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面积求法,熟知角平分线的性质,并根据题意合理添加辅助线是解题关键.19.如图,OM平分∠POQ,MA⊥OP,MB⊥OQ,垂足为A,B,S△AOM=8cm2,OA=4cm,则MB=___.4cm【分析】根据求得AM的长度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即可求解【详解】解:解得∵OM平分∠POQ∴故答案为:4cm 【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掌握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是解解析:4cm【分析】根据12AOMS OA AM=⋅求得AM的长度,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即可求解.【详解】解:114822AOMS OA AM AM=⋅=⨯=,解得4cmAM=,∵OM平分∠POQ,∴4cm MB AM==,故答案为:4cm .【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掌握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20.如图,//AD BC ,ABC ∠的角平分线BP 与BAD ∠的角平分线AP 相交于点P ,作PE AB ⊥于点E .若9PE =,则两平行线AD 与BC 间的距离为_______.;【分析】过点P 作MN ⊥AD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出PM=PE=2PE=PN=2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过点P 作MN ⊥AD ∵AD ∥BC ∠ABC 的角平分线BP 与∠BAD 的角平分线AP 相交解析:18;【分析】过点P 作MN ⊥AD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出PM=PE =2,PE=PN =2,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过点P 作MN ⊥AD∵AD ∥BC ,∠ABC 的角平分线BP 与∠BAD 的角平分线AP 相交于点P ,PE ⊥AB 于点E ∴AP ⊥BP ,PN ⊥B C∴PM=PE =9,PE=PN =9∴MN =9+9=18故答案为18.【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三、解答题21.作图题:已知∠α,线段m 、n ,请按下列步骤完成作图(不需要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1)作∠MON =∠α(2)在边OM上截取OA=m,在边ON上截取OB=n.(3)作直线AB.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分析】(1)先画一条射线ON,以∠α的顶点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画弧,交∠α的两个边于两个点,这两个点的距离记为a,接着以点O为圆心,同样的长度为半径画弧,交ON于一个点,以这个点为圆心,a为半径画弧,与刚刚画的弧有一个交点,连接这个点和点O,得到射线OM,即可得到∠MON=∠α;(2)以点O为圆心,m为半径画弧,交OM于点A,以点O为圆心,n为半径画弧,交ON于点B;(3)连接AB,线段AB所在的直线即直线AB.【详解】解:(1)如图所示,(2)如图所示,(3)如图所示,【点睛】本题考查尺规作图,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作已知角度的方法,截取线段和画直线的方法. 22.(阅读理解)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ABC 中,若8AB =,6AC =,求BC 边上的中线AD 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 =,请根据小明的方法思考:(1)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ADC ≌EDB △的理由是______.(2)求得AD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感悟)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问题解决)(3)如图2,在ABC 中,点D 是BC 的中点,点M 在AB 边上,点N 在AC 边上,若DM DN ⊥,求证:BM CN MN +>.解析:(1)SAS ;(2)17AD <<;(3)见解析【分析】(1)根据AD=DE ,∠ADC=∠BDE ,BD=DC 推出△ADC 和△EDB 全等即可;(2)根据全等得出BE=AC=6,AE=2AD ,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出8-6<2AD <8+6,求出即可;(3)延长ND 至点E ,使DE DN =,连接BE 、ME ,证明BED ≌()SAS CND △,得到BE CN =,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解答即可.【详解】(1)解:∵在△ADC 和△EDB 中,AD DE ADC BDE BD CD =⎧⎪∠=∠⎨⎪=⎩,∴△ADC ≌△EDB (SAS ),故答案为:SAS ;(2)解:∵由(1)知:△ADC ≌△EDB ,∴BE=AC=6,AE=2AD ,∵在△ABE 中,AB=8,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8-6<2AD <8+6,∴1<AD <7,故答案为:1<AD <7.(3)证明:延长ND 至点E ,使DE DN =,连接BE 、ME ,如图所示:∵点D 是BC 的中点,∴BD CD =.在BED 和CND △中,DE DN BDE CDN BD CD =⎧⎪∠=∠⎨⎪=⎩, ∴BED ≌()SAS CND △,∴BE CN =,∵DM DN ⊥,DE DN =,∴ME MN =,在BEM △中,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BM BE ME +>,∴BM CN MN +>.【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定理进行推理的能力.23.如图,在ABC 和BCD △中,90BAC BCD ︒∠=∠=,AB AC =,CB CD =;延长CA 至点E ,使AE AC =;延长CB 至点F ,使BF BC =.连接AD ,AF ,DF ,EF .延长DB 交EF 于点N .(1)求证:AD AF =;(2)求证:BD EF =.解析:(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分析】(1)结合题意得:ABF BAC ACB ∠=∠+∠,ACD ACB BCD ∠=∠+∠,推导得ABF ACD ∠=∠;通过证明ABF ACD △≌△,即可完成证明;(2)根据(1)的结论ABF ACD △≌△得:BAF CAD ∠=∠;根据题意得90BAE ∠=;再通过证明AEF ABD △≌△,即可完成证明.【详解】(1) ∵ABF BAC ACB ∠=∠+∠,ACD ACB BCD ∠=∠+∠,90BAC BCD ︒∠=∠=∴ABF ACD ∠=∠∵BF BC =,CB CD =∴BF BC CD ==即AB AC ABF ACD BF CD =⎧⎪∠=∠⎨⎪=⎩∴ABF ACD △≌△∴AF AD =;(2)∵90BAC ︒∠=∴18090BAE BAC ∠=-∠=结合(1)的结论ABF ACD △≌△∴BAF CAD ∠=∠∵90EAF BAE BAF BAF ∠=∠-∠=-∠,90BAD BAC CAD CAD ∠=∠-∠=-∠ ∴EAF BAD ∠=∠∵AE AC =,AB AC =∴AE AC AB ==即AF AD EAF BAD AE AB =⎧⎪∠=∠⎨⎪=⎩∴AEF ABD △≌△∴BD EF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外角、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24.如图,已知在ABC 中,AB AC =,90BAC ∠=︒,别过B 、C 两点向过A 的直线作垂线,垂足分别为E 、F .求证:EF BE CF =+.解析:见解析【分析】证明△BEA ≌△AFC ,得到AE=CF ,BE=AF ,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证明:BE EA ⊥,CF AF ⊥,90BAC BEA AFC ∴∠=∠=∠=︒,90EAB CAF ∴∠+∠=︒,90EBA EAB ∠+∠=︒,CAF EBA ∴∠=∠,在ABE △和AFC △中,BEA AFC EBA CAF AB AC ∠=∠⎧⎪∠=∠⎨⎪=⎩,(AAS)BEA AFC ∴△≌△.AE CF ∴=,BE AF =.EF AF AE BE CF ∴=+=+..【点睛】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熟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5.如图,,AD BF 相交于点,//,O AB DF AB DF =,点E 与点C 在BF 上,且BE CF =.(1)求证:ABC DFE ∆≅∆;(2)求证:点О为BF 的中点.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由已知可证∠B=∠F ,BC=EF ,然后根据SAS 可以得到结论;(2)同(1)有∠B=∠F ,再结合已知条件和对顶角相等可以证得ΔABO ≅ΔDFO ,从而得到OB=OF ,所以点O 为BF 中点 .【详解】证明:(1)∵AB//DF ,∴∠B=∠F ,∵BE=CF ,∴BE+CE=CF+CE ,即BC=EF ,∴在ΔABC 和ΔDFE 中,AB DF B F BC EF =⎧⎪∠=∠⎨⎪=⎩,∴ΔABC ≅ΔDFE (SAS );(2)与(1)同理有∠B=∠F ,∴在ΔABO 和ΔDFO 中,AOB DOF B F AB DF ∠=∠⎧⎪∠=∠⎨⎪=⎩,∴ΔABO ≅ΔDFO (AAS ),∴OB=OF ,∴点O 为BF 中点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应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并灵活应用是解题关键. 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坐标(5,0)-,点B 坐标(0,5),点 C 为x 轴正半轴上一动点,过点A 作AD BC ⊥交y 轴于点E .(1)如图①,若点C 的坐标为(3,0),求点E 的坐标;(2)如图②,若点C 在x 轴正半轴上运动,且5OC <,其它条件不变,连接DO ,求证:DO 平分ADC ∠;(3)若点C 在x 轴正半轴上运动,当OC CD AD +=时,则OBC ∠的度数为________. 解析:(1)(0,3)E ;(2)见解析;(3)30OBC ∠=︒.【分析】(1)先根据AAS 判定△AOE ≌△BOC ,得出OE=OC ,再根据点C 的坐标为(3,0),得到OC=OE=3,进而得到点E 的坐标;(2)先过点O 作OM ⊥AD 于点M ,作ON ⊥BC 于点N ,根据△AOE ≌△BOC ,得到S △AOE =S △BOC ,且AE=BC ,再根据OM ⊥AE ,ON ⊥BC ,得出OM=ON ,进而得到OD 平分∠ADC ;(3)在DA 上截取DP=DC ,连接OP ,根据SAS 判定△OPD ≌△OCD ,再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PAO=30°,进而得到∠OBC=30°.【详解】证明:(1)AD BC ⊥,AO BO ⊥,90AOE BDE BOC ∠∠∠∴===︒.又AEO BED ∠=∠,OAE OBC ∴∠=∠.(5,0)A -,(0,5)B , 5OA OB ∴==.在AOE △和BOC 中OAE OBC OA OBAOE BOC ∠=∠⎧⎪=⎨⎪∠=∠⎩, (ASA)AOE BOC ∴≌,OE OC ∴=. C 点坐标(3,0),3OE OC ∴==,(0,3)E ∴.(2)过O 作OM AD ⊥于M ,ON BC ⊥于N ,AOE BOC ≌,AOE BOC S S ∴=,AE BC =, 1122AE OM BC ON ∴⨯⨯=⨯⨯, OM ON ∴=,OM AD ⊥,ON BC ⊥,DO ∴平分ADC ∠.(3)如所示,在DA 上截取DP=DC ,连接OP ,∵∠PDO=∠CDO ,OD=OD ,∴△OPD ≌△OCD ,∴OC=OP ,∠OPD=∠OCD ,∵OC CD AD +=,∴OC=AD-CD∴AD-DP=OP ,即AP=OP ,∴∠PAO=∠POA ,∴∠OPD=∠PAO+∠POA=2∠PAO=∠OCB ,又∵∠PAO+∠OCD=90°,∴3∠PAO=90°,∴∠PAO=30°,∵OAP OBC ∠=∠∴∠OBC=∠PAO =30°.【点睛】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求解.27.已知在ABC 中,90ACB ∠=︒,AC BC =,直线l 绕点C 旋转,过点A 作AD l ⊥于D ,过点B 作BE l ⊥于E ,若6AD =,3BE =,画图并直接写出DE 的长. 解析:图见解析,9DE =或3DE =【分析】分直线l 不经过线段AB 和直线l 经过线段AB 两种情况画图,证明△ACD ≌△CBE 即可求出DE 的长.【详解】解:如图1∵AD l ⊥于D , BE l ⊥于E ,∴∠ADC=∠CEB=90°,∴∠DAC+∠DCA=90°,∵90ACB ∠=︒,∴∠BCE+∠DCA=90°,∴∠DAC=∠ECB在△ACD 和△CBE 中,===ADC CEB DAC ECB AC CB ∠∠⎧⎪∠∠⎨⎪⎩,∴ △ACD ≌△CBE∴AD=CE=6,DC=EB=3,∴DE=DC+CE=9;如图2,∵AD l ⊥于D , BE l ⊥于E ,∴∠ADC=∠CEB=90°,∴∠DAC+∠DCA=90°,∵90ACB ∠=︒,∴∠BCE+∠DCA=90°,∴∠DAC=∠ECB在△ACD 和△CBE 中,===ADC CEB DAC ECB AC CB ∠∠⎧⎪∠∠⎨⎪⎩,∴ △ACD ≌△CBE∴AD=CE=6,DC=EB=3,∴DE=CE-CD=3;∴9DE =或3DE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根据题意分类画图证明全等三角形是解题关键. 28.已知:AB BD ⊥,ED BD ⊥,AC CE =,BC DE =.(1)试猜想线段AC 与CE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将CD 沿CB 方向平移至图2情形,其余条件不变,结论12AC C E ⊥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3)若将CD 沿CB 方向平移至图3情形,其余条件不变,结论12AC C E ⊥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解析:(1)AC CE ⊥,见解析;(2)成立,理由见解析;(3)成立,理由见解析【分析】(1)先用HL 判断出Rt Rt ABC CDE ≌△△,得出A DCE ∠=∠,进而判断出90DCE ACB ∠+∠=︒,即可得出结论;(2)同(1)的方法,即可得出结论;(3)同(1)的方法,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AC CE ⊥理由如下:∵AB BD ⊥,ED BD ⊥,∴90B D ∠=∠=︒在Rt ABC △和Rt CDE △中AC CE BC DE =⎧⎨=⎩∴()Rt Rt HL ABC CDE △△≌, ∴A DCE ∠=∠∵90B ∠=︒,∴90A ACB ∠+∠=︒,∴()18090ACE DCE ACB ∠=︒-∠+∠=︒, ∴AC CE ⊥;(2)成立,理由如下:∵AB BD ⊥,ED BD ⊥,∴90B D ∠=∠=︒,在1Rt ABC 和2Rt C DE △中121AC C E BC DE =⎧⎨=⎩, ∴()12Rt Rt HL ABC C DE ≌△△, ∴2A C E D ∠=∠,∵90B ∠=︒,∴190B A AC ∠+∠=︒,∴2190DC E AC B ∠+∠=︒,在12C FC 中,()122118090C FC DC E AC B ∠=︒-∠+∠=︒, ∴12AC C E ⊥;(3)成立,理由如下:∵AB BD ⊥,ED BD ⊥,∴190ABC D ∠=∠=︒在1Rt ABC 和2Rt C DE △中121AC C E BC DE =⎧⎨=⎩, ∴()12Rt Rt HL ABC C DE ≌△△, ∴2A C E D ∠=∠,∵190ABC ∠=︒,∴190B A AC ∠+∠=︒,在12C FC 中,()2112180=90C FC DC E AC B ∠=︒-∠+∠︒, ∴12AC C E ⊥.【点睛】此题是几何变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判断出12Rt Rt ABC C DE ≌△△是解本题的关键.。

初二数学上册:画轴对称图形经典例题(含答案)

初二数学上册:画轴对称图形经典例题(含答案)

初二数学上册:画轴对称图形经典例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下列剪纸图案中,能通过轴对称变换得到的有(C)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A.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能完全重合B.全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关于某直线对称C.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至少有一条D.线段是轴对称图形3.如图是一个台球桌面的示意图,图中四个角上的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四个入球孔.若一个球按图中所示的方向被击出(球可以经过多次反射),则该球最后将落入的球袋是(B)A.1号袋B.2号袋C.3号袋D.4号袋4.如图所示,在3×3的正方形网格中已有两个小正方形被涂黑,再将图中其余小正方形任意涂黑一个,使整个图案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办法有(C)A.3种B.4种C.5种D.6种解析:试题分析: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选择一个正方形涂黑,使得3个涂黑的正方形组成轴对称图形,选择的位置有以下几种:1处,3处,7处,6处,5处,选择的位置共有5处故选C.考点: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点评: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是寻找对称轴,图形两部分折叠后可重合.5.在如上图由5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中,再补上一个小正方形,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你有几种不同的方法(C)A.2种B.3种C.4种D.5种6.小强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对折两次,并在如图位置上剪去一个小正方形,然后把纸片展开,得到的图形应是(B)7.如图,直线l1与直线l2相交,∠α=60°,点P在∠α内(不在l1,l2上)。

小明用下面的方法作P的对称点:先以l1为对称轴作点P 关于l1的对称点P1,再以l2为对称轴作P1关于l2的对称点P2,然后再以l1为对称轴作P2关于l1的对称点P3,以l2为对称轴作P3关于l2的对称点P4,……,如此继续,得到一系列点P1,P2,P3,…,。

若与P重合,则n的最小值是(B)A.5B.6C.7D.8二、填空题8.轴对称变换不改图形的形状和大小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果。

八年级数学上册试卷大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试卷大题

一、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60分)1. (15分)已知函数y=2x-3,求该函数在x=2时的函数值。

2. (15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5x+6=0,求该方程的两个根。

3. (20分)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和点B(-3,1)在直线y=kx+b 上,求直线y=kx+b的解析式。

4. (15分)已知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10cm,求该正方形的面积。

5. (15分)某商店为了促销,将每件商品降价20%,现在的售价为每件100元,求原价。

6. (15分)已知梯形的上底长为6cm,下底长为10cm,高为4cm,求该梯形的面积。

二、证明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7. (10分)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5cm,BC=3cm,求斜边AC的长度。

证明:8. (10分)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B=50°,求∠C的度数。

证明:三、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9. (10分)某校有八年级学生100人,其中参加篮球社团的有30人,参加足球社团的有20人,既参加篮球社团又参加足球社团的有10人,求既不参加篮球社团也不参加足球社团的学生人数。

10. (10分)小明骑自行车去图书馆,骑了x小时后,距离图书馆还有15km。

已知自行车的速度为15km/h,求小明骑自行车去图书馆的总路程。

答案:一、解答题1. 函数y=2x-3在x=2时的函数值为:y=22-3=1。

2. 一元二次方程x^2-5x+6=0的解为:x1=2,x2=3。

3. 直线y=kx+b的解析式为:y=-x+5。

4. 正方形的面积为:10cm 10cm = 100cm^2。

5. 原价为:100元 / (1-20%) = 125元。

6. 梯形的面积为:(6cm + 10cm) 4cm / 2 = 32cm^2。

二、证明题7. 直角三角形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C^2 = AB^2 + BC^2 = 5cm^2 + 3cm^2 = 34cm^2,所以AC = √34cm。

初二数学经典题100道

初二数学经典题100道

答案:42.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35度和65度,求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答案:80度3.解方程:2x - 5 = 15。

答案:x = 104.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4厘米,求它的面积。

答案:40平方厘米5.一个圆的半径是7厘米,求它的周长(取π=3.14)。

答案:43.96厘米6.一个数除以4余2,这个数可能是多少?答案:10,14,18,22等7.一个班级有40名学生,其中女生占全班的55%,求女生的人数。

答案:22人8.一个数的1/3加上10等于20,求这个数。

答案:309.一个三角形的底是8厘米,高是5厘米,求它的面积。

答案:20平方厘米10.一个数的5倍减去15等于30,求这个数。

答案:911.一个圆的直径是14厘米,求它的面积(取π=3.14)。

答案:153.86平方厘米12.一个数的2/5是12,求这个数。

答案:3013.一个数的3倍减去18等于9,求这个数。

答案:914.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8厘米、6厘米和4厘米,求它的体积。

答案:192立方厘米15.一个数的4倍加上20等于60,求这个数。

答案:1016.一个数的1/4加上5等于10,求这个数。

答案:1517.一个数的3/5是18,求这个数。

答案:3018.一个数的2倍减去10等于14,求这个数。

答案:1219.一个数的5倍加上10等于40,求这个数。

答案:620.一个数的1/2加上12等于22,求这个数。

答案:2021.一个数的3倍加上15等于30,求这个数。

答案:522.一个数的4倍减去20等于20,求这个数。

10答案:4524.一个数的2倍加上6等于18,求这个数。

答案:625.一个数的5倍减去25等于25,求这个数。

答案:1026.一个数的1/4加上10等于15,求这个数。

答案:2027.一个数的3倍减去9等于15,求这个数。

答案:828.一个数的4倍加上12等于36,求这个数。

答案:629.一个数的1/5加上4等于6,求这个数。

60道八年级上册数学题

60道八年级上册数学题

60道八年级上册数学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1,2,3.- B. 1,√(2),3.- C. 3,4,8.- D. 4,5,6.- 解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 选项A:1 + 2=3,不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不能组成三角形。

- 选项B:1+√(2)<3,不满足条件,不能组成三角形。

- 选项C:3 + 4<8,不满足条件,不能组成三角形。

- 选项D:4+5>6,6 - 4<5,6 - 5<4,5+6>4等满足三边关系,可以组成三角形。

所以答案是D。

2. 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2倍,则这个多边形是()- A. 四边形。

- B. 五边形。

- C. 六边形。

- D. 八边形。

- 解析:设这个多边形有n条边。

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内角和公式为(n - 2)×180^∘。

- 已知内角和是外角和的2倍,则(n - 2)×180^∘=2×360^∘。

- 解方程(n - 2)×180 = 720,n-2 = 4,n = 6。

所以这个多边形是六边形,答案是C。

3. 在ABC中,∠ A = 50^∘,∠ B = 60^∘,则∠ C的外角等于()- A. 110^∘- B. 70^∘- C. 120^∘- D. 130^∘- 解析: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 在ABC中,∠ C的外角=∠ A+∠ B。

- 因为∠ A = 50^∘,∠ B = 60^∘,所以∠ C的外角=50^∘+60^∘=110^∘。

答案是A。

4. 点M(3,-2)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A. (-3,2)- B. (-3,-2)- C. (3,2)- D. (2,-3)- 解析:关于y轴对称的点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必考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经典习题

(必考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经典习题

一、选择题1.如下列试题,嘉淇的得分是( )姓名:嘉淇 得分: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每题20分,共计100分)①242(12)xy xyz xy z -=-;②2363(12)x x x x --=--;③221(2)a +a a a +=+;④2224(2)m n m n -=-;⑤22222()()x y x y x y -+=-+-A .40分B .60分C .80分D .100分A 解析:A【分析】根据提公因式法及公式法分解即可.【详解】①242(12)xy xyz xy z -=-,故该项正确;②2363(12)x x x x --=-+,故该项错误;③2221(1)a +a a +=+,故该项错误;④224(2)(2)m n m n m n -=+-,故该项错误;⑤22222()()x y x y x y -+=-+-,故该项正确;正确的有:①与⑤共2道题,得40分,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分解因式,将多项式写成整式乘积的形式,叫做将多项式分解因式,分解因式的方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根据每道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分解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化简()2003200455-+所得的值为( ) A .5-B .0C .20025D .200345⨯ D 解析:D【分析】首先把52004化为(-5)2004,然后再提公因式(-5)2003,继而可得答案.【详解】解:()2003200455-+=(-5)2003+(-5)2004=(-5)2003(1-5)=4×52003,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提公因式分解因式,关键是正确确定公因式.3.下列运算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2352x x x +=;②()326x x =;③03215⨯-=;④538--+=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A解析:A【分析】 ①根据同类项的定义判断计算;②根据幂的乘方公式计算;③利用零指数幂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计算;④根据同类项的定义判断计算.【详解】∵2x 与3x 不是同类项,无法合并,∴①是错误的;∵()326x x =,∴②是正确的; ∵032112-1=1⨯-=⨯,∴③是错误的;∵53-5+3=-2--+=,∴④是错误的;综上所述,只有一个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合并同类项,幂的乘方,零指数幂,绝对值,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熟练掌握公式及其运算法则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从边长为21a +的正方形纸片中剪去一个边长为2a +的正方形(0)a >,剩余部分沿虚线又剪拼成一个矩形(不重叠无缝隙),则矩形的面积为( )A .233a -B .233a +C .221a a -+D .2189a a ++ A解析:A【分析】 矩形的面积就是边长是21a +的正方形与边长是2a +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差,列代数式进行化简即可.【详解】解:由题意可知,矩形的面积就是边长是21a +的正方形与边长是2a +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差,∴S 矩形=()()22212a a +-+=2244144a a a a ++---=233a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整式的运算,根据题意列出代数式,同时正确使用完全平方公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5.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246x x x ⋅=B .246()x x =C .3362x x x +=D .33(2)6x x -=- A 解析:A【分析】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以及合并同类项进行判断即可.【详解】A 选项246x x x ⋅=,选项正确,故符合题意;B 选项248()x x =,选项错误,故不符合题意;C 选项3332x x x +=,选项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 选项33(2)8x x -=-,选项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以及合并同类项,属于基础题,熟练掌握这些计算公式和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6.已知5a b +=,2ab =-,则a 2+b 2的值为( )A .21B .23C .25D .29D 解析:D【分析】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得()2222a b a b ab +=+-,再整体代入即可求值.【详解】解:∵()2222a b a b ab +=++,∴()2222a b a b ab +=+-, ∵5a b +=,2ab =-,∴原式()252225429=-⨯-=+=.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完全平方公式,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7.下列各式运算正确的是( )A .235a a a +=B .1025a a a ÷=C .()32626b b =D .2421a a a -⋅= D 解析:D【分析】根据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对各选项计算后利用排除法求解.【详解】解:A 、a 2与3a 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故本选项错误;B 、1028a a a ÷=,故本选项错误;C 、()32628b b =,故本选项错误; D 、24221a a a a --⋅==,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幂的乘方的性质,同底数幂的乘法,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熟练掌握运算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合并同类项时,不是同类项的不能合并.8.下列运算中,正确的是( )A .()23294x y x y = B .3362x x x += C .34x x x ⋅=D .22(3)(3)3x y x y x y +-=- C 解析:C【分析】根据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运算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同底数幂的乘法以及平方差公式分别计算各项,然后再进行判断即可.【详解】解:A. ()23264x y x y =,所以原选项计算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3332x x x +=,所以原选项计算错误,故不符合题意;C.34x x x ⋅=,计算正确,符合题意;D.22(3)(3)9x y x y x y +-=-,所以原选项计算错误,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乘方与幂的乘方运算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同底数幂的乘法以及平方差公式,要熟练掌握.9.已知x ,y ﹣1,则xy 的值为( )A .8B .48C .D .6D解析:D【分析】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即可.【详解】当x +1,y 1时,xy +11))2﹣12=7﹣1=6,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平方差计算公式,已知字母的值求代数式的值,熟记平方差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10.已知2|5213|(310)0x y x y +-+--=,则x y 的立方根为( )A .1B .1-C .2D .2- B解析:B【分析】根据绝对值和平方式的非负性得到关于x 、y 的方程组,然后解方程组求得x 、y 值,代入求得x y 即可求解.【详解】 解:由题意,得:521303100x y x y +-=⎧⎨--=⎩, 解得:31x y =⎧⎨=-⎩, ∴x y =(﹣1)3=﹣1,∴x y 的立方根为﹣1,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绝对值和平方式的非负性、代数式求值、立方根,正确列出方程组是解答的关键.二、填空题11.如果23a b -的值为1-,则645b a -+的值为_____.7【分析】把所求代数式整理成已知条件的形式然后整体代入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2a-3b=-1∴3b-2a=1∴=2+5=7故答案是:7【点睛】本题考查了代数式求值整体思想的利用是解题的关键解析:7【分析】把所求代数式整理成已知条件的形式,然后整体代入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2a-3b=-1,∴3b -2a=1,∴()64523b 2a 5b a -+=-+=2+5=7,故答案是:7.【点睛】本题考查了代数式求值,整体思想的利用是解题的关键.12.2007200820092()(1.5)(1)3⨯÷-=_____.-15【分析】首先把分解成再根据积的乘方的性质的逆用解答即可【详解】解:原式===﹣15故答案为-15【点睛】本题考查有理数的乘方运算逆用积的乘方法则是解题关键解析:-1.5【分析】首先把20081.5分解成20071.5 1.5⨯,再根据积的乘方的性质的逆用解答即可.【详解】 解:原式=()200720072 1.5 1.513⎛⎫⨯⨯÷- ⎪⎝⎭ =()20072 1.5 1.513⎛⎫⨯⨯⨯- ⎪⎝⎭=﹣1.5,故答案为-1.5 .【点睛】 本题考查有理数的乘方运算,逆用积的乘方法则是解题关键.13.历史上数学家欧拉最先把关于x 的多项式用记号()f x 来表示,把x 等于某数a 时的多项式的值用()f a 来表示.例如,对于多项式()35f x mx nx =++,当3x =时,多项式的值为()32735f m n =++,若()36f =,则()3f -的值为__________.4【分析】由得到整体代入求出结果【详解】解:∵∴即∴故答案是:4【点睛】本题考查代数式求值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整体代入求值的思想解析:4【分析】由()36f =得到2731m n +=,整体代入()32735f m n -=--+求出结果.【详解】解:∵()36f =,∴27356m n ++=,即2731m n +=,∴()()327352735154f m n m n -=--+=-++=-+=.故答案是:4.【点睛】本题考查代数式求值,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整体代入求值的思想.14.|1|0-=b ,则2020()a b +=_________.1【分析】根据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及绝对值的非负性求出a=-2b=1代入计算即可【详解】∵且∴a+2=0b-1=0∴a=-2b=1∴故答案为:1【点睛】此题考查代数式的求值正确掌握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及【分析】根据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及绝对值的非负性求出a=-2,b=1,代入计算即可.【详解】 ∵2|1|0++-=a b ,且20,|1|0a b +≥-≥,∴a+2=0,b-1=0,∴a=-2,b=1,∴202020201()(21)a b +-+==,故答案为:1.【点睛】此题考查代数式的求值,正确掌握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及绝对值的非负性求出a=-2,b=1是解题的关键.15.如图所示,在这个运算程序当中,若开始输入的x 是2,则经过2021次输出的结果是________.4【分析】根据第一次输出的结果是1第二次输出的结果是6…总结出每次输出的结果的规律求出2021次输出的结果是多少即可【详解】解:把x=2代入得:2÷2=1把x=1代入得:1+5=6把x=6代入得:6解析:4【分析】根据第一次输出的结果是1,第二次输出的结果是6,…,总结出每次输出的结果的规律,求出2021次输出的结果是多少即可.【详解】解:把x=2代入得:2÷2=1,把x=1代入得:1+5=6,把x=6代入得:6÷2=3,把x=3代入得:3+5=8,把x=8代入得:8÷2=4,把x=4代入得:4÷2=2,把x=2代入得:2÷2=1,以此类推,∵2021÷6=336…5,∴经过2021次输出的结果是4.故答案为:4.本题主要考查了代数式求值问题,要熟练掌握,求代数式的值可以直接代入、计算.如果给出的代数式可以化简,要先化简再求值.题型简单总结以下三种:①已知条件不化简,所给代数式化简;②已知条件化简,所给代数式不化简;③已知条件和所给代数式都要化简.16.如图,把同样大小的黑色棋子摆放在正多边形的边上,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则第6个图形需要黑色棋子的个数是______,第n 个图形需要的黑色棋子的个数是______.(n 为正整数)【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得第一个图形需要黑色棋子的个数为2×3-3第二个图形需要黑色棋子的个数为3×4-4第三个图形需要黑色棋子的个数为4×5-5依此类推可得第n 个图形需要黑色棋子的个数为计算可得答案解析:()2n n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得第一个图形需要黑色棋子的个数为2×3-3,第二个图形需要黑色棋子的个数为3×4-4,第三个图形需要黑色棋子的个数为4×5-5,依此类推可得第n 个图形需要黑色棋子的个数为()()()122n n n ++-+,计算可得答案.【详解】解:观察图形可得:第1个图形是三角形,有3条边,每条边上有2个点,重复了3个点,需要黑色棋子2×3-3个,第2个图形是四边形,有4条边,每条边上有3个点,重复了4个点,需要黑色棋子3×4-4个,第3个图形是五边形,有5条边,每条边上有4个点,重复了5个点,需要黑色棋子4×5-5个,按照这样的规律下去:则第n 个图形需要黑色棋子的个数是()()()()1222n n n n n ++-+=+,∴当n=6时,()26848n n +=⨯=;故答案为48;()2n n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图形规律及整式乘法的应用,关键是根据图形得到一般规律,然后问题可求解.17.已知香蕉,苹果,梨的价格分别为a ,b ,c (单位:元/千克)、用20元正好可以买三种水果各1千克:买1千克香蕉,2千克苹果,3千克梨正好花去42元,若买b 千克香需w 元,则w =___________.(结果用含c 的代数式表示)【分析】根据题意得:通过计算得到b 和c 的关系式;再将b 和c 的关系式代入到得a 和c 的关系式经计算即可得到答案【详解】根据题意得:∴∴∴∴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三元一次方程组整式运算的知识;解题的解析:222644c c -+-【分析】根据题意得:20a b c ++=,2342a b c ++=,通过计算得到b 和c 的关系式;再将b 和c 的关系式代入到20a b c ++=,得a 和c 的关系式,经计算即可得到答案.【详解】根据题意得:20a b c ++=,2342a b c ++=∴204223a b c b c =--=--∴222b c =-∴20202222a b c c c c =--=-+-=-∴()()2222222644w a b c c c c =⨯=--=-+- 故答案为:222644c 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元一次方程组、整式运算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元一次方程组、整式乘法运算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18.要使()()22524x x x mx -+--的展开式中不含2x 项,则m 的值是______.-6【分析】结合题意根据整式乘法的性质计算即可得到答案【详解】∵的展开式中不含项∴∴∴故答案为:-6【点睛】本题考查了整式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整式乘法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解析:-6【分析】结合题意,根据整式乘法的性质计算,即可得到答案.【详解】∵()()22524x x x mx -+--的展开式中不含2x 项∴()224520x x mx x ⨯-+⨯+⨯= ∴4100m -++=∴6m =-故答案为:-6.【点睛】本题考查了整式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整式乘法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 19.因式分解:24ay a -=_______.【分析】先提取公因式a 再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详解】=故答案为:【点睛】此题考查多项式的分解因式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解析:()()22a y y +-【分析】先提取公因式a ,再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详解】24ay a -=2)(4a y -=()()22a y y +-,故答案为:()()22a y y +-.【点睛】此题考查多项式的分解因式,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20.在学习整式乘法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将上述等号右边的式子的各项系数排成下表,如图:(a +b )0=1(a +b )1=a +b(a +b )2=a 2+2ab +b 2(a +b )3=a 3+3a 2b +3ab 2+b 3这个图叫做“杨辉三角”,请观察这些系数的规律,直接写出(a +b )5=__________,并说出第7排的第三个数是___.a5+5a4b+10a3b2+10a2b3+5ab4+b515【分析】多项式乘方运算安全平方公式安全立方公式发现规律数字规律归纳即可【详解】解:(a+b )5=a5+5a4b+10a3b2+10a2b解析:a 5+5a 4b +10a 3b 2+10a 2b 3+5ab 4+b 5 15【分析】多项式乘方运算,安全平方公式,安全立方公式,发现规律,数字规律归纳即可,【详解】解:(a +b )5=a 5+5a 4b +10a 3b 2+10a 2b 3+5ab 4+b 5;第7排的第三个数是15,故答案为:a 5+5a 4b +10a 3b 2+10a 2b 3+5ab 4+b 5;15,【点睛】本题考查完全平方公式、完全立方公式,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掌握多项式乘法法则,和完全平方公式,观察式子的特征是解题关键,三、解答题21.先化简,再求值:2(21)(21)(23)+---a a a ,其中112a =-. 解析:12a -10,-11【分析】先按乘法公式进行化简,再代入求值即可.【详解】解:原式=2241(4129)---+a a a =22414129--+-a a a=12a -10当112a =-时, 原式=112()1012⨯-- =110--=11-.【点睛】本题考查了运用乘法公式进行化简整式并求值,解题关键是熟练运用乘法公式进行化简,注意符号的变化.22.如图1,将一个长为4a ,宽为2b 的长方形,沿图中虚线均匀分成4个小长方形,然后按图2形状拼成一个正方形.(1)图2的空白部分的边长是多少?(用含a ,b 的式子表示)(2)若2a+b=7,且ab=6,求图2中的空白正方形的面积;(3)观察图2,用等式表示出(2a-b )2,ab 和(2a+b )2的数量关系.解析:(1)2a-b ;(2)1;(3)22(2)(2)8a b a b ab +=-+【分析】(1)观察由已知图形,求出小长方形的长为2 a ,宽为b ,那么图2中的空白部分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小长方形的长—小长方形的宽;(2)通过观察图形,大正方形的边长为小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和.图2中空白部分的正方形的面积为大正方形的面积 - 四个小长方形的面积;(3)通过观察图形知:(2 a +b )2 ,(2 a -b )2 , 8 a b .分别表示的是大正方形、空白部分的正方形及小长方形的面积,据此即可解答.【详解】解:()1长为4a ,宽为2b 的长方形分成四个小长方形,则小长方形的长为422a a ÷=,宽为22b b ÷=,图2的空白部分的边长=小长方形的长 - 小长方形的宽,即图2的空白部分的边长是2a b -;()2由图2可知,S 空白小正方形=()()222=28a b a b ab -+-, 27a b +=,且6ab =,∴S 空白小正方形=()()222=28a b a b ab -+-=()2786=1-⨯; ()3由图2可以看出,大正方形面积=空白部分的正方形的面积+四个小长方形的面积, 即:22(2)(2)8a b a b ab +=-+.【点睛】此题考查了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解答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对列代数式、代数式求值的理解与掌握.关键是通过观察图形找出各图形之间的关系.23.已知x 、y 互为相反数,a 、b 互为倒数,m 是最大的负整数,求(x +y )﹣abm 的值.解析:2【分析】根据相反数和倒数的概念以及数的大小比较法则确定x+y ,ab 以及m 的值,从而代入计算.【详解】解:∵x 、y 互为相反数,a 、b 互为倒数,m 是最大的负整数,∴x+y=0,ab=1,m=-1∴(x +y )﹣abm=0-1×(-1)=2.【点睛】本题考查代数式求值,掌握相反数及倒数的概念以及数的大小比较,正确计算是解题关键.24.计算:(1)()2323298---(2)()()2215105x y xy xy -÷-(3)()()()2321x x x -+--解析:(133;(2)32x y -+;(3)7x -【分析】(1)同时计算乘方、绝对值、算术平方根及开立方,再计算加减法;(2)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计算;(3)先根据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及完全平方公式计算,再合并同类项即可.【详解】(1)解:原式43232=--33=-;(2)解:原式32x y =-+(3)解:原式2223621x x x x x =+---+- 7x =-.【点睛】此题考查实数的混合运算及整式的混合运算,掌握实数的乘方、绝对值、算术平方根及开立方、加减法运算,整式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及完全平方公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是解题的关键.25.从边长为a 的正方形中剪掉一个边长为b 的正方形(如图1),然后将剩余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如图2).(1)上述操作能验证的等式是______;(2)运用(1)中的结论,完成下列各题:①已知:3a b -=,2224a b -=,求+a b 的值;②计算:22222111111111123420192020⎛⎫⎛⎫⎛⎫⎛⎫⎛⎫-⨯-⨯-⨯⋅⋅⋅⨯-⨯- ⎪ ⎪ ⎪ ⎪ ⎪⎝⎭⎝⎭⎝⎭⎝⎭⎝⎭. 解析:(1)a 2-b 2=(a+b )(a-b );(2)①8;②20214040【分析】 (1)分别表示拼接前后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可得等式a 2-b 2=(a+b )(a-b ),得出答案; (2)①利用平方差公式将a 2-b 2化为(a+b )(a-b ),再整体代入即可;②先利用平方差公式变形,再约分即可得到结果.【详解】解:(1)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 2-b 2,图2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b )(a-b ), 因此有a 2-b 2=(a+b )(a-b ),∴能验证的等式是a 2-b 2=(a+b )(a-b )(2)①∵a 2-b 2=(a+b )(a-b )=24,a-b=3,∴a+b=8;②原式=11111111(1)(1)(1)(1)(1)(1)...(1)(1)22334420202020-+-+-+-+ 1324352019,223344202020202021=⨯⨯⨯⨯⨯⨯⨯⨯12021=⨯220202021=4040【点睛】本题考查平方差公式的意义和应用,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是正确应用的前提.26.第一步:阅读材料,掌握知识.要把多项式am+an+bm+bn分解因式,可以先把它的前两项分成一组,并提出公因式a,再把它的后两项分成一组,提出公因式b,从而得: am+an+bm+bn=a(m+n)+b(m +n).这时,由于a(m+n)+b(m+n)中又有公因式(m+n),于是可提出(m+n),从而得到(m+n)(a+b),因此有: am+an+bn+bn=(am+an)+(bm+bn)=a(m+n)+b(m+n)=(m +n)(a+b).这种方法称为分组法.第二步:理解知识,尝试填空.(1)ab-ac+bc-b2=(ab-ac)+(bc-b2)=a(b-c)-b(b-c)=.第三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2)因式分解:x2y-4y-2x2+8.第四步:提炼思想,拓展应用.(3)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a、b、c,且满足a2+2b2+c2=2b(a+c),试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解析:(1)(b-c)(a-b);(2)(y-2)(x+2)(x-2);(3)这个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理由见解析.【分析】(1)提取b-c即可;(2)先分组,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即可;(3)移项后分解因式,可得出a=b=c,则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a(b-c)-b(b-c)=(b-c)(a-b).故答案为:(b-c)(a-b);(2)x2y-4y-2x2+8=(x2y-4y)-(2x2-8)=y(x2-4)-2(x2-4)=(y-2)(x2-4)=(y-2)(x+2)(x-2);(3)这个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a2+2b2+c2=2b(a+c),∴a2+2b2+c2-2ba-2bc=0,∴a 2-2ab+b 2+b 2-2bc+c 2=0,∴(a-b )2+(b-c )2=0,∵(a-b )2≥0,(b-c )2≥0,∴a-b=0,b-c=0,∴a=b=c ,∴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点睛】本题考查分组因式分解,等边三角形的定义.能理解题意,掌握分组分解法是解题关键. 27.计算(1)2019(1)|2|-;(2)9(3)(3)x x -+-;(3)2(23)4(3)a b a a b ---.解析:(1)2;(2)221839x b -;()【分析】(1)根据乘方、立方根、算术平方根、绝对值的意义计算出各项值再去括号进行加减即可;(2)先根据平方差公式计算后两项的积,然后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即可;(3)根据完全平方公式或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计算出前面两个乘法结果后合并同类项即可 .【详解】解:(1)原式=-1+3+2-(2=4-22=+(2)原式=()222999918x x x --=-+=-;(3)原式=222241294129a ab b a ab b -+-+=.【点睛】本题考查实数和整式的混合运算,熟练掌握有关运算法则和乘法公式的应用是解题关键. 28.因式分解:(1)4x 2y ﹣4xy +y ;(2)9a 2﹣4(a +b )2.解析:(1)y (2x ﹣1)2;(2)(5a +2b )(a ﹣2b )【分析】(1)先提公因式,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2)先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再化简即可.【详解】解:(1)4x 2y ﹣4xy +y=y (4x 2﹣4x +1)=y (2x ﹣1)2;(2)9a2﹣4(a+b)2=[3a+2(a+b)][3a﹣2(a+b)]=(5a+2b)(a﹣2b).【点睛】本题考查了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一个多项式有公因式首先提取公因式,然后再用其他方法进行因式分解,同时因式分解要彻底,直到不能分解为止.。

八年级上册数学题大全

八年级上册数学题大全

八年级上册数学题大全一、三角形相关(6题)1.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5,第三边的长为偶数,则第三边的长可以是多少?- 解析:设第三边的长为x,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可得5 - 3< x<5+3,即2< x<8。

因为x为偶数,所以x = 4或x = 6。

2. 在ABC中,∠ A=∠ B + 10^∘,∠ C=∠ A+10^∘,求ABC各内角的度数。

- 解析:设∠ B = x^∘,因为∠ A=∠ B + 10^∘,所以∠ A=(x + 10)^∘,又因为∠ C=∠ A+10^∘,所以∠ C=(x+10 + 10)=(x + 20)^∘。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可得x+(x + 10)+(x + 20)=180,3x+30 = 180,3x=150,x = 50。

所以∠ B=50^∘,∠ A = 60^∘,∠ C=70^∘。

3. 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ADC的周长比ABD的周长多5cm,AB与AC的和为11cm,求AC的长。

- 解析:因为AD是BC边上的中线,所以BD = DC。

ADC的周长为AC + AD+DC,ABD的周长为AB + AD+BD。

又因为ADC的周长比ABD的周长多5cm,所以(AC + AD+DC)-(AB + AD+BD)=5,即AC - AB=5。

设AC=x cm,因为AB与AC 的和为11cm,所以AB=(11 - x)cm。

则x-(11 - x)=5,x - 11+x=5,2x=16,x = 8,所以AC = 8cm。

4.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8cm,一边长为4cm,求其他两边的长。

- 解析:分两种情况讨论。

- 当4cm为腰长时,底边长为18 - 4×2=18 - 8 = 10cm。

因为4 + 4=8<10,不满足三角形三边关系,所以这种情况舍去。

- 当4cm为底边长时,腰长为(18 - 4)÷2=7cm。

八年级上册数学重点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重点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重点题一、三角形全等证明题1. 已知:如图,在△ABC和△DEF中,AB = DE,BC = EF,∠B = ∠E。

求证:△ABC≌△DEF。

解析:在△ABC和△DEF中,已知AB = DE,BC = EF,∠B = ∠E。

根据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中的“边角边”(SAS),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里AB和BC是△ABC的两边,∠B是它们的夹角;DE和EF是△DEF的两边,∠E是它们的夹角。

因为AB = DE,BC = EF,∠B = ∠E,所以△ABC≌△DEF(SAS)。

2. 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上一点,且BE = AC,延长BE交AC于F。

求证:AF = EF。

解析:延长AD到G,使DG = AD,连接BG。

因为AD是BC边上的中线,所以BD = CD。

在△BDG和△CDA中,BD = CD,∠BDG=∠CDA(对顶角相等),DG = DA。

根据“边角边”(SAS)判定定理,△BDG≌△CDA。

所以BG = AC,∠G = ∠CAD。

又因为BE = AC,所以BG = BE,那么∠G = ∠BEG。

因为∠BEG = ∠AEF(对顶角相等),∠G = ∠CAD,所以∠AEF = ∠CAD,即AF = EF。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相关题1.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解析:情况一:当80°角是顶角时。

因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设底角为x。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可得2x+80° = 180°。

解方程2x=180° 80°,2x = 100°,x = 50°。

所以另外两个角的度数都是50°。

情况二:当80°角是底角时。

则另一个底角也是80°,顶角为180° 80°×2 = 180° 160°=20°。

八年级上册数学大题试卷

八年级上册数学大题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若a、b是方程x^2 - 4x + 3 = 0的两个根,则a + b的值为______。

2. 在直角坐标系中,点P(2,3)关于x轴的对称点坐标为______。

3. 若sinθ = 0.6,且θ在第二象限,则cosθ的值为______。

4. 下列各数中,不是有理数的是______。

A. √16B. -3/4C. πD. 0.255. 下列函数中,是反比例函数的是______。

A. y = 2x + 1B. y = 3/xC. y = x^2 - 4D. y = √x6. 若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8,腰长为10,则该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

7. 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______。

A. a^2 = aB. (a + b)^2 = a^2 + b^2C. (a - b)^2 = a^2 - b^2D. (a +b)^2 = a^2 + 2ab + b^28. 若x = 3,y = 2,则x^2 + 2xy - 3y^2的值为______。

9. 若a、b、c、d是等差数列的前四项,且a + b + c + d = 20,则b的值为______。

10. 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______。

A. 3a^2 = 9aB. 3a^2 = 3a 3aC. 3a^2 = 3 3 a^2D. 3a^2 = 3 a a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函数中,是二次函数的是______。

A. y = x^2 + 3x + 2B. y = 2x^2 - 5x + 3C. y = x^2 + 4x + 6D. y = 2x^3 + 3x^2 - 5x + 22. 若a、b、c是等差数列的前三项,且a + b + c = 12,则b的值为______。

A. 4B. 6C. 8D. 103. 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1,2),点B(3,4),则线段AB的中点坐标为______。

A. (2,3)B. (2,2)C. (3,3)D. (3,2)4. 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______。

初二上学期数学经典例题

初二上学期数学经典例题

等腰三角形经典例题透析类型一:与度数有关的计算1.如图,在△ABC中,D在BC上,且AB=AC=BD,∠1=30°,求∠2的度数。

思路点拨:解该题的关键是要找到∠2和∠1之间的关系,显然∠2=∠1+∠C,只要再找出∠C与∠2的关系问题就好解决了,而∠C=∠B,所以把问题转化为欲找出∠2与∠B 之间有什么关系,变成△ABD的角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容易的多了。

解析:∵AB=AC∴∠B =∠C∵AB=BD∴∠2=∠3∵∠2=∠1+∠C∴∠2=∠1+∠B∵∠2+∠3+∠B=180°∴∠B=180°-2∠2∴∠2=∠1+180°-2∠2∴3∠2=∠1+180°∵∠1=30°∴∠2=70°总结升华:关于角度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方程进行解决。

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D、E在△ABC的边BC上,且BE=BA,CD=CA,若∠BAC=122°,求∠DAE的度数。

【答案】∵BE=BA∴∠2=∠BAE∵CD=CA∴∠1=∠CAD∵∠1+∠CAD+∠C=180°∴∠1=∵∠2+∠BAE+∠B=180°∴∠2=∴∠1+∠2=∵∠B+∠C=180°-∠BAC∴∠1+∠2=∵∠DAE=180°-(∠1+∠2)∴∠DAE=90°-=90°-61°=29°。

【变式2】在△ABC中,AB=AC,D在BC上,E在AC上,且AD=AE,∠BAD=30°,求∠EDC的度数。

【答案】∵AB=AC,AD=AE∴∠B=∠C,∠ADE=∠AED∵∠ADE+∠EDC=∠ADC=∠B+∠BAD∴∠AED+∠EDC=∠C+∠BAD∵∠AED=∠C+∠EDC∴∠C+2∠EDC=∠C+∠BAD∴∠EDC=∠BAD=15°。

类型二: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2.当腰长或底边长不能确定时,必须进行分类讨论(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8cm和10cm,求周长。

八年级上册典型题

八年级上册典型题

八年级上册典型题一、三角形全等证明类(5题)1. 如图,在△ABC和△DEF中,AB = DE,BC = EF,∠A = ∠D。

求证:△ABC≌△DEF。

- 解析:- 在△ABC和△DEF中,已知AB = DE,BC = EF,∠A = ∠D。

- 但是“SSA”(边 - 边 - 角)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这是一个易错点,让学生明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中没有“SSA”。

2. 已知:如图,AC = BD,∠CAB=∠DBA。

求证:△CAB≌△DBA。

- 解析:- 在△CAB和△DBA中,AC = BD,∠CAB = ∠DBA,AB是公共边。

- 根据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中的“SAS”(边角边),因为AC = BD,∠CAB = ∠DBA,AB = BA,所以△CAB≌△DBA。

3. 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上一点,且BE = AC,延长BE交AC于F。

求证:△AEF≌△DEB。

- 解析:- 因为AD是BC边上的中线,所以BD = CD。

- 在△AEF和△DEB中,- 对顶角∠AEF = ∠DEB。

- 因为BD = CD,AD是中线,∠BDE = ∠CDA(对顶角相等),可证△BDE≌△CDA (SAS),所以∠BED = ∠CAD,又因为BE = AC。

- 根据“AAS”(角角边),所以△AEF≌△DEB。

4. 如图,AB = AC,AD = AE,∠1 = ∠2。

求证:△ABD≌△ACE。

- 解析:- 因为∠1 = ∠2,所以∠1+∠CAD = ∠2 + ∠CAD,即∠BAD = ∠CAE。

- 在△ABD和△ACE中,AB = AC,AD = AE,∠BAD = ∠CAE。

- 根据“SAS”(边角边),所以△ABD≌△ACE。

5. 如图,点B、F、C、E在一条直线上,FB = CE,AB∥ED,AC∥FD。

求证:△ABC≌△DEF。

- 解析:- 因为FB = CE,所以FB+FC = CE + FC,即BC = EF。

(考点精选)初二数学典型大题集合训练(含答案解析)

(考点精选)初二数学典型大题集合训练(含答案解析)
5. 【解答题】如图,已知线段 AC∥y 轴,点 B 在第一象限,且 AO 平分∠BAC,AB 交 y 轴于 G,连 OB、OC.
1小题1.判断△AOG的形状,并予以证明. 答案:
解:△AOG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AC∥y轴, ∴∠CAO=∠AOG.
∵AO平分∠BAC,
∴∠CAO=∠GAO,


∴△APM≌△BPN(ASA). 2小题2.当MN=2BN时,求α的度数. 答案: 解:由(1)得:△APM≌△BPN, ∴PM=PN, ∴MN=2PN, ∵MN=2BN, ∴BN=PN, ∴α=∠B=50°. 3小题3.若△BPN的外心在该三角形的内部,直接写出α的取值范围.
第 1页共 18页
第 4页共 18页
答案: 解:①是,证明如下: ∵∠BQM=60°, ∴∠ABM=∠BQM, ∴∠BAM+∠ABQ=∠CBN+∠ABQ, ∴∠BAM=∠CBN. 在△ABM和△BCN中,
, ∴△ABM≌△BCN(ASA), ∴BM=CN. ②是,证明方法同(1). 故答案为:是;是. 解析(1)可证明△ABM≌△BCN,可求得∠BAM=∠CBN,再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 质可证∠BQM=60°. (2)①由∠BQM=60°可求得∠BAM=∠CBN,可证明△ABM≌△BCN,可求得 BM=CN; ②由条件可证明△ABM≌△BCN,同(1)可求得∠BQM=60°.
, ∴△ABC≌△DEC(AAS), ∴AC=CD. 2小题2.若AC=AE,求∠DEC的度数. 答案: 解:∵∠ACD=90°,AC=CD, ∴∠2=∠D=45°. ∵AE=AC, ∴∠4=∠6=67.5°, ∴∠DEC=180°-∠6=112.5°. 解析(1)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到∠3=∠5,结合条件∠1=∠D,再加上 BC=CE,可证得结论; (2)根据∠ACD=90°,AC=CD,得到∠2=∠D=45°,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 到∠4=∠6=67.5°,由平角的定义得到∠DEC=180°-∠6=112.5°.

八年级上学期证明题集锦35道基础经典

八年级上学期证明题集锦35道基础经典

1、已知:如图,点B,E,C,F 在同一直线上,AB ∥DE,且AB=DE,BE=CF.求证:AC ∥DF .2、如图,已知: AD 是BC 上的中线 ,且DF=DE 求证:BE ∥CF .3、如图, 已知:AB ⊥BC 于B , EF ⊥AC 于G , DF ⊥BC 于D , BC=DF .求证:AC=EF .FG E D C B A4 如图,ΔABC的两条高AD、BE相交于H,且AD=BD,试说明下列结论成立的理由。

(1)∠DBH=∠DAC;(2)ΔBDH≌ΔADC。

5、如图①,E、F分别为线段AC上的两个动点,且DE⊥AC于E,BF⊥AC于F,若AB=CD,AF=CE,BD交AC于点M.i.求证:MB=MD,ME=MFii.当E、F两点移动到如图②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能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AB CDEH6 如图18所示,△ADF 和△BCE 中,∠A =∠B ,点D ,E ,F ,C 在同—直线上,有如下三个关系式:①AD =BC ;②DE =CF ;③BE ∥AF .(1)请用其中两个关系式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写出所有你认为正确的结论.(2)选择(1)中你写出的—个正确结论,说明它正确的理由.7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板如图20①所示放置,图20②是由它抽象出的几何图形,在同一条直线上,连结.(1)请找出图20②中的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说明(说明:结论中不得含有未标识的字母);(2)试说明:.8 已知:如图,△ABC 中,∠C=90°,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于E ,F 在AC 上BD=DF , 求证:CF=EB 。

B C E ,,DC DC BE D FE CB A图18 F EB D A C图20 ① ② DEA B9 已知:如图所示,点O在∠BAC的平分线上,BO⊥AC,CO⊥AB,垂足分别为D,E,求证:OB=OC.10 如图,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E,F分别为AB,AC上的点,且△EDF+△EAF=180°.求证:DE=DF.11 如图所示,在△ABC中,BD=DC,∠1=∠2,求证:AD平分∠BAC.12如图,AD⊥DC,BC⊥DC:,E是DC上一点,AE平分∠DAB.E是DC的中点,求证:BE平分∠ABC.13 .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ADC+△ABC=180°,BC=DC,CE△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E,CF△AB 于点F.求证:AC平分△BAD.14.如图所示,已知△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那么AP能否平分∠BAC?请说明理由.由此题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15 .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的度数16如图所示,∠BAC=∠ABD,AC=BD,点O是AD、BC的交点,点E是AB的中点.试判断OE和AB的位置关系,并给出证明.17、如图,已知: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D 、E 分别在AB 和AC 上,且AD=CE ,BE 和CD 相交于点P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数学(上)经典综合大题集锦
1.已知: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A(4,0),B(0,-4),P为y轴上B点下方一点,PB=m(m>0),以AP为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PM,其中PM=PA,点M落在第四象限。

(1)求直线AB的解析式;
(2)用m的代数式表示点M的坐标;
(3)若直线MB与x轴交于点Q,判断点Q的坐标是否随m的变化而变化,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2.如图,已知A (a ,b ),AB ⊥y 轴于B ,且满足a-2 +(b -2)2=0, (1)求A 点坐标;
(2)分别以AB ,AO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BC 和△AOD ,试判定线段AC 和DC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3)过A 作AE ⊥x 轴于E ,F ,G 分别为线段OE ,AE 上的两个动点,满足∠FBG=450,试探究OF+AG FG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请说明理由并求其值,如果变化,请说明
理由
3.如图甲,在△ABC 中,∠ACB 为锐角.点D 为射线BC 上一动点,连接AD ,
以A 为直角顶点且在直线AD 的右侧作等腰Rt △ADF .
(1)如果AB =AC ,∠BAC =90º.
①当点D 在线段BC 上时(与点B 不重合),如图乙,线段CF 、BD 之间的位置关系为 ,数量关系为 .
②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丙,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
立,为什么?
(2)如果AB ≠AC ,∠BAC ≠90º,点D 在线段BC 上运动.
试探究:当△ABC 的角满足一个什么条件时,CF ⊥BC (点C 、F 重合除外)?直接写出这个条件(不需说明理由),并画出相应图形(画图不写作法).
B C
A
D F 甲
B
D
C A
F

A
B C D
F

B
G
A
F
D
E
C
H 4.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F 是AC 的中点,D 在线段BC 上,连接DF ,以DF 为边在DF 的右侧作等边△DFE ,ED 的延长线交AB 于H ,连接EC ,则以下结论:①∠
AHE +∠AFD =180°;②AF =
2
1
BC ;③当D 在线段BC 上(不与B ,C 重合)运动,其他条件不变时
BD
BH
是定值;④当D 在线段BC 上(不与B ,C 重合)运动,其他条件不变时DC
EC BC 21
是定值;
(1)其中正确的是-------------------; (2)对于(1)中的结论加以说明;
5. 如图,一次函数k kx 4y -=交x 轴的正半轴于点A ,交y 轴的正半轴于点C . (1)求点A 的坐标;
(2)P 为第一象限内的整点(横坐标、纵坐标都是整数),并且满足△PAC 的面积是△AOC 面积的2
倍.当2
3
k -=时,求出所有P 点的坐标.
(3)当K 变化时,作直线k kx 4y -=关于x 轴对称的直线AC',过C 点作直线CB
交线段OA 于D 点,交AC'于B 点,且∠OCD =2
1
∠C AO ,结论:①AB +AC 是
定值;②AC -AB 是定值.这两个结论中有一个正确,请你选出这个结论,并求出此定值是多少.
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O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 (4,4) (1)求B 点坐标;
(2)若C 为x 轴正半轴上一动点,以AC 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ACD ,∠ACD=90°连OD ,求∠AOD 的度数;
(3)过点A 作y 轴的垂线交y 轴于E ,F 为x 轴负半轴上一点,G 在EF 的延长线上,以EG 为直角边作等腰Rt △EGH ,过A 作x 轴垂线交EH 于点M ,连FM ,等式OF
FM
AM =1
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
8.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O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OA-AB.
(1)如图,在图中画出△AOB关于BO的轴对称图形△A1OB,若A(-3,1),请求出
A1点的坐标:
(2)当△AOB绕着原点O旋转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AB与y轴交于点E,且
AE=BE.AF⊥y轴交BO于F,连结EF,作AG//EF交y轴于G.试判断△AG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当△AOB绕着原点O旋转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若A(3,3),c为x轴上一点,且OC=OA,∠BOC=15°,P为y轴上一点,过P做PN⊥AC于N,PM⊥AO于M,当P在y轴正半轴上运动时,试探索下列结论:①PO+PN-PM不变,②PO+PM+PN不变.其中哪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说明理由并求出其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