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模式的相关理论

合集下载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

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

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

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

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

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减少。

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

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

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

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

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

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分析作为一个深深扎根于经济领域的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在我国的实践中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果。

本文旨在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阐述,同时探讨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以及前景展望。

一、产业集群理论概述产业集群理论作为经济学领域内一种近代化的分析工具,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它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几个相互依存的产业领域内的企业,以及跨领域的企业、研究机构、服务机构等各种产业相关主体在某些共同的产品、技术、市场和人才等方面协同运营,并在企业间形成逐步扩散的技术、管理和商业知识等,并进行创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从而形成了一个互相协调的产业局面。

产业集群理论除了突出了区域产业协同的内在机制外,还反映了新发展阶段下企业内部区分和分工的趋势,体现了企业合作和企业群组织间相互分工的产业规划理念。

它的出现意味着产业发展从一家经营模式向网络组织模式的转换,成为一个稳定的全产业链,以满足消费者对多样性与个性化需求的市场化趋势。

二、我国产业集群的应用现状在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由局部发展到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当前,我国的重要产业集群主要分为五大类:装备制造、电子与通信、化工与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

其中,无锡沃柏集团在装备制造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此引导了无锡的汽车、船舶、数字信息设备等多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电子与通信行业,华为、中兴、汇顶科技等龙头企业带动了中国珠海、深圳等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化工与新材料领域,江苏德润石油化工、陕西延长石化等企业积极推进了油化工产业链、二氧化硅产业链、特种气体企业等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生物医药方向,复星医药、中信药业、远大医药等零售药店和药物生产企业群体加速了上海、海南等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崛起。

现代服务业方面,京东、苏宁、美团、阿里巴巴等公司逐步建立了跨领域的业务,促进了互联网、金融、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上海、杭州等地理念、文化与资源的集聚。

产业集群模式分析

产业集群模式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产业集群模式部分理论: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由于地缘因素或者人文经济因素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率先走上对外开放,发展国际贸易的道路。

一时间,外国直接投资大量输入到珠三角地区;同时,内地大批劳动力也流动到珠三角;同时,由于毗邻香港、澳门的地缘优势,大量资本技术流向珠三角。

具备了以上条件,珠三角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区,注明的有中山市的古镇灯饰产业集群区,花都汽车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狮岭皮具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

产业集群是广东省工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省产业集群正朝着规模越来越大、产业链条越来越长、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区域布局越来越广的方向发展。

目前,全省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能力水平的产业集群共123个,目前省已经认定了36个示范区,其中规模较大、水平较高、产业配套较完善、有一定知名度的有75个。

目前,产业集群的模式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类:1.按照产业集群形成的初始动因是来自政府还是市场,可以把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市场自发型形成模式。

初始动因来自个人、企业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市场在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相对重要的作用。

(2)政府推动型形成模式。

初始动因来自政府对本地区经济利益的追求,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相对重要的作用。

(3)混合型形成模式。

初始动因来自个人、企业和政府对各自经济利益的追求,其决策的偶然和一致性导致某种产业集群的形成,在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市场和政府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各地政府都负有发展地方经济的责任,在某种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常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推动、促进或抑制、阻止的作用,是否发挥积极作用,取决于这种产业的集群发展是否符合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

产业集群概念

产业集群概念
第 Nhomakorabea节 产业集群
四、促进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路径
1.培育大型企业 2.塑造企业家精神 3.创造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 4.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5.帮助企业联合技术攻关
谢 谢!
第三节 产业集群
3.卫星平台式集群:由一些总部不在当地或由外部力量控制 的企业集中形成的。集群内企业是相对“孤立”;主要与 设在其他地区的母公司或者其他分公司发生联系;集群凝 聚力较低。
宁 波 大 榭 开 发 区 有 宁 波 万 华 MDI 、中海油高等级道路沥青、三菱化学 PTA、PTMG、韩国韩华化学聚氯乙 烯等一批大型石化企业,已发展成宁 波石化产业基地和浙江省环杭州湾临 港石化产业带的重要区块之一。
第三节 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主要理论
(一)传统产业区理论
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具有外部规 模经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劳动力市场优势 2.专业化服务提供优势 3.知识溢出效应
第三节 产业集群
(二)新产业区理论
1.高度专业化分工,集聚企业在信赖与信任基础 上形成长期稳定关系。 2.地方化网络,集群内的企业与相关机构有选择 地与其他行为主体进行长期正式或非正式合作, 形成长期稳定的具有网络特征的关系模式。 3.植根性特征,集群内企业活动深深根植于企业 所在的区域和地方环境,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 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三节 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类型
1.马歇尔式新产业区集群:马歇尔式新产业区集群是指由大量 规模经济要求不高的小企业组成的集群。决策高度本地化;合作 紧密;劳动力流动频繁;文化纽带强。
2007年以工业总产值5亿元以上为统计范围,浙 江拥有的产业集群总数已达462个。实现工业总产值 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这些产业集群绝大多 数是马歇尔式的产业集群。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集群(PPT 32页)

产业发展理论--产业集群(PPT 32页)
7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一)外部经济理论 (二)集聚经济理论 (三)交易费用理论 (四)新竞争理论
8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 象。他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认为产业 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
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
12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三)交易费用理论
集群内企业众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 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企业环境的不确 定性及交易费用得到降低。
数目众多的企业地理接近,增加了市场参与的角色,市 场机制更能发挥作用,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植根于地方社会网络,各企业在某 种程度上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企业间的合 作与信任感加强。
10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二)集聚经济理论
韦伯:集聚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 –高级阶段:各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
即产业集群化
促进产业集聚的四个因素 –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进程专业化 –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灵活的劳动力组织 –市场因素,企业要求进行批量购买和销售 –共享煤气、自来水管道、道路等基础设施
4
第七章 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伯格斯曼
位于同一地区,就业人数具有较强相关性的一
Bergsman, 1972 组经济活动(劳动力市场角度)
克若曼斯科
Czamanski, 1979
在所有产业中,一群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 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更强,并在空间上相互接 近的产业
派克
Pyke, 1992

产业、产业群、产业集群、产业链

产业、产业群、产业集群、产业链

1、什么叫产业?答: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而言,每个部门都机制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某种意义上每个部门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

生产物质产品的集合体,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一般不包括商业。

有时专指工业,如产业革命。

有时泛指一切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体,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服务业、文教卫生业等部门。

产业一般有三个特点:(1)规模性,即产业的企业数量、产品和服务的产出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2)功能性,这一产业在社会经济中承担一定的角色,而且是不可或缺的;(3)职业化,形成了专门从事这一产业活动的职业人员。

2、什么是产业群?产业群是产业集群在互联网上的一种共称。

根据波特(M. Porter)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共存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但他们又带有相互间竞争的性质。

”、什么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

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

4、什么是产业链?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作者:叶帅(研究院咨询助理)来源:中研智业集团·研究院日期:2013.7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

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也以西方国家为主,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关产业集群的理论也出现了不同的学派,他们对产业集群做了不同的定义和解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其中产业集群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产业集群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西方经济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的。

其涵义是: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

产业集群最早在国外出现,国外的专家学者对其研究也比较早,在不同的时期对产业集群研究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5种:(一)马歇尔的集聚理论西方关于集群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一书中首先提到了集群一词。

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继承了亚当•斯密对劳动分工的开创性观察,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产业集群现象。

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专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这一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外部规划经济;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源,它们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这一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内部规模经济。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既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众多的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都通过这些块状区域内制造出来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全美接近60%的产值。

在意大利,形成了199个产业集群,每年20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主要由其中的66个产业集群生产。

印度在2000年就有350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的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60%。

法、英、德以及拉丁美洲等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列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

2001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州长指南》,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利用政策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广东及江苏省苏南等)不少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

1产业集群的概念1.1.产业集群的概念1、波特给出的定义现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公认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

波特首先于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集群”(Clusters)的概念,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1]。

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于心经济竞争学》一文中,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实体和其他组织;产业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并向侧面拓展至辅助性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结构[2]。

在其后的著作《竞争论》(2003)中波特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定义加以扩展,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3]。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掀起了对产业集群研究的高潮,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流派,形成了“产业集群理论丛林”的局面。

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区位理论、经济社会学、东方管理学等学者都有丰富的产业集群方面的理论,本文简述一些在历史上或现在较主流的产业集群理论。

1.马歇尔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90)在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外部规模经济概念。

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使企业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

他认为的外部经济有:一是地方具有专用性劳动力市场;二是生产专业化而取得的中间产品;三是可获得的技术与信息。

“企业集群正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

集群一经形成,就会通过其优势将有直接联系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尤其是吸引特定性产业资源(或要素)。

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将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甚至不同产业,扩大地区产业规模。

而且,随着集群竞争力的增强,这种资源吸引效应还会逐步加速。

这种基于路径依赖形成的“集群—资源吸引—集群扩张—加速资源吸引”的循环累积过程,便于企业快捷获取所需资源,促进企业迅速成长。

他在论述中总结了“产业区”所具备的6个方面的特征:①与当地社区同源的价值观系统和协同的创新环境;②生产垂直联系的企业群体;③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④产业区理想的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⑤竞争与合作并存;⑥富有特色的本地金融系统。

○——企业图1 马歇尔产业集群示意图马歇尔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是开创性的,他对集群理论的一个贡献就是对规模经济概念的丰富,而规模经济是产业组织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他把某一区域原本相互无关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结合起来,造成一种企业生存、发展的产业氛围,即外部规模经济。

他发现了一种产生集群的“空气”—协同创新的环境。

2. 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1909)在《工业区位论》中提出集聚经济的概念来解释区位集聚。

产业集群的知识点总结

产业集群的知识点总结

产业集群的知识点总结1. 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地理范围内,某种产业的企业及其相关产业的供应商、科研机构、配套服务机构等,因为一定的产业联系和区域联系而相互联系和依存、形成相对稳定的组织体系和社会网络的现象。

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中、产业关联、产业链条和价值链的相关性、水平交叉和垂直交叉的复合效应等特点。

2. 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1)市场需求条件。

即充足的市场需求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条件,因为市场需求的存在可以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和集聚。

(2)技术条件。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技术有密切的关系,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保障。

(3)制度环境条件。

包括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等,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法律法规的保障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条件。

(4)人才条件。

人才是产业集群最为重要的资源,人才的集聚和培养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

3. 产业集群的作用(1)创新引领作用。

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利于技术的引进和集成,推动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2)成本优势作用。

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存在合理的分工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和成本的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市场引领作用。

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市场联系,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响应,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4)扩大就业作用。

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带动就业机会的增加,促进相关行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提高就业水平,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

4. 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1)生产链集聚模式。

指在某一地理范围内,集中了一个完整产业链条上的各种相关企业的现象,例如硅谷的信息技术产业链集聚。

(2)产业链集聚模式。

指在某一地理范围内,集中了某一个产业链条上的相对完整的各种相关企业的现象,例如德国的汽车产业链集聚。

(3)非传统产业集群模式。

指一些不同行业的企业在某一地理范围内由于所处行业的相对优势,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例如以深圳市为代表的中国电子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_PPT

产业集群_PPT
产业集群理论
1
产业集群的定义 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产业集群的特征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对区域发展的指导意义 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简评 实例分析
2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 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区域的竞争 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 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 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7
一些历史文化悠久社会资本雄厚的产业集群也不得 不向知识低头。意大利的艾米利亚一罗马格纳地区 以弹性专精见长的产业集群,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面对大企业也广泛采用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的挑战, 不得不在产品、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方面大量创新。 英国斯多克地区的瓷器集群面对国外大量标准化、 廉价的进口瓷器的冲击,不得不把其白坯生产转移 到印度尼西亚等国,从而把精力集中在知识含量较 高的后期生产上。
17
首次创新会比随后类似的创新要艰难得 多,一旦突破入门障碍,对后来者的启 迪,包括观念、认识、信心及行为都有 极大激励;创新是一个学习过程,首次 创新的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都会给后 来者提供少走弯路,快速实现创新成功 幷较快获得超过社会平均赢利能力的机 会的借鉴。上述两点即是客观诱导后来 者蜂拥而至,即形成技术创新的群集现 象的原因
虽然辅助性机构有助于集群内的企业公平高效地开展合作 与竞争,并进一步促进企业进行创新,但它并不能对产业集群 的形成构成关键影响。大学及一些国有研究机构的目标同企业 是有根本差别的,它们很少涉足到高度依赖于市场需求的、从 上二游战到前下在游大的学完及整金的融技机术构创方新面过都程比,硅这谷也有就着是 绝为对什优么势却12还8公是路不在9 能同硅谷竞争的原因。

产业集群论

产业集群论

产业集群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由一群相关产业企业和相关机构组成的集合体。

它们通过共享资源、合作创新和信息交流,形成了一种紧密的产业网络。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创造就业机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产业集群的定义、形成机制、发展模式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由一批相关联的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密集网络结构。

这些单位之间通过共享资源、信息交流以及合作创新等方式进行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且具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系。

二、产生机制1. 优势资源聚集:地理优势资源是形成产业集群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容易形成煤炭化工或电力装备制造等相关行业聚集。

2. 技术溢出效应:相近行业之间存在技术溢出效应,技术进步在一个企业或行业中的应用,会向其他企业或行业传递,从而形成技术创新的集聚效应。

3. 人才聚集效应:人才是产业集群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产业集群能够吸引大量人才的聚集,形成人才交流和创新的氛围。

4. 企业间合作:产业集群中企事业单位之间存在紧密合作关系。

通过合作创新和资源共享,提高了整个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效率和竞争力。

三、发展模式1. 供应链模式:产业链上下游企事业单位之间形成紧密合作关系,通过供应链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信息流畅和降低交易成本。

2. 制度创新模式:通过建立一系列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制度规定和支持,促进企事业单位之间形成紧密合作关系。

3. 制造型服务模式:将制造型企事业单位与服务型企事4. 互联网+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传统行5. 创新型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方式提高整个产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通过资源共享和合作创新,提高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效率和竞争力,推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 提高企业竞争力:产业集群中企事业单位之间形成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共享资源和合作创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1、产业的含义产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其内涵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地充实、外延不断地被扩大。

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产品和劳务的生产经营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和系统。

2、产业集群的含义、特征和竞争优势1)含义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

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

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

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特征:总体来说,考察产业集群的特征,有这样六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每个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围绕统一产业、或机密相关产业、或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

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发展模式

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发展模式

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发展模式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相关产业企业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联系形成的社会经济集合体,它具有生产效率高、成本低、技术创新和工艺进步、多元化的市场和创新机会的优势。

本文将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模式两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一、产业集群的形成1.政策导向政策导向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培育相关产业企业,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并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和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就是政策导向下形成的典型产业集群。

2.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文化、历史和生态环境独特的地方通常会形成产业集群。

另外,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市区以外的地方建立工厂,通过利用地方资源、优惠政策和便宜的劳动力成本,形成产业集群。

比如,深圳、珠海、江苏苏州等我国的一些产业集群都是地理位置优势下形成的。

3.产业链和供应链产业链和供应链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些链条上,各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纵向的联系使这些企业之间形成了必然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1.本地化发展模式本地化发展模式是指产业集群的参与企业几乎都在同一个地区,参与企业稠密,垂直和水平关联密切,形成的协同效应很强。

这种模式下,产业企业形成竞争和合作的社区,共同推动全体企业的发展,并且可以在共性产品、共用设备、共同进口等方面规模效益优先。

2.全球化发展模式全球化发展模式是指产业集群所在区域的产业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跨国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实现全球化。

这种模式下,产业企业在资源和市场的利用方面更加强调国际性和全球性,可以快速占领国际市场,迅速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制造业升级模式制造业升级模式是指基础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和可持续方向升级转型,通过不断创新增长点和差异化发展,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

第七章 工业集聚、产业集聚和新产业区理论

第七章 工业集聚、产业集聚和新产业区理论

的集聚,与其所在区域内的社会人文环境密 切相关。也即,区域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区 域创新环境的改善。
而另有一些学者(Scott,
1988~Storper&Scott,1992)指出,新产 业区,作为新的产业空间,是大量专业 化中小企业在集聚过程中生成的“柔性 生产综合体”(Flexible Production Complex)。新产业区出现在福特制 (Fordism)批量生产已被抛弃的地方,同 时也出现在大城市的周围地区,即将新 产业区看作是后福特制(Post-Fordism)的 产物。
素的竞争优势(主要由垂直和水平联系的 企业间合作与竞争形成)和非直接经济要 素的区域创新系统(由支撑机构和企业群 间相互作用形成)两个方面。
(四)集群化战略及对中国的 启示
虽然从成因来看,产业集群主要是市场
因素的作用,但与政府的政策扶持不无 关系。
①只有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才有
必要干预经济活动。 ②政府应当扶持合作良好的企业群,而 非单个企业。同时,在扶持对象的选择 上,应考虑到区域的要素禀赋优势,竞 争优势并非无本之木。
种不同形式的集聚体。马库森根据集聚 区内企业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四种典型的工业区类型(见图2、 表5):
①马歇尔式工业区(Marshallian District)
②轮轴式工业区(Hub-and-spoke District)
③卫星平台式工业区(Satellite Platform
实施集群战略,关键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发 展。 产业集群的发展既涉及产业问题,又涉及区 域问题,是一个“产业区域化”的过程。由 于中国产业经济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 不协调,地方保护主义和产业结构趋同现象 严重,因此,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产业政策 与区域发展政策相结合。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第七章——产业布局与集群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第七章——产业布局与集群

第七章 第一节
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 (1)增长极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后,我国借鉴增长极理论指
导产业布局。主要在东部地区重点培育一批增长极,比如经 济特区的设立、开放城市的确定、各类开发区的建设等,对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现在,我国 中西部地区同样可以推行这种增长极模式,通过多层次的增 长极带动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发展。 • (2)点轴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是增长极和生产轴理论的 延伸,比如T字形的产业带、字型产业带、弓箭型产业带、 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等。
(二)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
第七章 第一节
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
人口
社会 历史
行为
集聚 与分

基础 设施 条件
市场 因子
技术 因素
第七章 第一节
以信息技术(IT)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什么是新型基础设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基础设施是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以数字型基础 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蓬勃兴起,拥有广阔发展空间。所谓新型基 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 ,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 础设施体系。从新基建涉及的范围看,目前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信 息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布局又会受到国际产业转移 和世界分工的影响,世界产业的空间格局也在迅速发生着变化, 世界经济地理正在被重塑。
第七章 第一节
三、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

产业、产业群、产业集群、产业链

产业、产业群、产业集群、产业链

1、什么叫产业?答: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而言,每个部门都机制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某种意义上每个部门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

生产物质产品的集合体,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一般不包括商业。

有时专指工业,如产业革命。

有时泛指一切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体,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服务业、文教卫生业等部门。

产业一般有三个特点:(1)规模性,即产业的企业数量、产品和服务的产出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2)功能性,这一产业在社会经济中承担一定的角色,而且是不可或缺的;(3)职业化,形成了专门从事这一产业活动的职业人员。

2、什么是产业群?产业群是产业集群在互联网上的一种共称。

根据波特(M. Porter)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共存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但他们又带有相互间竞争的性质。

”、什么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

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

4、什么是产业链?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

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

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

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产业集群一词早在1990年代就被提出,它是指一种地理区域内,某一特定产业中企业的集聚。

这些企业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或竞争,实现共同发展。

产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集群的理论产业集群的理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另一个是产业组织理论。

地理经济学主要关注地理空间因素对于经济的影响。

它认为,企业间的集聚是受到地理距离和地理因素的影响。

在同一地理区域内,企业间易于相互联系和合作,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同时,同一地理区域内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和服务也更容易获取。

产业组织理论则强调企业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

产业集群的企业间不仅存在激烈的竞争,同时也需要实现一定程度的合作。

这种竞争和合作的关系,能够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

二、产业集群的实践在中国,产业集群建设已经成为了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

经过多年探索和尝试,各个地区在产业集群建设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产业集群的建设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

政府应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优惠税收政策和提供基础设施等方式来促进企业的集聚和发展。

比如,浙江省在浙江制造2025规划中提出的深入实施十大集聚行动计划,就是针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措施。

产业集群的建设也需要企业间的合作和信任。

在产业链上,企业间需要相互协作,通过供应链、销售链、技术链等方式进行合作,共同实现发展目标。

同时,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也需要建立诚信关系,共同维护集群的良好形象。

三、如何推动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集群经济的优势。

在推动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科技创新。

产业集群企业间需要相互合作,共同研发和应用新技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

产业集群中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持,要不断提高人才素质,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园区、学院、大学等综合创新平台,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到集群中。

《产业集聚与集群》课件

《产业集聚与集群》课件
产业集聚与集群
产业集聚与集群的PPT课件介绍了产业集聚和集群的定义、目的、作用以及 新旧两种不同模式的特点与局限性。通过实践案例和影响分析,分享了打造 成功产业集群的关键因素。
什么是产业集聚
定义
产业集聚是指相关产业在特 定地理区域内集中发展,形 成集中化和相互依赖的产业 群体。
目的
通过集聚相关产业,实现资 源共享、技术创新和市场扩 大,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
深圳电子产业园
中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电子产 业园区,集聚了众多知名企业和 创新资源。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
中国最大的科技园区,集中了大 量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孵化资源。
杭州互联网产业园区
国内知名的互联网产业集聚区, 孵化了许多知名互联网企业。
产业集聚与集群对企业的影响
1 降低成本
集中采购、共享资源和关联服务等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2
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
包括初期形成、扩大发展和成熟稳定三个阶段,不同阶段面临的挑战各异。
产业集群的分类
地域性产业集群
发展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形成 地方优势和特色产业。
产业链上的产业集群
相关产业在价值链不同环节集 聚,形成协同与互补。
专业化的产业集群
聚焦特定领域的产业集群,形 成专业特长和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的实践案例
2 提高效率
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和互动促进生产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
3 提高竞争力
通过集聚创新和市场协同,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如何打造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
1
创新驱动
培育创新文化,推动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2
政策扶持
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产业集群建设,提供财税、招商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2.1 产业集群的概念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不同地区或学者对其定义不同。

对于特定产业中各种相互关联的企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集聚现象,一般称之为产业集群或企业集群(王缉慈,2001),亦或区域集群。

而在意大利称之为新产业区,中国浙江省称之为特色工业园区,广东省称之为专业镇。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M•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ter,1998),即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业化的制度与协会(Poter,2002)。

然而,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将产业集群的概念拓展至国家层面,研究视野也更加开阔。

结合不同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理解,本文给出如下定义: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专业化分工性质的同类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为了完成某类产品的生产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柔性集聚,并结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植根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基于信息和知识联系的创新链机制。

2.2 产业集群理论的国外研究状况1776年,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 Smith,1776)就从分工的角度描述产业集群现象,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成的群体。

近几十年来,经济地理学、竞争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集群表现出共同的兴趣和关注, 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对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行了阐述。

(1)外部经济理论外部经济理论也称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其代表人物有马歇尔、韦伯、克鲁格曼、胡佛等。

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Marshal,1890)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的重要概念,并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

韦伯(Weber,1909)进一步将外部规模经济分为本土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其中,地方化经济是指同一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相互关联产生的收益增加或者成本节约,城市化经济是指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获得其他企业配套、便利的公共设施、规范的劳动力市场等外界的支持而获得更高的收益。

胡佛(Hoover,1937)认为,规模经济是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

(2)经济地理学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传统空间经济地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新经济地理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及欧洲创新研究小组(GREMI)。

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中将企业集群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分为由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产生的聚集经济效益和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聚集经济效益。

克鲁格曼(Krugman,1991)以传统的收益递增为理论基础,引入地理区位等因素,分析了空间结构、经济增长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新的空间经济理论,并第一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

1985年在法国成立的欧洲创新研究小组(GREMI),在对欧美国家的16个区域进行了调研论证后认为,大量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集聚与其所在区域内的社会人文环境密切相关,更多依赖于区域创新环境的改善,而不仅仅是产业内部的柔性专业化分工。

(3)新竞争优势理论新竞争优势理论主要是以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90)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理论形成的。

波特认为产业部门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产业集群,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结构在空间上聚集可以使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获得提高,使集聚区内企业获得持续创新能力,降低企业进入风险,促进新企业的诞生和企业衍生,从而使得集群区内企业形成强劲且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1998年,波特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竞争经济理论。

波特认为,产业集群的核心内容是其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挥,这是产业集群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波特指出,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在集群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的政策对集群的形成、发展模式和发展周期都有重要的影响(Poter,1998)。

(4)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又被称为新制度经济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科斯(Coase.R)、威廉姆森(Williamson)、得穆塞茨(Demsetz.H)、诺斯(North.D)等著名的学者。

科斯(1937)认为企业是作为市场的替代物而产生的,并通过形成一个组织来管理资源,可以节约市场运行成本。

在科斯之后,威廉姆森等许多经济学家又进一步对交易费用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威廉姆森(1977)把地理邻近的优势解释为交易费用的节省,数量众多的、具有信任关系网络的企业们利用相匹敌的合约力量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和信息不对称。

(5)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是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范畴。

布迪厄(Bourdieu,1980)首次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

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进一步指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他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效率。

因此,社会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这种资源的获得是通过个人及社会关系网络来摄取的,而这种关系网络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的。

社会资本可以为集群内企业带来其他企业无法复制与模仿的竞争优势,它能有效减少集群内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其社会网络推动了区域创新活动,增强了企业的根植性。

2.3 产业集群理论的国内研究状况与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相比,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的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政府、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集群的理论探讨。

北京大学王辑慈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把国外的产业集群的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并对我国部分有代表性的地方产业集聚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她的《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2001)是国内研究这一理论的经典,该书评价了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产业区理论,并且对国内外著名产业区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2010)一书中,她描述了中国产业集聚区的地理分布格局,将集聚在某些区域的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作为出发点,探讨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域、艺术村和数字内容产业集群,以及以大批量制造为特征的专业化产业区。

仇保兴(1999)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分析了企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对小企业集群从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等角度分析了其形成、制约因素以及其创新意义和深化趋势。

他在《小企业集群研究》一文提出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的观点,认为小企业集群指的是由众多独立以及相互关联的小企业依据专业划分和协作的关系并在某一地理空间高度聚集而建立起来的产业组织,这种组织的结构介于纯市场和纯科学研究层面之间。

陈剑峰、唐振鹏(2002)介绍了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和分类,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经济增长等方面总结了国外产业集群的关联研究,阐述了国外产业集群的集群政策以及集群研究的逻辑关系,并综述了国外产业集群研究成果。

其他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有:蔡宁(2002)等人对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及其集体学习机制进行了探讨;盖文启(2002)运用交易费用、规模经济、创新等理论从研究区域创新网络的视角下探讨在新技术革命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机制;魏守华(2002)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他认为产业集群理论是继梯度推移、增长极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之后的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梁琦(2003)对“新工业区”理论作了介绍,以及对克鲁格曼集聚理论、波特集聚理论和其他主要经济学家集聚理论也作了介绍和研究;魏江(2003)以浙江产业集群现象为研究对象,对集群创新系统和技术学习问题做了系统研究。

2.4 国内外产业集群模式的研究概况2.4.1 国外产业集群模式的研究概况由于国外学者对于产业集群模式的分类标准不一,因而其研究成果较多,为了便于阐述,本文主要列举了三位学者对产业集群模式的分类。

(1)马库森的产业集群模式分类美国学者Markusen(1996)对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大量观测,研究了许多地区产业发展和结构演化的历史,粗略地把当今世界区域经济模式分为四大类型:①马歇尔式产业区:以独立的中小企业与私营企业为主要成分,企业间商贸活动一般局限于本地和周边地区,分工细致,同行业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区域间的知识信息扩散迅速均衡,该类型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体。

②中心辐射区:区域内有一个或几个大型垂直一体化企业或供应商,其他企业大部分都为核心企业生产一些配套产品和提供服务保障,核心企业作为区域的主导与区内外供应商和竞争者关系密切。

③卫星产业区:在发达或发展中国家经济活跃、智力资源相对集中地区设立技术研发部门和市场部,将部分研发和市场调研任务下放到产品销售地前沿,将研发的成果和市场情况通过现代化交通和通讯手段反馈到总部,以便实现全局管理。

④国家主导产业区:国家或省市根据国际新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和本地经济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或间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资金、人才,同时也鼓励本地创业英才为弥补国内产业空缺而采取的建立带有浓厚政府指导意义的创业园区或生产加工工业园区。

(2)Cordon & McCann的产业集群模式分类Cordon & McCann(2000)是从集群的功能角度,将产业集群分为三种基本模式:一是传统的纯集聚模式。

它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最为简单的一种模式,是众多相对独立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产业集群。

该集群内企业相互之间少有分工与合作,在市场有限的情况下竞争较为激烈。

二是产业综合体模式。

该模式一般拥有一个或多个规模较大、竞争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大企业,起着支配性或主导作用。

三是社会网络(俱乐部)模式。

在这种集群中,通过市场网络连接起来的专业化中小企业起到了主导作用。

两位学者的分类是把产业集聚与地域生产综合体概念整合到了新的产业集群理论中,扩大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内涵。

(3)Knorringa & Meyer-Stamer产业集群模式分类克罗林加和梅耶-斯塔莫(1998)把产业集群分为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和轮轴式产业集群三类(见表2-1),而这种产业集群分类对青海中藏药产业模式选择具有借鉴意义。

表2-1 Knorringa & Meyer-Stamer的产业集群分类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轮轴式产业集群主要特征以中小企业(SME)居多;专业化性强;地方竞争与合作网络并存;彼此基于信任的关系主要是中小企业(SME);依赖外部企业;基于低廉的劳动成本一定规模的地方企业和地方中小企业;具有明显的等级制度主要优点柔性专业化;产品质量高;创新潜力大技能、隐形知识;成本优势成本优势;柔性;大企业作用重要主要弱点路径依赖;面对经济环境和技术突变适应缓慢销售和投入依赖外部参与者;有限的知识限制了竞争优势获取整个集群依赖少数大企业的绩效典型发展轨迹停滞衰退;内部劳动分工的变迁;某些活动外包给其他区域;轮轴式结构的出现升级;前向和后向工序步骤的整合,提供客户全套产品或服务停滞衰退(如果大企业衰退停滞);升级、内容分工变化(大企业外包活动的当地化)政策干预集体行动形成区域优势,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合并实现中小企业升级的常用工具(各阶段培训和技术扩散)大企业、协会和中小企业支持机构的合作,从而增强了中小企业的实力资料来源:Knorringa and Meyer-Stamer,1998.2.4.2 国内产业集群模式的研究概况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产业集群模式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不仅在理论模式研究上取得进展,而且总结了中国或已形成的典型产业集群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