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成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同学之间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教学难点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方法搜集资料、图片、小组交流讨论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材料教学过程一、导课:观看公益广告短视频《中国的节日》师:短片中提到了哪些节日?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节日。

师: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怎样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中华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一、细说中国传统节日由三个小组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1、春节时间、起源、习俗2、清明节时间、起源、习俗3、端午节时间、起源、习俗师:以上我们了解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娥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多元文化的日益丰富,中国的传统节日日益被人们忽视与淡忘,取而代之,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在我国却愈加盛行,这种现象在广大青少年中尤为常见。

二、传统节日与外来洋节1、讨论: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生:略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或者说它发展的生命力,在于这个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盲目地排斥外来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不自信。

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增强或强化一些精神娱乐的因素,迎合大众,增强民族节日的自豪感。

2、讨论:我们该如何(保护)传承自己的传统节日?生:略节,《说文解字》解释说,就是竹约。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篇活动课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课文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说,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认识不足。

学生对节日习俗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挖掘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探究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学会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2.难点: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讲述节日传说、展示节日习俗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4.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制作PPT。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关注节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历史七年级下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人教历史七年级下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人教社历史七年级下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起源、节日风俗、有关的故事传说2、分析中国传统节日与时节、农业的关系3、对比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纪念主题二、重点难点重点:中国三大传统节日的仪式、风俗难点: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与时节、农业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由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引入中国古代三大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2、环节一教师展示清明节的日期和含义,指出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的观,播放寒食节小短片。

教师由寒食节引出清明祭祖的传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清明祭祖的习俗和当今清明祭祖的新内涵(祭拜革命烈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从题目引入上巳节的起源和节日活动,由此引出清明节的另一层含义(郊游踏青)。

教师展示表格,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教师介绍重庆丰都鬼城在农历三月初三至三月初八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都鬼城庙会环节二:教师展示端午节的来历和主题活动教师请学生讲述端午节的节日传说故事(屈原和粽子及龙舟的典故)教师介绍重庆当地的赛龙舟习俗教师展示表格,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环节三:教师展示中秋节的时间和主题活动教师展示中秋节的起源和祭祀活动(历代皇帝祭拜日月的用意,与农业丰收相关)教师展示有关月饼传说的小视频教师展示表格,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环节四:小组合作与探究1、总结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得出他们共同点是什么?从这些节日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的道德观有哪些?参考建议:共同点:(1)都有祭祀祖先的内容(2)都和农业活动相关(3)都有固定的仪式道德观:(1)重视家庭的作用,尊重祖先、长辈(2)崇拜伟大的人物,爱国情怀(3)注重人和自然的关系2、中国传统节日当中的有些祭拜仪式、风俗讲究被认为有迷信色彩,你认为这些行为是否应该禁止?参考建议:很多时候,我们通过具有可视性、具体可感知的“迷信”方式表达较为抽象的思想关怀。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首先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成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同学之间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教学难点】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搜集资料、图片,小组交流讨论。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

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二、新课学习1、“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学生讲述、教师总结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小组推荐学生分别讲述三个节日的历史故事。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2、节日习俗的活动的传承与变化(1)春节: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总结。

节日习俗: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帖年画、守岁、放爆竹、长辈给压岁钱。

食俗:蒸年糕、包饺子。

节日变迁: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

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

图片展示;清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2)端午节节日习俗: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挂艾草与菖蒲、放风筝、拴五色丝线等习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包括哪些,每个节日代表什么意义;3.学习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包括哪些,每个节日代表什么意义;2.学习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

三、教学难点1.学习和了解中国节日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2.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节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节日的含义和庆祝活动和习俗。

2.竞赛法: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五、教学准备1.PPT演示2.教学课件3.课堂小游戏的道具六、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老师介绍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传统节日分类(10分钟)老师以ppt的形式呈现传统节日分类,向学生们介绍传统节日的种类和名称,随后让学生们自己了解每个节日的含义,并回答一些问题。

3.传统节日的意义(30分钟)老师根据ppt,向学生们介绍传统节日的意义,包括节日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并结合不同节日向学生们进行解释说明。

4.课堂小游戏(30分钟)老师设计小游戏,比如猜灯谜、穿花衣、猜谜语等,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传统节日,并且贯彻节日的习俗。

5.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30分钟)老师介绍每个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让学生们了解和学习其中的内容,还可以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属于自己的节日庆祝体验。

6.总结(10分钟)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学习内容和心得,并且向学生们强调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所在。

七、作业布置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和研究智慧写一篇传统节日的故事,并且解释其中的节日文化和象征意义。

八、板书设计【传统节日的分类】- 春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双十一节- 元宵节- 劳动节- 儿童节【传统节日的意义】- 春节:团圆、万物复苏- 清明节:祭祖、扫墓、察秋鸿- 端午节:纪念屈原、龙舟竞渡- 中秋节:观赏月亮、赏花、吃月饼- 双十一节:网上购物狂欢节- 元宵节:猜灯谜、吃元宵- 劳动节:纪念五一运动、表彰劳模- 儿童节:关爱儿童、庆祝童真九、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不少生动的案例和有趣的情趣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入理解和接受传统节日文化,营造了轻松和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同学们很愿意参与到活动中。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活动课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提高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立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资料。

课中展示交流:学生展示收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课后拓展提升:课后,教师通过探究活动点评、节日调查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分工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按上述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以上活动,提高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传统节”的比较,学会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活动过程】【导入新课】品诗词,猜节日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游戏。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首诗,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略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中国的传统节日师: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生:略。

师:那同学们知道“节”含义吗?生:略师: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了节日的民族如同失去了图腾的流浪者。

如今,国家已经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但这还不够,还要恢复节日的风俗和内涵,这需要全社会对节日的反思和重建。

过渡:本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三个节日,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在课前布置的三个主题进行汇报。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刻体会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教材以节日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索节日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知识,对本课涉及的一些节日有所了解,如春节、中秋节等。

但学生对这些节日的起源和内涵的理解尚不深入,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传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节日习俗、历史故事等,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节日起源的相关知识,搜集节日习俗和历史故事,准备教学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节日起源的基本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节日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节日的起源吗?”、“你们觉得节日的重要性在哪里?”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并通过PPT展示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3.学会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认识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演变、习俗。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节日文化。

教学方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谈论法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入听歌识曲,听7个音乐片段,猜一猜,这是和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有关的歌曲?。

二、互动质疑活动一:请同学给我国传统节日排个序;活动二:合作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来源,有些节日是适应人类自身发展而出现的,有些是农业经济的产物,也有些具有宗教信仰色彩。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来历如何呢?谈论发言观看主要节日历史由来短片。

许多节日一旦产生成型后,就形成了相应的礼俗,变成国家的祭奠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节日文化。

活动三:小组讨论我国主要传统节日习俗及变化;分组讨论发言师总结出表格观看祭祀大典视频,中国传统节日根植于农业社会的文明,与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从这些主题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怎样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传统节日重视人与家庭、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宗敬祖、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也折射了祈福消灾、除旧迎新的求吉心理。

三、知识拓展活动四:请同学们默写并朗诵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活动五: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洋节”和“土节”?四、情感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

作为中学生,我们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更要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民族精神,为把我们国家建立得更加富强,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之梦而努力学习。

作业布置:1.为我国传统节日设计宣传语。

2.分享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从你做起!板书设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通过探究节日的历史背景、习俗活动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节日的起源、重要节日的介绍以及与节日相关的习俗活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活动,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模糊和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传统节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掌握重要节日的日期和习俗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重要节日的习俗活动。

2.难点: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节日氛围,增强体验感。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研究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提高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深入剖析其起源和习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节日,准备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概念,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兴趣。

例如,展示春节、端午节等节日的热闹场景,让学生猜测节日名称。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呈现重要节日的日期和习俗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介绍春节的起源,展示春节的习俗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从中国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演变。

教学难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我们熟悉的节日。

我们知道,祖国历史悠久,你可知道这些节日是怎么样形成和演变的,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些传统的节日里,探寻这些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活动
1.分小组探究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2.节日习俗的传承与变化(图片欣赏)
3.传统节日对社会活动的推动作用
(1)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
(3)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4)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课堂总结
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从这些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以及它们传承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我们要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继承中华民族精神,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梦而努力学习。

四、作业:课后活动
1、怎样看待中国传统节日?---我的感想和思考
2、这些传统节日对我们今天的影响还大吗?
3、对于现在流行的“洋节”,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和愚人节等,谈谈你的看法?。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节活动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材以节日为线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2.难点:让学生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活动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节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节日故事、习俗等,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活动体验:学生进行传统节日实践活动,如包饺子、做灯笼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5.课堂总结:通过学生总结、教师点评,使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文化素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节日名称、起源、发展、内涵等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示传统节日的特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认识。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习俗,为本课学习提供了生活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认识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

2.难点: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节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氛围。

2.谈话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

4.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资料、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节日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节日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节日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下问题:a.各个节日起源的原因是什么?b.各个节日的习俗有哪些?背后有何寓意?c.节日习俗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以“和日本学生聊中国节”为话题,按节日起源、节日习俗、节日变化等板块,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使他们认识到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提高他们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以及沟通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变化,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土节”的比较,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教学难点】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资料,小组交流讨论。

【课前准备】1.准备相关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2.分六小组,选出组长,上台抽签并领取任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猜一猜】这个是什么字?节。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节日是怎样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中华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课)【听一听】儿童版《节日歌》大家听到了哪些节日?其中传统节日有哪些?为什么这些节日是传统节日?你们知道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不知道大家对节日了解多少?看诗句填节日。

【填一填】看诗句,填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的三个,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传统节日。

下面我们重点探究它们的起源、习俗的传承和演变。

【谈一谈】1、春节——合家团圆,辞旧迎新(1)春节的起源(2)春节的习俗2、清明节——追贤思孝,亲近自然(1)清明节的起源(2)清明节的习俗3、端午节——忧国忧民,奋发向上(1)端午节的起源(2)端午节的习俗了解了汉族传统节日,我们再来看看少数民族的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22课教案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22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熟悉传统节日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②在小组活动中提高沟通、表达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从中国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②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提高爱国热情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难点:弘扬传统文化三、教学准备教学ppt,平板电脑,传统节日有关书籍,传统节日书签,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都喜欢过节吗?”〈生:喜欢〉师:“为什么喜欢呢?”〈生:因为放假,因为有的节日可以和家里人吃团圆饭……〉师:“老师也喜欢过节,而且老师特别喜欢中国的传统节日。

本节课就让我们来品味经典节日,传承中华文明。

”〈板书: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2、讲授新课:师:“中国有许多具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接下来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叫‘传统节日里有什么’”。

〈用ppt展示游戏规则〉师:“好,游戏规则我们看完了,我们就根据游戏的胜负来选择本节活动课你们组可以应用的媒介。

每组派一位代表来参加游戏,谁愿意举手了呀?”师:“其他同学为他们来打节拍,预备起。

”〈生:传统节日里有什么?春节。

传统节日里有什么?腊八节。

传统节日里有什么?端午节……〉师:“通过我们刚刚的游戏我们得出了胜负。

我们第一名所在的组可以获得一台平板电脑来查你们今天活动课所需要的资料。

第二名所在的组可以获得一本关于传统节日的书籍作为你们今天应用的材料。

第三组呢老师准备了一套小学生手工绘画的一套传统节日的书签,你们可以通过这套书签来找到灵感。

请几位代表回到座位。

”师:“传统节日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历长期的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从远古传下来的这些传统节日清楚地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脚印,记载着每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节活动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五个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以及一些与节日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习俗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了解和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与节日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与节日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

2.难点: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五. 教学方法1.活动法: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感受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情景教学法: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音频等。

3.道具:准备与节日相关的一些道具,如灯笼、粽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与节日相关的故事,如《春节的故事》,引出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设计

《活动课一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活动课教学设计一、活动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课前收集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成立清明、端午、中秋学习小组。

确定研究探讨课题,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教师给学生提前准备好的剧本,利用课余时间,演排历史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

通过表演历史剧的形式,体验表演的快乐,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师生友谊和联系。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上课非常活跃,经过了半年多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有了对历史的初步了解。

并且他们刚刚上初中,还没有对中考历史形成比较固定的模式,所以上历史课他们更倾向于比较活跃的课堂气氛。

并且七年级的孩子表演欲强,这样的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三、活动重点、难点活动重点:探索关于传统节日代表清明、端午以及中秋的起源还有相关习俗。

活动难点:因为整堂课是用了历史剧表演、颁奖典礼、课堂游戏竞猜的形式呈现,所以教师要对整个环节熟悉,学生要有高度的参与性。

四、现代信息技术资源PPT课件、自己制作的微视频、自己制作的计时器、无线终端(手机/平板电脑)、一体机。

五、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行礼导入:我会利用课下的时间教学生们行礼,行古代的拜师礼,但是我先不告诉学生们是什么意思,先留个悬念。

等学生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之后,再给学什么讲解,由此导入新课。

(二)活动一:传统节日的起源探索---(一)“节日杯”历史剧表演大赛教学过程(过渡):(首先点评第一组学生的表演,接着第一组同学旁白的最后一句话)此后,每逢介子推死的那天大家就禁止烟火表示纪念,顺带提问学生关于剧中出现的一些习俗。

让同学们记录。

接着,给学生们出示课件,告诉大家清明节起源于周代,唐以后祭祀祖先的扫墓活动和寒食节逐渐融合成一个节日。

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设计方案

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设计方案

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设计方案一、学习目标1、成立研究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2、展示收集整理的成果,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演变,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沟通和表达的能力;3、比较近年来人们过“洋节”和“土节”的方式及其态度,学会正确对待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认识到中国的节日文化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2、难点: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学会正确对待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认识到中国的节日文化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法和学法1、教法:图片欣赏法,归纳总结法,引导启发法2、学法:搜集材料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课前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民谣——邓鸣贺的《传统节日》和一组图片。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的画面。

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来一起探寻传统节日的起源,感受传统节日的变迁。

(二)讲授新课:第一篇章耐人寻味溯源头——传统节日的起源每4人为一小组,共10组。

将自己搜集的资料组内共享,一起参加课内活动。

活动一:讲故事(传统节日的起源)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起源,以及相关的小故事。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节日,对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分享,讲述节日的起源,相关人物及其故事。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方式搜集中国传统节日的各种资料,培养学生资料收集能力(如上网、查阅书刊、询问等);通过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课堂展示,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通过课后拓展提升,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懂得传统节日习俗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反映,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土节”的比较,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发展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学情分析: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之知之甚少且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探究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中包含一定的资料搜集能力。

通过课前对学生进行搜集资料的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针对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分组由学生完成各类资料的搜集。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资料发掘和收集能力,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意识和能力。

难点:在资料搜集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同时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知道它们在古代人民的生活中都占据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岁传统文化的学习,认识到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传统节日的起源
三、教学法指导:讲述法、识图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
四、课前准备:预习教材P111——114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门神的起源,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年的含义
1.年的含义
《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说文解字》:年,谷熟也。

2.春节习俗
(1)忙年
1.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

腊八节是春节的前奏。

“老婆老婆你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
腊八粥的传说:
纪念佛祖成道:释迦牟尼(Sakyamuni)
一家四口的故事;朱元璋。

2二十三,糖瓜粘(小年)
灶王:受一家烟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

祭祀灶神的食品:鸡犬猪羊,瓜果枣豆,糖瓜。

好事传上天,坏事丢一边。

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

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来。

3二十四,扫房子。

4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

豆腐,谐音“兜福”,闽南话豆干谐音“大官”。

5二十七,洗疚疾
有钱无钱,剃头过年。

6二十八,贴花花
花花:春联,门神,年画,窗花剪纸等。

门神:神荼,郁垒;秦叔宝,尉迟敬德。

7二十九,做黄酒
(2)团年,守岁
1·年夜饭
南方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两样菜:一是有头有尾完整的鱼,象征年年有余;二是丸子(圆子),象征团团圆圆。

福建:韭菜(久),豆腐(兜福),萝卜(菜头-彩头),竹笋(节节高),鸡,橘子(吉祥如意),甘蔗(甜甜蜜蜜,节节高升)。

北京:荸荠(必齐)。

南方:年糕(年高),北方:饺子(更岁交子,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
2.压岁钱
3.守岁
放爆竹(年的传说)
年关讨债
年廿七,勿着急;年廿八,我想法;年廿九,有有有;三十不见面,元旦碰面拱拱手。

除夕夜,有寺庙通宵演戏,称为“避债戏”。

(二)清明节
A、清明节的来历
春秋时期:晋国,晋献公,骊姬,申生,重耳(介之推)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拯清明复清明。

B、清明习俗
1.扫墓
2.祭黄帝
3.踏青
4.荡秋千
5.放风筝
6.蹴鞠
C、清明食品
鸡蛋,春饼,乌饭,螺蛳,清明粑
中秋节
农历七八九月为秋季,在古代分别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八月为仲秋,后称中秋。

中秋节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玉兔捣药。

中秋节风俗:吃月饼,赏月。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团圆,思乡
一个古老的诗国,有一个白发的诗人,拈一片霜的月光,凝成一首小诗,给所有的孩子唱······老诗人捞月去了,小诗留在月光里悠扬,在故乡悠扬,在他乡悠扬······
——熊秉明重阳节
一.重阳节的含义
农历九月初九,九是阳数,两个九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盆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老人的尊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二、重阳节的神话传说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降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三.重阳节的习俗
1.登高
2.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

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3.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4.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来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风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
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巩固总结
中国传统节日只是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他方面东西,如脸谱、跳绳、皮影等,我们应该传承下去。

板书设计
春节
清明节
七夕
重阳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