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合集下载

小学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小学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浅谈小学基础教育改革之我见[摘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是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健康发展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价值性。

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全面发展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丰富性。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终身发展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基础性健康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中图分类号:tq110.1 文献标识码:tq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12- 0120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实际上就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因此,在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中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是在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什么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是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基础教育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的发展首先是学生健康发展。

健康发展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价值性。

基础教育是学生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学生人生的第一步,是学生素质的源泉。

这个起点的高低,这一步的实虚,这个源泉的清浊,关系着学生生命的含金量,关系着中华民族素质。

1、健康发展是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思想健康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灵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为”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为立足点。

要使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既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又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相衔接;要使学生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具有正确的民主法制意识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有勇于创新,敢于实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六篇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六篇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六篇基础教育改革论文范文1(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老师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特点[2]。

毫无疑问,这些新特点将在教育理念、教学力量和学问构成等方面对实施新课程的老师提出新的挑战。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老师的课堂教学将更加强调过程而不是内容,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更加倾向于以同学的爱好为动身点,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更加注意启发式、体验式和探究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在教学方面要实现这些转变,必需具备更高的综合素养,尤其要具备肯定的教学讨论力量。

因此,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定要求老师从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讨论者和开发者转变。

众所周知,课程开发要求老师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能够精确地分析社会和同学的进展需求,敏捷地设计和实施各项教学活动。

这也就是说,老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合理的学问结构之外,肯定的教学讨论力量也是必不行少的。

教学讨论对于老师是一种理性的教学实践过程,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教学问题,对教学理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3]。

老师只有深刻把握新课程的内涵,以讨论者的眼光去分析教学中存在的新问题,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新课改的顺当实施。

(二)我国基础教育老师队伍的现状闻名课程改革专家富兰曾经说过:“教育变革的实施取决于老师的所思和所为,就这么简洁,也这么简单。

”之所以这么简洁,是由于这个道理简洁明白,无需多言;之所以如此简单,是由于老师在教育变革中的适应与转变并不简单[4]。

目前,基础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困难肯定程度上来自老师无法适应新课改对他们提出的新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老师队伍的现状的确不令人乐观,老师群体的素养普遍偏低。

2021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一般高中专任老师中,讨论生仅占3.6%;一般学校专任老师中,讨论生比例仅为0.64%,专科生比例高达34%,甚至部分老师是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5]。

详细到各省师资状况,以甘肃为例:甘肃省现有一般中学专任老师8.27万人,其中,学校专任老师6.41万人,学历合格率84.80%;高中专任老师1.86万人,学历合格率56.59%。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1.1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区域之间教育水平差异较大;(2)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发展不平衡;(4)教育改革进程缓慢,教育体制、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1.2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我国城乡、区域之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导致教育水平差异较大。

一方面,城市和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丰富,教育设施完善,教师队伍素质较高;另一方面,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设施简陋,教师队伍素质较低。

这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象,导致城乡、区域之间教育水平差距不断扩大。

(2)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我国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观念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追求分数,忽视了对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长期以往,这种现象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发展不平衡。

一方面,教师队伍中存在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教学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中优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导致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4)教育改革进程缓慢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缓慢,教育体制、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一方面,教育体制改革不到位,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公平难以实现;另一方面,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基础教育改革策略探讨(1)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促进教育公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任教。

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础教育事业,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促进教育公平。

(2)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门应引导学校、教师、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创新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金钥匙论文

改革创新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金钥匙论文

改革创新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金钥匙近年来,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教育的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30年多来,中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飞跃性发展,教育则成了少数发展缓慢的领域。

就基础教育而言,总是摆脱不了应试的怪圈,各种改革很难见成效。

中小学校中,名校越来越有名,薄弱学校越来越薄弱,区域之间不均衡,区域之内也不均衡,可谓泾渭分明,几十年难变。

面对基础教育的种种问题,广大人民群众颇有微词,众多仁人志士更是大声疾呼。

2009年9月,温总理到北京35中听课,在与北京部分教师座谈时,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大胆改革。

本人从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视角,认为基础教育的诸多问题主要源于学校和教师对孩子成长的过分干预,这些问题可以在改革创新中得到解决。

所以,改革创新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金钥匙。

下面,我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依靠学校办好基础教育毋庸置疑,学校才是办学最活跃的因素。

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职能是对人、财、物作合理布局调整,对办学不能管得太多,统得过死。

在中国,有应试选拔人才的传统,加之教育行政管理越位,教育行政部门把教学质量当作硬指标,大家就都奔着这个目标,学校为了迎合,重点抓分数、抓升学;教师为了应付考核,将复杂的教育工作简单化。

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单一——教知识、要分数;教育内容浅薄——考什么教什么;教育形式单调——师传生受;教育方法简单——灌输与压制。

这样就导致了违背教育规律的系统性错误,这里面有教育“管理污染”的结果,源于过度管理。

所以,今后教育管理要在放开搞活方面下工夫,释放校长和教师的素质教育潜能。

还应丰富办学形式,吸纳各方力量,推动办学多元化。

现在的主流观念是坚决反对教育市场化,主张拉郎配,靠划片管制来解决教育问题,这样的做法我认为不妥。

原因之一,开放的系统才有可能发展,在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任何行业可以把自己封闭起来,从市场中剥离出来。

原因之二,教育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姑且不说学生背后有多少家长,就算随便找一个家长,只认真提出一个问题,中国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就得解决大半年,还不一定有成效。

小学基础教育改革论文范文

小学基础教育改革论文范文

小学基础教育改革论文范文小学教育是我国九年教育的基础,为以后学习更加深奥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作为小学教育者我们必须要正视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并且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努力,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法。

一、小学教育管理中课程改革的现状教育观念落后,教育观念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

对于小学教育而言,教育管理观念对于学校的发展以及学生们的发展影响都是非常巨大与深远的。

现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在不断地推进,但仍然还有不在少数的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并没有跟随者时代的发展进一步的变化为先进的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管理观念,固守传统的老旧的教育管理观念,不善于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对于问题进行研究,用陈旧的观念来指导教育管理工作。

老旧的教育管理观念与时代的进步严重脱节,对于教学管理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制约作用,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在开展与推进等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教育管理队伍不完善。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经济科技现在飞速发展,那么教育事业也应该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一个好的教育学校必定是少不了一个强有力的教育管理团队的支持和保障,但是根据目前大部分的小学来看,小学教育管理中的用人机制比较不完善,而且在教学方面用到人才都是高学历的人才,但是在小学的教育管理体系中却是并没有投入一些高素质的人才,让小学教育管理体系中的淘汰体系不明确,存在才能与职位不相符合的现象。

还有的一种现象就是一些小学的教育管理者的创新意识非常薄弱,仅仅只是从行政管理方面来抓教育管理的工作。

现如今教育管理的改革迫在眉睫,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形势,教育管理工作者更是应该要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来应对现如今严峻的形势,更要紧跟潮流,与时俱进,创造出一条能够适应新形势与新课改的小学教育管理的创新之路。

二、在教育管理中课程改革的措施改变落后陈旧的观念。

想要对于小学教育管理中的课程进行改革,首先就是要改变教育管理者陈旧落后的教育管理观念,一个新的适应当前社会的教育管理观念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引导性、关键性的作用。

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走向到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启示与感想论文

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走向到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启示与感想论文

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走向到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的启示与感想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

国家在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立即开始了以“改造旧教育体制,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为宗旨的大规模教育改革。

如果说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战略主要是普及化,那么,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的走向就是优质化。

做为一名工作在民族地区教育第一线的小学教师,对这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内涵的认识和把握,我想谈下自己的粗略的认识与感想。

以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在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大好形势下。

自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及其实施有所启示。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变革近现代的中国教育,其价值取向虽然不断变换,但总体上以经济、政治、文化为核心。

可以说,近现代的中国教育几乎成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工具,而教育的主体理念和终极目标——促进人的发展始终处于边缘地位。

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变革。

我们不仅对课程在结构、内容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改革,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课程内容的整合(如艺术、科学实践课的设置)等等,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对人们所持有的一些价值观念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如对学校,不再认为学校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把学校视为是课程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课程发展的中心;对课程,认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超文本的课程形式;对教材,认为教材是范例,是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是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等等。

因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变革。

也正是这场变革,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创新与发展。

从而调整其战略使其走向优质化。

而在新课程、新教材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令我深思的现象:课程理念是全新的,但教学观念仍是老一套;教材是全新的,但教与学的方式却完全是旧的;新课程、新教材强调多元选择,但评价体系还是大为统一的。

新基础教育论文范文3篇

新基础教育论文范文3篇

新基础教育论⽂范⽂3篇新课改下的城乡基础教育论⽂⼀、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现状1、师资配备的不平衡。

由于在农村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师队伍学历普遍较低,⼜加之农村教师的⼯资较低,⼯作环境和⽣活条件普遍艰苦,因此,不少⾼校毕业的学⽣不愿到农村进⾏教学,致使⼤量⾼校毕业的学⽣涌⼊城市。

⽽在农村从事教育⼯作的以年长者居多,农村教师队伍逐渐⽼化,使得城市和农村教师差距较⼤。

因此,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就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2、教育经费投⼊不均由于农村教育受到经济状况的影响,不少学校的学习环境条件较差,城市教育的投⼊和农村教育的投⼊相差较⼤。

⽽农残办学的经费主要来源于集资筹款,在经费的投⼊呈现倒⾦字塔模式,没有经费作为农村教学的坚实后盾,⼀些关于学习⽅⾯的设备将⽆法置备齐全,这就使得农村办学的硬件设施落后于城市教育。

3、学⽣素质发展不平衡为了能够检查学⽣的学习状况,农村学校⼤都通过考试、竞赛的⽅式进⾏考核,这是农村教育考核的主要模式。

在这种条件下,教师往往会为了提⾼学⽣的学习成绩⽽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往往忽略学⽣⼼理、能⼒等价值⽅⾯的培养,久⽽久之,导致农村学⽣素质的发展出现不平衡的现状,⼀旦农村学习好的学⽣转⼊城市学习,极易看到两者的差距,这与城市教育对学⽣能⼒开发存在明显差距,使得农村学⽣的能⼒素质出现明显不⾜。

⼆、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原因针对城乡基础教育失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如体制⽅⾯、教育经费⽅⾯等。

城乡基础教育失衡将会制约我国社会教育的发展。

现针对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原因进⾏具体分析,具体如下。

1.体制⽅⾯的原因是导致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个原因。

从很多年前开始,农民的⽣活⼀直处于被剥夺状态,尽管教育作为⼀种社会福利性质,却始终以城市为优先,这直接导致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出现⼀定差距。

从教育系统的内部制度上可以看出,这些制度的设定都是以优先发展城市教育为优先,⽆形之中扩⼤了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之间的差距。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小学体育教学论文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今后,国家不再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不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进行具体的规定。

同时,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还实行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地方、学校和教师在课程管理和教学实施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开发课程。

要开发课程,必须拥有足够的课程资源,于是课程资源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被提出来。

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小学仍称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同样需要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出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

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急需研究的新课题,它将成为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访问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践的观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开发与利用以及开发的主要原则和途径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资源指“资财的来源。

一般指天然的财源。

”[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的概念在不断扩大,资源不再仅仅指自然的资源,还包括了各种社会的资源。

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都需要有一定资源的支持。

课程资源是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2]。

”“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3]。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要达到新一轮课改的目标,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课程资源作为前提。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即是指形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本篇论文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目标和挑战,以及改革的策略和成果。

1. 必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在于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

传统的课程形式注重各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刻不容缓。

2. 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综合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其核心目标是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改革后的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提供各种综合素质的评价方式,以真正衡量学生的能力。

3. 挑战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需要克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教师培训体系需要完善,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教育的理念。

其次,课程设置需要更加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此外,评价制度也需要相应改革,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 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规范和引导教育机构的改革实施。

其次,学校需要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最后,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理念,支持孩子发展多样的才能,不仅注重学术成绩,还注重个性发展。

5. 成果经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可以期待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首先,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明显提升,他们将具备创新思维、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大幅增加,他们将更加主动参与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造力。

教育论文-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提升教育结构

教育论文-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提升教育结构

教育论文: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提升教育结构——有关##县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的思索教育是发展趋势科技进步和培育人才的基本,在现代化建设中具备战略重点、全面性功效。

基础教育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一项基本工作。

党的xx大明确提出:“坚持不懈教育创新,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提升教育结构,合理布局教学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能力,全方位推动德育教育”。

对于全乡教育信息化,尤其是乡村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趋势难题明确提出基本预测分析和思索。

一、现状以及预测分析1、各学段在校生数现状以及预测分析全乡目前各种院校612所,在其中中小学560所,中学38所,普通高中4所,幼稚园9所,职中1所。

在校生82870人,在其中中小学在校学生47786人,中学在校学生2501两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5426人,职中在校学生1389人,幼稚园总数2633人。

依据现阶段人口增长率及对目前0-5岁少年儿童的摸排调研状况预测分析到XX 年全乡中小学校各学段总数处于高峰时段,到XX年之后,中小学校各学段总数均呈逐渐降低发展趋势。

2、目前教职员工现状以及转变XX-XX学年全县委县政府举行的教育信息化企业总教职员工总数为4331人,在其中中小学一部分2377人,中学1453人,普通高中356人,职中为72人,幼稚园73人。

依照现阶段我国的定编规范,到XX年全乡教育信息化企业教职员工总数要求较现在有非常大的转变:在其中幼儿教育700人;学前教育1102人;初中教育1260人;高等教育1040人;职中文化教育142人。

高等教育企业教职员工总数要求大幅度升高。

二、思索与提议依照xx《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相关教育信息化和乡村教育发展趋势的基本准则,及其融入新课改的要求,对将来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下列思索与提议:1、有效调节中小学校院校合理布局。

院校合理布局不科学,比较有限的教学资源就不可以获得灵活运用。

因而从将来5─XX年学员数量下降趋势和我国对课程内容改革创新的规定考虑到,中小学校合理布局应以城镇管理中心院校为轴点,以寄宿制学校为特点,开展有效调节,缩小院校所数,扩张学校规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的研究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改进的对策有:注重有效教学,减轻学生负担;通过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提升教师的素质,深化教学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变革;问题;改进对策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239-0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新课改中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仍然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的变革1.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与教师主导的过程,更是知识创生的过程基础教育改革看到了现有教学方式的严重局限,力图打破旧局面,实现教学认识方式的变革。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而是有了更多与学生的探索与互动。

教师也不再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完全、愉快地参与进了课堂。

同时,教师也不再是绝对的权威。

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校内走向校外,许多研究性的课程在中小学广泛的开展起来。

课程资源也不仅仅由专家研发,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教师的教学观念中,教学内容已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而且是内容在教学过程进行中所生成与转化的,以及内容提升和知识的建构,尤其是隐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

最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了心灵的自由释放。

2.教学不仅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过程传统意义上,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不能质疑权威。

而新课改以来,形成了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分享知识与经验的景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交流情感、价值观,教师能与学生坐下来谈人生、谈理想。

中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论文(共2篇)

中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论文(共2篇)

中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论文(共2篇):第1篇:由儿童中心论看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从各个方面发生着变化,要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学生是关键。

本文立足杜威的儿童中心,从老师角色、学生角色两个方面来谈基础教育改革。

评价制度应该围绕学生制定,就应该具有教育价值;课堂教学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促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角色要由“满堂灌”的施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也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者变为学习的“太阳”。

儿童中心论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

他提倡在教学中儿童应该由围绕教师转的“卫星”变成学习的“太阳”。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主张教育应符合儿童个性发展,兴趣与训练相辅相成,课程与教材要适合学生的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学互长。

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正是基于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这次改革是教育主体的一次大变革,是对儿童的一次较为彻底的解放,它使儿童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要求教学要围绕儿童展开,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与兴趣。

本文就从教师角色转换,学生角色转换来探讨杜威儿童中心论对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学习理论是教师为中心,现在变成了以儿童为中心,在这一主体变化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在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中,他非常注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就是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方法”。

他将思维的五步法直接应用到了教学方法上,认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

”这些要素是: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这个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因此为了进一步有效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更需要教师转换角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引言基础教育是每个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础技能和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详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必要性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创造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等能力的需求。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一代人才。

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兴趣、天赋和学习风格。

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强调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创新精神的培养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创新精神已成为一种必备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能力。

通过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创造性和创新思维。

挑战教师培训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配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需要具备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能,以适应变化的教育环境。

然而,现实中存在不少教师培训资源不足、培训内容不够实践和应用导向的问题。

因此,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重要挑战。

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更新。

但是,由于课程内容庞杂、体系复杂,更新过程可能面临多方面的难题,如资源不足、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等。

因此,如何有效地更新和完善课程内容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个挑战。

家长的认知和期望家长对基础教育的认知和期望也会对课程改革产生影响。

一些家长对于传统的基础教育有较为保守的观念,他们可能会对课程改革保持怀疑和抵触态度。

因此,如何增加家长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是一个需要克服的挑战。

最新-中学课程改革论文 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精品

最新-中学课程改革论文 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精品

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于上万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

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

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如何评价20年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需要对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科学的研究。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成长发生作用的滞后效应,现在就要对改革开放后的基础教育作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似乎为时尚早,也许再过十年才是恰当的时机。

因此,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或其某一方面做出批判和否定的评价时必须慎之又慎,盲目的轻率的否定于改革和发展不利,而针对现实的具体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态度。

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是当务之急。

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如何处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前瞻性?这是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

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足够的准备。

从战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前瞻性有充分的认识,改革就有可能成为一厢情愿或纸上谈兵,或大起大落导致最终失败。

中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论文共2篇

中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论文共2篇

中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论文共2篇中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论文(一)摘要: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论文通过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目标和措施进行研究,分析了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旨在为今后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和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2. 背景2.1 教育发展的动力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教育改革是迫在眉睫的。

人口红利和人才储备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

2.2 教育问题的日益突出尽管中国在基础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面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3. 目标3.1 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通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民。

3.2 推进教育公平基础教育改革还致力于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使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4. 措施4.1 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力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是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4.2 改革教育课程基础教育改革还需要通过调整教育课程,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3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改革还需要建立科学、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

5. 成就与挑战5.1 成就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如教育硬件设施的改善、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和优秀学校的兴起等。

5.2 挑战但是,基础教育改革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的整合、师资队伍的不足和教育质量的不均衡等。

6. 结论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和配合。

通过本论文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可以看出,基础教育改革在满足社会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

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摘要:中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究竟如何定位?乡村是否存在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农村基础教育的“受益者”参与政策生成的程度如何?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在贫困地区实施的一项以民为本的“民心工程”,是实现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科学决策。

一、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到20世纪末,我国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是,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截至目前,仍有10%的地区尚未“普九”,还有0. 9%的儿童没有学上, 11. 4%的少年没读初中,而他们绝大部分为农民的孩子。

即便在已“普九”的地区,农村中小学上学难问题还依然严重。

不少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艰苦,学校的教室、宿舍大多是年久失修的危房,课桌、板凳、讲台破旧,教室阴暗,师资短缺且质量偏差,教学理念陈腐,教材、教学设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更令人忧心的是每年都有大量的学龄儿童、青少年因贫困而中途辍学。

虽然自2003年国家在贫困地区实施“一费制”后,上学难和辍学问题略有好转,但对于农村许多贫困家庭来说, 这仍是个沉重的负担,义务教育对他们来说徒有虚名,农村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

二、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新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得到了比较长足的发展。

进入本世纪,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得以全面实现,农村教育得到加强。

但是,“我国农村教育还相当落后,农村教育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引起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客观上造成了教育差距依然存在。

基础教育论文范文

基础教育论文范文

基础教育论文范文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改革是近年来各国基础教育发展中普遍关注的问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基础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基础教育论文范文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摘要:解决学业负担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增效———教学效能的提升。

教师作为学校的教育主体,需不断增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改革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减负”提供必要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多数对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学业负担的归因和对策等方面,对学业负担本质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

时至今日,尽管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与领域对课业负担进行了大量的阐述,但对课业负担这一概念仍然缺乏统一认识,尤其是面向实证研究的操作性定义。

事实上,对学业负担进行确切的界定是认识和研究“学业负担”这一问题的必要条件。

一、学业负担的概念和学业负担相关的还有学习负担、课业负担等概念,尽管学业、学习和课业这几者之间有不同的内涵,但这几个概念的基本含义指向的都是中小学生由于学业引起的负担,因此这里我们笼统地称为学业负担。

(一)已有学业负担的界定学界对学业负担这一概念的界定非常丰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业负担开展研究,得到了不同的认识。

根据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有关学业负担的界定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学业负担是一种主观感受。

早在1987年就有研究者提出学业负担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每个学生由于其学习能力不同,承受的学习量也不同,因此每个人对学业负担的感受也不一样。

基于这种观点,对学业负担的研究立足于对承担者的调查,如郑逸农等在针对高中生的样本调查中就发现,在同一学校,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学习负担”就有所差异。

根据这种观点,对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对中小学生主观感受的调研及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自我报告的分析。

第二种观点认为学业负担是一种客观存在。

作为客观存在的学业负担,并不针对某个具体的承担者,它是教育实施者(如学校)施加到学生身上统一的可以量化的客观物,如规定的学习科目、上课时间、作业及考试等。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及措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环节,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变革的呼声。

本文将以全面分析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及措施为主题,旨在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基础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起点,对于个体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从经济、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来探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1. 经济层面:基础教育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优质的基础教育能够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只有加强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广度,才能为未来的产业发展储备更多精英人才,保证国家的竞争力。

2. 社会层面:基础教育改革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具备良好基础教育的人才更容易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公平与普及也是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基石,通过改革使得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3. 个人层面:基础教育的改革将直接影响每个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优质的基础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也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通过改革,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措施为了解决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下面从课程改革、教育资源均衡、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如下措施。

1. 课程改革: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应从学科知识向综合素质发展转变,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建立灵活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减少对传统单一考试成绩的过度追求。

2. 教育资源均衡: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减少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基础教育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的关键环节,对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

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新的问题和挑战也不断涌现。

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课程内容往往陈旧、单一,与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脱节。

教学方法也多以灌输式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目标方面,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

这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懂得如何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内容的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

新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

例如,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引入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现实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增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在人文社科课程中,增加了传统文化、公民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参与意识。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渐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保障。

过去,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和片面,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多元化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业成绩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类别:基础教育改革习作路上,与孩子同行——记作文起步教学体会点滴内容摘要【现在的小学生,常常是“谈作文色变”。

作文成了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一个拦路虎。

更成为许多考生落榜的罪魁祸首。

纵观近几年本区的小学毕业作文,状况百出:有根据背诵的作文仿写的;有想当然胡编乱造的;有文不对题滥竽充数的,更有甚者直接把试卷上的阅读文章抄下来的……如此种种,比比皆是。

作文如此,语文成绩能上的去吗?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忽视了小学作文起步教学。

如何让学生的作文赢在起跑线上呢?近两年,我通过实践与探索,做了一些尝试,提出了作文起步教学三步法:从做到说,学生愿写;渗透技巧,学生会写;体会成功,学生乐写。

】关键字【作文教学起步教育改革】从事语文教学以来,常听学生的抱怨“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当前,作文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不少学生一听写作文就头疼。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背习作;有的为了完成任务,胡编乱造,“假、大、空”话一大堆;有的甚至到作文书上一抄了事。

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作文质量更无从谈起。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忽视了三年级是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扎实、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更是我们要探索与实践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提出了作文起步教学三步法:从做到说,学生愿写;渗透技巧,学生会写;体会成功,学生乐写。

一、从做到说,让学生愿写小学的习作课开始于三年级。

之所以叫做“习作”,是因为开始学习写作,是在有了一定的阅读、口语交际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

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互相促进。

”可见,学生的习作源于读和说。

要让孩子读还比较容易些,可要让孩子说可就需要下一番功夫了。

要想让孩子有说的,并且会说,爱说,这“做”还得是前提。

“说”是“做”后的表达,“写”是“说”后的记录,这也足见“做”的重要性,没有做,何以会说;没有说,怎么会写?由此看来,“做”“说”“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那到底该怎么做,又该怎么说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生活有话说学生不会写,不愿写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材料,没有内容可写。

俗话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唯有生活的丰富多彩,写作素材才会源源不断。

事实的确如此。

我们应该尽量的多开展活动,有意地帮助孩子们积累写作素材。

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是要求学生记录下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教材相机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生搜集素材。

在这段时间里,我特意多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吹泡泡比赛、画鼻子游戏、老鹰抓小鸡、讲故事比赛、掰手腕、二人拔河、猜字谜以及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

活动中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活动后及时安排学生用简单的图表或生动的绘本记录下来,接下来利用口语交际课进行交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孩子们有了素材后,不仅愿意说,还交流得非常愉快。

(二)眼见为实真实说“文贵于真”,作文就是写生活,应该是真情实感的体现。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孩子们参与了,有话说了,那要怎样说呢?我个人认为要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作文,眼见为实说真话。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这也就是说,教孩子习作,就是教孩子记录下真实的人、事、物、景,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我口写我心”。

但是,由于各种读物、作文大全等充斥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不加选择地拿来用,“人云亦云”,“照葫芦画瓢”,有悖于新课程要求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

因此,我们从习作教学的开始,就一定要教孩子说真话、说实话。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教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时,已经进入了初秋。

这时,三单元的习作内容便顺理成章地安排了一次写景练习——“家乡的秋天”,这也是小学阶段的第一次写景。

在习作指导课完成以后,孩子们很快就把作文草稿本交上来了,粗略一看,效果还不错:篇幅长,段落安排合理,书写还很工整。

可是静下心来一读:“苹果涨红了脸,在枝头嬉戏”,“梨黄澄澄的,像一个个黄葫芦”,“高粱举着燃烧的火把”,“玉米背上了胖胖的娃娃”,“葡萄熟了”……这样的描写在多数孩子的习作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

我想,孩子们这时可能还在期盼着老师的表扬呢。

为了既不打击孩子们写作的积极性,又教会他们说真话,我没有立马批阅孩子们的习作草稿,而是带上相机去了校外,用镜头记录下了我们这个小镇的秋天,记录下我们南方秋天的果园和菜园的景象。

实录下我们能够见到的真实的秋景,回到课堂,我还像以往那样,先将孩子们的“优美句段”放在大屏幕上,让大家一起细细品读。

然后将一幅幅南方秋景图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并问道:“你们看见的秋景在哪儿呢?我怎么就看见这些了呢?”这样,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情实感”。

在孩子们的第二次习作草稿中,北方的秋景已不见踪影,孩子们说真话了!他们有的写出了山林的五彩缤纷,有的写出了菜园的生机勃勃,有的写出了果园的硕果累累……通过这样的指导,孩子们知道了习作要眼见为实说真话了。

(三)积累借鉴流利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有了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

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励前进的帆。

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

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为此,我号召孩子们学“小蜜蜂采花蜜”,多读课外书。

在学校,我一周两次统一组织孩子们到学校阅览室读书,并结合课标和孩子们的实际定期给孩子们推荐适合阅读的图书,还定期召开交流会,师生一起将课外阅读到的好故事、感悟与大家分享。

这样,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

光读还不行,我还鼓励和督促孩子们用摘抄的方法积累好词佳句,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他们的储备粮。

二、渗透技巧,让学生会写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现在大多学生作文时所表现出的共性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

因此,实际的习作教学,就要教给孩子各种各样的习作方法。

这各种各样的习作方法从何而来,何时何地教授什么样的方法呢?其实,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课文无非是例子。

”语文教材的编者门早就为我们设计好了,教材里就是一个个鲜活的实例,从结构到技巧,都做了比较周到的安排。

为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些好的例子不放,把作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让每篇课文都尽量好的发挥出示范作用,从而对孩子的习作起到引领的作用。

在一年的教学中,我以课文为例,交给了学生如下写作技巧:(一)以文为本,学习文章结构教师在阅读课文时,要把每一篇都当做范例,从读和写的角度分析,极力讲清如何写的问题。

每讲完一课,便可抓住单元训练重点,根据课文特点,指导学生练写开头、结尾、中心句,过渡句等,把阅读和习作统一起来,这就是讲读课文的演化与实践。

比如学习第五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秋天的雨》之后,学生认识了先分后总的文章结构,也认识了中心句。

于是,在这个单元的习作中,我便结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给学生的习作提出了正确的要求:借鉴《秋天的雨》的写法,先分后总,分写部分都以中心句开头。

就这样,教师以读带写,引导学生从每一篇课文范例中获得方法,读写结合,让孩子们不仅不会对文章的结构陌生,更不会再出现有写的却不知怎么写的现象,而是写起来也顺手,甚至有写不完的话了。

(二)以段为样,了解习作顺序一篇文章是由多个段落构成,段落的安排直接影响到文章的条理与逻辑。

因此,也显得尤为重要。

平时作业中设计的排序练习也是让孩子们了解顺序的,当然,也不可忽视了课文这个例子。

我在三年级的教学中,让孩子们结合课文认识了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和事物的几个方面这三种顺序,并做到了读写结合。

比如教学《风筝》时,让孩子们认识了事情发展顺序,并告诉他们在写事的写作中,最常见的就是这种顺序。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孩子们认识了时间顺序。

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和《香港,璀璨的明珠》时,引导孩子们认识了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顺序;并且在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教学中,将顺序作为了一个教学重点,并要求孩子们用“时间顺序”或“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本次习作的顺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以句为例,学会习作技巧有了典型的写作素材,有了精巧的构思,要写出一篇优美的习作是不够的,它还需要亮丽生辉的语言来修饰。

怎样才能使习作的语言亮丽生辉呢?这还是得借助课文这个例子。

在让孩子们对此有了清楚的认识后,再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运用,对习作语言的构建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将陶罐和铁罐对话时的表情进行补白训练。

以此积累表情描写的词语,体会表情描写的重要性。

三、体验成功—学生乐写成功是每个学习者所追求的学习目标,更是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只有让孩子们有了成功的体验,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才会更加的自信,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是相当重要的。

在我的习作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一)以鼓励为主,树立自信“万事开头难”这句话对于习作来说更是准确无误。

作文无论于老师、家长还是学生的心里,都被认为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这无疑又给习作的教学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解决学生的畏难心理,是习作教学的首要任务。

为此,我对三年级第一次习作的评改狠下了功夫。

孩子们的第一次习作草稿交上来以后,我睁大发现美的眼睛去批改,并大方地勾画出一条又一条的红波浪,画上一颗又一颗闪亮的红星。

在批改栏里,留下了一句又一句让孩子们激动不已的话语:“宝贝,老师从“x”字中,体会到了……,你真棒!孩子,你“xx”这个词语用得太准了,赞一个!孩子,我仿佛也看到了……!”接下来的作文讲评课,我以表扬为主,建议为辅,让孩子们有大获成功的感觉,觉得写作文原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消除了“作文难”的心理障碍。

(二)及时反馈,家校联动类似上述的表扬仅仅在课堂习作中、在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把学生家长也吸引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来,一起来夸出好孩子,夸出好作文。

为此,我特意将周一的课程安排为上午第一节课和第四节课,中间的二、三节用来批阅学生的周记,第四节及时将周记的批阅结果总结、反馈给学生。

以鼓励为主,并且将这些鼓励于中午打电话告诉家长,并对家长进行一番表扬。

于是,孩子们回到家里又会得到一番表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