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理念变迁与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理念变迁与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理念变迁与思考
S u y o h a sto fEd c to n e t fS h o y ia u a in t d n t eTr n iin o u a in Co c p so c o lPh sc lEd c to
Re o m i c i t a s o f r n e i g u f r sn e Th r y Ye r fRe o m a d Op n n p
代 刚
DAIGa g n

要: 基于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解读 , 回顾并总结 自改革开放三十年 以来指导 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 的若
的特征来看 , 较之美国的 自然主义体育 , 苏联 体育教育理论 的
系统性 、 规范性与科学性更符合当时我 国国情的特点。 最终 , 改革开放初期 , 以此思想 为基 础的学校体育教育理 念的选择不仅开启了一个稳定有序 的良好开端 , 也为我国学校 体育工作蓄势待发主动迎接不 断深 入与丰富发展的新过程创 造了有利条件。
干教育理念, 思考并分析为适应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要 求, 这些理念是如何选择与放弃 、 何转换与创 如 新的过程 , 进而推动理念进 一步升华 , 指明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 的实践科 学发展
Ab ta t a e n te itr r tt n o c o l p y ia d c t n p l is a d r g lt n ,t i p p rr ve s s r c :B s d o h n ep ea i f s h o h s le u ai oi e n e uai s h s a e e iw o c o c o
Ke y wor s:rfr a d o e i gu d e om n p nn p;sh o p y ia e u ai n eo m;e u ai n ; o c ps c o l; h sc l d c t ;r fr o d ct o cnet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

21世纪以来,国家更注重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进入繁荣发展时期。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健康发展水平的标志和基准。

本文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旨在清晰认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把握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明确发展目标。

通过文献查询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搜集了关于近代以来我国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历史变迁,不同时期教学大纲,时代背景等相关论文著作。

一、不同时期的学校体育1.转变时期的学校体育(1978—1984):体质教育我国学校体育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体育教学秩序被打乱,学生体质严重下降,学校体育百废待兴。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文化水平提升,为学校体育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机遇,学校体育开始走向新阶段。

1978年教育部修订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颁布的大纲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准则。

1982年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在体育司工作汇报上,就如何抓好学校卫生工作,指出学校体育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三个为主”就是以增强体质为主、以普及为主、以经常锻炼为主。

这个时期以体质教育为核心,学校体育工作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

反映了我国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体质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忽略了学生的个体需要,一定程度上只强调学生体质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特别是在1979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地位,党和国家更加重视竞技运动的发展.这一思想过于重视竞技比赛,从而忽略了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

2.学校体育进入新时期(1985—1999):百花齐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校体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体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低级的生理需要需求,它对于学生增强体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等方面显示出强大作用力。

30年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成就-PPT文档资料

30年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成就-PPT文档资料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2019年12月23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 青团中央联合召开了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 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到 会作了重要讲话。教育部周济部长,体育总局 刘鹏局长分别作了报告。会议期间,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团中央共同启动了全国亿万学 生阳光体育运动,陈至立同志出席启动仪式, 并亲自宣布启动。会后,教育部、体育总局下 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 生健康水平的意见》。
初中学生毕业升学体育考试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 与发展纲要》,再一次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和家长关心学生 的体质和健康。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 师资、经费、体育场地、设施问题,逐步做到按教学 计划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程”。1994年,为落实《纲 要》,教育部重点加强了初中学生毕业升学体育考试, 开展了“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陶冶身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2019年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就青少年体质问 题作出重要批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 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全社会要关 心和支持。2019年1月10日,陈至立同志召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 教育部、卫生部、体育总局、团中央等单位负责同志研究落实胡锦 涛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根据陈至立同志的要求,教育部选取了全 国八个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程度不同省市的八个地市,进行了全面 调查,专题报告党中央、国务院。 2019年4月5日和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 局会议专门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青少年体质问题。根据国务院领导 同志指示,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等部门在北京朝阳公园再次启 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1万多名学生参加启动仪式。中共 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 刘琪同志、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出席启动仪式,并与首都青少年一 同参加体育活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地市都相应组织了阳 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体育也不例外。

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学校体育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了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学校体育逐渐受到重视。

当时,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体育课程以传统的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为主,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注重技术动作的传授和重复练习。

但这一时期,体育器材和场地相对匮乏,很多学校的体育设施简陋,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进入 90 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学校体育有了新的变化。

素质教育的理念开始兴起,学校体育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技能。

体育课程的内容逐渐丰富,除了传统项目,还增加了一些新兴的运动,如健美操、武术等。

同时,教学方法也有所改进,教师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1 世纪初,学校体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例如,引入了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如网球、游泳、轮滑等。

这一时期,学校的体育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许多学校修建了现代化的体育馆、操场,配备了先进的体育器材。

在课程评价方面,不再仅仅以学生的体育成绩为唯一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

同时,学校开始重视体育社团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通过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和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体育认识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的体育设备和技术逐渐应用于学校体育教学中,如运动手环、智能健身器材等,能够实时监测学生的运动数据,为个性化的教学提供了依据。

同时,“终身体育”的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

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体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和发展进行探讨,以展示改革开放对学校体育的重要影响。

首先,改革开放初期,学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先前政治体制的影响。

过去的体育教育更多注重政治宣传和体能训练,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得到改善。

然而,由于课程设置单一、教育方法单调,缺乏足够的活动形式和个性化的引导,学生们在体育课上缺乏兴趣和积极参与的动力。

因此,改革开放初期的学校体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体育逐渐开始从单一的体能训练转变为注重全面素质培养。

学校开始引入不同类型和形式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丰富了学生们的体育活动内容。

此外,学校普通体育和选项体育并重,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体育教育家和教练员,他们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计划和培训课程,激发了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学校体育也朝着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学校体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体育项目,还涵盖了一系列非传统项目,如瑜伽、健身操等,以满足学生们多样化的需求。

此外,学校还积极推动体育与科技的结合,引入了智能化的学校体育设施,如运动追踪器、健康监测器等,用以改善学生们的体育训练效果和生活习惯。

除了学校体育项目的丰富和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校体育还注重人才培养和竞技水平的提高。

学校体育课程加强了对学生体育技能和潜力的培养,通过选拔和培训优秀学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体育运动员和教练员。

这些人才在世界各大赛事中不断取得优异的成绩,不仅为国家争得了光荣和荣誉,也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带动效应。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学校体育逐渐从单一的体能训练转变为全面素质培养,体育项目也从传统的项目扩展到多元化的项目。

学校体育学最新精品课件-第一讲-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学校体育学最新精品课件-第一讲-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近代学校体育——基础
法国启蒙运动伟大旗手卢梭, 巨著《爱弥儿》“教育和体 育紧密结合, 要求受教育者身心两健”。
瑞士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奇, 倡导体育、德育和智育的 和谐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学者宾塞, 《论教育》“健康教育是一切教 育活动的基础”。
国外近代学校体育——产生
18世纪泛爱主义教育人士开 始将新兴的教育思想和体育思想 付诸实施。第一所泛爱主义学校 (博爱学校)由德国教育家巴泽 多在德绍创办。到19世纪初期, 欧美各国也先后把体操规定为中 小学必修课程, 并颁布了许多关 于学校体育的法案, 标志着学校 体育体制的确立。
国外现代学校体育发展趋势
01 注重发展体育的“育人”功能 02 促进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
03
体育课程管理呈现约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趋势
04
学校体育将进一步与竞技体育、社区体育相融合
05
体质测试标准日益完善与科学
第二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 历史沿革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清朝末年的学校体育: 1.洋务运动引入了西方 近代学校体育; 2.教会学校和基督青年 会萌发了现代学校体育; 3.《奏定学堂章程》颁 布与实施诞生了制度化
学校体育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学校体育思想的指导, 因此重点介绍了对我国学校体育每个阶段发展影响较大 的典型思想, 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我国学校体育发展 的脉络与前因后果。
思考题
1.从国内外学校体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谈谈影响学校体育 发展的因素? 2.请你总结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特征? 3.你认为当代学校体育应以什么思想为指导,为什么?
01 体质教育思想
体质教育思想主张体育是发展身体的教育, 建设身体的教育, 完 善身体的教育, 增强体质的教育, 它应直接接解决身体发展问题。

浅析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

浅析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

浅析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粗放到细分的过程。

在各个历史时期,体育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培养健康的公民、增强国家体质、推动全民健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进行浅析。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体育教育资源匮乏,体育设施落后,体育教育的普及程度较低。

1950年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体育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推动了体育教育的普及化。

此时期,体育教育在学校中得到了普及,各级政府建设了一批体育场馆,开展了一系列的全民健身运动,推动了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970年代至1980年代,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较慢,体育教育发展也随之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体育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体育设施的建设滞后,体育教育的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动,体育教育逐渐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80年代末,我国推出了“体育特长生”政策,为有体育天赋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培养机会,并进一步推动了体育教育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体育教育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政府加大了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力度,国家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支持,逐步完善了体育教育的政策法规。

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为体育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注重孩子的体育培养,提供更多的体育教育资源。

体育职业化的发展也为体育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一些地区和学校的体育设施仍然比较落后,体育教育的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时间被占用,体育课程时间相对较少,学生的体育锻炼机会有所减少,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粗放到细分的过程。

虽然体育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课程的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趋势共17页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课程的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趋势共17页
地位,除体育课外, 还有一定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安 排。
6
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 学体育教学大纲》。
特点: 1)强调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课程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保卫者为目的。确定了体育教学的三个基本 任务;
2)中小学教材分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
3)规定了体育课考核项目和标准, 并要求建 立体育课考核制度。
9
1992 年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体育教学大纲》, 它是新中国第二代体育课程的主要标志。
解析:
1)这套大纲沿用了体育教学“一个 目的,三 项基本任务”的提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调小学阶段要“为提高全 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初中阶段强调要培养“社会 主义的建设者”;
2)大纲提出并采用了“综合分类”方法;
1
1956 年颁布新中国第一套体育教学大纲。
特点:
1)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 务,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 卫者;
2)小学体育教材分为基本体操与游戏两大 类;
3)结合“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规定了相 应的教学考核标准,以五分制作为体育课成绩考 核的评价方法;
4)受苏联体育教育思想与模式的影响,未 能体现出我国体育课程教材的特点。
7
2、新中国第二代体育课程( 1985—2019) 。
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的体育课程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 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开始进入义务教育阶段。
这一时期国家相继颁布或批准了6 个中小学 大纲, 即1987 年《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1992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体育教 学大纲》、九十年代初的三套( 含上海、浙江两 套地方性大纲)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2019 年《 全日制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大纲》。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学校体育的变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体育也在这股浪潮中不断发展与演进。

从教育理念到课程设置,从教学方法到场地设施,每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拂,学校体育开始受到重视。

此时,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课程设置相对较为单一,以传统的田径、体操和球类运动为主。

教学方法侧重于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练习,注重基本技能的传授。

由于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相对匮乏,很多学校只有简陋的操场和少数几件体育器材。

但即便如此,学生们对体育的热情依然高涨,体育课成为他们释放活力、放松身心的重要时刻。

进入 90 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学校体育有了新的变化。

教育理念逐渐从单纯的体质锻炼向全面发展转变,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

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样,除了传统项目,还增加了武术、游泳等特色课程。

教学方法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自主探究。

同时,学校对体育师资的培养也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专业体育教师走进校园,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这一时期学校体育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部分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存在体育课被挤占的现象。

而且,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校体育设施依然简陋,难以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

21 世纪初,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学校体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体育课程标准不断完善,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课程设置更加灵活,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生兴趣选择开设各种体育课程。

同时,体育评价体系也逐渐多元化,不再仅仅以体育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体育水平,而是综合考虑学生的体育参与度、运动技能掌握、体育品德等方面。

在这一时期,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得到了极大改善。

许多学校修建了现代化的塑胶操场、体育馆,配备了丰富多样的体育器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概述
习惯.
() 3 要注 重 培养学生 的体育 能力 , 尤其要 注 重 培养 以下几 方 面 的能力 : 掌握 体育 与保 健 的基 础 知 识 与 方法 ; 握 体育 锻炼 的 技能 ; 掌 自我设 计 、 检 查、 评估 体育 锻炼 活动 的能力 ; 自我组 织和 管理 集 体体育 运 动的 能力 ; 效地 创 造和 应 用 体 育 锻 炼 有 环 境和 条件 的 能力. 注重学生 体育 能力 的培 养. 在 强 调学 生学 习兴 趣 的 同时 , 要注 意 培 养 学 生 的 还 创 造性 学 习和 主动性 学习 , 尊重 学生 , 要注 意培 养 和发展 学生 的个 性 , 他们 主动 积极 地 走 向终 身 使 教 育. () 4 学校 应 构 建客 观 、 正 的多 维评 价 模 式 . 公

体 育成绩 的评 价应包 括 : 理论 知识 掌握 的评价 ; 对 运 动技 术 、 能 掌握 程度 的评 价 ; 习进步 幅度 的 技 学 相 对评价 ; 习态度 的评价 ; 外体育 活动 参与 性 学 课 的评价 . 这样 可使 每位学 生都 有获得 成功 的机会 .
2 3 挖掘学生体育潜能 . . 养成坚持体育锻炼 的习惯
高 校体 育 是 实 施 体 育 锻 炼 和 健 身 方 法 的 阶 段, 因此 , 把学 生普遍 的爱好 和 有兴趣 的运 动项 应 目作 为体育 教学 的 主要 内容 ; 同时 在 指 导和 组 织 学 生进 行体 育活 动 时 , 应注 意 充 分 地 挖掘 学 生 对 运 动 的 内在 乐 趣 , 无论 是讲 解 、 范 , 是组 织 教 示 还 学方 法 , 要 引起 学生 的注意 力 和兴趣. 注 意挖 都 要 掘学 生的体 育潜 能 , 调动 学生 参与 运动 的积极 性 , 让 学 生在运 动 中能 充 分表 现 出 自己的运 动 才 能 , 感 受 到参 加运 动对 自己体 质 增 强 的 实效 , 以培 养 他 们对 体育 活动 的兴趣 和 情 感 , 而 使学 生养 成 从 良好 的锻炼 习惯 , 坚持终 身锻 炼 , 学生 具有 完整 使 的生 理 、 理状 态和社会 适应 能力 . 心 高校教 育 的主体是学 生 , 因此 , 在教 学过 程 中 应 加 强对 学生“ 终身 教 育” 想 的 教育 和 培 养 , 思 养 成 自觉锻 炼身 体 的 良好 习惯 , 他 们 在 步 入社 会 使 后 在 体质 、 心理 和社 会适 应 性 等 方 面 保 持 一种 持 续的 、 自觉 的体 育 锻炼 和 能力 , 他 们 终 身受 益 . 使 终 身体育 不仅是 学 生个 体 发 展 的需 要 , 是 提 高 也 全 民族体 质的需 要 , 是人 类 社 会 发 展 的 共 同需 更 要. 只有认 真研 究与 探讨 终 身 体 育 教 育 观 下学 校 体育 教育 的新 内涵 , 树立 终身 体育 教育 观 , 能使 才 学校 体育 成为 实施终 身体育教 育 全过程 中的基 础 阶段 . 终身体 育作 为一种 现代 体育 思想 , 已成 为学 校教 育研究 中 的重要课题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探究
文 化教 育 J i 』
张 卫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探究
( 军兵 种 指 挥 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3 ) 海 广 1 40
摘 要 :增强体质” “ “ 、素质教育” 终身体育” 和“ 是我国在进入第三个社会转型期后体育课程 改革的代表 性 口号 , 通过对三次课 程改革的背景、 过程 、 内容和存在的 问题进行探讨 , 旨在探 寻改革 开放之后体育课程改革的规律 , 为以后 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 据。 关键词 : 开放 ; 改革 大学体育 ; 改革 为 了适应 2 世纪对 人才 培养 的要 求 , l 我 素质测试作为学生 的学业成绩 ,评价方法采用 工作会议的召开 , 明确提 出“ 校体育要贯彻健 学 国正 在深化教育改革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而课 终结性评价 。 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 ” 0 2 。2 0 年教 育部颁布新 的 程改革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和关 1 95 . 1 8 年至 19 年的体 育课程 发展 2 99 《 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 把 键 环节。 日益加快 的体育课程改革大背景下 , 在 2 世纪 7 年代末到 8 年代初 , 0 O 0 虽然整个 “ 健康第一 ” 作为大学体育课程 的指导思想 。课 回顾 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 程的发展变 教育事业 以改革为核心 , 全方位进行了调整 , 实 程 目标分为总 目 和具体 目标 ,具体 目 标 标分为 化, 并对这段时间大学体育 课程 发展特点进行 现了从无序 到有序 、 健康稳步的发展 , 但由于受 基本 目标和发展 目 。课程 目 标 标按照 目 内容 标 深入 剖析 , 总结经验 , 找出问题 , 为新一 轮课程 到计划经 济体 制和相 应思想 观念 的影 响和 制 分类 , 了心理 和社会适应 目标 。 增加 体育课程 内 改革提 出建议 ,正是当前 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研 约 , 大学教育在 内的教育改革仍较拘谨 。O 容则提出了“ 包括 8 健身性 和文化性相结合 、 选择性和 究所面临的课题和关注焦点 。因此 , 17 年 年代后期到 2 世纪末 , 对 98 0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逐 渐 实效性相结合 、 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 、 民族 我 国改革开放以来 ,大学体育课程 的发展进行 走 向了规范化 、科学化和民族 化的轨道。1 8 性和世界性相结合 、 95 充分反映和体现教育部 、 国 深入 、 系统的研究 , 以寻找解决我 国大学体育课 年 国家教委讨论修订大纲的指导 思想 和选编教 家体育 总局制定 的《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 程问题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 材 的方法 , 修改后的体育课 程分为普通课 、 选项 案 ) 》的内容和要求 ” ,一般包 括理论知识类 内 l改 革开放 以来 我 国体育课 程发展 的过 课 、 选修课 和保 健课 四种类型 。19 年 8 国 容、 92 月 技能类 内容、 拓展类 内容 、 情感类内容。 课程 程 家教委颁布 了 一个 《 国普通高等学 校体育 评 价方 面,为发展而评”的发展性评价成为评 第 全 “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以后 , 国社会主义 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纲要对大学体育课程 的性 价改革 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针 , 我 , 充分认识到“ 评 建设事业进入 了拨乱反正 、 改革发展的时期 , 大 质 、 任务 、 设置 , 教材 的选编 、 以及 课程 的评估和 价是手段而不是 目的 , 价的最终 目的是激励 评 学体育课程也逐步走上 了科学化 、 制度化、 规范 管理都提出 了明确的意见。 和 发展 ” 。 化的轨道。我 国在该 阶段的体育课程发展过程 2 世纪 8 年代 中后期开始 ,体育教育 的 0 0 2改革开放后体育课 程发展存在的问题 大概分为三个部分 : 一是 1 7 年至 1 8 , 98 95年 二 目的开始有了改 变。这一时期我 国大学体育指 改革开放之后 , 国体育课程改革 取得了 我 是 1 8 年 至 19 年 , 95 9 9 三是 19 年 至今 。 99 导思想把育人作 为宗 旨 , 用整体的教育思想对 长足的进步 , 但是 随着政治 、 经济 、 科技 的改 革 1 98 . 17 年, 确立 了大学体育在高等教育 中的 和发展也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 ,总结起 来 容 恰当地位 , 清了体育教学 的根本 目的是育人 。 具 体 内容 如 下 : 认 “ 化大革命 ” 文 时期 , 通高校的正 常教学 18 普 95年国家修订后的大纲把高校体育 课分为 : 体育课程 目标缺乏层次 性 、 递进性 。大学 秩序遭 到了毁灭性 的破坏 , 教育质量严重下 降。 普通课 、选项课 、体育选修课 和保健体 育课 , 与 中学体育课程 目标应该 有层 次性 、阶段性的 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 1 9 92年颁布 的《 纲要 》 中把体 育课 的类型 分为 差别 , 但从我国所颁 布的体 育教学 大纲看 , 校 学 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 , 对外 开放并汲取世界各 基础课 、 选项课 、 选修课和保健课。另外《 纲要》 体育课程 目标从中学到大学基本 是雷同的。这 国教育发展的经验 ,推动我 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还 要求在选编教材的过程中 “ 坚持社会 主义的 样就使我 国学校体育课程 目标缺 乏层次性 , 削 进人 了一个新 的时期 。17 年颁 布的《 98 高等学 教 育 目标 ; 从实 际出发 ; 注重实效 ; 具有科 学性 弱 了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 意义 。高校体育教学 体现教材的 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 理论 大纲虽有 一定课程 目标 和教学 目的的要求 , 校普通 体育课教学大纲》 中强调“ 锻炼 身体 , 增 和系统性 ; 但 强体质 ” 是学校体育 的首要任 务。17 年颁布 和实践相结合 ; 99 符合 《 大学生体育合格 标准 》 的 教学要求使用了诸 如 “ 高” “ 活应用 ” “ 提 、灵 、 培 的《 高等学校体 育工作暂行规定 ( 试行草案 )中 要求 ” 》 。在教学模式上 , 相继出现了以发展运动 养学生的……” 等等笼 统模糊 的术语 , 不利于实 指出大学工作 的基本任务是 :指导学生锻炼身 能力 为主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 标教 学、 “ 目 情景 际教学过程中把握 和评价 时的运 用。 体, 增强体质 , 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 教学 、 小群体教学法等等 , 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 课程结构较单一 , 缺乏适应 性 。现在各 高 和学生的主体作 用相综合 。 评价方 校几乎上都采 用 “ 基础课+ 选项课 ” “ 、 基础课+ 和运动技能 , 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 养成经 的主导作用 , 常锻炼的习惯 , 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 向学生 法改变 了单一的对运动项 目 成绩进 行评分 的方 选修课” 等类 型, 实际仍然存在选修课 程形式 但 进行 共产主义思想 、 品德教育 , 树立 良好的体育 法 , 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 , 调将理论 和实践相 化 ,以单 一结构为 主的传统大学体育课程 的现 强 道德风 尚。 要贯彻 普及 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 , 要 结合 , 技术和能力相结合, 习成绩 和学 习态度 象 ,过于注重保 障基本教学任务 的完成 而突出 学 面向全体学生 。” 相结合。 必修课 , 而忽视选修课 的作用 。 理论课在整个 大 17 年的《 98 大纲》 将体育教学 目的表述 为 : 1 99 . 19 年至今 的体育课程发展 3 学体育教程 中所 占比重不足 ,在地位上从属 于 “ 增强学生体质 。 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精力充沛 19 年 6 , 99 月 国家教育 部颁布 了《 中共 中 实践课 , 浅显, 内容 形式单一 , 综合程度不高 , 在 的进行学 习和工作 ,承担建设 和保卫 祖国的工 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组织 上和实践课存在 明显分离 。 作 。 把“ ” 锻炼身体 , 增强学生体质” 放在首位 , 评 的决定》决 定指出 : , “ 健康体 魄是青少年为祖 国 课程教学 内容缺乏整合和创新 。 虽然根据 定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 “ 最根本 的是 看学生 的 和人 民服务的基本前 提、 学校教育要贯彻 ‘ 健康 教学大纲的安排 , 内容不断丰富 , 教学 出现多样 体质是否有增强” 。在教材编写提 出“ 教材 的思 第一 ’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 化和生活化 的发展趋势 ,但是 中学大学体育课 想性 ; 教材应能有效地增 强学生体质 ; 教材 的科 根据改革的需求 , 0 年国家教育部颁布 程的内容重 复过多 , 2 2 0 并且成简单排列 , 针对性不 学性 ; 从实际出发 , 因地制宜 ; 教材要体 现 民族 了 《 国普通 高等学 校体 育课 程教 学指 导纲 强 。 全 ��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3篇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3篇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第一篇: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那时学校体育还处于萌芽状态。

在传统的文化氛围下,体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体育教育也只是朝令夕改,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国家体育事业的兴起,学校体育逐渐显现出起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逐步得到了政府支持和重视。

1951年,全国开展了首次大规模的校园体育活动——“达标活动”,规定了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等健康指标,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依据。

此后,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学校体育的法条和政策,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体育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1980年,全国“少儿体育活动周”首次展开,这标志着学校体育在国家层面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

1986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学生每周体育课时数,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1995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指导纲要》,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指南,提出了“身心发展、全面素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和创新空间。

此后,学校体育在各个层面都得到了持续的改进和升级,不断提升了其教育和社会功能,成为了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篇:中国学校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教学条件的限制。

在80年代以前,学校体育设施简陋,器材不全,很多学校还没有室内运动场和游泳池,这对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其次是学校师资的不足。

在以前,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文化课教师兼职担任,缺乏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全面的体育教育。

再有就是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这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然而,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体育逐渐跨越了这些阻碍,实现了较快的发展。

新中 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历程如何

新中 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历程如何

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历程如何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事业的发展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见证了国家的崛起和人民的奋斗。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瞩目的体育强国,这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与荣耀。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体育事业的基础十分薄弱。

然而,国家高度重视,将体育视为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当时,体育设施简陋,专业人才匮乏,但广大民众对于体育的热情却十分高涨。

学校里,简单的操场和自制的体育器材成为孩子们锻炼的乐园;工厂中,工人们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体育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乒乓球运动成为了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突破口。

容国团在 1959 年夺得第 25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此后,乒乓球在中国迅速普及,成为了“国球”。

六十年代,尽管面临着国内经济困难和国际上的封锁,但中国体育人依然坚持不懈地努力。

一些传统优势项目,如举重、射击等,逐渐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体育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从城市到乡村,大大小小的体育场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同时,国家加大了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育人才选拔和培养体系。

在竞技体育方面,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84 年,中国代表团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此后,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历届奥运会上的成绩节节攀升。

2008 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 29 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代表团以 51 枚金牌的优异成绩位居金牌榜首位,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体育的强大实力。

除了奥运会,中国在其他国际体育赛事中也屡获佳绩。

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举重等项目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也在不断进步。

群众体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各种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发展阶段
时间范围
主要特点与成就
初始发展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体育课程开始在中国学校中设置,如体操等,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逐渐多元化。
改革开放开启体育新时期
1978年以后
体育开始回到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正确轨道,体育商业化起步;1979年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次组队参加夏季奥运会并获奖牌。
现代体育理论形成阶段
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
体育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全民健身政策开始推行,竞技体育水平显著提升,体育产业开始萌芽。
多元化发展阶段
21世纪初至“十三五”时期
体育赛事产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体育市场日益成熟;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体育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快速发展阶段
“十四五”时期至今
体育强国建设加速推进,体育产业持续壮大,新兴体育项目如户外运动等快速发展;科技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体育赛事的呈现方式、传播渠道和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政府和社会对体育赛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体育赛事在推动全民健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近现代的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关键议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旨在为今后的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近代体育课程的引进与初步发展近代体育课程的引进主要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当时,一批海外留学生带回了西方先进的体育知识与理念,对中国体育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后,一些学校开始开设体操、游泳、篮球等体育课程,但规模较小、内容单一。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全面推进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体育发展措施。

特别是1951年成立的中央体育委员会推动了全国范围内体育教育的普及。

新中国提出了“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法规,推动了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推进。

在这一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着重培养体质、健康、协调性和团队精神。

学生通过游戏、运动等方式开展体育活动,培养了积极向上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断与重组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剧烈动荡。

体育教育也受到了严重冲击,中小学体育课程几乎中断。

但是,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国政府意识到了体育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重要性,积极推进体育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四、改革开放与体育教育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传统的中小学体育课程被认为过于单一和功利化,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发展。

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推行了体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加入了一些新的体育项目,注重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强调“健身与娱乐,健身与竞技的结合”。

五、创新与改进:今日体育课程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体育课程的发展又进入了新的阶段。

政府对体育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中小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师资得到了提升。

此外,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被纳入中小学体育教育,丰富了学生的选择和体验。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一、世界学校体育和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一)世界学校体育发展概况1.夸美纽斯提出了养生之道的若干原则,即:有规律、有节制地生活,尤其是适度的饮食、运动,以及必要的睡眠与休息。

被誉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

2.洛克认为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

他对锻炼身体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无论冬夏,儿童的衣服不宜过暖;每天用冷水洗脚,洗冷水浴,游泳;饮食应清淡、简单等。

3.卢梭继承洛克的思想,奠定了近代身体训练说的基础。

培养“自然人”是卢梭的教育目标。

他认为,强健的体魄是“自然人”不可缺少的素质。

(二)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1.我国古代学校体育我国古代所谓的“学校”从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学习内容主要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其中乐、射、御都是体育。

2.近代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学堂都设体操科。

《壬戌学制》于1922年出台。

参照美国“六三三”的形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它的出台,标志着军国主义教育在我国的没落。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公布,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课”,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1.改革开放前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1953年,毛泽东发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号召。

2.改革开放后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199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2002年,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9体育文化导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雷震 龙佳怀(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分析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和现状。

提出:确保体育课的密度和负荷,确保每天锻炼1小时;逐步转变儒家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影响;转变国民教育观念;加大学校体育投入,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建立长效监督考评制度;抓住后奥运会的契机,发展学校体育;加大宣传,营造学校体育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学校体育;改革开放;健康第一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学校体育探索素质教育的30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我国学校体育在积极探索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的同时,不断更新,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新的理论和成果不断出现,学校体育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问题,学校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农村学校体育办学条件差等。

一、学校体育发展历程(一)从文革混乱状态到工作的全面回复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时代背景。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学校体育遭到极大的破坏。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学校体育教学逐渐恢复正常,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学校体育的管理机构逐渐恢复,学校体育工作开始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此时,人们物质生活还不富余,高考制度开始恢复。

2.学校体育政策法规。

1979年5月,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团中央联合在扬州召开了全国学生体育卫生工作交流会,同年10月,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条例》、《中小学校体育工作暂行条例》(试行草案),两个《暂行条例》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指导、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提出了具体的规格和要求,使得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1982年8月27日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并在各级学校全面实施。

同年教育部发出《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

1986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使得体育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3.学校体育科研。

此时学校体育科研得到重视,学术气氛活跃。

1986年中国高等学校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成立,并举行了多次全国性论文研究会,并与日本、韩国举行多次研讨会,打破了体育学术的封闭状态,成立了十几所学校体育科研机构,并创办了《中国学校体育》、《体育导刊》等杂志,为国内学校体育理论专家对体育课程中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提供了舞台。

1978年8月,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组织专家于建国后首次开展了大规模的全国性青少年儿童体质调研,初步摸清了这一时期中国青少年儿童体质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制定中学生体育教学大纲,修订体育锻炼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从1981年起,教育部开始在大、中、小学校设立健康卡片制度。

三部委于1985年又进行全国规模学生体质调研,发现学生体型出现身长体轻的现象,即身高增长快,体质增长不明显。

同时,规定每3年一次小样本检测,每10年一次大样本体质调研,这都对学校体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有着重要意义。

4.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是“体质教育论”,先前的体质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体质下降明显,体质教育思想应运而生,以学生体质是否增强作为学校体育的评定标准,强调对人体的生物学改造,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接着是“双基”教学思想,这些都是“注入式”、“传习式”教学方法,学生只能对教师教的内容机械地做出接受,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

80年代中期,学校体育界开始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1984年湖南汩罗率先提出素质教育,这是我国对素质教育的早期探索。

(二)稳步推进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1.时代背景。

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也是为加入世贸组织做各种前期准备。

国民经济维持在6%~8%的增长速度,中国开始逐步进入耐用消费品时75代。

政府获得越来越多的财政收入大都投向城市,如城市教育、城市学校体育。

到90年代末,全国各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入扫尾阶段。

当然,政府机构和法制还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完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农民收入偏低,税费重。

部分乡镇中小学教师工资不能按时发放。

2.政策法规。

1990年3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条例》规定,我国的中小学校到高等学校一、二年级都要开设体育课并作为必修课。

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

为了保证《条例》得到更好的实施,国家教委还分别制定了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在80年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1993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素材和准则。

为了研究和掌握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五部委在前两次测试的基础上,于1990年、1995年、2000年分别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统一抽样的大规模的体质测试,结果显示:在1995年以前速度、力量等素质持续有所提高,但耐力和柔韧素质有所下降,儿童肥胖率有所增加。

到2000年我国学生更是在速度、耐力、柔韧、爆发力、力量素质方面全面下降。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用法的形式肯定了学生的权益和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开创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纪元。

依据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讨论稿)》中的有关安排和精神,原国家教委拟定了《体育两类课程的整体教学改革方案》,“旨在更有效的达到体育课程的整体目标,完成多元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体育两类课程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的颁布,极大地推动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3.教学指导思想。

稳步推进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技能体育、体质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多元并存。

上述提到的体育两类课程改革及(中发[1999]9号)文件,提出了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此时,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全面展开。

(三)深化改革时期(21世纪初至今)1.时代背景。

步入新千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中央宏观调控下,GDP的年增长速度连续几年在9%左右,居民收入随之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大。

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业税取消,农民负担有所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不减,学生升学压力仍不减。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国家投入重点偏向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工作进展缓慢。

2.政策法规。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议》(国发[2001]21号)的精神,教育部2001年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通知,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体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的地位及作用开始显现。

2001年9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并开始实验,新的课程目标把过去大纲定位的三大块目标与任务,即知识技能、增强体质、道德品质三大目标,化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在五个领域之下又各自被分为6个水平。

200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加快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进程,新《纲要》提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该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简称为“三自主”选课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事实上,“三自主”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在全国部分学校试行,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该方案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实施。

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改,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正式定名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全国大中小学校全面实施。

2006年9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006年12月23日,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该大会同时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提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争取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分三部分内容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提出了20项要求,中央7号文件是我国学校体育有史以来规格最高的文件,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南,也是我国开创学校体育新局面的纲领性文件。

3.教学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教学以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锻炼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素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

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位学生受益的教学理念。

即注重“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表现为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相协调的三维健康观和发展动态的健康观,与其相应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和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总体上,体育与健康教学注重“以人为本”的观念,指向和关注广大学生的生命生存质量。

二、学校体育的现状分析(一)学校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76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课时开设达不到课程标准,调查显示,全国城乡学校体育课平均开课率是87.2%,毕业班体育课时减少,部分农村中小学甚至没有体育课,体育课被改上其它课也不少见。

普遍重视智力教育,在升学、考试指挥棒指挥下,教学中过度学习、强化学习,不考虑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青少年学生很少有时间去主动锻炼身体,每天锻炼1小时只是口号,幸福生活一辈子太遥远。

学校体育有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阳光体育运动、冬季长跑活动落实难。

(二)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体育师资短缺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学校体育场馆约40多万个,器材达标率中学46.29%,小学33.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