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9体育文化导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雷震 龙佳怀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分析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和现状。提出:确保体育课的密度和负荷,确保每天锻炼1小时;逐步转变儒家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影响;转变国民教育观念;加大学校体育投入,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建立长效监督考评制度;抓住后奥运会的契机,发展学校体育;加大宣传,营造学校体育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学校体育;改革开放;健康第一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学校体育探索素质教育的30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我国学校体育在积极探索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的同时,不断更新,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新的理论和成果不断出现,学校体育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问题,学校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农村学校体育办学条件差等。

一、学校体育发展历程

(一)从文革混乱状态到工作的全面回复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

1.时代背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学校体育遭到极大的破坏。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学校体育教学逐渐恢复正常,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学校体育的管理机构逐渐恢复,学校体育工作开始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此时,人们物质生活还不富余,高考制度开始恢复。

2.学校体育政策法规。1979年5月,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团中央联合在扬州召开了全国学生体育卫生工作交流会,同年10月,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条例》、《中小学校体育工作暂行条例》(试行草案),两个《暂行条例》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指导、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提出了具体的规格和要求,使得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1982年8月27日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并在各级学校全面实施。同年教育部发出《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1986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使得体育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3.学校体育科研。此时学校体育科研得到重视,学术气氛活跃。1986年中国高等学校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成立,并举行了多次全国性论文研究会,并与日本、韩国举行多次研讨会,打破了体育学术的封闭状态,成立了十几所学校体育科研机构,并创办了《中国学校体育》、《体育导刊》等杂志,为国内学校体育理论专家对体育课程中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提供了舞台。

1978年8月,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组织专家于建国后首次开展了大规模的全国性青少年儿童体质调研,初步摸清了这一时期中国青少年儿童体质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制定中学生体育教学大纲,修订体育锻炼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从1981年起,教育部开始在大、中、小学校设立健康卡片制度。三部委于1985年又进行全国规模学生体质调研,发现学生体型出现身长体轻的现象,即身高增长快,体质增长不明显。同时,规定每3年一次小样本检测,每10年一次大样本体质调研,这都对学校体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有着重要意义。

4.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是“体质教育论”,先前的体质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体质下降明显,体质教育思想应运而生,以学生体质是否增强作为学校体育的评定标准,强调对人体的生物学改造,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接着是“双基”教学思想,这些都是“注入式”、“传习式”教学方法,学生只能对教师教的内容机械地做出接受,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80年代中期,学校体育界开始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1984年湖南汩罗率先提出素质教育,这是我国对素质教育的早期探索。

(二)稳步推进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

1.时代背景。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也是为加入世贸组织做各种前期准备。国民经济维持在6%~8%的增长速度,中国开始逐步进入耐用消费品时

75

代。政府获得越来越多的财政收入大都投向城市,如城市教育、城市学校体育。到90年代末,全国各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入扫尾阶段。当然,政府机构和法制还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完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农民收入偏低,税费重。部分乡镇中小学教师工资不能按时发放。

2.政策法规。1990年3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条例》规定,我国的中小学校到高等学校一、二年级都要开设体育课并作为必修课。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为了保证《条例》得到更好的实施,国家教委还分别制定了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在80年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1993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素材和准则。

为了研究和掌握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五部委在前两次测试的基础上,于1990年、1995年、2000年分别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统一抽样的大规模的体质测试,结果显示:在1995年以前速度、力量等素质持续有所提高,但耐力和柔韧素质有所下降,儿童肥胖率有所增加。到2000年我国学生更是在速度、耐力、柔韧、爆发力、力量素质方面全面下降。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用法的形式肯定了学生的权益和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开创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纪元。依据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讨论稿)》中的有关安排和精神,原国家教委拟定了《体育两类课程的整体教学改革方案》,“旨在更有效的达到体育课程的整体目标,完成多元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两类课程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的颁布,极大地推动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3.教学指导思想。稳步推进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技能体育、体质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多元并存。上述提到的体育两类课程改革及(中发[1999]9号)文件,提出了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此时,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全面展开。

(三)深化改革时期(21世纪初至今)

1.时代背景。步入新千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中央宏观调控下,GDP的年增长速度连续几年在9%左右,居民收入随之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大。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业税取消,农民负担有所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不减,学生升学压力仍不减。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国家投入重点偏向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工作进展缓慢。

2.政策法规。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议》(国发[2001]21号)的精神,教育部2001年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通知,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学校体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的地位及作用开始显现。

2001年9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并开始实验,新的课程目标把过去大纲定位的三大块目标与任务,即知识技能、增强体质、道德品质三大目标,化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在五个领域之下又各自被分为6个水平。

200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加快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进程,新《纲要》提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该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简称为“三自主”选课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事实上,“三自主”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在全国部分学校试行,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该方案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实施。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改,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正式定名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全国大中小学校全面实施。2006年9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006年12月23日,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该大会同时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提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争取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分三部分内容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提出了20项要求,中央7号文件是我国学校体育有史以来规格最高的文件,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南,也是我国开创学校体育新局面的纲领性文件。

3.教学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教学以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锻炼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素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位学生受益的教学理念。即注重“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表现为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相协调的三维健康观和发展动态的健康观,与其相应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和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总体上,体育与健康教学注重“以人为本”的观念,指向和关注广大学生的生命生存质量。

二、学校体育的现状分析

(一)学校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