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教学设计【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了解地球公转特点1.观看四季变化图片2.交流讨论:四季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与地球的公转有关吗?教师活动11.播放四季变化图片2.提问:我们前面了解到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会绕太阳公转,你认为四季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与地球的公转有关吗?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图片提供,丰富学生对四季变化的认知,形成对四季变化显著特征的认知,从而在头脑中建立地区公转与四季变化联系的趋势,顺势引导学生进入了解公转特点的探索活动中。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了解地球公转1、独立阅读地球公转示意图。

思考:①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②地球倾斜的方向会改变吗?③地球公转轨道性转是怎样的?2、小组交流分享地球的公转有哪些特点?3、汇报成果小组交流分享成果学生活动3: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思考并讨论:地球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我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模拟地球同时自转和公转呢?2、对照地球运动特点展开模拟实验(1)准备一个塑料小球,在球上画一条“赤道”。

(2)再准备一个圆盘作为公转的轨道。

(3)让小球在圆盘中运动起来,观察小球的运动。

3、交流讨论:通过模拟,你对地球的公转有什么认识或问题?教师活动21、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小组组员交流分享地球的公转有哪些特点。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3、板书总结学生汇报成果,并出示示意图进一步掌握地球公转的特点。

①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1年②地球倾斜的方向不会改变。

③地球公转轨道形状是椭圆形。

教师活动31、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我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模拟地球同时自转和公转呢?2、介绍实验方法,并引导学生利用材料来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交流讨论:通过模拟,你对地球的公转有什么认识或问题?学生活动4:研讨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的成因1、思考: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在一个公转周期中会发生四季变化,四季交替与地球公转有关。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活动帮助卡4.播放三种制作地球模型的指导视频,指导学生小组商量后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制作。

(采取小组自愿与教师分配原则,保证每种地球模型都有2组及以上小组进行制作,便于后续研讨)活动意图说明:本部分内容有2个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1是学生利用气泡图整理已知的丢球知识,通过整理和分析已知的知识让其结构化,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为模型制作提供正面的引导。

探索活动2是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来表达已知的地球知识。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3)学生活动4:展示交流地球模型1.展示交流制作的模型。

要求:(1)汇报时声音洪亮,描述全面细致(2)认真倾听,思考其他组的地球模型与小组制作的有何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还可以怎样改进。

2.想一想,说一说:不同模型的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的模型有什么不同之处?教师活动41.组织学生分组上台展示交流制作的模型,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汇报:①地球模型是怎么制作的②制作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什么知识?③制作的地球模型可以如何改进?2.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不同的模型,总结不同模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的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是不同的;选择的材料、制作的方法不同,使用的范围也是不同的;不同的模型都有着地球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球体)3.提问: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我们的模型?(①让模型更精确表达地球知识②让模型更美观③从材料方面改进制作方法④增加表达的知识内容以增强模型功能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交流研讨,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制作过程以及模型所表达的地球知识;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模型之间的异同点;通过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改进地球模型。

环节四:拓展(指向目标3)学生活动5:观察分析地球仪1.看一看,说一说:常用的地球仪和我们制作的模型有哪些不同之处?它又表达了哪些知识?教师活动51.提问:观察常用的地球仪,它和我们制作的模型有哪些不同?它表达了哪些知识?2.小结:我们制作的模型只能展示地球的部分特点,而真正的地球是涵盖了以上所有的特征,因此模型是需要不断完善的。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动物植物学生活动41.交流展示查阅到的昼夜交替对生物影响的资料。

2.交流展示查阅到的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资料。

教师活动41.指导学生分组交流汇报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其他小组补充,教师引导梳理思维导图。

2.指导学生分组交流汇报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其他小组补充,教师引导梳理思维导图。

3.小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

昼夜和四季变化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生活。

活动意图说明:本部分内容有3个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1是学生交流分享关于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产生的影响,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探索活动2学生通过网络调查更多关于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产生影响的信息,发展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探索活动3是学生通过交替交流,了解更多关于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产生影响的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更加系统的知识体系,为下一步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地球运动的知识打下基础。

环节三:研讨、拓展(指向目标2、3)学生活动5:总结本单元认识到的地球运动的知识。

1.用你喜欢的思维导图形式来整理归纳本单元认识到的地球运动的知识。

2.交流汇报制作好的思维导图,并进行完善。

教师活动51.谈话:我们借助思维导图整理归纳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接下来请同学们运用思维导图总结本单元中我们认识到的地球运动的知识。

2.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并引导学生完善思维导图。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习的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通过交流汇报,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进一步养成总结归纳知识的习惯,树立建构知识网络的意识。

环节五:课末练习(根据教学活动选择使用)(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6一、选一选1.下列动物中属于夜行动物的是( )。

A.熊猫B.蝴蝶C.猫头鷹2.关于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照是昼夜交替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B.昼夜交替现象主要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教师活动6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7 信息的交流传播》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7 信息的交流传播》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7 信息的交流传播》教学设计1.简单思考:刚刚的广播铃声提供了什么信息?2.还知道哪些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1.问题引入:刚刚的广播铃声给你们提供了什么信息?2.广播通过声音进行信息的交流传播,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3.小结:我们被这些信息传播工具所包围,板书课题《信息的交流传播》活动意图说明:以上课铃声作为引入,可以更快地带动孩子们的上课热情,再抛出问题让孩子进行头脑风暴,积极踊跃的发言说出信息传播的工具,可以很好地带动课堂分为和孩子的积极性。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2、3、4)学生活动21.思考:书本和电脑在传播信息方面有什么差别?。

2.小组交流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活动31.思考:用这两个工具传播同样的信息,效果会一样吗?2.组内商定合适的工具。

3.思考:pk赛的规则。

4.按规则开始测评并记录?教师活动21.提问:书本和电脑是我们获取相关资讯的重要工具,日常生活中,大家对它们都有接触和了解。

你知道它们在传播信息方面有什么差别吗?。

2.引导小组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3.归纳:书本主要为我们提供文字、图像、符号、色彩等形式的信息,人们通过阅读,获取书籍所承载的信息,书籍的发行、传阅使得信息得到广泛传播。

电脑可以提供文字、图像、符号、色彩、音频、视频等更多形式的信息,更加多元化,人们可以通过看、听的方式获取它所承载的信息,借助互联网,电脑可以迅速地把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

教师活动31.过渡:如果用这两个工具传播同样的信息,效果会一样吗?2.出示活动任务:制作独轮车介绍:制作的方法分别记录在纸上和存储在电脑的视频里,各小组用文字或视频进行制作,制作的材料和要求是一致的。

提问:你们小组觉得选择哪种工具更合适?请用30秒进行商定。

3.追问:进行本次pk赛需要遵守哪些规则?(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制作,不超时;遇到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商量;遵守规则,不看其他小组的资料,不影响其他小组的制作;等等)活动意图说明:学生经历pk比赛的过程,亲身体验同时用不同工具来获取信息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两者在传播信息上的不同。

六年级上册第一至第四导学案-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第一至第四导学案-教科版

导学案学科:科学教学计划一、学生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课,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耗时低效,实验活动目的性不强,随意性很大,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学生发言不积极,不爱质疑。

这期我应该特别注意对实验活动设计的步骤细化,加强学生用科学语言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汇报、总结的训练。

教材分析: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第三单元能量。

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知道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

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

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

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影长的四季变化》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影长的四季变化》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影长的四季变化》教学设计【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回顾学过的一天影子的长短相关知识1.依据生活经验思考日影变化的季节规律2.同桌讨论日影变化的季节规律3、回答日影变化的季节规律教师活动11.引入:四季交替,年年循环,日影变化会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吗?有什么样的规律?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学生已有的一天中影子长短变化这一先验知识的引导将话题聚焦到影子的四季变化中来。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4)学生活动2:查阅资料,了解古人是如何观测日影变化的。

1、阅读资料,认识古人的观测仪器和观测结果。

2、小组交流讨论古人的观测仪器和观测结果。

学生活动3:制作简易圭表1、认识圭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制作简易圭表(1)制作圭面刻度(2)在圭面上立表教师活动21.指导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古人是如何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

①说出古人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的仪器。

(圭表)②说一说古人观测日影的四季变化的结果教师活动31.指导学生认识圭表由哪几部分组成,它的功能是什么?2.指导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圭表。

学生活动4:模拟实验1.根据太阳在同一地点正午时分随四季而位置变化的特点,模拟影子长度的变化。

教师活动4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内容并结合生2.记录实验数据。

3.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5:实际观测1、把自制的圭表放在正午时分太阳可以照射到的窗边。

记录影子的实际长度,在其他季节,也进行测量和记录。

2、利用自制圭表,实际观测一年内影子的变化并记录,依据数据处理研讨正午时分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

活实际明确太阳在四季中的位置变化。

2、展示材料和操作示范动态图。

教师活动51、布置课后课后长周期作业:利用自制圭表,实际观测一年内影子的变化并记录,依据数据处理研讨正午时分影长的四季变化规律。

2、把自制的圭表放在正午时分太阳可以照射到的窗边。

记录影子的实际长度,在其他季节,也进行测量和记录。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3 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3 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3 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学生活动11.猜一猜:搬运这块大石块,运用了什么工具?2.找一找:撬棍在使用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点,请你找一找。

3.写一写,在下图标出这三个点的位置,并将三个点的名称写在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11.课前进行工具认识的前测(工具包括:羊角锤、烧烤夹、园林剪、铁锹、撬棍、锄头)2.展示大石块图片,提问:搬运这块大石块用了什么工具。

3.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认识杠杆的支点、用力点、助力点。

用力点:手使力的位置。

支点:垫起撬棍的位置。

阻力点:重物压住杠杆的位置。

活动意图说明:联系生活实际的环节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原来杠杆装置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更加清晰地掌握杠杆装置的基本结构,能自己找到杠杆装置的特点,成功画出杠杆装置的示意图,为接下来探索活动的记录环节做好充分准备。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2、3)学生活动2 (用手指撬动大石块)1.做一做:用手指撬动大石块,感受支点在不同的位置,手指用力的变化。

2.说一说: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在小组内说一说。

3.小组总结汇报学生活动3(杠杆模拟测试实验)1.做一做,完成杠杆模拟测试实验。

2.填一填:实验过程中,完成下列实验记录表格。

支点位置用力大小(N)判断省力情况(在括号里打√)3次数值取中间值A省力()费力()教师活动21.提供活动材料包括:木条(提前标记好4个支点的位置)、石块、小木块。

2.教师示范如何用手指撬动石块。

3.出示活动要求:(1)操作轻;(2)感受细;(3)用不同位置做支点时,关注手指用力变化;(4)时间:3分钟。

4.小结:不同支点的位置用力情况不一样。

教师活动31.提供新材料:拉、压两用弹簧测力计。

2.播放模拟实验演示视频。

3.强调注意事项:(1)操作时,两只手乡下压,这样测力计更稳。

(2)测力计底部垂直于木条。

(3)刚好撬起石块时,作好测力计的示数。

4.展示记录表。

ABCD( )N用力( )N自重B省力 ( )费力 ( )C省力 ( )费力 ( )D省力 ( ) 费力 ( )活动意图说明:采用拉压两用测力计代替小石块,具体测量出撬动过程中杠杆的省力情况,直观感受杠杆能省力,并通过一定的评价指标,对杠杆的作用效果进行评估,体验杠杆这一简单机械在不同情况下的省力情况是不同的。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导学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第一节:使用工具、学习目标:知道各种装置如: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简单机械。

在生活中被习惯的称为工具。

学习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学习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知识链接:查阅相关资料回答下了问题:1.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2.我们在生活中使用过哪些工具?三、知识应用:1、羊角锤可以做()、()使用。

2、在工作时,能使我们或的装置叫作。

、、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

四、能力提升:连一连:1、将下列工具和用途用线连接起来:裁衣服螺丝刀起钉子钉钉子羊角锤拧螺丝开酒瓶剪子削水果皮起图钉镊子夹药棉撬石头水果刀剪头发开瓶器撬棍五、课外延伸:找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工具及其主要用途。

六、自我评价:第二节:杠杆的科学学习目标:1、知道杠杆的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知道三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学习重点:1.知道杠杆的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知道三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学习难点:知道三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并能区分清楚生活中的具体工具有哪些。

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回答下了问题:1.你了解的杠杆有哪些特点?2.生活中你用到哪些杠杆,举出例子。

三、知识应用:1、杠杆的三个要素是()、()、()。

2、生活中有三种杠杆,它们是()、()、()。

3、省力杠杆的特点是()。

费力杠杆的特点是()。

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特点的是()。

四、能力提升:连一连:将下列工具和杠杆的种类用线连接起来:筷子省力杠杆羊角锤天平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镊子撬棍费力杠杆钳子铁皮剪子理发剪子五、课外延伸:找出日常生活中的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六、自我评价:第三节:杠杆类工具的研究学习目标:知道杠杆种类及应用,能区别各种日常生活中的杠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教学设计活动意图说明:发展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以科学的思维有逻辑的梳理知识,揭示课题。

环节三:课末练习(根据教学活动选择使用)(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41.选一选世界上第一个在显微镜下发现并命名细胞的是()A.列文虎克B.培根C.罗伯特·胡克2.填一填和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和细胞。

3.想一想,判一判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4.访谈测评你了解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吗?有哪些?教师活动4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2.全批全改。

1.引导学生回忆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2.了解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意图说明:回顾整个单元的学习,通过对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研究和使用,开启了对微小世界的认知。

知道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板书设计】微生物与健康肉眼能看到较小的物体,但看不到细微特征人类探索微生物成果放大镜能观察到昆虫的器官和物体的细微结构医药方面光学显微镜能看清楚细胞和微生物食品工业电子显微镜能看清楚病毒以及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污水和垃圾处理……第一单元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导学案四、随堂练习:(根据教学活动选择使用)1.选一选世界上第一个在显微镜下发现并命名细胞的是()A.列文虎克B.培根C.罗伯特·胡克2.填一填和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和细胞。

3.想一想,判一判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4.访谈测评你了解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吗?有哪些?学后反思1.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获得的知识有:2.关于微小世界我还想知道:。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2 斜面》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2 斜面》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2 斜面》教学设计1.说一说:怎样从上往下搬运重物更省力?2.先做一做,再记录。

分别将一堆鹅卵石从高处直接拿下来和通过塑料槽滑下来。

斜面测试记录表(一)序号任务目标是否完成任务是否需要人为施加力任务1 沿斜坡滚落石块任务2 直接用手从高处拿到低处3.谈一谈:你有什么感受?4.认识工具——斜面。

5.谈一谈:你从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看到过斜面?1.问题引入:古人是如何将物体从高处搬下?2.谈话:搭建斜坡为什么就更省力呢?3.梳理学生的回答:(1)直接将鹅卵石从高处搬运下来费时费力;(2)通过塑料槽滑下来不用借助人力。

4.小结:通过这样的斜面从上往下运输物体省力。

5.谈话:其实这一工具很早就被发明出来了,古代人通过连筒运水,现在很多山区还可以看到这种工具。

除了这些你还从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看到过“斜面”?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用塑料槽将石头滑下来的活动,让学生建立起利用斜面从上往下运输物体可以省力的直观印象;通过古代人使用的“连筒”介绍斜面这种工具;通过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见到的斜面再一次巩固他们对斜面的认识。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2、3、4)学生活动21.想一想:同样的高度,通过斜面运输上去和直接将物体提上去,哪一种方法更省力?2.说一说,怎样在实验室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活动31.完成以下两个任务,并做好记录。

任务3:将木块和钩码由低处B沿斜面缓缓地拖教师活动21.教师提出问题:通过斜面从下往上运输物体是否也会更省力?2.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3.总结学生的回答,明确接下来的任务:用塑料板搭一个斜面,模拟搬运物体的过程。

教师活动31.提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2.出示任务要求:(1)用测力计时,整个过程,动作要缓,用力均匀。

(2)拉式提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可以反复注意:不改变的高度。

③观察比较两颗“螺丝钉”的螺纹紧密情况。

1通过制作、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螺纹是一种变形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生物多样性》导学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生物多样性》导学案
教学难点
分析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如何将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
教学教具准备
指导各小组进行课前调查与信息收集
课前预
习提纲
开展课前调查与收集信息,课堂进行展评与互评的活动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研组长签字:
合作学
习提纲
活动一:生物多样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活动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老师也找了一些与我们生活相关的生物,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衣、食、住、行相关的生物)说说其中有哪些是与生物有关的?
4)学生汇报:吃的、穿的、住的、行的都与生物有关;
5)师生小结:生物多样性对我们人类有着重要的意义,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物的多样性。
(2)组织学生分主题收集资料阐明生物的多样性与发展的关系(课前根据学生兴趣分成调查植物组,调查动物组,调查生物多样性与健康组,调查具有药用价值和调查具有欣赏价值的组等,并收集相应资料。
教研组长签字:
达标检测题
一、我会选择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1、环境污染、
2、过度捕捞
3、外来生物的入侵
4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5、法律法规不健全
6、全球气候变化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人工繁殖、栽培等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人工繁殖、栽培等
小组修改意见


2、生物多样性与其它生物的关系
(1)(课件出示一些美丽的花朵及昆虫)小组讨论:花朵是为我们人类而美丽的吗?花与虫媒花之间什么关系?
(2)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课堂小结: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
达标检测
反馈表
检测方式
1、提问2、书面作业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4 改变运输的车轮》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4 改变运输的车轮》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4 改变运输的车轮》教学设计任务目标工具是否完成任务所用时间用力情况水溢出量搬运重物注意:水溢出量用(较多/较少)表示。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两个活动4个任务,让学生在实地测试中感受车轮带给我们的便利。

环节三:拓展(指向目标3)学生活动4:(生活中的杠杆)1.说一说。

观察书本上的三种车轮,它们存在着哪些区别?2.想一想,说一说。

生活中轮轴的应有也有很多,同学们有哪些例子?教师活动41.观察书本上的三种车轮,它们存在着哪些区别?2.教师定义轮轴:车轮是一种轮轴,轮轴由轮和轴组成,生活中轮轴的应有也有很多,如:水龙头、扳手、门等。

3. 提问:生活中轮轴的应有也有很多,同学们有哪些例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拓展活动,让学生发现车轮的变化,并能够知道这些变化都是科技不断进步所引发的。

环节四:课末练习(根据教学活动选择使用)(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51.选一选(1)在比较推车和平板运输重物的效果时,为了使实验更加公平,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A.推车走直线,平板走曲线B.推车运输的重物比平板上的重C.两位推车的同学一位强壮,一位瘦弱D.两种工具同时从起点出发(2)以下机械中,属于轮轴的是()。

A.天平B.剪刀C.扳手D.螺丝刀(3)下列做法不能让运输过程更加省力的做法是()。

A.用带轮子的推车运输B.运输轻一点的物体C.用平板进行运输D.在光滑的场地上推车2.能力提升(1)轮轴是由轮和轴组成的可以共同转动的机械。

标出下列工具的“轮”和“轴”教师活动5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2.全批全改。

第三单元《3-4 改变运输的车轮》导学案标成任务时间量搬运重物注意:水溢出量用(较多/较少)表示。

三、拓展学生活动4:(生活中的杠杆)1.说一说。

观察书本上的三种车轮,它们存在着哪些区别?2.想一想,说一说。

生活中轮轴的应有也有很多,同学们有哪些例子?四、随堂练习1.选一选(1)在比较推车和平板运输重物的效果时,为了使实验更加公平,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全册导学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全册导学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全册导学案第一单元:万物都有音课题:声音是什么?目标-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探索声音的特点和用途导学活动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让学生猜测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2. 教学: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介绍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 实践: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例如用空瓶、吹箫等工具产生不同的声音,并观察声音的特点。

4. 探究:让学生思考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如交流、警示等。

5.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声音的特点和用途。

第二单元:炎热的夏天课题:太阳能的利用目标- 了解太阳能的来源和利用方式- 探索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导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利用太阳能的设备或产品,引发学生对太阳能的兴趣。

2. 教学:讲解太阳能的来源和利用方式,介绍太阳能在家庭、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3. 实践:安排学生进行太阳能实验,例如制作简单的太阳能灯或太阳能小车。

4. 探究:让学生思考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优势,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发电等。

5.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和应用领域。

第三单元:空气中的水课题:水的凝结和蒸发目标- 了解水的凝结和蒸发过程- 探索水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导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天气有关的实物,引发学生对水与天气之间的联系的思考。

2. 教学:讲解水的凝结和蒸发过程,介绍水的状态变化及与天气的关系。

3. 实践:进行水的凝结和蒸发实验,例如观察水的冰冻和沸腾过程。

4.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凝结和蒸发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如雨水的形成与蒸发。

5.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水的凝结和蒸发的过程,并思考与天气之间的关系。

第四单元:食物与营养课题:食物的分类和吸收目标- 了解食物的分类和营养成分- 探索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导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食物,引发学生对食物的分类的思考。

2. 教学:讲解食物的分类和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及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导学案1《使用工具》导学案【学习目标】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阅读课文思考】一、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工具,你能说一说这些工具能做哪些事吗?二、应该选择什么工具来完成下面的工作?说说选择的理由。

【同步达标训练】一、填空题1.是能使我们的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

3.用可以比较方便的把从木头中取出,用可以比较方便的把从木头中取出。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

4、使用工具和机械,就如同增强了自己的,延长了人类的。

5、使用工具要十分注意。

二、判断题1有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

()2、螺丝刀可以用来钉钉子。

()3、用剪刀可以轻松地将木头里的钉取出来。

()三、选择题1、把铁钉从木头里取出来,应选用的工具是()A..羊角铁锤B.钢丝钳C.螺丝刀D.镊子2、把螺丝钉从木头里取出来,应选用的最好是()A..羊角铁锤B.钢丝钳C.螺丝刀D.剪刀3、打开汽水瓶时,我们一般可以用A.. 螺丝刀B开瓶器 C. 小刀 D.剪子四、连线题把油桶搬上车用撬棍当杠杆去撬把大石头搬开用绳子和轮子组成定滑轮把国旗升到旗杆顶上用木板当斜面五、简答题1、机械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作用?2、《杠杆的科学》导学案【学习目标】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阅读课文思考】一、观察分析羊角铁锤、钳子、剪刀、天平、锥子、擀面棍等是不是杠杆类工具,说说你的理由。

二、杠杆在什么情况下费力、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既不费力也不省力?【同步达标训练】一、填空题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

4.有,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5.利用杠杆的原理制成的工具有、、二、判断题1、用撬棍可以撬动大石头,是利用杠杆可以省力的原理。

()2、儿童公园里的跷跷板也是杠杆。

()三、选择题1、下面不属于杠杆的是()A水井压杆 B 跷跷板 C撬棍 D木板斜面2、下列哪个杠杆是平衡的?()四、在下图的工具上标出杠杆的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导学案【学习目标】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阅读课文思考】1、为什么有些杠杆类工具要设计成费力的呢?答:省力只是工具的一个作用,工具还有给人们带来方便的作用,如镊子等杠杆类工具用起来不省力,但它能延长人的手臂(指)、方便拿起细小的东西。

2、提绳的位置对秤的最大称重有什么影响?答:提绳的位置越靠近秤盘,它的最大秤重越大。

【同步达标训练】一、填空题1.省力的是(),费力的是()。

2.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是省力杠杆;是费力杠杆;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如:镊子、钓鱼竿等)。

3.“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利用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秤砣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

4.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点,手握物体处是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点。

5.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

”这里的相当于。

我们使用的很多工具,如开瓶器、镊子等都是应用工作的。

我国人民很早就开始使用杆秤了,也是杠杆类工具。

二、判断题。

1用铁片撬开铁桶盖子和用开瓶器打开汽水瓶所利用的原理相同。

()2、用钓鱼竿钓鱼是利用费力杠杆的原理。

()3、生活中人们通常只利用省力杠杆。

()三、选择题1下面行为省力的是()2、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4个钩码,杠杆尺在右边情况下不会平衡。

A、第2格挂2个钩码B、第4格挂1个钩码C、第3格挂2个钩码四、填表题把下列杠杆类工具的序号对应填在表格中。

杠杆的类别杠杆类工具的序号省力的杠杆费力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五、简答题1、大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在宇宙中找到一个支点,他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

说一说你的理解。

2、你能理解“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吗?4、《轮轴的秘密》导学案【阅读课文思考】试一试,在轮上关几个钩码提起来,改变轴上钩码的数量再做几次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把上面两种轮轴提起相同重物所用的力进行比较,从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同步达标】一、填空题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的机械,叫做。

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刀杆是。

2.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力。

3.轮轴可以力,轮,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力。

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一些。

4.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这时整个扳手是,螺帽部分是。

5.生活中的轮轴:等。

二、判断题1、螺丝刀是轮轴的一种。

()2、辘轳是轮轴的应用。

()3、将两个不同的圆轮固定在同一轴心上,就是轮轴。

()三、选择题1、与螺丝刀有相同结构的是( )A、弹簧秤B、方向盘C、螺丝钉2、轮轴省力。

A、当轮大于轴时B、当轮等于轴时C、当轮小于轴时3、右图自行车的部件没有用到轮轴的是()A、坐垫B、龙头C、脚踏四、填图题指出图中的装置,哪部分相当于轮,哪部分相当于轴?五、简答题:写出你身边应用轮轴原理的机械。

五《定滑轮和动滑轮》导学案【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阅读课文思考】一、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想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有什么作用?二、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同步达标训练】一、填空题1.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2.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来测量,牛顿是力的单位,用字母“N”表示。

二、判断题1、利用定滑轮可以将旗帜升到旗杆顶端。

()2、吊车上装动滑轮可以省力。

()3、动滑轮能改变用力的方向,定滑轮能省力。

()三、选择题。

1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最大区别是A、轮子上是否有槽B、是否随重物上下移动C、定滑轮大、动滑轮小D、定滑轮重、动滑轮轻2、旗杆顶端滑轮的作用是A、能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B、既不省力,又不改变用力方向C、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四、简答题。

下图中哪个是定滑轮,哪个是动滑轮?六、《滑轮组》导学案【学习目标】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阅读课文思考】我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现象?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同步达标训练】一、填空题。

1.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2.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为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滑轮组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3.起重机运用了滑轮组。

4.①名称:定滑轮_②名称:动滑轮③名称:滑轮组④名称:滑轮组所起的作用:所起的作用:所起的作用:所起的作用:改变用力方向能省力既能省力既能省力不能省力不能改变用力方向又能改变用力方向又能改变用力方向如果分别用它们提起相同重量的物品50千克,最省力的是(④),其次是(②、③),不省力的是(①)。

二、判断题。

1、起重机上由很多定滑轮,但只要有一个动滑轮就够了。

()2、由于动滑轮可以省力,所以起重机上装的全是动滑轮。

()3、滑轮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

()三、选择题。

1、使用以下图示的装置来提升重物时,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的装置是()A、甲B、乙和丙C、丁2、使提升重物的力省一半时,要增加滑轮组。

A、一组B、二组C、四组四、简答题观察右图,说明以下起重机为什么装那么多滑轮?这些滑轮各有什么作用?七《斜面的作用》导学案【学习目标】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阅读课文思考】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发现斜面有什么作用?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同步达标训练】一、填空题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2.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3.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地方很多,如“S”形的盘山公路、各种斜坡、各种刀刃、螺丝钉的螺纹,高架桥的引桥等。

4.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的变形。

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越省力。

5.研究的问题:斜面的坡度对省力多少有影响吗?我的假设:斜面的坡度对省力多少有影响;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需要改变的条件:斜面的坡度大小(木块的高低)不改变的条件:同一个重物,同一块木板,提升重物的速度;实验方法:(1)把一块木板分别搭在高低不同的木块上,做成几个坡度不同的斜面;(2)用测力计勾住重物,用同样的速度沿不同坡度的斜面提升重物;(3)记录下在每种斜面上用力的大小,并进行比较。

二判断题。

1、高度相同,斜面越长越省力,斜面越短越费力。

()2、攀登陡峭山峰,最好是想螺丝钉那样绕着上比较省力。

()3、人行天桥的斜坡可以省力。

()三、选择题。

1一下机械应用了斜面原理的是()A、水龙头B、引桥C、起重机2、以下列举选项中不属于利用斜面的是()A、楼梯B、螺丝钉C、钳子四、简答题生活中由哪些方面应用了斜面,他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八、《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导学案学习目标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