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鲁迅小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祝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祝福》教学设计这篇课文,正常情况下应该三课时,学校只录一节课,只能抓人物形象的塑造。
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无法展开。
我抓住了两点,一是在情节发展中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同时落实从正面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细节、心理等等)和侧面描写(别人眼里)同时来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这样,一个课时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概括加展开分析。
上课,先简单介绍鲁迅先生在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代小说在他手里开始并且成熟—之后,直接引领学生抽取信息,抓住了几个问题。
祥林嫂是哪里人?姓什么?为什么叫她祥林嫂?为什么来鲁镇打工?她为什么要逃出来?在鲁镇做工情况怎样?怎么离开了鲁镇?然后呢?(不在鲁镇的故事都是虚写的)她婆婆怎么逼她改嫁到深山?她怎么嫁进去的?然后呢?怎么又回到鲁镇?回到鲁镇后抓三件事:祭祀,柳妈,捐门槛。
遇到“我”。
同时结合这些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抓四次典型的肖像描写。
勤劳,能干,本分,顽强,勇于反抗,有见识,等等。
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定性概括+具体分析。
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手法:手法特点+具体运用+表达效果《祝福》学情分析鲁迅先生以文学为启蒙的工具,他的作品一直贯穿着“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
学习他的小说,一定要注意引领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要联系必修一的《纪念刘和珍君》《孔乙己》等作品,加深对鲁迅思想和他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认识。
要把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交代清楚,改造国民性的认识来源,文学改良人生的主张等等都要给学生交代清楚。
时代背景,封建礼教的吃人事例要多举例子,引领学生们理解体会,形成认识。
学生对鲁迅先生相对较为熟悉,要从初中学过的《孔乙己》《故乡》等文本中,引导学生结合近现代史了解时代背景,了解鲁迅先生“民族魂”的由来,他的铮铮铁骨,他笔下的经典形象:阿Q,狂人,孔乙己,闰土,到祥林嫂。
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如何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问题,这是所有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使命。
高中语文_鲁迅小说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迅小说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鉴所选小说,各小组展示阅读成果。
2、依托文本,“知人论世”“知人论文”,体会鲁迅先生在小说作品中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你眼中的鲁迅先生是怎样的?(ppt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师:根根向上的头发,浓黑的一字须,棱角分明的脸庞,面目严肃冷峻,吸着烟斗,深邃的眼神里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通过这几节阅读课,相信你对鲁迅先生应该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节课就请2、出示ppt:亮出你的成果,展出你的风采二、第一小组展示《祝福》1、助你一臂之力(1)、理顺小说的故事情节(2)、找出祥林嫂三次外貌描写,外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3)、找一找文中关于季节的描写(4)、杀死祥林嫂的元凶是谁?2、学生展示完毕,对学生展示做适当点评,评分补充:(1)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2)环境描写,亦在暗示祥林嫂悲惨的命运!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或者说不能有春天的女人,她是一个没有希望,或者说不能有希望的女人……引用: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丁玲师:到底是什么让祥林嫂走上了悲剧之路,杀死她的元凶到底是谁?——封建礼教(3)“妇者,伏也,伏于人也。
”“妇者,服也。
”《女四书·女戒》“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
”“曰妇人贞洁,从一而终也。
”《周易·恒》“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仪礼·丧服·子夏传》“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4)小幽默•新三从四德: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错了要盲从•四得: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太太打骂要忍得祥林嫂在新社会里拥有了“春天”。
3、小结(1)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高中语文_鲁迅小说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鲁迅小说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高中语文-鲁迅小说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一、教学设计在本次语文课中,我采用了鲁迅小说的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
这个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以下是对教学设计的详细分析。
1. 学情分析在开始教学之前,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和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鲁迅的作品了解甚少,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较弱。
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同时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理论。
2. 教材分析本次课程的教材主要是鲁迅先生的几篇小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药》。
这些作品代表了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和社会思考。
3. 教学过程(1)导入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小游戏。
我请学生们分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回答问题。
问题主要围绕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展开,通过这样的游戏,我试图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2)阅读与分析接下来,我指导学生们阅读《狂人日记》这篇小说。
在阅读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们做好读书笔记并提出问题,以便在分析讨论时参考。
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小说的主题、人物刻画和语言运用展开互动。
我尽量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和提供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展示与分享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我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篇鲁迅的小说,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在展示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选择演绎小说中的场景或角色、朗读精彩段落、分享自己的观点等等。
这样的展示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的作品。
4. 课后反思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课后反思。
整体来说,教学效果还是较好的。
学生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对鲁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兴趣和文学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鲁迅《社戏》教学设计
鲁迅《社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
教材章节为高中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该单元主题为“民间传说与戏剧”,旨在通过学习民间传说和戏剧作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社戏》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作品的阅读兴趣,拓展文学视野。
3. 通过对《社戏》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民间传说和戏剧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鲁迅先生通过《社戏》所表达的对民间文化的尊重和对封建礼教批判的深刻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2. 学具:笔记本、笔、阅读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民间传说和戏剧文化为背景,引发学生对《社戏》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社戏》,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民间元素和戏剧表现手法。
3. 内容讲解:教师对《社戏》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重点讲解鲁迅先生通过《社戏》对民间文化的尊重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社戏》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创作以民间传说和戏剧为题材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2. 情节安排:小说情节发展脉络。
3. 主题思想:对民间文化的尊重、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社戏》的内容,分析鲁迅先生对民间文化的态度。
2. 答案:鲁迅先生在《社戏》中通过描绘民间传说和戏剧表演,表达了对民间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他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对人性的压迫,从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社戏》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_鲁迅小说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深入研究教材, 挖掘更多教学资 源,丰富教学内 容。
加强与同行之间 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提高教学水 平。
关注学生个体差 异,因材施教, 促进全体学生的 发展。
小说选文:选取鲁迅的经典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单元设置:按照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将不同时期的小说作品进行分 类编排
课后习题:针对每篇小说提供相应的思考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 所学知识
配套资源:提供与小说阅读相关的辅助材料,如教学PPT、教案、视 频等
选文丰富:教材收录了多篇鲁迅 的小说,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鲁 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小说《药》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对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 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 残酷。
《阿Q正传》通过阿Q的形象,反 映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弱 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孔乙己》描写了一个穷秀才的 悲惨命运,反映了科举制度对人 的毒害和社会的冷漠。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通过狂人 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 人”本质。
注释详尽:对于选文中的难点和 生僻字词,教材都附有详尽的注 释,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编排合理:教材按照鲁迅小说的 创作时间顺序进行编排,便于学 生了解其文学发展历程。
思考题设计巧妙:教材中的思考 题设计得十分巧妙,能够引导学 生深入思考鲁迅小说的主题和艺 术手法。
适合高中语文水平的学生 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内容难度适中,适合大多数学生 教材结构清晰,易于教师和学生使用
学生掌握情况:通过课堂互动和作业反馈,了解学生对鲁迅小说的理解程 度和掌握情况。
鲁迅《故乡》教学反思(精选9篇)
鲁迅《故乡》教学反思鲁迅《故乡》教学反思(精选9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故乡》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鲁迅《故乡》教学反思篇1说实在话,我是很喜欢《故乡》这篇小说的。
浓郁的抒情,生动的人物,精巧的结构,个性化的语言,近乎完美的结合地一起。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主要有:一、作品的主题较难把握鲁迅的作品,历来参考资料较多。
教师教学用书上在“课文研讨”部分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归结为三种看法:一是“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
二是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三是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我觉得除了第三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前两点分析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难。
在“有关资料”部分,则附录了三篇文章,分别是:王富仁的《精神“故乡”的失落》、靖辉的《精神的故园在何方》、沈振煜的《哀人间之隔膜,探人生之新路》。
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故乡》的主题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不过在教学中直接拿来使用显然不太合适。
比较起来,我觉得还是《中学教材全解》上说得较为准确合适,学生也易于理解:《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写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二、由于对时代背景的不熟悉造成理解上的困难闰土、杨二嫂等人的生活为什么会这么困苦,他们生活的时代有什么特点,学生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描写闰土是为了表现农民生活的痛苦,可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呢?仅仅是简单的衬托吗?三、关于宏儿和水生的友谊为什么作品中还写了宏儿和水生的友谊,作者的用意何在?这一点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
我以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至少有两点:一是为了表现中国社会的一种轮回。
水生未来的命运也就是当年闰土的命运,宏儿和水生的交往也就是“我”当年与闰土交往的再现。
高中语文_《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拿来主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写作内在的逻辑关系,学习“先破后立”的写作方法。
2、把“拿来主义”与时代结合,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运用“拿来主义”。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体会新时期下,如何对待中外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
【教学方法】情景再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朗读法预学案一、【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其代表作品主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阿Q正传》、《朝花夕拾》二、【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
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
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
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
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
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
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三、【作品相关——《且介亭杂文》缘起】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高中语文_ 祝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祝福》课本剧教学设计学生课前学习活动:1、讲小说《祝福》中的部分情节改变为剧本。
(师生合作)2、认真学习“剧本”,揣摩“角色”。
要演好课本剧,就必须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了解,需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其知背景、熟内容、明主题、识性格,细心揣摩人物高度个性化、富于动作性和丰富潜台词的语言,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同时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馆、网上等查阅有关资料,多媒体资源等,让学生容易把握矛盾冲突和人物的性格。
为后一步的表演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堂活动1、目标展示: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深入感受人物形象。
2、学生表演话剧《祝福》3、课堂探究教师让观众同学谈一谈对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象的认识,或者基于你对人物的理解来评价一下演员的表演。
先从剧中的主要人物祥林嫂开始······(提问学生)让祥林嫂的扮演者李晶同学来谈谈自己在课本剧的改编、表演过程中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和认识。
······谈一谈对柳妈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先让观众分析、然后让表演者谈体会)鲁四老爷······(环节同上)四婶······(环节同上)阿新······(环节同上)柳妈······(环节同上)阿香这个角色是课本中没出现的,她在我们的话剧表演中也只有几句台词,几十个字。
她又是如何理解这个角色的,请阿香的扮演者张芙睿同学谈谈。
4、总结人物形象特点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质朴,同时也顽强、倔强、自发反抗。
高中语文_鲁迅小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语⽂_鲁迅⼩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教学⽬标:(⼀)知识⽬标:1.掌握⼩说的三要素(⼈物、情节、环境)理清⼩说情节。
2.学习和掌握⼩说中⼈物描写的⽅法,重点是肖像描写。
(⼆)能⼒⽬标:培养学⽣鉴赏⼩说的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标:1、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本质。
2、通过⼩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增强沟通配合能⼒,增强展现⾃⼰的勇⽓,增强⾃我认可的信⼼,增进⽣⽣之间及师⽣之间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分析祥林嫂这⼀⼈物形象。
2.教学难点:(1)肖像描写对于塑造⼈物形象的作⽤(2)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与⽅法(1)讲授法教学(2)⼩组合作⾃主学习法(3)多媒体直观教学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第七课祝福元凶帮凶⾼⼀的学⽣对⼩说还是⽐较感兴趣的,但阅读过程中关注的更多的是⼩说的情节⽽忽略⼈物形象。
知道分析⼈物从描写⽅⾯⼊⼿,但往往忽略情节发展对⼈物形象塑造的作⽤。
困难在于通过⼈物形象把握⼩说主题。
所以,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本篇课⽂的实际特点,重点引导学⽣分析祥林嫂这⼀⼈物形象,并讨论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独⽴⾃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
2.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效果分析讲这篇⼩说之前,我查阅了⼀些期刊上对此篇⼩说的解读与分析,⼜仔细地读了两遍⽂本,深深地为祥林嫂的不幸感到痛⼼,油然⽽⽣⼀种悲悯,⼼中氤氲着⼀团挥之不去的哀愁。
我想着应该从哪个⾓度来切⼊⽂本,⽤⼀个问题来提纲挈领,贯穿起⼀连串的问题。
思来想去,我觉得,还是围绕着“谁杀害了祥林嫂”带领学⽣⾛进⽂本去解读祥林嫂凄苦的⼀⽣,探讨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没有学⽣参与的课不是好课。
由此我设计了这样⼀些课堂活动环节:在深⼊读懂读透⽂本之后。
高中语文_小说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一年级阅读课(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教学反思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在考纲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明确要求:“欣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落实到小说阅读中,即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会赏析刻画人物的技巧。为了达成考纲的目标,从高一的小说阅读课中就要加以引导,而其中比较简单的人物形象分析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切入点。培养学生根据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分析人物性格,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人物语言、行动、神态变化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讲完这堂课,我进行了一下反思:
本节小说阅读课分三篇文章——《林冲见差拨》《骆驼祥子》(节选)《林黛玉进贾府》,前两篇文章,选自《水浒传》和《骆驼祥子》,同时也是卷高考语文阅读题;最后一篇课文选自苏教版必修二课本。三篇课文都是经典小说,同时又都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阅读必修二课本中的《祝福》一文,思考祥林嫂是个什么样的人。
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
那手也不是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中年闰土
2、凸颧骨,薄嘴唇,
50岁上下的女人,
两手搭在髀间,
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豆腐西施杨二嫂
3、多乎哉?不多也?
排出九枚大钱
——孔乙己
4、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同学们,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或即将学习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但是在我们漫长的中外小说发展史上,还有很多熠熠闪光的人物,他们就在那里,等着你,走进他们的怀里,或者,让他们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7篇)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篇1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流程:师生互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话题导入,激活思维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先播放朗读课件,再让学生自己读)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
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学生发言总结:1、感知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问题设计: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教师总结: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感知情节(师生互动)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给学生创造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品味作品。
整体感知小说情节,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高中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
高中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高中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鲁迅先生的作品一般都比较深邃,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象征性,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导致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
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应该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找到更多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作品的内涵与思想,逐步提升学生对鲁迅作品的认识,最终达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为学生今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给予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指导,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鲁迅文章表达的情感,对其形成正确的认识,让鲁迅作品的魅力得以弘扬。
一、抓住先生文章的主题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鲁迅文章时应该抓住文章的主题,从文章内容入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结构,增强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认识水平。
但是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鲁迅文章的理解难度比较大,从语言风格到文章的内涵思想,学生无法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困惑,影响到他们在课堂上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需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比如鲁迅的《祝福》就用祥林嫂的形象向世人揭露封建社会的落后、腐朽,是那样的时代塑造了祥林嫂这样的妇女,她们不仅要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还要受剥削阶级的迫害,甚至被“柳妈”这样的人“吃”。
教师在介绍这部作品时要从人物的实际经历入手,让学生对祥林嫂产生同情,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态。
面对封建社会下其他小人的恐吓和指点,祥林嫂虽然用自己的血汗钱捐了庙里的门槛,但是终究还是被鲁四老爷所不耻,导致祥林嫂的地位一落千丈,最终落得个精神崩溃而死的结局。
通过这样深刻的挖掘,学生能够认识到文中所表达的思想,让学生意识到当前平等、幸福社会的来之不易,体会到文章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社会“吃人”现象的批判,也体会鲁迅对平民大众疾苦的关心,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平。
二、理解先生文章的思想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他的作品内容深邃。
高中语文_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生课前活动设计1. 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料了解作者鲁迅,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 通过概括段意,理解文章思路。
4. 尝试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5. 复习以往学习的论证手法,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6. 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关键语句,对于理解有难度的语句,可以同学之间探讨。
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关于批评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
教学重难点:1.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2.了解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为主,朗读品味为辅。
教授课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哪些主义啊(开门见山,直接引入主义)那么主义是什么哪?(引入主义概念)明确:主义就是一种重大的原则主张,社会制度,思想作风等。
听说过那么多的主义,有没有听说过拿来主义啊?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此教学环节重在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入主题)每一个主义的提出都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拿来主义也不例外,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即是什么(此环节重在引出整个文章结构)[初读感知]阅读文章,想一想“拿来主义”是什么?(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关键语句,此环节考察学生筛选整合的能力)明确: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文章接着阐述怎么办,通过探究找到答案探究一:大宅子比喻什么?文章列举了哪三种对待“大宅子”的错误态度?在回答大宅子是什么问题时引出背景链接(此环节重在通过背景分析理解大宅子的含义)背景链接: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奉行帝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国先进文化也拒绝吸收,主张“全盘否定”。
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于1934年6月4日写下这篇杂文,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这是作者关于文化遗产批判继承问题最重要最深刻的文章。
高中语文教案:鲁迅的小说和散文
高中语文教案:鲁迅的小说和散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鲁迅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以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作品为主线,介绍他的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鲁迅的小说作品鲁迅的小说作品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为代表,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鲁迅的小说来培养学生对于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可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1 探讨小说中的主题与思想鲁迅的小说作品着重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角色形象、事件情节等,探究作家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例如,《阿Q正传》中所揭示的中国人性格的软弱与其他一些社会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鲁迅独特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
1.2 解读小说中的艺术手法鲁迅的小说在艺术表达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小说的描写手法、语言表达、情节安排等进行解读和欣赏。
通过这些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并对文学创作有更深入的认识。
1.3 进行小说创作实践在学习鲁迅的小说作品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说创作实践,让他们体验鲁迅式的写作风格。
可以通过分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二、鲁迅的散文作品鲁迅的散文作品以《狂人日记》、《孔乙己》等为代表,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命运的揭示,表达了对社会不公与个体困境的关切。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鲁迅的散文作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可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分析散文中的议题与观点鲁迅的散文作品常常涉及到社会问题和人性悲剧,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散文作品中的议题与观点,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呐喊和对社会困境的关注。
例如,《孔乙己》通过描述一个被社会压迫的小人物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个体命运的无情束缚。
2.2 理解散文中的象征和隐喻鲁迅的散文作品常常使用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暗示来表达作家的思想。
高中语文_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拿来主义》是鲁迅的经典杂文,无论从杂文写作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有着极高的成就,但是他的作品时代感特别强,对于现在的高中生而言,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
再加上学生对说理文本身就容易排斥,因此,本文在设计时,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调整教学思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同时结合当今社会的现状展开问题探讨,让学生能及时进入课文情境,从而完成一堂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语文课。
当然,为了在一堂课中完成这一目标,一些内容就淡化了,比如鲁迅杂文的语言分析和时代背景的解读。
力求做到少而精的学习,不给学生满堂灌,只求学有得。
【教学目标】1学习鲁迅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与时代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2学习如何来写说理文章。
学习借鉴优秀的说理方法,指导高一学生规范议论文写作。
3走近鲁迅、感受鲁迅先生的魅力,激发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兴趣。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所谓问题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因此,教学的模式应该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让阅读、理解在学生个人阅读分析与同伴讨论活动中完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一则新闻视频:日本马桶盖2015年春节期间,在中国游客的集体“热炒”之下,一种具有除臭、冲洗、烘干、抗菌甚至臀部按摩功能的日本马桶盖一下子火了起来。
然而事实是国人飞过大半个亚洲辛辛苦苦背回来的日本马桶盖竟然“made in china”!这让人啼笑皆非的结果着实让国人感到尴尬,但事件背后的思想却更引人深思,这件事情已经不是个案。
作为青年人的我们应该怎么思考这一类社会现象?今天我们走近鲁迅,走进他的《拿来主义》,看看他是怎么说的,我们可以跟随他学到什么?从而以科学辩证的方法来看待我们眼下的社会问题.二、解题本文的题目是“拿来主义”,一谈到“主义”,我们的感觉就是它的概念非常大,再加上本文又是说理文,在这么短的的篇幅里,把一个主义说明白,是很需要下些功夫的,而我们了解的鲁迅又是文学大师,今天我们就结合我们正在学习的议论文写作,学习借鉴一下先生是如何说理的?关于“拿来”一词,我们会疑惑,拿来什么呢。
高中语文_鲁迅小说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迅小说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鉴所选小说,各小组展示阅读成果。
2、依托文本,“知人论世”“知人论文”,体会鲁迅先生在小说作品中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你眼中的鲁迅先生是怎样的?(ppt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师:根根向上的头发,浓黑的一字须,棱角分明的脸庞,面目严肃冷峻,吸着烟斗,深邃的眼神里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通过这几节阅读课,相信你对鲁迅先生应该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节课就请2、出示ppt:亮出你的成果,展出你的风采二、第一小组展示《祝福》1、助你一臂之力(1)、理顺小说的故事情节(2)、找出祥林嫂三次外貌描写,外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3)、找一找文中关于季节的描写(4)、杀死祥林嫂的元凶是谁?2、学生展示完毕,对学生展示做适当点评,评分补充:(1)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2)环境描写,亦在暗示祥林嫂悲惨的命运!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或者说不能有春天的女人,她是一个没有希望,或者说不能有希望的女人……引用: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丁玲师:到底是什么让祥林嫂走上了悲剧之路,杀死她的元凶到底是谁?——封建礼教(3)“妇者,伏也,伏于人也。
”“妇者,服也。
”《女四书·女戒》“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
”“曰妇人贞洁,从一而终也。
”《周易·恒》“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仪礼·丧服·子夏传》“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4)小幽默•新三从四德: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错了要盲从•四得: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太太打骂要忍得祥林嫂在新社会里拥有了“春天”。
3、小结(1)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高中语文_拿来主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自主先学:1、反复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结合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3、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段落层次。
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铸就了人民心中的“民族魂”;他的心是最坚定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生都在用文字改变中国人的思想。
这个人就是我们熟悉的鲁迅先生。
他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有超越性的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板书)学习目标:1.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的方法。
3.体会鲁迅杂文犀利、辛辣、幽默的语言特点。
预习检测:1.字音词义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
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自诩(xǔ;夸耀;自我夸耀。
)冠冕(guān miǎn)吝啬(sè)残羮(gēng)冷炙(zhì) 脑髓(suǐ)孱头(càn)蹩进(bié)2.结构层次(文章分为几部分,你的依据是什么?)第一部分(1~4):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批判“送去主义”,揭露、谴责国民党政府在学术与文艺方面媚外卖国行为。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内涵,批判在接受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先将上文对“送去主义”的批判作一收束,然后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和条件。
文本探究:1.第5段中表明作者主张的关键句?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强调、重读)“吝啬”一词,贬词褒用,实为珍惜。
2.对“拿来主义”的阐述就从第5段开始,快速浏览6~9段,标画出解释“拿来主义”内涵的关键语句。
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解读:思考、辨别、主动)第8段: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第9段:他占有,挑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理清小说情节。
2.学习和掌握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是肖像描写。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通过小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增强沟通配合能力,增
强展现自己的勇气,增强自我认可的信心,增进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
(1)肖像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1)讲授法教学
(2)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法
(3)多媒体直观教学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七课祝福
元凶帮凶
高一的学生对小说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阅读过程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情节而忽略人物形象。
知道分析人物从描写方面入手,但往往忽略情节发展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困难在于通过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所以,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并讨论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效果分析
讲这篇小说之前,我查阅了一些期刊上对此篇小说的解读与分析,又仔细地读了两遍文本,深深地为祥林嫂的不幸感到痛心,油然而生一种悲悯,心中氤氲着一团挥之不去的哀愁。
我想着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切入文本,用一个问题来提纲挈领,贯穿起一连串的问题。
思来想去,我觉得,还是围绕着“谁杀害了祥林嫂”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解读祥林嫂凄苦的一生,探讨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没有学生参与的课不是好课。
由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些课堂活动环节:在深入读懂读透文本之后。
围绕我的嵌入式问题延伸下去,有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一些值得探究的、自己不懂的或有疑惑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仍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以便更深入更有利于学
生的自主发展为前提。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学生的思维如此活跃,有些问题思考得非常深刻。
比如杨振杰同学和马永淇同学在探究祥林嫂的死因时依据文本分析得很透彻。
相信这节课的小组讨论使得学生们对于小说的主旨对于祥林嫂的形象都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放手去爱,放手去教,让个性再张扬一些,课堂再充满活力一些!创立个性化有特色的教学风格,我努力着,相信不久即将实现。
教材分析
小说《祝福》是高中语文鲁人版第三册的第七篇课文。
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连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鲁迅的《祝福》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当中的人物祥林嫂也是鲁迅小说中与阿Q、孔乙己齐名的人物之一。
研读好这篇文章,对将来小说的阅读,小说中人物的理解,甚至小说的写作都有深广意义。
鲁迅作品以深刻思想、犀利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历年来成为中学生学习的难点,理解鲁迅,走进鲁迅的思想世界,体会其博大的胸怀,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至关重要。
为了积极落实新课标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重的教育理念,将人文教育运用在《祝福》之中,通过唤醒阶段、实施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切身体验和感悟人间的冷暖情,学会关爱弱势群体,有同情心,有进取心,正确理解生命,正确看待死亡,树立批判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少灌输,多研讨,注重学生自己的思想交流,形成学生自己的见解,以收人文教育研究之成效。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仍然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掌握好母语语言这一交流沟通的工具,又要借由语言工具去广泛阅读、开拓眼界、提高思维和写作能力,涵养人文精神和文化品味,使得学生真正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有素质的人。
而作为语文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鲁迅作品教学,也应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也是彰显了语文的“育人”功能,更科学健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评测练习
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延伸学生的探究兴趣,实现语文知识的正迁移,设计了如下两个课后训练题:
1、以“旧中国妇女的命运”为话题,搜集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2、以祥林嫂的名字为例,鉴赏人物姓名。
《祝福》人物的命名有着特别的含义,或寄寓美的毁灭于其中(祥林嫂、贺老六),或寄寓讽刺于其里(鲁四老爷、柳妈),作者的怜悯与憎恶,无奈与悲愤隐于人物姓名的深处。
祥林嫂:
(1)没有自己的名字,随从丈夫叫了祥林嫂说明她没有人生自主权也说明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现象的严重性。
(2)祥林嫂“不祥”,命运多舛,数遭闵凶,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她的悲悯与同情。
课后反思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小说,篇目较长,在上课前的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鲁迅的文章较难理解,很难领会文本内涵。
因此在设计这篇文章教学时,我侧重从人物形象着手来分析文章所表达的反封建礼教的主旨。
关于这堂课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第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
我所设计的内容过多,导致整堂课有些前松后紧。
同时,在各个知识点的衔接方面缺少适当的过渡。
第二,在师生互动和课堂讨论方面。
我在讲解和提问时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设计不同难度级别的问题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另外,我在授课的过程中缺少课外知识或话题的引导,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热情。
针对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多汲取其他老师优秀的教学经验,认真研究和学习自主课堂的教法,并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因材施教,让学生能踊跃发言,愉快地学习语文。
第三,在情感目标的实现方面。
这篇文章的教学情感目标是把握人物的悲剧性,认清封建礼教对人的戕害。
然而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引导学生情感的培养,在这方面的处理不
是很恰当。
总体来说,这堂课还是没有真正体现出自主课堂的独特性,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精心备课,教学时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难易结合的问题,提出有质量、精练的问题,重点突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快乐、自信地学习语文。
课标分析
小说《祝福》是鲁人版高一年级必修三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个单元的课标主题是“观照女性命运”。
在文学的百花园中,女性始终是备受关注的形象,关照女性也就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而又非常重要的主题。
鲁迅先生最了解中国封建社会,也最会解剖中国社会,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剖析劣根性。
揭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在追求民族觉醒,探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上鲁迅作了亘古未有的工作。
《祝福》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其本身所蕴涵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都非比寻常,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思考。
根据教材内容可以联系以下课标内容:
一、感受文本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对作品中的人物有独立的见解。
二、理解并掌握作品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通过交流与探讨,养成对不同见解发表个人观点的习惯,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通过对女性命运的观照,学会关注人生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