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强条汇总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强条汇总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强条汇总

序号规范内容条文解释

1 3.0.6设计最小新风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新

风量应符合表3.0.6-1规定。

设计最小新风量。部分强制性条文。

表3.0.6-1~表3.0.6-4最小新风量指标综合考虑了人员污染和

建筑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表3.0.6-1中未做出规定的其他公共建筑人员所需最小新风

量,可按照国家现行卫生标准中的容许浓度进行计算确定,并

应满足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2 5.2.1集中供暖系统的施工图设计,必须对每

个房间进行热负荷计算。

集中供暖系统施工图设计。强制性条文。

集中供暖的建筑,供暖热负荷的正确计算对供暖设备选择、管

道计算以及节能运行都起到关键作用,贴设置此条,且与现行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和《公共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保持一致。

在时间工程中,供暖系统有时时按照“分区域”来设置的,在

一个供暖区域中可能存在多个房间,如果按照区域来计算,对

于每个房间的热符合仍然没有明确的数据。为了防止设计人员

对“区域”的误解,这里强调的时对每一个房间进行计算而不

是按照供暖区域来计算

3 5.3.5管道有冻结危险的场所,散热器的供暖

立管或支管应单独设置。

对有结冰危险场所的散热器设置。强制性条文。

对于管道有结冰危险的场所,不应将其散热器同邻室连接,立

管或支管应独立设置,以防散热器冻裂后影响邻室的供暖效果

4 5.3.10幼儿园、老年人和特殊功能要求的建筑

的散热器必须安装或加防护罩。

散热器安装。强制性条文。

规定本条的目的,时为了保护儿童、老年人、特殊人群的安全

健康,避免烫伤和碰伤。

5 5.4.3.1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地面结构,应符

合下列规定:

1、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与不

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为供暖地面时,必

须设置绝热层;

绝热层、防潮层、隔离层。部分强制性条文。

为减少供暖地面的热损失,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与不

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必须设置绝热层。与土壤接触的底层,

应设置绝热层;当地面荷载特别大时,与土壤接触的底层的绝

热层有可能承载力不够,考虑到土壤热阻相对楼板较大,散热

量较小,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为保证绝热效果,规定绝

热层与土壤间设置防潮层。对潮湿房间,混凝土填充式供暖地

面的填充层上,预制沟槽保温板或预制轻薄供暖板供暖地面的

地面面层下设置隔离层,以防止水渗入。

6 5.4.6热水地面敷设供暖塑料加热管的材质和

壁厚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耐久年限、

管材的性能以及系统的运行水温、工作

压力等条件确定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所有的塑料加热管。强制性条文。

塑料管材的力学特性与钢管等金属管材有较大区别。钢管的使

用寿命主要取决于腐蚀速度,使用温度对其影响不大。而塑料

管材的使用寿命主要取决于不同使用温度和压力对管材的累计

破环作用。在不同的工作压力下,热作用使管壁承受环应力的

能力逐渐下降,即发生管材的“蠕变”,以至不能满足使用压

力要求而破环。壁厚计算方法可参照现行国家有关塑料管的标

准执行。

7 5.5.1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外,不得采用电加

热供暖:

1、供电政策支持;

2、无集中供暖和燃气源,且煤或油等

燃料的使用受到环境或消防严格限制的

建筑; 3、以供冷为

主,供暖负荷较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

热源的建筑;

4、采用蓄热式电散热器、发热电缆在

夜间低谷电进行蓄热,且不在用电高峰

和平段时间启用的建筑;

5、由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供电,且其

发电能够满足自身电加热量需求的建筑

电加热供暖使用条件。强制性条文。

合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时我国的基本国策

。直接将燃煤发电产出的高品位电能转换为底品位的热能进行

供暖,能源利用率低,时不合适的。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

地区能源资源差距较大,能源形式与种类也有很大不同,考虑

到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在只有符合本条所指的特殊情况时方可

采用。

8 5.5.5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电供暖系统应设

置不同类型的温控设置。

电供暖系统温控装置要求。强制性条文。

从节能角度考虑,要求不同电供暖系统应设置相应的温控装置

9 5.5.8安装于距地面高度180cm以下的电供暖

元器件,必须采取接地及剩余电流保护

措施。

对安装于距地面高度180cm以下电供暖元器件的安全要求。强

制性条文。

对电供暖装置的接地及漏电保护要求引自《民用电气设计规范

》JGJ16.安装于地面及距离地面高度180cm以下的电供暖元

件,存在误操作(如装修破环、水浸等)导致的漏、触电事故

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可靠接地并配漏电保护装置。

10 5.6.1采用热气红外线敷设供暖时,必须采取

相应的防火和通风换气要求等安全措

施,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燃气、防火规

范的要求。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使用安全原则。强制性条文。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通常有炽热的表面,因此设置燃气红外线

辐射供暖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火和通风换气等安全措施。

燃烧器工作时,需对其供应一定比例的空气量,并放散二氧化

碳和水蒸气等燃烧产物,当燃烧不完全时,还会产生一氧化碳

。为保证燃烧所需的足够空气,避免水蒸汽在围护结构内表面

上凝结,必须具有一定的通风换气量。采用燃气红外线辐射供

暖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燃气、防火规范的要求,以保证安全。

相关规范包括《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建筑设计防

火规范》GB5001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

11 5.6.6由室内供应空气的空间应能保证燃烧器

所需要的空气量。当燃烧器所需要的空

气量超过该空间0.5次/h的换气次数

时,应由室外供应空气。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空气量要求。强制性条文。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的燃烧器工作时,需对其供应一点比

例的空气量。当燃烧器每小时所需的空气量超过该房间0.5次

/h换气时,应由室外供应空气,以避免房间内缺氧和燃烧器供

应空气量不足而产生故障。

12 5.7.3户式燃气炉应采用全封闭式燃烧、平衡

式强制排烟型。

户式燃气炉基本要求。强制性条文。

户式燃气炉使用出现过安全问题,采用全封闭式燃烧和平衡式

强制排烟的系统时确保安全运行的条件。

户式燃气炉包括户式壁挂燃气炉和户式落地燃气炉两类。

13 5.9.5当供暖管道利用自然补偿不能满足要求

时,应设置补偿器。

供暖管道热膨胀及补偿。强制性条文。

供暖系统的管道由于热媒温度变化而引起热膨胀,不但要考虑

干管的热膨胀,也要考虑立管的热膨胀,这个问题必须重视。

在可能的情况下,利用管道的自然弯曲补偿是简单易行的,如

果自然补偿不能满足要求,则应根据不同情况通过计算选型设

置补偿器。对供暖管道进行热补偿与固定,一般应符合下列要

求: 1、水平干管或总立管固定支架的布

置,要保证分支干管接点处的最大位移量不大于40mm;连接散

热器的立管,要保证管道分支点有管道伸缩引起的最大位移量

不大于20mm;无分支管接点的管段,间距要保证伸缩量不大于

补偿器或自然补偿所能吸收的最大补偿率; 2、计算管

道膨胀量时,管道的安装温度应按冬季环境温度考虑,一般可

取0℃ ~5℃;

3、供暖系统供回水管管应充分利用自然补偿的可能性,当利

用管道的自然补偿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补偿器。采用自然

补偿时,常用的有L型或Z型两种形式;采用补偿器时,要要优

先使用方形补偿器;

4、确定固定点的位置时,要考虑安装固定支架(与建筑物连

接)的可行性;

5、垂直双管系统及跨越管与立管同轴的单管系统的散热器立

管,当连接散热器立管的长度小于20m时,可在立管中间设固

定卡;长度大于20m时,应采用补偿措施;

6、采用套筒补偿器或波纹管补偿器时,需设置导向支架;当

管径大于等于DN50时,应进行固定支架的推力计算,验算支架

的强度; 7、户内长度大于

10m的供回水立管与水平干管相连接时,以及供回水支管与立

管相连接处,应设置2~3个过渡弯头或弯管,避免采用“T”形

14 5.10.1集中供暖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

造必须设置热量计装置,比具备室温调

控功能,用于热量结算的热量计量装置

必须采用热量表。

集中供热热量计量要求。强制性条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有

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计量的目的是

促进用户自主节能,室温控制时节能的必要手段。

供热企业和终端用户的热量结算,应以热量表作为结算依据。

用于结算的热量表应符合相关国家产品标准,且计量检定证书

应在检定的有效期内。

15 6.1.6凡属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单独设置排风

系统:

1、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害物质混合后

能引起燃烧或爆炸时;

2、混合后能形成毒害更大或腐蚀性的

混合物、化合物时;

3、混合后易使蒸汽凝结并聚集粉尘

时; 4、聚发剧毒物

质的房间和设备; 5

、建筑物内设有储存易燃易爆物质的单

独房间或有防火防爆要求的单独房间;

6、有防疫的卫生要求时。

排风系统的划分原则。强制性条文。

1、防止不同种类和性质的有害物质混合后引起燃烧和爆炸事

故。 2、避免形

成毒性更大的混合物或化合物,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或腐蚀设备

及管道。 3

、防止或减缓蒸汽在风管中凝结聚积粉尘,增加风管阻力甚至

堵塞风管,影响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

4、避免剧毒物质通过排风管道及风口窜入其他房间,如把散

发铅蒸汽、汞蒸气、氰化物和砷化氢等剧毒气体的排风与其他

房间的排风划为同一系统,系统停止运行时,剧毒气体可能通

过风管窜入其他房间。

5、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

防火规范》GB50045的规定,建筑中存有容易起火或爆炸危险

物质的房间(如放映厅、药品库等)所设置的排风装置应是独

立的系统,以免使其中容易起火或爆炸的物质窜入其他房间,

防止火灾蔓延,否则会招致严重后果。

6、避免病菌通过排风管道及风口窜入其他房间。

由于建筑物种类繁多,具体情况颇为繁杂,条文中难以做出明

确的规定,设计时应根据不同情况妥善处理。

16 6.3.2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吸风口的布置,应

符合下列规定:

1、位于房间上部区域的吸风口,除用

于排除氢气与空气混合物时,吸风口上

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于

0.4m; 2、用于排除氢气

与空气混合物时,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

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于0.1m;

3、用于排出密度大于空气的有害气体

时,位于房间下部区域的排风口,其下

缘距地板距离不大于0.3m;

4、因建筑结构造成有爆炸危险气体排

出的死角处,应设置导流设施。

全面排风系统吸风口的布置要求。强制性条文。

规定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吸风口的位置,在不同情况下应有不

同的设计要求,目的是为了保佑有效地排除室内余热、余湿及

各种有害物质。对于由于建筑结构造成的有爆炸危险气体排出

的死角,例如产生氢气的房间,会出现由于顶棚内无法设置吸

风口而聚集一定浓度的氢气发生爆炸的情况。在结构允许的情

况下,在结构梁上设置连通管进行导流排气,以避免事故发生

17 6.3.9事故通风应符合下列规定:

2、事故通风应根据放散物的种类,设

置相应的检测报警及控制系统。事故通

风的手动控制装置应在室内处便于操作

的地点分别设置;

事故通风规定。部分强制性条文。

2、事故排风系统(包括兼作事故排风用的基本排风系统)应

根据建筑物可能释放的放散物种类设置相应的检测报警及控制

系统,以便几时发现事故,启动自动控制系统,减少损失。事

故通风的手动控制装置应装在室内、便于操作的地点,以便一

旦发生紧急事故,使其立即投入运行。

18 6.6.13高温烟气管道应采取热补偿措施。高温烟气管道的热补偿。强制性条文。

输送高温气体的排烟管道,如燃烧器、锅炉、直燃机等的烟气管道,由于气体温度的变化会引起风管的膨胀或收缩,导致管路破环,造成严重后果,必须重视。一般金属风管设置软连接,风管与图鉴连接处设置伸缩缝。需要说面此处提到的高温烟气管道并非消防排烟及厨房排油烟风管。

19 6.6.16可燃气体管道、可燃液体管道和电线

等,不得穿过风管的内腔,也不得沿风

管的外壁敷设。可燃气体管道和可燃液

体管道,不应穿过通风、空调机房。

风管敷设安全事宜。强制性条文。

可燃气体(如煤气等)、可燃液体(如甲、乙、丙类液体)和

电线等,易引起火灾事故。为防止火势通过风管蔓延,作此规

定。 穿过风管(通风

、空调机房)内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管道一旦泄漏会很容易发

生和传播火灾,火势也容易通过风管蔓延。电线用于使用时间

长、绝缘老化,会产生短路起火,并通过风管蔓延,因此不得

在风管内腔敷设或穿过。配电线路与风管的间距不应小于

0.1m,若采用金属套管保护的配电线路,可贴风管外壁敷设

207.2.1除在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阶段可使用热

、冷负荷指标进行必要的估算外,施工

图设计阶段应对空调区的冬季热负荷和

夏季逐时冷负荷进行计算。

空调热、冷负荷的要求。强制性条文。

工程设计过程中,为防止滥用热、冷负荷指标进行设计的现象

发生,规定此条为强制要求。用热、冷负荷指标进行空调设计

时,估算的结果是偏大,由此造成主机、输配系统及末端设备

容量等偏大,这不仅给国家和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而且给系

统控制,节能和环保带来潜在问题。

217.2.10空调区的夏季冷负荷,应按空调区各项

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

空调区的夏季冷负荷确定。强制性条文。

空调区的夏季冷负荷,包括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通过玻璃窗

的太阳辐射得热、室内人员和照明设备等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其计算应分项逐时计算,逐时分项累加,按逐时分项累加的最

大值确定。

227.2.11空调系统的夏季冷负荷,应按下列规定

确定:

1、末端设备设有温度自动控制装置

时,空调系统的夏季冷负荷按所服务各

空调区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

3、应计入新风冷负荷、再热负荷以及

各项有关的附加冷负荷。

空调系统的夏季冷符合确定。部分强制性条文。

根据空调区的同时使用情况、空调系统类型以及控制方式等各

种不同情况,在确定空调系统夏季冷负荷时,主要有两种不同

算法:一个是取同时使用的各空调区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

值,即从各空调区逐时冷负荷相加后所得数列中找出最大值;

一个时取同时使用的各空调区夏季冷负荷的累计值,即找出各

空调区逐时冷负荷的最大值并将它们相加在一起,而不考虑它

们是否同时发生。后一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显然比前一种方

法的结果要大。如当采用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时,由于系统

本身具有适应各空调区逐时冷负荷变化的调节能力,此时系统

冷负荷即应采用各空调区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当末端设

备没有室温自动控制装置时,由于系统本身不能适应各空调区

冷负荷的变化,为了保证最不利情况下达到空调区的温湿度要

求,系统冷负荷即应采用各空调区袭击冷负荷的累计值。

新风冷负荷应按系统新风量和夏季室外空调计算干、湿球温度

确定。再热负荷是指空气处理过程中产生冷热抵消所消耗的冷

量,附加冷负荷是指与空调运行工况、输配系统有关的附加冷

负荷。 同时使用系数可根据各

空调区在使用时间上的不同确定。

237.5.2凡与被冷却空气直接接触的水质均应符

合卫生要求。空气冷却采用天然冷源

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3、使用过后的地下水应全部回灌到同

一含水层,并不得造成污染。

冷原的使用限制条件。部分强制性条文。

空气冷却中,可采用人工或天然冷源来直接蒸发冷却空气,因

此,水质均应符合卫生要求。

采用天然冷源时,其水质影响到室内空气质量。空气出来设备

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等。如当直接和空气接触的水有异味或

不卫生时,会直接影响到室内的空气质量;同时,水的硬度过

高时会加速换热盘管结垢等。 采用地表水作天然冷源时,

强调再利用时对资源的保护。地下水的回灌可以防止地面沉

降,全部回灌并不得造成污染是对水资源保护必须采取的措施

。为保证地下水不被污染,地下水宜采用与空气间接接触的冷

却方式。

247.5.6空调系统不得采用氨作制冷剂的直接膨

胀式空气冷却器。

直接膨胀式空气冷却器的制冷剂选择。强制性条文。

为防止氨制冷剂的泄漏时,经送风机直接将氨送至空调区,危

害人体或造成其他事故,所以采用制冷剂直接膨胀式空气冷却

器时,不得使用氨作为制冷剂。

258.1.2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外,不得采用电直

接加热设备作为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和

空气加湿热源:

1、一供冷为主、供暖符合非常小,且

无法利用热泵或其他方式提供供暖热源

电能作为直接热源的限制条件。强制性条文。

常见的采用直接电源供热的情况有:电热锅炉、电热水器、电

热空气加热器、电极(电热)式加湿器等,合理利用能源。提

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考虑到国内各地

区的具体情况,在只有符合本条所指的特殊情况时方可采用。

268.1.8空调冷(热)水和冷却水系统中的冷水

机组、水泵、末端装置等设备和管路及

部件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其额定工作压

力。

空调冷热水和冷却水系统防超压。强制性条文。

保证设备在实际运行时的工作压力不超过其额定工作压力,是

系统安全运行的必须要求。

当由于建筑高度等原因,导致冷(热)系统的工作压力可能超

过设备及管路附件的额定工作压力时,采取的防超压措施可能

包括以下内容:当冷水机组进水口侧承受的压力大于所选冷水

机组蒸发器的承压能力时,可将水泵安装在冷水记住蒸发器的

出水口侧,降低冷水机组的工作压力;选择承压更高的设备和

管路及部件;空调系统竖向分区。空调系统竖向分区也可采用

分别设置高、低区冷热源,高区采用换热器间接连接的闭式循

环水系统,超压部分另设置自带冷源的风冷设备等。

当冷却塔高得有可能使冷凝器、水泵及管路部件的工作压力超

过其承压能力时,应采取的防超压措施包括:降低冷却塔的设

置位置,选择承压更高的设备及管路部件等。当仅冷却塔集水

盘或集水箱高得大于冷水机组进水口侧承受的压力大于所选冷

水机组冷凝器的承压能力时,可将水泵安装在冷水机组的出水

口侧,减少冷水机组的工作压力。当冷却塔安装位置较低时,

冷却水泵宜设置在冷凝器的进口侧,以防止高差不足水泵负压

进水。

278.2.2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的总装机容量,应

根据计算的空调系统冷负荷直接选定,

不另外作附加;在设计条件下,当机组

的规格不能符合计算冷负荷的要求时,

所选择机组的总装机容量与计算冷负荷

的比值不得超过1.1.

冷水机组总装机容量确定要求。强制性条文。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几乎所有的舒适性集中空调建筑中,都

不存在冷源的总供冷链不够的问题,大部分情况下,所有安装

的冷水机组一年中同事满负荷运行的时间没有出现过,甚至一

些工程所有机组同事运行的时间也很短或者没有出现过,这说

明相当多的制冷站房的冷水机组总装机容量过大,实际上造成

了投资浪费。同时,由于单台机组装机容量也同时增加,还导

致了其在低负荷工况下运行,能效降低。因此,对设计的装机

容量做出了本条规定。 目前大部分主流厂家的产品,

都可以按照设计冷量的需求来提供冷水机组 ,但也有一些产

品采用的是“系列化或规格化”生产。为了防止冷水机组的装

机容量选择过大,本条对总容量进行了限制。 对于一般的舒

适性建筑而言,本条规定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对于某些特定的

建筑必须设置备用冷水机组时(例如某些工艺要求必须24小时

保证供冷的建筑等),其备用冷水机组的容量不统计在本条规

定的装机容量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本条提到的比值不超过1.1 ,是一个限制值。

设计人员不应理解为选设备时的“安全系数”。

288.2.5采用氨作制冷剂时,应采用安全性、密

闭性能良好的整体式氨冷水机组。

氨冷水机组要求。强制性条文。

由于在制冷空调用制冷剂中,碳氟化合物对大气臭氧层消耗或

全球气候变暖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多国科研人员加紧对“天然

”制冷剂的研究。随着氨制冷的工艺水平和研发技术不断提

高,氨制冷的应用项目和范围将不断扩大。因此本规范仍然保

留了关于氨制冷方面的内容。

由于氨本身为易燃易爆品,在民用建筑空调系统中应用时,需

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因此本条文从应用的安全性方面提出了相

关的要求。

298.3.4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应通过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和对浅层

地能资源的勘察,确定地埋管换热系统

实施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基本要求。部分强制性条文。

1、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本系统首先应根据工程场地条件、地质

勘查结果,评估地埋管换热系统实施的可行性与经济性。

308.3.5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符合下

列规定:

4、应对地下水采取可靠的回灌措施,

确保全部回灌到同一含水层,且不得对

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设计要求。部分强制性条文。

4、强制性条款:为了保护宝贵的地下水资源,要求采用地下

水全部回灌到同一含水层,并不得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为

了保证不污染地下室,应采用封闭式地下室采集、回灌系统。

在整个地下水的使用过程中,不得设置敞开式的水池、水箱作

为地下水的储存装置。

318.5.20空调热水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空调热水管道利用自然补偿不能

满足要求时,应设置补偿器;

空调热水管补偿器和坡度要求。强制性条文。

在可能的情况下,空调热水管道利用管道的自然弯曲补偿是简

单易行的,如果利用自然补偿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补偿器

328.7.7水蓄冷(热)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

定:4、蓄热水池不应与消防水池合用

水蓄冷(热)系统设计。部分强制性条文。

4、热水不能用于消防,故禁止与消防水池合用。

338.10.3氨制冷机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氨制冷机放单独设置且远离建筑

群; 2、机房内严禁采用明火供暖;

3、机房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同事应

设置事故排风装置,换气次数每小时不

少于12次,排风机应选用防爆型;

氨制冷机房设计要求。部分强制性条文。

尽管氨制冷在目前具有一定的节能减排的应用前景,但由于氨

本身的易燃易爆特点,对于民用建筑,使用氨制冷时需要非常

重视安全问题。氨溶液溶于水时,氨与水的比例不高于每1kg

氨/17L水。

348.11.14锅炉房及换热机房,应设置供热量控制

装置。

锅炉房及换热机房供热量控制。强制性条文。

本条文对锅炉房及换热机房的节能控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供

热量控制装置的主要目的是对供热系统进行总体调节,使供水

水温或流量等参数在保持室内温度的前提下,岁室外空气温度

的边或随时进行调整,始终保持锅炉房换热机房的供热量与建

筑物的需热量基本一致,实现按需供热;达到最佳的运行效率

和最稳地的供热质量。 气候补偿器时供暖热源常用的供热

量控制装置,这是情后补偿器后,还可以通过在时间控制器上

设定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室温,节省供热量;合理地匹配供水流

量和供水温度,节省水泵电耗,保证散热器恒温阀等调节设备

正常工作;还能够控制一次水回水温度,防止回水温度过低减

少锅炉寿命。 由于不同

企业生产的气候补偿器的功能和控制方法不完全相同,但必须

具有能根据室外空气温度变化自动改变用户侧供(回)水温度

、对热媒进行质调节的基本功能。

359.1.5锅炉房、换热机房和制冷机房的能量计

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计量燃料的消耗量;

2、应计量耗电量;

3、应计量集中供热系统的供热量;

4、应计量补水量;

锅炉房、换热机房和制冷机房应计量的项目。部分强制性条文

。 一次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均应计量。此外,在冷、热

源进行耗电量计量有助于分析能耗构成,寻找节能途径,选择

和采取节能措施。循环水泵耗电量不仅是冷热源系统耗能的一

部分,而且也放映出输送系统的用能效率,对于额定功率较大

的设备宜单独设置电计量。

369.4.9空调系统的电加热器应与送风机连锁,

并应设无风断电、超温断电保护装置;

电加热器必须采取接地及剩余电流保护

措施。

电加热器的连锁与保护。强制性条文。

要求电加热器与送风机连锁,是一种保护控制,可避免系统中

因无风电加热器单独工作导致的火灾。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可

靠性,还要求设无风断电、超温断电保护措施,例如,用监视

风机运行的风压开关信号及电加热器后面设超温断电信号与风

机启停连锁等方式,来保证电加热器的安全运行。

电加热器采取接地及剩余电流保护,可避免因漏电造成触电类

的事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