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习题(含答案) 第二批 (14)

合集下载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春》阅读选择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春》阅读选择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春》阅读选择练习题(附参考答案)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绿绿的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④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密密地斜织...,像细丝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簔,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文中①段加点词的使用,使整段文字在语调上显得()A.轻松活泼B.深刻感人C.和谐优美D.流畅自然2.对选文②③段中加点的字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闹”字写出了蜜蜂的声音给人的烦躁之感。

B.“抚摸”运用了拟人手法,“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将风给人的触觉感受比喻成母亲的手的抚摸,巧妙地表现出春风的温暖和柔情,令人回味无穷。

C.“仿佛”是“好像”的意思,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由虚到实,写出满树果实的欣喜之情。

2016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春》同步习题(含答案)

2016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春》同步习题(含答案)

2016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春》同步习题(含答案)第一篇:2016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春》同步习题(含答案) 《春》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水涨()酝酿()蓑衣()薄()烟应和()黄晕()2.给下列几组字注音,并分别组词。

蓑()______悄()______ 衰()______稍()______ 哀()______俏()______ 衷()______梢()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3)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用两个字概括春雨的特点,体现这两个字的句子分别是a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2.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很细,但也有不同点,请你说说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3.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

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4.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5.“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 __。

(二)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著名诗篇《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好雨知时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说是“好雨”?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写出了春雨什么特点?“润”字怎么用得好?3.这首诗哪儿是想象?这想象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情?参考答案一、1.zh3ng y)n ni4ng su# b$ y@ng h8 y)u 2.蓑(su#蓑衣),衰(shu1i衰败、衰老、神经衰弱),哀(1i悲哀、默哀),衷(zh#ng苦衷、由衷之言、衷心拥护)。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第二套 (12)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第二套 (12)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阅读下面课内文段,完成小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06.第二段写春花的顺序是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写出了春花繁密茂盛、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107.“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对写春花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108.仔细揣摩下列加线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106.上、下色彩绚丽香气浓郁107.侧面写春花,用蜜蜂、蝴蝶的繁忙表现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108.(1)“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

“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2)“散”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的多及分布的星星点点、不集中,“眨”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随风摇动的明丽之态【解析】106.试题分析:此段写作顺序从上到下的顺序:“树”“花下”“遍地”。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课后练习题(含答案和概念)试题部分一、选择题(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1. 下列哪个字不属于《春》这篇文章中出现的一类字?A. 绽B. 咄C. 喃D. 蓬2. 《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老舍先生把济南比作什么?A. 大家庭B. 天然画室C. 湖光山色D. 温柔的摇篮3. 《雨的四季》一文中,作者对雨的描述主要体现了哪种情感?A. 喜爱B. 憎恶C. 害怕D. 忧伤4. 下列哪个成语出自《散步》一文?A. 一丝不苟B. 一举两得C. 一意孤行D. 一落千丈5. 《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作者主要怀念的是谁?A. 父亲B. 母亲C. 爷爷D. 奶奶6. 《咏雪》一诗中,诗人把雪花比作什么?A. 玉蝴蝶B. 白衣仙子C. 银装素裹D. 碧空7. 《金色花》一文中,金色花象征着什么?A. 爱心B. 美好C. 幸福D. 童年8. 下列哪个词语不是《荷叶·母亲》一文中的关键词?A. 荷叶B. 莲花C. 红尘D. 月光9. 《世说新语》二则中,下列哪一项不是关于陈元方的描述?A. 智勇双全B. 勇敢果断C. 聪明机智D. 孝顺父母10. 《诫子书》一文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遵循的原则是什么?A. 诚信B. 严谨C. 谦逊D. 勤奋二、判断题(请在下列题目后写“√”或“×”)1. 《春》一文主要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2. 《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老舍先生认为济南的冬天是温暖而美丽的。

()3. 《雨的四季》一文中,作者认为雨是有灵性的。

()4. 《散步》一文中,作者通过散步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5. 《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光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6. 《咏雪》一诗中,诗人通过描绘雪景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7. 《金色花》一文中,金色花是主人公与母亲之间的情感纽带。

()8. 《荷叶·母亲》一文中,荷叶象征着母亲的关爱。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春》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春》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春》一、积累运用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hōng)______托(liáo)______亮(suō)______衣抖(sǒu)______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迎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合着。

②舒活舒活精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3.二、诗歌鉴赏4.春夜喜雨唐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好雨知时节”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说是“好雨”?(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写出了春雨什么特点?“润”字用得怎么好?(3)诗的哪句是作者的想像?这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情?三、现代文阅读(5.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斜织”一词表现春雨的什么特点?(2)文中写了什么自然景物?各有什么特点?(3)在这段文字中,除雨外,作者还写了人,有近有远,有静有动,请概括都写了有关人的什么场景?写这些场景的作用是什么?(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形容雨丝什么特点?6.春天①热爱生活的人,对待春天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般真挚而执著。

一丝毫不起眼的绿,一抹微不足道的青,会使他眸子闪亮,盈满青春的光彩;心湖生辉,荡漾幸福的涟漪。

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

②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温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爱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乳交融。

202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测试题及答案

202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测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测试题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拼音。

(1)风qīng qiāo qiāo_____ ___的,草软绵绵的()的。

(2)风里带来些新fān_____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rùn shī________的空气里酝酿()。

(3)鸟儿将cháo____ān _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hūpéng yǐn bàn ________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wǎn zhuǎn ________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4)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huáng yùn________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5)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suō_____戴着lì_____。

2.课文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请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作简要分析。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3.请从下边的文字中分别找出写各种感觉的句子(把句子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写嗅觉的:________ (2)写听觉的:________ (3)写触觉的:________ 4.课文所写的景物中,春风是最难描写的,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并展开想象,因而把它写得形象可感。

下边的散文诗也有这样的特点,试举一二例作分析。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第二套 (15)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第二套 (15)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13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春之怀古张晓风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

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

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讲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

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

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它们叽叽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

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

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

而风,交给檐前的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①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②在湮远③年代中的春天。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基础知识练习题(含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基础知识练习题(含答案)-人教版

《春》基础知识练习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酝酿.(liàng)清脆.(cuì)眨.眼(zhǎ)喉.咙(hòu)B.黄晕.(yùn)宛.转(wán)散.步(sǎn)嘹.亮(liáo)C.嫩.叶(nèn)应和.(hè)安巢.(cháo)水涨.(zhǎng)D.迷藏.(cáng)卖弄.(nòng)朗润.(yùn)窠.巢(kē)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润()笼罩()涨水()应和()赶趟()嫩叶()嘹亮()黄晕()混合()窠巢()喉咙()酝酿()披suō()戴 lì() chēng 伞()3.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烘托风筝欣欣然沁人心脾B.健壮胳膊协奏曲谈笑风声C.簿烟蝴蝶捉迷藏心旷神怡D.筋骨渲泄软绵绵蓬勃生机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睡醒烘托斜织披衰戴笠B.静默薄烟脚步抖擞精神C.蓑笠舒活风筝稀稀疏疏D.撑伞傍晚赶趟花枝招展5.下列语句中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在举行樱花展的公园里,一群姑娘们打扮得___,在绚烂的樱花树下拍照。

(2)鸟儿宛转的歌声与山间的轻风流水__着,形成一曲美妙的乐章。

(3)班会上,老师让大家先_____一下,好充分发表意见。

附和应和附和应和A.花枝招展附和酿造B.花枝招展应和酝酿C.如花似锦附和酝酿D.如花似锦应和酿造6.选词填空。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_________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__________着你。

(3)春天像___________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A.长触摸健康B.长抚摸健壮C.钻触摸健康D.钻抚摸健壮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七年级语文上册 1《春》随堂练2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春》随堂练2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1.走近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2.重点突破(1)文章描绘了哪几幅图?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提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绘景先总写后分写;分写时由远而近,由大而小。

(2)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哪些特点?提示:第一句象征着勃发的生机,突出了春天的“新”。

第二句象征着春天的婀娜多姿,突出了春天的“美”。

第三句象征青春的活力,突出了春天的“力”。

3.考点链接比喻比喻,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由“本体”(抽象、深奥的事物)、“喻体”(用来作比的较具体、浅显的事物)和比喻词(暗喻没有)构成。

本体和喻体应当是不同的东西,有质的差异,但两者之间又必须有某种相似之处。

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赏析是考试中常出现的考点。

【典型例题】“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和细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密,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技法点睛】比喻的作用:(1)用比喻描绘事物: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感染力。

(2)用比喻讲道理:使道理通俗易懂,易于理解。

答题格式: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细致地描绘出了)……,表现(表达)了……。

【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13。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涨.水(zhǎng) 酝酿.(niàng) 蓑.衣(suō)嘹.亮(liáo) 抖擞.(sǒu) 黄晕.(yùn)窠.巢(kē) 应和.(hè) 卖弄.(nòng)2.下面句子用括号中的哪个词更有表现力呢?请填在横线上。

初中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春课后练习题(可打印修改)

初中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春课后练习题(可打印修改)

初中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春课后练习题(可打印修改)第 1 课春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朗润.(rùn)B.抖擞.(sǒu)稀疏.(shū)黄晕.(yùn)水涨.船高(zhàng)捉迷藏.(cáng)C.应和.(hé)蓑.衣(suō)戴着笠.(lì)D.撑.伞(zhǎng)酝酿.(niàng)欣.欣然(xīn)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互联网酝.酿.下一场革命,多个细分领域走向融合。

(2)为烘.托.节日气氛,众多商场举办猜灯谜活动。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4.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

全文围绕一个“”字,写了“”“”“”三部分内容,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

开头部分写的是春天在盼望中到来;中间部分描写了美好的春景画面;结尾部分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深化了主旨。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5~6 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批注①: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象。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批注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春》练习题及答案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的春天特有的景象。

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热爱生活之情,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的情怀。

2.为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呼朋引伴(招引).A.指引B.牵引C.引申D.招引②欣欣然张开了眼(对).A.然而B.……的样子C.这样D.对③一年之计在于春(策略).A.计算B.主意计谋C.打算D.策略④与轻风流水应和着(声音相呼应).A.声音相呼应B.依照别人的样子做C.和谐D.和悦3.下列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方法的一句是(B)。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XXX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4.课文中有两处引用,请你填写。

1)“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5.“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这一句描写的是花卉,表现了它们的争相开放之态。

6.“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的“仿佛”是比喻的意思,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仿佛”一词不能删去,因为它是作者通过比喻手法来表达对春天美好景象的描绘。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XXX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1)“酝酿”一词的原意是酿酒,本文指各种气味在空气中慢慢混合、酝酿。

还经常用来比喻事物在酝酿中逐渐成形。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唐代诗人XXX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第二套 (17)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第二套 (17)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阅读《春》选段,完成后面问题(11分)“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50.结合语境,说说文中加点词“卖弄”的含义。

(2分)151.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作者分别从触觉、、三种感官入手,将春风写得形、味、省俱全。

(2分)152.按要求品析下面句子。

(4分)(1)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2分)(2)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153.上面的两段文字描绘了两幅图画:一幅是“ __________”,一幅是“ ________”。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____________之情。

(3分)【答案】150.(2分)炫耀或骄傲的显示,这里表现了鸟儿的欢乐。

151.(2分)嗅觉听觉152.(4分)(1)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而密、细而亮、细而绵长的特点。

(2分)(2)“逼”是“迫使”,迫使人一眼就看到雨后青翠欲滴的小草。

看似写草色青葱,实则写出了春雨的滋润。

(2分)153.(3分)春风图春雨图喜爱和赞美【解析】150.试题分析:学生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和效果,再进行分析表达效果,具体解答方法是:(1)词的意思或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习题(含答案) 第二批 (1)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习题(含答案) 第二批 (1)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习题(含答案)51.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的心理;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甲段是写景抒情散文,所以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为了抒情,作者写了下春雨时的静谧景色和人们的闲适惬意,表达的是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乙段是小说中的自然景物描写,从“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可知,此时的祥子正在雨中拉车,所以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祥子拉车时的痛苦艰难。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朱自清《春》选段)(乙)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

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

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四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

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

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

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

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第二套 (24)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第二套 (24)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阅读《春》的部分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⑤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214.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能否改为“伸”?为什么?215.“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语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216.写春花,为何要写“蜜蜂嗡翁地闹着”呢?说说作者的用意。

217.用两个成语概括“春花图”的特点。

218.仿照例句,说说下边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例]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答:“抚摸”这个词,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点。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习题(含答案) 第二批 (21)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习题(含答案) 第二批 (21)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习题(含答案)课外阅读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迟子建①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

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

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寒。

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冷月和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

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

立春的霜花________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

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

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A)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

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他,接着,殷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

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

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

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

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

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

不过来得不是________的,而是________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

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了,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④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

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泥土,以它的妙手,给大地(B)绣出生机。

而背阴山坡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

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

(C)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习题(含答案) 第二批 (18)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习题(含答案) 第二批 (18)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习题(含答案)171.文中“吹面不寒杨柳风”是________朝志南和尚写的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这句诗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17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______)⑵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______)⑶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______)173.第1自然段中的四句话,从人的感觉的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风送暖的景象,请将相关的项目用线连起来。

第①句嗅觉春风轻柔温暖第②句听觉鸟鸣之宛转动听第③句触觉嘹亮的短笛声第④句视觉、听觉泥土清新的气息174.第1自然段如果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划分层次,正确一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175.文中的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A.混脑罩静默B.夹恼盖沉默C.混恼笼静默D.混恼飘静默176.“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道你的眼”,这句话刻画出雨中的树叶和小草的什么特点?177.作者描写春雨时,既正面描写了雨的形态,又通过雨中景物进行侧面描写,请举出五种雨中的景物,并结合词句说说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171.南宋、《绝句》、引用172.⑴引用、比喻⑵拟人⑶排比、比喻173.①触觉;春风轻柔温暖②嗅觉;泥土清新的气息③视觉、听觉;鸟鸣之宛转动听④触觉;嘹亮的短笛声174.B175.C176.刻画出树叶和小草被春雨滋润后,清新碧绿的美好姿态。

177.五种景物:树、草、灯、房、人,由“安静而和平”“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静默”这样的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喜爱、欢悦、满足的感情。

【解析】171.本题考查积累、记忆文学常识和把握标点符号——引号的作用的能力。

关于文学常识,要注意平时积累,记清作品、作者和体裁等文学常识。

“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宋朝(南宋)志南和尚写的《绝句》中的诗句,原诗为: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习题(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送春(节选)
宗璞
①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

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

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

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

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

房前屋后,路边沟边,都让它占据了,熏染了。

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

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②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

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

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

那多变化的紫色,贯串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

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

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③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

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

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

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

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
景中只画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④“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

”我心里评判着。

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

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兴,还有持久的精神。

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⑤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门。

整个春天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

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了吗?”
⑥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

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做准备。

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连到松墙。

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色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⑦我知道,春归去了。

⑧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着。

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僝(chán)风僽(zhòu),春深春老。

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

古诗云“开到荼糜花事尽”,我是总不知荼糜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征兆。

⑨僝僝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着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142.怎样理解画线句“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
月兰了”?(温馨提示:抓住二月兰的特点作简要概括。

)143.第③段中提到兰花,有什么作用?(温馨提示:抓住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及其特点,联想到衬托手法,并领会其作用。

)144.本文题目是“送春”,却用较大篇幅写二月兰“声势最为浩大”,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温馨提示:紧扣题目,特别是读文章时注意后半部分所突出的“送春”的内容,把握二月兰在本文的作用。


【答案】
142.二月兰生长范围广,到处都是;开得迅猛,“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色彩灿烂,“如火如荼”“尽情尽兴”,“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

143.衬托二月兰“地位卑下”,不事张扬,“不动声色”,却能尽情尽兴地迎春、伴春、送春的特点。

144.为二月兰后来蓦然消失,伴春而去做铺垫,更显它忠心、执着的品质。

【解析】
142.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

本题筛选二月兰的特点的内容概括作答。

文章第1段“房前屋后,路边沟边,都让它占据了,熏染了”——生长范围广;第2、3、4、段中“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

那多
变化的紫色”“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兴,还有持久的精神”——花开的多且持久。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4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文章第③段中提到兰花,与“二月兰”形成对比映衬的写法,用以突出“二月兰”不张扬,不动声色,却能尽情尽兴地迎春、伴春、送春的特点。

据此理解作答。

144.试题分析:考查文章对手法的理解。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和具体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用较大篇幅写二月兰“声势最为浩大”的特点,一方面“二月兰”伴随着整个的春天,另一方面,也为写“二月兰”的消逝,伴春而去做铺垫。

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

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春(节选)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
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45.“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中“仿佛”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146.从修辞角度赏析“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47.“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中的三个比喻为什么不能调换顺序?
148.“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生动传神,请你具体说说其表达效果。

【答案】
145.不能,因为这是作者由花联想到果实,是虚写,去掉“仿佛”,就变成了实写。

146.运用比喻,写出了野花繁多以及闪闪发亮、轻轻摆动的特点。

147.因为这三个比喻与上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148.“闹”字点染出烂漫的春花引来蜜蜂的热闹景象,从侧面表现出花的繁盛、艳丽、香甜。

【解析】
145.试题分析:考查词语的表达作用。

这种题型一般回答不能删除,
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上下文来分析。

答题格式: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分析表达效果(结合中心思想或人物性格+体现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仿佛”一词,表明这是作者由花联想到果实,是虚写;如果去掉,就成了实写,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146.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句子“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繁多以及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轻轻摆动的特点。

147.试题分析:考查语句的写作顺序。

能否调换顺序要依据文章的内容和自身的内在关系来确定。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一语句与上文的“桃树、杏树、梨树”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是不能调换顺序的。

148.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本题作答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句中的“闹”字,赋予蜜蜂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既写出了蜜蜂多、声音响的特点,同时又营造出蜜蜂闹春的热闹的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