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是一种利用干涉现象观察光波特性的实验。
在此实验中,将一束单色光通过一个菲涅耳双棱镜,光线将被分成两束,每一束光线都沿不同的路径传输,在某一点再次相交而产生干涉。
在干涉产生的区域,由于两束光线在该区域的相位差,干涉有时是增强的,有时是减弱的。
这种干涉可观察到明暗相间的条纹,称为干涉条纹。
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态和位置,可以确定光波的波长和相位差。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在工业、医学、物理学、测量学、地质学和天文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第十周 菲涅耳双棱镜
菲涅耳双棱镜一、引言关于光究竟是波还是粒子曾经在历史上引起了很长时间的争论,虽然1801年英国科学家T.Young用双缝做了光的干涉的实验后, 光的波动学说开始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但仍有不少反对意见。
有人认为杨氏条纹不是干涉所致, 而是双缝的边缘效应。
之后法国科学家Augustin J.Fresnel做了几个新实验, 令人信服的证明了光的干涉现象的存在, 这些实验之一就是他在1826年进行的双棱镜实验. 实验不借助光的衍射而形成波面干涉,验证了光的波动性。
本实验通过菲涅耳双棱镜观察各种实验因素改变时对干涉条纹的影响, 测量钠黄光的波长。
二、实验原理(1)菲涅尔双棱镜菲涅耳双棱镜简称双棱镜,是一个顶角A极大的等腰三角形ABC,它可以看成是由两个楔角很小的直角三棱镜ABD和ACD所组成。
当一个点光源S(实验中用线光源也可以,但是要与棱边平行),通过上半个棱镜ABD的光束向下偏折,通过下半个棱镜ACD的光束向上偏折,相当于形成S1’和S2’两个个虚光源。
把观察屏放在两光束的交叠区,可以看到干涉条纹,条纹间距为:D xd λ=其中的d为虚光源S1’和S2’的间距,D是光源到观察屏之间的距离,λ是光的波长。
1、点光源通过双棱镜的折射(2)d的测量——二次成像法在双棱镜和测微目镜之间加入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L,当D>4f时,可以移动L而在测微目镜中看到两个虚光源的缩小像或放大像。
分别读出两个虚光源之间的距离d1和d2,则d二次成像光路三、实验器材与实验步骤实验仪器:光具座(干涉衍射实验装置 SGW—1A型)钠灯钠灯电源(GB—20W)狭缝双棱镜凸透镜测微目镜CW—1实验步骤:1、1、打开钠灯,预热十分钟,在光具座上依次安放光缝、双棱镜、测微目镜,使得两束光的光斑交叠区进入目镜中心。
2、2、减小狭缝的宽度直至从测微目镜中恰好能看到交叠区的亮光。
3、缓慢调节狭缝的方向直至与双棱镜的棱边平行,使在测微目镜中看到干涉条纹。
7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菲涅耳双棱镜干涉的原理,掌握用这种棱镜来测量波长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菲涅耳双棱镜 读数显微镜 会聚透镜 狭缝屏 光具座 氦氖激光器 三、实验原理菲涅耳双棱镜是利用分波前的方法实现干涉的常用器件。
它是由玻璃制成的等腰三角棱镜,有两个小的约为1℃锐角和一个大的钝角。
从狭缝S 出射光束经过双棱镜的折射产生狭缝的两个虚光源1S 和2S ,它们是相干光源。
经过双棱镜的两束折射光在重合区域将发生干涉,结果在屏上形成明暗相间的直线形的干涉条纹。
任意相邻的两亮纹或者暗纹之间的间隔δ是:λδdD =上式中D 为虚光源到屏之间的距离,d 为两虚光源的间距,λ是光源的波长。
由此可知,我们只要测定D d δ就可测出光源的波长。
四、实验步骤1. 先将激光束调节到与导轨的棱脊相平行:移动观察屏调节激光束的俯仰角度使得在观察屏的光斑位置不发生变化。
2. 然后将读数显微镜安装到导轨上使得激光光斑落在物镜的中央位置。
3. 接着将透镜安装到导轨上使激光光斑落在物镜的位置不变就说明它们共轴。
4. 再将狭缝添置到导轨上,最后把双棱镜安装到导轨上,让双棱镜的平面正对激光束,倘若反射的光斑从原路返回,则说明光束是垂直入射的,水平调节支架的底座使得双棱镜平分激光束。
5. 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将激光器换成钠光灯,再做微调就可以精确对准了。
—6. 将狭缝调小些,调节三棱镜的棱边与狭缝严格平行,此时可从读数显微镜里头看到直线状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7. 移动透镜让狭缝的虚像经透镜成两次像,测出两次所称像的间隔分别为l 和'l ,则虚光源的间隔'll d =。
8. 测好虚光源的间隔数据后,将会聚透镜放置在狭缝的前面可使得光线更为集中入射到狭缝,并将读数显微镜的叉丝其中一条旋转到与干涉条纹相平行,记下读数显微镜的位置。
9. 进行测量,每隔5条暗条纹测一次,并记下相应的读数,多读几个数据。
10. 挪去双棱镜,移动读数显微镜靠近狭缝知道看清狭缝的边缘,记下此时的读数显微镜的位置,那么狭缝离干涉条纹形成位置的距离就等于这两次读数显微镜位置的差值的绝对值。
实验17菲涅耳双棱镜干涉测波长
实验17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测波长利用菲涅耳双棱镜可以获得两束相干光以实现光的干涉。
双棱镜实验和双平面反射镜实验及洛埃镜实验一起,在确立光的波动学说的历史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它也是一种用简单仪器测量光波波长的主要元件。
双棱镜是利用分波阵面法获得相干光的光学元件,本实验用双棱镜实验装置测单色光的波长。
实验目的和学习要求1. 学习用双棱镜干涉测量单色光波长的原理和方法;2. 进一步掌握光学系统的共轴调整;3. 学会测微目镜的使用;4. 练习逐差法处理数据和计算不确定度。
实验原理如果两列光波其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位相差恒定,且振幅差别不太悬殊的情况下,它们在空间相遇时叠加的结果,将使空间各点的光振幅有大有小,随地而异,形成光的能量在空间的重新分布。
这种在空间一定处光强度的稳定加强或减弱的现象称为光的干涉。
获得相干光源,依其原理不同可分为分振幅法和分波阵面法,牛顿环和劈尖干涉是分振幅的干涉,双棱镜是利用分波阵面法而获得相干光源的。
菲涅耳双棱镜可以看作是由两块底面相接、棱角很小(约为1°)的直角棱镜合成的。
若置波长为λ的单色狭条光源S0于双棱镜的正前方,则从S0射来的光束通过双棱镜的折射后,变为两束相重叠的光,这两束光仿佛是从光源S0的两个虚像S1和S2射出的一样。
由于S1和S2是两个相干光源,所以若在两束光相重叠的区域内再放一屏,即可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如图17-1)因为干涉场范围比较窄,干涉条纹的间距也很小,所以一般要用测量显微镜或测微目镜来观察。
图17-1 双棱镜干涉光路现在讨论屏上干涉条纹的分布情况,分别从相干光源S1和S2发出来的光相遇时,若它们之间的光程差δ恰等于半波长(λ/2)的奇数倍,则两光波叠加后为光强极小值;若δ恰等于波长λ的整数倍,两光波叠加后得光强极大值。
即暗纹条件δ = (2-1)λ / 2 = ± 1, ±2 ,……(17-1)明纹条件δ = λ= 0 , ± 1, ±2 , ……(17-2)如图(17-2)所示,设S1和S2是双棱镜所产生的两相干虚光源,其间距为,屏幕到S1S2平面的距离为D,若屏上的P0点到S1和S2的距离相等,则S1和S2发出的光波到P0的光程也相等,因而在P0点相互加强而形成中央明条纹。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指导书
实验五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目的]1. 观察和研究菲涅耳双棱镜产生的干涉现象; 2. 测量干涉滤光片的透射波长(λ0)。
[仪器和装置]白炽灯,干涉滤光片,可调狭缝,柱面镜,菲涅耳双棱镜,双胶合成像物镜,测微目镜。
[实验原理]如图1a 所示,菲涅耳双棱镜装置由两个相同的棱镜组成。
两个棱镜的折射角α很小,一般约为5 ~ 30'。
从点(或缝)光源S 发出的一束光,经双棱镜折射后分为两束。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折射光波如同从棱镜形成的两个虚像S 1和S 2发出的一样。
S 1和S 2构成两相干光源,在两光波的迭加区产生干涉。
a、从图1b 看出,若棱镜的折射率为n ,则两虚像S 1、S 2之间的距离a n l d )1(2-= (5-1)干涉条纹的间距λan l l l e )1(2'-+=(5-2)式中,λ为光波的波长。
对于玻璃材料的双棱镜有n =1.50,则λal l l e '+=(5-3) 可得到e l l la'+=λ (5-4) 在迭加区内放置观察屏E ,就可接收到平行于脊棱的等距直线条纹。
若用白光照明,可接收到彩色条纹。
对于扩展光源,由图2可导出干涉孔径角:''l l al +=β (5-5) 和光源临界宽度:⎪⎭⎫⎝⎛+=='1l l a b λβλ (5-6) 从式(5-5)和(5-6)看出,当l'=0时,β=0,则光源的临界宽度b 变为无穷大。
此时,干涉条纹定域在双棱镜的脊棱附近。
b 为有限值时,条纹定域在以下区域内:λαλ-≤b ll ' (5-7)a) 图 1 双棱镜干涉原理图[内容和步骤]1.调整光路,观察和研究双棱镜干涉现象(1) 按图3所示,将光学元件置于光学平台上。
调整光学元件,使其满足同轴等高的要求。
(2) 取l ≈200mm ,l '≈1200mm ,按λ=550nm ,α=30',n =1.50计算出b 的数值。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
实验七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一、实验目的1.掌握菲涅耳双棱镜获得双光束干涉的方法2.观察双棱镜产生的双光束干涉现象,进一步理解产生干涉的条件3.结合杨氏实验理解菲涅耳双棱镜实验的原理,弄清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二、实验原理菲涅耳双棱镜实验是一种分波阵面的干涉实验,实验装置简单,但设计思想巧妙。
它通过测量毫米量级的长度,可以推算出小于微米量级的光波波长。
1881年菲涅耳用双棱镜实验和双面镜实验再次证明了光的波动性质,为波动光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图7—1所示,将一块平玻璃板的上表面加工成两楔形,两端与棱脊垂直,楔角较小(一般小于1度)。
当单色光源照射在双棱镜表面时,经其折射后形成两束好像由两个光源发出的光,即两列光波的频率相同,传播方向几乎相同,相位差不随时间变化,那么,在两列光波相交的区域内,光强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满足光的相干条件,称这种棱镜为双棱镜。
菲涅儿利用图7—2所示的装置,获得了双光束的干涉现象。
图中双棱镜AB 是一个分割波前的分束器。
从单色光源M 发出的光波,经透镜L 会聚于狭缝S ,使S 成为具有较大亮度的线状光源。
当狭缝S 发出的光波投射到双棱镜AB 上时,经折射后,其波前便被分割成两部分,形成沿不同方向传播的两束相干柱波。
通过双棱镜观察这两束光,就好像它们是由1S 和2S 发出的一样,故在其相互交叠区域21P P 内产生干涉。
如果狭缝的宽度较小,双棱镜的棱脊与光源平行,就能在白屏P 上观察到平行与狭缝的等间距干涉条纹。
x 图7—2棱脊端面楔角图7—1设'd 代表两虚光源1S 和2S 间的距离,d 为虚光源所在的平面(近视地在光源狭缝S 的平面内)至观察屏的距离,且'd <<d ,干涉条纹宽度为x δ,则实验所用光波波长λ可由下式确定x d d δλ'= (7—1) (7—1)式表明,只要测出'd 、d 和x δ,便可计算出光波波长。
通过使用简单的米尺和测微目镜,进行毫米级的长度测量,推算出微米级的光波波长,所以,这是一种光波波长的绝对测量。
双棱镜干涉实验
实验38 光的干涉实验(三)——双棱镜干涉实验利用菲涅尔(A.J.Fresnel )双棱镜可以实现光的干涉。
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曾在历史上为确立光的波动学说起到过重要作用,它提供了一种用简单仪器测量光的波长的方法。
【重点、难点提示】光的波动性;双棱镜干涉现象;双棱镜干涉测波长;光路的调整【目的和要求】1.观察由双棱镜所产生的干涉现象,并测定单色光波长。
2.加深对光的波动性的了解,学习调节光路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方法。
【实验仪器】1.光源;2.光具座;3.狭缝;4.双棱镜;5.凸透镜;6.测微目镜。
【实验原理】双棱镜形状如图6.38.1所示,其折射角很小,因而折射棱角接近180 。
今设有一平行于折射棱的缝光源S 产生的光束照射到双棱镜上,则光线经过双棱镜折射后,形成两束犹如从虚光源S 1和S 2发出的相干光束。
它们在空间 传播时有一部分重叠而发生干涉(画有双斜线的区域), 图6.38.1 双棱镜示意图 结果在屏幕E 上显现干涉条纹,如图6.38.2所示。
SS 1S 2O E图6.38.2 双棱镜产生的相干光束示意图干涉条纹以O 点为对称点上下交错地配置。
用不同的单色光源作实验时,各亮条纹的距离也不同,波长越短的单色光,条纹越密;波长越长的单色光,条纹越稀。
如果用白色光作实验,则只有中央亮条纹是白色的,其余条纹在中央白条纹两边,形成由紫而红的彩色条纹。
利用干涉条纹可测出单色光的波长。
单色光的波长λ由下式决定x Da ∆=2λ (6.38.1) 式中2a 为S 1S 2间的距离、D 为S 1S 2到E 幕的距离,∆x 为任意两条暗条纹之间距离。
【实验内容与步骤】一、调整光路 本实验的具体装置如图6.38.3所示,由光源发出的光通过狭缝变为缝光源,再经双棱镜折射,就可获得两个相干光源,因而能在测微目镜里看到干涉条纹。
测微目镜的构造和使用参见第三章§3.3.4“常用光学仪器”4。
图6.38.3 双棱镜干涉装置图1.开亮光源,先将狭缝稍放大点,观察光通过狭缝后是否照射到双棱镜的棱背和射入目镜,若不能,则须调整光源及目镜的位置以达到上述目的。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指导书
实验五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目的]1. 观察和研究菲涅耳双棱镜产生的干涉现象; 2. 测量干涉滤光片的透射波长(λ0)。
[仪器和装置]白炽灯,干涉滤光片,可调狭缝,柱面镜,菲涅耳双棱镜,双胶合成像物镜,测微目镜。
[实验原理]如图1a 所示,菲涅耳双棱镜装置由两个相同的棱镜组成。
两个棱镜的折射角α很小,一般约为5 ~ 30'。
从点(或缝)光源S 发出的一束光,经双棱镜折射后分为两束。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折射光波如同从棱镜形成的两个虚像S 1和S 2发出的一样。
S 1和S 2构成两相干光源,在两光波的迭加区产生干涉。
a、从图1b 看出,若棱镜的折射率为n ,则两虚像S 1、S 2之间的距离a n l d )1(2-= (5-1)干涉条纹的间距λan l l l e )1(2'-+=(5-2)式中,λ为光波的波长。
对于玻璃材料的双棱镜有n =1.50,则λal l l e '+=(5-3) 可得到e l l la'+=λ (5-4) 在迭加区内放置观察屏E ,就可接收到平行于脊棱的等距直线条纹。
若用白光照明,可接收到彩色条纹。
对于扩展光源,由图2可导出干涉孔径角:''l l al +=β (5-5) 和光源临界宽度:⎪⎭⎫⎝⎛+=='1l l a b λβλ (5-6) 从式(5-5)和(5-6)看出,当l'=0时,β=0,则光源的临界宽度b 变为无穷大。
此时,干涉条纹定域在双棱镜的脊棱附近。
b 为有限值时,条纹定域在以下区域内:λαλ-≤b ll ' (5-7)a) 图 1 双棱镜干涉原理图[内容和步骤]1.调整光路,观察和研究双棱镜干涉现象(1) 按图3所示,将光学元件置于光学平台上。
调整光学元件,使其满足同轴等高的要求。
(2) 取l ≈200mm ,l '≈1200mm ,按λ=550nm ,α=30',n =1.50计算出b 的数值。
物理实验 双棱镜
4.6 双棱镜干涉实验【实验目的】1. 学会利用双棱镜测量光波波长的方法;2. 学习和巩固调整光路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方法。
【实验原理】如图所示,利用菲涅尔双棱镜可以利用一个光源产生两相干虚光源。
光波波长和条纹间距的关系与杨氏双缝的推导完全一致,相当简单,略去推导,结果是:l X d l =【实验任务】测出X 、l 和d 0,求出所用光的波长λ并与已知值630.0nm 比较,求出相对偏差()D D l l l -。
【实验步骤】1. 调节共轴2. 调节出清晰的干涉条纹3. 测量1) 测量两虚光源的间距l 。
2) 确定测微目镜的叉丝平面位置。
3) 用测微目镜测X 。
4) 狭缝位置S 与狭缝支杆S ’的距离。
4. 计算【实验结果】1. 测透镜位置透镜编号:02 f =31.6cm=L cm121.02=' 2.282l mm3.测X=0.1437X mmP cm=164.53双棱镜的位置B=80cm狭缝支架的位置S’=0cm支架至狭缝的距离ω=-1.5cm 【结果分析】由实验结果可知:0330164.53 1.5163.03121.02 1.5119.52163.03121.0242.010.143710 1.1952' 2.28210572.31.63030.42019%DDd cm a cm b cmX a l nmd b l l l l --=-==-==-=´==创=-=不确定度估计: 定义 0()()()a L S F d b P S P L -==--,则λλ∆= 取 2.0S mm ∆=, 3.0L mm ∆=, 6.0P mm ∆=515.610 3.810F mm ---∆≈⨯=⨯故:1%λλ∆===故572.3 5.7nm l =。
双棱镜干涉实验
化,那么在两列二少在某些地方表现双棱镜干涉实验【实验目的】1 •掌握用双棱镜获得双光束干涉的方法,加深对干涉条件的理解.2 •学会用双棱镜测定钠光的波长.【实验仪器】光具座、白屏、单色光源钠灯、测微目镜、短焦距扩束镜、白炽灯、氦氖激光器、毛玻璃屏、滑块(若干个)、手电筒可调狭缝、双棱镜、辅助透镜、白屏、凸透镜(不 同焦距的数个)。
【实验原理】如果两列频率相同的光波沿着几乎相同的方向传播,并且它们的位相差不随时间而变为加强,在另一些地方表现为减弱(甚至可能为零),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干涉.菲涅耳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获得了双光束的干涉现象•图中 AB 是双棱镜,它的外形结构如图2所示,将一块平玻璃板的一个表面加工成两楔形板,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 A较小(一般小于10) •从单色光源发出的光经透镜L 会聚于狭缝S,使S 成为具有较大亮度的线状光源.从狭缝 S 发出的光,经双棱镜折射后,其波前被分割成两部分,形成两束光,就 好像它们是由虚光源 S1和S2发出的一样,满足相干光源条件,因此在两束光的交叠.区域图1图2P1P2 内产生干涉•当观察屏 P 离双棱镜足够远时,在屏上可观察到平行于狭缝S 的、明暗相间的、等间距干涉条纹.设两虚光源S1和S2之间的距离为d ,虚光源所在的平面(近似地在光源狭缝 S 的平面 内)到观察屏P 的距离为d ,且d d ,干涉条纹间距为X ,则实验所用光源的波长为d xd因此,只要测出d 、d 和x ,就可用公式计算出光波波长. 【实验内容】1 •调节共轴(1) 将单色光源 M 会聚透镜L ,狭缝S ,双棱镜AB 与测微目镜P 放置在光具座上.用目视法粗略地调节它们中心等高、共轴,棱脊和狭缝S 的取向大体平行.(2)点亮光源M 通过透镜L 照亮狭缝S ,用手执白纸屏在双棱镜后面检查:经双棱镜折光波相交的区 域,光强分布是 不均匀的,而是-D-图3(4)用所测得的 x、 d 、d 值,代 入式(7-1),求出光源的波长 射后的光束,有否叠加区P1P2 (应更亮些)?叠加区能否进入测微目镜 ?当移动白屏时,叠加区是否逐渐向左、右(或上、下)偏移?根据观测到的现象,作出判断,进行必要的调节使之共轴.2. 调节干涉条纹⑴减小狭缝S 的宽度,一般情况下,可从测微目镜中观察到不太清晰的干涉条 纹(测微目镜的结构及使用调节方法见实验基础知识有关内容)。
双棱镜
双 棱 镜
【实验目的】
1、掌握菲涅耳双棱镜获得双光束干涉的方法。
2、观察双棱镜产生的双光束干涉现象,进一步理解产生干涉的条件。
3、学会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
【实验仪器】
双棱镜,可调狭缝,辅助透镜,测物目镜,光具座,白屏,单色光源。
【实验原理】
菲涅耳双棱镜可以看作两块底面相接、棱角很小的直角棱镜合成的。
当单色狭条光源S0从棱镜正前方照射时,经双棱镜折射,成为两束相重叠的光,它相当于光源S0的两个虚像S1、S2射出的光(相干光),在两束光相重叠的区域内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存在:
:Na 光的波长。
:两个虚光源的距离。
:虚光源到观察屏间的距离。
:两干涉明条纹(或暗条纹)间的距离。
x D
d ∆=
λ
x ∆D d λD
d 2d
由于干涉条纹宽度
很小,必须使用测微目镜进行测量。
如图所示。
只要使测微目镜到狭缝的距离 ,前后移动透镜,就可以在的两个不同位置上从测微目镜中看到两虚光源和经透镜所的实像,其中一组为放大的实像,另一组为缩小的实像,如果分别测得二放大像间距和二缩小像间距,则有 。
【实验内容及步骤】
参考课本
【思考题】
1、测量前仪器调节应达到什么要求?怎样才能调节出清晰的干涉条纹?
2、狭缝与测微目镜的距离及与双棱镜的距离改变时,条纹的间距和数量有何变化?
3、将光源改为用白光照射时,干涉条纹怎样变化?
4、在同一图内画出相距为d 虚光源的S1和S2所成的像d1和d2的光路图。
x ∆f D 4>21d d d =。
双棱镜干涉测钠光波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实验实验题目双棱镜干涉测钠光波长一、摘要法国科学家菲涅耳(Augustin J.Fresnel)在1826年进行的双棱镜实验证明了光的干涉现象的存在,它不借助光的衍射而形成分波面干涉,用毫米级的测量得到纳米级的精度,其物理思想、实验方法与测量技巧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二、实验原理如果两列频率相同的光波沿着几乎相同的方向传播,并且这两列光波的位相差不随时间而变化,那么在两列光波相交的区域内,光强的分布不是均匀的,而是在某些地方表现为加强,在另一些地方表现为减弱(甚至可能为零),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干涉。
菲涅尔镜双棱镜可以看作是由两块底面相接、棱角很小的直角棱镜合成。
若置单色光源S于双棱镜的正前方,则从S射来的光束通过双棱镜的折射后,变成两束相互重叠的光,这两束光放佛是从光源的两个虚像S1 和S2是两个相干光源,所以若在两束光想重叠的区域内放置一屏,即可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菲涅耳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获得了双光束的干涉现象.图中双棱镜B是一个分割波前的分束器,它的外形结构如图2所示.将一块平玻璃板的上表面加工成两楔形板,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较小(一般小于1°). 当狭缝S发出的光波投射到双棱镜B上时,借助棱镜界面的两次折射,其波前便分割成两部分,形成沿不同方向传播的两束相干柱波.通过双棱镜观察这两束光,就好像它们是由虚光源和发出的一样,故在两束光相互交叠区域内产生干涉.如果狭缝的宽度较小且双棱镜的棱脊和光源狭缝平行,便可在光屏上观察到平行于狭缝的等间距干涉条纹。
双棱镜的干涉条纹图设代表两虚光源和间的距离,为虚光源所在的平面(近似地在光源狭缝S的平面内)至观察屏Q的距离,且,任意两条相邻的亮(或暗)条纹间的距离为,则实验所用光波波长可由下式表示:(根据形成明、暗条纹的条件,当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偶数倍时产生明条纹,当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产生暗条纹)(1)上式表明,只要测出、和,就可算出光波波长。
研究性报告-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的改进及误差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的改进及误差分析作者:1207111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12.12摘要本文通过对菲涅尔双棱镜干涉测波长实验的改进,进行误差分析及讨论,运用数学工具对观测数据做出科学的分析处理,获得正确的结论,提高了实验能力和运用误差理论来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关键字:菲涅尔双棱镜焦距成像改进AbstractI ’ll focus on error analyses and further discussion in this essay through my improvements for Fresnel biprism interference experiment. As a consequence we acquired more accurate conclusions and advance our experimental skill in error analyses, in the assist of error theory and other mathematical methods.Key words: Fresnel biprism ,focal length ,formation of image,improvement目录一、实验原理 (3)二、实验仪器 (5)三、实验步骤 (5)(1)各光学元件的共轴调节 (5)(2)波长的测量 (5)四、主要数据结果记录及分析 (5)1、原始数据 (5)2、数据处理 (6)1)用一元二次线性回归方程计算∆x (6)2)计算波长 (6)3)不确定度的计算 (6)五、实验误差分析及改进 (7)1、扩束镜对虚光源s1,s2位置变化影响 (7)2、探究测微目镜位置选择对实验误差的影响 (8)六、实验误差分析及改进的意义 (9)附录 (10)参考文献 (10)原始数据照片 (11)一、实验原理两束光波产生干涉的必要条件是:1、频率相同;2、振动方向相同;3、位相差恒定。
菲涅尔干涉实验报告
菲涅尔干涉测钠光波长【实验目的】(1)观察双棱镜干涉现象,测量钠光的波长。
(2)学习和巩固光路的同轴调整。
(3)通过观察双棱镜产生的双光束干涉现象,理解产生干涉的条件。
(4)学习测微目镜的使用及测量。
【实验仪器】光源、双棱镜、可调狭缝、凸透镜、观察屏、光具座、测微目镜。
【实验原理】菲涅耳双棱镜可以看作是由两块底面相接、棱角很小(约为 1°)的直角棱镜合成。
若置单色狭条光源S0于双棱镜的正前方,则从S0 射来的光束通过双棱镜的折射后,变为两束相重叠的光,这两束光仿佛是从光源S 0的两个虚象S 1 及S 2 射出的一样(见图1)。
由于S 1 和S 2 是两个相干光源,所以若在两束光相重叠的区域内放一屏,即可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设a 代表两虚光源1S 和2S 间的距离,D 为虚光源所在的平面(近似地在光源狭缝S 的平面内)至观察屏Q 的距离,且a 《D ,任意两条相邻的亮(或暗)条纹间的距离为ΔX ,则实验所用光波波长λ可由下式表示:X Da∆=λ (12-1)上式表明,只要测出a 、D 和ΔX ,就可算出光波波长。
由于干涉条纹宽度ΔX 很小,必须使用测微目镜进行测量.两虚光源间的距离a ,可用一已知焦距为f 的会聚透镜L ,置于双棱镜与测微目镜之间,如图12-3所示,由透镜两次成像法求得.只要使测微目镜到狭缝的距离大于4f ,前后移动透镜,就可以在透镜的两个不同图12-2 双棱镜B 外形结构图位置上从测微目镜中看到两虚光源1S 和2S 经透镜所成的实像,其中之一为放大的实像,另一个为缩小的实像.如果分别测得两放大像的间距1d ,和两缩小像的间距2d ,则根据下式a= 21d d (12-2)即可求得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a .图12-3 双棱镜干涉实验装置【实验内容】 实验步骤 (1) 仪器调节 ① 粗调将缝的位置放好,调至竖直,根据缝的位置来调节其他元件的左右和高低位置,使各元件中心大致等高。
双棱镜干涉实验
217实验38 光的干涉实验(三)——双棱镜干涉实验利用菲涅尔(A.J.Fresnel )双棱镜可以实现光的干涉。
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曾在历史上为确立光的波动学说起到过重要作用,它提供了一种用简单仪器测量光的波长的方法。
【重点、难点提示】光的波动性;双棱镜干涉现象;双棱镜干涉测波长;光路的调整 【目的和要求】1.观察由双棱镜所产生的干涉现象,并测定单色光波长。
2.加深对光的波动性的了解,学习调节光路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方法。
【实验仪器】1.光源;2.光具座;3.狭缝;4.双棱镜;5.凸透镜;6.测微目镜。
【实验原理】双棱镜形状如图6.38.1所示,其折射角很小,因而折 射棱角接近180︒。
今设有一平行于折射棱的缝光源S 产生 的光束照射到双棱镜上,则光线经过双棱镜折射后,形成 两束犹如从虚光源S 1和S 2发出的相干光束。
它们在空间传播时有一部分重叠而发生干涉(画有双斜线的区域), 图6.38.1 双棱镜示意图 结果在屏幕E 上显现干涉条纹,如图6.38.2所示。
S S 1S 2OE图6.38.2 双棱镜产生的相干光束示意图干涉条纹以O 点为对称点上下交错地配置。
用不同的单色光源作实验时,各亮条纹的距离也不同,波长越短的单色光,条纹越密;波长越长的单色光,条纹越稀。
如果用白色光作实验,则只有中央亮条纹是白色的,其余条纹在中央白条纹两边,形成由紫而红的彩色条纹。
利用干涉条纹可测出单色光的波长。
单色光的波长λ由下式决定x Da∆=2λ (6.38.1) 式中2a 为S 1S 2间的距离、D 为S 1S 2到E 幕的距离,∆x 为任意两条暗条纹之间距离。
【实验内容与步骤】 一、调整光路本实验的具体装置如图6.38.3所示,由光源发出的光通过狭缝变为缝光源,再经双棱镜折射,就可获得两个相干光源,因而能在测微目镜里看到干涉条纹。
测微目镜的构造和使用参见第三章§3.3.4“常用光学仪器”4。
218图6.38.3 双棱镜干涉装置图1.开亮光源,先将狭缝稍放大点,观察光通过狭缝后是否照射到双棱镜的棱背和射入目镜,若不能,则须调整光源及目镜的位置以达到上述目的。
波阵面分割的其它干涉实验
B
d
B d0 b
d0
b
考虑到衍射的影响,有
1.22
d0
2.屏上条纹消失时,反射镜M1M4 间
的距离就是d0,测猎户星座角直径
测星干涉仪 M1
nm
测得 得
λ
M2 M3
d 0 3.07 m
1.22
d0
0.047"
λ
M4
屏Hale Waihona Puke 三、光源非单色性的影响和时间相干性
取该值的1/4作为光源的允许宽度bp,此时条纹可见度为
K=0.9。
b p bc 4 4
(二)空间相干性
bc
光源大小与相干空间(干涉孔径角)成反 比关系
给定一个光源尺寸,就限制一个相干空间。
图P222
应用举例
b 1.测遥远星体的角直径: B
使d =d0则条纹消失
'
分别是从c点到P点的一对相干光在干涉系统
左右方的光程差。
2 I1 I 2 I ( I1 I 2 ) (1 cos ) I1 I 2
类似
xd D
有
d ' x l
'
或
' x'
其中
d l
━相干孔径角 S1
到达干涉场某点的两条相 干光束从实际光源出发时 的夹角。
56
x
范围内的每条谱线都各自形成一组干涉条纹,且除零
级以外,相互有偏移,各组条纹重叠的结果使条纹可见度 下降
对于谱线宽度为的单色光,干涉条纹消失的位置满足
kc ( ) ( kc 1 )
用菲涅尔双棱镜测量光波波长实验报告
用菲涅尔双棱镜测量光波波长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菲涅尔双棱镜测量光波波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学会使用测量仪器,如光具座、测微目镜等,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加深对光的干涉现象的理解,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菲涅尔双棱镜是由两个折射角很小的直角棱镜底边相接而成。
当一束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在双棱镜表面时,经折射后形成两束相干光。
这两束光在空间相遇,产生干涉条纹。
设两相干光源 S1 和 S2 之间的距离为 d,屏到双棱镜的距离为 D,干涉条纹间距为Δx,光波波长为λ,则根据双缝干涉原理,有:λ =d×Δx / D通过测量 d、D 和Δx,即可计算出光波波长λ。
三、实验仪器光具座、钠光灯、菲涅尔双棱镜、凸透镜、测微目镜、白屏等。
四、实验步骤1、仪器调整将钠光灯、菲涅尔双棱镜、凸透镜和测微目镜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使它们大致共轴。
调节钠光灯的位置,使其出射的光线平行于光具座。
调节双棱镜的位置,使其折射面与光具座垂直,并使折射光大致对称地照射在测微目镜的分划板上。
调节凸透镜的位置,使通过双棱镜折射后的光线在测微目镜中形成清晰的实像。
2、测量干涉条纹间距转动测微目镜的鼓轮,使叉丝与干涉条纹平行。
从条纹清晰的区域开始,依次测量 10 条干涉条纹的间距,记录数据。
3、测量双棱镜到测微目镜的距离 D使用米尺测量双棱镜到测微目镜分划板的距离 D,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4、测量两相干光源的间距 d去掉双棱镜和凸透镜,使钠光灯直接照射在测微目镜的分划板上。
移动测微目镜,使叉丝依次对准两个清晰的像,测量这两个像之间的距离,即为两相干光源的间距 d,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测量干涉条纹间距|测量次数|条纹间距(mm)||::|::|| 1 |_____ || 2 |_____ || 3 |_____ |平均值:Δx =(Δx1 +Δx2 +Δx3)/ 3 =_____ mm 2、测量双棱镜到测微目镜的距离 D|测量次数|距离 D(mm)||::|::|| 1 |_____ || 2 |_____ || 3 |_____ |平均值:D =(D1 + D2 + D3)/ 3 =_____ mm 3、测量两相干光源的间距 d|测量次数|间距 d(mm)||::|::|| 1 |_____ || 2 |_____ || 3 |_____ |平均值:d =(d1 + d2 + d3)/ 3 =_____ mm4、计算光波波长根据公式λ =d×Δx / D,代入测量数据,计算得到光波波长λ =_____ nm六、实验误差分析1、测量干涉条纹间距时,由于叉丝与条纹不完全平行,可能导致测量误差。
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
六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5
七 误差分析………………………………………………………………………………..6
八 参考文献………………………………………………………………………………..6
2
一 实验名称:菲涅尔双棱镜干涉 二 实验目的:(1) 观察双棱镜干涉现象,测量钠光的波长。 (2) 学习和巩固光路的同轴调整。 三 实验器材: 钠灯, 透镜 L1 (f=500mm) ,二维架,可调狭缝, 双棱镜, 测微目镜架, 测微目镜, 二维平移底座, 三维平移底座, 升降调节座。
平均值: d1=1பைடு நூலகம்804mm
d2=0.4193mm d= d1d2 ≈ 0.87mm
测狭缝到目镜的距离(单位:mm) 狭缝位置 r1 346.0 测微目镜位置 r2 964.0 L= r2−r1 618.0
5
测量结果 钠光的波长为:λ = Δχ =
L d 0.87×0.4498 618.0
= 6.33 × 102 nm
4
六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测干涉条纹(单位:mm) 次数 条纹位置 χ1 1 2 3 4 5 4.931 3.554 4.634 3.685 3.478 χ2 3.575 4.450 5.958 4.617 4.828 被测条纹数 (N) 3 2 3 2 3 0.452 0.448 0.438 0.461 0.450 χ − χ1 Δχ= 2 N
四 实验原理:双棱镜干涉实验与双缝实验、双面镜实验等一样,都 为光的波动学说的建立起过决定性作用, 同时也是测量光波波长的一 种简单的实验方法。 双棱镜干涉是光的分波阵面干涉现象, 由S 发出 的单色光经双棱镜折射后分成两列, 相当于从两个虚光源S1 和S2 射 出的两束相干光。这两束光在重叠区域内产生干涉,在该区域内放置 的测微目镜中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 根据光的干涉理论能够得出相邻 两明(暗)条纹间的距离为∆χ = λ,即可有λ = Δχ其中d 为两个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分波面法)激光的双棱镜干涉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
摘要:两束光波产生干涉的必要条件是:1)频率相同;2)振动方向相同;3)相位差恒定。
产生相干光的方式有两种:分波阵面法和分振幅法。
本次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就属于分波阵面法。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是一个经典而重要的实验,该实验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共同奠定了光的波动学的实验基础。
一、实验重点
1)熟练掌握采用不同光源进行光路等高共轴调节的方法和技术;
2)用实验研究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并测定单色光波长;
3)学习用激光和其他光源进行实验时不同的调节方法。
二、实验原理
菲涅耳双棱镜可以看成是有两块底面相接、棱角很小的直角棱镜合成。
若置单色光源S0于双棱镜的正前方,则从S0射来的光束通过双棱镜的折射后,变为两束相重叠的光,这两束光仿佛是从光源S0的两个虚像S1和S2射出的一样。
由于S1和S2是两个相干光源,所以若在两束光相重叠的区域内放置一个屏,即可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L=D ax =
如图所示,设虚光源S 1和S 2的距离是a ,D 是虚光源到屏的距离。
令P 为屏上任意一点,r 1和r 2分别为从S 1和S 2到P 点的距离,则从S 1和S 2发出的光线到达P 点得光程差是:
△L= r 2-r 1
令N 1和N 2分别为S 1和S 2在屏上的投影,O 为N 1N 2的中点,并设OP=x ,则从△S 1N 1P 及△S 2N 2P 得:
r 12=D 2+(x-2
a
)2
r 22=D 2+(x+2a )2 两式相减,得:
r 22- r 12=2ax
另外又有r 22- r 12=(r 2-r 1)(r 2+r 1)=△L(r 2+r 1)。
通常D 较a 大的很多,所以r 2+r 1近似等于2D ,因此光程差为:
△L=D
ax 如果λ为光源发出的光波的波长,干涉极大和干涉极小处的光程差是:
= k λ (k=0,±1, ±2,…) 明纹
=212 k λ (k=0,±1, ±2,…) 暗纹 由上式可知,两干涉条纹之间的距离是:
△x=a
D λ 所以用实验方法测得△x ,D 和a 后,即可算出该单色光源的波长
λ=
D
a △x
三、实验方案
1)光源的选择
当双棱镜与屏的位置确定之后,干涉条纹的间距△x 与光源的波长λ成正比。
为了获得清晰的干涉条纹,本实验采用单色光源,如激光、钠光等。
2)测量方法
条纹间距△x 可直接用侧位目镜测出。
虚光源间距a 用二次成像的方法测得:当保持物、屏位置不变且间距D 大于4f 时,移动透镜可在其间的两个位置成清晰的实像,一个是放大像,一个是缩小像。
设b 为虚光源缩小像间距,b ’为放大像间距,则两虚光源的实际距离为a='bb ,其中b 和b ’由测微目镜读出,同时根据两次成像的规律,若分别测出呈缩小像和放大像时的物距S 、S ’,则物到像屏之间的距离D=S+S ’。
根据波长的计算公式,得波长和各测量值之间的关系是:
λ='
'S S bb x +∆
3)光路组成
S K B P E
具体的光路如图所示,S为半导体激光器,K为扩束镜,B为双棱镜,P为偏振片,E为测微目镜。
L为测虚光源间距a所用的凸透镜,透镜位于L1位置将使虚光源S1S2在目镜处成方大像,透镜位于L2处将使虚光源在目镜出成缩小像。
所有光学元件都放在光具座上,光具座上附有米尺刻度读出各元件的位置。
四、实验仪器
光具座,双棱镜,测微目镜,凸透镜,扩束镜,偏振片,白屏,可调狭缝,半导体激光器。
五、实验内容
(1)各光学元件的共轴调解
1)调节激光束平行于光具座
沿导轨移动白屏,观察屏上激光光点的位置是否改变,相应调解激光方向,直至在整根导轨上移动白屏时光点的位置不再变化,至此激光光束与导轨平行。
2)调双棱镜与光源共轴
将双棱镜插于横向可调支座上进行调节,使激光点打在棱脊正中
位置,此时双棱镜后面的白屏上应观察到两个等亮并列的光点,这两个光点的质量对虚光源像距b及b’的测量至关重要。
此后将双棱镜置于距激光器约30cm的位置。
3)粗调测微目镜与其它元件等高共轴
将测微目镜放在距双棱镜约70cm处,调节测微目镜,使光点穿过其通光中心。
此时激光尚未扩束,决不允许直视测微目镜内的视场,以防激光坐灼伤眼睛。
4)粗调凸透镜与其他元件等高共轴
将凸透镜插于横向可调支座上,放在双棱镜后面,调节透镜,使双光点穿过透镜的正中心。
5)用扩束镜使激光束变成点光源
在激光器与双棱镜之间距双棱镜20cm处放入扩束镜并进行调节,使激光穿过扩束镜。
在测微目镜前放置偏振片,旋转偏振片是测微目镜内视场亮度适中。
6)用二次成像法细挑凸透镜与测微目镜等高共轴
通过“大像追小像”,不断调节透镜和测微目镜位置,直至虚光源大、小像的中心与测微目镜叉丝重合。
7)干涉条纹调整
去掉透镜,适当微调双棱镜,使通过测微目镜观察到清晰的干涉条纹。
(2)波长的测量
1)测条纹间距△x。
连续测量20个条纹的位置x i 。
如果视场内干
涉条纹没有布满,则可对测微目镜的水平位置略作调整;视场太暗可旋转偏振片调亮。
2)测量虚光源缩小像间距b及透镜物距S。
测b时应在鼓轮正反向前进时,各做一次测量。
注意:i)不能改变扩束镜、双棱镜级测微目镜的位置;ii)用测微目镜读数时要消空程。
3)用上述同方法测量虚光源放大像间距b’及透镜物距S’。
六、实验数据处理
(1)原始数据表格
扩束镜位置:120cm
测微目镜:30cm
1)条纹位置,单位mm
2)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物距S和S’,单位cm;测微目镜中放大像和缩小像间距b和b’,单位mm
(2)数据处理
用一元线性回归法计算条纹间距△x。
设第一个条纹的位置为X i,则条纹间距为的计算公式为∆x=即(i-1)
令X=i-1 Y=,并设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bx,则有
计算回归系数和相关系数
= -0.300mm
u(b)=
=0.008mm
a==6.676mm
u(a)=0.086mm
r=
==
因此最终结果为:
(4)误差计算,已知半导体激光器的波长标称值为650nm:
七、误差分析
(1)读数产生的随机误差。
(2)由于仪器的系统误差而导致测量值与真实值不同,例如测量S和S’的位置。
(3) 在测量相间的两条亮纹之间的距离△x,测量放大像和缩小像之间的距离b和b’的时候,观测对象的清晰度及清晰位置的判断。
八、实验反思
该实验对精确性要求很高,所以实验中有一些很重要的细节需要注意:
1)测△x后再测S、b,不能改变扩束镜、双棱镜及测微目镜的位置。
2)用测微目镜目镜读数,要取消空程。
3)目测的微调很重要,有利于细调的顺利进行。
4)要注意保护演眼睛,先用白屏调节是光电变暗,再加偏振片;激光尚未扩束时,决不允许只是测微目镜内的视场。
5)扩束镜、双棱镜、测微目镜的位置也很重要,否则条纹太粗或太细,在测微目镜的视场里很难读到至少20条清晰
的亮纹。
做了几次实验,发现其实光学实验室最难的,难在哪?我觉得其
实在于光学实验的仪器调节很重要,比如迈克耳逊干涉,分光仪,当然还有本实验,都需要我们耐心、细心、认真。
同时光学实验实验要记录的数据很多,正确的、整洁的数据记录对相对误差的计算和不确定度的计算又很大的影响。
对于该实验,重点在于各光学仪器等高共轴的调节,这一步的成功与否对后面的实验和数据收集有很大的影响。
先粗调,然后细调,粗调对细调的影响很大,所以每一步都马虎不得。
当然实验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开始的时候,成像不够清晰,两个光点不等亮,导致读数不够精确,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前期调节不够精准造成的,所以后来我又重新进行耐心的调节,这才使得相对误差控制在5%以内。
所以,在试验中会有失败,会有不够理想的数据,但是只要认真思考问题出现在哪,找到原因,并以积极的态度解决它,总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的。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物理实验的原因,就是要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不断思考,不断进步的精神,从而为我们以后的科研及工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