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渗透案例
初中地理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以“长江”一课为例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其中指出“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兼有社会科学性质与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
而初中阶段地理教学以讲授地理学科知识为主,在中国地理部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同时,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地理事物和现象得以体现,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进而构建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笔者以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长江”一课为例,尝试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之中。
一、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设计1.以母亲河为主线,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人类文明离不开大江大河的哺育。
长江,横贯九州大地,蜿蜒东流万里,干流长、支流多、流域广、流量大,哺育了中华文明,滋养了六亿多人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本节课从母亲河这一主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情感,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再认识。
首先,在导课环节,教师播放一段关于“长江”的短片,用约1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感受长江是如何滋养我们的生活、涤荡壮阔时代的,理解长江被称为“母亲河”的缘由,以此引出导语:身为华夏儿女的我们,对我们的母亲河是否足够了解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篇章——探寻母亲河。
在“探寻母亲河”环节,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学习。
每个小组从长江的上、中、下游三个河段任选一个进行合作探究。
首先让学生在学案上描绘出本河段干流及主要支流,通过观察“中国政区图”认识本河段流经的主要省区及城市,然后将其与“中国地形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分布图”等进行对比,找出该河段主要流经的地形区、干湿地区、温度带等,了解该河段流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然后结合教师在资料袋中所给出的景观图片和古诗词等资料,总结出长江该河段的水文特征。
最终各小组依次将学习结果进行展示,母亲河的神秘面纱被一一揭开,学生在感受祖国壮美山河的同时,更全面地感受长江作为母亲河是如何哺育两岸生灵、促进巴蜀荆楚等灿烂文化形成、促进沿岸经济繁荣发展的。
渗透传统文化提升核心素养——中班艺术教育《剪纸》教学案例
渗透传统文化提升核心素养——中班艺术教育《剪纸》教学案例【摘要】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一直深受大家喜欢,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开展剪纸活动,能促进幼儿孩子创造力、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智力等方面的提升,去感受和欣赏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他们乐于探索、乐于创造,获得剪纸技能,形成良好品质。
【关键词】剪纸核心素养【教学策略构想】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借助做好的剪纸,张贴在教室四周,并借助图片、文字等,创设良好的剪纸传统文化氛围,激发幼儿兴趣。
1.艺术欣赏,感受剪纸魅力(1)粘贴剪纸,提升幼儿兴趣师:大家看到了墙面上粘贴的是什么呢?幼:剪纸。
好多漂亮、美丽的剪纸。
师:是呀,剪纸很漂亮,它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
借助多媒体设备,引导欣赏剪纸对于生活的意义。
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
“剪纸装点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在婚嫁、过年的时候,都会张贴漂亮的剪纸……”(2)了解剪纸,学习剪纸种类师:剪纸真漂亮,它让我们的生活非常美好,我们一起来了解剪纸的种类吧!多媒体课件展示剪纸的种类,教师辅助说明,幼儿分享交流。
(3)展示剪纸,鼓励表达交流师:你最喜欢哪个剪纸呢?可以说说你喜欢的剪纸作品的名称、用途吗?说一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下,教师随机拿出一些剪纸,用双手举在胸前,展示给幼儿欣赏和观察,鼓励幼儿表达喜欢的剪纸的类型、用途与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了中班幼儿参与剪纸游戏的兴趣,通过剪纸的欣赏和剪纸用途的阐述,幼儿对剪纸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感悟到剪纸的作用,培养了幼儿健康生活、文化底蕴核心素养。
2.欣赏故事,了解发展历程(1)欣赏故事,了解剪纸由来师:大家肯定很喜欢这么漂亮的剪纸了,那它们是怎么来的呢?教师播放视频“剪纸的发展历程”。
幼儿坐在小椅子上互动交流着。
“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剪纸属于一种民间艺术……”师:剪纸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要剪纸呀?师:剪纸用来装饰我们的生活,属于我国非常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
地方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与策略
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地域性
地方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 色,反映了当地人民在历史长河 中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
习惯。
民族性
地方传统文化往往与特定民族或族 群相关,体现了民族的精神面貌和 文化传承。
历史性
地方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 程中形成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和文化积淀。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地方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 育中的渗透与策略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9
目录
• 引言 • 地方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
中的价值 • 地方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
中的渗透途径
目录
• 地方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 中的策略探讨
• 案例分析:某地区学校德育教 育中地方传统文化的应用实践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01
地方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民俗的综合体现,对于
当地人的思想、行为、价值观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
02
当前,学校德育教育普遍存在内容单一、方法陈旧等问题,缺
乏与地方传统文化的结合。
地方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意义
03
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教育,有助于丰富教育内容,提
高教育效果,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地方传统文化在 学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策略,以 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
研究问题
如何将地方传统文化与学校德育 教育相结合?如何选择合适的地 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渗透?如何 评价渗透效果?
02
地方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 中的价值
新课改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新课改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摘要】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变化,其中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备受重视。
本文首先对传统文化在新课改下的重新定位进行探讨,指出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至关重要。
接着分析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和融入方式,强调了其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和效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新课改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并指出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能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关键词:新课改、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重新定位、角色、教学方式、融入方式、案例分析、价值、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得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上,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倡导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得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倡导跨学科融合,使得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整合,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新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促进了教学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发展,也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可能性。
传统文化在新课改下不再是被单纯传承和背诵,而是更加注重其精神内涵和实践意义,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成长,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1.2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文化基因。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学实践——以部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为例
-098-2023年第32期(总第372期)教学案例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学实践——以部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为例王元伟摘 要:部编版语文教材以螺旋梯度的方式编排,注重双线并进,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好的作用。
对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材进行解读,厘清语文要素和训练点,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在传统文化单元,教师可对不同文体中的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引导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同时在生活中探寻传统文化元素,帮助学生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部编版教材;单元学习;传统文化作者简介:王元伟(1975—),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坛丘小学。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不同的语文任务群学习,带给学生不同的语文学习体验,使之感受到语文和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传统文化,教师要着眼于文化主题,带领学生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侧重于“有效追问”“深度理解”“自主建构”三个环节,发挥学习者的能动性、自主性,使其获得深刻的体验。
在单元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精读不同的课文,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使之从中汲取不同的养料,滋养自己的精神[1]。
一、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学实践价值(一)培根铸魂,提升文化认知能力在培根铸魂的理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认知语文课程的内涵,了解不同文本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目标、有次序、有方法地积累不同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使其学会将各种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如在学习《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中国的传统节日,使其领略到节日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璀璨的明珠。
教师可拓展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析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中语文教学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一直备受关注。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
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已成为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和认同,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研究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过程和方式,可以为促进高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研究背景】的不断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研究,探讨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以及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与方法,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通过案例分析,找出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完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实践参考。
通过本研究,旨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思想精髓和文化遗产,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渗透——以《丁香结》为例
教学·现场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渗透———以《丁香结》为例文|魏亚洲《丁香结》是一篇语言优美、富含意蕴的散文,文中丁香结以含蓄、典雅的方式表达了人生中的痛苦和忧伤。
正如文中作者描述的那样,结,象征着无法解开的问题,而人生中的问题也是无法完全解决的……那么,该如何教授《丁香结》呢?通过我对文章的阅读、对插图的仔细观看,发现了自己平常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之处,丁香花有四个花瓣,在它还未完全开放之前,是一个鼓鼓囊囊的小花苞,看上去就像缝在旗袍衣襟上的盘花扣。
盘花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常常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而丁香结却是“愁怨”的代名词,文中作者却将两者进行了比较。
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我突然发现自己找到了如何设计本节课的方法,我的“丁香结”也豁然开朗。
我想,我应该将本节课的学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亲密联系,为学生呈现一个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课堂。
一、以故事为引入载体,使学生接受人文文化的熏染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总是会让学生深深投入其中,深刻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情绪变化。
所以,对于语文教学而言,选择故事导入的方式更能将人文资源更好地融入进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助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持续不断的精神滋养。
在教授《丁香结》时,我选择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让他们初步认识丁香结所具有的文学意象,展现文本中的人文特色。
教学片段一:师:从前,有一朵娇艳的丁香花,她在一片花海中独自开放。
虽然周围的花儿都很美丽,但是丁香花总觉得自己和其他花儿不一样,她总是感到孤独和无助。
一天,一只小蝴蝶飞来停在了丁香花的花瓣上。
它对丁香花的美丽连连赞叹,并向她表达了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
丁香花虽然感到意外,但还是被小蝴蝶的真诚和温柔所吸引,也向小蝴蝶倾诉了自己的心声。
小蝴蝶和丁香花成了好朋友。
她们相互支持和关心。
每次小蝴蝶飞来,丁香花都会为它展示出最美丽的花瓣;每次丁香花开放,小蝴蝶都会围着它一圈又一圈地飞舞。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渗透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渗透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迁,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正逐渐流失和淡忘。
高中语文教学作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如何将传统文化教学融入教学实践并且使之更好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深入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的渗透情况,分析其现状、方法和案例,探讨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传承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背景】的明确界定和探讨将有助于引领和指导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的深入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方法,分析传统文化教学渗透的案例,并探讨传统文化教学渗透的重要性和与当代价值观的融合,旨在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推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1.3 意义传统文化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自己国家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传统文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态度。
传统文化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在全球化时代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
传统文化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渗透摘要:在当今社会,小学阶段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传授知识,更多地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
小学班主任在学生成长道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道德的引导者。
为了培养有爱国情感、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化自信心的学生,传统文化的渗透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渗透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传承。
在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具有独特的价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提高综合素养。
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价值以及相应的策略,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力的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价值首先,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了解古代文化、历史事件和传统价值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从而培养出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如孝顺、友善、诚信等,也可以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提供有力支持,使他们成为更加优秀的社会公民。
其次,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的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不同学科的教育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例如,在语文课上,学生可以学习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在艺术课上,他们可以探索传统绘画技巧,培养审美能力;在历史课上,了解古代历史事件,增加历史知识。
这种跨学科的教育不仅使学生全面发展,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传统文化。
最后,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来实现。
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书法比赛、诗词朗诵比赛、传统音乐演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1. 引言1.1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髓和智慧,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精神价值。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在于可以引导学生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
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智慧和技艺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文化传承都具有积极意义。
【2000字】1.2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困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许多传统文化知识和价值观正在逐渐被淡忘。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往往被边缘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也逐渐减少,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
现代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更容易接受新潮的文化形式,而传统文化往往被认为是过时的、无趣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引起他们的关注和重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着传统文化教育的困难。
传统文化知识繁多、内容丰富,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和准备,才能在课堂上有效传授。
现实中许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有限,缺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培训和支持,这使得他们在课堂上往往无法有效地传播和教授传统文化知识。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着困境,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和策略。
【字数:328】2. 正文2.1 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相对固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生活习俗等文化元素的总和。
传承传统文化,链接古今——以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为例
传承传统文化,链接古今——以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为例摘要: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仍然绽放无限光芒。
它闪耀在语文教材中、闪耀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语文课堂这一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立足课堂,渗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以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文章也将立足教材,深入挖掘,从其内容、教法、活动入手,探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对策,链接古今,打开语文教学新世界。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对策品传统文化,知其文、知其意、知其情,能够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认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采取有效对策推进传统文化渗透。
力求在语文课堂上,打造“时空穿梭机”,链接古今,有效教学一、立足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突出讲解1、抓住中华汉字,传承传统文化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文化学科,由汉语言文字所组成。
汉字本身,便是开展传统文化的切入点。
为引导学生感受汉字文化、了解汉语美妙、学习文化底蕴,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如下对策:(1)强调书写:横平竖直、一撇一捺中感受字的构成美;(2)了解历史:熟悉汉字的发展历程,料及汉字的起源,搜索汉字形成的趣闻资料;(3)抓住重点汉字,带领学生从中窥探所蕴涵的中华传统文化。
如“尊”字。
古代由“双手捧着盛酒器献给祖先”演变而成。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剖析汉字,“酉”代表了飘出来的酒气,“盛酒器”就被称作为“尊”,所谓“尊敬”就是用这个“尊”来“敬”别人的意思。
2、抓住诗词歌赋,传承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材中融入了许多诗词歌赋、文言文。
这些都是初中语文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素材,教师可以立足诗词歌赋、文言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且受教材篇幅影响,初中语文课堂上的许多知识实际上具有深层挖掘的价值。
为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诗词歌赋,做传统文化的补充,丰富课堂内容,达到教育目的。
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为什么作者向往世外桃源?又为什么运用极尽优美的笔墨来刻画桃花源。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以美人杯与透镜成像为例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以美人杯与透镜成像为例李国榕1邓楚楚1张念依1林琪1林林2叶晴莹P1.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2.三明列东中学摘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适时渗透传统文化的魅力,同 时应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以透镜成像教学设计为例,引 入“美人杯”的神奇现象,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探究原理、 解释现象,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美人杯,将理论知识运 用于实际。
关键词:美人杯;透镜成像;物理教学 引言初中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基础,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 通过渗透传统文化、展示历史文物、创设物理情景、开设 创新科技小制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物理文化,欣赏物理 成就,领会科学精神,激发学习兴趣[1]。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 着大量经典物理学的应用,但是我们往往在教学中忽略 了它们。
如何充分发掘这一宝藏,并在教学中适时渗透传 统文化,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当前教育要求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能够形成物理 知识结构,具备基本的物理实验分析、设计和物理模型构 建的能力[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这节内容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学中发现很多 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的理解较为生硬,难以活学活用。
因 此,学习完透镜的成像规律之后,部分学生常常陷于知识 点繁复混乱之中。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这部分知识,并应 用生活之中,在凹、凸透镜成像知识点教学完成之后,我 们设置了一节探究课,将透镜成像规律作为研究重点,拓 展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巩固物理知识的同 时,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1教学过程设计1.1实物展示,激发兴趣首先,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个杯子——美人杯的实物(如图1),并向学生介绍美人杯的历史:这种杯子的历 史记录最早见于我国明代时期,相传得到杯子的人每次 饮酒都有美人相伴。
但是,由于制作技艺没有传承下来, 美人杯逐渐从历史上消失了。
专家们曾多次尝试复原美 *人杯,却都失败了。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案例
数学教课中浸透传统文化事例—鸡兔同笼问题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本节课依照“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设计一条主线。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数感。
指引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的目光去察看、思虑、解决四周的问题。
经过向学生供给了现实、风趣、富裕挑战的学习素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睁开议论,从多角度思虑,运用多种方法解题,学生能够应用猜想法、列表法(逐个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假定法、列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逐渐研究不一样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沟通学习的过程中,累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教课中浸透中华优异传统文化。
大概在1500 年前,在《孙子算经》记录的还认识了古代对这种题的解法叫做“砍足法”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为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为了“双脚兔”。
这一思路新奇而奇异,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美不已。
这种思想方法叫化归法。
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纳直接的剖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变,直到最后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很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能够转变为这种问题。
因而可知这个问题的研究不只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中的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并且还认识到我国古代很早的数学论著中就已经波及到先进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无不令他们叹服。
教材剖析:“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公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一方面培育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另一方面使学生领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本节课借助《孙子算经》中记录的“鸡兔同笼” 原题进行介绍,并经过学生绞尽脑汁该问题的画面激发学生解决该类问题的兴趣。
因为“鸡兔同笼”原题的数据较大,不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所以教材以化繁为简的思想为指导,先在例 1 中安排一道数据较小的“鸡兔同笼” 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的方法。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3 . 古诗 ,不 可忽 略 的财 富
每 月 中旬 举 行 一 次 班 级古 诗 文 学 习沙 龙 ,交 流学 习方 法 和 心
一
种享 受 。有 的给 人 以启迪 、有 的让人 明 白一 个道 理 、有 的抒 发 了
材 中 的传统 文化 内涵 ,并通 过恰 当的方 式传 递 给学 生 ,让学 生 真正 民风 民俗 、风味 小吃 等 ,并 制 作资 料卡 ,通 过调 查 ,同学们 了解 了 认识 和 理解 传统 文 化 的合理 内核 与 真正 价值 ,从 而 自觉 地接 受优 秀 儒 商文 化 ,认 识 了有 “ 东 方商 人 ”孟雒 川 ,阁老刘 鸿训 、宫 保李 化 熙 、武状 元 王应 统等 历史 名人 。 了解 了烧饼 、蚕蛹 的制 作过 程 。知 的传 统 文化 。
得 ;在 每月 下旬 全级 段举 行 一次古 诗 文竞赛 活 动 ( “ 千 古美 文 ” 朗 读 比赛 、古诗 文名 句 填 空 比赛 、诗 词短 剧 表 演赛 、书 写 座 右铭 比 赛 、古 诗 文知识 比赛 等 )。
4 . 学期 两个一
每 学 期 举 办 一 次成 果 展 ( 优 秀 古诗 文摘 录笔 记 、名 联 书 法 荟 萃 、古诗 文研 究 优秀 小论 文展 、诗 词短 剧汇 报表 演等 );评 比一 次 班级 “ 读 经小 先生 ” ; 通 过诵 读含 咀 ,熏 陶渐 染 ,在 “ 润 物细 无声 ” 中外化 为 良好 道
课外 t - 阅 读
语 文教 学 中传统 文化 的渗透
传统文化渗透案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教育教学案例征集评选封面案例标题:案例类型:学科渗透案例所属学科:语文所在组别:高中组作者:娣工作单位:长丰县第一中学联系:探寻《优美的汉字》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案例背景]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责任。
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中,我力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有效地融入到语文课堂,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从而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因此,在语文必修第一模块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这一新理念,下面就其中一篇来说说我的做法与思考。
[案例容](一)课前准备《优美的汉字》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一模块“梳理探究”部分的一个专题。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具特色、最有魅力文字之一。
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汉字书写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承载了华夏文化的悠久历史。
即使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汉字依然以她独特而智慧的方式,踏着青春的步伐,展现着她生命的活力。
充分利用好这一专题,有利于学生探究中国古老的汉字文化,理解汉字的美,激发学生对汉字及中华文化的珍视与热爱,进而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组织方式。
如果仅仅满足于课本浮光掠影的知识介绍,学生不仅因为过于单调枯燥而影响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可能收获甚微,根本无法激发学生对汉字美的感受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鉴于此,我采取了以下办法:课前布置四个自主探究小组分别收集有关汉字起源、形体演变、汉字构成及汉字文化等方面的文字介绍和图片,然后把资料制作成可以展示的模式(如幻灯片等)。
课堂上,每个小组可以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主要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 治》教学中渗透的政策依据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 法治》的契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 治》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 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的政策依据
(一)何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核心内容和 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结构、 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等方面对在基础教育中渗 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系列原则性要求。
新时代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是培养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 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奠基工程。
3、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指 导纲要》的要求
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家国 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教育。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新 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 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接受环 境。
(四)内外结合,全面育人 1、将课堂的内容延续到课外。 2、将课堂的活动延续到课外。 3、将课堂的要求延伸到课外。
分享:
读书
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功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需要急思量。
谢谢聆听!
•
感感
谢 阅 读
谢 阅
读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六个称谓”
1.中共中央最新文件里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习惯上叫“中国传统文化”; 3.国际上、台海两地语境中叫“中华文化”; 4.最简便的叫法叫“国学”; 5.教育领域内也叫“国学经典”; 6.在道德话语体系中叫“中华传统美德”。
渗透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中学生作文指导是立体的缺乏感知、缺少关注,没有体会到体积的大小要看整体,应综合其相关因素(如长方体的长宽高,圆柱的底面大小与高,不规则物体的整个轮廓等)。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由平面到立体,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我努力寻找学生生活经验中对“所占空间大小”有切身感受的学习材料。
改进教学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
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你的鞋子穿几码?爸爸呢?如果你穿上爸爸的鞋子会怎样?为什么?(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脚比爸爸的脚所占的空间要小,而爸爸的鞋子里面空间比较大,所以穿上很宽松,要掉下来。
)接着请学生看看自己的抽屉,里面有什么?把书包拿出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生:里面空空的,空间比较大。
)再把书包放进抽屉,手伸进去摸一摸,感觉怎样?(生:很挤,空的地方很小。
)为什么会这样?(生:因为书包占了抽屉的空间。
)然后请学生例举身边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有学生说教室的窗帘所占空间很大,其他学生马上反驳:“不大的,把这个窗帘布叠一下就能放进我们的抽屉。
”“窗帘布虽然看起来大,但很薄的。
”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并引领学生明确,比较“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仅要看一个面的大小,还要看厚薄,因此特别要注意物体是立体的,要关注物体的整体。
以上教学因为借助了学生有实实在在感受的生活体验,突破了教学中通过实验观察和动手实践无法解决的教学难点,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了“物体所占空间”的抽象涵义。
三、沟通学生感性经验,凸显数学概念本质特征数学概念是对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特征概括,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认识一类对象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③小学生由于已有知识经验的局限性,学习数学概念主要以概念形成的方式为主,即从一定的具体例子出发,以感性经验为基础,形成表象,进而以归纳方式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获得数学概念。
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为抽象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提供具体的丰富的材料支撑,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思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教育教学
案例征集评选封面
案例标题:
案例类型:学科渗透案例
所属学科:语文
所在组别:高中组
作者姓名:张娣
工作单位:长丰县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
探寻《优美的汉字》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案例背景]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责任。
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中,我力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有效地融入到语文课堂,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从而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因此,在语文必修第一模块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这一新理念,下面就其中一篇来说说我的做法与思考.
[案例内容]
(一)课前准备
《优美的汉字》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一模块“梳理探究”部分的一个专题。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具特色、最有魅力文字之一.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汉字书写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承载了华夏文化的悠久历史.即使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汉字依然以她独特而智慧的方式,踏
着青春的步伐,展现着她生命的活力。
充分利用好这一专题,有
利于学生探究中国古老的汉字文化,理解汉字的美,激发学生对汉字及中华文化的珍视与热爱,进而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组织方式。
如果仅仅满足于课本浮光掠影的知识介绍,学生不仅因为过于单调枯燥而影响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可能收获甚微,根本无法激发学生对汉字美的感受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鉴于此,我采取了以下办法:课前布置四个自主探究小组分别收集有关汉字起源、形体演变、汉字构成及汉字文化等方面的文字介绍和图片,然后把资料制作成可以展示的模式(如幻灯片等)。
课堂上,每个小组可以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课堂再现
1、创设情境,开启探求之旅
我是利用活动“两幅图片猜汉字"来到导入新课的:一幅利用电脑制作的“傅园慧”的艺术签名,一幅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片(汉字“世”的变形)。
前者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外形美以及汉字在现代信息化时代字形演变的神奇;后者更是让学生领会到汉字的外形美与内涵美的高度融合.直观形象的图片,生动有趣的汉字解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是充分展示了中华汉字的奇妙多彩与博大精深,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2、追根溯源,探求汉字奥秘
这一环节,主要由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展示资料,这个班是实验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非常强。
四个小组把搜集来的资料(图片、文字、音乐等)集中到一位同学那里,由这位同学负责制作成幻灯片。
课堂上,生动有趣的资料全面地展示了汉字的起源,字形演变及汉字构成等方面的知识,其中精彩的是:“汉字起源”组的一段图文并茂的视频简练直观地展示了汉字古老的历史,在各种起源传说中,我们感受到汉字的神秘与先人的智慧;“字形演变”组展示的各种字体,让我们饱览了篆书的圆匀秀美,隶书的工整精巧,楷书的庄重沉稳,行书的灵动俊美,草书的飘逸洒脱;“汉字构成”组的动画视频生动展示了一段有关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有趣的故事……
学生们在这种不用精心设定就自然生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调动了热情。
我顺势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这一次搜集资料与制作的整个过程中的感受是什么?"有很多同学站起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虽然收集的资料和图片不尽相同,但是同学们的感受是一样的,那就是“原来中华汉字如此有趣,如此博大精深,如此魅力无穷……”。
我的教学设计成功了,超出了我的预想.
3、身体力行,感受汉字奥妙
在这样的课堂情境氛围中,我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设计了五个活动:
(1)辨认并学画古汉字,感受汉字灵动变化的形体美
比如:“虎”字由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到楷书的演变—-
虎虎
这一活动主要是利用直观的古汉字字形,感受字形变化之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落实学生在自我展示环
节中所学的知识。
(2)根据形声字的特点猜词义与辨析同声形近字;
比如:“张弛有度"与“驰骋疆场"中的“弛"与“驰"的辨析中,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即形旁来推测词义。
学生在实践中悟得学为所用,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与运用的能力。
(3)利用拆字联使学生学会拆解汉字,解读汉字意味深长的内涵美
比如拆字联“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为柴;长巾帐内女子好,少女更妙!”
学生从示例中,很快明了方法,继而形成经验,最后成功运用于汉字解读中,学生最终收获的将不仅仅是几个词义,应该可以通过汉字的方正字形领略到深厚的文化吧.
(4)感受美丽有趣字体变形,解读汉字意境美;
比如:引导学生解读2022年北京冬奥的会徽—-“墨舞冬奥”(多媒体展示会徽图片)
该会徽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存真带队设计,以中国书法“冬"字为创作主体的北京2022冬奥会申办标志自发布以来,便被人们赋予了这个浪漫写意的名字.该标志融汇了中国书法及冰雪运动元素,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结合,人书一体,天人合一;冬字下方两点融为2022,生动自然。
标识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更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如此生动有趣、内含丰富的会徽图案中,在这样图文并茂的学习中,相信学生一定会惊叹中国汉字的魅力与中华文化的厚重。
(5)让学生设计自己的个性化签名,有机融合汉字的形体美、内涵美、意境美于一体
这一活动,既运用了汉字结构知识、变化特点,也考验了学生一定的美术绘画的功底。
既可以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举两得,既有趣又有收获,两全其美.
4、课外延伸,踏上追寻之路
汉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值得我们去探究.如汉字与年号、姓氏、取名、对联、书法、篆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许多汉字又与一些典故、轶事有关。
同学课下继续搜集整理,组织一次“我爱汉字”的交流讨论会。
另外还可以开展一次书法艺术及篆刻比赛,在共享智慧的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文化修养,亦或从此萌发了热爱中华文化的拳拳之心呢……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本课教学联系了生活,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运用到了学生的实践中,学生获得了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老师要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个性化、创造性的活动;老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
总之,我想,要想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