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互联技术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互联网技术教学内容

互联网技术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第一讲网络互联基础教学目标1、师生相互熟悉2、课程介绍、教学环境介绍3、掌握网络互联基本概念4、复习网络基本理论,过渡到本课程5、宏观了解网络互联设备功能重点难点1、 OSI七层模型、DoD四层模型2、互联设备的选择应知1、什么是网络互联?互联技术的发展进程2、 OSI七层模型、DoD四层模型3、不同形式的网络互联4、各互联设备的基本原理应会1、进行不同类型的网络互联时采用什么网络设备?(hub/switch/router)教学方法1、采用“需求驱动”方法,根据不同企业的联网实际需求来讲解不同互联设备的使用场合,这些网络设备有什么特点?2、在课堂上注意讲、学、做相结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3、课堂上引入专业词汇,要求学生掌握。

教学过程1、教师、学生介绍、课程介绍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考核方式、教学环境等3、课程过程∙为什么要进行网络互联?资源的共享∙互联技术的发展(带宽和距离)∙企业中可能需要的不同类型的网络互联方式∙OSI七层参考模型的各层是什么?各层的功能?∙DoD四层参考模型的各层是什么?各层的功能?和OSI七层的对应关系∙网络互联设备的种类∙数据从一主机到另一主机的传输过程:封装和解封∙Hub的工作原理:物理层设备,用于延长传输距离,但是是共享带宽,单纯采用Hub只能用于小型网络的互联∙Switch的工作原理:数据链路层设备,用于隔离冲突,但是不能隔离广播域,单纯采用Switch只能用于中小型网络的互联∙Router的工作原理:网络层设备,用于隔离广播和不同网络间的数据转发∙三种设备和冲突域、广播域的关系,适用于何种类型的网络互联?4、小结∙网络互联技术简介∙协议的两个层次模式∙不同互联设备的基本原理和使用场合5、专业英语∙OSI Model:开放系统互联模型∙DoD:国防部(美国)∙ Hub:集线器∙Bridge:网桥∙Switch:交换机∙Router:路由器∙Physical Layer:物理层∙Data Link Layer:数据链路层∙Network Layer:网络层∙Transport Layer:传输层∙Session Layer:会话层∙Presentation Layer:表示层∙Application Layer:应用层6、课后练习:我们学校的网络构建需要什么样的网络设备?为什么?第二讲 IP寻址教学目标1、掌握采用固定长度子网掩码(FLSM)时网络的IP地址规划2、掌握采用可变长度子网掩码(VLSM)时网络的IP地址规划重点难点1、一个字节内十进制和二进制的相互转换2、掩码的作用、如何确定掩码以及计算IP地址范围3、在采用VLSM时,依次确定哪个子网的掩码?应知1、十进制、二进制互相转换的方法、IP地址的分类、掩码的作用2、广播地址、网络地址3、为什么要采用VSLM?4、 VLSM实际上是子网的进一步子网化思路应会1、十进制、二进制互相转换的口算方法2、确定IP地址的类别、已知主机数确定子网掩码、已知子网数确定子网掩码3、已知掩码计算各子网的IP地址范围4、综合各条件进行IP地址规划(采用FLSM)5、采用VLSM时先计算哪个子网的掩码?并综合各条件进行IP地址规划(采用VLSM)教学方法1、宏观上采用“实例驱动”,在微观上采用“问题牵引”、“形象比喻(电话号码为例)”。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网络互联技术》课程实验与《网络互联技术》理论课程密切结合,《网络互联技术》是一门网络工程业专业网络工程技术方向的一门专业方向课。

网络互联技术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网络互联技术的重要实践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使学生掌握网络互联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对该课程的路由交换、安全配置技术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利用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网络互联设备完成各种类型的网络互联实验,从而验证所学的理论并提高分析与设计能力。

实验要求:
1、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各种设备;
2、实验之前先画好拓扑结构图;
3、实验结束后,应整理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所作的分析以及本次实验所取得的经验,实验出现了哪些错误,应分析其原因。

四、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五、实验教材或参考书
1、实验指导书:自编《网络互联技术实验指导书》
2、主要参考书
[1]汪双顶等编著,网络互联技术与实践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姜大庆等主编,网络互联及路由器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互联网技术》教学大纲

《互联网技术》教学大纲

《互联网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互联网技术课程号:0050309 编写日期:2006年6月一、开设院(部)信息工程学院二、教学对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三、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信息系统方向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互联网技术》,全部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在网络实验室进行教学。

通过该课程的实验,应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掌握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和TCP/IP 协议原理。

掌握路由器和以太网交换机的原理和配置方法。

掌握广域网的原理、配置和维护。

掌握路由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和配置方法。

承担中低端路由器的日常维护工作。

处理路由器的网络连接和软件配置方面的常见故障。

四、教学要求学生应在每次实验课上,对课堂讲述的实验设备的配置命令进行验证,对课题上提出的网络拓扑结构进行分析和设计,写出基本的命令序列,在实验机房中的实验设备上调试运行,能够实现实验要求的网络设备连接性要求。

实验完成后上交实验报告;教师应在实验开始之前一周内布置实验任务,并在实验课上监督实验的进行情况,同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课后检查实验设备的配置情况和实验报告,并据此给出实验成绩。

每个学生每次实验应上交一份实验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采用的方法,实现步骤及关键技术,以及实验结果,总结和体会;教师应提前向学生说明实验报告内容和具体要求。

五、教学课时及其分配总教学课时:54学时;六、考核上机完成教师指定的实验并提交完整的实验报告。

七、教材华为3Com公司. 构建中小企业网络.内部出版。

八、主要参考书目1.胡越明. Internet技术及其实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美]Jeff Doyle. TCP/IP路由技术(第一卷).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美]Thomas M.OSPF网络设计解决方案(第二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九、教学提纲实验一网络基础[实验预备知识]熟悉计算机操作,熟悉Win9X 操作;具备一定的网络基础知识;对TCP/IP 协议有初步了解。

《网络互联技术》教学大纲

《网络互联技术》教学大纲

《网络互联技术》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网络互联技术”课是一门网络工程业专业网络工程技术方向的一门专业方向课。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有关网络互联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网络互联设备与管理、网络设备配置和管理、局域网交换技术、路由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广域网接入技术、虚拟专用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地址转换技术、网络防火墙、网络规划与设计等技术的工作原理和配置,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体系结构及有关协议的基础上,能够对网络的各种技术进行配置与调试。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基本内容第1章网络互联设备与管理(一)基本教学内容1.1计算机网络概述1.2网络传输介质1.3物理层设备1.4数据链路层设备1.5网络层设备1.6应用层设备(二)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1)了解网络互联的结构模型;(2)理解各种网络互联设备的基本结构与原理;(3)理解IP地址与子网规划。

2、教学重点(1)各种网络互联设备的基本结构与原理;(2)IP地址与子网规划。

3、教学难点(1)对IP地址与子网规划的理解。

第2章网络设备配置和管理(一)基本教学内容2.1 IOS基础知识2.2交换机配置技术2.3配置路由器(二)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1)理解IOS基础知识(2)熟悉交换机配置技术(3)熟悉配置路由器2、教学重点(1)交换机配置技术(2)配置路由器第3章局域网交换技术(一)基本教学内容3.1虚拟局域网技术3.2生成树协议3.3以太网链路聚合3.4规划三层交换技术(二)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1)熟悉虚拟局域网原理与配置技术(2)熟悉生成树协议原理与配置技术(3)熟悉以太网链路原理与配置技术(4)理解聚合规划原理(5)熟悉三层交换技术原理2、教学重点(1)虚拟局域网技术(2)生成树协议(3)以太网链路3、教学难点(1)虚拟局域网技术(2)聚合规划第4章路由技术(一)基本教学内容4.1路由原理4.2路由表4.3直连路由4.4静态路由4.5动态路由协议4.6三层交换路由技术4.7虚拟路由冗余技术(二)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1)理解路由器的基本概念;(2)理解手路由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虚拟路由冗余技术:(4)三层交换路由技术;(5)动态路由协议;(6)静态路由。

网络互联技术教学设计

网络互联技术教学设计

网络互联技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网络互联技术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TCP/IP网络协议;•熟练使用HTTP、FTP、SMTP等网络协议;•理解DNS、VPN、防火墙等网络安全技术;•熟悉Web应用程序开发;•熟练使用Linux操作系统和相关工具。

2.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2.1 TCP/IP网络协议本章主要介绍TCP/IP协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数据传输的三次握手、四次挥手过程、分组格式、IP地址和子网掩码的应用、路由选择算法等内容。

2.2 网络协议本章主要介绍HTTP、FTP、SMTP等常用网络协议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式,了解它们在互联网中的作用和应用场景,并学会通过网络工具进行协议分析和调试。

2.3 网络安全技术本章主要介绍DNS、VPN、防火墙等网络安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

2.4 Web应用程序开发本章主要介绍Web应用程序的开发和实现,包括Web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静态和动态Web页面开发、Web脚本编程语言的应用等内容。

2.5 Linux操作系统和工具本章主要介绍Linux操作系统和常用工具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包括Linux 文件系统、命令行界面、进程管理、软件包管理等内容,帮助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使用和常用工具的应用。

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3.1 授课采用小班授课方式,讲授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对重点知识和技术进行详细讲解和演示。

3.2 实验采用实验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的了解和掌握。

3.3 课堂讨论在课堂上设置问题讨论环节,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和技术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课程设计编写课程设计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合作完成一个小型Web应用程序,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网络互连技术与实战》课程 教学大纲

《网络互连技术与实战》课程 教学大纲

《网络互连技术与实战》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 网络互连设备与实战课程学时和学分:总学时:64 理论学时:64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课学院(部):电子与计算机学院一、教学目的、要求本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组建计算机网络的实践能力。

开设本课程既可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的计算机网络类课程有进一步理解,也可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实现和应用有较完整的认识,在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中本课程起着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知识和综合实践技能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理解计算机网络互联的有关理论知识和硬件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的作用和工作原理,掌握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互联设备的安装和配置技术,了解网络工程设计的过程,理解无线网络的概念和掌握无线网络设备的使用,使学生基本具备规划、组建企业小型局域网的能力。

二、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网络互连介绍主要内容:了解网络互连模型、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路径确定、传输层、上层协议、配置Cisco路由器交换器和集线器。

重点和难点: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传输层、配置Cisco路由器交换器和集线器。

第二章无类别路由选择介绍主要内容:掌握CIDR的基本原理、路由聚合和超网、可变长的子网掩码、路由汇总、路由翻动、RIPv2和缺省路由。

重点和难点:CIDR的概念及应用、可变长子网掩码的原理及应用。

第三章单区域OSPF主要内容:掌握单区域OSPF的概念、配置及传播缺省路由。

重点和难点:单区域OSPF的配置及传播缺省路由第四章增强内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主要内容:掌握增强内部网关EIGRP的概念、特性、技术、分组类型及配置。

重点和难点:EIGRP的技术、分组类型及配置。

第五章交换的概念及局域网技术主要内容:掌握以太网/802.3局域网、交换机的基本操作及局域网设计。

重点和难点:局域网设计和交换机的配置。

第六章交换机主要内容:掌握交换机的启动、局域网交换机与分级网络的设计。

“网络互联技术”课程标准

“网络互联技术”课程标准

“网络互联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要二、课程定位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网络技术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独立完成中小型网络设计、构建和维护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胜任网络工程师和网络管理员等岗位工作。

本课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与思科和华为等世界级主流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将企业的教育资源融入到教学体系中,确保学生学习到最先进和实用的网络技术。

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可以参加CCNA和HCIA认证考试,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IPv4和IPv6编址技术;2.掌握IP路由原理和交换原理;3.掌握交换技术(VLAN、Trunk、链路聚合、VRRP)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4.掌握无线局域网的工作原理和发展趋势;5.掌握OSPF路由协议的特征、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6.掌握广域网技术(PPP、PPPoE、NAT)的使用场合、特征和工作原理;7.掌握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监控技术的使用场合和功能。

(二)能力目标1.具备IPv4和IPv6地址规划和设计能力;2.具备常见网络设备的选型能力;3.能够利用交换技术实现企业园区网的设计和实施;4.能够部署和实施企业无线网络;5.能够利用路由协议实现网络之间的数据通信;6.能够利用广域网技术实施企业园区网接入Internet;7.能够通过网络安全技术和监控手段实施企业网络安全策略。

(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掌握故障分析和排除的方法;2.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协作意识、表达能力和文档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5.培养学生标准意识、操作规范意识、服务质量意识、尊重产权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6.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四、课程设计本课程立足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和粤港澳大湾区对网络技术人才需求,以企业实际网络应用案例为载体,以企业网络中涉及的网络技术为核心,以“职业岗位—学习领域—项目任务—工作任务(子任务)”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认证为抓手,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从宏观到微观,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和项目,从而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

《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针对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进行教授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掌握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掌握常见的网络协议及其应用。

3. 熟悉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方法。

4. 学会使用网络分析工具进行故障诊断与维护。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OSI模型与TCP/IP协议族- 网络拓扑结构和传输介质2. 网络协议与应用- 网络安全与身份认证- 网络应用开发与设计3. 网络设备与配置- 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原理与配置- 网络地址分配与划分- VLAN和子网划分4. 网络故障诊断与维护- 网络分析与抓包技术- 常见网络故障的排除方法- 网络性能监测与优化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系统介绍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演示:组织学生进行网络设备的实验操作,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3. 项目实践:通过小组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4. 讨论互动:开展课堂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深入。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操作与报告等。

2. 书面作业:布置网络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作业。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进行综合考核。

六、参考教材1. 《计算机网络》- 谢希仁2. 《TCP/IP详解卷1:协议》- W. Richard Stevens以上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安排和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变更。

网络互联技术与实践唐灯平第2版教学大纲

网络互联技术与实践唐灯平第2版教学大纲

《网络互联技术与实践》(第2版)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为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2018-2019年度立项建设课程,并于2023年认定为江苏省首批一流本科课程,2023年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本课程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实践验证理论,理论促进实践。

主要内部包括:作为网络互连技术基础的网络互联设备、互联介质介绍。

作为网络互连技术基础的网络设备基本配置。

通过交换机路由器技术来讲解整个网络互连过程,其中交换机技术包括交换机广播隔离技术,交换机网络健壮性增强技术等;路由器技术包括路由技术,直连路由与静态路由技术,常见的动态路由协议;另外包括三层交换以及V1AN间通信等;连接互联网技术NAT技术以及访问控制列表AC1技术。

最后通过大型校园网组网技术来整个前面学过的知识。

所有实践项目均以思科网络设备为例,并通过思科虚拟仿真软件PaCketTraCer进行。

本课程适合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专业高年级专科生或应用型本科生学习,同时适合社会在职人员再培训学习。

本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揭示发达国家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努力解决卡脖子问题(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验证实践,实践促进理论(3)每个实践项目都有详细的配置过程以及具有相关命令行的解释(4)以校园网组建这一大型网络互联项目为依托,贯穿整个课程(5)课程提供一定数量的课外实践题目,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满足当前网络工程相关行业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网络组网,网络互联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掌握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配置,掌握交换机特性,以及V1AN技术,不同V1AN间通信,掌握直连路由,静态路由技术,默认路由,动态路由协议RIP,OSPF,EIGRP,同时掌握访问控制列表,以及网络地址转换技术,为学习其他课程以及从事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开发、管理和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1、掌握网络互联技术基本概念,网络设备基本特征2、掌握交换机路由器基本配置,交换机V1AN技术,STP技术,VTP技术,链路聚合技术,路由器路由协议,AC1以及NAT技术等3、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三、适用专业(领域)及层次:适用于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学习。

网络互联技术 全套 教案

网络互联技术 全套 教案

网络互联技术全套教案教案标题:网络互联技术全套教案教案概述:网络互联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设计一套全面的教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网络互联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培养学生的网络互联技术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案内容:本套教案包含以下几个关键内容,可以根据教育阶段的要求进行调整和细化:1. 单元一:网络基础知识- 学习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了解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 学习网络通信协议和数据传输原理- 掌握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基本知识2. 单元二:网络设备与配置- 熟悉常见的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和防火墙等- 学习网络设备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掌握网络设备的基本配置和管理方法- 进行网络设备的实际操作和实验3. 单元三:网络互联技术与应用- 学习常见的网络互联技术,如局域网、广域网和无线网络等- 了解网络互联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场景- 掌握网络互联技术的配置和故障排除方法- 进行网络互联技术实践和应用案例分析4. 单元四:网络安全与管理- 学习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威胁类型- 掌握网络安全的防护措施和安全管理方法- 进行网络安全演练和攻防实验- 学习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网络监控和故障处理等教案实施方法:1. 教学方法: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采用讲授、示范、实验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2. 学习资源:准备相关的教材、课件、实验设备和网络资源,以便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

3. 评估方法:通过课堂测验、实验报告、项目作业和综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教案特点:1. 系统性:本教案以全套的方式设计,涵盖了网络互联技术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知识到实践应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 实践性:教案注重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案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网络互连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互连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互连技术课程教学大纲(InternetworkingTechno1ogy)学时数:40其中:实验学时:12学分数:2.5适用专业:网络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随着计算机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路由技术在网络技术中已逐渐成为关键部分,路由器也随之成为最重要的网络设备。

用户的需求推动着路由技术的发展和路由器的普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在本地网络上共享信息,而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网络资源。

本课程是网络工程的专业必修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介绍网络互连原理、路由器系统结构、路由协议配置等内容。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充分理解网络互连、路由技术的特点,熟练掌握使用路由协议及配置,为今后解决复杂网络工程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1章网络互连的基本概念一、本章教学内容:网络互连的原理,路由器组成、体系结构,有关术语、类型、功能和路由器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网络互连的原理、路由器体系结构。

第2章IP编址和路由技术一、本章教学内容:IP编址、网络互连原理、路由技术与协议、内部和外部网关协议,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和有第3章路由器的ROS基础一、本章教学内容:路由器的物理构成以及路由器操作系统基本概貌。

重点:ROSo难点:软件系统组成。

第4章路由器基本配置一、本章教学内容:路由器的操作命令(普通用户层、特权用户层、全局配置层)的具体使用。

第5章IP路由基础一、本章教学内容:静态路由,动态路由。

重点:动态路由。

难点:路由配置。

第6章RIP动态路由协议原理与配置一、本章教学内容:R1P路由协议在网络互连中的作用、原理及其配置等。

重点:R1P路由原理。

难点:R1P包交换过程。

第7掌OSPF动态路由协议原理与配置一、本章教学内容:OSPF路由协议在网络互连中的作用、原理及其配置等。

重点:OSPF路由原理。

难点:OSPF包交换过程。

第8章E1GRP动态路由协议原理与配置一、本章教学内容:E1GRP路由协议在网络互连中的作用、原理及其配置等。

网络互联技术教学大纲

网络互联技术教学大纲

网络互联技术教学大纲网络互联技术教学大纲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学分:4一、课程名称网络互联技术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程,也是理论与实操紧密联系的课程。

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并能熟练利用Cisco网络设备(路由器和交换机)设计、构建和维护中小型的企业网络。

前导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后续课程:《高级路由技术》、《高级交换技术》、《网络集成实训》三、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掌握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2.掌握IP编址技术;3.掌握Cisco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和调试;4.掌握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RIP、EIGRP、OSPF)的配置和调试;5.掌握访问控制列表的设计和应用;6.掌握广域网技术(PPP、ISDN、Frame Relay)的应用;7.掌握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的设计和应用;8.掌握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和调试;9.掌握VLAN的划分、VTP配置和VLAN间的路由;10.掌握生成树协议的原理和配置。

四、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说明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并能熟练利用Cisco网络设备(路由器和交换机)设计、构建和维护中小型的企业网络。

本课程的重点是以网络互联技术为核心,介绍路由器配置操作、交换机配置操作、子网划分、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等重要的网络互连技术,并通过组网实例——高校校园网建设和网络互联实训把各章内容联系起来,力争实现培养学生实际组网能力。

五、学时、学分及学期分配表六、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使用教材:沈祥玖主编《网络互连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1.《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第三版)》清华大学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年7月2. 张国清,李涤非编著.CCNA学习指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3. [美]Jeff Doyle 著.TCP/IP路由技术(第一卷).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4. [美]Jeff Doyle 著.TCP/IP路由技术(第2卷).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5. [美] Henry Benjamin著.CCNP实战指南:路由.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七、其它补充说明及要求1.期末采用闭卷考试形式总评成绩:课外作业,平时测验及学习态度,实验占40% ;期末闭卷考试占 60% ;2 本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以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为主要课程内容。

《网络互联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互联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互联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程,也是理论与实操紧密联系的课程。

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并能熟练利用Cisco网络设备(路由器和交换机)设计、构建和维护中小型的企业网络。

前导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综合布线》、《Windows Server网络管理》后续课程:《高级路由技术》、《远程接入技术》、《网络集成技术》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重,主要包括如下职业行动能力:1.具有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和团队协作意识。

2.和用户沟通能力,根据用户的描述提取用户需求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3.具有技术标准意识、操作规范意识、服务质量意识、尊重产权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

4.利用路由器来实现在不同网络中传输IP数据包的能力。

5.利用端口安全、访问控制列表和IPSec VPN等技术实现网络安全的能力。

6.利用PPP和NAT各种广域网技术进行网络互联的能力。

7.利用交换机来实现VLAN的划分、实现交换机冗余的能力。

8.利用路由过滤、策略路由等技术实现网络优化的设计和实施能力。

9.熟练设备选型能力和利用网络设备(路由器和交换机)设计、构建、调试和维护中小型的企业网络的能力。

三、教学条件本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以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为主要课程内容。

实训规模按照每个班级40人设计,要求学生每人1台PC机,每人1台路由器,至少4人2台交换机。

教学过程需要教师专用路由器4台和交换机2台。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五、教法说明1.本门课程和Cisco的CCNA、CCNP认证相结合,在教学中采用Cisco网络设备,教学中采用“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

2.本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技能课程,应此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网络的规划设计和网络设备操作和调试,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网络设备互联教学大纲

网络设备互联教学大纲

网络设备互联教学大纲
教务处
一、课程性质
网络设备互联是一门专业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程,也是理论与实操紧密联系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并能熟练利用Cisco网络设备(路由器和交换机)设计、构建和维护中小型的企业网络
二、课程目标
(一)掌握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
(二)掌握 IP 编址技术
(三)掌握 Cisco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和调试
(四)利用路由器来实现在不同网络中传输IP数据包的能力
(五)利用端口安全、访问控制列表和IPSec VPN等技术实现网络安全的能力
(六)利用PPP和NAT各种广域网技术进行网络互联的能力
(七)利用交换机来实现VLAN的划分、实现交换机冗余的能力(八)利用路由过滤、策略路由等技术实现网络优化的设计和实施能力
(九)熟练设备选型能力和利用网络设备(路由器和交换机)设计、构建、调试和维护中小型的企业网络的能力
三、参考学时
178学时
四、课程内容
五、教学实施建议
(1)本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以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为主要课程内容。

实训规模按照每个班级50人设计,要求学生每人1 台 PC 机,每人1台路由器,至少4人2台交换机。

教学过程需要教师专用路由器4台和交换机2台。

大三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连接世界的技术

大三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连接世界的技术

大三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连接世界的技术一、引言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快速地获取信息、交流和合作。

在大三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连接世界的技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协议和技术。

二、网络基础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计算机网络是指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相互连接,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根据规模和地理位置,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2. OSI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理论基础,它将通信系统分为七个层次,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三、网络通信协议1. TCP/IP协议族TCP/IP协议族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它由两个协议组成:互联网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

IP协议负责在网络中传输数据包,而TCP协议则负责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2. HTTP协议HTTP协议是万维网通信的核心协议,它负责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资源。

HTTP协议使用URL作为资源的地址,通过请求和响应的方式进行通信。

四、局域网与广域网1. 局域网局域网是指在一个较小的地理范围内建立的网络,如家庭、办公室或学校。

局域网通常使用以太网作为物理介质,并采用局域网协议如Ethernet和Wi-Fi进行通信。

2. 广域网广域网是指跨越较大地理范围的网络,如跨越城市、国家甚至全球的网络。

广域网通常使用公用电话网络(PSTN)或光纤通信进行数据传输。

五、网络安全与数据传输1. 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网络和系统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破坏或干扰的行为。

网络安全技术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数据加密等。

2. 数据传输数据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传输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

有线传输常见的包括以太网、光纤和同轴电缆,而无线传输则包括无线局域网(WLAN)和蓝牙等。

六、网络应用与未来发展1. 云计算云计算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计算模型,它将计算资源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获取和释放资源。

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教学大纲在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已成为最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也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学习其他信息技术的必备基础。

课程概述本门课程内容是以OSI和TCP/IP体系结构层次为主线,沿着从底向上的顺序展开。

内容涵盖:计算机网络概念与发展、网络分类与性能指标、网络体系结构、数据通信基础知识、传输介质与宽带接入、数据链路层工作原理及局域网组建、基于IP协议的互联网寻址与路由、TCP数据可靠传输原理、网络应用服务及网络安全等。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习者了解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的基础知识,理解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的工作过程、基本原理与核心协议,掌握网络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建设的基本方法,熟悉当前的网络安全风险并掌握相应的网络安全技术,了解网络未来发展趋势,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问题及实际运用的能力,为学习者进行各类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开发奠定基础。

授课目标1)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理解以TCP/IP为核心的网络体系结构与标准,掌握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的基本工作原理;2)掌握组建计算机局域网络和互联网接入的技术与方法,理解网络性能指标,掌握常用的网络命令,培养网络系统分析、设计及应用的能力;3)理解网络安全风险,掌握网络安全关键技术,了解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课程大纲第一章绪论1.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与发展1.2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1.3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1.4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第一章单元测验分析某学校(或单位)的网络拓扑结构第二章物理层2.1 物理层定义与功能2.2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2.3 常见物理媒介2.4 互联网接入技术第二章单元测验互联网接入方式调查实验1网线制作第三章数据链路层3.1 数据链路层的定义与功能3.2 点对点协议PPP3.3 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3.4 CSMA/CD 协议3.5 局域网扩展设备第三章单元测验第四章网络层4.1 网络层定义与功能4.2 IP地址4.3 IP数据封装格式4.4 基本路由过程4.5 ARP协议4.6 ICMP协议4.7 划分子网4.8 构造超网4.9.1 路由选择协议(1)4.9.2 路由选择协议(2)第四章单元测验实验2常用网络命令实验3基本路由器配置第五章传输层5.1 传输层定义与功能5.2 传输层协议5.3.1 停止等待协议ARQ 5.3.2 连续ARQ协议5.3.3 重传时间的选择5.4 TCP的流量控制5.5 TCP的拥塞控制5.6 TCP的链接管理第五章单元测验第六章应用层6.1 域名系统DNS6.2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6.3 电子邮件E-mail6.4 万维网WWW第六章单元测验实验4IIS网站配置第七章网络安全7.1 网络安全现状7.2 网络安全定义7.3 网络安全特性7.4.1 密码体制与加密算法7.4.2 哈希与数字签名7.4.3 PKI与数字证书7.4.4 HTTPS与SSL7.4.5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7.4.6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第七章单元测验第八章互联网发展趋势8.1 IPv68.2 移动互联网预备知识计算机基础参考资料[1]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7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2] Andrew S. Tanenbaum, David J. Wetherall 著,严伟,潘爱民译,计算机网络(第5版),清华出版社,20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互联技术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学分:4
一、课程名称
网络互联技术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程,也是理论与实操紧密联系的课程。

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并能熟练利用Cisco网络设备(路由器和交换机)设计、构建和维护中小型的企业网络。

前导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
后续课程:《高级路由技术》、《高级交换技术》、《网络集成实训》
三、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
2.掌握IP编址技术;
3.掌握Cisco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和调试;
4.掌握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RIP、EIGRP、OSPF)的配置和调试;
5.掌握访问控制列表的设计和应用;
6.掌握广域网技术(PPP、ISDN、Frame Relay)的应用;
7.掌握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的设计和应用;
8.掌握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和调试;
9.掌握VLAN的划分、VTP配置和VLAN间的路由;
10.掌握生成树协议的原理和配置。

四、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说明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并能熟练利用Cisco网络设备(路由器和交换机)设计、构建和维护中小型的企业网络。

本课程的重点是以网络互联技术为核心,介绍路由器配置操作、交换机配置操作、子网划分、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等重要的网络互连技术,并通过组网实例——高校校园网建设和网络互联实训把各章内容联系起来,力争实现培养学生实际组网能力。

五、学时、学分及学期分配表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使用教材:沈祥玖主编《网络互连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
1.《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第三版)》清华大学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年7月
2. 张国清,李涤非编著.CCNA学习指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3. [美]Jeff Doyle 著.TCP/IP路由技术(第一卷).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
4. [美]Jeff Doyle 著.TCP/IP路由技术(第2卷).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
5. [美] Henry Benjamin著.CCNP实战指南:路由.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
七、其它补充说明及要求
1.期末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总评成绩:课外作业,平时测验及学习态度,实验占40% ;期末闭卷考试占 60% ;
2 本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以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为主要课程内容。

要求学生每人一台PC机,每人一台路由器,至少4人一台交换机。

教学过程需要教师专用的路由器和交换机各两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