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分区的发展及晋语区的形成
汉语方言发展图
汉语方言发展图(来自网络)
如图:
┌晋方言
│
├燕齐方言─┬燕齐官话(冀鲁官话)
│└北京话、东北话
├中原官话
│
┌古中原方言─┼古关中方言─┬关中官话(现中原官话关中片、秦陇片)
││└兰银官话
│├胶东方言
││
│└西南方言
│└黄孝方言
│
原始汉语─┼古江东方言─┬吴方言─┬北部吴语
│││
││├中部吴语(婺州话、台州话)
│││
││├南部吴语(处州、衢州话)
│││
││├西部吴语(宣州话)
│││
││└徽方言─┬徽州话
││└严州话
│└客赣方言─┬客家话
││
│└赣方言
│└九江话
├古楚方言─┬湘方言─┬新湘语
│││
││├老湘语
│││
││└湘南土话、桂北平话、粤北土话
││
│└江淮方言
│└通泰方言
├粤方言
│└桂南平话
│
└古闽方言─┬闽北方言─┬闽北话(建州话)
││
│├闽东话(福州话)
││
│└温州话
│
└闽南方言─┬闽南话(漳州话、泉州话、厦门话)
│└苍南话
├潮汕话
│
└海南话(琼州话、雷州话)。
中国方言片区的划分与汉语方言的成因分析
中国方言片区的划分与汉语方言的成因分析我国也有七大方言区1.官话,或称“官话方言”等:指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湖北大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语方言。
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2.吴语,或称吴方言: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
3..客家话,或称客家方言、客语:在中国南方的客家人中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
4.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菲律宾、台湾地区、新马等东南亚国家与其他海外的一些华人中使用。
狭义的闽南语,即闽台片闽南话,闽南语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
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
5.粤语,或称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在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海外华人中被使用。
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通常有九到十个左右。
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
6.湘语,或称湘方言:在湖南使用。
7.赣语,或称赣方言: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南部。
还有一些主要的方言区域,比如:1.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2.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
3.徽语:在安徽南部及赣浙苏部分毗邻地区使用。
摘自裴钰的人文悦读《国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方言要伟大复兴——寄国际母语日》国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方言要伟大复兴——寄国际母语日汉语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分析汉语方言有一个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远古时期的汉族先民生息的地域范围不大,语言也比较单纯。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有些人更迁徙到较远的地方,和其他民族发生接触,使古代汉语因此而慢慢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
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源头汉语的北方方言是古代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所用语言经过长期发展,并受周围少数民族语言影响的直接结果。
浅议汉语方言分区标准的历史发展.doc
浅议汉语方言分区标准的历史发展导读:方言和汉语方面的论文怎么写。
此篇汉语方言分区标准的历史发展优秀范文供大学生们写作这类毕业论文参考阅读,希望文章中某论文的致谢范文会对你的论文写作能有帮助。
李秉芬(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方言和汉语论文的致谢范文系,云南临沧677000)要:汉语方言分区的理论和标准一直是汉语方言3.逐渐明确分区结果的差异,逐步趋一致三、成熟阶段1985年,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和《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发表、出版及其十大方言区分区的提出,实现了汉语方言分区的新飞跃,使汉语方言分区进入更加成熟的新阶段.1.首先是分区理论的成熟主要表现:①提出汉语方言分区层次的新构架,用大区区片片点的五个层次划分法,代替传统的方言次方言土语三个层次划分法,体现了新的方言观,即汉语方言是由不层次构成的系统,但方言自身来说,无主次、雅俗分.②明确地提出划分汉语方言大区和区的两个基本标准:一是以古人声字的演变为基本标准划分官话和非官话一是以古全浊字母字的演变为基本标准把非官话划分为九本篇浅议汉语方言分区标准的历史发展论文范文综合参考评定下度:经典题目个方言区.官话大区又以古清音入声字的演变为标准划分为八个区.这些标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系统性,既比较客观地体现了现代汉语方言的语音结构类型,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语音的历史音变.2.分区结果的成熟上述划分大区和区的标准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大区、区和区以下的片、片间都有明确的分界线.李荣先生将晋语从官话中分立出来,是这一阶段汉语方言分区的一大内容.我们暂且不论晋语分立的最终结果是放哪个层次上,但晋语研究引起许多学者专家的极大重视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晋语分立的实践时也表明,要从根本上解决汉语方言分区的标准问题,必须明确以下几种关系:(l)划界标准和划分层次标准的关系.划界指的是划定某个方言区域的范围,划分层次是指划出来的方言Ⅸ域方言分区系统中应当归入哪个层次(大区、区、片或片).汉语方言分区的实践证明,用来划界的只能是语言标准.操作性最强的是单一的语音标准.用语音标准来界别方言,能遇到以本篇汉语方言分区标准的历史发展论文原创shuoshilunwen/152535.下两个问题:一个是用单一的语音标准来划界是否过于简单,是否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准?对此,朱德熙先生认为:标准多了,要是划出来的言线完全重合,那任选其中一条够了,其余的都是羡余的.要是不重合,那根据不的言线划分出来的方言区不相,彼此打架.而现实中汉语方言间的情况是极其复杂的,很难找到单一的语音标准来对其划界.另一个问题是,是有了类后再去找划界标准,还是根据标准去划类?其实,两种方法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只是有时侧重点或有不.和划界的标准相比起来,划分层次的标准要复杂得多.划分层次不仅要考虑语言方面的标准,而且要考虑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标准.语言标准不仅要考虑语音方面的标准,而且要考虑词汇、语法方面的标准.语音方面的标准也不应是单一的,而要考虑能体现该方音语音特点的有情况.一句话,划分层次的标准是多元性的和综合性的.(2)语言标准和社会历史标准的关系.方音问的差异表现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而这种差异的形成跟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方言分区中,划分方言区域只需要语言标准,而划分层次则必须坚持语言标准和社会历史标准的统一、(3)区别性特征和综合性特点的关系.特征侧重于区别性,特点则侧重于独特性.(4)方言现状的结构特点和历史演变的关系.方言分区的问题包含空间的素和时间的素,空间素指的是语言的地理分布,时间素指的是方言的历史沿革.这两个素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于观察的角度不,前者是共时的,后者是历时的们的研究方法也不,前者采用系统学分类法,后者采用发生学分类法.汉语方言分区是对现代汉语方言进行的系统性分类.分区的最终根据只能是现代方言本身的语言事实,历史标准是无法直接施于现代语的,我们能够利用的只是现代方言上的投影.此,进行方言分区,首先要对现代方言进行共时的对比分析,归纳出共性和个性,使划分出来的方言区域具有必要的与别的方言相区别的共性和个性然后根据划分层次的标准确定其方言分区系统中的地位.。
关于晋语的介绍与分类
关于晋语的介绍与分类关于晋语的介绍与分类⼀、晋语简介晋语指⼭西及毗邻地区有⼊声的⽅⾔,分布于⼭西、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治区等五省区的174个县市,使⽤总⼈数达到5000多万⼈。
其中⼭西78县约2000万(不含运城和临汾⼤部,运城话和临汾话属于关中系统,中原官话汾河⽚)、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1000万,陕北有300多万。
1996年世界107种主要语⾔排名,晋语位列第22位。
晋语列为中国第⼗⼤汉语⽅⾔,源于1986年中国社科院和澳⼤利亚共同主编的《汉语⽅⾔地图集》⾥⾸次把中国著名语⾔学家李荣先⽣提出的中国第⼗⼤汉语⽅⾔“晋语”列⼊,从此晋语脱离了“官话”(俗称“北⽅话”),成为与官话、吴语、粤语、闽语、湘语、赣语、徽语、客家话、平话相并列的⼗⼤汉语⽅⾔之⼀。
晋语的最重要特征是有⼊声,这和北京的官话很不相同,晋语⽐北京话的语⾔特点古⽼很多,有学者戏称之为“北⽅话中的⼭⾥话”。
按李荣先⽣的分类,晋语可以进⼀步分为下⾯⼋⽀∶并州⽅⾔∶分布在⼭西中部,包括太原。
吕梁⽅⾔∶分布在⼭西西部与西北部。
上党⽅⾔∶分布在⼭西南部。
五台⽅⾔∶分布在⼭西北部与内蒙古中部。
⼤同-包头⽅⾔∶分布在⼭西北部与内蒙古中部。
张家⼝-呼和浩特⽅⾔∶分布在河北北部与内蒙古中部部分地区。
邯郸-新乡⽅⾔∶分布在⼭西东南部、河北南部与河南北部。
志丹-延川⽅⾔⼆、对晋语分⽚的质疑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对晋语作了深⼊研究。
⽐较突出的是利⽤⽹络论坛开办的研究,最为好的是“潇涂轩晋语论坛”,⽹址为/。
现将对晋语分⽚的⼀些不同意见作⼀说明:⽬前学术界根据调类将晋语划分为以上⼋⽚。
这样的划分简洁明了,看似也很有规律性。
但是⼀通过具体的⽅⾔⽐较,这种划分⽅案就问题较多。
1.按照这种划分,原本相近的⽅⾔被划为两⽚,⽽差别很⼤⽅⾔反⽽被归到⼀起。
最为明显的就是⼤包⽚这个⽅⾔分区,与⼤同话最为相近的阳原、丰镇话都被划到了张呼⽚,⽽与⼤同话差异甚⼤的河套⽅⾔反倒和⼤同话放到了⼀起。
汉语言方言学笔记资料
汉语言方言学笔记资料第一篇:汉语言方言学笔记资料《汉语方言区分的几个问题》李荣壹、汉语方言分区的层次:1948年《中国分省新图》里头的一幅全国图把汉语分为“北方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语、粤语、闽南语、闽北语、徽州方言”等十一区。
----参考以前的方言图,本图集的方言区画最多分为下列五个层次:大区-----区-----片------小片------点以吴语为例:区之上是大区。
官话区是个大区,包括北京官话、北方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等七个区。
贰、汉语方言分区的命名2.1通名部分方言分区需要有一套合适的名目。
(见上)语言、方言的名称。
“文”字专用作有文字的语言的名称。
中文华文、华语、中国话。
英文、英语、英国话。
“方言、语、话”都用作方言的名称、方言--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闽南方言客家方言苏州方言温岭方言语-----吴语粤语闽语闽南语客家语苏州语话----闽南话客家话苏州话温岭话官话白话平话“方言土语”常常连用。
“腔”字用来指语言的的腔调和方言的派别。
“音”字用来指语音或口音。
有的旧小说用“乡谈、乡语”指方言。
2.2专名部分方言的名目有专名和通名部分之别。
比方说,“吴语区、吴语、苏州话”,“区”字是指分布范围的通名部分,“语”字和“话”字是指语言、方言的通名部分,“吴”字是专名部分,“苏州”也是专名部分。
跟通名部分一样,专名部分尽可能使用现成的字眼,加以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力求做到意思明确,避免含混。
最重要的是“区、片、小片、点”各层次的专名要有分别。
“粤语(方言)”指区“广府话(方言)”指片“广州话(方言)”指点县或县以下调查点的方言,一般是用地名加“话”字,例如;“温岭话、沁水城关话、沁水端氏话”。
“吴语区、粤语区”等可沿用传统名目。
《方言》1985.2-5《官话方言的分区》提出“晋语”和三个新的官话名目。
“晋语”和“山西方言”的区别。
(注:有学者持不同观点------)1)现在内蒙古西部很多汉民原来是从山西迁出去的。
晋语五台片方言研究综述
晋语五台片方言研究综述1985年,李荣先生第一次提出晋语,1986年,侯精一先生划分出晋语五台片。
晋语五台片涉及秦晋蒙三省区29个县(旗)、市,29个县市的方言,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研究文章发表。
30多年来,五台片方言研究一直处零散状态,缺乏系统性整理和归纳。
本文初步对秦晋蒙三省区29个县市方言研究文章进行了分析探讨。
标签:方言晋语五台片内蒙古西部陕北晋北一、晋语五台片方言发展脉络西汉末年,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前18年)在《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对汉语方言首次进行了调查。
1915年,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中最先以太原、大同等地为方言点做了研究[1]。
20世纪50年代,普通话的推广和方言普查为语言调查研究打开了新局面,至80年代汉语方言得到长足发展;1983年,温端政主持的重点项目“山西省各县(市)方言志”以《山西省方言志丛书》为主要成果,到1991年总共出版了40种单点方言著作[2],至此,忻州、大同、朔县等地方言均有了系统研究成果。
1985年,《官话方言的分区》中,李荣最早提出晋语一词——“山西及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3]。
1986年,侯精一在《晋语的分区》中对晋语各片做了详细划分,晋语五台片第一次进入人们视野。
“晋语五台片包括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后套地区共三十个市县旗(山西省:忻州、定襄、五台、原平、岢岚、五寨、神池、宁武、代县、繁峙、灵丘、保德、河曲、偏关、平鲁、朔县、应县、浑源、阳曲;山西省:府谷、神木、靖边、米脂、子洲、绥德、子长;内蒙古:杭锦后旗、临河、磴口、乌海)。
”[4]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5]晋语五台片与上述划分一致。
1991年,晋语五台片部分方言点引发学术界的讨论。
孟庆海在《阳曲方言志》中认为,阳曲处并州片与五台片之间形成自己的特殊方言,就语言来看应将其划属并州片的晋阳小片[6]。
1999年,阳曲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阳曲县志》,也将其划作并州片[7]。
中国方言的来历和演化
┌→巴蜀语─→蜀语─┐│‧├→交州语─→‧‧‧┼→粤语─┬→粤语──→粤语│‧‧┌→秦语─┼→秦晋语─→关中语┼→北语─┼→北语──→北语││‧‧││‧├→赣语──→赣语┌→齐语─┤│├→‧‧‧┤││└→关东语─→中原语┤└→客语──→客语│││周语─┤└→齐语──→齐语──→‧‧‧┼→闽语──→闽语──→闽语│‧├→晋语──→晋语‧┌→吴语──→吴语│┌→吴语──→吴语─┴→吴语─┤└→楚语──→楚语─┤└→徽语──→徽语│└→楚语──→楚语──→楚语──→湘语──→湘语语系──────────语言──────方言───────次方言┌晋语(Jin)──────────┬大同话│└太原话││┌陕甘语─────┬陕西话││└甘肃话││┌东北话││├河北话(国语、普通话)┌北语群────┤├北方汉语────┼山东话│││├胶东话│││└河南话│││┌鄂北话│││├楚语│││├湖南官话│└北语─────┤├岑江话│(Mandarin)├西南汉语────┼桂柳话││├黔北话││├黔南话││├灌赤话││├昆贵话││└滇西话││┌合肥话〔中国安徽省〕││├扬州话〔中国江苏省〕│├江淮语─────┼南通话〔中国江苏省〕││├九江话〔中国江西省〕││└南平话〔中国福建省南平市〕│└─────────军家话〔中国福建省武平县中山乡〕││┌北部───────南昌话〔中国江西省〕│├东部───────鹰潭话〔中国江西省〕│┌赣语(Gan)──┼中部───────抚州话〔中国江西省〕││├西部───────宜春话〔中国江西省〕││└西南部──────吉安话〔中国江西省〕││├客赣语群───┤┌赣西北客语────铜鼓话〔中国江西省〕││├赣西南客语────赣州话〔中国江西省〕││├赣东南客语────宁都话〔中国江西省〕││├闽西客语────┬长汀话〔中国福建省龙岩市〕│││└连城话〔中国福建省龙岩市〕││├饶平客家话〔中国广东省潮州市;台湾苗栗县卓兰镇〕│││┌梅县话、四县话〔中国广东省梅州市;台湾〕│││├大埔腔〔中国广东省梅州市;台湾台中县〕│└客语(Hakka)─┼粤东梅江客语──┼惠阳客家话、海陆话〔中国广东省汕尾市、深圳市、东莞市、│││清远市;台湾〕││└韶南〔中国广东省韶关市〕│├四川客语〔中国四川省〕│├粤东东江客语〔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惠州市〕│├粤北客语〔中国广东省韶关市〕│├惠州客家话〔中国广东省惠州市〕│├浙江畲话【畲族】〔中国浙江省丽水市〕│├江西畲话【畲族】〔中国江西省吉安市、上饶市‧‧‧〕│├福建畲话【畲族】〔中国福建省南平市、宁德地区〕│└广东畲话【畲族】〔中国广东省汕头市、揭阳市、汕尾市、惠州市〕││┌宣州话〔中国安徽省,江苏省高淳县、溧水县〕││┌常州话〔中国江苏省常州市〕↓↓├上海话〔中国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嘉兴市〕↑├北部、太湖吴语─┼湖州话〔中国浙江省湖州市〕汉语系┤│├杭州话〔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吴语(Wu) ──┤├绍兴话〔中国浙江省绍兴市〕││└宁波话〔中国浙江省宁波市〕│├中部、婺州吴语──金华话〔中国浙江省金华市〕│├南部、处衢吴语─┬衢州话〔中国浙江省衢州市〕││└丽水话〔中国浙江省丽水市〕│├台州话〔中国浙江省台州市〕│└温州话─────┬温州话〔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瓯语〔中国浙江省平阳县〕││┌北部、旌-占───旌德话〔中国安徽省〕│├东部、绩-歙───歙县话〔中国安徽省〕├────────徽语(Hui)──┼西部、休-黟───屯溪话〔中国安徽省,江西省婺源县〕│├西南部、祈-德──祈门话〔中国安徽省祈门县、东至县,江西省景德镇市、德兴市〕│└严州话〔中国浙江省淳安县、建德市〕││┌长-益(新湘话)─长沙话〔中国湖南省〕├楚语──────湘语─────┼娄-邵(老湘话)─双峰话〔中国湖南省〕│(Hunanese)└吉-漵──────吉首话〔中国湖南省〕││┌闽北语(Minbei) ─────────建瓯话〔中国福建省建瓯市〕│├闽东语(Mindong)────────┬福州话(Foochow)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泰顺蛮讲〔中国浙江省泰顺县〕│├闽中语(Minzhong) ────────永安话〔中国福建省永安市〕├闽语群(Min)┼莆仙语、兴化话(Hinghua)─────莆田话〔中国福建省莆田市〕││┌闽南话─────┬厦门话(Amoy)〔中国福建省厦门市〕│││└台湾话、台语(Taiwanese)〔台湾〕│└闽南语────┼潮汕语─────┬潮州话(Teochew)〔中国广东省潮州市〕│(Minnan)│└汕头话(Swatow)〔中国福建省汕头市〕│├雷州话〔中国广东省雷州市、徐闻县〕│└海南话、琼文话(Hainanese) 〔中国海南省〕││┌粤海──────┬广东话、广州话(Cantonese)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东莞话〔中国广东省东莞市〕│├四邑话─────┬台山话(Toishanese)││└雅瑶话、拉珈话〔中国广东省鹤山市〕├────────粤语(Y ue)──┼高-雷──────阳江话〔中国广东省阳江市〕││┌梧州话〔中国广西省梧州市〕│├桂南粤语────┼南宁话〔中国广西省南宁市〕││└钦廉话〔中国广西省〕│├吴川话〔中国广东省吴川市、湛江市〕│└蜑家话、水上话〔中国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儋州话〔中国海南省儋州市、昌江黎族自治县〕│├────────猫家话【苗族】〔中国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伶话【苗族】〔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平地瑶话【汉族、瑶族】〔中国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晋方言
10.文白异读 (1)晋语的文白异读现象主要集中在山西的中 部及与北部邻近中部的地区。 (2)变读。改变一个字的声母、韵母或者声调 的读法来表示另外一种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如平遥“娘”文读 niang,大娘,大伯父之妻; 白读nye,寺庙里供奉的娘娘;变读nia,祖母。
晋方言特点之语法
1.表音词缀“圪” (1)分布广泛在晋语区。 (2)没有具体词汇意义,但是有时有语法意义。 (3)也可作为语气助词表停顿或某种感情色彩。 圪头词是晋语中最有特点的一类词汇,名词、动词、形容 词、副词、量词等中都有分布,因其词语前缀为“圪”,故名。 晋语各片中都不同程度的有大量圪头词,一些毗邻晋语的官话 区也有少量圪头词。关于圪头词的来源至今是个谜,有人认为 圪头词来源于上古汉语的复辅音。
2.复杂的连续变调 晋语的声调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也就是一个字的声调 会根据它相邻的字而变化。晋语连续变调在各种汉语里显得特 别的地方有:变调的规则会根据相邻的字的语法功能而不同。 因此形容词-名词复合词及动词-宾语复合词使用不同的变调 规则。当每个字单独发音的时候合并的声调可能会在连续变调 的时候分化出来。
4.晋语使用前缀来构成不同种类的派生词 譬如圪~、忽~、入~,日鬼>鬼
晋方言特点之词汇
保留古汉语词义。 1.荷 “荷”在汉语中有两音两义。《汉语大词典》“荷”①莲、芙 蓉;②扛、承担。“荷”的“莲”义,用法古今一致,而 “荷”的“扛、承担”义现代汉语中已经较少使用,只在一 些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或一些成语中才出现,如“荷锄 归’”“荷枪实弹”。 这个古老的意义却保存在晋中方言。如晋语:“荷不动就 算啦”“把东西荷上”“我能荷动,他荷不动”……“荷”的 用法涉及晋语区多个县市,口语中其意义完全替代了“拿”。 侯精一先生《现代晋语的研究》一文中列出十余条山西中区 方言最常用的词语,其中就有“荷”,在太原、清徐、平遥、 孝义、文水等多地方言中均表示“拿”的意思。
第2章 汉语方言的分区
O湘南片共10个县市。
①汝桂小片:汝城县、桂东县两个县 ②资宜小片:共6个县市。资兴市、安仁县东南部、汝城县、 桂东县、宜章县、新田县 ③临桂小片:临武县、桂阳县两个县
土话
土话分布于湘粤两省交界地区,宜章县、桂阳县、 临武县、嘉禾县、蓝山县、新田县、宁远县、 道县、双牌县、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
湘语
以长沙话为代表。 分布在湖南大部
。 湘语的特点是一部分保留浊塞音、浊塞擦音, 浊声母清化后不送气。 形成于战国初年,晚于吴语,源于古楚语。
粤语
广州话为代表。 分布在广东、广西、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侨 分广府片、四邑片、雷州片、钦廉片等,内部
。Leabharlann 差异不大。 古阳声韵、入声韵对应整齐,保留了《广韵》 的音韵格局。 秦前后形成。
以南昌话代表。 分布在江西大部 。 古浊塞音、塞擦音今清化后一律送气。 形成于东晋以后。
赣语
徽语
分布在安徽南部旧徽州府、浙江西部旧严州府及江西 省东北怀玉山以北地区
塞音、塞擦音声母送气的多。 广西中部的汉语方言分布在桂林、柳州、南宁之间的 交通要道附近。 古全浊声母今不送气。 分桂南片与桂北片。
客家话 湖南省的客家话主要分布在湖南省东部与江西省 相邻的地区,以及湖南省南部与广东省相邻的一 些地方。 O湘东片共8个县市。
①平浏小片:共5个县市。平江县南部和东南部、浏阳市东 部、东北部、东南部的山区、醴陵市与浏阳市交界的 地带、江永县、江华县 ②炎茶小片:共3个县市。炎陵县、茶陵县、攸县
①湘双小片:共6个县市。 湘乡市、韶山市、娄底市、双峰县、安化县东坪镇、 衡山县后山地区 ②涟梅小片:共4个县市。涟源市、冷水江市东部、安化县 梅城镇、宁乡县上宁乡地区。 ③新化小片:新化县、冷水江市两个县市。 ④武邵小片:共9个县市。 邵阳市、邵阳县、邵东县、新邵县、武冈市、洞口县南 部及东南部、隆回县南部、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 ⑤绥会小片:绥宁县南部、会同县两个县。
晋语分布地图
晋语分布地图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
晋语使用人口约6305万,晋语区东起太行山、西近贺兰山、北抵阴山、南至黄河汾渭河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新《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北方所有有入声的地区方言命名为“晋语”并从现代官话中分立出来。
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部分地区有六个、七个或四个声调。
晋语声调有复杂的连读变调现象。
晋语全浊音清化有四种不同的演化方式。
晋语有很多与官话差异较大的特征词以及保留的古语词。
晋语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晋语起源于秦晋方言,因为《切韵序》“秦陇则去声为入”符合现代晋语特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晋语起源于赵魏方言,因为古代赵国的三代都城今都属于晋语区。
今之晋语区拥有春秋时代晋国、战国时代赵国的大部分领土,以及战国时韩国北部、魏国西北部领土。
唐是晋的古名,晋语区是中国唐诗重要产区,晋语基本能合平仄格律。
晋语的主要使用地区有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陕西省北部、河南省黄河以北大部、河北省西部,地跨175个市县。
晋语位于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是造成晋语在北方较为独特的原因。
晋语核心区主要为太原话(已分化成新老两派)和吕梁话。
中国汉语方言分布图晋语的使用人口为6305万,其中山西省2510余万,陕西省北部地区约有450万,河北省西部太行山麓、河南省黄河以北大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以及毗邻山西省地区各有1000万左右,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约有1170万,河北省西北部的张家口地区约400万。
晋语分布地图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晋语分为八片:晋语标准分区图①.并州片:分布在山西省中部。
共16市县。
②.吕梁片:分布在山西省西部、西南部与陕西省北部。
共14市县。
③.上党片:分布在山西省东南部部分地区(除晋城)。
共14市县。
④.五台片:分布在山西省北部、陕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西部后套地区。
共29市县旗。
⑤.大包片:分布在山西省东北部、内蒙古西部黄河以东、陕西北部。
晋语的形成
晋语的形成李荣先生认为晋语与一般意义上的山西方言是不同的,晋语指的是山西及其毗邻地区有入声的方言,现在我们所说的区别于官话区的晋语区指的是包括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山西南区方言和东北区方言无入声不属于晋语),以及跟山西毗邻的内蒙古西部黄河以东地区、陕西省北部、河北省西部和河南省以北等地区。
关于晋语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历史、地理、人口迁徙是晋语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
一、历史源流和封邑型方言研究晋语首先的问题是晋语是域外语言还是原始的?林语堂《前汉方音区域考》(1989)中研究了扬雄《方言》所列区域,认为秦晋、赵魏之西部、韩郑周、陈郑之东郊、魏卫宋、齐鲁应是汉语方音区域。
据司马迁《史记·晋世家第九》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姬诵十年“成王与叔虞戏,削桐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
……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
”指的就是今天山西晋南侯马、翼城一代。
叔虞是周的贵族,说周时的关中古方言。
有学者猜测,晋语源于古关中方言。
晋语区的界定也并非单纯的地理原因,晋语区的形成有着历史渊源。
今山西大部分地区和毗邻地区在春秋时期为晋国所有,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据学者(陈庆延《方言史研究中的社会语言学视角——以晋语史为例》)观察今晋语的区域早在公元前325年到前295年在赵武灵王手中已经初定规模。
战国中晚期的赵国,尤其是赵武灵王执政期间,赵国的地理边疆与今晋语区大体相当。
此外,韩的一部分地区也包括在晋语区中,所以说今天的晋语区的基础是韩赵两国的疆土。
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这样的格局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历代所发生的局部性的变化,不仅使这种格局越来越符合今晋语区的划分,而且使晋语各次方言区的分片,也与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基本上符合。
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晋语的封闭性地理环境是形成晋语的重要因素。
侯精一说:“太行山和黄河及山西西南部的太岳山脉、中条山脉作为天然屏障阻止了中原官话的北上和北京官话的西进。
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几个问题_兼论晋语的归属
·3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大系统的划分是这样, 小系统的划分同样也存在再分层级的问题。 比如官话内部, 照李荣先生的分 析 (1985, 1989) 可以分出八区, 但按刘勋宁 (1995) 的理解, 还可以分出“北方官话, 中原官话和南方官话” 这一层级。
造成这种事实上的划分与逻辑上的分析出入, 当然有其复杂的原因 (比如: 是先有“类”的认识, 再找 标准加以印证, 还是先提出标准再以此定“类”就大有讲究; 其次, 用什么标准定类也大有文章可做)。 其 结果, 造成认识上的偏差: 明明处于不同平面上的方言, 因为迁就常识, 迁就语感, 划分时归于同一类系 统 (比如同为大区或同为小区) , 因而一旦随着深入研究发现一些独特之处, 便呼唤“升格”, 呼唤“独立”。 其实, 它们不见得到了与另一大类系统的方言平行的地步。 说到底, 这种“独特”有的不过是同一系统内 部下一个层级性不同的“独特”, 而不一定是不同系统相互区别的“独特”。因此, 我们认为, 对现行方言分 区的大小系统内部的层级性作出一番梳理, 是当务之急。
官 话
汉语方言
湘方言 吴方言
客家话 赣方言 东南诸方言
粤方言
闽方言 罗杰瑞先生 (1995) 的看法与此不同, 他认为“客家和赣语的相似是表面现象”, 并认为“客家话和闽 语很接近”。他根据自己确定的十条标准, 将汉语方言分作三大区, 即: 北方话区 (即通常说的官话区)、南 方方言区 (包括客家话、粤语和闽语) 和处于过渡地带的中部方言区 (含吴语、赣语和湘语)。分法虽不同, 但大方言区内部仍有层级差别的看法与我们却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 丁邦新先生 (1982) 提出的:“以 汉语语音史为根据, 用早期历史性的条件区别大方言; 用晚期历史性的条件区别次方言; 用现在平面性 的条件区别小方言”的处理原则确有其独到之处。
汉语方言的分区(最终定稿)
汉语方言的分区(最终定稿)第一篇:汉语方言的分区汉语方言的分区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是通行于某一地域的语言(或称地理方言)。
方言又是与民族共同语相比较而言的,现代汉语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不同分支。
普通话的发展比方言要快,是现代汉语发展的一种高级形式。
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词汇和语法也有一定差异。
汉语方言分歧严重。
造成各地方言差异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山川地理阻隔,交通不便、政治区划造成的向心力和封闭性;人口流动、迁徙等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造成我国汉语方言复杂、分歧严重的现实。
《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我国汉语方言作了比校细致的划分,这里作扼要介绍。
.汉语方言的十大方言区(1)北方方言区北方方言区也称官话区。
北方方言是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北方方言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北,包括云南、贵、四川三省及重庆市的广大地域。
北方方言内部一致性强,各地方言可以通行。
(2)晋语区晋语分布在我国山西省境内及相邻的内蒙古、河北、河南、陕西的部分地域。
晋语区虽然地处我国北方,但还保留着带喉塞音尾的入声,因而与周边的北方方言(官话)有明显区别。
(3)吴语区吴语分布在江苏省东南,上海市,以及浙江省及相邻的赣东北、闽北地域。
(4)徽语区徽语分布在安徽省南部、浙江省西部和江西省东北等地域。
(5)赣语区赣语分布在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湖南省东部和西南部,湖北省东南部,以及安徽省南部、福建省西北部的部分地域。
(6)湘语区湘语分布在湖南省中部湘江、资水、沅江流域,以及湘江上游广西的东北角等地狱。
(7)闽语区闽语分布在福建、台湾、海南三省的大部分地域,以及广东省东部潮汕地区和雷州半岛一带地域。
(8)粤语区粤语分布在广东、广西的珠江三角洲一带地域。
(9)平话区广西中部一带的汉语方言,主要分布在桂林、柳州、南宁之间的交通要道一带地域。
(10)客家话区客家话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等地域,比较集中的是广东省东部、中部,福建省西部和江西省南部。
魏晋南北朝方言分区研究述论
魏晋南北朝方言分区研究述论以魏晋南北朝方言分区研究为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革。
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也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一定的演变和分化。
因此,研究魏晋南北朝方言分区,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时期的语言状况。
二、方言分区的背景:1.政治分裂: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权,南朝为刘宋、南齐、梁、陈,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周。
政权的分裂加剧了方言的分化,南北方言逐渐形成。
2.地理因素: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的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南方多山地和水域,北方地势较为平坦,这种地理差异也促使南北方言的发展出现差异。
三、方言分区的研究方法:1.比较法:通过对南北方言的比较,分析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找出南北方言的特点和区别。
2.田野调查法:通过实地走访、采集语料等方式,收集南北方言的语音和词汇特点,从而深入了解方言的分布和变异。
四、方言分区的结果与特点:1.语音特点:南方方言的语音特点较为保守,声调变化较少,而北方方言的声调变化较大。
同时,南方方言的韵母较多,北方方言的韵母较少。
2.词汇特点:南方方言受到了南方民族语言的影响,词汇较多且较复杂,而北方方言则受到了北方民族语言的影响,词汇相对简单。
3.语法特点:南方方言的语法结构较为灵活,使用时重视词序和语法成分的顺序,而北方方言的语法结构较为固定,重视语法成分的层次和关系。
五、方言分区的意义与启示:1.文化遗产保护:通过研究方言分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南北朝时期的语言文化遗产,使其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2.历史研究价值:方言分区研究为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有助于我们对这个时期的历史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3.方言保护与继承:方言是一种宝贵的语言资源,通过研究方言分区,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促进方言的发展和繁荣。
晋语分立
后来章氏在《检论》 后来章氏在《检论》(1915)里,把湖南与湖北、江西、河南等 里 把湖南与湖北、江西、 合并,变成九种。 合并,变成九种。 在章氏之后,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 在章氏之后,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1934)把汉语方言划分 把汉语方言划分 为十二系,即河北系、河南系、河西系、江淮系、江汉系、 为十二系,即河北系、河南系、河西系、江淮系、江汉系、江 湖系、金沙系、太湖系、浙源系、瓯海系、闽海系、粤海系。 湖系、金沙系、太湖系、浙源系、瓯海系、闽海系、粤海系。 对于章、黎二氏的分区,已有许多评论。如认为章氏“没能完 对于章、黎二氏的分区,已有许多评论。如认为章氏“ 全做到以语言材料作为分区的主要依据” 全做到以语言材料作为分区的主要依据”,“过于重视自然地 理的因素” 黎氏“从整个分区的框架来看, 理的因素”;黎氏“从整个分区的框架来看,似乎还没能彻底 摆脱山川地理因素的干扰”。(詹伯慧等 詹伯慧等, 摆脱山川地理因素的干扰”。(詹伯慧等,1991)章氏“对部 )章氏“ 分方言的语音特点和形成原因做了简单说明, 分方言的语音特点和形成原因做了简单说明,其中有关社会历 史原因的分析符合史实,方音差异由水土不同而造成的看法则 史原因的分析符合史实, 出于传统,缺乏科学性” 黎氏“所分方言以江河湖海命名, 出于传统,缺乏科学性”;黎氏“所分方言以江河湖海命名, 也不免囿于水土之见,出发点和章太炎相同”。(王福堂 王福堂, 也不免囿于水土之见,出发点和章太炎相同”。(王福堂, 1999)这些评论都是中肯的,表明具有现代意义的方言分区虽 )这些评论都是中肯的, 已起步,但仍处在尝试阶段。比较起来, 已起步,但仍处在尝试阶段。比较起来,似乎黎氏已经更多地 注意到方言自身的特点,如把“浙江南部近海处”从福建分立 注意到方言自身的特点,如把“浙江南部近海处” 出来划为“瓯海系” 把山西南部分立出来划入“河南系” 出来划为“瓯海系”;把山西南部分立出来划入“河南系”。
我国九大方言区的划分
我国九大方言区的划分关于中国方言区的划分,有一首诗大概说明了这种情况:北话一共四大片,吴粤湘赣紧相联。
客家还有平和晋,闽话要分北和南。
下面就分别根据地域方言特点,对中国方言区的划分情况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其内部分为四片。
1、华北片:北京、东北、山东、河南为一个部分,或称为北方话。
也有将东北话分立一个次方言区的。
北京地区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汉人混居的地方,唐代胡将安禄山就是据北京起兵的,五代后更是让于契丹族。
北京一带的方言是在辽、金、元时期,汉、满、蒙及其它游牧民族的语言混合而成的,这一时期变化较快。
明朝,其受南方汉语影响较大,相对稳定。
清军入关后,“疑ng、微v”声母消失,入声消失定型。
因此,北方方言是和古汉语差异最大的方言。
北方话不是高于其他方言的语言,其他方言也有普通话不能取代的文化功能。
普通话不是完美语言(事实上普通话是"人造语言",建国后在北京话基础上修改而成,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不是说普通话的,但现在许多人都误解),所以才有赵元任殚精竭虑设计带入声国语的事情(民国)。
其语言特点是,最大特点是不保留入声;其他还有无全浊音,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但是没有唇鼻音“m”(混入了前鼻音),不能根据古汉语的声韵书籍推导读音,和南方汉语声韵体系差异大。
2、西北片:分布在西北地区。
3、西南片:分布在西南地区。
其语言特点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太分,原来带有“疑ng”声母,南部地区甚至有“n,l”不分、“f,h”不分以及“z,c,s”和“j,q,x”不分。
4、江淮片:分布在扬州、南京、盐城、镇江一带。
扬州城历史上遭到不下七次屠城和洗劫,近几次多是满蒙军队所为,其它江淮方言区情况大致如此。
所以,这个地区历史上是吴方言区,现在语言发生变化,成了江淮次方言区。
江淮次方言历史上曾经是明朝时期的官话。
其语言特点是“n,l”不分,带有入声,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也未必分。
二、吴方言,分布在苏南、浙江和上海。
中国古代语言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语言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古代语言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从先秦时期的少数民族部落语
言到春秋战国以及两汉时期的汉语,中国的语言发展历程经历了巨大的改变。
第一阶段是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语言是以辽西、浙江、闽南等山东饱受少数民族支
配的多元民族语言为主。
这一时期,中国各民族居民几乎各乡各土、各有其语。
另外,沿
海一带和内地也存在一种叕鹄言,也就是古汉语,它是一种由中原各大部落话言所混合形
成的混合语言。
第二阶段是春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和文化的极大发展。
随着中国统一,
各民族语言也趋于一种统一的语言——晋语,这一时期的晋语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代语言。
此外,晋语之外还有秦语、楚语、齐语等各地方方言,大家都在使用,但是晋语这种
中央方言却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方言。
第三阶段是汉朝时期,此时期,晋语通过不断演变形成了古汉语,从而形成今天中国
人都熟悉的汉语。
汉朝以及其之后的家族,都使用的是这种汉语,并且在相应的语言文化
活动中发展繁荣,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代语言。
可以说,中国古代语言的发展历程从少数民族的部落语言、多元民族的晋语到统一的
古汉语,最终发展成今天的汉语,历经千年演变,已成为中国大部分地区共用的普及语言。
因此,中国古代语言是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民族文化传承的
重要砖石。
方言的演变
方言的演变山西方言中国幅员辽阔,面积差不多有一个欧洲那么大中国960 万平方公里,欧洲1016 万平方公里。
中国多山,中部、西部都是绵延不断的山脉,平原集中在中部和东部沿海一带;而且这些平原也被许多山岭分割成不同的条块。
中国自有史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民型国家,人民安土重迁。
这些都大大加强了汉语地方化的力量。
此外,在中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不同民族参加进来,他们接受了汉语或者拿汉语和母语作为双语,同时也把自己的特色传给了汉语,正所谓“北杂夷虏,南染吴越”。
在这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方言间的巨大差异是可以和欧洲的语言相媲美的。
说福建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
事实上,黄土高原也是同样如此。
现在我们所研究的山西方言又称为河津方言,正是在这片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上成长起来的。
根据语音的特征,一般把北方方言分成四个等次,而山西方言,则被归类到了西北亚方言一类。
由于黄土高原地处多山,且自古道路交通不便,因此,方言内部分歧很多,这种分歧特别表现在山西中北部地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谓的汾河谷地和吕梁地区。
其中,山西内部各地区根据自己的语音特点分为了各种不同的方言区域:山西方言在具备北方大区的基本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去)的特征外,更多的彰显出了自己的地方特色。
其中突出表现在:1.有入声,这种音节是一种以辅音中的塞音做韵尾,声调很短促的音节。
山西的入声子都以喉塞音做韵尾,与五欲。
粤语等有很大的区别2.有系统的文白异读,通俗点说,也就是对外交流与本乡里交流语音的差异。
就山西人文白异读看,内部发展方向不一致,甚至有相反的趋势,如平遥人把“婆”“桃”“虫”“骑”等字母在白读时分别念成b d z j 等送气字母:吕梁和运城一带却把别、夺、集、直等读成p t q ch 等送气字母。
3.普通话中的韵母相同的字很多在山西方言白读中韵母不同4.单字调相同,连调不同:语法结构不同,连调行为也不同。
单字调相同连字调不同如平遥东与铜的单子调相同,而忻州中泔与山的单字调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师范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汉语方言分区的发展及晋语区的形成任课教师张春泉完成时间2011年8月30日课程名称中国语言学史专业汉语言文字学年级2010级“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游子老来回到故里,唯有不变的就是那口乡音。
其实,这里的乡音也就是方言。
说到方言,必然涉入方言分区的问题。
汉语方言分区从章太炎开始,至今已有百年多的历史了。
章氏在其书《訄书》中把汉语方言划分十种。
继章氏之后,黎锦熙把汉语方言划分为十二系:河北系、河南系、河西系、江淮系、江汉系、金沙系、太湖系、浙源系、瓯海系、闽海系、粤海系。
他的分区方法显然主要是依据山川河流的自然因素。
再往后,一些语言学家及方言学家,通过方言调查,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材料。
这一时期汉语方言分区主要是以语言材料为依据,以社会历史资料为主要参考。
尔后有赵元任的七区划分,李方桂的八区划分。
王力先生提出了五大支系理论:官话音系、吴音系、闽音系、粤音系、客音系。
每个大系又分为若干小系。
丁声、李荣德在1955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所做的发言《汉语方言调查》对所分的八大方言区的语音特点分别作了更加准确、全面的描述。
50年代中期以后,“八大方言”说占据主导地位。
后来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闽南、闽北宜合并为一区,于是袁家骅的“七大方言”说越来越被广泛采纳,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汉语方言概要》)。
随着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和《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等文章的发表和《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出版,汉语方言的分区有了新的飞跃,汉语方言分区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
第一,提出了汉语方言分区层次的新框架,“大区---小区---方言片---方言小片---方言点”代替传统的“方言---次方言---土语”,体现了新的方言观,即汉语方言是由不同层次构成的系统,无主次雅俗之分:明确提出划分汉语方言的分区的基本标准;第二,汉语方言分为了十个区:官话区,晋语区,徽语区,赣语区,湘语区,闽语区,粤语区,平话区和客家话区。
这是第一次把晋语从官话里分立出来。
这不仅在汉语方言分区上提出新的概念,而且在分区结果上打破了过去已经被多数人所接受的“八区”或“七区”说,是汉语方言分区,特别是汉语基础方言--------北方方言的分区呈现新的格局。
一提到“晋语”,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词是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方言特征的。
山西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而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更是汉民族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源头。
几千年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自然包括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古老的晋方言。
黄河流域方言对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晋语在汉语方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晋语的地域特征“包括太行山以西山西的中西部、北部、东南部,内蒙古黄河以东中西部地区以及陕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西部邻山西的地区。
”1987年晋语可以进一步分为下面八支:并州片(并州方言)、吕梁片(吕梁方言)、上党片(上党方言)、五台片(五台方言)、大包片(大同-包头方言)、张呼片(张家口-呼和浩特方言)、邯新片(邯郸-新乡方言)、志延片(志丹县-延川方言)。
西周时期,并州方言和河东方言产生变异从中原的华夏族语言中分化,晋语进入了萌芽阶段。
战国时赵语从古晋语中分化出来并在汉代数百年中在并州范围内得以稳定——这说明晋语(即赵语或并州方言)开始形成于战国,在汉代正式形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类型。
当然,那时的晋语和现代晋语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晋语虽然分为八片,但内部差异相对来说(对照标准是以任一片晋语同与晋语同源的中原官话汾河片方言比较)是不很大的。
但总的来说却可分为南北两支(受官话影响的邯新片和志延片姑且不论):南部包括并州片、吕梁片和上党片;北部晋语包括大包片、五台片和张呼片(由于清代晋商的活动,张呼片也具有一些南部晋语的特征)。
比如南部晋语入声分阴阳,而北部不分;南部晋语很多地区有文白异读,而北部晋语大部分地区没有;二者在词汇上的差别,等等。
中古以前扬雄《方言》中提到的赵魏方言(晋语的前身)接近于以都城长安为中心的秦晋方言(今中原官话中关中方言、河东方言/汾河方言、秦陇方言、陇中方言的前身),而那时秦晋方言为天下的“通语”,故赵魏方言(晋语的前身)是不被重视的。
中古以后都城迁离了秦晋方言区的长安,古晋语便不再以变味儿的“通语”的身份出现。
这个时期正像许多晋语研究者认为的那样,由于晋语区在北方有一个很封闭的地理环境(西有黄河和吕梁山、南有黄河、东有太行、北有阴山),所以古晋语受到阿尔泰系民族的影响相对较小,发展缓慢,保留了较多古代特点,这使晋语最终在今天产生了与官话很大的差异。
同时,由于近古都城迁至北京,古晋语进一步被边缘化。
因为晋语源于先秦的中原—秦晋系统,而北京话源于先秦的燕—齐系统,二者本身差异就较大。
这一时期的晋语已接近于今天的晋语。
读音上:它保留了入声;[m]、[n]、[η]中,除[am]、[an]、[aη]外一般都合流为[η],[am]、[an]合流为鼻化元音[ae~],[aη]演变为鼻化元音[a~];它保留了数百个上古汉语中的复辅音字,今天演化为分音词(同样的情况也见于福州话中的切脚词和某些汉藏语系其他民族语言中),而其他汉语方言中上古汉语中的复辅音字一般都演化为单辅音字,保留下来的很少,如官话中的“窟窿(kulong)——孔(kong)[上古kong为klong],“机灵(jiling)——精(jing);晋语中古疑母字不像官话演化为零声母字,其声母一般为[η]或[n];晋语核心地区方言(主要为“并州片”和“吕梁片”)的文白异读现象很显著;晋语z、c、s和zh、ch、sh与普通话不一致。
词法上:量词“个”(今写作“圪”)演化为名词的前缀;同时量词“个”(今写作“圪”)演化为趋向助词,成为动词的前缀;“个”(今写作“圪”)还作为动词的趋向补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去”;与官话相同,晋语也有词汇双音节化的趋势,但方式与官话方言有很大的不同:它较少像官话那样靠合成来构成双音节词,而是靠叠读同一单音节字构成双音节词,或加“圪” (本字为“个”)/“忽”/“入”等入声前缀构成双音节词,与官话一致的是其在单音节词后加后缀“子”(晋语中这个后缀读入声,与“子”的本字不同,依地域的不同它可读为“子”、“日”、“的”),另外晋语中还有“家”等常用用后缀(如“女子家”=官话中的“女孩儿”);晋语还常以“圪xx”的方式构成三音节词,如“圪台台”=官话中的“台阶”;在句式上,整体来说,晋语是包容官话的句式特点的,但其特点仍很明显:晋语常用句尾的语气词来表各种不同的意思,这些语气词往往是复合语气词,如“呢哇”、“了哇”、“来来”等;晋语中还常使用倒装,如:“去北京了我”;晋语还常以“圪”(本字为“个”)构成词的前缀以表趋向,如“圪转圪转呢哇”(普通话说作“出去走走吧”)。
晋语还以语气(包括变调和拖长)表句意。
晋语在几百年来一直被官话地区的人视作异类(最出名的是它的鼻音非常显著),近古发山西口音的人常被官话区的人(尤其是燕齐一带的人)轻视,被称为“老西儿”。
直到近现代,有些北方人开玩笑时还专门学两句山西话,引得哄堂大笑,这也常被相声艺人所利用。
总之,一般认为晋语是北方话中的“山里话”,比较留古,甚至十里不同音。
晋方言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瑞典汉学家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Karlgren,1889~1978)的《中国音韵学研究》。
他在山西大学堂时候,调查了晋方言的太原、兴县、太谷、文水、大同、凤台(今晋城)、归化(呼和浩特)共七个方言点的语音。
发现很多方言点的元音都已单元音化。
到现在,晋语单元音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据调查晋语中单元音化的方言点至少在半数以上(侯精一《现代晋语的研究》)。
高本汉所记录的晋方言特殊语音现象为建立晋方言百年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例如,塞音后面带有舌根擦音,鼻音声母通常分别带有同部位的塞音声母。
1933年罗常培先生所著《唐五代西北方音》引用的也是高本汉的材料。
可以说,高本汉将晋方言的重要特点推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此后,先后有几位学者在方言问题的分区提到了晋语,而这些概念也不尽相同。
最早提出晋语的是英国学者富励士(R.Forrest)。
1948年他在《汉语》(The Chinese Language)一书中以晋语指称分布在我国西北甘肃东部、山西和陕西一带的方言。
把晋语从北方话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方言,完全是出于历史兴趣,因为他所说的晋语的分布地区和春秋时期秦晋两国的疆域很接近。
1976年,日本学者桥本万太郎在《晋语诸方言的比较研究中》一书也提出了晋语。
这个“晋语”实际上就是晋方言。
不牵涉到方言分区的问题。
八十年代以后,在编辑地方志、方言志的过程中,一些工作者提出了晋语这个概念。
但真正全面深入的研究还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之前有关汉语方言分区的论著,无论分为九大区、八大区还是七大区都将晋方言划入官话区。
1985年,李荣先生在《方言》杂志第1期上发表的《官话方言的分区》一文,首次提出把“晋语”从“北方官话”中分出来,这在晋方言的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文章首次提出“晋语”这一概念,并区别了“晋语”和“晋方言”,认为“晋方言”着眼于地理,指山西省境内的方言,而“晋语”着重在语言,指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
1986年,侯精一在《晋语的分区(稿)》中指出晋语有五个特点:有入声;有一组鼻音尾韵;有词头“圪”;词尾“子”读入声韵;有分音词。
但晋语易帜独立从一开始就引起很多争议。
比如,一些学者认为,晋语在方言、次方言等层级上的安排过高,入声和阳声韵等语音的特点都属于晚期历史性音变,构词法的特点缺乏足够的重要性,若要把晋语独立出来,说服力不够;对于入声,江淮方言和四川省不少方言也有入声,而独把晋语抬升地位似乎也不妥,给人造成“双重标准”的印象。
这表明,不能把入声作为晋语独立的依据。
后来晋语的研究以语音为基石,以语法研究为重点,几个重要的专题有代词的研究(乔全生的《山西方言人称代词的几个特点》),重叠式的研究(《晋语重叠式的研究》),语法结构的研究(如侯精一的《平遥方言的动补式》)。
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专著于2000年出版,内容涉及晋方言的构词、词类、语法结构,采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某些语法现象,标志着晋方言语法研究从深度到广度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关于晋语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需要更多的研究:继续加强理论探索,加强晋语共性特征研究;还应该加强词汇和语法的研究。
此外,也要注意晋语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