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循环结构 学案(二)
初二信息技术第二章《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初二信息技术第二章《循环结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8e62ff1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1.png)
初二信息技术第二章教案《循环结构》教学设计一、学习者分析学生通过以上章节的学习,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学生对程序设计有浓厚的兴趣,而有的学生却有畏难情绪,而本节是整章的重点难点。
为此,学习难度最大,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循序渐进地学习。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本章的重点,难点,如果学生能够理解循环语句的含义,其他语句就很好理解了。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循环语句的格式和应用。
难点: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
3、课时安排:二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循环语句的作用,理解画同心圆的程序。
(2)掌握for/next语句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3)了解for/next循环语句的一些注意事项。
(4)初步理解程序的循环结构。
(5)掌握do循环语句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选学)2•过程与方法通过度析画同心圆的程序,逐步掌握for/next循环语句的执行方式和应用以及书写格式、应用。
体验计算机利用循环结构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师的情景设置以及学生对程序的体验修改,克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持续的探究和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本节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教师的情景设置,持续提升学习梯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表现方式以顺序程序完成画同心圆和用循环语句画同心圆实行比较为引入,然后通过持续修改程序的初始值、终值、步长来体会循环语句的格式和应用。
知识形成Fori=100to1000step100r=ICircle(2500,2500),rNextI阅读程序段,指出循环变量、循环体、共循环了几次,并写出结果: S=0Fori=10to4step-3s=s+iNextIPrint“s=“;学生回答:如果步长为零,程序会陷入死循环。
程序的运行结果是一样的。
说明:步长能够是整数也能够是小数,能够是正数也能够是负数。
问题:如果步长为零,结果如何?Endsub教师对循环语句的进一步解释循环语句并动画显示循环过程。
第09课 循环结构(同步教案)-初中信息技术Python编程
![第09课 循环结构(同步教案)-初中信息技术Python编程](https://img.taocdn.com/s3/m/9c89f8ca8e9951e79a8927b2.png)
(1)重复一定次数的循环,称为计数循环;
(2)重复直至发生某种情况时结束的循环,称为条件循环。
计数循环在python中我们由称为for循环。
其语法结构:
For x in [1,2,3,4,5]:
教师使用for循环重复打印五次“hello”,通过这个例子,讲解for循环的执行过程。
巩固练习:
2019-2020学年初中信息技术Python编程
第9课循环结构
注:可分两课讲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循环结构以及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讨论、合作探究、实践练习,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代码,让学生了解程序语言,提升对计算机世界的认知。
1+2+3+4+5=?
1+2+3+……+10=?
同学们通过分析,以及教师引导发现上面的等式有很多重复的部分。而能够重复执行一些的语句就可Fra bibliotek使用循环结构做到。
学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
新授新知
1. for循环
循环结构:循环结构是指在程序中需要反复执行某个功能而设置的一种程序结构。
While循环语法结构:
While condition:
Pass
教师通过一个实例讲解while循环使用过程中注意的一些细节。
巩固练习:
Eg1:计算从1到1000以内所有奇数的和并输出?
Eg2:一张纸的厚度大约是0.08mm,对折多少次之后能达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13米)?
学生动手实践编写代码,积极思考。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2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e903cae519e8b8f67c1cb991.png)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运用程序框图表达循环结构的算法;教学重点:运用程序框图表达循环结构的算法;教学难点:循环体的确定,计数变量与累加变量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回顾例题:写出一个求有限整数序列中的最大值的算法.例1:设计一个计算1+2+…+100的值的算法.解:算法1 按照逐一相加的程序进行S1 计算1+2,得到3;S2 将第一步中的运算结果3与3相加,得到6;S3 将第二步中的运算结果6与4相加,得到10;……S99 将S98中的运算结果4950与100相加,得到5050.算法2第一步:s=0,i=1;第二步:依次i 从1到100,反复做s=s+i ;第三步:输出s.根据算法画出程序框图,引入循环结构.二、循环结构1、循环结构:根据指令条件决定是否重复执行一条或多条指令的控制结构称为循环结构.循环体: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称为循环体.计数变量:在循环结构中,通常都有一个起到循环计数作用的变量,这个变量的取值一般都含在执行或终止循环体的条件中.累加变量:用于输出结果,它和计数变量一般是同步执行的,累加一次则计数一次.2、循环结构的一般形式:当型循环结构 直到型循环结构当型循环在每次执行循环体前对循环条件进行判断:当条件满足时,反复执行循环体,条件不满足则停止——“当条件满足时,反复执行循环体”.直到型循环在每次执行了循环体之后对循环条件进行判断:当条件不满足是执行循环体,满足则停止——“反复循环直到条件满足”.注意:两种形式(1)先判断再处理;(2)先处理再判断.满足条件? 否 循环体 是 满足条件? 是 否 循环体练习1:画出引入中例1的程序框图.(两种形式)(1) (2)注意:判断框流程线的落点.3、当型循环与直到循环的区别:①当型循环可以不执行循环体,直到循环至少执行一次循环体.②当型循环先判断后执行,直到型循环先执行后判断.③对同一算法来说,当型循环和直到循环的条件互为反条件.4、条件结构与循环结构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条件结构通过判断分支,只是执行一次;循环结构通过条件判断可以反复执行.联系:循环结构是通过条件结构来实现.5、三种基本结构的共同特点:(1)每种分支只有一个入口,一个出口.一个判断框可以有两个出口,但一个条件分支.只有一个出口;(2)每一部分都有可能被执行,不存在死循环.例2.已知n 个正整数排成一行如下:1a ,2a ,3a ,…,1-n a ,n a .其中下角码表示n 个数的排列位置.这一行数满足条件:11=a ,12=a ,12--+=n n n a a a .(3≥n ,N n ∈).画出计算第n 项的程序框图.注意:画框图时多写几步,特别是前两三步和后两三步,必须检验.三、课堂小结、作业1. 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2. 理解当型循环与直到循环的逻辑以及区别:3. 画循环结构程序框图前:①确定循环变量和初始条件;②确定算法中反复执行的部分,即循环体;③确定循环的转向位置;④确定循环的终止条件.4. 条件结构与循环结构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条件结构通过判断分支,只是执行一次;循环结构通过条件判断可以反复执行.联系:循环结构是通过条件结构来实现.。
《第14课 循环结构(二)》学历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五年级下册
![《第14课 循环结构(二)》学历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五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23413b8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6c.png)
《循环结构(二)》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循环结构(二)”,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关于编程思维培养的重要一环。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掌握循环语句的编写,为后续的编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及作用。
(2)掌握循环语句的编写方法。
(3)能够运用循环语句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理解循环结构的运行过程。
(2)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循环语句的编写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编程兴趣和逻辑思维。
(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参与度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学生对循环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运用能力。
3. 小组互评: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循环结构。
2. 新课讲解: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及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 实践操作:教师演示循环语句的编写方法,学生跟随练习,巩固知识。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编写简单的循环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5. 交流分享:小组代表展示作品,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交流。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循环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编写循环程序,并记录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回家后与家长共同探讨循环结构的实际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3.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第14课 循环结构(二) 教案5(表格式)浙教版(2023)五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第14课 循环结构(二) 教案5(表格式)浙教版(2023)五年级信息技术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201ee42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72.png)
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2. 强调计次循环和条件循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和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整理笔记。
2.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改进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2. 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 选取几个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1. 学生根据课堂练习题目,选择使用计次循环或条件循环实现。
2. 学生提交作品,并听取教师的点评和建议。
3. 学生互相交流作品和思路,互相学习和提高。
通过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展示和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3. 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何使用循环结构计算1到100的和。
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讲授新课
1. 讲解计次循环和条件循环的概念和用法。
2. 讲解计次循环和条件循环的异同点。
3. 给出示例代码,演示计次循环和条件循环的使用方法。
循环结构(二)教学设计来自课题循环结构(二)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信息科技
年级
五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第三单元系统中的计算第十四课《循环结构(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计次循环和条件循环,并掌握它们的异同。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和应用,提高他们的编程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
板书
循环结构(二)
1.计次循环
循环结构学案
![循环结构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04df19cc7931b765ce1580.png)
1.1.2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循环结构【学习目标】
1、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2、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学习难点】循环结构中的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例:写出1+2+3+4+…+100算法步骤,并画出程序框图。
(二)授新设疑
①讲解新知
1、循环结构定义:
2、循环结构的框图表示
②探究新知
写出1+2+3+4+…+100算法步骤,并画出程序框图。
③循序渐进,理解新知
上述程序框图用的是直到型循环结构,如果用当型循环结构如何表示呢
④合作探究,掌握新知
观察刚刚得到的程序框图,完成以下四个问题:
(1)什么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循环结构?
(2)循环结构的三要素是什么?
(3)在循环结构中是否一定含有条件结构?
(4)结合当型循环结构与直到型循环结构的特征,完成以下判断
①当型循环至少执行一次循环体()
②直到型循环可以不执行循环体()
(三)实例剖析
例7:某工厂2005年的年生产总值是200万元,技术革新后预计以后每年的年生产总值都比上一年增长5%,设计一个程序框图,输出预计年生产值超过300万元的最早年份。
(四)知能训练
练习1: 图A为计算1+2+3+4+5+…+100的程序框图.
在①处填--------.
练习2:图B为计算1×2×3×4×5的程序框图.在②处填--------,在③处填-----------.
(五)总结归纳:
(六)课后作业:。
浙教版(2023)五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第14课 循环结构(二) 教案2(表格式)
![浙教版(2023)五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第14课 循环结构(二) 教案2(表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79cf7e0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74.png)
1. 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
2. 认真听讲,理解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通过回顾和展示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和意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讲授新课
1. 计次循环
(1)解释计次循环的概念和作用,展示一些计次循环的示例代码。
2. 学生自行编写一个简单的计次循环和条件循环的代码,并运行调试。
3. 学生展示自己编写的代码,并讲解代码实现的思路和意图。
1. 通过教师给出的例子和学生的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计次循环和条件循环的理解,掌握其异同点。
2. 通过学生的实践编写代码和展示讲解,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
课堂小结
安排学生练习写一个简单的计次循环和条件循环的代码,并运行调试。
```
3. 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这两个例子中循环结构的特点和异同点,并给出结论。
4. 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循环结构。通过例子进行说明,例如需要重复执行某个操作时可以使用计次循环,当需要重复执行某个操作直到满足某个条件时可以使用条件循环。
1.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教师给出的两个例子中的循环结构的特点和异同点,并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了解计次循环的语法和结构特点。
(3)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了解计次循环的实现过程和注意事项。
2. 条件循环
(1)解释条件循环的概念和作用,展示一些条件循环的示例代码。
(2)引导学生了解条件循环的语法和结构特点。
(3)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了解条件循环的实现过程和注意事项。
(1)认真听讲,理解计次循环的概念和作用。
课堂练习
14 循环结构(二) 教案 五下信息科技浙教版
![14 循环结构(二) 教案 五下信息科技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c81c64e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1c.png)
回顾导入:
还记得上节课留的思考期?扔10次骰子,根据奇偶数分别给男
女生计分循环YS 空调制冷循环,有什么不同?
次数有限
揭示课题:循序结构(二)
新课讲授:
循环结构可以分成计次循环和条件循环两种不同的方式。
计次循环用于事先能够确定循环执行次数的场合。
比如季节的更替:一年内依次经历春、夏、秋、冬四季,每年如此循环,这种循环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以及地球自转轴倾斜有关,具有明确的周期性.比如每周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循环观看视频,认识计次循环。
条件循环是通过条件的判断来控制循环体是否执行。
武一武:根据“跑10圈自动
计数算法流程图”,画一画扔
20次骰了•的算法流程图。
比如自动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水分含址,实施喷水:萝卜愿游戏老师不断喊出口令,小朋友们根据口令执行动作,直到有小朋友做错动作为止:随机点名系统……
想一想:计次循环和条件循环都能够构造循环结构的尊法,使用场
合和控制方式有什么不同? 襦环类型
则哈 施放 计次循环
编定at 环体执行次数 构造计数变■,通过查赛计J1. 条件得环 确定循环体执行的条件
构造特环条件,通过条件计
算 课堂练习:使用流程图描述noo 连加的律法。
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育斯后执行
至RtiSq 活动物奖 抽筋算法流程图。
高中信息技术《循环结构(2)》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循环结构(2)》优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1c3c1e0aaea998fcc220ee4.png)
2.3.3 循环语句【开篇】让编程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生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导入】从循环结构解决的生活及数学问题入手,引入处理许多具有规律性的重复操作需要。
编程中把这种反复执行的流程结构叫循环结构。
回顾刚接触的两种循环语句。
for 语句和do while 语句。
【学生活动任务1】在电脑桌面的学案上完成两种语句的格式。
【教师引领】1、学生学案2、教师PPT3、由循环变量三要素分析两种语句中三要素位置4、明确两种结构三要素的位置。
For 首语句中,明确了变量的三要素。
Do while 语句中,条件的写法:含循环变量的关系表达式可加逻辑表达式。
初值在语句前,循环变量的控制在语句中。
【VB 实战1】累加案例:编程计算100 以内奇数和1、引领学生分析:变量?循环运算什么?2、带领学生用do 语句上机完成VB 语句编写3、伪代码编译顺序:定义变量、变量赋初值、循环语句。
4、重点:编译规范。
(及时存储文件、变量类型、赋初值、循环语句完整,循环变量的变化量准确)。
5、For 循环变量控制在循环语句内,之前赋值不会影响循环结构内结果。
因此,结构外,对循环变量赋初值为无效语句。
【VB 实战2】引导学生类比累加到累乘:计算100!1、新建command2 仿照累加和,用for 语句编写100!2、由学生分析,累加到累乘案例中,变化的项目和位置。
3、变化项目:累乘变量的初值,循环变量的变化量、循环体中的循环任务:累乘赋值。
以及看似不重要但不容忽视的细节:变量类型的定义(或叫声明)。
类型:integer、double、single、long。
【任务难度升级】1、新建Command3 中完成do while-loop 语句写出100 内奇数累加和2、Command4 中完成do while-loop 语句写出100!3、这是从规则到实例较难的一个。
问题点:第一、赋初值第二、循环条件的写法、第三、循环变量变化控制在循环语句中,必有的赋值语句。
2.3周而复始的循环(二)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2.3周而复始的循环(二)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4893d09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a1.png)
另外,课堂展示环节,我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有时语言不够精准,逻辑不够清晰。为了改善这一点,我打算在以后的课堂上,多设计一些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
1.课堂评价: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循环结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课堂练习环节,检查学生对循环结构语法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能否运用循环结构解决简单的编程问题。
2.作业评价:
-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重点关注他们在循环结构编程题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编程能力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划分为讲解区、讨论区及实践操作区,便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实验操作和展示成果。同时,准备投影仪或智能黑板,以便展示教学内容和多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循环结构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循环结构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的编程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详细介绍循环结构的组成部分和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简单的编程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循环结构的实际应用和作用。
3.循环结构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循环结构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循环结构案例进行分析,如计算器程序中的连加、连乘等。
循环结构 学案 导学案 课件
![循环结构 学案 导学案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e3de109b14e852459fb57c8.png)
2.预习
(1)请大家举出一些常见的需要反复计算的例子.
(2)什么是循环结构、循环体?
(3)试用程序框图表示循环结构.
(4)指出两种循环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合作探究
例1 设计一个计算1+2+……+100的值的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
1)从1加到100你知道结果是多少吗?
课题:
循环结构
学习目标:
1、知道程序框图的含义,会读程序框图,知道各种程序框及流程线的功能和作用;
2、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算法的过程,学习程序框图的画法;
3、在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知道程序框图的循环结构。
学 习 活 动 内 容
一、自主学习
1.复习回顾
1、什么叫做顺序结构,它有什么特点?
【课堂训练】
1.由相应的程序框图如右图,补充完整一个计算1+2+3+…+100的值的算法.(用循环结构)
第一步,设i的值为_____________.
第二步,设S的值为_____________.
第三步,如果i≤100执行第_____________步,否则,转去执行第_____________步.
第四步,计算S+i并将结果代替_____________.
第五步,计算_____________并将结果代替i.
第六步,转去执行第三步.
第七步,输出S的值并结束算法.
2、设计1 ×3 ×5 ×7 ×9 ×11的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
2)怎么计算的结果?
3)能写出它的算法和程序框图吗?
4)i有什么作用?S呢?
5)如何使程序结束?6)来自当型结构和直到型结构表示循环体?
循环结构教案
![循环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56e7e576c66137ef06198a.png)
循环结构教案(共4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教师课时教案23(2)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的条件反复执行某些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步骤称为循环体. 显然,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
(3)在一些算法中要求重复执行同一操作的结构称为循环结构.即从算法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重复执行某一处理的过程.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称为循环体.循环结构有两种形式:当型循环结构和直到型循环结构.1°当型循环结构,如图(1)所示,它的功能是当给定的条件P成立时,执行A框,A框执行完毕后,返回来再判断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仍然成立,返回来再执行A框,如此反复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返回来判断条件P不成立时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继续执行下面的框图.2°直到型循环结构,如图(2)所示,它的功能是先执行重复执行的A框,然后判断给定的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P仍然不成立,则返回来继续执行A框,再判断条件P是否成立.继续重复操作,直到某一次给定的判断条件P时成立为止,此时不再返回来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继续执行下面的框图. 见示意图:当型循环结构直到型循环结构(4)两种循环结构的不同点:直到型循环结构是程序先进入循环体,然后对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不满足,就继续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满足时终止循环.当型循环结构是在每次执行循环体前,先对条件进行判断,当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否则终止循环.两种循环结构的相同点: 两种不同形式的循环结构可以看出,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用于确定何时终止执行循环体.探究(二):应用实例【例1】设计一个计算1+2+……+n的值的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算法分析:通常,我们按照下列过程计算1+2+……+100的值.第1步,0+1=1.第2步,1+2=3.第3步,3+3=6.第4步,6+4=10. (2)教师课时教案教问题与情境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4学过程及方法显然,这个过程中包含重复操作的步骤,可以用循环结构表示.分析上述计算过程,可以发现每一步都可以表示为第(i-1)步的结果+i=第i步的结果.为了方便、有效地表示上述过程,我们用一个累加变量S来表示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即把S+i的结果仍记为S,从而把第i步表示为S=S+i,其中S的初始值为0,i依次取1,2,…,100,由于i同时记录了循环的次数,所以也称为计数变量.解决这一问题的算法是:第一步,令i=1,S=0.第二步,S=S+i.第三步,i=i+1.第四步,若i>n成立,则输出S;否则转第二步,,结束算法.程序框图如右:上述程序框图用的是当型循环结构,如果用直到型循环结构表示,则程序框图如下:点评:这是一个典型的用循环结构解决求和的问题,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可把它作为一个范例,仔细体会三种逻辑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作用,学会画程序框图.【练习1】如何画出求1+2+3+……+100的程序框图?解:解决这一问题的算法是:第一步,令i=1,S=0.第二步,S=S+i.第三步,i=i+1.第四步,若i>100成立,则输出S;否则转第二步,,结束算法.程序框图如右:3教师课时教案教问题与情境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5学过程及方法课堂检测1、右边的程序框图,输出S=__________2、设计计算13+33+53+…+993的算法程序,并画出相应的流程图。
《第14课 循环结构(二)》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五年级下册
![《第14课 循环结构(二)》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五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924345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72.png)
《循环结构(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循环结构(二)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在实际编程中的运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编程练习:要求学生使用循环结构,编写一段程序,要求程序能够输出从1到指定数字的所有整数。
例如,要求输出从1到10的所有整数。
2. 拓展任务:在编程练习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循环结构(如嵌套循环)编写一段程序,要求程序能够输出一个特定的图案或图形。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拓展任务进行合作完成。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求小组内成员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每个学生都需要独立完成编程练习,不能抄袭或借助他人帮助。
2. 按时提交: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逾期不候。
3. 代码规范:提交的代码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包括但不限于命名规范、缩进规范、注释规范等。
4. 创新性:在完成拓展任务时,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循环结构和算法,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四、作业评价1. 代码质量:评价学生的代码是否符合规范,是否能够正确实现预期的功能。
2. 完成情况:评价学生是否按时提交作业,是否完成了指定的任务。
3. 创新性: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是否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是否有所突破。
4. 小组合作:评价小组内成员的协作情况,是否能够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五、作业反馈在作业评价后,将向学生提供反馈,包括对代码质量的建议、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指导等。
同时,也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循环结构(二)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在实际编程中的运用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任务挑战,学生也将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第14课 循环结构(二)》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五年级下册
![《第14课 循环结构(二)》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五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dcef2a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22.png)
《循环结构(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巩固循环结构(二)的知识点,包括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使用方法,能够在实际编程中应用循环结构解决问题。
二、作业内容1. 编程练习:学生需选择一个具体的问题,如求一个数的阶乘、求一个数的平方等,使用for循环或while循环进行编程实现。
要求代码简洁易懂,逻辑正确。
2. 参考题目:提供几个参考题目,如求斐波那契数列、求一个数的阶乘、求一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等,供学生选择。
3. 问题解决策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理解循环结构在解决这类问题中的重要性,培养其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
2. 代码规范:要求代码规范,注释清晰,易于理解。
3. 时间限制: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一周内。
4. 问题反馈:如遇到问题,学生应及时向老师反馈,寻求帮助。
四、作业评价1. 代码质量:评价学生的代码是否符合规范,逻辑是否正确。
2. 问题解决能力: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是否能够运用循环结构,评价其问题解决能力。
3. 学习态度: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对待作业,是否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4. 创新性: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循环结构解决问题,评价其创新性。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老师会给予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改进。
2. 老师也会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循环结构。
3. 学生应根据反馈认真修改和完善作业,并积极参与下一次的作业练习。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循环结构的知识点,提高编程技能,同时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评价,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此外,老师也会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循环结构语句的使用,能够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出合理的循环程序,提高编程能力。
《第14课 循环结构(二)》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五年级下册
![《第14课 循环结构(二)》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五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1f45265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6.png)
《循环结构(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巩固循环结构(二)的知识点,包括循环的嵌套、循环的变量控制等,并能够在实际编程中应用这些知识。
二、作业内容1. 编程题:编写一个程序,要求用户输入一定数量的数字,程序将这些数字进行排序并输出。
可以使用循环结构来实现。
2. 实践题:设计一个简单的游戏,使用循环结构控制游戏进程,例如“石头、剪刀、布”游戏。
要求能够重复进行游戏,并根据循环嵌套和变量控制调整游戏规则。
3. 思考题:尝试使用不同的循环控制语句来实现不同的功能,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并总结循环结构在编程中的应用。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能抄袭或使用任何辅助工具。
2. 提交代码:学生需要将完成的程序或游戏代码提交到指定的平台上,以便教师进行评估。
3. 时间限制:作业提交时间限制为一周,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
4. 反馈与指导:教师将对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估,并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四、作业评价1. 代码质量:评价学生的代码是否符合规范,是否具有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2. 编程能力: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循环结构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在编程过程中是否有所创新和突破。
3. 问题解决能力: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对于编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否能够自主解决。
4. 团队协作:对于实践题和思考题,评价学生是否能够与同伴协作完成,共同解决问题和创新。
五、作业反馈1. 及时反馈:教师将在作业提交后的几个工作日内给予学生反馈,包括代码评估、问题和建议等。
2. 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反馈,教师将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循环结构知识。
3. 鼓励与支持:对于完成出色的学生,教师将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巩固循环结构(二)的知识点,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编程中。
作业内容丰富多样,旨在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14课循环结构(二)》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五年级下册
![《第14课循环结构(二)》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五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63a067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9.png)
《循环结构(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的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循环结构的基本认识,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循环结构中“重复执行”概念的理解,并能够初步运用循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练习(1)复习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循环的起始、条件和终止。
(2)通过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让学生掌握循环语句的书写规则和常见用法。
2. 编程实践操作(1)设计一个简单的程序,让学生使用循环结构实现一个计数器功能,从1数到10。
(2)挑战题目:编写一个程序,实现用户输入一个数字n,程序用循环打印出从1到n的所有数字。
3. 创意编程应用(1)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场景,设计一个与循环结构相关的实际项目。
例如,设计一个程序模拟“每日作息时间表”,用循环控制时间流逝,并在每个时间点执行相应的任务。
(2)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创意项目的设计与制作,促进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作业要求1. 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基础知识的练习部分。
2. 编程实践操作部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使用哪种编程软件或平台进行编程,但需确保代码的规范性和可读性。
3. 创意编程应用部分,学生需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与分工,最终提交一份完整的项目设计方案和部分实现代码。
4. 作业提交时需注明姓名、学号及完成时间,并确保作业的原创性。
四、作业评价1. 基础知识的练习部分,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答题正确率及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2. 编程实践操作部分,教师将根据代码的正确性、规范性和可读性进行评价,并给出相应的指导建议。
3. 创意编程应用部分,教师将根据项目的创意性、实用性和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作业进行讲评,指出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改进方向。
2. 对于优秀作业和创意作品,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和作业设计,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循环结构学案
![循环结构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17e37277232f60ddcca1a4.png)
§1.2.3循环结构一、教学目标:1.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流程图表表达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循环结构流程图;2.经过分析具体问题,抽象出算法的过程中培养抽象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理解循环结构的要素:循环体,循环终止条件二、教学过程:(一)复习:顺序结构特征图选择结构特征图(二)情景问题问题:你知道在申办奥运会的最后阶段。
国际奥委会是如何通过投票决定主办权归属的吗?你能用算法结构表述上面的操作过程吗?试用流程图表示上述算法:归纳:1.循环结构2.直到型循环结构特征图3.(1)循环体:(2)循环终止的条件:(三)例题1.写出求12345⨯⨯⨯⨯值的一个算法.分析:(1)思路1:优点:缺点:(2)思路2.优点:(3)用流程图表示写出求135799⨯⨯⨯⨯⨯的值的算法.并用流程图表示.(四)例题2:根据给出的算法,分析该算法所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并画出相应的流程图?S1 0S ←;S2 1I ←;S3 输入G ;S4 S S G ←+;S5 1I I ←+;S6 若I 不大于100,转S3;否则,转S7S7 /100A S ←;S8 输出A .思考:(1)S4与S5能否调换顺序?(2)能否将S5调至S3之前?(3)①阅读P15《探究—拓展》,区别两种循环结构②当型循环结构特征图③用当型循环结构表示例题2(五)练习1:先分步写出计算246100++++的一个算法,再画出流程图.练习2:下面表示了一个什么样的算法? i N 代表第i 个学生的学号, i G 代表第i 个学生的成绩. (1,2,,50i =) (六)小结:(七)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环结构学案(二)
复习:
1、循环结构(当循环、直到循环)
2、控制循环的方法1:计数法。
若需要循环次数为n,通常循环变量i初值为1,终值为n,步长为1,判断条件为i<=n,计数语句i=i+1位于循环体最后。
3、计数法练习:
【练习8】求S=1/2+1/4+…+1/2n的值,其中n由键盘输入。
【练习9】求s=1×2+2×3+3×4+4×5+…+n×(n+1)的值,其中n由键盘输入。
【练习10】求s=1-1/2+1/3-1/4+…-1/n的值(n为偶数,由键盘输入)。
新课:标志法
1、在循环次数确定的情况下,一般用计数法。
若循环次数
不确定,往往用设置标志性条件的方法来控制循环,称为
标志法。
2、设置标志性条件的方法通常有:以输入某一个特殊的数
据作为结束循环的标志;以循环体中某个或几个变量满足
规定条件作为结束循环的标志等。
【例1】求满足1+2+3+4+…+n>20最小的n值。
分析问题:
循环体:用变量s作为累加器,循环变量i作为每次累加的
数据。
循环条件:由于要求满足s>20的最小n,因此,循环条件可
以设定为s<=20,当s>20时,才退出循环。
由于当s>20后才能退出循环,而此时,前一次循环体内,
循环变量i已经又累加了1,所以,退出循环后,循环变量
i的值比满足条件的n的值大1,满足条件的最小的n应该
为i-1。
可用变量跟踪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算法、画流程图(见图)、运行程序
【练习2】求满足1+2+3+4+…+n<20最大的n值。
提示:巩固标志法,循环条件:s<20,循环体:s=s+i,i=i+1。
本例的结果为n=5。
在验证流程图时,却发现退出循环时,i=7,这是因为s必须超过结束标志才能退出循环,已经多加了一项数据,而i=i+1又位与 s=s+i之后,i又增加了1次。
因此满足条件的n的值应为n=i-2。
【例3】输入若干数x,当输入为999时结束,求输入数据的和s。
分析问题:
循环体:累加s=s+x,输入数据x。
循环条件:当输入数据x=999时结束,因此,进入循环的条件为x
≠999。
1、用当型循环处理时,由于要判断输入的数据x是否为999,因此在进入
循环结构前,先要输入一次x,如果x≠999,则进入循环,执行循环体:s=s+x,
并再次输入数据x;当输入数据x=999时,则退出循环。
2、如果在用当型循环处理时,循环体内先输入数据x,在把x累加到s中,
则会出现把结束标志999也累加到了s中的情况,输出时,必须减去最后输
入的数据x,即999。
3、如果用直到型循环处理,例如图d。
因为也是输入x在先,累加和判断
在后,结束标记数据999仍然累加到了s中,输出结果时,同样必须减去最
后输入的数据x,即999。
设计算法、画流程图(见图)、运行程序
【练习4】输入若干个正数,当输入为0时结束,求所有输入数据
的平均值ave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