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单位:盖州什字街学校年级:八年级设计者:吕庆涛时间:2017-05-13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中,理解并掌握用边来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会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以及严谨的书写表达,体会几何思维的真正内涵.
4、重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难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证明及应用.
关键:把握动手操作、观察、交流这一思想立线,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加以理解
二、学前准备
1.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教具:课本P45“探究”内容;补充材料制成幻灯片.
学生准备:复习平行四边形性质;学具:课本P45“探究”内容.
2 、学习方式:采用逆向思维来发现新的知识,通过交流形成知识体系.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平行四边形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平行四边形性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行四边形性质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行四边形性质1的逆命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行四边形性质1的逆命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新知
引入新课,启发学生:逆命题成立么?从而引出问题:以“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为例,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已知: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和BD交于O,OA=OC,OB=OD,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
∵在△AOD和△COB中, OA=OC,∠AOD=∠COB(对顶角相等),
OB=OD,
∴△AOD≌△COB(SAS),
∴∠OAD=∠OCB,
∴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理:△AOB≌△COD(SAS),
∴∠ABO=∠CDO,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让学生一齐复述内容)
继续探讨新课:
(1)请同学们作出一个四边形ABCD,使AB∥CD且AB=CD。
(2)请大家判定一下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探究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已知:在四边形ABCD 中,若AB ∥CD 且AB=CD 。
求证:在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提问学生引导回答)(1)应用定义证明。(2)应用判定1证明。
证明:方法一,应用定义证明(师板书,略)
方法二应用判定1证明(学生练习证明,挑选几个学生完成的投影分析)
三、例题讲解,应用所学
例3(幻灯片投影)
如图, ABCD 的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E 、F 是AC 上的两点,并且AE=CF .
求证 :四边形BFDE 是平行四边形.
A
C B O
F E
D
分析引导:例3的证明方法有多种,思路1:用课本的证法,依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性质为方向,用AE=CF ,可得OE=OF ,OB=OD ,从而得证.思路2:连接BE 、DF ,•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四边形BFDE 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思路3:证明△ADE •≌△BCF •得到DE=BF ,∠DEO=∠BFO .从而推出DE ∥BF ,也就是说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方法来证.但课本的证法最简单.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分析例3,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路来证明例3.•拓宽学生的思维,请部分学生上讲台演示.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对例3提出不同的证明思路.•踊跃上台“板演”.
【设计意图】以例3为典型,适度点拨学生一题多证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将上面的三种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进行应用、归纳,形成切入点,但要注意采用最优证法.
五、课堂小结:
平行四边形判定:
1.边的关系: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
2.角的关系: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
3.对角线的关系: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47练习1,2,4 P50习题4,5,6,10,12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