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川剧变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_付令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川 剧 院 的 表 演 艺 术 家“小 叫 天 ”邹 西 池,《治中山》中扮演乐羊 子 悲 愤 地 啜 饮 其 子 肉 羹,借用一些净角的功架,吹金粉变脸,极好地刻 画人物形 象 并 给 予 道 德 评 价。 “川 东 花 脸 ”罗 开 堂的再传弟子谢国祥在白蛇传中扮演青蛇则合理 使用了抹脸技法。这些变脸手法能在一定时空内 完成角色转换,承载不同的神态、情态和心态,表 现剧中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突然变化,达到 “相随心变”的艺术效果。
变脸演出的“市场化”不是洪水猛兽,它可将 变脸绝活发扬光大,也可增加演员收入。九十年 代后期至本世纪前几年,央视春晚舞台先后邀请 彭登怀、何洪庆等人表演变脸,极大地提升了变脸 和地方戏曲的知名度、美誉度。彭登怀这位技术 老专家在新加坡等地更是不断刷新在一定时间内 变脸、回脸的张数,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后来的 收徒刘德 华 起 争 议、彭 登 怀 参 演 电 视 剧《笑 傲 江 湖》、湘剧曾金贵声称破译变脸、四川省川剧院申
对此,不必排斥与害怕,大家一起来研究才更 有发展。但保密与传承确实是一对矛盾,笔者认 为应该对传承模式和规模进行规范。采用师带徒 模式较好,一是能够将传承人数限定在一定规模, 防止学校教育的学习群体过大,失去其本身的神 秘性; 二是传统的“一带一”模式能够保证传授质 量; 三是师门、门派等形成品牌,发挥自我约束和 市场选择作用。 3. 3 强化行业自律
收稿日期: 2013 - 04 - 02 作者: 付令( 1977 - ) ,男,双硕士,主要从事民航安全管理、民间艺术等研究工作。
第3 期
付 令: 试谈川剧变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79
运作,变脸演出市场较散、水准参差不齐,且内容 较为单一。本人初步估计,目前活跃在成都商业 演出市场的变脸演员不下百位,在餐馆、剧场、公 园、商场等场所都可见到变脸演出。单一的变脸、 吐火等演出,一些本地人逐渐看腻了,似乎成了外 地人和外国人专供了。脸谱中也开始出现哆啦 A 梦、奥特曼、喜羊羊了,但背景音乐始终还是川籍 军旅歌唱家陈小涛的《变脸》。无疑,变脸已经魔 术化、杂耍化了。
其实,川剧变脸最早也没这么神秘。很多川 剧团的某一位武生都会的这个行当,经过这二三 十年的热炒而变神秘了。早在 1990 年代公开出 版的周企何 编 著 的《川 剧 概 览 》等 书 已 经 将 变 脸 的技法、工艺、质材做了非常详尽的描述。在四川 川剧界争议刘德华学变脸之前,窦文涛已经在重 庆市川剧院拜师学会了变脸并在重庆卫视春晚亮 相。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Textile College
第 30 卷第3 期( 总第109 期) 2013 年7 月
Vol . 3 0 ,No . 3 ( Sum 1 0 9 )
文章编号: 1008 - 5580( 2013) 03 - 078 - 03
试谈川剧变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变脸确实已经没有秘密了。几年前,黑人兄 弟等“国际友人”已经学会了变脸,在日韩新加坡 等地也能见到变脸表演。刘德华也早已学会变 脸,就在文化部门和川剧界正在讨论变脸是否属 于国家机密,是否可外传时。“传内不传外,传男 不传女”的 时 代 已 经 过 去 了,变 脸 王 何 洪 庆 就 教 授了女徒弟。曾经想学而不得,求学无门的何洪 庆、彭登怀等人应该感慨,被剧团指定学变脸却怕 担责任而不愿意学的王道正也应该感慨。
变脸也可借鉴多种艺术形式。传统的戏曲、 说唱、杂技等,甚至包括现代电声音乐、魔术等,新 的形式可大胆尝试,技巧为艺术服务。可以考虑 以变脸为主要技法、手段,承载戏剧冲突,发展变 脸短剧等演出形式等。笔者大胆设想,传统的变 脸,结合现在很逼真的脸模技术,加上现在已较成 熟的变衣技术,或者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不一样的 艺术魅力、震颤、幽默等。而川剧或许可以找到一 个另类切入点,向复兴、振兴迈进。
之间既矛盾又共融。通过回顾分析近代川剧绝活变脸的产生与发展,得出结论: 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变脸
艺术,不断改进器材、技艺,建立良好的传承交流机制,形成行业自律机制,规范演出市场,才能保持其长
久生命力。
关键词 川剧变脸 川剧绝活 重庆川剧 渝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 J825
文献标识码: A
如今,川剧变脸演出已很常见,在很多城市的 文艺演出、庆典,都有变脸加盟。可以说,变脸这 一艺术形式得到了大家的喜爱。但随着时间的推 移和变脸演出的单一化,很多人对变脸的新鲜感 消退了不少。
1 热闹非凡的“变脸”
上世纪九十年代,二胡演员出身的彭登怀敏 锐地发觉到四川成都夜间演出市场的巨大潜力和 现实需求后,率先将《白蛇传》中法器紫金铙钵的 变脸绝活从川剧剧目中独立出来,以短、平、快、绝 的演出形式,在各大夜总会演出、赶场子,大受好 评。这种演出满足了人们猎奇心理而又富有娱乐 性。川剧界享有“变脸大师”声誉的王道正、被称 作“变脸王”的何洪庆,也 尝 试 进 行 这 类 商 业 演 出,但因路子太正、戏曲味太浓而水土不服,又回 归了传统川剧舞台。
3. 4 促进技术进步与艺术创新 成都市川剧院蔡少波等人正研究变脸、吐火
等川剧绝活在器材与技术上的改进、革新。这是 很有必要的。新材料、新工艺是我国创新驱动发 展的重点领域。新材料可以用于制造飞机、航母、 飞船,自然也可用于丰富川剧艺术表现。配合声、 光、电技术,吐火技术的安全与环保,变脸变更多、 更快、更多彩是完全可行的。
总之,变脸不应封闭固守,而是敞开心态与外 界交流发展。市场化是变脸艺术的回归与发展。 要通过行业自律,规范变脸技艺传承模式,防止低 水平变脸演出的泛滥,保护和发扬好这一传统艺 术。
参考文献
[1]蒋维明. 川剧“变脸”的历史真相[J]. 成都大学学 报( 社科版) ,2009( 3) .
[2]http: / / baike. baidu. com / view /188576. htm. [3]万平,蔡少波. 川剧吐火、变脸绝技的历史传承与 器材改进[J]. 四川戏剧,2010( 2) . [4]彭登怀. 我与川剧变脸[J]. 中国戏剧,2003( 2) .
应当说,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什么秘密可守住。 刘谦春晚魔术一播出,马上有人同步解密,何况早 已有之的变脸呢。魔术也好,川剧的变脸、吐火、 藏刀等绝活也好,自然有其诀窍、门子。行规自是 不能解密,否则有违职业道德,招致唾弃。魔术解 密类节目收视率高却一定会遭遇抵制也是同理。
大众追求的是虚幻的真实来自百度文库需要有艺术震撼力的 表演。
2 热闹背后的思索
2. 1 逐渐落寞的川剧 戏曲艺术起源于民众生产生活,扎根于民间,
老百姓喜闻乐见。这与时代背景、传播方式,甚至 民众生产劳作和生活方式分不开。戏曲本身是满 足市场需求的。目前戏曲演出市场特别是川剧演 出市场的不景气是多方面的。文化多元、生活节 奏加快、娱乐方式多样化、传播形态多样化,以及 欧美强势文化入侵,使得不少人远离戏曲。而事 业单位管理的文化机构先天对市场需求不敏感。 虽然这些年有不少文化单位、演出机构的成功转 型改制,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效益,但川剧市场整体 仍是颓势,观众流失,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沈铁 梅主持的重庆市川剧院屡获梅花大奖,却仍然叫 好不够叫座。四川省出台了“川剧八条”,也未见 明显成效。 2. 2 守不住的变脸秘密
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一是成立行业协会,吸 收有实力的演员加盟,并力争让协会成为行业代 言人。二是认证具备相应能力和实力的教员,引 导培训与演出市场。三是签订保密协议,自觉恪 守职业道德。四是督促规范教授过程,不只是技 术,而是强化内在的艺术感染力。五是规定学员 不成熟不得演出。六是鼓励技艺创新、进步,允许 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七是研究传承群体的规模。
请专利未果、四川省文化厅和国家文化部不时表 态反对泄密变脸,以及变脸是否属于国家机密的 争议,一再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一些媒体也神乎 其神地渲染,说连日本最先进的高速摄像机也无 法发现变脸的秘密。这当然也非常符合一些民众 “中国强”的审美情趣。但人们不禁要问,变脸真 有那么神奇、神秘吗?
图 1 作者排练变脸
市场虽大,但观众也会日久生厌。为变脸而 变脸,为 炫 技 而 炫 技,长 此 以 往 观 众 是 不 会 买 账 的。曾有一度有人从变脸市场的火爆看到振兴川 剧的 机 遇,在 川 剧 演 出 中 大 量、泛 滥 使 用 变 脸 技 法,结果贻笑大方。变脸,也是四川成都的一张名 片,变脸元素在期刊、城市宣传片等大量使用。赏 变脸与游武侯祠、看熊猫、品川菜等并列为到四川 成都的必备体验项目。但不同于宽窄巷子等商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变脸技术的不断进步与 丰富。我们没有理由故步自封,不应该排斥新的
80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年 7 月
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和现代舞 台技术等手段,丰富和发展变脸技艺。对于演出 市场竞争,这是好事,但对一些品质低下的演出应 该限制,对泛滥的市场应该引导。对变脸技艺的 传承,也应该做一些规范,包括行业自律。 3. 2 规范传承模式
变脸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央视星光大道等 节目,一些地方选手( 往往不是四川和重庆的) 动 不动就上演变脸,配以“中华戏曲久流传”之类假 大空的歌词,滥用、乱用变脸技法,甚至当着摄像 机镜头拉门子,外加舞刀弄枪,争取理想的个人名 次。这完全是对变脸绝活的一种糟蹋。
变脸大师王道正也一再批评一些川剧演员贪 图钱财,私下教授变脸。即使是最市场化、最否认 变脸国家机密说的彭登怀也对变脸的泛滥而深感 痛心。对后者,这当然一方面是对别人打破技术 垄断,有了竞争的一种无奈,另一方面更是对变脸 演出烂、滥、乱现状的惋惜。
3 变脸的传承与发展
3. 1 对“斗戏”历史的反思 从变脸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变脸技艺不是
封闭和一 成 不 变 的。 虽 然 川 剧 中 早 有“变 脸 ”的 基础性技术,但真正意义上的变脸却起源于上世 纪初。小生泰斗康子林 ( 1870 - 1930 ) 在与川南 “曹大王”曹俊臣( 1882 - 1946) “斗艺”而在《归 正楼》中侠客贝戎“三变化身”技艺的发展。最初 他使用的是早已存在的传统技法———扯脸壳。曹 俊臣发明了抹粉火并抹去脸谱。而康子林的做法 则从画好脸谱的草纸到夹皮纸,由硬及软并露出 眼睛,并从北方曲艺“拉洋片”得到启发,“走脸” 的方法进步为扯线。这些技巧不是卖弄,而是为 人物刻画服务。被认为变脸始祖的康子林因“斗 艺”而发 展 出 踢 慧 眼、变 脸 技 巧,提 升 了 翎 子 功、 水发功等技法。他随后在《八阵图》中使用了“吹 脸”手 法———他 扮 演 的 陆 逊 仓 皇 跌 倒,吹 起 灰 粉 贴于脸上的油彩,刻画出了人物面如死灰的绝望、 恐惧心态。1930 年代,康子林在四川“省会”重庆 ( 刘湘政府) 接下数十场演出,积劳成疾,在最后 一场《八阵 图 》中,圆 满 地 展 示 的 吹 脸 技 法,悲 壮 地倒在了舞台上。
付令
(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 回顾和剖析探讨了当代川剧变脸技艺为适应演出市场需求而逐步成为独立的演出形式的情
况,指出火热演出市场背后潜在的风险与挑战,即变脸演出市场的热闹而川剧的整体落寞,以及变脸的
杂耍化、泛滥化、重复化趋势。在网络信息时代,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变脸艺术的传承发展与保密保护
变脸演出的“市场化”不是洪水猛兽,它可将 变脸绝活发扬光大,也可增加演员收入。九十年 代后期至本世纪前几年,央视春晚舞台先后邀请 彭登怀、何洪庆等人表演变脸,极大地提升了变脸 和地方戏曲的知名度、美誉度。彭登怀这位技术 老专家在新加坡等地更是不断刷新在一定时间内 变脸、回脸的张数,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后来的 收徒刘德 华 起 争 议、彭 登 怀 参 演 电 视 剧《笑 傲 江 湖》、湘剧曾金贵声称破译变脸、四川省川剧院申
对此,不必排斥与害怕,大家一起来研究才更 有发展。但保密与传承确实是一对矛盾,笔者认 为应该对传承模式和规模进行规范。采用师带徒 模式较好,一是能够将传承人数限定在一定规模, 防止学校教育的学习群体过大,失去其本身的神 秘性; 二是传统的“一带一”模式能够保证传授质 量; 三是师门、门派等形成品牌,发挥自我约束和 市场选择作用。 3. 3 强化行业自律
收稿日期: 2013 - 04 - 02 作者: 付令( 1977 - ) ,男,双硕士,主要从事民航安全管理、民间艺术等研究工作。
第3 期
付 令: 试谈川剧变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79
运作,变脸演出市场较散、水准参差不齐,且内容 较为单一。本人初步估计,目前活跃在成都商业 演出市场的变脸演员不下百位,在餐馆、剧场、公 园、商场等场所都可见到变脸演出。单一的变脸、 吐火等演出,一些本地人逐渐看腻了,似乎成了外 地人和外国人专供了。脸谱中也开始出现哆啦 A 梦、奥特曼、喜羊羊了,但背景音乐始终还是川籍 军旅歌唱家陈小涛的《变脸》。无疑,变脸已经魔 术化、杂耍化了。
其实,川剧变脸最早也没这么神秘。很多川 剧团的某一位武生都会的这个行当,经过这二三 十年的热炒而变神秘了。早在 1990 年代公开出 版的周企何 编 著 的《川 剧 概 览 》等 书 已 经 将 变 脸 的技法、工艺、质材做了非常详尽的描述。在四川 川剧界争议刘德华学变脸之前,窦文涛已经在重 庆市川剧院拜师学会了变脸并在重庆卫视春晚亮 相。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Textile College
第 30 卷第3 期( 总第109 期) 2013 年7 月
Vol . 3 0 ,No . 3 ( Sum 1 0 9 )
文章编号: 1008 - 5580( 2013) 03 - 078 - 03
试谈川剧变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变脸确实已经没有秘密了。几年前,黑人兄 弟等“国际友人”已经学会了变脸,在日韩新加坡 等地也能见到变脸表演。刘德华也早已学会变 脸,就在文化部门和川剧界正在讨论变脸是否属 于国家机密,是否可外传时。“传内不传外,传男 不传女”的 时 代 已 经 过 去 了,变 脸 王 何 洪 庆 就 教 授了女徒弟。曾经想学而不得,求学无门的何洪 庆、彭登怀等人应该感慨,被剧团指定学变脸却怕 担责任而不愿意学的王道正也应该感慨。
变脸也可借鉴多种艺术形式。传统的戏曲、 说唱、杂技等,甚至包括现代电声音乐、魔术等,新 的形式可大胆尝试,技巧为艺术服务。可以考虑 以变脸为主要技法、手段,承载戏剧冲突,发展变 脸短剧等演出形式等。笔者大胆设想,传统的变 脸,结合现在很逼真的脸模技术,加上现在已较成 熟的变衣技术,或者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不一样的 艺术魅力、震颤、幽默等。而川剧或许可以找到一 个另类切入点,向复兴、振兴迈进。
之间既矛盾又共融。通过回顾分析近代川剧绝活变脸的产生与发展,得出结论: 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变脸
艺术,不断改进器材、技艺,建立良好的传承交流机制,形成行业自律机制,规范演出市场,才能保持其长
久生命力。
关键词 川剧变脸 川剧绝活 重庆川剧 渝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 J825
文献标识码: A
如今,川剧变脸演出已很常见,在很多城市的 文艺演出、庆典,都有变脸加盟。可以说,变脸这 一艺术形式得到了大家的喜爱。但随着时间的推 移和变脸演出的单一化,很多人对变脸的新鲜感 消退了不少。
1 热闹非凡的“变脸”
上世纪九十年代,二胡演员出身的彭登怀敏 锐地发觉到四川成都夜间演出市场的巨大潜力和 现实需求后,率先将《白蛇传》中法器紫金铙钵的 变脸绝活从川剧剧目中独立出来,以短、平、快、绝 的演出形式,在各大夜总会演出、赶场子,大受好 评。这种演出满足了人们猎奇心理而又富有娱乐 性。川剧界享有“变脸大师”声誉的王道正、被称 作“变脸王”的何洪庆,也 尝 试 进 行 这 类 商 业 演 出,但因路子太正、戏曲味太浓而水土不服,又回 归了传统川剧舞台。
3. 4 促进技术进步与艺术创新 成都市川剧院蔡少波等人正研究变脸、吐火
等川剧绝活在器材与技术上的改进、革新。这是 很有必要的。新材料、新工艺是我国创新驱动发 展的重点领域。新材料可以用于制造飞机、航母、 飞船,自然也可用于丰富川剧艺术表现。配合声、 光、电技术,吐火技术的安全与环保,变脸变更多、 更快、更多彩是完全可行的。
总之,变脸不应封闭固守,而是敞开心态与外 界交流发展。市场化是变脸艺术的回归与发展。 要通过行业自律,规范变脸技艺传承模式,防止低 水平变脸演出的泛滥,保护和发扬好这一传统艺 术。
参考文献
[1]蒋维明. 川剧“变脸”的历史真相[J]. 成都大学学 报( 社科版) ,2009( 3) .
[2]http: / / baike. baidu. com / view /188576. htm. [3]万平,蔡少波. 川剧吐火、变脸绝技的历史传承与 器材改进[J]. 四川戏剧,2010( 2) . [4]彭登怀. 我与川剧变脸[J]. 中国戏剧,2003( 2) .
应当说,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什么秘密可守住。 刘谦春晚魔术一播出,马上有人同步解密,何况早 已有之的变脸呢。魔术也好,川剧的变脸、吐火、 藏刀等绝活也好,自然有其诀窍、门子。行规自是 不能解密,否则有违职业道德,招致唾弃。魔术解 密类节目收视率高却一定会遭遇抵制也是同理。
大众追求的是虚幻的真实来自百度文库需要有艺术震撼力的 表演。
2 热闹背后的思索
2. 1 逐渐落寞的川剧 戏曲艺术起源于民众生产生活,扎根于民间,
老百姓喜闻乐见。这与时代背景、传播方式,甚至 民众生产劳作和生活方式分不开。戏曲本身是满 足市场需求的。目前戏曲演出市场特别是川剧演 出市场的不景气是多方面的。文化多元、生活节 奏加快、娱乐方式多样化、传播形态多样化,以及 欧美强势文化入侵,使得不少人远离戏曲。而事 业单位管理的文化机构先天对市场需求不敏感。 虽然这些年有不少文化单位、演出机构的成功转 型改制,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效益,但川剧市场整体 仍是颓势,观众流失,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沈铁 梅主持的重庆市川剧院屡获梅花大奖,却仍然叫 好不够叫座。四川省出台了“川剧八条”,也未见 明显成效。 2. 2 守不住的变脸秘密
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一是成立行业协会,吸 收有实力的演员加盟,并力争让协会成为行业代 言人。二是认证具备相应能力和实力的教员,引 导培训与演出市场。三是签订保密协议,自觉恪 守职业道德。四是督促规范教授过程,不只是技 术,而是强化内在的艺术感染力。五是规定学员 不成熟不得演出。六是鼓励技艺创新、进步,允许 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七是研究传承群体的规模。
请专利未果、四川省文化厅和国家文化部不时表 态反对泄密变脸,以及变脸是否属于国家机密的 争议,一再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一些媒体也神乎 其神地渲染,说连日本最先进的高速摄像机也无 法发现变脸的秘密。这当然也非常符合一些民众 “中国强”的审美情趣。但人们不禁要问,变脸真 有那么神奇、神秘吗?
图 1 作者排练变脸
市场虽大,但观众也会日久生厌。为变脸而 变脸,为 炫 技 而 炫 技,长 此 以 往 观 众 是 不 会 买 账 的。曾有一度有人从变脸市场的火爆看到振兴川 剧的 机 遇,在 川 剧 演 出 中 大 量、泛 滥 使 用 变 脸 技 法,结果贻笑大方。变脸,也是四川成都的一张名 片,变脸元素在期刊、城市宣传片等大量使用。赏 变脸与游武侯祠、看熊猫、品川菜等并列为到四川 成都的必备体验项目。但不同于宽窄巷子等商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变脸技术的不断进步与 丰富。我们没有理由故步自封,不应该排斥新的
80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年 7 月
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和现代舞 台技术等手段,丰富和发展变脸技艺。对于演出 市场竞争,这是好事,但对一些品质低下的演出应 该限制,对泛滥的市场应该引导。对变脸技艺的 传承,也应该做一些规范,包括行业自律。 3. 2 规范传承模式
变脸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央视星光大道等 节目,一些地方选手( 往往不是四川和重庆的) 动 不动就上演变脸,配以“中华戏曲久流传”之类假 大空的歌词,滥用、乱用变脸技法,甚至当着摄像 机镜头拉门子,外加舞刀弄枪,争取理想的个人名 次。这完全是对变脸绝活的一种糟蹋。
变脸大师王道正也一再批评一些川剧演员贪 图钱财,私下教授变脸。即使是最市场化、最否认 变脸国家机密说的彭登怀也对变脸的泛滥而深感 痛心。对后者,这当然一方面是对别人打破技术 垄断,有了竞争的一种无奈,另一方面更是对变脸 演出烂、滥、乱现状的惋惜。
3 变脸的传承与发展
3. 1 对“斗戏”历史的反思 从变脸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变脸技艺不是
封闭和一 成 不 变 的。 虽 然 川 剧 中 早 有“变 脸 ”的 基础性技术,但真正意义上的变脸却起源于上世 纪初。小生泰斗康子林 ( 1870 - 1930 ) 在与川南 “曹大王”曹俊臣( 1882 - 1946) “斗艺”而在《归 正楼》中侠客贝戎“三变化身”技艺的发展。最初 他使用的是早已存在的传统技法———扯脸壳。曹 俊臣发明了抹粉火并抹去脸谱。而康子林的做法 则从画好脸谱的草纸到夹皮纸,由硬及软并露出 眼睛,并从北方曲艺“拉洋片”得到启发,“走脸” 的方法进步为扯线。这些技巧不是卖弄,而是为 人物刻画服务。被认为变脸始祖的康子林因“斗 艺”而发 展 出 踢 慧 眼、变 脸 技 巧,提 升 了 翎 子 功、 水发功等技法。他随后在《八阵图》中使用了“吹 脸”手 法———他 扮 演 的 陆 逊 仓 皇 跌 倒,吹 起 灰 粉 贴于脸上的油彩,刻画出了人物面如死灰的绝望、 恐惧心态。1930 年代,康子林在四川“省会”重庆 ( 刘湘政府) 接下数十场演出,积劳成疾,在最后 一场《八阵 图 》中,圆 满 地 展 示 的 吹 脸 技 法,悲 壮 地倒在了舞台上。
付令
(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 回顾和剖析探讨了当代川剧变脸技艺为适应演出市场需求而逐步成为独立的演出形式的情
况,指出火热演出市场背后潜在的风险与挑战,即变脸演出市场的热闹而川剧的整体落寞,以及变脸的
杂耍化、泛滥化、重复化趋势。在网络信息时代,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变脸艺术的传承发展与保密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