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桃花源记》.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教材知识梳理:桃花源记正式完美版
![中考语文文言文教材知识梳理:桃花源记正式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249a82eeed630b1c58eeb530.png)
9.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1)①悉:__________
②垂髫:完_全__,__都_____ ③怡然: _借__指__儿__童____ (2)译文(画线愉句快)的:样这_子_里__的__人__们__来__来__往__往__耕__种__ _作__,__男__女__的__穿__戴__,__都__和__桃__花__源__以__外__的__世__
提示:“问所从来”宾语前置,即“问从所来
”。
11.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 。 (1)①要:______
②咸: _邀__请_____ ③问讯:都_,__全_____ (2)译文:_他__询就__问邀__消请_息_(__渔__人__)__到__自__己__家__里__去__,__摆__ _酒__杀__鸡__做__饭__菜__。__村__子__里__的__人__听__说__有__这__样__一 _都__来__打__听__消__息__。__
12.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①先世:前__辈__,__祖__先__ ②间隔: _隔__断__,__隔__绝_ (2)①妻子:古义: _妻__子__和__子__女__ ,今义:男子的
配偶。 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有绝出境路:的古境义地:。 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 (3)译文:__他__们__自__己__说__前__代__祖__先__为__了__躲__避__秦__朝__时__
不要说 (1)示无条论件:不古同义而:结___果__不__变,。今义:连词,表
(2)乃:__竟__,__竟__然__
(3)译文:(__他__们__)__问__起__现__在__是__什__么__朝__代__,__竟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6《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学生版+解析)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6《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学生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dca45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ec.png)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作品1.本文选自,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一字名,世称,自号“”。
诗人,散文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等。
二、内容概括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安排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
(开端)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三、字音字形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 )陌()交通黄发垂髫()妻子邑()人间()隔语( )云诣()太守刘子骥()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1、缘溪行2、落英缤纷3、甚异之4、豁然开朗5、俨然6、阡陌交通7、黄发垂髫8、怡然自乐9、具答之10、咸来问讯11、率妻子邑人12、绝境13、不复出焉14、无论魏晋15、延至家16、处处志之17、欣然前往18、无问津者19、便扶向路。
扶:;向:20、便要还家。
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2、欣然规往23、寻病终(二)通假字“要”通“”,。
“具”通“”,。
(三)词类活用(1)林尽水源(2)渔人甚异之(3)复前行(4)欲穷林(5)不复出焉(6)处处志之(7)未果(四)古今异义(1)无论(古义:今义:)(2)妻子(古义:今义:)(3)绝境(古义:今义:)(5)鲜美(古义:今义:)(6)交通(古义:今义:)(7)不足(古义:今义:)(8)仿佛(古义:今义:)(五)一词多义。
桃花源记知识梳理.docx
![桃花源记知识梳理.docx](https://img.taocdn.com/s3/m/efcf9ec8d1f34693daef3e86.png)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答: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
依次写了发现桃源→进入桃源→拜访桃源→离开、再寻桃源。
2.第一段中描写的桃花林美好景色的语句有哪些有什么作用答:语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作用:1)此景物带有神秘色彩,暗示下文将要出现奇境;2)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 3)为下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3.在桃花源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融为和谐完美的统一。
讨论一下具体表现在哪里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皆出酒食”。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4.渔人在桃花源里看到了什么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桃源内的自然环境及桃源人的生活情况的)说明了什么(从中我们能看出些什么,试概括一下)。
答: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自然景象:环境优美宁静)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社会景象:生活安乐幸福)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联系全文,你认为渔人说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来答: 1) 一是渔人向桃源中人介绍了外边的朝代更迭,世事动乱的情况以及人们遭遇的疾苦。
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2 )因为渔人所说的秦末以来的历史,是桃源人不知而世人熟知的,一一写出来就显得累赘,与行文主旨无关;这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6.桃源人为什么“叹惋”答:桃源中人听了渔人的介绍后,为桃源外的世界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叹惋”渗透着桃源中人对外界乱世中人们的感叹与同情。
7.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对待渔人的呢由此能看出桃源中生活着怎样的一群人呢答: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初三语文知识点桃花源记知识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初三语文知识点桃花源记知识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https://img.taocdn.com/s3/m/f609b758680203d8cf2f24ba.png)
初三语文知识点:桃花源记知识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
编辑了桃花源记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ﻪﻭ一、文学常识ﻭ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二、文言词语ﻭ[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三、课文1.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ﻪﻭ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ﻪﻭ2.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ﻭ3.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ﻪ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ﻪ5.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桃花源记课文原文译文及知识点.doc
![桃花源记课文原文译文及知识点.doc](https://img.taocdn.com/s3/m/6db82e41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c.png)
桃花源记课文原文译文及知识点《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以捕鱼为生的武陵人。
(有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前行,忘记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夹杂其它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眼前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
(渔人)又向前划行,想走到这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源头消失了,就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离开船,从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
(渔人)又向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有平坦宽广的土地,房屋整整齐齐,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
田间小路互相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人们在村落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开开心心,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那人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DOC范文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DOC范文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f1e00be83d049649b66584e.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一、疏通文意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二、字音字形便要还家;豁;髫;诣;骥;郡;阡陌;俨然三、文学常识a)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又名_____,字________,谥号_______,因此后世人称他为________,别号________,____时著名的________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相关作品:《桃花源诗》《归去来兮辞》还有我们学过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的一句流传较广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体--------记:作为一种文体,又可以有游记和碑记的分别。
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如、、碑记虽也是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但它与游记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四、四、字词小结.古今异义词:_____古义:__________今义:新鲜_____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交通运输______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_____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_____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不管_____古义:今义:这样_____古义:今义:形容很像______古义:今义:不充足,不满___古义:今义:缘故,缘分_____古义:今义:延长.延伸_____古义:今义:口液______古义:___________;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局外人_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似乎,好像_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乐观,畅快_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志气一词多义舍:便舍船_______寻:寻向所志___________屋舍俨然_______寻病终___________志:处处志之________向:寻向所志____________寻向所志________眈眈相向对着为:捕鱼为业_______中:中无杂树_________不足为外人道______晋太元中__________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其中往来种作__________之:忘路之远近________渔人甚异之________闻之,欣然规往__________处处志之________其:复前行,欲穷其林________既出,得其船___________词类或用: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复前行,欲穷其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词多义:复:复前行/不复出焉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寻向做志/寻病终志:处处志之/寻向做志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_______________。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f8dfe87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52.png)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2、文体知识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通过记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分类:主要分为碑记、游记、杂记三种。
碑记是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3、写作背景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
![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cc4d70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e.png)
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桃花源记中考知识点》①基本定义:《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写的一篇散文。
讲的是一个渔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这个地方与世隔绝,居民生活美好宁静,渔人离开后再去找就找不到了。
②重要程度:在初中语文里挺重要的。
它是文言文的经典篇章,能让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像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啥的,也能锻炼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③前置知识:要先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像“之”“而”“其”这些词常见的意思得了解,还有文言文的句式。
④应用价值:能提升大家对文言文的理解,也能从中学到一些描写田园生活的表达,在写作文描绘美好地方的时候可以借鉴。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体系里,是经典的精读课文,和其他描写古代社会景象、表达思想情感的文言文相关。
②关联知识:和古代文化里的隐逸文化、农耕文化有关,还和其他文学作品里的理想乡概念有联系,像《格列佛游记》里的慧骃国也有点类似世外桃源那种感觉。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对文言文功底要求高一些,有些实词的生僻用法不好理解,像“阡陌交通”里的“交通”古今异义,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交通工具那些,而是交错相通的意思。
- 关键点:理解作者表达的那种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归隐田园的思想。
④考点分析:在中考中很重要,考查方式有字词解释,像解释“便扶向路”的“扶”(沿着、顺着);句子翻译,比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要准确翻译;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详细讲解- 【文学文化类】①背景介绍:-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乱世,那时候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他对这种现实不满,但又无力改变,就创作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是他理想中的田园生活世界。
就像我们现在压力大的时候也会幻想一个没有压力惬意的地方一样。
②内容赏析:- 文本解读:从开头渔人忘路之远近,到发现桃花源,进入后看到里面的田园风光、安居乐业的居民,再到离开后找不到路,整体故事充满奇幻色彩。
- 主题分析:主题就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4617bd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89.png)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是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短篇散文。
本文将对《桃花源记》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杰作。
一、作品背景《桃花源记》写作于东晋时期,是陶渊明在当时政治动荡的局势下,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的产物。
通过描绘一个隐秘而宁静的理想乡村,作者传递了他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和态度。
二、故事梗概《桃花源记》故事发生在一个偶然的时机。
陶渊明偶然间迷入一个隐藏世外桃源,那里的居民与外界完全隔绝,过着和谐、快乐的生活。
他们不知世间的纷扰和恶劣环境,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社区。
陶渊明在这里度过了数月的时光,感受到了久违的宁静与自由。
最终,他决定告别桃花源,回到现实社会。
三、主要人物1. 陶渊明:本文的作者,文学家,也是故事中的主要角色。
他代表了普通人对现实社会困苦生活的厌倦,对理想世界的渴望。
2. 桃花源居民:他们生活在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
他们勤劳守望,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四、主题思想1. 恢复原始生活:《桃花源记》表达了对原始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现实生活困顿的情况下,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恢复纯真和宁静。
2. 乡村幸福:文中描绘了桃花源居民和谐、快乐的生活状态,强调了农村生活的优点与价值。
3.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桃花源记》通过隐喻的手法,批判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反抗。
五、艺术手法1. 自然描写:《桃花源记》以丰富细腻的自然描写为主线,通过描绘桃花的盛开、山水的美丽、鸟语花香的景象,展示了自然的神秘而美好。
桃花源记中考考点知识梳理
![桃花源记中考考点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ce36538a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4.png)
桃花源记中考考点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1. 作者- 陶渊明,东晋诗人。
名潜,字元亮。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2. 出处二、重点字词1.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如“便要还家”。
2. 古今异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例句:“芳草鲜美”。
- 今义:(味道)新鲜。
-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例句:“阡陌交通”。
-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 古义:妻子和儿女。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今义:男子的配偶。
-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例句:“无论魏晋”。
-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3. 一词多义- 舍- 舍弃。
“便舍船”。
- 房屋。
“屋舍俨然”。
- 寻- 寻找。
“寻向所志”。
- 不久。
“寻病终”。
- 做标记。
“处处志之”。
- 标记。
“寻向所志”。
- 为- 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 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句子翻译1.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渔人)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4.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5.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6.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完整word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文档
![完整word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d9ebadd92f60ddccdb38a0b0.png)
《桃花源记》文言文知识点一、理解性默写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句子: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②描述桃花林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绚烂。
③本文中描述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状况)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绚烂。
④渔人 " 欲穷其林 " 的原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绚烂。
渔人甚异之。
⑤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句子是: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⑥本文中描述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⑦本文中描述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平易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此中来往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⑧本文中描述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状况(或:描述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⑨本文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朴素的句子有:A.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⑩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二、【文学知识】1、作家作品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时期)伟大诗人,字元亮,名潜,又名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少时虽很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纷乱不安,有志难酬。
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 ,弃官回乡今后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类: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
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今今后代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他创始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回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他的诗文,多描述农村生活情味,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崇敬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录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录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谈论或感想。
这篇“记”本质上就是《桃花源诗》的序,也许说引子。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https://img.taocdn.com/s3/m/7310a337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d.png)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原文全览(注意加点字的写法)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实词1.落英:落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惊异,诧异。
4.俨然:整齐的样子。
5.桑竹之属:类。
6.鲜美:新鲜美好。
7.缘:沿着,顺着。
8.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9.咸:全,都。
10.穷:尽。
11.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3.延:邀请。
14.不足:不必,不值得。
15.扶:沿着、顺着。
16.向:先前的。
17.处处志之:做记号。
18.规:打算,计划。
19.寻病终:随即,不久。
20.问津:询问渡口。
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21.未果:没有实现。
22.诣:拜访。
23.叹惋:感叹惋惜。
24.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25.妻子:妻子儿女。
26.具:详细。
27.才:仅仅,只。
2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2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30.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44b6a0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4.png)
《桃花源记》知识梳理一、作者名片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二、背景介绍本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
当时,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动流血政变。
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剥削压榨人民,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于是撰写了本文,虚构出一个与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三、文体知识: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是记载、描写事物的文字。
主要通过记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主要分为碑记、游记、杂记三种。
碑记是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三、字词梳理(一)生难字:缘.溪行(yuán)落英缤.纷(bīn)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遂与外人间.隔(jiàn)此中人语.云(yù)诣.太守(yì)(二)通假字:要便要.还家同“邀”,邀请(三)古今异义字:(1)鲜美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2)交通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3)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4)绝境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无论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6)不足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7)去停数日,辞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8)津后遂无问津.者古义:渡口今义:唾液(四)词类活用:(1)前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向前,往前(2)果未果.,寻病终名词用作动词,实现(五)一词多义:(1)舍①便舍.船,从口入动词,舍掉②屋舍.俨然名词,房(2)寻①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②寻.向所志动词,寻找(3)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名词,标志,标记(4)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5)遂①遂.与外人间隔副词,于是、就②遂.迷,不复得路副词,竟然(六)词语注释:(1)缘:沿着,顺着。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桃花源记》.doc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桃花源记》.doc](https://img.taocdn.com/s3/m/7144283c680203d8cf2f245d.png)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桃花源记》-1、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鲜美:鲜艳美丽(3)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d895efd6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b.png)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以其优美的语言、奇幻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2、作品背景:本文作于东晋末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作者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3、一词多义舍:便舍船(舍弃)屋舍俨然(房屋)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志: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志(记号)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4、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三、重点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都能听到。
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全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ea414104028915f814dc274.png)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渊明集》,作者: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出而复寻的过程。
【重点字词读音】俨.然阡陌..垂髫.诣.太守间.隔问津.此中人语.云【释词及译文】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动词,作为。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业。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缘:沿着,顺着。
逢:遇到,碰见。
鲜美:新鲜美好。
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译文:(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地上)芳草遍地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3、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复:再。
前:名词作状语,往前。
穷:尽。
译文:渔人对此非常诧异。
再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中考桃花源记复习要点.docx
![中考桃花源记复习要点.docx](https://img.taocdn.com/s3/m/cd5993b679563c1ec4da719b.png)
人间神仙境,世外桃花源---------------《桃花源记》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文言实、虚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注释为主)【一般词语】[缘]沿着,顺着。
芳]香花。
[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样子。
[ 异 ] 感到诧异。
[ 穷 ] 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 ] 全,都。
[黄发垂髫]指老人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 叹惋 ] 感叹惊讶。
[ 延] 邀请。
[语( yù)]告诉。
[ 扶 ] 沿,顺着。
[ 向 ] 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 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 [ 为] ①(wéi) 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 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 [ 闻] 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 [ 舍] ①( 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 shè)房舍。
(屋舍俨然) [ 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 鲜美 ] 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 交通 ] 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 妻子 ] 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 绝境 ]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 无论 ]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748058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4.png)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2、作品背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405 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 81 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以抒情、议论、说明。
它的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4)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6)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3、一词多义(1)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2)舍便舍船(舍弃)屋舍俨然(房屋)(3)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4)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4、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2)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3)欲穷其林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的尽头(4)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三、重点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716b746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5.png)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
一、背景知识:
1.故事背景:唐朝时期,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二、文学特点:
1.优美的语言:《桃花源记》运用了流畅自然的文字,美丽的景色词藻,揭示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政治现实的失望。
2.描写的对象:《桃花源记》描写了庄园、房屋、田亩、村落、村人及他们的生活,以及桃源的自然景色等。
三、主要内容:
1.世外桃源的寻找:主人公在狩猎时迷失了方向,偶然发现了一片美丽的山谷,决定留下来居住。
2.桃源的美景:在桃源中,有繁茂的山林、清澈的泉水、碧绿的草地和各种野果,还有村落和村民的房屋。
3.村人的生活:桃花源中人民和睦相处,习俗纯朴,不受朝廷征税和管辖,自由自在。
4.桃花源与现实的对比:主人公在桃源度过了很长时间,不再关心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但是最终还是要离开这个世外桃源。
四、思想内涵:
1.对现实的失望:作者通过描写唐朝的黑暗腐败和政治动荡,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1.反映现实问题:《桃花源记》通过对唐朝社会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动荡。
1.对现实的思考:《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之间的思考。
2.对退隐生活的思考:主人公选择留在桃源,放弃了现实社会的利益和名利,是对退隐生活和个人追求的思考和追求。
以上是《桃花源记》必考的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并能够运用到阅读理解和作文中。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df95e0b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31.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精细讲解一、课文内容字句精讲每段文字三个部分:一是原文,二是译文,三是释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朝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
晋:晋朝(265—420),三国时司马炎所建。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第二个年号(376—396)。
武陵:郡名,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中,中间,这里泛指一个时期。
捕鱼:作状语,以捕鱼。
为:动词,做,作为。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有一天他划船)沿着溪流前行,忘记了路程远近。
缘:介词,顺着,沿着。
行:动词,上行,前行,这里指划船前行。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捕鱼人)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在河两旁的几百步内,中间没有(一棵)其他的树,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逢:动词,遇到。
夹岸,在河的两旁。
数:几。
杂:其他。
芳:草。
落英:落下的花;也可解为初开的花。
两种说法都可以。
英:花,这里指桃花。
缤纷:形容词,繁多。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捕鱼人认为这地方很奇异,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尽这一片桃林。
渔人:捕鱼的人;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很奇异;之,代词,指代这个地方。
复:副词,又,再。
前:方位词作状语,向前。
行:动词,行船,划行。
欲:动词,想,想要;穷:形容词用如动词,穷尽,走尽;其:代词,这,这一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捕鱼人)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亮光。
尽水源:尽于水源,省略句,省略介词“于”,也是状语后置句,“于水源”是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把后置的状语提前,可以译为“在水发源的地方结束”;水源,溪水发源的地方;尽,动词,完尽,结束,没有;便:就;得:动词,得到,看到;仿佛:隐隐约约;若:动词,好像。
便舍船,从口入。
(捕鱼人)就离开船,从小洞口进去。
舍:舍弃,这里指离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二)
八年级上册:■(二)桃花源记陶渊明
1、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
木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III居》(具三)《饮酒》《五柳先牛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吋I'可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Z地。
鲜美:鲜艳美丽(3)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4)重点词:欲穷具林穷:穷尽。
具答之: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來问讯:都。
黄发(老人)垂轡(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冇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了。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
没有人來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木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木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來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木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屈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
的句了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悄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食。
村中闻有此人,
(7)木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尼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岀焉。
6、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
福;
民风淳朴。
(2)木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
“无
人问津”可知。
(4)虚构冃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7、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
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山牛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述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耒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增添神
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一、词语解释
缘溪行:沿着落英缤纷:落花其异诧异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俨然:整齐的
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黄发垂辔: 老人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
具答乙详尽咸来问讯:都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 再无论魏晋:更不必说延至英家:邀请处处志作标记
欣然前往:高兴的样子无问津者:渡口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山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辔并怡然H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來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
啊。
”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
朝, 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本文媲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 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
富,民风淳朴;这里没冇压迫、没冇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白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旬(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岀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了是(用原文):黄发垂看,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牛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皆岀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漁人的句了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专业好文档精心整理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