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及翻译批评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 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及翻译批评

第十一章 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及翻译批评

• 1、第一回: •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2、第二回:贾雨村看到智通寺联: •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思回头。 • 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A Red, Red Rose
by Robert Burns
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 They did not say anything. George reached
down for a towel and wiped the counter.
• “I wonder what he did?” Nick said. • “double-crossed somebody. That’s what they kill
hand that wrote it. I pushed it to one side and had another drink, I began to feel a little less savage. I pushed things around the desk. My hands felt thick and hot and awkward. I ran a finger across the corner of the desk and looked at the streak made by the wiping off of the dust. I looked at the dust on my finger and wiped that off. I looked at my watch. I looked at the wall. I looked at nothing.
the room and knowing he’s going to get it. It’s too damned awful.

刘宓庆翻译思想简介

刘宓庆翻译思想简介

[ 6 ]王燕.2010.对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思考(J)文学界
5/31/2014
5/31/2014
5/31/2014
Part two: Liu's theory
传统译论
刘宓庆的理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继承与发扬;开拓与创新。 他非常珍视我国的传统译论,将其视为瑰宝。
他在《当代翻译理论· 前言》中指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历史悠久,如 果从最初的佛经译论(公元148年始)算起,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这期间,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译论家,他们的主张和论述,大抵出于自己的 力行心得,因而言微旨奥,论断精深,予后世极深的影响,其中如玄奘 (600—664)与严复(1853—1921)的翻译思想和对策性主张,至今仍有 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历史意义。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是中国和世界文 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视若珍宝,矢志于阐发和开拓性继承。”
5/31/2014
2006年,刘宓庆在《流派初探》(《中国外语》,2006年第六期)一文中总结了20 世纪后20多年迄于今的中国翻译实务和理论研究的成绩,提出了中国功能主义翻译流 派的概念。 第一, 坚持翻译的文化战略观,将翻译定位为兴邦振国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不 可或缺的战略武器; 第二, 注重翻译基础研究和整体性整合研究。 第三, 翻译基础研究中的主体是基础理论的发展研究,指汉外互译的意义理论、 理解理论(文本理论)以及交流中的话语传播和表现理论等等;在翻译实务中强调 “把握交流中的意义”; 第四, 注重汉外(不是外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树立“本位 关照、外位参照”的原则,不能主次不分或主次颠倒; 第五, 必须发展翻译美学,使翻译美学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的组成部分;以欣畅的 汉语作为主体的行为风格特征; 第六, 中国翻译理论的对策论核心思想是“代偿”而不是“对应”。前者关注 “以交流中的意义为核心”的语言功能的充分发挥,后者关注的则是语法形态(特别 是句法结构)的两相(原语与译语)对应; 第七, 具有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全局观,学习、借鉴外国实务和理论的优长,积 极进行互动交流。

从风格标记理论看风格在文学翻译中的再现

从风格标记理论看风格在文学翻译中的再现

从风格标记理论看风格在文学翻译中的再现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一直是译界探讨的热点。

各国语言以及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以致译界对风格的可译性仍然尚未达成共识。

尽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风格可译,但是由于这一行文气质的模糊性和主观性,对风格的辨别、衡量与重现依然是困扰着翻译工作者的一大难题。

标记理论是由布拉格学派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起初应用于语音系统。

后来经过发展,已经扩展到语法、语义、语用、心理语言学以及应用语言学等语言学科的研究中,成为一套完整地理论体系。

语言学家Leech将其运用到文体论,在《小说文体论:英语小说的语言学入门》一书中提出风格标记理论,提倡用风格标记来衡量甚至量化风格。

20世纪90年代,风格标记理论被引入中国后,著名翻译理论家刘宓庆教授对其加以发展,将其分为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大类,并提出获得译文风格对原文风格“适应性”的方法,在风格翻译的科学性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本文以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为依据,以白睿文英译《长恨歌》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对《长恨歌》英译本进行分析,探讨原文风格在译本中的再现程度,并在实例分析过程中探究风格标记理论的优势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刘宓庆的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回顾和展望

刘宓庆的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回顾和展望

刘宓庆的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回顾和展望第一篇范文刘宓庆的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回顾和展望刘宓庆是中国翻译界的泰斗,他的研究对汉英对比和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刘宓庆的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回顾刘宓庆的汉英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结构、语义表达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他指出,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词汇使用和语法规则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汉语强调意合,而英语强调形合;汉语通过词语的位置和语气词来表达语法关系,而英语则依赖于明确的语法结构和时态。

这些差异对翻译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翻译研究方面,刘宓庆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

他认为,翻译首先要忠实于原文,传达出作者的原意;其次要通顺,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最后要美,达到艺术上的审美效果。

这一标准对后来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展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英对比和翻译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汉英翻译的需求日益增加,翻译工作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

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建立大规模的翻译数据库和开发智能翻译软件。

其次,随着神经机器翻译技术的快速发展,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有了显著提高。

然而,机器翻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文化差异的把握不足和语义理解的局限性。

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将机器翻译与人类翻译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翻译的整体水平。

最后,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翻译工作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传递。

因此,翻译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素养,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情感。

第二篇范文探索刘宓庆的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领域,我们试图从3W1H(What、Who、When、How)和BROKE(Background、Relevance、Objectives、Knowledge、Examples)模型出发,以全新的视角深入解读这一议题。

从风格标记理论看王佐良散文翻译风格

从风格标记理论看王佐良散文翻译风格

从风格标记理论看王佐良散文翻译风格从风格标记理论看王佐良散文翻译风格【摘要】本文先探讨刘宓庆先生提出的翻译风格论及散文的文体特征,后以风格标记理论为依据,对《谈读书》原作和译作的词语标记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后发现,译作所用词语古雅庄重,句式简洁洗练,成功地再现了散文语言自由性、真实性和抒情性的特点,王佐良先生忠实而巧妙地传达了原作的词语风格。

【关键词】词语标记王佐良翻译风格《谈读书》“风格”二字在当今学术界堪称是炙手可热的词语,我们常常说,李白的诗风绮丽飘逸,与杜甫沉着典雅的诗风形成强烈的对比。

巴尔扎克与雨果,一个形象真切,一个热情澎湃米兰?昆德拉寓意深邃,萨特则观念直露如此等等。

刘宓庆先生在《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中提出了“翻译风格论”。

他认为,风格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行文气质,而是可以见诸于“形”,表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可被译者认识的风格标记。

要掌握风格标记体系,必须重视对语言形式的结构分析;译者只有对原文进行结构分析并与非形式标记模糊集合的审美活动相结合,文章的风格才能显现,从而使风格意义成为可知。

他认为,风格标记体系可分为着眼于音、形变异的“形式标记”和着眼于审美效果的“非形式标记”。

形式标记是我们借以识别风格的最重要手段,因为语言是一种符号体系,任何风格设计都会不可避免地被“语言符号化”。

形式标记分析是对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和修辞标记等六个类属性标记的分析,是对原作稳态结构的直观性基础分析。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侧重从词语标记和句法标记两方面来对译作文本分析。

词语标记显示作者的用词倾向,主要指作者在表达某个概念或意思时的遣词用字习惯,或者说是一种选词偏好,例如用词平易、端雅还是生僻、晦涩,或者惯于使用某些形容词或副词等,这些都可以构成一个作者的用词倾向,是该作者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格的句法标记表现为各种有特色的句法形式,如并列、对仗、省略等等;如某一句式反复使用即形成风格的句法标记。

放眼世界,构建特色——评刘宓庆先生的《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放眼世界,构建特色——评刘宓庆先生的《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际转换理论,它是世界翻译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成了三个组成部分(即基本理论、应用理论、跨学科理论)。很
因此,我们为中国翻译理论的建设而努力,也就是为世界翻 明显,跨学科理论被添加到内部系统并且与基本理论、应用
译科学做出贡献”(刘宓庆,2005:285)。在此,刘先生主张不 理论同属一个层次,而原来属于应用理论的翻译方法论、翻
的“翻译学多维共同体示意图”代替了《当代》的“翻译学学科
第十二章的重点是论述“中国翻译理论应有的特色”这 架构:外部系统示意图”;《新编》“翻译学理论框架示意图”中
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包括重视文化战略考量、汉外 系统内部组成成分用实线连结,系统间用虚线连结,而《当
语言文字及其审美特征的差异、以功能代偿为核心的对策论 代》的“翻译学学科架构:内部系统”中系统内部和系统间的
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必须放在中华民族文化全面复兴和强国 层次上。这中修订的原因在于“翻译行为受制于翻译思想,因
建设方略的大局中加以充分考量。”(刘宓庆,2005:286)刘先 此翻译思想研究对整个翻译理论研究有引导、指导意义”(刘
生的这种从文化战略高度上为中国翻译定位的思想不是凭 宓庆,2005:19)。可见,翻译思想是翻译理论的最高层级。(刘
理论和关注世界翻译科学对立起来。 极端共性派者的这种
三、理论模式的阐释得到加强
观点和做法是不科学的,主要是他们不懂得“个性”与“共性”
根据自己的宏观研究成果,刘宓庆先生提出了有汉语参与
的辩证关系。另外,翻译的功能整合观认为翻译学的理论体 的翻译理论的基本模式,即“重描写的语义—功能模式”,用以
系构建必须重视“八大板块”的基础研究以及“‘一盘棋’式的 阐释汉外转换的种种规律和作用机制,构建完善理论体系。 【黑龙江史志 2009.14(总第 207)】

刘宓庆中国特色翻译理论评析

刘宓庆中国特色翻译理论评析

放后 以民族 复兴意识 为特色 的转变 。建 国后 大量 的译作都 是吸收了马克思 主义 的先进文化 ,翻译事业 的蓬勃 发展正
是 中华 民族饱经沧桑 的复兴意识 的最好体现 。可以说民族 文化 复兴 的使命是 中国现代和当代翻译开拓性创新研究 的
力量之源。
其次 , 强调“ 重意义 , 重描写 , 功能 ” 重 基本理论取 向。 所 谓“ 重描写” 就是重现象 观察 、 重事实 呈现; 重个性 、 重差异。 整体上说 ,描写性理论是 翻译理 论的最基本的特征 。所谓 “ 意义 ”指 的是 重整 体上的语义 内容 和交流 中的意义 , 重 , 建
弊病提 出继承传统与 吸收外物并举 之方针 ,呼吁建立 中 国
特色翻译理论。 中国特色 翻译理论的提出引起 国内的译界 片哗然 , 或认 同或反对 , 莫衷一是。本文拟从刘宓庆 中 国 特色翻译理论的实质 内涵和原则考量 ,结合顺应论相 关原

立功能主义的动态 的意义观 ,意 念化的汉 语倾 向于将语法
第3 卷 第 8 O 期 20 0 9年 8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 lf hfn nvrt ScSi orao i gU i sy(o . ) C e ei c
V0 . O N . 13 o8
Aug 2 09 .0
刘 宓庆 中 国特 色翻 译 理 论 评 析
“ 国 ” 维 方 式 、 文 现象 、 章 制 度 、 中 思 人 典 风格 技 法 及 至 民俗
先驱西塞罗受先哲柏 拉图美学观影响并将其灵活运用 到翻
译 和演讲 中, 之后影响 了一大片翻译家和翻译思想家 。而中 国传统 的文质之争正是文 艺美学和翻译的相互借鉴 。此后 无论 是“ 信达雅 ” 的提 出还是 “ ” “ ” 神 与 形 的交锋 , 直至 “ 化

翻译美学理论

翻译美学理论

引言
❖ 翻译批评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这个理论又 必须是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不是几个字或几 句话表述的空洞原则…
❖ ——马祖毅等著,《中国翻译理论通史》 (第四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1版,第343页
本文拟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进行对比分析 两篇译文,以期进行系统地论述。
一、原文简介
❖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二位译者各有侧重,各有 千秋。从翻译美学理论的角度而言,曹译本已经超 越了汪译本。
借用翻译美学理论对比分析十月午后漫步十月午后漫步的两个中译本的两个中译本韩晓楠2012年11月26日译文分析思路?一原文简介?1原文作者?2原文文体与散文翻译?二翻译美学理论概述1刘宓庆与翻译美学理论?1刘宓庆与翻译美学理论?2翻译美学理论的观点?三借翻译美学理论对比分析两个汉译本?1语音层面?2词汇层面?3句子层面?四总结引言?翻译批评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这个理论又必须是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不是几个字或几句话表述的空洞原则
❖ 例2.
❖ The chestnuts and acorns dropped in showers, and the patter on the gravel was a little weird.
❖ 曹译本:栗子和橡果雨点般纷纷落下,啪嗒啪嗒敲 打着砾石地面,声音里夹杂着几丝诡异。
❖ 汪译本:栗子和橡果雨点般纷纷坠下,吧嗒吧嗒打 在砾石地上,那声音给人一种有点神秘的感觉。
例6. Happy? Yes, and reasonably happy.
❖ 曹译本:觉得幸福?是的,的确感到相当 幸福。
❖ 汪译本:幸福?是的,至少是相当幸福。
❖ 分析:曹译本将“reasonably”准确地体 现了出来,而汪译本中有错译现象。没有 准确地传达原文。

论刘宓庆翻译研究范式的演变

论刘宓庆翻译研究范式的演变

第18卷第4期2017年7月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 18 No.4Jul. 2017论刘宓庆翻译研究范式的演变张思永(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摘要]将刘宓庆的翻译研究范式放在中国新时期翻译研究范式的发展历程中,对比分析发 现,他的翻译研究范式经历了从语言学范式向语言哲学范式的演变,这与中国新时期整体的翻 译研究范式的演变既有重合也有错位。

为了全面深入地理解刘宓庆的翻译思想,文章进一步分 析了出现错位的原因:一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观所致;二是刘宓庆所依据的维特根斯坦后 期哲学思想在西方语言哲学中的桥梁地位;三是从整体上看,刘宓庆的研究还是“以语言为中 心”的;四是刘宓庆对翻译学本质属性的认识与其研究实践之间的悖论。

[关键词]刘宓庆;翻译研究;范式;演变[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 DOI]10.15883/j.l3-1277/c.20170402107范式(paradigm)是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并进行系统阐述 的关键概念,讨论科学发展中学术共同体的阶段 性更替。

这一概念后来被广泛用于人文社科研究 中,并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引人中国翻译研究领 域。

国内学者曾由此掀起一场讨论翻译范式研究 的热潮,如傅勇林[1]、吕俊[2]1、武光军[3]等。

刘宓 庆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在长期的翻 译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具有个案研究 的典型性。

他的研究时间长、领域广,而且其近四 十年的研究历程正好与中国新时期®以来的翻译 研究历程同步,并在这一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形成 了自己的翻译研究范式。

因此,有必要将之放到 中国新时期翻译研究范式的大背景下,考察其翻 译研究范式的演变以及与中国新时期翻译研究范 式之间的互动,看看二者是否重合或错位?如果 有错位,那么错位的表征及原因有哪些?笔者拟 从翻译范式的视角讨论这些问题,以期对刘宓庆 翻译研究的演变有更深人的理解。

刘宓庆翻译研究方法评析

刘宓庆翻译研究方法评析
点, 但 主要 还 是 指 向 翻译 的对 比研 究 , 因此 , 这 里
潜在 地受 到其 他 师长 的影 响 。如 朱光 潜先 生 对刘 宓庆 的直接影 响在 翻译 美 学 领 域 , 但 朱 先 生 的理 论 比较 思想 和实 践都 可 能对 刘宓 庆从 事理 论 比较 研究 产 生 间接 影 响 。作 为 中国新 旧交 替 时期 美学 领域 的重要 代 表 , 朱 光 潜在 研究 的许 多领 域 运 用
直十 分重 视 翻译 研 究 方 法 , 他 早 年 就 指 出中 国
传统译论的方法论必须革新 , 以适应建设现代译
论 的需 求 。他 在具 体 的 翻译 研 究 中 , 运 用 了多 种 研 究方 法 , 如 比较法 、 系 统论方 法 、 跨学 科方 法 等 , 这 些方 法 都 可 以归 结 到他 提 出 的 “ 本位观照 、 外 位 参 照” 的总方 法 。本 文 拟对 刘 宓 庆 的研 究 方 法
二、 比较方 法
理论体系为 目的的研究倾 向。在师长和家庭影响
方面 , 据 刘宓 庆 回忆 , 他 从 事汉 英 对 比研 究 受 王力
先生 的影 响 较 大 。他 从 事 翻 译 理 论 比较 研 究 , 还
首先 需要 说 明两点 。其 一 , 为讨论 的方便 , 这
里 的“ 比较 ” 和“ 对 比” 不 做 区分 , 虽然 从 严 格 意义 上讲 , 两者 有 区别 。其 二 , 刘 宓庆 的汉 英对 比研 究 虽也 涉及 普通 对 比语 言学 的 问题 , 如他 提 出 了语 言对 比的异 质 性 、 层 面透 视 法 、 “ 汉语本位 ” 等 观
钟 ?这 里既 有 内部 原 因 , 也 有 外 部 原 因 。 内部 原

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简评_王建国

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简评_王建国
需要注意的是中西文化翻译理论虽然具有互补性即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交流实践发展翻译理论各种文化翻译理论可以而且需要相互参照但是由于文化本身具有民族性任何一种文化翻译原则都不能违背本民族的利益在观察和研究文化翻译问题中也需以我为主即中国翻译研究的文化研究模式必须基于本土实际情况杨平2008
DO I : 10 . 13978 / j. cnki . wyy j . 2010 . 02 . 011 2010 年第 2 期 总第 120 期
言与文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 讨 , 认为必须 将 语言整体置入文化矩阵中加以审 视 , 并提出语 法 意义是广义的文化意义 , 在语 言宏观结构各语 法 范畴所蕴含的语 法意义之外的 词 、词组 、句 、句 段 的表层 、 中介层及深层 ( 文化心理) 所蕴含的文 化 意义是狭义文化意义 。 这样 , 文化翻译研究没 有 脱离言语的意义和形式 , 摆脱 了把语言形式和 文 化割裂开来的趋向 。 第二 , 借鉴了西方的哲 学思想 。 刘宓庆批 评 了结构主义及其翻译观 , 并在 维根斯坦语言哲 学 观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功能主义翻译观 ( 参见 王建国 2006 : xiii-xiv ) 。 另 外 , 刘宓庆在胡塞尔 哲 学思想的影响下 , 选择了荆楚 文化和爱尔兰文 化 作为探讨文化翻译的两个理想 客体 。 寻找 “ 理 想 的客体” , 也就是寻找典型的文化形态来作典型的 双语文化转换分析 。 刘宓庆 ( 2006 : 3 , “ 自序”) 写 道: “ 胡塞尔说 : `逻辑永远探讨理想的客体' , 这句 话就成了我写作的主旨性 方法论” 。 两个理想 客 体的选择使得刘宓庆能对文化心理作更加清晰而 细致的描写 , 有效地避免了文 化翻译研究的泛 泛 而谈 。 第三 , 把审美揉进文化翻译策略中 , 充分地考 虑了意义的人文性 , 给考察文 化翻译的过程和 结 果都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 文化翻译研究中必须考 虑审美 , 这不仅是刘宓庆一贯的主张 , 更重要的是 审美与文化的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 在翻译研 究的学科构架中 , 文化与审美 都与翻译学价值 论 的关系最紧密 , 因而研究文化 翻译加入审美因 素 也是系 统地完 善翻译 学价值 论的必 然手 段和 途 径。 第四 , 刘宓庆结合心理学学科家族对文化 心 理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 给文化 翻译研究提供了 更 坚实的理论基础 。 2. 2 理论地位 对刘宓庆的《 文化翻译论纲 》 一 书 , 翻译界 的 评论包括 : 认为该书“ 从某种意义上表明了文化视 界中的翻译研究逐步走向了成熟”( 许钧 2002 , 评 论的是该书第一版) , “ 是中国翻译理论界探讨 文 化翻译为数不多的专著之一 , 在理论深度和系 统 性方面 堪 称开 先河 之作 ”( 章 艳 2008) 。刘靖之 ( 2000) 在为 该书第一版写的序中指 出 , 翻译研 究 和教学至今仍不得不采用欧美翻 译理论 , 但由 于 语言差异问题 , 汉英互译中遇 到的问题还难以 得 · 75 ·

关于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述评马立罕

关于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述评马立罕

关于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述评马立罕发布时间:2023-06-17T02:58:27.568Z 来源:《时代教育》2023年7期作者:马立罕[导读] 翻译美学是翻译与美学的联姻。

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是对传统美学译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本文通过对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的阐述评论,主要包含了翻译美学的渊源、翻译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翻译的审美再现,展现了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再次说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是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领域提供了翻译启示。

云南工商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翻译美学是翻译与美学的联姻。

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是对传统美学译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本文通过对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的阐述评论,主要包含了翻译美学的渊源、翻译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翻译的审美再现,展现了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再次说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是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领域提供了翻译启示。

关键词:刘宓庆翻译美学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再现一.引言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表现出来的活动,基于语言各自的特点,其内涵和外延无疑受到生活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刘宓庆(2005)在《翻译美学导论》里谈到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翻译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将美学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当中,翻译美学是美学思想在翻译领域中的成果,有利于指导对翻译理论研究及翻译实践。

翻译也是一种审美活动,译者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原语转换为目的语,进行美的转化。

本文将通过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阐述,主要包含译学的美学渊源,翻译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以及翻译的审美再现,来展现翻译美学的理论。

二.刘宓庆翻译美学的理论建构1.翻译美学的渊源中国的哲学论著始于老子,美学论述也始于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倡导“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从语言层面看小说翻译中文本风格的传递——以《了不起的盖茨比》

从语言层面看小说翻译中文本风格的传递——以《了不起的盖茨比》

影 响 颇 犬 。以该 理 论 为基 础 , 从 语 言 层 面 对 比分 析 《 了不起 的 盖 茨 比》 两 译 本 传 递 风格 的 手 法异 同 。结 果表 明 , 风格是可译的 . 两住 译 者在 传 递 原 作 风 格 上 各 有 千 秋 。
关键词 : 风格 风格 标 记 理 论 语 言 《 了不起 的盖 茨 比》
质、 接受眷的视野融合。 从 语 言层 面分 析 风 格 传 递 属 于 基 础层 次 : 从 文 学 层 面 分析 则 属 于高 级 层 次 . 有相 当大 的难 度 。但 好 的 译作 要 求 译 者 能够 对 原 作 风 格 进 行 全 面综 合 分 析 . 在 译作 中有 效 地 传 递 原 作 的风 格 特 征 三、 小 说 翻 译 中 语 言 层 面风 格 的传 递 语 言 是 风 格 的 载体 . 风 格 赋 形 于语 言 尽 管 风格 是抽象的概念 . 但 也 是 通 过 语 言 符 号 排 列 组合 体 现 出 来 的 翻 译 时识 别 原作 语 言风 格 标 记 有 助 于 识 别 原 作 风 格 作 为 本 文 个 案 研 究 的是 F i t z g e r a l d的 T h e G r e a t G a t s b y及 其 两 译 作 .译 作 分 别 是 巫 宁 坤 和 姚 乃 强 所 译, 两译者都将篇名译成( - r 不 起 的盖 茨 比》 。前者由 上 海 译 文 出版 社 2 0 0 6出版 .后 者 是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2 0 0 4年 出版 。下 面从 音 系 、 语域 、 词 语 和 修 辞 四个 明 显 能 翻 译 原 作 语 言 风格 特点 的方 面做 分 析 ( 一) 音 系 标 记 音 系 标 记 在 原 作 中 是 隐性 的 . 在 大声 阅读 时 这 些 独 特 的音 系风 格 就 会 变 得 显性 。在 原 作 中 . 音 系 风 格 随处 可 见 ,如 t u t — t u t — t u t — t u t — t u t , s t u r d y s t r a w — h a i r e d , s a me s e n i o r s o c i e t y等 这 些 发 音 风 格 显 示 原 作 语 言 的优 美 韵 律 . 译 者应 尽 力 再 现 这 种 美 于 译 作

刘宓庆翻译思想简介

刘宓庆翻译思想简介
呼吁建立中国特色翻译理论
刘宓庆以为中国旳翻译理论必须置于世界旳大格局中求生存、谋发展,同步应该具有自 己旳特色。为建立一种这么旳翻译理论体系,他提出必须遵守下列几条原则作为自己旳 发展策略:
一、注重中国译论旳文化战略考量。 二、强调“重描写、重意义、重功能”旳基本理论取向。 三、注重整体性整合研究。
第一,老式译论在认识论上有问题,因而范围研究十分单薄,使翻译 理论探讨带有明 显旳封闭性,千余年中甚少开拓。 第二,老式翻译基本理论命题有限,对策性较弱。古典译论家中不乏精言宏论,但一直 没有建立起自己旳基本理论体系。 第三,老式译论旳研究措施必须革新。
刘宓庆针对中国老式译论旳缺失,吸收了西方译论旳优点,构建了一套新旳理论框架.
刘靖之(翻译家、教授)在为该书第一版写旳序中指出:“翻译研究和 教学至今仍不得不采用欧美翻译理论, 但因为语言差别问题, 汉英互译 中遇到旳问题还难以得到很好旳回答, 而刘宓庆旳这本书有利于建立更 具有针对性旳理论体系, 处理我们自己旳问题”。
伴随翻译学学科地位确实立,翻译学研究愈往纵深发展,西方译学发 展迅速,中国译学研究也逐渐走入正轨。当代翻译理论大家刘宓庆探讨了 几乎有关翻译旳全部问题,涉及翻译理论旳职能和基本原则;翻译学旳性 质及学科架构;翻译理论旳基本模式;翻译旳意义理论和了解理论;翻译 过程解析;翻译思维;可译性理论探索;翻译(涉及笔译和口译)旳措施 论理论探讨;翻译美学; 翻译旳风格论等等。
Part four: References
[ 1 ] Leo Tak-hung Chan.2023.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John Benjamins Pulishing Company.

批评之批评:刘宓庆的当代西方译论观

批评之批评:刘宓庆的当代西方译论观
启发 和影 响是很 大 的 ,这是 一个 不容 否认 的 客观事
神, 也展示 了其深厚 的理论学养。但这些批评 尚有
来 本 文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校级项 目 “ 刘宓庆译 学思想研 究” 的部分成果 ,项 目编号 :K Y Q DI 7 0 8 。
外语 与翻译
2 0 1 7年第 2期 ( 总第 9 3期 )
1 .引 言
可商榷之处 ,本文拟对这些批评进行评论 ,以期就 某些译论观点展开讨论 。刘 宓庆在 2 0 1 2年 出版的 该著的第二版中,这部分 内容没有变化 ,因此本文 的讨论 主要 以 2 0 0 5年 的 版本 为主 。
2 .刘宓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当代 西方译 论局 限性的批 评 之评 论
方 翻译理论 ,有 引进 、有 吸收 、有批评 。刘 宓庆作为 中国著名 的当代翻译 理论家 ,在 其近 四十年 的翻译研究 生涯 中 ,
对西方译论 一直 持着 一种辩证的态度 ,既看到 了西方译论对 中国译学 建设 的积极 作用 ,也保 持 了警 惕和批 判 的态 度。 在其 2 0 0 5年出版的 《 中西 翻译思想 比较研究 》 一书 中 ,他指 出了西方 当代译 论 的一 些局 限性 ,并逐条 进行 了批 评 。
2 . 1 缺乏 足 以支撑 整 个学科 向前 发展 的导 向理 论 、
理念 或理 想
刘宓 庆 ( 2 0 0 5 c :2 9 1 ) 首 先 对 西 方 翻译 学 的 现状 做 了整 体 性 的 评 价 : “ 尽 管不 乏 大 声 疾 呼者 , 西方 翻译 学 ( 当然 也 包 括 译 论 ) 始 终 没 有 登 上 学 术殿 堂 ,到 2 0世纪 7 0年 代还 在争 论名 分 问题 。

刘宓庆的翻译意义观述评

刘宓庆的翻译意义观述评
而情景和语境则是可把握的用法use句子组合的使用之被凸显application语言交流中词语及意义寓于用法只有通过语言交流中的用法情景语境才能确定语句的意义和意向达致交流目的交流意向的完成图4从语言的交流功能中把握意义以完成交流目的
北 京第 二外 国语 学 院学报
2013年第 8期
(总第 220期 )
二 、意 义理 论与 翻译 意义 观


些 语言哲 学家试 图在研究语 言与非语
言事实 的关 系的基础 上 ,建立语 言意义理论 ,
认为语 言的词和句子 的意义就是它 们指称或代
表 的非语 言的事实 。 ……另一些语 言哲学家 则
侧重研 究人 与语言之 间的关系 ,从 人的思想 、
人 的言语 行为和语 言的具体使用 ,探讨语 言和
个 阵营内部不同意义观的交锋 。
彻底 。Bloomfield力戒对 “意义 ”这个概念作 出
意义历来是翻译研究的重 中之重 ; “翻译理 任何 主观 性 的定义 …… ,认为陈述意义 永远难
论家 自始至终都重视意义的研究” (Newmark, 以认 识 (许 均 、袁筱 一 ,1998:27~28)。布
语义 观的观 点 )。中西翻译理 论 中意义观 的交 态上 的意义 分析往往脱离 语言使用 ,如果 用这
锋 ,就主要体 现在译论家信 奉人文性意义观 , 种 意义 分 析 法往 往 无 法 分析 使 用 中的 语 言意
还 是非人文性 意义观 的交锋 ,同时又反 映在 两 义 ,更何 况这种静态上 的意义分析本 身就 难 以
关 键 词 : 意 义 与翻 译 的研 究 ;刘 宓 庆 的 翻 译 意 义观
[中图分类号 ]H059

浅析风格对等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重要性

浅析风格对等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重要性

浅析风格对等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重要性风格对等是译者翻译诗歌过程中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评价诗歌翻译质量的标准之一。

本文以《三字经》首篇为例,在分析诗歌风格可译性基础上,探讨风格对等作为评价诗歌翻译标准的可行性及重要性。

标签:风格;可译性;风格对等;诗歌翻译一、风格对等的可行性在传统的文艺理论中,风格的论述一般为印象式术语,如“庄重”、“辛辣”等。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为风格的具化提供了理据,风格符号的可分析性决定了风格的可译性。

刘宓庆认为“风格既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素质,那就应当可以见诸于’形’,表现为风格体系”,并将风格符号体系分为“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

形式标记包括语言的各个层面如音系、语域、句法、词语、章法和修辞六个方面,非形式标记包括表现法、作品的格调、作家的精神气质和接受者因素四个方面。

At first mankindIs kind at heart,With natures alikeBut habits apart. Man on earth,Good at birth.The same natureVaries on nurture.1、音系标记辨析原文是三字一行,六字一句,以an为尾韵。

翟理斯用意译的方式,译文无韵,字数不等,和原文经典相比相去甚远。

王译韵式和原文相同,都采用尾韵的形式,但不是严格的六词一行,第二行“Is kind at heart”多出来一词,虽然保留了韵体,但没有遵守三字原则,与书名《三字经》名不符实,语义上的重叠后文再讨论。

赵译也是六词一句,韵脚采用aabb的经典韵式,虽然和原文韵式不一样,但保留了《三字经》的三字、韵体两大特征,是形式和意义的完整统一,堪称经典。

2、语域标记辨析语域(register)是指语言随着使用场合环境不同而区分的语言变体,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的、有一定的语言特征的语言变体。

(侯瑞德,1999:9)因此语境决定了用什么样的语体,语体又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作者和译者的用词和句法体现其对语境的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They did not say anything. George reached
• • • • • •
down for a towel and wiped the counter. “I wonder what he did?” Nick said. “double-crossed somebody. That’s what they kill them for.” “I’m going to get out of this town,” Nick said. “Yes,” said George, “That’s a good thing to do.” “I can’t stand to think about him waiting in the room and knowing he’s going to get it. It’s too damned awful.” “Well,” said George, “you better not think about it.”
• 1、第一回: •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2、第二回:贾雨村看到智通寺联: •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思回头。 • 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A Red, Red Rose
by Robert Burns
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 O my luve's like a melodie •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 啊,我爱人象一朵红红的玫瑰, • 它在六月里初开; • 啊,我爱人象一支乐曲, • 它美妙地演奏起来。
• (四)词语标记 (Lexical Markers) • 词语标记显示作者的用词倾向(个人用词
倾向idiolect)。
(五)章法标记 (Textual Markers) “章法”指章句组织程式,又指思维、概念的 表现法。 • 直接引语 • 句子简短 • 用词简单 • 内隐的接应信息:行文简练含蓄 • 内隐信息的复现,使行文若明若暗
• 海明威的 The Killer • 内隐信息 • I can’t stand to see the killing. • 内隐复出 • I can’t stand to think about him waiting in
the room and knowing he’s going to get it. It’s too damned awful. • 频繁地使用内隐信息,可使行文简练含蓄, 内隐信息的复现,使行文若明若暗
• (六)修辞标记(Markers of Figures of
Speech) • 各种修辞格都属于表现法变异,不属于语 法范畴。
二、非形式标记 (Non-Formal Markers)
• 表现法:作者对题材的选择、处理原则和
方法 • 作品内在素质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感 情,即总体格调问题 • 作家精神气质 • 接受者的视野融合
• (三)句法标记(Syntactic Marker、对仗、省略、重 复等 • 在行文中以反复使用某种句法结构求得某 种语言特征的风格手段,都表现为风格的 句法标记,如破折号、疑问句、祈使句、 绝对式结构以及不合语法句、俚俗句及歧 义句的超常使用。

An elegant handwriting, like the elegant hand that wrote it. I pushed it to one side and had another drink, I began to feel a little less savage. I pushed things around the desk. My hands felt thick and hot and awkward. I ran a finger across the corner of the desk and looked at the streak made by the wiping off of the dust. I looked at the dust on my finger and wiped that off. I looked at my watch. I looked at the wall. I looked at nothing.
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与翻译批评
• 风格的符号体系: • 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
一、形式标记
• 着眼于音、行变异的形式标记(form
markers) • (一)音系标记(phonological Markers) • 汉语的音系特征:元音——音乐感、实质 感;声调系统——节奏感;平仄分类—— 抑扬感;汉语为单音节——语音流纯净清 晰,优美悦耳。
•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
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庚信《哀江南
赋序》)
• (二)语域标记 (Register Markers) • 按语体分,可有口语、书面语;按地域分,
可有方言、标准语;按专业分,可有种种 技术用语、非技术用语;按性别分,可有 女性用语、男性用语 • 词语的特定语域,是对常规语域的变异, 行文由此显现出与核心语汇的色彩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