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 历史文化名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历史文化名城?

专家观点

在建筑层面昆明的文化渐被边缘化

谈及昆明的发展,原省规划院院长顾奇伟认为,城市建设应规划先行,一个城市的发展要有产业,也要有文化,而昆明的发展,从建筑层面来看,文化已渐渐被边缘化,关于文化产业的设施不宜往城外迁。

城变节点

上世纪50年代起,明代古砖城墙遭到毁灭性拆除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昆明逐步进行城市改造

1994年起,昆明逐渐进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

1999年,世博会召开,昆明从此迎来大发展

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现代新昆明”建设战略构想

2006年,昆明的房价开始上涨,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北市区、南市区发展迅速

金马碧鸡坊旧貌。

重建后的金马碧鸡坊色彩鲜艳,是钢筋水泥之躯。

文庙里的很多古建筑都已无存。

城市有五脉,即商脉、文脉、武脉、政脉、农脉,其中的文脉是经多年酝酿传承形成的。文脉是一座城市的根,亦是一座城市的魂,如今又被解读为城市软实力和潜在竞争力的核心。而昆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文脉内伤已很严重。

>文脉的表现有很多形式,建筑风格、城市布局是承载文脉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昆明的文脉在近现代弱化消退,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建国后的约20年间和改革开放后。

50年代

明代古城墙被大规模拆除

建国后最初的20年是昆明文脉被严重破坏的阶段,首当其冲的就是制约城市扩张的城墙。

上世纪50年代后,昆明的明代古砖城墙遭到毁灭性拆除,原有的城市格局因此破碎。拆除的原因是为了扩建城市,以及响应“消除封建残存”的号召。

如今,往日城池的荣耀已灰飞烟灭,变成了一条条拥堵的大路抑或是一个个高档小区的地基,4650米的明代城墙仅余象征性的50米。

80年代

古城格局不再城市改造起步

一晃到80年代,昆明进入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之列。在经过数十年改造后,原来的古城格局还依稀存在,整个城市版图仍是以近日公园为圆心、五华山向正义路以下延伸的一根中轴线平分的形状基本对称的两城区,周边大都为农田。

当时,面临激增的人口,城市与人口的不协调发展引发了严重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昆明逐步进行城市改造,改造始自大观片区,之后是长春路片区,再到金碧路片区。昆明城市改造的步伐从那时起就停不下来了。

90年代

“万国建筑博物馆”渐行渐远

1994年起,昆明逐渐进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阶段,随着武成路、金碧路、长春路、同仁街、金牛街等大批老街的改造,许多凝聚着昆明历史文化精髓的老宅消失。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三四十年,昆明还是在各种建筑风格的老房子掩映下的一座古城,既有明清时期的“一颗印”、“走马转角楼”,北方的四合院、粤式的滴水檐楼,也有苏式的红砖或青砖群楼和欧美风格的精美别墅。这些老宅都典雅、简约、实用,用“万国建筑博物馆”来形容昆明一点都不为过。

随着城市改造步伐的加速,“万国建筑博物馆”的辉煌渐行渐远,昆明市区有些街区整个地消失了,比如大德寺附近的小绿水河,原本是建筑颇有特色的小街巷,现已彻底消失,变成新建的楼房。有些老宅和老街虽然得以留存,但由于城市规划缺乏整体性,导致部分老街区和富丽堂皇的现代化街区建筑风格迥异、格格不入,对于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是非常大的破坏。

对于拆除这些老街,市民反应不一。对于一些代表性街区的消逝,不少市民有着很矛盾的看法。比如武成路,一方面这条街在城市改造中被拉通后成了城市中心部位的一条大街,为市民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另一方面它的消逝也连带改变了不少老昆明的生活方式,甚至邻里间的相处方式都改变了。

新世纪

城市扩张迅猛文脉日渐迷失

1999年世博会后,昆明迎来了大发展。虽然有总体规划的引导,但由于城市规模空前发展,城市边缘区发展失控,城市中心区与各片区由此前放射组团的田园形式逐渐转为“中心摊大饼”形态。为解决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无数古老的特色建筑被形式单一的火柴盒式现代建筑取代。

昆明一批人文特色景观在发展中消失,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被忽略。随着旧城区开始成片大规模改造,传统商业文化街道迅速消失。如今的昆明,老城区的传统风貌区已不完整,只余下若干零星地段。

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现代新昆明建设战略构想,但在后来的具体操作中,城市独有的历史文脉却渐渐迷失。

2006年,昆明的房价开始上涨,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北市区、南市区发展迅速,城市扩张之迅速超乎大多数昆明人的想象,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游客进入昆明,一片千城一面的风景,一股浓重的商业气息,很难感受到古滇文化的气息。

有观点认为,云南被称为旅游大省,但是来云南的游客只把省会昆明视为落脚点,而不是主要旅游目的地,也与这里的文化特色薄弱有关。

早在1982年,昆明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回望新中国成立后这数十年间,昆明很多具有人文气息与文化传承的古老建筑被陆续拆除。拆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扩张,一方面是因为主导者对文化传承认识的缺乏与不屑。

金马碧鸡坊、近日楼等很多具有地标价值抑或具有文明象征的建筑在被拆毁之后又被重建,但新建的建筑虽有鲜艳的色彩,却是水泥钢筋之躯,原有的风格与质感已然难以复现。

焦点

古城墙厄运:从4650米到50米

明、清两代,昆明城内的建设有一定规划,城市功能区分较为明显。清朝,昆明城墙先后修葺过23次,城内外街道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扩建。城中多官府衙门,人少地阔,青山绿水,南城门外则商贾云集,商铺与民房鳞次栉比,十分热闹。

上世纪初,昆明城整体还保留着明、清两朝留下来的面貌。据记载,昆明城城墙被拆除前为九里三分长,换算出来约为4650米。城墙共开六道城门,各门均有楼,分别为殷春、壁光、拓边、康阜、眺京、向明(清初改为近日)。

民国时期,政府开始局部拆除昆明的明城墙。1922年,因市政建设需要,开始拆除城墙,先拆除南面一段,开辟一门,纪念护国起义成功,命名为“护国门”(在今南屏街下穿道口东北侧),俗称小南门。继之又拆除丽正门,保留“近日楼”。1930年拆除正义路以东、护国路以西城墙,填河建路,取名南屏街,今改为南屏步行街。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1年开始,昆明的明城墙遭到毁灭性拆除。拆除护国门至圆通公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