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公开课优质课
《管仲列传》公开课教案
《管仲列传》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物,他是管仲,哪怕吃再大的亏都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是谁?鲍叔。
有一个成语就是形容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叫什么?管鲍之交,比喻知心朋友,形容好朋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诸葛亮躬耕南阳时,无比推崇管仲,自比为管仲、乐毅。
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二、感知文本到底管仲有什么样的成就?请同学们课文中话来概括。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三、对话管仲(一)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能找到几个原因。
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1、主观因素:卓越的才能(1)执政思想:以民为本,“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2)经济、军事:发展经济,富国强兵;(3)外交:“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4)执政原则: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2、客观因素:(1)鲍叔的相知、推荐:朋友知己之情。
①重点研读第二段,学生齐读本段,体会管仲对鲍叔的感激之情。
②管仲一连串不易为人原谅的行为,鲍叔却能谅解,而且还向桓公推荐他作相,为什么?——鲍叔能够谅解他,可见鲍叔对管仲才能的深度了解,也表现了鲍叔的大度。
③“知我者鲍子也”,“知”什么?——知其贤能、理想抱负,这里侧面表现管仲的理想、抱负、才能。
鲍叔之所以对管仲这么好,是建立在对管仲才能深度了解的基础上,而且不以个人利益追求作为交友的原则。
自古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为什么?真正的知己是不掺入名利二字的,但世间人与人的关系常常建立在名利的基础上,人们很难抛开名利之心去真正发现、欣赏他人的才能或优点。
④知己之情难能可贵,所以管仲由衷地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哪位同学愿意以声传情,让大家能感受到那一份感激之情?⑤教师点评:总体语调太平。
《管仲列传》公开课优质课
《管子•大匡》载: 桓公三年,桓公因不听管仲规谏而举兵伐
宋,结果败北而归,于是要管仲在国内加强军 备。管仲说:“不这样的话,齐国就危险了!” 鲍叔牙亦谏曰:“公必用夷吾之言!”在关键 时刻,鲍叔牙支持了管仲。
桓公五年,宋伐杞,桓公欲举兵救杞伐宋, 管仲不同意这样做。当桓公征求鲍叔牙意见时, 他毫不含糊地说:“君行夷吾之言!”鲍叔牙 再次支持了管仲。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 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 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思考四:
司马迁对管仲的评价是什么?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孔子本意是以不得俭,不知礼指责管仲器小。 司马迁应是基于“知己”观点而提出批判,言 下之意乃是认为“管仲,世所谓贤臣”,“桓 公既贤”,管仲既是贤臣,桓公又为贤君,君 臣遇合,互为知己,这是历史上不可多得,令 人称羡的契机,然而管仲不能把握良机辅佐桓 公臻致称王,而只称霸诸侯,因此显得器度偏 狭。 司马迁巧借孔子评论而加以推测,实则对管仲 才能的高度肯定,同时也是对管仲未能“平天 下”的遗憾。
【桓公拜相】
“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 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 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以示范于四方, 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 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 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典故】桓公拜相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 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 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 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 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 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 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 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管仲列传》公开课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 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其贤,然 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 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 之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 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 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 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梁惠王章句下》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典故】桓公拜相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 “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 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 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 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 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 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 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使请诸鲁, 如鲍叔之言。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典故】病榻论相 《史记· 齐太公世家》:管仲病重,齐桓公 亲往探视。桓公:“群臣之中谁可为相?”管仲: “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对曰: “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 方如何?”对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 近。”公曰:“竖刁如何?”对曰:“自宫以 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而桓公不用 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专权。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 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 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 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指出经由研读《管 子》与《晏子春秋》鞭辟入里的论述,而想知人论世, 于是为二人立传以见其行谊,至于取材的标准,不录 《管子》、《晏子春秋》众所周知的著作内容,而将叙 事的重心至于管仲、晏婴的生平轶事。
管仲列传公开课课件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 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 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 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 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 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 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 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 母,知我者鲍子也。
国君为了接待其他国君而设置了坫(diàn)器,管仲
也有坫器,管仲懂得礼仪,谁会不懂礼制呢?”
子路、子贡关于管仲问孔子——《论语·宪问》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 未仁乎?”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 又相之。”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此而死, 管仲却不去死,能说他不具备仁吗?”
回 答 客 户 !也 不 可 自 大夸大 产品功 能等信 ,以免 让顾客 收到货 后心里 有落差 。 2、 通 知 付 款 建议A编 写 信 息通知 :“亲 在我们 已下了 订单^^, 系统会为亲把订单 保 留 3天 的 时 间,建 议亲方 便时付 下款呵 ,如有 什么有 问题可 以随时联系我们在线 的 客 服 。 ” B电话 通知:礼 貌用语 一定要 到位, 以免给 误导成 骚扰电 话,先 了解未
不逢时、怀才不遇观、价值观的欣赏。
作业: 司马迁在那个时代未遇知音,让他 内心充满了忧伤,可在今天这个时空,我们在 座的各位同学都理解他,请同学们写几句话, 来慰藉伟人忧伤的心灵吧!
(要把着落点放在司马迁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孔子评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 “管氏 有三
史记管晏列传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从感情上看,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 鲍叔牙感谢,洋溢着对真好友情礼赞。 从语言上看,连用几种句式相近句子, 构成一组排比,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知心 朋友。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 文字引述管仲表明,一是对上段“鲍叔 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详细印 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坎坷生涯为 以后任政相齐时“顺民心”、善于从实 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 人生阅 历基础。
第5页
译文: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时候,曾经同鲍叔 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把 我当作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 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愈加困窘和无法收拾, 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解聘,鲍叔不拿我 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 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 他知道我家中尚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 我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受辱苟 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 而感到羞耻,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感到羞 耻。生我是父母,理解我是鲍叔啊!”
第21页
讨论:读完《管仲列传》,你认为
司马迁创作本传意图是什么呢?
清代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 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 意独深,使当初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 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 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重复抑扬,又有笔 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 援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 那样知音!
第3页
译文: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年青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 他有才干。管仲家境贫困,经常欺骗 鲍叔,鲍叔却始终较好地看待他,不 把这种事说出去。以后鲍叔服事齐国 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 白立为桓公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 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 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 匡救天下,都是管仲谋略。
《管仲列传》公开课优质课26页PPT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列传》公开课优质课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பைடு நூலகம்
经商 谋事 出仕 作战 事君
世人
贪 愚 不肖 怯 无耻
鲍叔牙
贫 时 时 孝 志
“天下不多管仲之 贤而多鲍叔能知人 也。”——《史记 管晏列传》
“鲍叔知其贤”
思考一:你知道鲍叔在什么背 景下举荐了管仲?
背景补充:
齐襄公即位后,荒淫无道,随意诛杀,人人自危,纷逃国 外。公子纠由管仲、召忽二人辅佐逃往鲁国;公子小白则由 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齐襄公12年齐国内乱,流亡在外的公 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回国争当齐国国君。鲍叔牙十分着急, 力劝小白快速回国,并亲自为小白驾车,日夜兼程赶往齐国 边,却被埋伏的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的铜制衣带钩,小白 趁势诈死,骗过了管仲,得立为国君,是为齐桓公。鲁庄公 方率鲁军护送公子纠行至乾时地方,齐桓公亲自率军迎战, 大败鲁军,并尽夺鲁国汶阳之地。齐襄公12年,齐桓公打败 公子纠,稳定局面,开始治理齐国。这个时候他想任用一直 追随自己的鲍叔牙为齐相。鲍叔牙拒绝了,推荐了当年差点 要了齐桓公性命的管仲为齐相,称只有管仲才能让齐国称霸, 于是欺骗鲁庄公说要杀管仲,成功将管仲从鲁国救出。于是 齐桓公封管仲为相国,鲍叔牙为大谏。
——《梁惠王章句下》
思考二:
管仲的“贤”体现在哪些地方?
(提示:内政、外交)
政治主张: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 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外交上:“贵轻重,慎权衡。” (经济主张)
思考三:
管仲能够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内因、外因)
鲍叔牙的知贤、荐贤和让贤
管仲自身的政治才能
齐桓公这样的明主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 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 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 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 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 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使请诸鲁,如鲍 叔之言。
“高山流水”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巍巍乎 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 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管鲍之交”
挚交千古
交
相
叔
桓
牙
公
万
一
古
匡
高
天
风
下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探究:你认为司马迁创作本传 的意图是什么?
清代李晚芳《读史管见》中云:“太史遭刑, 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二传,寄意独深,使 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有知越 石父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赎。多鲍叔之知人, 与执鞭所欣慕,皆情见乎辞矣。”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 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 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 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 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 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 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 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相关链接
管仲当了齐国的相国后,首先在经济、内政、军事三个方面 进行改革。在改革中,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他强调“仓廉实而 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首先打破了井田制的限制,主张按 照土地的好坏,分等征税。齐国靠海,就积极提倡渔盐之利,采 取渔盐出口而不纳税的办法。设置盐官、铁官,利用官府力量发 展盐铁业,齐国生产的盐以及铁器、丝织品供给中原许多国家以 达到通货积财、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不久,齐国积累了大量财 富,在春秋前期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为齐国称霸诸侯奠定了 经济基础。管仲在内政上实行了“叁其国而伍其鄙”的政策,规 划全国为工乡、商乡和士乡三种,分别设官管理。并规定士农工 商“四民”的固定住处,按人户编制起来,不许任意迁徒和杂处, 从而加强了国内的统治。管仲最主要的政策是军制的改革,“作 内政而寄军令”。这便是富兵于民,兵民合一,把军事组织和行 政组织统一起来,平时进行生产,战时可以打仗。
礼赞友朋相知、君臣遇合的知己之情。 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的个人感喟。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 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的司马迁,多么希 望身边有鲍叔牙那样的知音,多么企盼 友朋相知,君臣遇合啊!对于齐桓公任 人唯贤,不觉神往!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 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
——《管子·牧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 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其贤,然 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 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 之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 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 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 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桓公拜相】
“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 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 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以示范于四方, 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 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 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典故】桓公拜相
《管子•大匡》载: 桓公三年,桓公因不听管仲规谏而举兵伐
宋,结果败北而归,于是要管仲在国内加强军 备。管仲说:“不这样的话,齐国就危险了!” 鲍叔牙亦谏曰:“公必用夷吾之言!”在关键 时刻,鲍叔牙支持了管仲。
桓公五年,宋伐杞,桓公欲举兵救杞伐宋, 管仲不同意这样做。当桓公征求鲍叔牙意见时, 他毫不含糊地说:“君行夷吾之言!”鲍叔牙 再次支持了管仲。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 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 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思考四:
司马迁对管仲的评价是什么?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孔子本意是以不得俭,不知礼指责管仲器小。 司马迁应是基于“知己”观点而提出批判,言 下之意乃是认为“管仲,世所谓贤臣”,“桓 公既贤”,管仲既是贤臣,桓公又为贤君,君 臣遇合,互为知己,这是历史上不可多得,令 人称羡的契机,然而管仲不能把握良机辅佐桓 公臻致称王,而只称霸诸侯,因此显得器度偏 狭。 司马迁巧借孔子评论而加以推测,实则对管仲 才能的高度肯定,同时也是对管仲未能“平天 下”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