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谭嗣同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中剖析他舍生取义的历史动机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作者:李铭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7期摘要: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为变革而流血的第一人,当今社会所流行的生死价值观对于他的死有着不同的评价,即有意义论和无意义论。
事实上,谭嗣同的慷慨就义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一种无畏的气概,更重要的是对于以毛泽东、杨昌济、唐才常等为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万千仁人志士所带来的精神影响。
他的牺牲对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向新的社会性质变革起到了精神上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史学角度谭嗣同就义价值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对生命价值观认识的逐步重视,生命价值这一话题也从个人本位主义思想渐进向对历史人物的生死价值考评转移。
谭嗣同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维新志士、变法流血第一人,也成为上至社会各界思想、理论家,下至“90后”年轻一代对于生死价值争论的焦点之一。
在戊戌变法中,曾现多种对于谭嗣同就义的评述。
对其牺牲的价值角度而言,分为有意义论和无意义论两种论调。
谭嗣同其人: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清末戊戌变法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
在其三十三年短暂的生命中,有着《仁学》、创南学会、办《湘报》、开矿山、修铁路等系列前人未敢尝试之壮举。
在维新变法中夜访袁世凯的果敢精神也引得世人称道。
纵论谭嗣同的一生,最大之影响莫过于其牺牲对于后世的积极影响和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
谭氏作为一代封疆大吏之后(其父谭继洵,咸丰九年进士,先后任甘肃按察使、布政使,湖北巡抚),家庭环境优越,符合纨绔子弟的基本条件,虽“幼丧母,为父妾所虐”,但生于官宦之家,得锦衣玉食未尝不可,况其父也曾“用重金为谭嗣同捐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衔,分发江苏,等待委任”。
[1]可以说谭嗣同的人生之路虽不平坦,却前途无量,无须说努力进取,只消不与维新活动人士为伍,便可保全性命而后平步青云。
但他最终选择了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献身改革。
论谭嗣同的民主主义思想与改良主义政治实践的矛盾
作者: 陈旭麓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页码: 59-68页主题词: 谭嗣同;民主主义思想;改良主义思想;潭嗣同;政治实践;梁启超;康有为;民主革命;政治社会思想;法国革命摘要: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重要回合,在知识界发生过较大的波动和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是这一运动的倡导者,他们是代表当时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谭嗣同又是一直被誉为这派人中的左翼或急进分子,因为他既是主张流血变法的实践者,而他的政治社会思想又闪烁着民主革命的光辉。
梁启超在“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中说:“其思想为吾人所不能达,其言论为吾人所不敢言”,由此可知谭嗣同的思想言论,为康、梁等人“所不能达”和“所不敢言”的。
那末他们“所不能达”和“所不敢言”的是什么?这非他,就是谭嗣同激烈地反抗封建传统的民主思想和革命愿望。
著名的“仁学”写成于一八九六至一八九七年间,不但没有象“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书一样的印行,也没有在和谭嗣同有密切关系的“时务报”和“湘学报“发表。
不难想象,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固然是洋务派和顽固派所震骇和坚决反对的,也是改良派所不能完全同意的,所以“仁学”至一八九九年在国外才有出版的机会,当由“清议报”印行时,还遭到康有为的干涉,而康、梁又竟擅自删改了其中某些反满革命的言论。
今文经学大师、湖南维新派首领之一的皮锡瑞,至一九○一年看到“仁学”,尚惊为“骇俗之文”。
可是改良派震惊和害怕的谭嗣同思想,却为二十世纪初年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邹容、陈天华、吴越等人所继承和发扬,章太炎虽痛诋保皇党,而称道谭嗣同的“卓厉敢死”为革命道德。
不仅如此,即在五四运动后的二三十年中,他那冲决“与虚空而无极”的网罗的精神,仍没有丧失它的战斗意义,陈伯达同志在一九三四年写的“论谭嗣同”,就不止是为了写历史论文,而是因为他的反抗封建传统的思想仍是现实斗争的武器。
可是谭嗣同的思想,一般仅指出他的“革命倾向”或“革命因素,却忽略了他那曲折而显著的民主革命要求,当然由于他的政治实践,从在浏阳倡办新学开始,到喋血宫门,却没有跳出改良主义的圈子,这是他的矛盾,也是当时中国社会已经存在着改良与革命两条路线的矛盾的反映。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含答案)
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1.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其中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A.拒和B.迁都C.变法D.革命2.近代中国许多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图所示报刊主要宣传了哪种新思想()A.维新思想B.儒家思想C.近代科学D.法家思想3.1895年至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
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是()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4.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是()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乾隆帝5.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哪一横线处()()A.训练新式军队B.兴办私人企业C.改革政府机构D.开办新式学堂7.“戊戌六君子”是在19世纪末我国的一次变法运动中被杀害的,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①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②开办新式学堂③改革财政④训练新式军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③④8.临刑前,他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想以流血牺牲唤醒国人。
“他”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邓世昌9.“戊戌变法虽然被扼杀了,但它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打开了缺口。
”据此,戊戌变法的作用是()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社会经济发展C.促进思想启蒙D.促进社会政治变革10.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支持变法②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③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变法失败④变法使中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1.1898年9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法令,变法失败。
该政变的实质反映了()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B.开明地主和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C.资产阶级和封建旧势力的斗争D.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争夺统治权的斗争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谭嗣同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中剖析他舍生取义的历史动机
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童舜尧(),男,江西德兴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8年6月第30卷 专辑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 i a l Sc iences )Jun .2008Vol 130 Spec ial sec .从谭嗣同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中剖析他舍生取义的历史动机童舜尧(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摘 要: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中一个主动放弃逃生机会而去选择慷慨赴死的维新志士。
在历史上能这样为自己选择归宿的人物也是绝无仅有的。
我认为促使他选择慷慨赴死的动机有三:其一,爱国忧民;其二,为实现自己心中资本主义的那幅完美蓝图而死(抑或说是为心中的信仰而死);其三,忠君酬主。
而这三个动机的形成和他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一生都处在矛盾中是谭嗣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戊戌变法; 西学; 冲决网罗; 万国公法; 仁学; 忠君酬主中图分类号:K 2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8)专辑-0082-03 十九世纪末期的戊戌变法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发动的改良运动。
他们企图将君主专制制度变为君主立宪制度,结果惨遭失败。
在这场运动中作为核心人物的谭嗣同却是个为后人所景仰而又充满着多种矛盾色彩的人。
作为激进的维新志士左派的代表,他的思想明显地含有革命民主主义的内容,但其所作所为却是在为实现君主立宪而奔走呼号;他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痛骂专制帝王,却又甘心为光绪皇帝效命;他在痛斥纲常明教,呼吁民主平等的同时却又在赞扬孔子,要求仿效西方光大基督教那样来尊孔崇教。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出身与湖南浏阳官僚地主家庭,其父为湖南巡抚谭继洵。
谭嗣同10岁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
简析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简析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谭嗣同(1865-1898)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学者,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
谭嗣同认为,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必须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实现民族的统一与进步。
他提出“实行民主,改革政体,实行民主改革”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民主改革进程。
二、提倡科学技术进步。
谭嗣同认为,中国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就必须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他提出“用科学,改
变落后”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
三、提倡民主议政。
谭嗣同认为,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就必须实行民主议政,以反对封建统治。
他提出“改革政治,
实行民主”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民主议政进程。
四、提倡文化改革。
谭嗣同认为,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就必须实行文化改革,以反对封建文化。
他提出“改革文化,
实行科学”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文化改革进程。
总之,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主要是追求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提倡科学技术进步、民主议政和文化改革。
谭嗣同就义精神的文化解读
谭嗣同就义精神的文化解读
张松才
【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本可以逃走存活,但他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为了唤醒国人,他甘愿流血牺牲,于是选择了从容就义。
这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不只是体现了儒家“铁肩担道义”的君子人格,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对佛教“无我”境界的证悟。
他用勘破生死、从容就义的实际行动,践行近代“人间佛教”积极入世的精神,体现了佛教智慧在近代历史转型中的积极性。
【总页数】5页(P102-106)
【作者】张松才
【作者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广州 5114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6.5
【相关文献】
1.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J], 李铭
2.谭嗣同教育思想新论——浅谈谭嗣同的教育思想与湖湘文化 [J], 熊春林;黄正泉
3.谭嗣同政治人格浅析--兼论谭嗣同慷慨就义的心理根源 [J], 谢涛
4.悟者践行担当精神
——对谭嗣同殉难的再解读 [J], 杜品
5.江南诗性文化精神的深层解读——评刘士林《江南文化精神》 [J], 严三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谭嗣同认识论思想中的矛盾及其唯心主义归宿
谭嗣同认识论思想中的矛盾及其唯心主义归宿谭嗣同(公元1865—1898年)是清朝末年激进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和早期的资产阶级哲学家。
他为了探寻救国救世的良方,十分重视哲学的研究,并特别探讨了认识论方面的问题。
他深知讲究学问、掌握知识对于救亡图存的重要意义。
他所谓学问、知识,已经超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范围,特别表现了对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和政法理论的重视。
他强调:“鄙人深愿诸君都讲究学问,则我国亦必赖以不亡。
所谓学问者,政治、法律、农、矿、工、商、医、兵、声、光、化、电、图、算皆是也。
”(谭嗣同:《论学者不当骄人》。
)他认为没有学问,没有知识,必受制于人,有学问、有知识才能保国。
在谭嗣同看来,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是相通的,甚至认为“近来所谓新学新理”,都是“萌芽”于中国古学。
“如商学,则有《管子》、《盐铁论》之类;兵学,则有孙、吴、司马禳苴之类;农学,则有商鞅之类;工学,则有公输子之类;刑名学,则有邓析之类;任侠而兼格致,则有墨子之类;性理,则有庄、列、淮南之类;交涉,则有苏、张之类;法律,则有申、韩之类;辨学,则有公孙龙、惠施之类。
”(谭嗣同:《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
)但是“祖国遗产,子孙弃之,外人业之,迨其业之日新月盛,反诧异以为奇技淫巧,机钤诡谲之秘术”。
他反对“数典忘祖”,也反对“夜郎吾国而禽兽他人”,强调“不论何人何物,惟知学以取其长”(谭嗣同:《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
),主张学习西方之长,认为只有“师人之长”以增长自己的学问和知识,国家才可以不亡(谭嗣同:《论学者不当骄人》。
)。
那么,学问应该从何处讲起,知识应该以何者为要呢?谭嗣同认为,首要地是从天地讲起,“夫人生天地之中,不知天何以为天,地何以为地,且地是实物,尚可目见,天是空物,不可窥测,于不可窥测者,遂置之不讲,则人为万物之灵之谓何矣?”(谭嗣同:《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
)关于天地的学问,谭嗣同特别重视太阳中心说和地球绕日而转的地动说。
谭嗣同舍生取义作文
谭嗣同舍生取义作文咱今儿个得唠唠谭嗣同这位超级酷的人物。
谭嗣同啊,那可是在历史的长河里闪闪发光的一颗巨星。
想当年,那大清朝就像一艘破船,在时代的惊涛骇浪里摇摇欲坠。
谭嗣同呢,本可以像很多人一样,躲在一边,保全自己的小命。
毕竟,谁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啊?可是他偏不!他心里装着的是变法图强的大志向,想着要给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来一场大变革,就像给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注入强心剂一样。
他和他的小伙伴们搞起了戊戌变法。
这变法可不得了,就像在一潭死水里投入了一颗大石头,激起了千层浪。
可是呢,那些守旧派就像一群顽固的老乌龟,死死地守着他们的旧规矩,容不得一点新变化。
他们一看变法这事儿,就急眼了,开始疯狂地打压。
这时候,谭嗣同有机会逃跑的。
他的那些朋友,像梁启超,都劝他:“兄弟啊,快跑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可是谭嗣同呢,他就像是一个执拗的英雄,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话多霸气啊!他就像是一个勇敢的战士,明知道前面是刀山火海,却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
他放弃了生的机会,选择了舍生取义。
他就那么大义凛然地走向了死亡。
他的死,可不是轻如鸿毛的,那是重如泰山啊!他的血就像一把火,点燃了很多人心中变革的火焰。
他虽然死了,但是他的精神就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星,一直在天空中闪耀着。
咱再想想,谭嗣同要是当时贪生怕死,那他在历史上就会像一个小虾米一样被人遗忘。
可是他没有,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段壮丽的篇章。
他告诉我们,人活着啊,不能光想着自己的那点小利益,还得有更伟大的追求。
当大义和自己的生命摆在天平的两端时,他勇敢地选择了大义。
这就像一场豪赌,他用自己的生命做赌注,赌的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虽然他输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赢得了人们永远的敬重。
谭嗣同就是这么一个让人钦佩得五体投地的人,他的舍生取义的故事,就像一首激昂的交响曲,永远在历史的音乐厅里奏响着。
谭嗣同舍生取义作文
谭嗣同舍生取义作文你知道谭嗣同吗?那可是个超级牛的人物。
谭嗣同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代,就像一艘在暴风雨里飘摇的大船,整个国家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绝境。
当时的清政府腐败得一塌糊涂,列强就像一群贪婪的野狼,围着中国这块“大肥肉”张牙舞爪,想啃下一块又一块。
谭嗣同呢,他心里可有着满腔的热血和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
他就像一个看到自己家房子着火了的勇敢者,决心要做点什么来拯救这个国家。
他积极地参与变法,想要通过改革来让中国强大起来。
他和他的小伙伴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新想法,就像给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开了一副副希望的药方。
可是啊,变法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那些守旧的势力,就像一群顽固的老乌龟,缩在自己的壳里,死活不愿意接受新东西。
他们害怕变法会触动他们的利益,于是就想尽办法打压变法派。
结果呢,变法失败了,谭嗣同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这时候,谭嗣同的朋友们都劝他逃跑,就像劝一个站在悬崖边的人赶紧往后退。
有人给他安排好了逃跑的路线,只要他点点头,就可以远走高飞,保全自己的性命。
但是谭嗣同拒绝了,他就像一个倔强的英雄,坚定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话多霸气啊!他觉得,为了变法,为了让更多的人觉醒,为了国家的未来,他必须得牺牲自己。
他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简直就像黑夜里最耀眼的流星。
他不是不知道死意味着什么,他也不是没有机会活下去,但是他选择了直面死亡。
他走向刑场的时候,心里一定是充满了对这个国家的希望和对大义的执着。
他就像一个孤独的勇士,用自己的鲜血去浇灌变革的种子。
在今天看来,谭嗣同的舍生取义是那么的伟大。
他虽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的精神却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一直在燃烧。
他告诉我们,在大义面前,生命虽然宝贵,但有些东西比生命更值得去守护。
他的故事就像一个永远讲不完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正义抉择的时候,也要像他一样,勇敢地站出来,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七年级语文下册3比较研究谭嗣同之死教案北师大版
《谭嗣同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新文体”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南海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吟联一副凭吊友人: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让康有为因为他的离去一度万念俱灰的人就是谭嗣同(字复生)。
超链接视频短片《谭嗣同》。
二、作者、背景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与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创办维新团体“强学会”,与康有为共倡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作为改良派的主将,与革命派论战,遭到反对。
引进介绍西方文化,发起领导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运动,成为“五四”文体改革的先导,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体裁“新文体”,将小说提高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地位。
作品结集为《饮冰室文集》。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得到要巩固清朝统治、急于从慈禧手中将国家权柄夺回来的光绪皇帝的支持。
戊戌年(1898)6月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
封建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和旧官僚感到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威胁,立即采取措施,派奸诈阴险的荣禄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以重兵控制北京政局,9月21日发动政变。
新政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三、解读课文(一)介绍谭嗣同的出身、性情,交代其初学新学的情况。
倜傥:豪爽洒脱。
淹通:深通。
故操心危,虑患深:语出《孟子·尽心上》,内云:“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谭嗣同就义的故事
谭嗣同就义的故事谭嗣同是我们中国近代有名的政治家,是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现在很多人已经忘记了那段历史,对于谭嗣同就义也不是很了解,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谭嗣同就义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戊戌变法是中国人民的一次洋务运动,是为了摆脱贫穷,复兴强国的运动,跟日本的明治维新差不多。
可是腐朽的清政府,特别是慈禧太后一群人,并不能接受所谓的戊戌变法,因为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种制度的改革,这些废科举建学校修铁路等等一系列积极的举措,对于当时那些皇权派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它侵害了这些帝制独裁者的的利益,所以当时谭嗣同在内的戊戌六君子被这些独裁者逮捕,谭嗣同就义牺牲。
谭嗣同就义是整个清政府维新图强希望的破灭,当时的老百姓对清政府腐败无能割地赔款给列强深恶痛绝,谭嗣同就义彻底改变历史潮流,让老百姓看清了清政府不能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任何希望。
当时支持变法的光绪皇帝也被慈禧太后给软禁起来。
谭嗣同就义以及很多支持变法图强的人就义在当时对整个清政府是个不小的打击,当时老百姓看出皇权派不愿意放下手中权利,依然干着卖国的勾当。
谭嗣同就义,让老百姓看清楚了清政府是一个不能托付的政府,是一个堕落的政府,是一个不愿意改革自强的政府,是一个只知道享乐,奢侈,签署各项不平等条约的卖国政府,这样的政府必然会走进历史的坟墓。
所以在谭嗣同就义后不久,大批的革命者用鲜血推翻了这个王朝,历史再也没有给清王朝生还的机会。
谭嗣同死前说的话要说谭嗣同为什么会被如此多的人记住,为什么对他的评论都是对他的赞美和佩服,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是一个为了国家不惜一切的爱国人士,而谭嗣同死前说的话更是体现了他的这一品质。
谭嗣同死前说的话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们想要除去那些伤害国家百姓的恶人,却感叹没有足够的能力,但能够为了国家而死,却也值得。
在这句话中,每一个字都好像是在和命运做最后的对抗,以及谭嗣同内心的不甘心,而谭嗣同死前说的这一句话,也把谭嗣同的爱国精神完全的体现出来了。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
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第一篇:历史人物评价——谭嗣同中国近代史历史人物评价之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也许是同为浏阳人吧!又或许因为我现在身处异乡吧!当听到谭嗣同的名字时,我心里一阵波动。
他是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之一,后来变法失败,他本可以逃走,可是他放弃了自己逃走的机会,并力劝梁启超逃往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意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
”谭嗣同并非为他一人之江山,而是为天下苍生求自由、谋幸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千万人,我往矣”,他要用自己的性命来唤醒中国人的良知,他所走的路引导、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热血男儿。
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同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正面临着国外侵略和国内清朝政府腐朽统治的双重危机,中国的大地上到处在悲歌,人民在呻吟,田园荒芜,市井萧条,民不聊生,官府却横征暴敛,许多国人自甘堕落,逐步消沉,更别提国难当头能够拿出匹夫之责。
而此时,正是青春时期的谭嗣同,知识广博,武艺精湛,胸怀大志。
他从小饱读诗书,花了十年功夫,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北至新疆,南到台湾,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面对中国的此情此景,他哀伤,他苦闷,他悲愤!望着腐朽即将坠落的清王朝,清朝政府无能至极,竟与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谭嗣同万份忧虑,不经黯然神伤。
正直的热血青年压抑不住内心的怒火,他写到: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同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此时的他不得不为国之未来、民族之未来所哭泣,写下了如此的诗句。
谭嗣同苦苦的思索:中国要走的是一条多么难走的路?该往哪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安危,是否能够拯救?单靠自己的力量会有多大的影响?又能否成功呢?最后,他认为,向西方学习,变法改革,才是出路。
这样一个国家若再不变法,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政治、法律理念,亡国灭种是那样的难以避免,到时候神州大地不免沦为外国列强分割之地,四万万之同胞将为人奴役,成为亡国奴。
谭嗣同政治思想探析
收稿日期:2002-03-18 第一作者简介:杨健康,女,湖南大学教务处讲师。
谭嗣同政治思想探析杨健康1 黄 震2(1.湖南大学教务处,湖南长沙410082;2.中央财经大学法律系,北京100081)摘要:谭嗣同根据政治变法的需要,从西方文化中去寻求真理,并用传统文化来诠释外来文化。
同时,又用他所理解的外来文化来改造传统文化,使他所建构的政治思想呈现出“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色彩。
关键词:谭嗣同;《仁学》;政治思想中图分类号:K 2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02)04-0066-04A Study of the P olitical Thoughts of T an SitongY ANG Jian 2kang HUANG ZhenAbstract :M otivated by his hope to reform China ’s politics ,T an S itong studies Western theories in the framew ork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ied to refor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his adopted Western theories.As a result ,his political thoughts were a combination of Western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s.K ey w ords :T an S itong ;political thoughts ;thought of benev olence一、入古探今,由中而西的思想觅寻谭嗣同一生只有短暂的33年,30岁以后才叛逆旧学,加入新学的阵营,正如他自己所说:“三十年之精力,敝于所谓考据辞章,垂垂尽矣!勉于世,无一当焉”(参见蔡尚思等编《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店1981年版,下同)。
高中历史 谭嗣同为何坐以待捕教材精解素材
word谭嗣同为何坐以待捕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和康、梁一起倡导维新变法。
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亲政,大肆搜捕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等都设法躲藏逃脱,而谭嗣同“竞日不出门,以待捕者〞。
当时许多好友曾上门劝其暂避,都被他一一拒绝。
为什么谭嗣同坚决不肯逃亡,而豁出自己的身家性命,坐以待捕呢?一般都认为,他要献身报国,成为中国变法流血的第一人,中学历史课本乃至大多数史学著作都如是云。
这种说法主要根据就是,梁启超的《谭嗣同传》曾记载:“被捕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
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卒不去,故及于难。
〞我们认为,谭嗣同坚决不肯逃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一两句豪言壮语所能阐明,下面试作简要分析:第一,变法事败,当时谭嗣同的七旬老父正在某某巡抚任上,如果谭此时出逃,以慈禧之手段,其后果可想而知。
更有史料记载,谭在家待捕时,曾仿其父笔迹写成了一封家书,训斥谭嗣同不忠不孝,声言要脱离父子关系。
以此作为彻底开脱其父的佐证,可谓用心良苦,由此可判断,谭待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不连累其父,以尽人子之孝道,故其老师X人熙在《蔚庐亥子集》中说:“谭生才气横天下,不忍逋逃累老亲。
〞第二,谭嗣同自动赴难,与他当时的哲学思想和受佛学教义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1898年谭在某某期间,结识了隐居某某的著名佛学家杨文会,从此一头扎入佛学之中,接受了“人为不死之物〞,“不生不灭〞,“六道轮回〞等思想。
因而他是带着对另一世界美好的向往而从容就义的。
此种说法,虽不无牵强之处,但也不能说是与谭的待捕一事毫无关系。
第三,谭看到,康、梁在事发之后,争先逃命,联想昔日曾一起“共誓变法,维新自强〞的情景,不由得心寒,所以他故意不走,以此表示对康、梁的愤慨和蔑视,曾有言曰:“能共事而不能共难,能共存而不能共亡矣!〞我们在此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并不是否认和忽视谭嗣同为政治理想而献身的报国精神,为了维新变法事业,谭嗣同宁愿用自己的头颅和鲜血来唤起民众,振奋国人为变法维新而奋斗,这种英勇的气概还是值得称颂的。
浅析谭嗣同
浅析谭嗣同在中国近代史上, 尤其是近代史的晚清时代, 人才层出不穷, 英才星斗灿烂。
但我最敬仰的英才之中, 莫过于湖南的谭嗣同。
一百年前, 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沧海浮生,岁月如潮,在历史的天平上, 他是绝不失重的一世之雄,也是永不褪色的万古人物。
谭嗣同出生于湖南浏阳一个书香门第, 自幼天资过人。
两岁时能吟诗作对, 五岁熟读诸子百家, 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
生母徐氏出身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
10岁时,谭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
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
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工诗文,非常反感传统的时文八股。
谭嗣同自小心胸坦荡,为人仗义,颇仰慕古代侠士,于是12岁时开始随“通臂猿”胡七与“义侠”大刀王五学剑习武。
他曾和“义侠”大刀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1877年,在浏阳与唐才常订交,他又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
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
1884年,他离家出走,游历天下,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大约在20岁左右的10年间,谭嗣同游历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行程8万余里,足迹遍布13省,拜访名家,大开眼界。
特别是有一次谭嗣同仗剑策马射猎,7昼夜行程1700多里,虽遇“髀肉狼藉”,但他仍然“怡然自乐”。
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
早年的艰苦磨砺为谭嗣同波澜壮阔的人生蓄积了充沛的能量。
这位天生具有英雄之姿和英雄之志的壮士在默默地等待着。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妥协退让,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记叙文写作素材:舍生取义的谭嗣同
记叙文写作素材:舍生取义的谭嗣同
记叙文写作素材:舍生取义的谭嗣同
放弃生命唤醒世人
1898年,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英勇就义,谭嗣同是变法的主将之一,在被捕之前他有过几次逃生的机会,但是他都拒绝了。
梁启超劝他一起去日本时,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后来又有人劝他逃走,他又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他下定死的决心,以期唤醒后来有志图强的人。
不幸被捕后,他在狱中大义凛然,神情自若,并在狱壁上写了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张俭,东汉人,因为弹劾宦官侯览,被迫害逃亡,人们看中他的品德,都愿接纳他。
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上书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害险些致死。
谭嗣同相信康、梁等逃出后会有人接纳,自己则愿作忍死的杜根。
他们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胆相照的,犹如那巍巍的昆仑山一样。
)
9月28日,他和其他五君子一起被押赴刑场,行刑前,谭嗣同高声朗诵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大声呼罢,哈哈大笑。
上万围观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虽然戊戌变法最后失败了,但是他为国富民强甘愿献身的精神将彪炳史册。
1 / 1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他 对 “ 国变法 无 不从 流 血 而成 . 日中 国未 闻有 因 变法 外 今 而 流 血 者 , 国 之 所 以 不 昌 也 。有 之 , 自嗣 同 始 ” ] 观 此 请 『的 2 点 , 至 今 日 , 较 多 的 学 者 和 网 友 予 以 批 驳 。 主 要 的 反 时 有
的 评价 , 有 意义论 和 无 意 义论 。事 实上, 嗣 同的 慷慨 即 谭
对 于 以 毛 泽 东 、 昌 济 、 才 常 等 为 代 表 的 不 同社 会 阶 层 杨 唐 的 万 千 仁 人 志 士 所 带 来 的 精 神 影 响 。 他 的 牺 牲 对 中 国 从
半 殖 民地 半 封 建 的社会 性 质 向新 的社会 性 质 变革起 到 了
精 神 上 的 引 领 作 用
知名 人 士 。
( ) 泽 东 , 润 之 , 国 革 命 家 、 略 家 、 论 家 一 毛 字 中 战 理
虐 ” 但 生 于 官 宦 之 家 , 锦 衣 玉 食 未 尝 不 可 , 其 父 也 , 得 况
就 义为后 人 留 下的 不仅 是 一种 无 畏 的 气概 .更 重要 的是
对 观 点 包 括 对 其 继 续 生 存 而 为 革 命 奔 走 的 意 义 更 为 重 大 的角 度 进 行 假设 , 通 过 鲁 迅 的《 》 篇 小 说 作 为 重要 并 药 这
的引 证进 行 论述 。 对 此 , 国 家 发 展 和 改 革 委 员 会 的 黄 征 学 先 生 对 此 观
蚁 尚 且 偷 生 , 就 不 能 存 下 自 己 的 性 命 待 来 日东 山 再 起 么 , 且 这 种 牺 牲 有 用 么 , 迅 的 《 》 强 烈 讽 刺 了 这 而 鲁 药 就
点 , 昧 的 人 用 烈 士 的 血 当 药 引 , 笑 可 叹 。 所 以 我 个 愚 可 人 不 同 意 ! ”4 l 二 、 嗣 同 就 义 对 于 革 命 者 的 直 接 与 间 接 影 响 谭 谭 嗣 同 的 牺 牲 对 后 世 具 有 强 大 的 现 实 意 义 。对 中 国
试析谭嗣同仁学思想研究
试析谭嗣同仁学思想研究作者:杜莹莹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3期摘要:“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开始”。
这是谭嗣同留给后人的奉献精神,在他34年的生命里,让后人值得缅怀的不仅是他慷慨赴死,还有他的思想。
谭嗣同生命虽短,但他身处在中西相冲突相交时代,他的思想涉及范围又广又杂,杂糅各家学派创立了“仁学”,一直影响后世。
关键词:谭嗣同;思想;仁学“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谭嗣同始。
”[1]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牺牲也预示着改良运动失败。
虽说他生命短暂,但他的思想广而杂,所以研究他的学者分别从思想的构成,理论特征,思想渊源,思想史,历史背景,地域背景,历史地位,现代价值等进行专题研究。
关于谭嗣同思想研究,大部分从他的奉献、佛教、狭义精神,其中“仁学”研究为重中之重,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讨论,学者们力求更详细,更全面地呈现谭四同的想法。
本文通过他的经历来探讨关于他的仁学思想。
一、谭嗣同人生经历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谭嗣同父继洵,官做到湖北巡抚,在他童年时期他的姐姐、大哥、母亲因患白喉症,先后病逝。
他出身于官僚地主阶级,是江苏候补知府,他的思想具有局限性。
34年短暂的生命里,正是资产阶级革命酝酿时期,在这样的时代的刺激下,他提倡新学,同时,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又给予他若干影响,又加上王船山、黄梨洲诸人的思想给予的熏陶,尤其是王船山的“道器论思想”影响特别大,其中欧阳中鹤、涂启先、刘人熙三位老师对他的影响深远。
这三位老师对于谭嗣同前期思想构成具有重要影响,为后期仁学思想观点产生奠定基础。
谭嗣同不仅仅是口头说,他还通过做来实现自己理想抱负,他的一生里,创建过报刊、学校、组织工会等,通过实业来救国。
谭嗣同与老师欧阳中鹤集绅士建学会,兴算学格致馆,形成学习之风,养成栋梁之才。
他与希望变法的湖南巡抚陈空箴、黄遵宪等官员一起,进行湖南新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童舜尧(),男,江西德兴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8年6月第30卷 专辑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 i a l Sc iences )Jun .2008Vol 130 Spec ial sec .从谭嗣同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中剖析他舍生取义的历史动机童舜尧(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摘 要: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中一个主动放弃逃生机会而去选择慷慨赴死的维新志士。
在历史上能这样为自己选择归宿的人物也是绝无仅有的。
我认为促使他选择慷慨赴死的动机有三:其一,爱国忧民;其二,为实现自己心中资本主义的那幅完美蓝图而死(抑或说是为心中的信仰而死);其三,忠君酬主。
而这三个动机的形成和他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一生都处在矛盾中是谭嗣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戊戌变法; 西学; 冲决网罗; 万国公法; 仁学; 忠君酬主中图分类号:K 2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8)专辑-0082-03 十九世纪末期的戊戌变法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发动的改良运动。
他们企图将君主专制制度变为君主立宪制度,结果惨遭失败。
在这场运动中作为核心人物的谭嗣同却是个为后人所景仰而又充满着多种矛盾色彩的人。
作为激进的维新志士左派的代表,他的思想明显地含有革命民主主义的内容,但其所作所为却是在为实现君主立宪而奔走呼号;他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痛骂专制帝王,却又甘心为光绪皇帝效命;他在痛斥纲常明教,呼吁民主平等的同时却又在赞扬孔子,要求仿效西方光大基督教那样来尊孔崇教。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出身与湖南浏阳官僚地主家庭,其父为湖南巡抚谭继洵。
谭嗣同10岁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
欧阳中鹄平素服膺王夫之的学术气节,在他的影响下,谭嗣同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
1876年,其母病故,此后常为“父妾所虐”、“遍遭纲伦之厄”,[1]遂对封建主义萌发了叛逆思想。
1877年谭嗣同师从涂启先,系统地学习了中国传统典籍,并开始接触算学、格致学等自然科学。
1884年离家出走,开始了十年漫游,期间不但眼界大开还结识了不少维新志士。
他在途中接触了下层社会,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矛盾的认识。
他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贫弱与人民的苦难,更激发了心中的爱国热情和对满清封建统治的不满。
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更进一步坚定了他的救国信念,他和当时的许多进步知识分子一样走上了爱国救亡的道路。
我们首先要肯定的是谭嗣同是维新志士的杰出代表。
在他成长的人生历程中,1896年是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他实现了人生的一次重要的转变。
从信奉“中学”转变为热衷“西学”。
即对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的“三纲五常”和封建制度产生怀疑,开始努力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与社会政治学说。
是中国日益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促发了他的这次思想转变。
他说“平日于中外事虽稍稍究心,终不能得其要领。
经此创钜痛深,乃始屏弃一切,专精思致。
”“不恤首发大难,画此尽变西法之策。
”[2]他甚至断言“今日中国能闹到新旧两党流血遍地,方有复兴之望”。
[1]要知道强调世界和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是所有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
严复讲“物竞天择”、讲“世变”,都贯穿了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必变的思想。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强调的也只是一个“变”字。
而康有为不论是含有自然辩证法的宇宙观还是公羊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即将《春秋公羊传》里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推演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人类社会的演化程序),都把事物的发展变化作为基本观点。
不同的是,严复笃信的进化论是庸俗进化论,没有丝毫的突变思想,他坚持认为“民之可化至于无穷,唯不可期至以骤”。
[1]康有为虽然在强调变法维新的必要性时,提出了“方今不变固害,小变仍害,非大变、全变、骤变不能立国也”。
[1]在一定程度上他突破了庸俗进化论,树立了突变思想,但仍强调自上而下的和平改革。
只有谭嗣同不仅讲变,而且讲斗争、讲“流血”,思想之激进超过了其他维新派人物。
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谭嗣同主张流血斗争,因而自己也就不会畏惧流血。
1896~1897年,谭嗣同发愤著《仁学》,阐发了他激进的政治思想与哲学观点,发明“冲决网罗之学”,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独放异彩。
他用明确的社会契约论的国家学说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他认为君主是为人民办事的,君若不为民办事,就可以由民众废弃。
然而,中国的专制君主都“视天下为其囊橐中:2008-0-10:1974-28之私产”,把民众当作“犬马土芥”。
因此他愤怒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指斥“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3]他号召要“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
谭嗣同对封建专制统治无比愤慨,同情人民的革命斗争。
他说太平天国“洪、杨之徒,见苦于君官,铤而走险,其情良足悯焉”。
[3]他歌颂法国大革命,说“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 万民之恨”。
[3]此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谭嗣同的思想中,反封建的因素是主流,而反封建专制的最终目标就是希望国家能够摆脱封建落后去发展资本主义实现繁荣富强。
批判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发展。
在他的主流思想里充满了浓浓的爱国主义情绪,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主流促使了他愿意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战斗。
他希望甲午战后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能重新振作、变法图强,人民能重新安居乐业。
在实际行动上,他密切与下层会党人物来往,积极投身到维新变法的政治洪流中去。
前述的结论指出,他既然主张暴力流血就不会惧怕自己去为此而牺牲。
这样的不惧怕与变法图强相交织、与救民于水火相交织,因而舍生取义便自然会成为谭嗣同的自觉行为。
他认为自己去流血是必要的、是值得的,没有流血的政治斗争在他眼里是苍白无力的。
当时的中国就需要用流血牺牲来实现他心中的理想与抱负。
因而在这一动机的驱使下,他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慷慨赴死。
他走了,但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下面,我们在从另一个角度来剖析谭嗣同舍生取义的历史动机。
谭嗣同也并非完人。
他活在19世纪末的中国,他的主流思想虽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维新志士,但也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性,旧观念的烙印在他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这个印记让他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歇斯底里的狂热与不成熟的认识。
他再一次显示出了思想中的矛盾性。
他强烈指责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灾难,深为大好河山遭受帝国主义的蹂躏而愤慨,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3]的感叹。
但同时他却又以幼稚的学生态度唱着“西学”的赞美诗,把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说成是至善至美。
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已经兴起,这对于那时代表中国初起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而言是不能了解的。
谭嗣同说:“尝谓西人之治之盛,几轶三代而上之”,[3]他用封建的语言来颂扬资本主义。
在这种语言中所谓的“三代之治”就是至高无上的理想政治。
他很赞赏当时的国际公法,把资本主义的国与国关系极端地美化和理想化。
他说:“即万国公法,为西人仁至义尽之书”,[3]完全不懂得民族压迫与民族侵略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引起的现象,却以为西方资产阶级所制定的国际公法能够保证每一个国家的独立。
中国为什么会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他的解释是:“惜中国自己求亡,为外洋所不齿,曾不足列于公法,非法不足恃也”[3]在他眼里,中国不需要同帝国主义侵略认真地进行斗争,只要向西方国家一样实行资本主义,就可以依靠“仁至义尽”的国际公法而得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自由。
在他眼里资本主义就是一幅十全十美的蓝图。
如果说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将谭嗣同塑造成一个反封建的勇士,那么要实现心中那幅至善至美的蓝图也是他甘愿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动机。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认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完美,也就认定了为了这个完美能在中国大地上实现去流血牺牲也未尝不可,这样的流血牺牲能唤起中国不再“自己求亡”。
在他看来,西方国家能用流血牺牲来换来一个完美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实现,中国也更应该用流血牺牲去实现他心中资本主义的理想,从而也能跻身于世界列强之列。
他甘愿去作这个流血牺牲的第一人。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又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谭嗣同的舍生取义也正是他政治思想上不成熟的表现。
他不能清醒地认识世界大势,也不能清醒地认清中国形势。
至少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趋势,其概念是模糊的。
以章炳麟为代表的许多维新志士实现了从资产阶级维新派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转变,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流砥柱,这才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谭嗣同是看不到这一点的。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关于解决变法经费的来源问题上,谭嗣同有个十分荒谬的想法,他说“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无利于中国”[3]不如拿来“分卖”给英、俄二国,这笔卖地得款,除了偿还对日本的战争赔款以外,“所余尚多,可供变法用矣”。
[3]可见如果这些维新志士们如果真的能取得政权,大行其志,也很难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他们是解决不了中国独立自强的问题的。
最后,我们再从谭嗣同自我矛盾的政治思想中来剖析他舍生取义的第三个历史动机。
谭嗣同的政治思想里充满了对封建专制和纲常明教的无情鞭挞,然而他在斗争实践中却选择了去为一个皇帝奔走呼号。
他这个人物是矛盾的,他的反封建思想交织着太多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早年的谭嗣同本身就是个十分保守的人。
1886年他在《治言》一文中曾讽刺过主张变法的维新思想家为“世之自命通人而大惑不解者”,说他们“见外洋舟车之利,火器之精,戚心悚目,震悼失图,谓今之天下,虽孔子不治”,并指责维新思想家,“是何言哉”?[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学文化对他的影响是很深的,虽然后来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可能完全去除传统文化对他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他哲学思想的庞杂性就能看出这一点。
在《仁学》一书中,他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学、相宗之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黎州之书”。
[3]在这里他所开列的书目既有唯物主义又有唯心主义;既有自然科学又有宗教神学;既有儒学,也有道学和墨学。
因而谭嗣同不是一个离开传统文化去孤立地谈“西学”、谈变法维新的人物。
在《上欧阳中鹄书》中,他把佛学、儒学和基督教的教义杂糅在一起,抒发所谓的“心力决定论”,阐明了他的“心学”思想。
如“人为万物之灵、人的心力是无限的”、“若能了得心之本源,当下可做出万万年之后神奇”、“劫由心造,亦可由心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