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王昌龄)
王昌龄《出塞》全诗赏析
出塞
作者:王昌龄
年代:唐
秦时明⽉汉时关,
万⾥长征⼈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
赏析:
这是⼀⾸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希望起任良将,早⽇平息边塞战事,使⼈民过着安定的⽣活。
诗⼈从写景⼊⼿,⾸句勾勒出⼀幅冷⽉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汉代的关。
这⾥是秦、汉、关、⽉四字交错使⽤,在修辞上叫“互⽂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秦汉时的关。
诗⼈暗⽰,这⾥的战事⾃秦汉以来⼀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长征⼈未还”,“万⾥”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未还”使⼈联想到战争给⼈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民的困苦呢?诗⼈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还活着,就不会让胡⼈的骑兵跨越过阴⼭。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指代外族⼊侵的骑兵。
“度阴⼭”,跨过阴⼭。
阴⼭是北⽅东西⾛向的⼤⼭脉,是汉代北⽅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们在对往事的对⽐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诗被称为唐⼈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不凄凉,慷慨⽽不浅露,王诗《出塞》两⾸,本诗是第⼀⾸。
【王昌龄《出塞》全诗赏析】。
出塞王昌龄的诗有哪些
出塞王昌龄的诗有哪些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出塞王昌龄的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塞王昌龄的诗1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王昌龄的诗2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塞下曲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出塞王昌龄的诗3芙蓉楼送辛渐(其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补充:文学成就成就综述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
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
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
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
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
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译文编辑[词句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奇袭龙城的西汉名将卫青,后来更多的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人。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还:回来[译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远征万里的大军仍然没有回还。
只要有卫青将军守卫在龙城,不让胡人战马敢踏过阴山半步。
[创作背景]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出塞》是乐府旧题。
秦时明月汉时关所对应的其实有一句歌词:孩子,这是你的家。
秦汉以来的边塞,秦汉以来守卫边塞的军人,他们所守的是中原辉煌的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家。
离家万里,不是个人的小家,是从边塞开始,是无故人,多胡语的异地,是传统的化外之地,天下之外的地方。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长安是东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
出塞二首原文 王昌龄
出塞二首原文王昌龄《出塞二首》的作者是王昌龄,其一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其二则是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
全诗如下:出塞二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赏析其二这首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
枣红马刚刚装上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
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
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
诗人用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武气概,胜利者的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骅骝骏马,是再好不过的马了,还要给它配上再美不过的白玉鞍桥,可以想见这马上骑手的威风。
这英武的骑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错刀)奋战沙场的。
这骑士披一身月色,顶凛冽寒风,鏖战而归。
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烟尘滚滚的沙场,那咚咚的进击鼓声还响彻耳畔。
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
【经典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翻译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译文] 秦汉时的明月依然高悬,关塞依然留存,万里长征的将士啊,永远也别想返回家园。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文解释】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可是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要是飞将军李广和大将军卫青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译文2: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
如果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译文3: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如果英勇善战的将军们依然健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7.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8. 度:越过。
[简析]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
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使整首诗都活了起来,而“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是千百年来的事实,这是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悲剧。
后两句写到了汉代飞将军李广,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李广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
语意含蓄,情感深沉。
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出塞二首原文王昌龄
出塞二首原文 王昌龄《出塞二首》的作者是王昌龄,其一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其二则是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
全诗如下:出塞二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 ·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 “笼 ”与 “龙 ”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赏析其二这首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
枣红马刚刚装上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
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
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
诗人用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武气概,胜利者的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骅骝骏马,是再好不过的马了,还要给它配上再美不过的白玉鞍桥,可以想见这马上骑手的威风。
这英武的骑士是手持 “金刀 ”(即金错刀)奋战沙场的。
这骑士披一身月色,顶凛冽寒风,鏖战而归。
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烟尘滚滚的沙场,那咚咚的进击鼓声还响彻耳畔。
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
唐诗之王昌龄:出塞(推荐9篇)
唐诗之王昌龄:出塞(推荐9篇)篇1:《出塞》王昌龄唐诗《出塞》王昌龄唐诗《出塞》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二首》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
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一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赏析二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王昌龄《出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②,不教胡马度阴山③。
注释:①出塞:乐府旧题,原作二首,本篇为第一首。
②但:只要。
龙城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
他曾屡次打击骚扰的匈奴,武帝时任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
”龙城,应为卢龙城,当时为右北平辖地。
③阴山: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是古代中国北方的天然屏障。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赏析:这首诗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心理刻画;既表露了对边防战士的同情,又委婉讽刺了朝廷用人不当,同时表达了对平息边塞战事的美好愿望。
诗人把边境战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从而丰富了诗的内涵。
“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开始就创设了一个雄浑苍茫的特殊境界。
声调高昂,气势博大,耐人寻味,统摄全篇。
边关月色,常为触发征人思乡的景物。
边塞诗中写到“关”“月”的不乏其例。
但本诗在“明月”与“关”前分别冠以“秦时”和“汉时”,把空间景物融入时间因素,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其意义便不仅限于表明在悠长的历史岁月里战争从未休止,而且还别有一种苍茫雄浑的意境,令人产生厚重的历史感。
表现了诗人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不还的深广悲慨,希望“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不只是当代,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民的共同愿望。
因此在发出“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慨叹之后,却无沮丧之意而有慷慨之气。
三、四句“但使”和“不教”在引导读者思考、体悟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了主题思想,流露出无比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李广那样的将领,才无愧于明月和雄关,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历史。
王昌龄《出塞》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出塞王昌龄(唐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
这里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令有说法,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王昌龄所处盛唐,所以在其边塞诗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但是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王昌龄 出塞意思
王昌龄出塞意思这是王昌龄著名的两首边塞诗之一,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良好愿望。
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王昌龄的出塞! 出塞【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繁体原文】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一】从秦汉到如今明月依旧照耀边关,到塞外从军的人征程万里仍然没有回还。
如果现在有象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境,那就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译文二】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解读】出塞,从边塞出发,常指军队出征。
秦时明月汉时关,关,边关,边塞。
(唐代的诗人眼中之景是)秦时明月照在汉时的边关。
从秦汉至唐,三代都是军队强悍,民众享有和平的时候,其间也不乏外敌被边塞挡住,当然,也有不幸的胡马入侵的时候。
秦汉之时的明月与唐时一样,边塞也一样的(位置,雄壮,苍凉),一个国家必须有自保的力量,军队、雄关、后勤、将领、君王等等。
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代诗人在边关上,想到的是,)之前由此雄关出征的将士,他们还没有回来,还没有达成出征的目的。
万里之远,已非汉境,诗人思想惦念的,是征人的平安,军队的战果还是……?但使龙城飞将在,(诗人想到的是)理想中的将领:武艺高超,声名赫赫(飞将)仍在边关(龙城)驻守,但使飞将在龙城。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不让外族强盗从阴山(入汉境扰乱和平甚至从此使中原变为乱世)不教胡马度阴山,即中原政权的力量不足以保卫阴山以南的和平秩序。
比如汉代漠北之战后狄山主张和谈被汉武帝言辞逼问守一障月余竟被匈奴砍了头去,其时正是汉方大胜匈奴大败,但从百姓安居的角度看汉边郡的治安,显然还很不够,同样,汉武帝对和平的定义显然不低于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唐王昌龄解析
出塞唐王昌龄解析王昌龄《出塞》的翻译以及赏析导语:《出塞》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下王昌龄《出塞》的翻译以及赏析,快来看看吧。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翻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塞》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经常用的题目。
塞(sài):边关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龙城”:地名,是匈奴圣地,汉朝大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
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卫李,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
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
7.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8.度:越过《出塞》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出塞二首王昌龄(唐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
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组诗的第二首,《全唐诗》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行军》。
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没有《军行》一首。
历来对此诗真实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出塞》是一首边塞诗,为著名的诗人王昌龄所写,表明诗人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756) 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注释]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
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
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
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节度使管辖。
“龙城”,一作“卢城”。
飞将:飞将军。
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
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出塞》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之一。
此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篇1《出塞》(其一)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篇2出塞二首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二首译文及注释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1.但使:只要。
《出塞》古诗王昌龄_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
《出塞》古诗王昌龄_王昌龄《出塞》
原文及赏析
作者:王昌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
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王昌龄《出塞》原诗、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翻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阅读训练】 (1)解释词语:但使: (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 (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古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
古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
古诗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
该诗原文:《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全诗歌的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
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山塞古诗王昌龄意思
山塞古诗王昌龄意思
山塞古诗王昌龄意思:从秦汉时,明月就照临着边境上的古老关塞,至今,这里仍然还有无数离家万里的战士,在这关塞上戍守,不能返还家乡。
只要能有像李广那样的将领在这边界上把守,外来的敌人就不敢来侵犯了。
原诗:
《出塞》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扩展资料:
《出塞》是乐府诗歌的旧题,唐代诗人常用这个题目描写边塞生活。
这首诗即借此题写了唐代戍边将士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长期戍边战士的同情,希望能有像汉朝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使边境得以安宁。
唐代,边境上的战争常常失利。
人们怀念有汉代李广那样的将领守边,含蓄地批评了朝廷用人不当。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 ( 痛恨 ) • 对戍边将士的( 同情 ) • 对像李广一样的良将的( 思慕 )
《十五从军行》、《出塞》从什么角度出发战争的?分别表 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五从军行》从一个( 退伍)士兵的角度,以老兵的 (见闻 )、( 感受 )为素材表达了对封建兵役制度的( 怨恨 ); 《出塞》则从戍边( 将士 )的生活角度,表现了诗人对他们的 (同情)以及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 边塞)战争的愿望。
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你怎样理解呢? 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 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 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 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 一批又一批的征人依旧是万里长征久未还。
假如你是征人,仰望明月心中会 想些什么? 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 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 在做些什么呢?让我们一同来看 一看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指边塞、边关、边防重地。
从诗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反映 边塞生活和战争的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 (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 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 “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 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 《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 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 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这句诗中“人”指的是谁? 戍边的征人 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边塞远、离家时间;长万里 条件艰苦,战争残酷,离家的征人只有什么相伴? 明月,边关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关:关隘(ài)
万里长征人未还。 人:将士 还:回来。 但使龙城飞将在, 但使:只要。 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飞将: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胡马度阴山。 胡马:指敌方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阴山:阴山山脉,在现在的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从这 里南下侵入中原地区。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 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 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 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 一段资料。据《资治通鉴· 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 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 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 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 哭断心肠”。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 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 还。”的不朽佳句。
① 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皱纹,相互 搀扶着,蹒跚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 树下,遥望边关和明月,忍不住喊一声; ② 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 又一筐的衣服,遥望边关和明月,忍不 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眼泪; ③ 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父亲 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遥望边关和明月 忍不住流下了泪水,稚嫩的心灵在呐喊;
提到边塞,你想到了什么? 大漠、烽烟、黄沙、荒草…… 将士、血战、兵戈
……
王昌龄:(689—757)山西太原人(京兆万年人)。唐 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开元进士,补秘书郎。安史乱起,为刺史 闾丘晓所杀。能诗,尤以边塞、闺情、送别之作最佳。他是盛 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与李 白齐名,被视为“神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 《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龙城飞将”指的是谁? • 秦汉至唐,将军无数,诗 人为什么单单提到汉朝的 李广将军的? • 结合右边的资料,说一说 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 么? •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 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 的希望?
资料:汉朝李广将军以 英勇善战闻名。西汉 武帝时,封李广为右 北平太守,匈奴人听 说后,称其为飞将军, 一连好几年不敢入犯 右北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