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素质第十一章 科技美与美育

合集下载

美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

美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

美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阴陆赵华·课题发展·美育是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体现在人们的人格、情操、精神境界之中,可以看作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技术则是科学精神作用下的一个重要分支。

两者的统一性表现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

学校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其中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修养。

人类文明的发展事实证明美育与科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科技与美育统一于对真善美的追求之中。

美育对形式进行的直觉、模拟、前瞻和超越,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前导性目标。

科学与美育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主流,为此,南洋中学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科技与美育的结合,成为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南洋科技教育中的美育培养是一种创新教育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与途径,其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

在创新教育培养中,学校建造了一系列创新实验室等教育的设备条件,使得传统实验室得以延伸和扩展,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学校在创建科技创新实验室过程中,优化校园科技与人文环境,并与德育教育、学科教学等有机整合,运用各种现代技术,积极开发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并创建一系列创新工作室,将校园创设成为一个“大实验室”,并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创设校园科技创新“大”实验室的实践与研究,旨在为学生创新提供科研、制作和举办科技人文活动的环境,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参与,以培养科学素养为核心,以知识为载体,以“动手做”为形式,贯穿对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培养。

开展学校“大实验室”开发与实践研究是以我校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作支撑,继承和发展“爱国荣校,科教救国”的办学传统,确立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使学校科技教育特色成为独特、优质、稳定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如同艺术家天马行空般把自己的思路拓展到无限的领域,善于创新求异,乐于异想天开。

教育学~~~~第十一章 美育

教育学~~~~第十一章 美育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美育的概念 美育的价值 美育的任务及内容 美育的实施
第一节 美育的概念
“审美教育”来源于德文,是对一切旨在培养人们美感的教育活动的 审美教育”来源于德文, 审美教育 总称,简称“美育” 是运用艺术美、 总称,简称“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 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全面 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涉及美学和教育学两个学科。 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涉及美学和教育学两个学科。
教育学
张铭钟
zmz@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1 什么是美
2 什么是美育
3 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下大同” 之美? 下大同”, 谈世博会 之美?
4 什么是文学美?文学之美在于什么? 什么是文学美?文学之美在于什么?
第十一章 美育
二、美育内涵的主要几种看法
(一)审美教育是人格教育。 审美教育是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应当是心理教育与德育、美育的有机融合过程, 人格教育应当是心理教育与德育、美育的有机融合过程,主要是一种 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 (二)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 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情感教育。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情感教育。 (三)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只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途径。 艺术教育只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途径。 (四)审美教育是精神教育。 审美教育是精神教育。 精神教育与德育、智育都有联系,不仅仅是美育。 精神教育与德育、智育都有联系,不仅仅是美育。
一、美育内涵认识分歧的原因
第一,从美育的学科归属来看,它是属于美学还是属于教育学,或者 第一,从美育的学科归属来看,它是属于美学还是属于教育学, 是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们的看法往往不一样。(美学偏重于宏观, 。(美学偏重于宏观 是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们的看法往往不一样。(美学偏重于宏观, 教育学偏重于微观) 教育学偏重于微观) 第二,从美育的具体实践来看, 第二,从美育的具体实践来看,由于它与教育的其他组成部分有着密 切的关系,这也导致人们有意无意混淆其区别,甚至取消美育。( 。(美 切的关系,这也导致人们有意无意混淆其区别,甚至取消美育。(美 育具有独特性) 育具有独特性) 其实,审美教育的发展水平必然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 其实,审美教育的发展水平必然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 度和教育发展的一般状况的制约。 度和教育发展的一般状况的制约。

《美学与美育》各章复习要点梳理

《美学与美育》各章复习要点梳理

美学与美育各章复习要点梳理第一章(一)应了解的知识点1.西方美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2.1750年鲍姆加通出版《美学》,标志着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柏拉图的“美的理念”说;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命题;德国古典美学是西方美学发展的高峰,代表性人物有康德、席勒、黑格尔。

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叔本华提出“审美静观说”。

西方人文领域19世纪末期出现“语言论转向”。

4.美学在中国发展的六个阶段。

5.王国维被公认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宗白华倡导体验美学,提出“艺术意境”、“节奏”等重要概念及理论;朱光潜及其美学代表作。

6.美学的基本问题。

7.美学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是对话法、体验法、思辨法、实验法和阐释法。

其中实验法是指美学研究过程中采用什么心理测试、统计及调查方式等的研究方法,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创立的“实验美学”研究方法。

(二)重点理解的内容美学的性质与美学的对象。

关于这一点,经常有同学搞混淆。

大家要注意:性质指的是基本属性,而美学的对象是指美学研究的客体。

二者不是一回事。

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而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美学始终研究人的生活的富于生气和活力的形象。

第二,美学力求探索人的丰富与完整特性。

第三,美学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第四,美学对于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研究,总是需要结合具体的审美活动来进行。

总之,美学的对象是在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显示的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第二章(一)应了解的知识点1.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在合理的数量关系。

英国艺术批评家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

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

中国古代美学家中王夫之把“情”与“景”、“心”与“物”结合起来认识美。

中国现代美学家李泽厚持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的观点。

美育理论第五章--科学技术美ppt课件

美育理论第五章--科学技术美ppt课件

二、技术美学的内容
• 根据技术美学当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技术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 面:一是研究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即劳动生产 中的美学问题,也就是与人的劳动生产过程及与 成果相关的美学问题;二是物质产品的艺术设计 问题,也就是国际上流行的“迪扎因”的美学问题。
• 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的,并通 过生产劳动创造出符合人的审美理想的物质产品 和精神产品。
.
(1)产品的功能结构。实用功能是产品存在
的前提。一个产品若功能不好,徒有华丽的外表
是毫无美感的。
.
(2)产品的材料结构。新材料的运用必然要
突破原有的结构,这是构成产品美的物质基础。
.
(3)产品的有机体结构。产品应该是一个和
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
(4)产品的形式结构。形式美本身并不能成
为产品美,形式美只有在产品的整体结构中才能
二、综合性
• 科学技术美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科学 技术的先进性特点决定了科学技术是最先 进生产力的代表,体现了多学科高度融合、 相互渗透的特点。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更 是集中地体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 例如,高度发达的现代通信业,就溶入了 电子、机械、管理等学科。
三、实用性
• 科学技术美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的表现形态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区别在 于它异常强调实用意义。科学技术美的前 提是其实用性,如一件产品其美观的外表, 要建立在高质量的基础上才有意义。法国 美学家查 ·拉罗对产品美的结构从5个方面提 出了具体要求:
第二节 科 学 美
一、科学研究的动力来自于 对美的追求
.
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所以科学美
和自然美有着相同的本源。二者的区别在于:自

美学概论 第九章 科学美与美育

美学概论 第九章 科学美与美育

第九章 科学美与美育
二、科学美的客观存在
科学美的实例——人体模特
模特儿的身体
达 芬
各部分之间有美妙 和谐的比例,肚脐
奇 人 体
以上和以下的比例 比
为:0.618
例 研

第九章 科学美与审美教育
三、科学美在创新知识中的作用 美学是科学家灵感的催化剂 科学发现靠直觉、想像力和洞察力 美感在创新中的作用 科学美教育有利于开发左右脑
个困难复杂的问题的简单回答。
牛顿的三大力学定律:
惯性定律(v=v0);加速定律(ΣF=ma);反作用力(F1=-F2)
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E = m c2
第九章 科学美与美育
二、科学美的客观存在
科学美的实例 ——葵花籽
葵花籽的排列
花盘上有21列 逆时针,34列顺 时针;或34列逆 时针,55列顺时 针
第九章 科学美与审美教育
➢ 广泛开展审美实践活动,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 实践中开阔审美视野,升华人格境界
五、科学美随科技进步而进步
➢ 科学实验中的艺术美
第九章 科学美与审美教育
一万倍显微镜 下的雪花
第九章 科学美与审美教育
五、科学美随科技进步而进步
➢ 科学实验中的艺术美
炽热的碳纳米管 形成了一个展开 的橙色球体
第九章 科学美与审美教育
➢ 奇妙的DNA双螺旋
——生命曲线的之美
20世纪50年代,英国 剑桥大学的沃森和克里克 发现DNA结构图,即 DNA双螺旋梯状结构图。 沃森、克里克获得1962年 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第九章 科学美与审美教育
艺术与科学的异同和融合 科学与艺术的相同或相关点:
产生于神话、具有创新性、协同性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University Aesthetic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学时:54学分:1考核方式:考试适用对象:学院航服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人文素质教育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教学基本要求:1、第一章要求了解美育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了解大学生审美活动的特征;以及大学生和美育的关系。

2、第二章要求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以及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劳动创造了美。

了解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色彩、形状、声音;掌握形式美的法则。

3、第三章要求了解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本质和特征。

了解风光美的三种类型和风光美的构成;掌握风光美的主要风格。

掌握人的美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生活美、社会环境美的构成。

4、第四章要求艺术美和科技美之间的区别。

了解科学技术与审美文化的关系,以及科学美、技术美的本质特征。

5、第五章要求掌握审美的四种基本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第六章要求了解艺术的分类和社会功能。

7、第七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以及它的虚构问题是什么。

8、第八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典型问题。

9、第九章要求了解形象思维的定义,掌握它的特点以及一些潜思维与灵感的关系。

10、第十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构成的细节,了解它的结构与情节。

11、第十一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风格、流派与思潮。

12、第十二章要求了解文艺欣赏的共鸣现象。

13、第十三章要求掌握语言艺术的特点。

14、第十四章要求掌握音乐艺术美和舞蹈表现美的特点,并能从中欣赏出它的美。

15、第十五章要求掌握造型艺术的美以及它的特点。

16、第十六章要求掌握综合艺术的三个类别,从中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欣赏他的艺术美。

大学美育科技审美和技术审美教案

大学美育科技审美和技术审美教案

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时长: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技审美和技术审美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从科技和技术角度欣赏和评价美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一、科技审美概述1. 介绍科技审美的定义、特点和意义。

2. 分析科技审美的表现形态,如形态、色彩、功能等。

二、技术审美概述1. 介绍技术审美的定义、特点和意义。

2. 分析技术审美的表现形态,如设计、材料、工艺等。

三、案例分析1. 以科技产品为例,如手机、电脑、智能家居等,分析其审美特点。

2. 以技术产品为例,如汽车、飞机、机器人等,分析其审美特点。

四、实践体验1. 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览或技术实验室,亲身感受科技与技术的美感。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科技产品和技术应用?它们具有哪些审美特点?2.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二、科技审美概述1. 讲解科技审美的定义、特点和意义。

2. 分析科技审美的表现形态,如形态、色彩、功能等。

三、技术审美概述1. 讲解技术审美的定义、特点和意义。

2. 分析技术审美的表现形态,如设计、材料、工艺等。

四、案例分析1. 以手机为例,分析其形态、色彩、功能等审美特点。

2. 以汽车为例,分析其设计、材料、工艺等审美特点。

五、实践体验1. 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览或技术实验室,亲身感受科技与技术的美感。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感。

六、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科技审美和技术审美的意义。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科技与技术的美感,提高自身审美修养。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实践体验:评价学生在参观科技展览或技术实验室过程中的表现。

3.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和审美修养。

教学资源:1. 科技展览或技术实验室参观邀请函。

美育——美即生活 2.4 科学美的欣赏 教案

美育——美即生活 2.4 科学美的欣赏 教案

理论课教案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与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教师提问:我们前面学习了形式美、自然美、社会美,那么科学美是否等同于自然事物的美?学生思考后积极举手回答:科学美指科学领域里存在的美。

科学美是美的一种形态,它同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艺术美相并列,并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科学美与技术美的关系尤为密切,人们常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称之为科技美。

引出本节课主题。

二、新授(一)科学美是客观存在的老师请学生概括科学家对科学美的认识(书上111页),填写下表,进而领会科学美是客观存在的。

(二)科学美的含义及特点老师提问: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2-4人一小组,进行头脑风暴,由每组的组长的总结,向全班汇报。

教师总结答案:科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探索世界的奥秘,揭示世界的真相,反映世界的规律。

教师提问:科学发现与科学理论为什么具有美的属性?学生思考后,积极举手回答: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教师提问;我们前面学习了形式美、自然美、社会美,那么科学美是否等同于自然事物的美?3、老师请学生概括科学家对科学美的认识(书上111页),填写下表。

4、2-4人一小组讨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5、教师提问:科学发现与科学理论为什么具有美的属性?1、学生认真听讲,并回顾上节课内容。

2、学生思考问题,并积极回答。

3、学生思考后,填写此表。

4、学生讨论后,每组派学生代表回答。

5、学生思考后,积极举手回答。

科学家在探索世界奥秘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然界中新奇的现象、潜在的规律,并运用科学理论、定律、公式等简洁明了地揭示和反映这些现象和规律,展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精神,体现了人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因而具有美的性质。

教师提问:与自然美相比,科学美具有怎样的特性?学生思考后,积极举手回答:科学美是一种诉诸理性的美。

科学美虽然来源于自然,但它不是指大自然的美的景色,而是指潜藏在感性美背后的理性美,并为理智所能领悟的自然界内在结构所显示的和谐、秩序、简单、统一的美,是审美者通过理解、想象、逻辑思维所体验到的美。

美育概述美与美育

美育概述美与美育

美与美育|美的特点 五、感染性
美具有感染性,美的事物往往能够吸引人、激励人、愉悦人,引起审美主体的情感 波动或思绪变迁。美的事物无处不在,人们随时随地会被美的事物感染,获得感官上的 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离开了美的事物,就难以打动人、感染人,甚至失去对事物认知 的积极性。
【视频欣赏】观看《水星记》MV,我们会被故事中的悲剧和亲情感染,甚至为之落泪, 这是美打动人、感染人的属性。
近年来,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指示,大学美育已成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 《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表明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的重要任务。2020年,教育部成立了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利于进一步 开展高校美育教学的调研、督导、检查和评估等工作。

课前导读——美育概述
目 录美
第一章 美与美育 第一节 认识美 第二节 美的特点 第三节 美育概述 第四节 大学美育

课前导读
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什么是美育?
☞ 教育家 蔡元培 美国哲学家杜威这样评价蔡元培先生:
“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 剑桥、巴黎、柏林、哈佛等校长中,在某 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以一 个校长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 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 以外,找不出第二人。”
什么是美育?
蔡元培是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以美育代宗教说”闻名于世。毕生不遗余力地 倡导美育 。“美育”一词,最早由他从德文翻译过来的。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 讲授的一门课程,就是“美育”。

美育科技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美育科技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美育科技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美育的重视,美育科技成为推动美育进步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美育科技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美育科技已经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

学生可以通过VR眼镜参观博物馆、欣赏名画,或与虚拟艺术家互动。

这种非凡的体验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人工智能(AI)也在美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AI可以通过学习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偏好和能力,为学生量身定制合适的美育教育内容。

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另一项有潜力的技术是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通过分析大量的艺术作品和音乐作品,机器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风格的特点。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这些作品,培养自己的艺术技能。

除了在教育领域,美育科技也在艺术创作和表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艺术家和音乐家可以利用数字工具和软件创建独特的作品。

数字绘画、数字音乐制作和3D打印等技术,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方式和创作空间。

艺术家们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创造出更具个性和创意的作品,并与观众进行更直接的互动。

未来,美育科技将继续发展并呈现出新的趋势。

首先,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更加普及和成熟。

随着技术的进步,设备的成本将降低,使用体验将更加便捷和流畅。

学生和艺术爱好者可以更轻松地利用VR和AR技术进行艺术学习和欣赏。

其次,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将更好地结合艺术教育。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和艺术作品,AI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AI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为他们的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和指导。

此外,智能手机和移动应用也将成为美育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和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进行美育学习。

科技美育的意义

科技美育的意义

科技美育的意义科技美育的意义科技和艺术是两个看似相差甚远的领域,但它们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科技为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段,而艺术则为科技带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审美价值。

在这种背景下,科技美育应运而生。

科技美育旨在通过科技手段来推广、传播、发展艺术,增强人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一、推广、传播、发展艺术1.1 科技手段扩大了艺术传播范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观看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例如,在YouTube上可以欣赏到各种音乐视频,在Instagram上可以浏览到各种绘画作品,在虚拟现实平台上可以参观到名画馆等等。

这些新兴媒介不仅扩大了艺术传播范围,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

1.2 科技手段创造了新型艺术形式科技手段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数字艺术、互动艺术、虚拟现实等新型艺术形式的出现,都离不开科技手段的支持。

这些新型艺术形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需求,也能够为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二、增强人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2.1 科技手段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艺术通过科技手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艺术作品。

例如,在网上可以查看到各种名画的详细介绍和背景知识,在数字博物馆中可以参观到各种历史文物和珍贵文化遗产。

这些信息和知识不仅让人们更加了解艺术作品本身,也让人们对于文化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2.2 科技手段帮助人们学习和掌握艺术技能除了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外,科技手段还可以帮助人们学习和掌握各种艺术技能。

例如,在网上可以找到各种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教程,通过在线学习和交流,人们可以更加轻松地掌握艺术技能。

三、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3.1 科技手段让人们更加开放和包容科技美育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接触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从而更加开放和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于技术美的效用则是有目共睹,人所皆知的。科学的某项发现 或发明一旦被开发,应用于现实生活,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 祉。据统计,现代人生活的改善与提高,主要不是靠体力的付出, 而是科学技术赋予人类的福祉。
(三)以新奇为特点
好奇心是科学之母 物理学家W·泡利的好奇,使他发现了原子物理世界中一个极为隐蔽的规律—
(二)以效用为目的
一般说来,科学美的效用是潜在的、滞后的、非直接的,但又有 着普遍性的、基础性的、规律性的意义,因而富有深广、深远的 价值。陈景润研究哥德巴哈猜想,霍金研究宇宙大爆炸理论,是 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体现了人类挑战自然所达到的智慧的 最新高度,犹如奥林匹克运动金牌获得者体现了人的体能与技能 所达到的高度一样,因而衡量科学美的“效用”不能用直接的、 物质的尺度。
(二)技术美
技术美主要研究人类生产劳动以及与此相关的 一切技术领域里的美学问题,包括生产环境和 生产过程的美化及物质产品的艺术设计等,它 偏重于功能美,一般表现为物化形态,具有可 感性和历史变异性。
横跨在黄浦江上的三座“彩虹”—— 杨浦、 南浦、徐浦大桥,不同的审美设计就是变异美 的生动例证。
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Emc2 、普朗克的能量和频率 的关系式Ehv等,都是用极简明的公式表达了极为复 杂的自然规律。
科学研究总是追求一种最简洁的结论,简洁就是美的 一种体现。
技术要推广、要应用,要让许多 人掌握,技艺也要力求简明扼要; 尤其是功能多、科技含量高的产 品,更要力求使用方便简单,易 于被大众所掌握。即使是产品的 造型、色彩、线条的设计,一般 也是“明快、单纯、简洁”为好。 如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完全 摆脱了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象征性、 装饰性和雕塑性的桎梏,按照科 学的静力学原理和技术的逻辑性 来设计造型,结构独特,功能与 形式达到了简洁又和谐的完美统 一。
一、科学美与技术美的区别
(一)科学美 科学美主要研究自然科学中的美学问题,包括自然科学研究中科学家对美的追求、
对科学理论的美学评价和科学研究中的形象思维等,它偏重于人类的理智美,是 一种较高和较深层次的规律美,一般表现为理论形态,具有抽象性和稳定性。 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揭示自然对象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 其相互间的内在关系。他们之所以能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科学研 究,探索自然界的奥秘,除了科学家世界观的决定性作用以外,在许多情况下, 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科学家对美的追求,就是由于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中 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美的享受。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从美学观点出发,批判了古希腊天文学家的“地心说”,大 胆提出了“日心说”,并用观测到的数据验证了“宇宙里有一种奇妙的对称,轨 道的大小与运动都有一定的和谐和关系”。后来,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深切地感 受到了哥白尼“日心说”的美,毅然摒弃了从他的老师那儿接受的“地心说”观 点。他说:“我从灵魂的最深处证明它是真实的,我以难于相信的心情去欣赏它 的美。” 20世纪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在为基本粒子命名时,从艺术作品中发现了“夸克” 一词,其喻意是不同的颜色和味道,后经发现其物理属性恰与其艺术寓意相合。 前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也说:“浏览大自然的巨著会给智力以深深的满足,并能 发现特别多美的事物,而感知这种美的事物是有赖于敏锐的艺术感觉和学者的深 刻观察的,了解美并不限于观察自然景象和发掘其意义。就是在实验室的研究成 果里,在数学公式的严整性里,在哲学推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里,也都可以 感觉到,并且真正感觉到美。” 随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更快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科学 素养会不断提高,能够欣赏科学美的人将越来越多。
第一节 科技美的特征与功能
科学是指人类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属于知识形态,是 一种潜在的生产力;
技术是指自然科学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最终成为物化形态, 是直接的生产力。
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科学是创造知识的,技术是根据社会 发展需要利用知识的;科学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技术 回答的是“做什么”、“怎样做”。
摩尔根的基因学说问世时,遭到许多人的抨击与讥笑,更被一些 “唯物论”者当作“唯心论”的“活靶子”,而苏联李森科的伪 科学却打着“唯物”、“科学”的旗号,招摇撞骗,欺世盗名, 曾一度红得发紫。但伪科学很快就破产了,基因学说却不仅被科 学实验所反复证明,而且不断地丰富发展,现在成了现代高科技 的领头羊之一,已经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它的开发前景将会 越来越灿烂、辉煌。
二、科技美的基本特征
(一)以简洁为标识
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就在于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或符号 表达出最深刻广泛的内容。
C=2R揭示了圆的周长与半径之间本来就存在着的最 简洁、最和谐、最科学的关系;

牛顿用空间、时间、物质和力四个简洁的概念、五个 字 运母动现F 象 G;mr1m2 2就准确地概括了天上和地上所有的力学
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就构成了科技美。在古代,作为制作者的 工匠既是手工技术高超的技师,又是审美经验超群的艺术家,他 们把积淀在头脑中的科技经验和审美经验一起倾注在产品上,从 理论上来说,就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在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 发展,一方面使艺术(特别是像电影和电子音乐)兴盛起来,另 一方面科学技术产品又在技术要求的范围内发挥艺术创造的自由 性,使艺术和科学技术相互接近,相互统一。爱因斯坦就被认为 “是科学家,更是科学的艺术家”。
杨浦大桥远景 杨浦大桥
南浦大桥
徐浦大桥
西班牙阿拉米罗大桥的设计创造了一种新型的 斜拉桥,用倾斜桥塔的自重来代替以往的后部 钢索,在桥塔和桥面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的对 话关系。桥的造型独特浪漫,有创意,就像一 个动感的者都是以理 性为基础的物质实践活动,都服务于人类认识 世界、改造世界的共同目的,因此统称为“科 技美”也是十分合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