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传记读书心得
鲁迅传读后感优秀作文

鲁迅传读后感_优秀作文
鲁迅传读后感
作为一名学生,在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传记后,我感受颇深。
从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勇敢、坚定的人,他的思想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鲁迅先生是一位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地追求真理,不断地反抗和斗争。
他用自己的笔触,揭示了社会问题和人性的丑陋面,让人们认识到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
鲁迅的写作风格简明、清晰,却又深刻、有力,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思想和精神的力量。
在鲁迅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勇气和坚定。
他不畏强权,敢于揭露黑暗面,坚决反对不公正的事情。
他不仅在文学上发表了众多的作品,也在政治上参与了反抗斗争。
他的思想和行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勇气和坚定,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
鲁迅先生的传记,不仅展现了他的思想和精神,也让人们看到了他的
人格魅力。
他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他不仅关心自己的事业,也关心周围的人,关心国家和民族。
他的人格魅力,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人性的美好。
在鲁迅的传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坚定、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他的思想和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思想和精神,让自己成为一个勇敢、坚定、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为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鲁迅传读后感300字7篇

鲁迅传读后感300字7篇一篇感人的读后感,往往是因为真实情感的渗透,使得文字变得生动而有力量,书写一份精彩的读后感,帮助读者深入探讨故事的主题与核心思想,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鲁迅传读后感300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鲁迅传读后感300字篇1儿时的生活就像一列火车,包厢里满载着我们美好的回忆,无论酸、甜、苦、辣,都是一笔可贵的财富;它又像五颜六色的彩虹,绚丽而多姿。
虽然自己的童年没有鲁迅小时候的烂漫,却也无比的有趣。
我记得,自己因不认识雪,而用小碗盛了当奶粉吃;因爱护一朵无名小花,却把妈妈的金瓜秧给拔掉了;又学小树长高给自己浇水,则让自己发了高烧,这些事情,现在想也真是搞笑,傻得透顶。
不过也给我的人生中增添了一丝喜悦,小孩子,哪有不犯傻的呢?说实话,这也是我们一辈子中最纯真、无邪、善良、没有烦恼的时刻,它是值得我们去珍惜的。
也希望我们的家长不会去束缚孩子的自由,锁住孩子的心灵,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也在童年中体会到了自己的感受。
给孩子一片广阔的空间吧,他们渴望快乐。
《朝花夕拾》,给了我无限的感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唤醒了我对儿时的眷恋。
鲁迅传读后感300字篇2《故乡》是一部很有名的小说集,里面汇集了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正传等有名的小说。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先生。
我想先介绍一下鲁迅先生让大家都认识一下。
鲁迅,原来的名字叫周樟寿,后改名为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从1918年就开始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后来又发表了《孔乙己》等多篇著名小说。
鲁迅先生的作品很丰富,以小说为主,他的小说充满了无数的艺术魅力,他语言表达得很精炼,对生活的描写细致入微,刻画人物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入木三分。
《故乡》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平凡人的生活,一些也包含了对以前我们落后生活的讽刺。
这本书以中国人的生活最为贴近,却意境深幽,外冷内热。
鲁迅自传读后感(通用59篇)

鲁迅自传读后感(通用59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迅自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鲁迅自传读后感篇1鲁迅先生的大半生是复杂坎坷的,《鲁迅自传》仅用千余字就浓缩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鲁迅先生十三岁时,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
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
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
这种由富家公子到“乞食者”急剧的变化,使少年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过早的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与堕落,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
这是一段痛苦而真实的人生经历。
为了生存和发展,少年鲁迅不得不更多的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奔波,虽然这其中的许多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
对此,鲁迅先生并不讳言。
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痛苦的人生财富使得少年鲁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
当先生被亲戚称为“乞食者”时,“我于是决心回家”,“决心”二字包含了少年鲁迅无限辛酸和强烈的自尊;当学费也无法筹措时,少年鲁迅宁愿流离他乡也不愿做幕友和商人,“自强自立,有强烈反抗精神”精彩人生必备性格初见端倪。
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
他之所以选择上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一是因为这两所学校免交学费,解决了当时经济困难,二是这些是“新学”,有自强救国的希望。
可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这是由于少年鲁迅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水师学堂,虽然水师学堂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
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鲁迅人物传记读后感

鲁迅人物传记读后感《鲁迅传》是一部生动而真实的传记,通过对鲁迅一生的描述,展现了这位伟大作家的坎坷人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读完这部传记,我深受感动,也对鲁迅的人生和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丑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真理和艺术的追求,不断地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传记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鲁迅的成长经历,他从一个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和文学家。
鲁迅的一生是充满了磨难和挣扎,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
在传记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他的小说《呐喊》、《彷徨》等作品,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作品鞭挞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唤起了人们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鲁迅的一生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真理和艺术的追求。
他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思想上也始终保持着清醒和敏锐。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对现代文学的探索,都展现了他对真理和艺术的追求。
他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
通过阅读《鲁迅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对他的一生和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挣扎,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
他的作品鞭挞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唤起了人们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鲁迅的一生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真理和艺术的追求。
他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思想上也始终保持着清醒和敏锐。
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读后感

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读后感
《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是一本以伟大的中国现代文学家鲁迅为主角的传记作品。
通过描述鲁迅的一生,展现了他的思想、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读完这本传记,我对鲁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人格和才华心生敬佩。
鲁迅是一个勇敢的思想家,他敢于直面社会的阴暗面,敢于对抗旧体制的不合理和腐朽。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揭示了社会的痛点,批评了封建主义和压迫制度,坚决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上。
他的文学作品如同一记记震撼人心的惊雷,唤醒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激发了他们斗争的力量。
此外,鲁迅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也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小说作品直击人心,直触社会问题的痛点,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了强烈的共鸣。
他使用了简练而深邃的语言,将自己独特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洞察力融入作品中,使之展现出无穷的力量和价值。
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他以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深邃的思考能力,使作品具有了深远的意义。
在鲁迅的一生中,他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挣扎,但他从不退缩,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是一个追求真理、为民众利益而奋斗的真正的人民英雄。
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他在抗争中耐受孤独,勇敢面对困境,在逆境中不断前行。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文学力量,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读完《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我深深感受到了
鲁迅的伟大和崇高。
他的思想和作品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真理,敢于面对挑战,勇敢地为自己的信仰奋斗。
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时代的新人。
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读后感

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读后感【最新版3篇】目录(篇1)一、引言:介绍《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及读后感二、鲁迅传的概述1.鲁迅的生平介绍2.鲁迅的文学成就三、鲁迅的精神品质1.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2.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3.对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注四、鲁迅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坚守民族精神2.关注社会现实问题3.以批判精神推动社会进步五、结论:鲁迅的精神力量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及启示正文(篇1)【引言】《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是一部关于鲁迅生平的详尽传记,通过阅读这部传记,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更传递了一种民族精神和忧患意识。
本文将围绕鲁迅传的概述、鲁迅的精神品质以及鲁迅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展开论述。
【鲁迅传的概述】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翻译,成就斐然。
鲁迅的文学创作涵盖小说、散文、杂文等多种体裁,其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 Q 正传》、《呐喊》、《彷徨》等。
这些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对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精神品质】1.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鲁迅在面对民族危亡的时刻,始终怀揣着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
他以笔为刀,剖析社会现实,力图唤起民众,振兴民族文化。
2.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鲁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深入挖掘社会现实中的弊端,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黑暗面。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让人们认识到了社会的真面目。
3.对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注:鲁迅关心民众的命运,关注民众的精神生活。
他以民众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以民众的希望为自己的希望,为民众呐喊,为民众请命。
【鲁迅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坚守民族精神:在面对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当学习鲁迅对民族精神的坚守,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2.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鲁迅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我们应当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鲁迅名人传记读后感

鲁迅名人传记读后感篇一:读《鲁迅传》有感怀有好奇和探究的心里,为了进一步了解我们经常学习的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利用这个假期我略读了《鲁迅传》,对先生的思想,情感,知识,态度,言行等方面,多了一些了解,于是将阅读到的有深刻印象之处记录下来,希望日后能够重新温习这位先生的一生,从中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首先,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的童年生活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欢快的。
鲁迅作为长孙,他童年无论在台门内外都备受关爱。
他年幼时候的保姆长妈妈,鲁迅的童年,在她的照顾下,还是一直过得挺安稳的。
那么她母亲呢?原来是因为鲁迅母亲鲁瑞儿女众多,无暇顾及鲁迅,因而叫了阿长来照顾鲁迅。
鲁迅的童年生活,基本上是在玩耍中度过的;在新台门里,“百草园”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这里虽然只是个两亩地大的十分普通的菜园,但对于小鲁迅来说,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乐园。
鲁迅曾在《朝花夕拾》里这样说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茭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是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就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声,使我时时反顾。
”这句话里,虽说有鲁迅人到中年的苦涩之情,却也表明了他童年的乐趣和故乡的滋养对于鲁迅一生的意义。
其次,我于鲁迅先生的思想有一定的认识。
从前于鲁迅的看法,总是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在此以外的了解,总是觉得很寥寥,因为一直一来也只是略略读过他的一些比较浅淡的文章罢了,对于他的取向和人生,以及他为何是这样的人,也一直没有怎么明白地了解过。
但直到《纪念刘和珍君》的时候,我才是开始有点了解了他,如他之对于段政府的愤怒,对于中国一些人的深刻的失望和斥责,我也被深深地感触了。
鲁迅在“五四”时代所执著的启蒙意识、忧患意识在当代作家的写作中获得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
鲁迅给当代作家留下了更大的追寻与反思的空间。
鲁迅传读后感(4篇)

鲁迅传读后感鲁迅传读后感(4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迅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鲁迅传读后感1鲁迅回故乡,是为了买房搬家,接自己的母亲和侄子;鲁迅离乡,是因为故乡的人和事。
豆腐西施杨二嫂,说话时的尖利,顺手牵羊的贪婪,骨子里头的势利;中年闰土的寡言少语,辛苦麻木……还有那些没有写进去的人和事,是不是也类同呢?教高中语文的刘老师说,鲁迅的这篇小说反映了当时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农民在夹缝里的生存的真实状态,面对残酷的剥削,生活的艰难拮据;传统封建思想的等级观念,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严肃正经的讲解,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心中那份对文学的挚爱,具体说是对鲁迅的敬意。
我联想到历史课上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或许跟小说的背景有那么一点关系吧。
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并且在思想上开启了民智,促进了民族的觉醒,但是却有其局限性和不彻底性的,在社会的底层尤其是农村,甚至在上层社会,仍然还存在着封建残余,比如后来的袁世凯复辟,掀起“反孔复古”的逆流,就是例证。
而《故乡》中的杨二嫂、中年闰土便是社会底层的典型代表,他们在封建思想的樊篱下甘于庸俗,保持着封建统治下固有的国民的奴性。
如今,当我再次翻开书页,有关《故乡》的往事也如同潮水般涌来,在我平静的内心击起一簇簇浪花,晶莹剔透。
我还在沉思着,试图磨练一双犀利的眼睛,像托尔斯泰一样洞察世界,像契诃夫一样捕捉人间的冷暖。
鲁迅传读后感2重归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我”本应该满怀潮涌般的激动与喜悦,可当“渐近故乡时”,“我”看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我”之所以悲凉不是来至重归故里后又要公卖“我”聚族而居的祖屋与家什并永远离它而去的失落,却是见到儿时的玩伴闰土之后命运之墙屏隔并模糊了“我”美好的少年的故乡回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假社会实践
读书心得体会
题目:《世界名人传记—鲁迅》读书心得
姓名:***
学号:********
班级:8班
完成日期:2016.2.10
指导教师:***
《世界名人传记—鲁迅》读书心得摘要:鲁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他用笔批判和针砭社会,运用丰富的学识和自身旺盛的革命热情,照亮了近代中国前进的道路,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遗产。
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应当传承下去。
关键词:鲁迅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奉献文学家奋斗无悔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在地发春华。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这是鲁迅先生的诗,也是他作为一个大作家,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的真实写照。
1881年9月25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的新台门。
他原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是北宋著名道学家周敦颐的后代。
鲁迅经历了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
在百草堂愉快的玩耍,听长妈妈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在三味书屋学习知识文化……这些启蒙教育为鲁迅之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鲁迅原本家庭富裕,可是在他十三岁那年,祖父周福清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入狱,父亲也生了重病。
家里为此花费了巨额的财产,因此家道败落。
鲁迅的亲戚族人也因此变得冷漠无情。
鲁迅由一个富家公子变成了亲戚口中的“乞食者”。
这时的鲁迅亲身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与身处上流社会的亲戚们的虚伪和丑恶。
不甘屈辱的他,毅然离开了家乡,前往南京求学。
他先后进入了免交学费的,南京水师学堂和南京矿路学堂。
想学习新学为国家效力。
求学时代的他,生活简朴,省吃俭用。
因成绩优异获得的钱大多数都用来买书,寒冬时节,时常一个人读书到深夜。
那时候的他,连一条棉裤也穿不起。
在矿路学堂,鲁迅学到了地质学、化学、熔炼学、测算学、绘图学等新鲜的知识,他也时常去阅读新报,这让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1902年他在矿路学堂毕业,被选中留学日本。
少年清贫,勤学不怠,嗜书如命,这就是求学时期的鲁迅。
从小热爱学习,不断学习的鲁迅,就是在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增强了自己的文学水平,提升了自己的思想高度。
反观现今,像鲁迅这般热爱学习的青年是少之又少。
我们作为大学生,应该有鲁迅这种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学习奋斗的热情和精神。
他能够因为国家的国情,而多次改变自己的志愿,用自己满腔的热血,去书写近代祖国文学革命的篇章。
在南京的4年间,中国经历了怵目惊心的剧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义和团运动遭到镇压,八国联军蹂躏国土,这促使鲁迅更加急迫地寻找新鲜的知识和救国的真理。
出国后的他接受了更多的新思想,成为了一名革命家。
在日本学医的过程中他体会到,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和思想。
那么怎么做到这一点呢?这就是文艺。
从此,他走上了文学思想的道路。
工作以后,他由普通中学教员到教务长、教育部员、大学教授,因为宣传进步思想,揭露政府劣行和帝国主义列强罪行而受到排挤和迫害。
而他在描写自传的时候,经常用谦虚的口吻去叙述自己的遭遇。
把被政府通缉轻描淡写,无畏生
死。
表达出对反动革命政府的蔑视和坚持革命的英勇精神。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鲁迅先是在教育部工作,后来被他的同乡钱玄同说服,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出版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白话小说。
接着先后前往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教,在这些“战场”进行革命斗争。
后来他又定居上海,走进了无产阶级的战斗行列。
成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一面战斗的旗帜,无数革命文艺青年正团结在他的周围,为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发展而斗争。
从他参与“左联”开始,他就彻底背叛了本阶级,投入到了共产主义革命当中。
鲁迅经常不分昼夜的工作,全然不考虑自己身体有病和精力不济。
他从事着翻译、创作、编辑等工作。
他批判着当时污浊的社会思潮,针砭了消极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论调。
而且还培养了叶紫、萧红等文学青年。
晚年时期的他不顾一切全身心地工作,就是为了中国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拥有这样的奉献精神,绝不是一般的文学工作者能够做到的。
鲁迅先生在我心里是最富有革命人情的人。
他既敢于与反动势力作斗争,又能无情的批判阻碍社会进步的腐朽思想,无私帮助战友和同事,又关爱自己的亲人。
印象中的革命家,是冷酷无情的,但是我在鲁迅的身上发现了作为一个思想家和革命家独有的善良和人情味。
他有着伟大的人文情怀,痛恨阻碍人民走向幸福的黑暗反动势力,以笔为武器,不断地进行批判与斗争。
他去世以后,人们通过各种形式举行追悼活动,怀念这位伟人,并给予崇高的评价。
宋庆龄在上海发表谈话,指出纪念鲁迅的最好办法就是“把他的那种为中国民族解放而斗争的精神,扩大宣传到全世界去而帮助完成他未完成的事迹和伟业”。
而作为学生的我们,更是有责任继承鲁迅先生未完成的事业,那就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富强而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当今有一个热门的话题,就是鲁迅的作品该不该被逐出中小学课本。
我认为最重要的,使人们能够用科学的头脑去分析鲁迅先生的作品,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偏激否定。
面对社会现状,每个人都有义务去挖掘鲁迅的文学作品和鲁迅精神,用清醒的头脑去吸取有价值的东西。
青年学生们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把鲁迅先生遗留给我们的文化财产精华传承下去,运用到社会的建设中。
也让鲁迅先生的作品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常读常新。
参考文献:《世界名人传记—鲁迅》《鲁迅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