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之哲学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君毅之哲学方法

刘国强

一、前言

哲学思想与哲学方法关系密切。大哲学家者,往往有其独特之哲学法,以成其独特之哲学系统。如黑格尔的辩证法之怀疑法与其心物二元论,胡塞尔的现象学法与其现象主义哲学,杜威之试验法与其实验主义。故能了解一哲学家之基本方法,自有助于了解该哲学家之思想系统。要了解唐君毅先生之哲学思想,自应对其哲学方法有所探究。

二、唐先生对哲学方法有所通观与反省

哲学家作哲学运思,有先自觉其所采取之独特方法,然后开展其哲学,有些则不必自觉其方法,待思想系统完成后由后研究寻溯而显。大哲学家大皆能自觉其哲学方法,而更自说其哲学方法,如柏拉图、笛卡儿、黑格尔、康德。唐先生对哲学家们所用的一些基本方法,皆有所通观和反省。在他所著的两大卷<哲学概论>中,即有两章(上册,第九、第十章)讨论哲学的方法与态度。他扼要论述了哲学中的科学方法、直觉法、发生论的哲学方法,纯理的推演法、比较法、批判法、辩证法,和超越的反省法。在诸种哲学方法中,唐先生以超越的反省法为更根本的方法,唐先生明言:

我们可说超越的反省,实一切哲学方法之核心。(<哲学概论>,页195)

因为无论是科学方法中的逻辑分析法,黑格尔的辩证法,康德的批判法,博格森的直觉法,或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怀疑方法等,皆预设了超越的反省之活动。(同上,页191-202)

三、不限于黑格尔之思维方式

一般泛论唐先生,多以唐先生的思维方式或哲学方法,因受黑格尔影响,故亦基本是辩证法的一种思维方式。此种说法,虽不能说完全错,因唐先生之哲学亦有运用辩证法,表现辩证方式之处。如唐先生在<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书中所论,心灵之活动,先感通于「客观境界」(前三境),进至于「主观境界」(中三境)然后达于超主客之「绝对境」(后三境),此即似于黑格尔的「正」、「反」、「合」之精神辩证发展。事实上,唐先生对上述的各种哲学方法,在其哲学中,亦不能说全无运用。如唐先生在比较中西文化的多方著述中,实时用比较法;在他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中,亦不乏运用了科学逻辑的分析法,以确定及厘清他所用一些概念如「生命存在」、「境」、「感通」等词之意义;亦曾用发生论的哲学方法,探求中国哲学中各种范畴如「道」、「天命」、「性」等概念。然而,在唐先生的哲学中,最为广泛被运用,而同时表现了唐先生哲学的精神的,即为超越的反省法,或超越的反省精神、故说唐先生是用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能说完全错,但此种说法并不确当,构成唐先生哲学中最基本和最广泛被运用之方法,本文作者认为有四者,即:契会法、层层转进法、超越反省法,与开阖法,此四

者是互为贯通,而以超越反省法为基本,开阖法为更根本之大法。以下将逐一予以说明。

四、契会法

唐先生用契会一词不少,然鲜用此词言其哲学方法,然此法为唐先生特别重视则无疑问。此法固非唐先生所创,而为不少哲学家思想家所同用。就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听人言语,能善契会者,即可增加人与人间之了解,与对不同人物善会无碍之极至。以此说为唐先生之哲学方法,是因唐先生在其哲学中时常明白强调了解自家传统或他人思想,须怀敬意善契会之重要,而唐先生在理解中西大哲之思想时即多所表现了这种契会之方法与精神。

举例言之。如唐先生与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诸先生所共同发表,由唐先生执笔,经诸先生讨论略作修改之<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文中即强调世界人士研究中国学术文化,不应只从现实政治个人感情好奇心等动机出发,而「须肯定承认中国文化之活的生命之存在」,「须对中国文化看作客观上的历史文化,是人类之客观精神生命之表现」,故须有同情与敬意,才可能有真实的了解。此须有同情与敬意,亦即先须有所契会,才能真正入于其中,出于其外;真知一文化之优点,复知其缺点与限制。

一九六五年,唐先生在就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之就职演

讲中,谈到<中国哲学研究之一新方向>,即批评马克斯学者、基督教,先怀成见,以马恩列斯著作或新旧约圣经,「转取中国哲人之言为之注者……随意取用」,此为「未能对中国固有之哲学思想,先存敬意,以求客观之了解,故不免附会多而成功少。」(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上,页380-381)唐先生又说:

吾人真欲了解历史上之大哲学家或圣哲,必待于吾人自身对哲学本身之造诣,又必赖吾人先对彼大哲圣之哲学,有一崇敬之心;乃能自提升其精神,使自己之思想向上一着,以与所欲客观了解之哲学思想相契接。而吾人对此思想自身之体证,实践或欣赏,与对有此思想之为人之人格,能加以崇敬或欣赏,皆同所以使吾人对所欲了解之哲学,增加亲切感;而使吾人之了解,更能相应而深入,以成就吾人之高度之客观了解者。(同上,页385)

在他处唐先生尝言:

如果对熊(十力)先生的生命人格和哲学思想没有相应的契合和敬意,就更无法了解「新唯识论」的地位和价值。

以此善契会法,唐先生的哲学思想,乃所以成其博大。唐先生在疏解中西哲学时,其方法亦必不先作批评,而是先尝试了解其思路,缘何而有如此之观点理论,先求尽量契会地同情地理解他人之所见,然后才指出其不足与限制处。唐先生<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之巨著,即表现了求善契会世间种种思想观点,而知其所是。在唐先生看来,凡哲学思

想,皆人心的活动表现,而此心之活动表现,可以有方向层位之不同,世间一切之矛盾冲突,是原于「吾人又恒不免依其所自限之某一深度、某一方向之心思运用之所知,以观他人沿其它方向,运用其心思之所知,而不能善会之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自序)可知若能善契会各种哲学思想背后之心灵活动的方向层位,如实观之,知其所是,安于其所在之层位,则人可「立于无诤不言之地,以使此相异相反之言,皆可为当机成教之用。」故可见唐先生哲学之深心密意,即在融会贯通天下之思想而不见其矛盾,由此可以理解唐先生尝谓:除自相矛盾之言说,世上一切之言说皆可在一义下成立。

五、层层转进法

唐先生并未明用此词以说其哲学方法,但在其哲学思维与论述中,则此法之运用,可谓屡见不鲜。透过此法之运用,唐先生之哲学不止博大,更见精深,而此法在哲学之运思与表达上,是由浅入深,层层转进,易接引来者,往往使学者「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欲罢不能」之感。

举例以明之。如唐先生在<人生之体验>一书第三部,谈「自我生长之途程」中,即把他自己体验到的心灵之十境界,由浅至深,层层开展,使自我存在在自强不息中不断求充实其生活之内容,自我由婴儿期之混沌,层层转进,升到更高之境界,直至达于圣人之「悲悯之情之流露与重返人间」之境界。每升进一境界,即发现新价值新意义。唐先生自言其<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之根本意旨之及于人生者,即见于早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