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朱熹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观书》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观书》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观书》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观书》原诗翻译及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翻译】:书卷是多情的像是故人,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

一眼扫过就是三千字,读书专心致志,胸无杂念。

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

金鞍玉勒的贵公子寻求志同道合的玩伴,却不信我的书房中别有一番春景。

【赏析】: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

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

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

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

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

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

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阅读训练】:(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一百天[10](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一百天[10](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一百天[10](含答案解析)阅读一百天10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写作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停留。

问渠那得明如许?为存有源头活水去。

1、“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_____________。

诗人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关于_________的心得体会。

2、恳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出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主旨的认知,搞好此题,必须深入细致念诗词,理解内容并通过关键词语回去认知。

二、文言文写作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愁紫之技,诸家尽之,遂致仕。

秦青弗终了,设宴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属于。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

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

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

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词语的意思①未愁紫之技()②秦青弗终了()③响遏行云()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救赎?请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简要谈谈薛谭身上的可取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现代文写作(一)记叙文写作一码稻草那一码稻草被人们忘却了,堆上在田埂上,像是一只淋了水后偷在堤上的桶。

收完了谷,那堆在田里的一捆捆稻草就被人们拖回家去,垫栏或者喂牛,灶里的湿柴燃不着时,也会抽一把塞进灶去,然后哄的一声蹿出火苗。

但是这一码稻草却被人们遗忘在田地里了。

或者就是一板车甩不出,那板车的稻草已上装得像是一座山,trained着大几日再来放回来,但是那板田已田不好,油菜已种上,人们该忙碌的已经忙碌回去,那一码稻草已被人们忘掉了。

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也抹在这一码稻草上,于是那枯黄的稻草透出一层明黄,像已经熟透了的季节。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二句写景:半亩的“方塘”,像一面镜子般澄澈明净,镜子打开,映照出了“天光云影”。

这两句既呈现出了形象之美感,还蕴涵着一种理性:水清而深,方能映出美好的东西,反之,假如很浅、很污浊,就不能很好地呈现出景物的漂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承上而写水之清。

诗人禁不住要问,那个“方塘”为什么能如此清澈呢?当诗人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时终于得出了答案——“为有源头活水来”。

正是因为有源源持续的活水流出,这个方塘才永不枯竭,永不污浊,既“深”且“清”。

结合诗题之“观书有感”可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实际上写的是观书的感受。

诗人借眼前之景,巧妙地告诉我们,读书正像我们的“源头活水”,只有持续地汲取知识,才能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保持澄澈清明。

其实,此二句所蕴含的哲理不仅只适用于读书,还可以用以说明,只有思想保持活跃,以开明宽敞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方能才思持续。

当然,也可用此二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扩展阅读:朱熹的文学成就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

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其词结有《晦庵词》。

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

也许因为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

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持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持续有所发展提升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

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古诗词阅读理解(三)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古诗词阅读理解(三)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古诗词阅读理解(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所展现的画面。

2.诗的标题是“观书有感”,但全诗没有出现一个关于读书的字眼,却被称为抒发读书体会的佳作,为什么?【拓展试题】1.第一句中“鉴”是“镜子”的意思,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前两句。

2.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关于读书的什么道理?【答案】1.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浮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2.本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读书比作“源头活水”,只有活水不断注入,方塘才会清澈;只有不断读书,思维才会活跃。

这一比喻将读书微妙难言的感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可以看见天上的颜色和云的影子,写出了方塘里水的清澈。

4.人要常读书、多读书,才能为知识注入源头活水,从而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类题型先平实地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然后再用优美地语言润色一下,答案中“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浮云的影子”“充满生机和活力”都是语言运用过程中借助联想、想象加入的。

2.考查对诗歌艺术特征的鉴赏。

这首诗看似写水,实际上是把人比作“方塘”,把读书比作“活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暗喻人只有像方塘一样不断注入“活水”,用读书的办法注入新知识,才能保持思维的活跃。

写“观书有感”却不在诗中明写,而是通过暗喻的方式表达出读书的感受,描写生动有趣,哲理简单易懂,所以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佳作。

据此概括即可。

3.考查赏析诗句。

从题干可知“鉴”是“镜子”的意思,因此“半亩方塘一鉴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是为了凸显水的清澈,映在方塘里的天光云影也是从侧面描写方塘的清澈。

观书有感---历年中考阅读鉴赏试题

观书有感---历年中考阅读鉴赏试题

《观书有感》赏析题作者影像: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写作背景: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

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

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

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诗歌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②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朱熹《观书有感》苏轼《琴诗》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苏轼《琴诗》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苏轼《琴诗》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观书有感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1,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属于诗。

朱熹诗揭示的道理是,苏轼诗暗示的道理是。

2,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上的不同。

【参考答案】:(1)朱熹诗借大战船自在航行的条件说明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不按照规律行事,硬是用人的蛮力去“推移”是不行的;苏轼诗通过琴音与手指的关系说明,单有好的客观条件或单有好的主观条件都是不行的,只有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朱熹诗通过鲜明的形象体现理趣;苏轼诗通过两个浅显的假设表现理趣。

【问题】(1)这两首哲理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2)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⑴朱诗说明大战船自在航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离不开必要的条件,硬是用人力“推移”,即使发挥了冲天干劲,也无济于事。

苏诗说明,只有好的客观条件或主观条件,还不能取得好效果,只有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效果。

⑵朱诗有鲜明的形象,由形象本身来体现理趣。

苏诗用两个假设、两个提问表现理趣。

[分析]古代诗歌的题材有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旅)诗,边塞诗,咏怀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哲理诗,爱情(闺怨)诗等等,应该能够加以基本的识别。

练习8所选的两首诗都是阐述道理的,所以是“哲理诗”。

对于哲理诗必须弄清两点:一、说明(或隐含)着怎样的道理;二、这种道理是如何来表达(或显示)的——即表现手法。

题解1,朱熹的诗说,由于春水上涨,所以“艨艟巨舰”就像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原来费了很大的力气也推不动,现在却在水中自然地漂动起来了——即“春水生”是“自在行”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朱熹诗中说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与必要条件的关系——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需要恰当条件的,或者说当一定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就会发生变化。

观书有感赏析及练习

观书有感赏析及练习

观书有感赏析及练习第一篇:《【阅读欣赏+训练】《观书有感》1 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主题本诗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

以源头活水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人们还常常用后两句来比喻人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赏析前两句诗写“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写得十分生动。

在此基础上,诗人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句。

诗人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题库1、本文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答案:借景喻理。

以源头活水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2、理解性默写(1)诗中富含哲理的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2(2)诗中暗喻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第二篇:《习题:观书有感》武汉教育云资源中心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观书有感》习题洪山区武珞路小学祁玲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3.“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_____________。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观书有感二首朱熹.docx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观书有感二首朱熹.docx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观书有感二首朱熹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小题。

观书有感二首朱熹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②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朦腫③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注:①鉴:镜子。

②渠;代词,它,指方塘。

③朦腫, 古代的一种战船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①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的一二句动与静巧妙相融,“鉴”字写出“半亩方塘”的澄澈明净,“徘徊”写出天光云影的闪耀浮动,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跃然纸上。

B.第一首诗的三四句颇蕴“理趣”一一是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送来“活水”,才使“方塘”变得清澈如镜,才有了倒映天光云影的美丽。

C・第二首诗写一夜春水暴涨之后,原来因江水枯竭而行进艰难的“朦腫巨舰”就轻如羽毛,在江面上行驶自如~J 0 ...D.两首诗中寓含哲理,前一首强调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永远充盈澄澈;后一首强调读书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不白费力气。

②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案①D②相同点:都是用比喻的手法谈读书的益处好处:两诗意在说理,谈“观书”体会,但却不着一“书”字,而是巧用比喻,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描写之中。

既给人丰富的美感,又给人哲理的启迪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①试题分析:D项“后一首强调读书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不白费力气”不当,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 驾驭自如。

点睛: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重点考查对诗句语言及所用手法的鉴赏,B项重点考查对诗歌理趣的鉴赏,C项重点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意象的鉴赏,D项则比较两首诗歌主题的异同。

朱熹的五首宋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朱熹的五首宋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朱熹的五首宋诗鉴赏试题及答案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逢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舟行江上时的哪些情感?(4分)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参考答案】:1.这首诗生动而有层次的写出了诗人舟行江上的复杂情感:“夜如何”写出了诗人的担忧之心,“试卷”刻画了诗人即抱有希望而又有些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欣喜。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风雨夜行,孤舟危机重重,但风雨后仍是青山绿树,形象地表明了诗人在逆境中的达观态度,虽然身处逆境,仍能以平常心面对现实,坚定信心。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5分)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形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折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花下沉吟良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泛舟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2.请联系实际,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深刻道理。

(6分)【参考答案】:1.运用了对比(或者反衬)的手法(1分)。

朱熹《观书有感》苏轼《琴诗》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苏轼《琴诗》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苏轼《琴诗》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赏析.doc》观书有感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sushi/397340.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二)赏析及练习题解析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二)赏析及练习题解析

一、题目(一)1.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诗中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的诗句是“,?”2.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诗中告诉我们读书能使我们心智明澈,见识多广的诗句是哪一句?1和2答案都是: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答案解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知识之泉源源不断。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赏析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诗今译:小小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仿佛悠闲自在地在水面上来回游荡。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发源处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

正如读书一样,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

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

古徽州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频、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赏析: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二、题目(二)《观书有感》其二中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提前做好准备,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诗句是,。

答案: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答案解析:本诗作者朱熹以泛舟作比喻,深含哲理。

阅读“轻叩诗门”《观书有感》完成素养测试题(后附答案)

阅读“轻叩诗门”《观书有感》完成素养测试题(后附答案)

阅读“轻叩诗门”《观书有感》完成素养测试题(后附答案)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反复阅读诗歌,背诵诗歌。

2“半亩方塘一鉴开”中“方塘”和“鉴”分别指什么?()。

A田地鉴别B水塘镜子C泥塘鉴定D水塘评定
3“天光云影共徘徊”中“徘徊”你怎么理解?()
A举棋不定B犹豫不决C来回移动D心情不安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中的“渠”指的是什么?()。

A道路B通道C塘水D水利
5“为有源头活水来”中“为”的意思是()。

A代替B给予C因为D认为
6《观书有感》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A水塘里的水之所以那么清澈,是因为水塘非常平静。

B只有不停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人的思想才能更加完善,思维更加敏捷。

C读书一定要读出自己的感受,并能它把写下来。

D如果要使池塘里的水能够保持清澈,就要开一条水渠。

7诗歌中的“清”和“活水”除了指水塘外,还暗指什么?
8题目“观书有感”中的“感”你是怎么理解的?
1略2B 3C 4C 5C 6B 7示例:“清”暗指,思维敏捷,明白事理,有内涵;“活水”暗指,不断学习,不停获取新的知识营养。

8示例:感受,感悟,感慨。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感怀。

前两句写看到的,即感之与外;后两句写受,即受之于心。

《观书》阅读答案,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观书》阅读答案,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观书》阅读答案,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①,东风花柳逐时新②。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①化用自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化用自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可以看出诗人手不释卷,酷爱读书。

以“故人“喻“书卷”,喻体新巧;“多情”"相亲”又用拟人手法,体现诗人对读书的喜爱。

B.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三千“与"一点”构成鲜明对比,“直下”意在体现读书时速度之快,“全无”体现用心之专,心无旁鹫。

C.颈联化用朱熹谈观书感受的两句诗,形象体现读书的获得感,但" 随处满”“逐时新”又别出新意,比朱熹又更进一层。

D.尾联以“寻芳客“与“我"对比,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玩,” 金鞍玉勒”的物质富贵远不如拥书而读的精神富有。

E.本诗体现了诗人以书为友、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语言朴素直白,直抒胸臆,虽有用典,但浅近易懂。

15.本诗抒写了诗人的读书之乐,于谦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6分)参考答案14. BC (B项”体现用心之专,心无旁鹫“错。

“全无“意在体现读书能够荡涤心胸,让自己心无尘垢。

C项《春日》不是谈观书感受的诗。

)(选对一项得3分;选对两项得5分).①读书给人一种亲切感。

书如故友知音,晨昏不弃,忧乐相随。

②读书可以荡涤心胸。

自己沉醉于书海中之中,陶然忘机,内心洁净无尘。

③读书可以让自己增长新知。

书如源头活水,不断更新着、丰富着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的世界不是一时新,而是时时新。

④读书可以让自己放松身心,自得其乐。

结尾诗人感叹,什么样的风光、游乐都比不上读书之美。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

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其一)阅读《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二句写景:半亩的“方塘”,像一面镜子般澄澈明净,镜子打开,映照出了“天光云影”。

这两句既呈现出了形象之美感,还蕴涵着一种理性:水清而深,方能映出美好的东西,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就不能很好地呈现出景物的美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承上而写水之清。

诗人禁不住要问,那个“方塘”为什么能如此清澈呢?当诗人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时终于得出了答案——“为有源头活水来”。

正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出,这个方塘才永不枯竭,永不污浊,既“深”且“清”。

结合诗题之“观书有感”可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实际上写的是观书的感受。

诗人借眼前之景,巧妙地告诉我们,读书正像我们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地汲取知识,才能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保持澄澈清明。

其实,此二句所蕴含的哲理不仅只适用于读书,还可以用以说明,只有思想保持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方能才思不断。

当然,也可用此二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扩展阅读:朱熹的文学成就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

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其词结有《晦庵词》。

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

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

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

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如何读懂古代诗歌

如何读懂古代诗歌

请背诵下列两首诗,并谈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 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 心头。
牛刀小试 赢在微点P121
6、抓尾句
卒章显志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 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牛刀小试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思考: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 追求?
【解读】全诗抒发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 官不快的情绪,表达了作者羡慕自由自在的渔樵 生活。
7、抓用典 见赢在微点P121
课堂小结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 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
思考: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 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牛刀小试 赢在微点P120
4、析意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一般不是
客观的描摹,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思想情感,诗中的景 和情的关系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般来 说,“暖”色调的景(也叫“乐”景)烘托的是乐情, “冷” 色调的景(也叫哀景)烘托的是哀情(当然也 有乐景衬哀情或哀景衬乐请的)。所以,从诗中意象 的“冷”和“暖”色调中,可以体味出诗歌的基调、 意境。如岳飞的《小重山》从“寒蛩”“松竹老”可 见作者忧虑国事、内心苦闷的心情。辛弃疾的《摸鱼 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 处。”“危栏、烟柳、斜阳”暗示了南宋王朝岌岌可 危的现实,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无限忧思。

朱熹《观书有感其二》阅读答案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其二》阅读答案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其二》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现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蒙冲:古代战船名。

(1)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请选择一个角度,对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昨夜春水上涨,蒙冲巨舰在激流中如羽毛般轻快航行。

往常费尽力气不能推动的大船,此刻却能在江流中航行自如。

寓意是读书须积累,当积累到融会贯通的地步,自然就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2)答题要点:可从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或寓理于景、理趣交融等角度入手分析。

【赏析】: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

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

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

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

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

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

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观书有感古诗阅读以及答案

观书有感古诗阅读以及答案

观书有感古诗阅读以及答案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光可鉴人。

3、“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4、徘徊:来回移动。

5、共徘徊:此处指来回闪动。

6、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7、那得:怎么会。

8、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9、清如许:这样清澈。

10、如:如此,这样。

11、清:清澈12、为:因为。

13、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14、“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15、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16、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河水啊。

【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朱熹阅读答案【篇一:《观书有感》[宋]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渠,它,这里指池塘中的水;清如许,这样地清,指池水如镜,能够使“天光云影共徘徊”)题目是《观书有感》,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

把书打开了,好像打开一面镜子。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丰富内容。

问那个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澄清,因为有源头活水流过来。

这句话比喻书中的内容那样精纯,因为它有丰富的写作源泉。

这首诗运用比喻修辞,说理形象。

读时,自然就融进了读者的想象与联想。

谢谢大家!* ――知人论世挖出主旨细评价值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从诗中______和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混乱时期。

(2)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1)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2)在动乱时代,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儿比其他地方的月儿更明亮、更清晰、更可亲。

指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要正确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1.了解背景,调用储备。

(1)了解作品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2)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思想发展、个性气质等情况。

(3)了解写作你读到的这一首诗时诗人的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和创作意图。

(4)了解诗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典故等。

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受权贵排挤,被逐长安。

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风清新飘逸。

杜甫:忧国忧民,颠沛流离。

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风沉郁顿挫。

高适:主要成就在“边塞诗”方面,诗中歌颂舍身抗敌的壮烈行为,表现他的建功立业的心情;也批判了某些将官的腐败作风;同时真切生动地刻画了边塞风光。

诗风雄浑奇拔。

如王维,前期创作以边塞诗为主,体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具有盛唐的浪漫豪情;后期转以山水田园诗为主,渗透着佛家思想,艺术成就更高。

如 2.整体体味,挖出主旨。

(1)具体地、逐句地阅读全篇。

分清写什么、怎样写的,实现整体体味。

(2)找出核心句。

核心句可能是直露的,也可能是含蓄的。

(3)充分利用标题、注释和题干说明,考查的主旨往往正在这些地方。

(4)了解评价所:天帝住的宫殿。

③蓬舟:像蓬草一样的轻舟。

④三山:指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传说中的仙山。

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见《艺蘅馆词选》乙卷)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3.阅读辛弃疾的《鹧鸪天》,简析作者的观点。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芥菜花。

答: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苟安的忧郁。

咋看上去清丽,其实悲痛。

用反衬手法,先从愉快的景象写起,悄悄地转出悲苦的基调。

“寒林”“暮鸦”“愁风雨”等都是作者对寒意未尽的早春景象的描写,象征了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南宋王朝。

但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南宋的偏安局面还寄托着极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在乡村中看到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

答:梁启超的评论是正确的。

诗人把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离骚》《逍遥游》和神话传说化入词,通过神奇的想像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

它与诗人其它作品的清丽、婉约确是不很相同。

*【篇二:观书有感】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材简解】《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

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

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

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

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

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诵读感悟课《22观书有感》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2.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3.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三、前置式学习活动1.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2.预习《观书有感》,理解诗意。

3.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四、教学课时 1课时五、教学过程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读书也叫“观书”,板书。

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

(齐读)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板书:朱熹)(强调“熹”的写法)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读,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板书:有感。

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读懂诗句理解诗意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

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

2.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

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出,语意兼得(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1.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3)“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

“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

(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

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2.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四)辩论明理,享受诗趣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

”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