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下列对《野望》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中的“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的心情。

B.颔联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的景色。

到处一片秋色,在落日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C.颈联描写了春野的静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洋溢着宁静安详的田园气氛。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感觉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追怀古代的隐者伯夷、叔齐。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写了山野的秋天的动景,而“春野的静景”,也是对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所以,C项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C。

2.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山中留客
唐代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春晖:春光。

②轻阴:阴云。

③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云:④指雾气、烟雾。

A.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B.“山光物态弄春晖”是正面描写山景的句子,这里的“弄”是卖弄。

C.从“莫为轻阴便拟归”中,启迪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

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善心悦目、其乐无穷。

D.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中的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

这个“弄”不是“卖弄”的意思。

故答案为B。

3.阅读下面这首苏轼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这两句诗描绘了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飘飞,鲜花满城的春天景象。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2.惆怅。

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

“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梨花”“柳色”“柳絮”“鲜花”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这首诗,梨花满城本是精美绝伦的美景,偏偏伴着无处不飞的纷纷柳絮,这使绚烂的春阳成了一种伤感短暂的美丽。

“柳青深”“柳絮飞”,既衬托出梨花素白晶莹漫城盛开的情状,又从侧面沉郁地引发出人生几何的追问,以至于下句的“惆怅”二字似乎已冲到了嘴边,不吐不快。

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4.阅读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凤斜月钓船归。

[注释]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结合诗歌内容,说说题目中“恬”字的妙处。

(2)简要分析尾联(7、8两句)运用的写作手法。

【答案】(1)一个“恬”字既概括出了恬亭环境清幽、静谧的特点,又流露出了诗人此时的清静安闲的心情。

(2)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期待的情景;借景抒情:清幽的环境里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答出1点即可)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鉴赏。

题目中的“恬”是诗眼,全诗围绕着这个“字”来展开。

诗的前四句的意思是:恬亭的栏杆面临小溪绿树围绕,小溪的岸上高高低低的在翠微之中。

太阳落了人在断桥上单独地站立,水中幽静的大树上栖息着飞鸟。

描绘
出了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突出了景物的“恬淡”之美。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的意思是:清雅游赏才感到心中没有牵累,静谧的地方谁知世界的玄机?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然恬静、自然的生活情境。

所以说“恬”字,既概括出了恬亭环境清幽、静谧的特点,又揭示了诗人恬静、安闲的心境。

(2)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诗歌的尾联“更待夜深同徙倚,秋凤斜月钓船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是虚写,这样叙写更突出了清幽闲逸的意境;也是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描绘“更待夜深同徙倚,秋凤斜月钓船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5.古诗文阅读
(甲)临皋闲题
苏轼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乙)记游松风亭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歇不得处 A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当甚时也不妨熟歇 B
(丙)纵笔三首(其一)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注)甲文为苏轼贬黄州时所作,乙文为苏装贬惠州时所作,丙诗为苏轼贬惠州再贬儋州时所作。

1.根据语境,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选项。

(l)与此孰.胜(_______) A.通“熟” B.谁,哪一个 C.成熟
(2)思欲就.林止息(_______) A.完成 B.即使 C.靠近
(3)若.人悟此(_______) A.好像 B.如果 C.你
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3.结合语境,在乙文A、B两处填上合适的标点,并说明理由。

4.丙诗意蕴丰富,选择下列一组词语,结合全诗,描摩诗人情感。

A“白须”和“酒红” B“误喜”和“一笑”
5.乙文中“熟歇”意为“充分休息”,它是苏东坡人生境界的一种标志。

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苏东坡“熟歇”的人生境界在甲文《临来闲题》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1.B C B
2.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3.A处,示例1:填感叹号,更切合语境,更能表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示例2:填问号,形成自我反问,更强烈肯定地体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B处,示例1:填句号,更能体会苏东坡经过一番彻底领悟后的宁静。

唯有这种宁静才是苏东坡,才是豁达、闲适的苏东坡,才是看淡生死、看淡一切的苏东坡。

示例2:填感叹号,因为“熟歇”是苏东坡对人生的一种幡然醒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

4.示例1:A:“白须”和“酒红”相对(写“对比”也对),通过颜色的变化,先描绘了自己容颜的衰老,“白须萧散满霜风”满带凄寒之气。

末句忽借酒后脸上暂现红色一事,情绪轻快。

色彩从霜白转入绚丽,传达出自己不以衰老为意的自我解脱,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

示例2:B:“误喜”写出了“小儿”把老父亲“酒红”的醉面误当成是体健的“朱颜”的欣喜;诗人自己“一笑”点破“小儿误喜”,对儿子之喜进行否定,回到对衰老的肯定。

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5.写作《临皋闲题》时,苏东坡被贬黄州,此次贬官是苏东坡人生的一大灾难。

因“乌台诗案”差点丢了脑袋的苏东坡并没有沉浸在伤感之中,而是转而排遣痛苦。

他在临皋亭下,生活得自在舒服,“饮食沐浴”皆取自“峨眉雪水”,竟无归乡之心!这种感受就是苏东坡被贬他乡、不为困境所绊的“熟歇”。

而寄情山水,做江山风月的主人,更是一种旷达、超脱的人生至境,更是苏东坡的人生“熟歇”。

【解析】
1.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本题(1)中的“孰”古义既可以是通假字,通“熟”,也可以翻译成“谁,哪一个”,今义为“成熟”,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B;(2)中的就即可翻译成“完成”,也可以翻译成“即使”和“靠近”,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C;(3)中的若即可翻译成“好像”,又可翻译成“如果”和“你”,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B。

2.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注意字要一一对应,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本题翻译为“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其中注意“半”翻译成“大部分”;“皆”翻译成“都”;“何必”翻译成“为什么一定要”。

3.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文章内容,然后结合语境和情感的变化标出相应的标点符号。

文中A处前面的一句表明心中有疑问,但从“良久忽曰”中的“忽”可知有突然明白之意,故可用感叹号,若用问号,形成自我反问,也可体现“忽得解脱”的惊喜和轻松之感,故也可用问号;B处是结尾句,用句号,平淡结尾,体现的是苏轼大彻大悟后的平静,用感叹号,表达的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故用句号或者感叹号均可。

4.考查诗歌词语的作用及情感的表达。

首先要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其明确题干中两个词语的关系,可从对比,衬托等方面来写;然后结合句子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A中白红颜色
的对比,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B中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5.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

解答此题的是要了解诗文的主题和情感,了解作者的处境和情怀。

乙文中的“熟歇”二字体现的是作者不畏人生的挫折,在寄情山水之中依旧悠闲自得的豁达情怀;甲文中从“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中可知他称自己是“闲者”,说明他内心的豁达,这与乙文的“熟歇”相对应,据此可以作答即可。

【点睛】
【甲】参考译文: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有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

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能缴税吧。

【乙】参考译文: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

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

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丙】参考译文:我这个多病的老翁在寂寥中打发时光;白须稀疏,面对着冷漠的秋风。

小儿搞错了,庆贺我脸色红润健康;我不禁宛然一笑,这是喝了点酒,脸才有些红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有关这首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B.颔联一句表示诗人要跟朋友分手,自己同样在宦海中沉浮。

C.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D.尾联两句诗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是全诗的中心所在。

2.王勃诗文俱佳,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答案】
1.D
2.与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不同。

本诗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意境开阔。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
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是全诗的核心。

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没有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

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据此作答。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银山碛西馆①
岑参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②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③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注)①银山碛(qì)西馆: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其西有吕光馆。

②铁门关:在焉耆以西五十里。

③胡沙:胡地的风沙。

(1)请赏析“飒飒胡沙迸人面”中“迸”一词的妙处。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迸”,原意是爆开,溅射,这里是扑打的意思,表面上表现飞沙的力度之大,实际上表现边塞风的力度之强,使“风似箭”更为具体化,十分突出地表现了边塞烈风的狂暴,从而展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之恶劣,生活环境之艰苦。

(2)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

既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戎马生活,更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1)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诗句“飒飒胡沙迸人面”的意思是:飒飒飞扬的风沙扑打行人的脸面。

“迸”本是“爆开,溅射”的意思,这里是“扑打”的意思。

这句表面看似写“沙”,而实际是承第一句写“风”,具体传神地侧面写出塞外风的力度之强,表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环境的艰苦。

并与上文的“风似箭”相照应。

(2)诗的前四句叙写了塞外的恶劣环境,末两句则借典言志,抛弃传统士人的性格气质而直逼功名的追求。

所以这首诗采用了衬托或借景抒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想要在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据此分析作答。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对诗中最后两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无需在分手的路口,再为儿女们操心,伤心落泪。

B.我们尽管无所作为,但分手时也用不着像别人那样伤心落泪。

C.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我们的儿女那样伤心落泪。

D.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2.简要说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答案】
1.D
2.示例: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亲近。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的“无为”是“无须、不必”。

“歧路”指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儿女”指青年男女。

“沾巾”指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句子的意思是:请不要在分别的岔路口,像多情的少年男女伤心地痛哭,彼此泪落沾衣呀。

据此,答案为D。

2.试题分析:考查对句意的理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中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

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9.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
(唐)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张十一功曹:张署,韩愈好友,与韩愈一同在监察御史任上被贬。

②筼筜(yún dāng),生长于南方湿热地带的大竹,高达数丈。

③踯躅(zhí zhú),植物名,亦称映山红,春天开花漫山红遍。

④恩波,指皇帝的恩泽。

⑤斗,同“陡”。

1.“吟君诗罢看双鬓”中的“君”是指谁?理由是什么?
2.诗中有两处出现了数词,请分别指出其表意内涵。

3.本诗中哪个字词可以做“诗眼”,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指张署,从题目《答张十一功曹》可见。

2.两三家表明人烟稀少,突显被贬之地的荒凉;一半加描绘白发苍苍,表现内心的愁苦。

3.“哀”,“闲”,“死”,“踯蹰”均可,联系流放荒地、命运未卜、报国无望、内心绝望等内容作答。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答张十一功曹”分析可知“君”是指张十一功曹,即张署。

2.要求学生找出两句带有数字的诗句,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哀猿啼处两三家”的意思是“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写出了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扰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荒远冷僻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

“斗觉霜毛一半加”的意思是“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

描绘出白发苍苍,内心愁苦的诗人。

3.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即可。

“哀”,“闲”,“死”,“踯蹰”均可。

如“闲”字:张十一寄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诗颈联的语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闲”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贼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关于这首词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破阵子”是词牌名,这是辛弃疾寄给他的朋友陈同甫的一首词。

B.开篇第一句,将“挑”与“看”两个动作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两个对仗极工、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D.“沙场秋点兵”中这个“秋”字用得极好既点明了季节,又渲染了战争的悲凉气氛。

2.“可怜白发生”一句与标题中的“壮词”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不矛盾,这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和愤慨。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沙场秋点兵”中的这个“秋”字用得好,既交代了出征的时间,又暗含是在“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表达的是一种豪壮,并不是“渲染了战争的悲凉气氛”。

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
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可怜白发生”一句正是这一情感抒发的集中体现,所以也是“壮”词,只不过是由开始的“雄壮、豪壮”变成了“悲壮”。

但表达的“爱国”情怀并没有改变。

所以,“可怜白发生”一句与标题中的“壮词”并不矛盾。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的作用。

【答案】
1.示例:“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言之有理即可)2.这两句想象两人相聚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最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2.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诗歌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巴山夜雨”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仍有叙不完的离
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写梦中所见景象,展现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景象,境界瑰奇雄伟。

B.“殷勤问我归何处”写出词人经历流徙奔波之后,希望得到美好归宿的心理。

C.最后一句中,词人希望自己像大鹏鸟一样高飞远走,表现了她消极的游仙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